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物”的概念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考试(20)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1.0分)1.0 分A、感觉B、记忆C、技术D、智慧2笛卡尔之所以要证明上帝存在,是因为要证明()。

(1.0分)1.0 分A、物质世界的实在性B、思想世界的实在性C、普遍怀疑的合理性D、普遍怀疑的确定性3霍布斯认为国家是什么?(1.0分)1.0 分A、制定契约,权力的转让B、最高的权力C、共同的权力D、以上都正确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A、20932+B、02559C、扣扣D、百度5“大地浮在水上”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A、泰勒斯B、韦尔南C、沃勒斯坦D、雅斯贝尔斯6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的是?(1.0分)1.0 分A、罗吉尔·培根B、弗朗西斯·培根C、笛卡尔D、黑格尔7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谓的感性确定性是什么方式?(1.0分)1.0 分A、从一般到个别B、从一般到一般C、从个别到一般D、从个别到个别8笛卡尔以几何学为基础提出了什么观点?(1.0分)1.0 分A、唯理论B、理性演绎法C、感性演绎法D、逻辑学9《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谁的作品?(1.0分)1.0 分A、康德B、卢梭C、洛克D、柏拉图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哪一天定为哲学日(1.0分)1.0 分A、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B、11月的第三个星期日C、10月的第三个星期四D、10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0希腊哲学终结的事件是?(1.0分)1.0 分A、苏格拉底之死B、东罗马帝国皇帝皈依基督教C、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分裂。

D、最后一所希腊学校11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很强的()色彩。

(1.0分)1.0 分A、政治B、伦理C、科学D、神话12()强调真理是结果而不是开端。

(1.0分)1.0 分A、谢林B、莱布尼茨C、费尔巴哈D、黑格尔13整个人类发端以来,所有问题最终归结起来无非是(1.0分)1.0 分A、温饱问题B、生死问题C、精神问题D、种族问题14康德把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称为()。

浅谈物质与意识范畴同思维与存在范畴是否同义

浅谈物质与意识范畴同思维与存在范畴是否同义

浅谈物质与意识范畴同思维与存在范畴是否同义作者:贺盼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4期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看作是同一范畴,认为物质与存在是同义的,意识与思维是同义的,进而将哲学的基本问题直接看作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殊不知,物质与存在,意识与思维都有各自不同的哲学界定,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关键词物质意识思维存在作者简介:贺盼,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5.274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做出过独到的科学的论述。

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问题缺乏探讨与深入的研究,许多人对这个问题并未达到清楚的认识。

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

以下我将从它们各自的哲学界定和相互关系上来展开论述,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概念的界定(一)物质从古到今,哲学领域物质的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

在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哲学那里,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哲人们便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到德谟克利特,物质概念发生了变化。

他将原子看作是万物的本原,而原子已不再是被作为某种特殊物质,它具有一种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是一切物质客体都必然具有的。

德谟克利特相较于他之间的哲学家在关于世界的本原上是有很大进步的。

近代西方着力研究自然科学,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近代西方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仍将物质归结为原子。

在中国古代有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哲学家将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和发展规律归结为阴阳转化和五行转化。

虽然许多哲学家都对物质概念做出过论述,但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物质这一概念都不能进行科学的概括。

关于“物质”,恩格斯和列宁都曾做出过一些解释。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物的概念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物的概念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物”的概念——从康德、胡塞尔到海德格尔The Concept of “Thing ” in Western Philosophyfrom Kant Husserl to Heiddeger石福祁Shi Fuqi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对物之物性的解释贯穿了西方思想的全过程”(海德格尔语)。

本文主要撷取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哲学家对“物”的概念的解释,对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物”的概念的发展沿革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从物本身、人—物关系两点对此进行了讨论引论在海德格尔看来,一部西方哲学史或西方思想史,就是一部自希腊源头的退化史。

对存在的遗忘伴随着对存在者是其所是的寻根究底之追问,从而构成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

而存在者,不论在哲学史的视野中曾展示何种形态、种类、意义,其核心却是物(英文something,德文das Ding),简单地说,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交道的这些可感事物:一张桌子、白皮肤的某个人、飞鸟,……因此,考察西方哲学中“物”概念的沿革,无疑具有概观西方哲学发展脉络与旨趣的意义。

然而,这又是个异常繁难的任务。

历史上的某些经典著作家,尤其是古希腊的著作家,其思想本身十分繁杂且多存在前后矛盾之处,因此对他们的物概念之考察也十分困难。

如柏拉图,我们可以把前期思想中的现象世界之具体可感事物当成物,但这里的物不论内涵及外延均与后期思想中的物有异。

又如亚里士多德,其作品卷帙浩繁,几乎涉猎了现代学科各门类,但作为哲学考察对象的物却不易断定。

我们可以把《范畴篇》中提出的第一本体认作是物,因为它指称“个别事物”,但亚氏在《形而上学》中却放弃了这一观点。

但即使如此,亚氏仍是本文根本无法回避的人物,他的“物”思想为以后“物”思想之发展奠定了基调。

限于文题及篇幅,在此不妨将其提纲式地简述如下。

物与关于它的知识(归根结底是认识)相对立。

笼统地说,物只是这一个或那一个具体的可感事物,而知识则包括范畴、述词、种属、原因等形式。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01.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在哲学中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这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因为,自从人有自我意识那一天开始,就有一种倾向,即希望找到一个东西一劳永逸地解释自己所面对的世界。

于是,本体论就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自然物质。

比如,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当然,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思考却一直在西方社会延续,并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那句“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以后,西方对本原问题的探讨开始由外在世界转向心灵,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概念思辨传统。

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世界的本原。

数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已经是心灵的抽象了。

到柏拉图提出“理念”之后,西方关于本体问题的探讨达到了最高峰。

正如怀特海所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转而兴起了反“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的浪潮,其实质就是要取消哲学中的“本体”概念。

0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上一个哲学问题的变种。

在西方的哲学家看来,惟有本体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其他则是“幻相”和“非存在”。

正因为此,西方的“本体论”也被称之为“存在论”。

对人而言,惟有思维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而感觉,面对的只是杂乱无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

存在是永恒的,思维对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觉对非存在的把握则是意见。

真理会带我们进入征途,而意见则会将我们带入歧途。

比如,一个苹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眼睛看到的红色,鼻子闻到的香味,嘴巴尝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实的。

而惟有“苹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实的。

因为“苹果”的概念是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而现实中的“这个苹果”,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人类对“物”的认识

人类对“物”的认识

人类对“物”的认识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大物理学家普朗克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存在,他感叹道:“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能量波组成!”共振能使低频变高频,这就是能之传递!并非“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存在”,而是对“物质”一词概念不明,“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能量波组成”之论就是其依据。

正是这一原因,“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能量波组成”之表述同样含糊不清。

中国古代只有“物”字一说而没有“物质”一词,却有“物资”一词,汉语中“物质”是一个泊来语。

什么是“物质”?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没有统一确切之定义,从而没有淸晰明确的概念。

所以西方哲学把“物质”等同于“存在”,“存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相反就是唯“心”主义。

正是这一原因,普朗克才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存在”,霍金才说:“哲学已死”。

我们认识世界就是姶于“物”而终于“物”。

“物”之静态为“物”动态为“事”统称一切为“事物”,世界上除了“物”什么也没有!人类对“物”的不同认识结果,才出现了“鬼”“神”“天主”等神秘之概念。

但西方民族袓先对“物”之认识一直是模糊的,当代西方物理学之硏究已经深入到“物”之本质,但在其对“物”认识之许多名词出现混乱。

例如物质守衡定律之下,又有什么能量守衡定律,质能守衡定律,无形之中就把物质和能量分开了。

什么是能量?百度百科“能量是必须传递给对象才能对对象执行工作或加热对象的定量属性。

”物理定义: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简称“能”,百度百科对“能量”一词的诠释与“能量”的物理定义不相协调。

从电磁波谱的不同振频可以看出,不同振频的电磁波,其振动能级之差别分出高能与低能,高频振动的电磁波显示其高能级,低频振动的电磁波显示其低能级,所以才出现高能物理学。

由此可见,物理学中所谓的“能量”是指做功的能力,高能物理学中所谓的“能量”是指电磁波振动能级的标量。

体现“物”之本质的电磁波,其振动频率对外显示其不同之能级,其内缊含着千差万别的各种信息,“物、能、信”三位一体不可分。

西方哲学智慧一、二、三、四章答案

西方哲学智慧一、二、三、四章答案

课程概述已完成成绩:80.0分1黑格尔是哪国人•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2西方哲学史涵盖的时间跨度•A、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B、公元前4世纪到18世纪•C、公元前5世纪到20世纪•D、公元前6世纪至今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D得分:0.0分3西方哲学史中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叫做•A、近代哲学•B、现代哲学•C、中古哲学•D、古代哲学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4公元2世纪到16世纪的西方哲学叫做中古哲学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古希腊哲学不属于西方哲学史内容。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哲学不是什么(一)已完成成绩:87.5分1以下关于哲学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没有统一的标准•B、哲学为我们确立了价值取向•C、哲学和自然科学存在界限•D、哲学是一门科学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12.5分2《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是谁?•A、张志伟•B、甘阳•C、张汝伦•D、邓晓芒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12.5分3()终结了古典哲学。

•A、海德格勒•B、康德•C、黑格尔•D、卢梭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12.5分4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A、一千多年•B、两千多年•C、三千多年•D、四千多年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12.5分5实用文档在西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哪个属性? •A 、普遍性 •B 、必然性 •C 、独立性 •D 、科学性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得分: 12.5分6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伤害人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得分: 12.5分7哲学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得分:0.0分8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哲学即古希腊哲学。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得分: 12.5分哲学不是什么(二)已完成成绩: 85.8分1人文科学的用处在于•A 、改善生活条件 •B 、创造价值 •C 、解决精神的问题 •D 、促进科技进步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得分: 14.3分2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性?•C、可推理性•D、现实性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得分:14.3分3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哲学属于以下哪种人?•A、自由人•B、智者与哲学家•C、君王•D、全体城邦公民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得分:14.3分4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去平衡的结果•A、人们更加追求价值理性•B、人们失去了追求•C、造成科技社会的异化•D、社会发展落后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得分:14.3分5哲学是带有乌托邦性质的。

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

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

2015论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张羽佳*【内容提要】本文试图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中的“物”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而探讨在特定历史时刻决定主体历史行动的客观条件和实践原则。

本文认为,唯物史观中的“物”不仅指具体的经济生活与物质生产,而且指某一特定历史时刻中“物的全体”,既包括物质生活的经济形态,又包括既定社会条件下对历史主体的思想和行动能够产生作用的各种习俗观点、社会信念、价值判断与思想意识形态。

这些具有丰富关联和规定性的“物的空间”构成决定主体历史行动的整体“态势”,是主体实践活动的依据与出发点,也是发挥主体意识与能动性的客观前提。

正是由于“态势”的动态化与机缘化机制,历史的进程不乏偶然性,而主体历史实践的意义也将因其对“态势”的把握而得以展现。

【关键词】唯物史观物态势历史主体偶然性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但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物”的概念,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对唯物史观进行系统阐释,我们今天作为依据的许多重要文本,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都是未完成稿,当时并没有付梓。

马克思、恩格斯的写作目的在于“自己弄清问题”,原稿宁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这就给后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增加了困难;第二,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出了“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①这个定义主要是针对马赫主义关于“物是感觉的复合”的命题而提出的,其针对的领域主要是认识论,至于在唯物史观中“物”是否有其独特的含义,列宁在这个定义中并没有予以展开。

那么,唯物史观中的“物”到底指的是什么?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还是有人的主体参与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抑或更深一步追问,一定社会的文化和道德规范乃至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是否也属于一种客观存在?如果属于的话,那么它们是不是“物”?笔者深知,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自己关于唯物史观中“物”的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冒险”,甚至可能会出现许多漏洞。

浅析古代_近代_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析古代_近代_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洛克创造了理念论的意义理论; 密尔提出 主张: 哲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分析使思想的逻辑变得清晰, 出了名称所指理论; 哲学就是语言批判。除上述主张外, 现代语言哲学家们还对 语言的本质、 原则、 类型、 与逻辑的关系、 语言符号等语言哲学 论题, 进行了谈论, 意图通过语言分析为哲学创立一门严格地 清晰精确的工作语言。 四、 结论: 三阶段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如上所述, 可以看到: 西方哲学经历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 展和转向、 近代知识论哲学的兴起和繁盛及现代语言哲学的 最终形成和发展三个大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西方哲学各有 特点, 并各有其独特的对象、 中心区域和重点论题, 区别极其 明显, 甚至可以说, 区别是重大的, 甚至是原则性的。这正如 杨方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哲学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 着哲学的演进而变迁, 哲学必须每隔一段时间便开辟和发展 新领域, 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 但另一方面, 西方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又是密切联 系的。无论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阶段多么不同, 哲学的使命
了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论; 布伦塔诺则提出了意向性的理 论。可见, 现代语言哲学才产生是有其悠久的哲学历史起源 的, 现代哲学和近代、 古代哲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哲 学内在逻辑联系。2009 年第3期
安徽文学
271
注释: 杨方 . 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 南通大学学 报, 2005 (1) .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杨方 . 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 南通大学学 报, 2005 (1) .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求是, 2002 (2) . 罗素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 维特根施坦.逻辑哲学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 年 . 杨方 . 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 南通大学学 报, 2005 (1) . 韩秋红, 史巍. 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 东北 师大学报, 2007 (3) . 涂红亮.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哲学研究, 1993 (7) .

亚里士多德对物质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物质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物质的定义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物质的定义对于后世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实体,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形式的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质是存在于各种事物中的实体,它是事物的基础和构成要素。

他认为物质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物质是可感知的,即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物质的存在;二是物质是可变化的,即物质可以通过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物质分为两种形式:原始物质和具体物质。

原始物质是没有具体形态和特征的,它是无限的、没有限定的。

而具体物质则是在原始物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物质的形成是通过物质与形式的结合而实现的。

形式是物质的本质和特性,是物质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

物质和形式的结合使得物质具有了具体的形态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物质观强调了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认为物质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这对于后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的物质观对于解释物质的特性、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他的物质观过于强调物质的静态特性,忽视了物质的动态变化。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物质的定义较为模糊,没有给出具体的界定和分类方法。

这些问题对于后来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挑战,推动了新的理论的出现。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对物质的定义强调了物质的存在、可感知性和可变性。

他将物质分为原始物质和具体物质,并强调了物质与形式的统一。

他的物质观对于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

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中国哲学史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分析: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

因此称“唯一”。

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

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

“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

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

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

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

“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2、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

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

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

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3、“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

“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

“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

西方哲学史—物质与精神(五篇模版)

西方哲学史—物质与精神(五篇模版)

西方哲学史—物质与精神(五篇模版)第一篇:西方哲学史—物质与精神古希腊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 | ***古希腊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学院:******** 学号:******* 姓名:***从现代哲学观点看,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

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

人的世界也因此具有物质精神二象性。

自古希腊哲学文化开始繁荣之际,在大量众多的神学论中开始诞生如米利都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等的自然哲学思想,与宗教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即人类对物质的客观存在具有初步认识,即便当时还不成熟。

而自苏格拉底起,他主张客观真理,认识事物的可能,并且首次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这就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雏形。

古希腊哲学与现代哲学的渊源都是可以逐步去深究的。

物质精神二象性人的本质问题,就是哲学的本质问题。

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从人的角度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

不少人对物的偏执崇拜是唯物主义,对精神的单纯追求则出现不完整的世界观。

道德冲突的实质就是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冲突。

物的功能迅速提高,人的道德却徘徊不前,这是人类的智慧与道德的“精神分裂症”。

爱因斯坦写道:“物理学当前的局面可以概括如下:有一些现象可以用量子论来解释,但是不能利用波动理论来解释,如光电效应;有一些现象只能用波动理论而不能用量子论来解释,如光遇到障碍物会弯曲的现象;但是又有一些现象既可用量子论又可用波动论来解释,如光沿直线传播。

那么对于这么多对光的定义,到底哪一个才能确切说明其特性,最终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一个最合适不过的结果。

波粒二象性是物质的辩证属性,从此也体现了现代物理学的新思维方式,更反映出,在辩证物质与精神的观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质与精神的在当代社会下的相互依存关系。

不得不说,物质有点像粒子,精神有点像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是互补的。

例如:物质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物;物质是实体,精神不是实体;物质无需载体,精神必须以物质为载体;物质受时空限制,精神不受时空限制;其次,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是必须的,故从哲学的立足点出发,我们必须同意物质精神二象性这一说法。

西方哲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 康德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 康德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康德第20章康德十八世纪的哲学处于英国经验主义派的支配之下,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可以看成是这派的代表人物。

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一种他们自己似乎一向不知道的矛盾,即他们的精神气质和他们的理论学说的倾向之间的矛盾。

按精神气质来讲,他们是有社会心的公民,决不一意孤行,不过分渴望权势,赞成在刑法许可的范围内人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宽容社会。

他们都和蔼可亲,是通达世故的人,温文尔雅、仁慈厚道。

但是,虽然他们的性情是社会化的,他们的理论哲学却走向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并不是一个新倾向;在古代晚期就存在过,在圣奥古斯丁身上最为坚断;到近代,笛卡尔的cogi to(我思)使它复活了,而在莱布尼兹的无窗单子说里便达到了暂时的顶点。

莱布尼兹相信,即使世界的其它部分绝灭了,他自己经验里的一切也会不改变;尽管如此,他还是致力于旧教教会与新教教会的再统一。

类似的自相矛盾也出现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在洛克,自相矛盾还是在理论上。

由前面的一章我们知道,洛克一方面讲:“因为心灵在其一切思维与推理方面,除只有自己默省或能默省的各个观念而外别无直接对象,所以很明白,我们的认识只和这些观念有关。

”又说:“认识即关于二观念相符或不符的知觉。

”然而,他仍主张我们有三类关于实在的存在的知识:关于我们自己的存在,直觉知识;关于神的存在,论证知识;关于呈现于感官的事物,感觉知识。

他主张,单纯观念是“事物按自然方式作用于心灵上的产物”。

这点他怎样知道的,他不解释;这主张的确超出“二观念相符或不符”以外了。

贝克莱朝着结束这种自相矛盾走了重要的一步。

在他说来,只存在心及其表象;外部的物界废除了。

但是他仍旧未能理解他由洛克继承下来的认识论原理的·全·部后果。

假使他完全前后一贯,他就会否定关于神的知识和关于他自己的心而外的一切心的知识了。

作为一个教士和过社会生活的人,他的感情阻止他作这样的否定。

休谟在追求理论一贯性上毫无所惧,但是他感不到让他的实践符合他的理论的冲动。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近代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一、从现代哲学向当代西方哲学过渡的第二阶段:时间:从19、20世纪至今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演进。

这时期的发展在欧洲主要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在美国则开始进入后经验主义阶段。

大体上它们仍是遵循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主要思潮的发展。

二、 19-20世纪的两种思潮(背景)一是科学主义。

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

另一是人本主义。

渊源于近代欧陆的理性主义。

这两种思潮是前一个历史时期两种对立思潮的延续。

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合并的机会。

它们都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并在这结合点上表现出两大方法论: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与现象学(胡塞尔)。

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终完全融合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两大属性。

三、科学主义是如何形成的?1.休谟的不可知论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它还吸收了弗朗西斯·培根的观点。

2.最早的是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哲学。

它的特点是拒绝形而上学,将所有知识限制在经验范围内,拒绝讨论经验以外的问题,并试图将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科领域。

3.还有马赫主义。

他将实证主义转化为物理学,将所有科学理论还原为“假设”的观点,奠定了美国传统主义哲学的基础。

4、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

它们在继承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柏拉图主义承认“共相”存在的观点,以此企图证明数学等抽象观念的实在性。

它们也最后奠下了实用主义的基石。

四、人文主义是如何产生的?1、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最初的转折,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2.德国黑格尔辩证理性主义;费尔巴哈在德国的人文主义强调理性、情感和身体。

费希特等人把理性主义变成了非理性主义。

激情和疯狂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

3.唯意志论(叔本华、尼采)等的代表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非理性哲学。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把哲学对象归结为人的意志或生命,反对或贬低观察、实验、逻辑的科学方法,提倡内心体验等精神力量。

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思想

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思想

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思想1史现明(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物”的问题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海德格尔认为“物”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三种形态的发展,即从古希腊时代的范畴到近代的(数学)基本原理,以及康德开启的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阶段。

在现实中物之“物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器具之“器具性”,不同的物其“展现”方式是不同的,一般的物、器具与艺术作品构成了“物”的一个序列。

因为此在用“现成性”的领会代替了对“存在”的领会,所以在物的诸特性之中,“实在性”具有优先地位,这是科学得以成立的重要原因。

海德格尔认为,在科技时代,物与人一样衰弱并且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失去了存在的庇护。

关键词:海德格尔;物;物性;实在性在海德格尔看来,何为“物”,何为实在等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基础问题,同时该问题构成了理解西方存在之遗忘过程的重要维度。

“1949年12月1日,以‘察看存在者的东西’为题,海德格尔作了如下四个报告:事物;座架;危险;转折。

其中第一个报告努力探讨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事物的自身存在,其余的报告探讨了新时代技术中的问题。

因此,对事物的特性和独立性的思考必不可少地属于海德格尔对新时代技术的探讨,我们也不可忽视。

”[1]110海德格尔自己也指出,“对物之物性的各种解释在西方思想进程中起着支配作用,它们早已成为不言自明的了,今天还在日常中使用。

”[2]6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比如《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物”的问题就格外关注了,尤其是1935年至1936年在弗莱堡大学期间,他通过专门分析康德关于“物”的思想澄清了西方关于“物”(Ding)思想流变,集中体现在《物的追问》一书之中。

这些论文最初是以“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为标题出现,可见“物”(Ding)在海德格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海德格尔还在探讨诸如“存在”、艺术作品等问题时广泛地探讨了“物”(Ding)的问题的种种方面,这些探讨散见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许多论文之中。

西方哲学:本质与实存

西方哲学:本质与实存

西方哲学:本质与实存本文建议把人们通常译为“生存”或“存在”的拉丁文existentia 改译为“实存”。

理由大致有如下几项:其一,在汉语中“生存”多半是指人的,至少是指动物、活物的,是一个与“死亡”相对的概念,通常我们不至于说“石头生存”、“大海生存”等等;而西文中的existentia却是泛指的,可用来指示生命体,也可用来指示非生命体,甚至也可用来指示上帝——虽然在现代“实存主义”(通常被译为“存在主义”)哲学中,它确实往往是特指人的存在的。

其二,“存在”这个译名,依照翻译工作中约定俗成的相对原则,我们认为还是留给Sein、Being为好,尽管这个Sein、Being怎么译成中文,至今也还是一道聚讼纷坛的难题。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与作为“共相”、“一般”、“普遍”的“本质”(essentia)相比较,existentla 一词强调的是个别性、实际性、此在性(在场性)、实现和展开(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energeia,“实现”),故把它译为“实存”应该是适恰的。

与此相应,我们把Existenzphilosophie译为“实存哲学”,而并不作“生存哲学”,更不作“存在哲学”(关于“存在”的哲学乃是Ontologia,即“存在学”,或旧译“本体论”),把Existentialismus译为“实存主义”,而不作“生存主义”,更不作“存在主义”(关于“存在”从未形成过什么“主义”)。

同样地,前期海德格尔和萨特尔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或者“生存先于本质”,以我们的主张,就要改译为“实存先于本质”了。

我们知道,雅斯贝尔斯把自己的哲学径直命名为“实存哲学”,而并不愿意接受“实存主义”(Existentialismus)这个称号,称后者乃是前者的坟墓;萨特尔首创了“实存主义”这个名目;海德格尔既不承认自己属于“实存哲学”,又不免有点讨厌“实存主义”这个名称。

但所有这些歧异均不影响我们这里关于“实存哲学”的讨论。

物的哲学概念

物的哲学概念

物的哲学概念
物的哲学概念是哲学思辨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概念的本质是讨论物的本质、物的属性和物的存在等问题。

在哲学思辨的历史中,对物的理念有着不同的观点。

例如,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的概念强调物的实体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物是实在的存在,其存在能够被人们感觉和观察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另一种理念是唯心主义。

在这种观点中,物的存在不是客观而是主观的。

唯心主义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人们的意识创造的产物。

物的本质并不是物体本身,而是人类主观观念中的存在。

在这种观点下,物的存在是与人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此外,还有一种哲学思想就是存在主义。

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认为,物的存在是与生命和存在紧密联系的。

物不仅有物质本身,还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这种观点下,物的存在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寻求意义的一条途径。

在现代哲学中,对物的概念也有着重要的发展。

例如现代物理学中的等效原理,即质量和引力是相互等价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们对“物”的理解。

还有量子物理学中的物理现象,例如量子纠缠、不确定性原理等,这些现象挑战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物存在与否的理解。

总的来说,对物的哲学思辨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议题。

不同哲学家和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哲学思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物的
认知和研究。

同时,物也引发了人们对哲学的思考,推动着哲学不断发展和进步。

哲学中对于物体的定义

哲学中对于物体的定义

哲学中对于物体的定义
嘿,大家想过没有,哲学里对物体是怎么定义的呀?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问题呢!
在哲学中,物体可不是我们平常简单理解的那个东西哦。

它包含了好多深层的含义和思考呢。

比如说,一个苹果,我们都知道它是个物体。

但哲学可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它会去深入探讨这个苹果存在的意义呀,它的本质是什么。

这就好像我们看一部电影,不只是看个热闹,还要去思考背后的深意。

那哲学中的物体和我们日常说的东西有啥不一样呢?这就好比我们说一个人善良,这只是个简单的描述,但哲学要研究的是善良这个概念本身的本质和意义。

物体也是一样,哲学要挖掘它背后那些我们平常可能不会去想的东西。

再想想,一个杯子,它是物体吧。

但哲学会问,它为什么会存在?它的存在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是不是感觉一下子把问题变得很深奥啦?
哲学里还会考虑物体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呢。

就像一个拼图中的一块,它单独是一个物体,但只有和其他拼图块组合起来,才能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嘛。

物体在哲学中还涉及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呢。

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东西是个物体?是通过我们的感官?还是通过我们的思考?哎呀,这真的是越想越有意思。

所以呀,哲学中的物体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概念呢,它包含了好多好多我们需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地方。

我觉得哲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世界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我们看到那些平常看不到的精彩!物体就是这精彩中的一部分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物”的概念——从康德、胡塞尔到海德格尔The Concept of “Thing ” in Western Philosophyfrom Kant Husserl to Heiddeger石福祁Shi Fuqi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对物之物性的解释贯穿了西方思想的全过程”(海德格尔语)。

本文主要撷取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哲学家对“物”的概念的解释,对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物”的概念的发展沿革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从物本身、人—物关系两点对此进行了讨论引论在海德格尔看来,一部西方哲学史或西方思想史,就是一部自希腊源头的退化史。

对存在的遗忘伴随着对存在者是其所是的寻根究底之追问,从而构成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

而存在者,不论在哲学史的视野中曾展示何种形态、种类、意义,其核心却是物(英文something,德文das Ding),简单地说,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交道的这些可感事物:一张桌子、白皮肤的某个人、飞鸟,……因此,考察西方哲学中“物”概念的沿革,无疑具有概观西方哲学发展脉络与旨趣的意义。

然而,这又是个异常繁难的任务。

历史上的某些经典著作家,尤其是古希腊的著作家,其思想本身十分繁杂且多存在前后矛盾之处,因此对他们的物概念之考察也十分困难。

如柏拉图,我们可以把前期思想中的现象世界之具体可感事物当成物,但这里的物不论内涵及外延均与后期思想中的物有异。

又如亚里士多德,其作品卷帙浩繁,几乎涉猎了现代学科各门类,但作为哲学考察对象的物却不易断定。

我们可以把《范畴篇》中提出的第一本体认作是物,因为它指称“个别事物”,但亚氏在《形而上学》中却放弃了这一观点。

但即使如此,亚氏仍是本文根本无法回避的人物,他的“物”思想为以后“物”思想之发展奠定了基调。

限于文题及篇幅,在此不妨将其提纲式地简述如下。

物与关于它的知识(归根结底是认识)相对立。

笼统地说,物只是这一个或那一个具体的可感事物,而知识则包括范畴、述词、种属、原因等形式。

物是承担着属性、关系、表述、定义的载体,它本身就其所是而言不增不减、不多不少,也不因属性等的变化而变化,而后者,则力求以事物之真理与事物相符合,并以是否符合作为判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尽管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追求物与知识的同一,但由于表述事物时不可避免的普遍性,使得它们与其说是同一还不如说是对立。

但不论人们是否了解物的那个内在确定的“是什么”,物的实存则不容置疑,它永远以一个“是什么”的姿态站立在追问者的视野中。

有了上面的叙述,我们的考察便可以从康德开始,经过胡塞尔到海德格尔为止。

倘把西方近现代哲学看作是一个内在一致连续的谱系,那么这一考察也当然地具有相对自足的意义。

一、康德:概念构造对象我们说的“物”,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对象。

一般认为,对象即是人的思想或行动指向的人或事物,但康德的对象则意指自在之物感染我们而产生的现象[1]。

为此,先要了解康德关于自在之物的主张。

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三十二节中,康德说:“事实上,既然我们有理由把感官对象仅仅看作是现象,那么我们也就由之而承认了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的自在之物,虽然我们不知道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而只知道它的现象,也就是只知道我们的感官被这个不知道的什么东西所感染的方式。

理智由于承认了现象,从而也就承认了自在之物本身的存在,并且因此我们就可以说,把这样的东西表现为现象的基础,也就是说,它不过是理智存在体,这不仅是可以容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2]在《导论·附释二》中说:“作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的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3]这两段话清楚不过地表明:物体本身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但它本身是什么样子我们则不得而知,因为它给予我们的只是现象。

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中,自在之物更多是“理智存在体”,因此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也正由于此,我们不把存在之物看成是物,因为它是经验不能达到的。

相反我们只认取它的现象为物)。

倒是自在之物呈现给我们的现象如何成为被概念构造的对象,才是他关注的重点。

我们已经知道,亚里士多德主张物与认识相符合的观念,因果关系等不过是物的属性,认识的任务就是去揭示它们。

但亚氏开辟的这一传统遭到休谟的根本怀疑。

结果是,感觉与联想或说心理主义再也不能成为必然性认识的根据,这就促使康德在经验之外寻求必然性的根据,从而确认出一些先天的因素,如时空的纯直观形式、先验逻辑范畴等,通过它们对后天的感觉质料进行综合,使其具有客观有效性与普遍必然性。

用康德的话说,就是“概念使对象可能”。

在此对概念如何使对象成为可能作一简略的描述。

关于自在之物,我们不得而知,但它毕竟作为现象的基础为我们的感觉提供了表象,这些表象在未经我们先天的直观形式与纯粹知性范畴整理之前,充其量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而已。

对知觉表象用先验范畴进行综合,借助范畴形成恰当的联结形式或说统一的意识,这就是判断,由此才得到关于现象是什么的认识。

但这样的判断,如何证明自己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呢?康德认为,正是纯粹理智概念的综合作用,才使一个判断摆脱经验判断和知觉判断的陷阱,成为一个经验判断,当纯粹理智概念先天地保证表象的联结普遍有效时,也同时保证了其客观有效性,这二者是“可以互相换用的概念”,从而认知的对象随着判断的客观性而成立。

康德说:“客体既然给我们的感性提供表象,当这些表象的联结被理智概念规定成为普遍有效时,它就通过这个关系而被规定成为对象,并且判断就是客观的了。

”[4]康德用源于理性的范畴使自在之物的杂乱现象呈现出秩序,其结果便是对象。

现象与对象其实只是一句话的两个说法,因为凡是可能经验的对象都是现象。

反过来,可能经验的现象便是对象,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中,二者似乎并无大的区别。

但跳出这个体系看,二者仍有理论上区分的意义,也就是,现象更多侧重自在之物(客体、本体)的一面,而对象则侧重人内在的先验构造能力。

事实上,康德将物称作“对象”,正是强调它不过是人的主观认识活动的产物。

它不是单纯与认识主体相对峙、显示它的种种属性并有待认识去符合的东西,而是依赖人用范畴去规定的东西。

这样一来,关于物的客观性的观念被彻底动摇了,它不再是提供给我们知识、观念的载体,而成了不依赖我们的知识、观念就无法成立的东西。

如果说在康德以前是“对象使认识可能”的话,现在则是“认识使对象可能”了。

康德的先验哲学不愧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已被历史所证实。

但对认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先天根据这一问题,康德的先验范畴的回答仍显空洞和教条。

胡塞尔,正是从这里开始了他的哲学研究的起点。

二、胡塞尔:意识构造对象康德从传统逻辑的判断形式中引申出范畴,又把这些范畴提高到规则的高度,从而成为对象何以可能的根据。

但这一根据至少有如下弊病:一是作为根据的范畴只具有形式性,即只提供规则,这套规则未必能整合不同的现象(质料);二是范畴体系的有限封闭性忽视了这一点,即先天范畴本身就是历史性的产物,因此在种类、数量及内涵与构造方式上就应是开放的,人类在建构认识对象的进程中,同时也在建构认识主体自身。

正因为如此,康德的后继者胡塞尔,才提出了意识构造对象的主张。

这一主张与他的现象学还原及直观明证性的现象学方法密切相关。

如果说在康德那里,主要是对先验范畴的关注的话,那么在胡塞尔这里,则是借现象学的先验还原法,直接还原到纯粹主体上去,通过对认识本质的研究来解决认识意义、主客关系等问题。

为此,不仅需要借以获得个体明证性的先验还原,更需要借以获得一般对象本质的本质还原或本质直观上去,这正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任务。

为达到这个任务,胡塞尔区分了两种内在:实在的内在,即个别的意识活动和感性材料,它的特点是因人而异,体现个别性;一般内在,指在本质直观中可观察到的思维的一般本质和意向对象,即思维对象本身。

这种划分使现象学的研究扩展到了绝对被给予性的领域,在此基础上,胡塞尔提供了他的意识构造对象的理论[5]。

现象学研究现象,而纯粹现象的总和即意识。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划分意识的双重结构,他认为:“在所有意识中,都具有其作为诸因素的总和的实在内容,这些因素在实在的意义上构成这思维现象,另一方面,它具有意向对象,这对象根据其本质形成的不同被意指为是这样或那样被构造的对象。

”[6]相应地,意识便有了意识活动(显现)和意识对象(显现物)的区分。

在认识活动中,实在内容具有如同实在的内在一样的因人而异的性质,正如一棵植物在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意义一样。

而意向内容如一般内在一样,一致地给予关于植物的共同感受:绿的、硬的。

可以看到,前者与主体的意识因素密切关联,因此具有主观性,而后者则相反地具有客观性。

对象的构成,正是主、客观因素在意识明证的把握中生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对象“在其中展现出来并且在其中作为‘存在着的’明证地被给予”[7],也即获得在直观中显现自己。

由此看来,“意识构造对象”告诉我们关于物(对象)的印象是:不论对象的构造有多少种样式,也不论被构造的对象是什么,都不能无视物与意识,或说对象与认识的关系。

“首先需要了解,根本问题必然在于认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一般对象只存在于它与可能认识的相互关系中”[8]。

不论这一关系多么“奇特”,都是现象学的根本任务,即把握对象在意识中如何构造自身的规律。

胡塞尔的“物”的特征似乎全在于此:将某物立义为某物,也就是通过把杂乱的感觉材料(实在内容)通过意向内容给予的意义,统一成为一个对象并对我显现出来,意识在自身中构建意识对象,然后把这个对象看作是外在于意识的自在的客体。

我们看到,意识构造对象,即是意识原物地通过意义的给予使一个不曾有的物显现出来[9],这与康德哲学中那个以自在之物为基础的对象具有根本的区别,可以说,胡塞尔的物是发生建构的结果,而康德的物则是结构建构的结果。

胡塞尔的物中凝结了意识主体赋予的各种活泼意义,而康德的物相比则显得呆板、被动而缺乏活动性。

三、海德格尔:“在世界之中存在”虽则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曾被称作是“现象学的孩子”,但他们二人的哲学却在很多方面显示出深刻的差别。

海德格尔继承的只是“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他高标独立,对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清理,从存在者中抽身回到对存在的运思之中,开辟了现代哲学的新时代。

在他的思想历程中,正是通过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物”的概念进行批判,确立了把物置于“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的立场。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区分了近代西方哲学三种对物的解释。

一是把物当作潜伏于众属性之下的承担者,二是把物当作诸感觉的集合,三是把物看作质料与形式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