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学术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对学术的理解
管理系曾正滋
各位老师、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今天能代表管理系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学术经验的交流,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我莫大的压力。作为一个刚刚获得大学教职的年轻人,仅有的一点点学术经验实在不敢拿出来在各位学术前辈面前献丑。然而,“既来之,则安之”,我总还得完成系里交给我的任务,在此作以下发言。我也想借此机会“以公谋私”一下,希望各位前辈能够对我将要陈述的粗浅观点做出批评与指正,以帮助我获得进步。
在我看来,所谓学术,是人类出于理性思维之特质,而对自然物和社会的探索与追究,从此角度看来,凡人皆有学术之行为。那学术研究者,也就是学者,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呢?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学者乃“以学术为业之人”。在此,“业”乃是“志业”、“志向”之意,或者说,韦伯是赞成“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在他的眼里自有其价值,不必一定得为其他目的服务。这是一种很高的学术人格,我自认难以企及,但又掩饰不了自己对它的崇尚,因此,退而求其次,我也将我的人生定位于“学术之业”,只不过这里的“业”指的是“职业”,通俗说来,就是以学术为饭碗,与韦伯的“以学术为志业”当然不可等量齐观。
确切地说,在本科毕业时,我根本不懂学术为何物。本科时的我,对于未来的人生路一片迷茫。我得庆幸自己选择了考研(虽然很大成份上是被就业形势逼着考的),才发现了这么一条新路。考上了之后,我得感谢师大的林少敏老师、侯西安老师和曾盛聪老师,是他们上课时展现出的学术和思想的魅力感染了我,吸引我走上了学术之路。在以后听讲、读书与交流的过程中,我渐渐领会了学术意味着一个人对生活与社会的思索,而我从小恰恰就是一个性格内敛、习惯于思考、与人无争的人,学术这条路应该来说切合了我的性格。经过研究生三年,我真正获得了启蒙。学术作为一种科学工作,最讲究理性分析,理性思维是一个人独立思维能力的核心。在阅读学术著作,聆听学术讲演,练习学术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梦寐以求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找到个人的比较优势,培养了自信、乐观与幽默,我发现,生活在我的面前不再是一片茫然与无望,而是幸福和美好的。正是在这种寻求个人幸福生活的功利心驱使下,我对学术越发感到兴趣,以至于我在研究生三年期间放弃了兼职,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了阅读和思考上。
这三年期间,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我也彷徨动摇过,急功近利过,但三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已经形成了一些对学术的基本观点。
我将学术研究划分为四个部分:阅读、观察、思考与交流。阅读当然是基础,特别对于我这种学术的入门者来说,广泛的阅读既是奠定学术根基的必需,也是选择学术方向的必需。对于阅读,我现在认为应该读一流的书,主要是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前两年,我看了不少不少流的学术书籍与论文,现在开始看学术经典时,突然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被他们严重误导了,他们或者断章取义,曲解了前人的意思,或者浅尝辄止,不作深入的探究,或者干脆就以讹传讹、拾人牙慧、重复建设,对于学术积累起不到丝毫的正面作用。痛定思痛,只有回归经典,才能正本清源。正如马俊华所说的:“读书要从根本入手,这样不仅有根柢,也最经济,因为只要知道了最初几本经典的内容,就会把一种思想文化的基本问题抓住了,再读后来的书也就有了主脑,知道主干是如何分枝分叉的。这种便利的感觉就和顺水行舟似的,轻松快捷。相反,你要是逆水行舟,那麻烦可就大了,数不清的以讹传讹的东西在拦着你,也不知道古人究竟说了些什么东西,只能让它们东一句西一句地在脑袋中打架,到死也不知道谁是谁非。”但阅读经典并不意味着其他书不值得一看。我相信开卷有益,条件是你必须具有充分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可以透过粗浅的甚至歪曲的表象看清实质,从而对文字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作出判断和分析。我将这种阅读称之为研究性阅读,它的前提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洞察力和学术判断力。观察是第二个部分。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一般都只对现实的、身边的事才花费心思去思索,观察现实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学术思考不至于成为无根的漂萍,我们的学术成果对于这个社会也才有所启发。接下来第三个部分是思考。学术研究就像牛吃草,阅读与观察是积累素材的过程,而思考就是“反刍”的过程,不经过思考,原始素材就不会成为有益的营养,不会成为思想的一部分,而只能是身外之物。在这里,可以看出学者与一般人的区别,一般人也会读书也会观察,但他们往往没有学者想得深、想得广、想得远,也不知道如何应对问题。最后一个部分是交流,主要指学术交流,它是我们将自己阅读、观察和思考的成果拿出来与人分享、讨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结论、同时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发现了新问题,紧接着就是一轮新的阅读、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这四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四个部分其中的阅读、观察和交流三个部分要受到时空限制,而且一般都是要分开进行的,但思考这个部分却除了睡觉之外,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如果将学术研究划分成这四个部分,那么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有学术的内涵。由此引申开来,我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成为一个学者日常生活的方式,至少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学者的日常生活应该是学术化的:他得习惯于以研究性的眼光看待文字素材,以研究性的态度观察人和事,以研究性的方式对脑中的素材进行抽丝剥茧的分
析,以研究性的目的进行日常交流。
现在,我想谈一些具体问题。首先是学术方向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初入学术之门的年轻人而言,选择学术方向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自己的兴趣,因为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能够安心于学术的冷板凳了,当你认为学术之路比较适合自己时,或者你不得不选择学术作为自己的职业时,提起你对学术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必须以这种兴趣来消除你对学术的恐惧感。我将自己的学术方向定位于行政哲学,因为我比较擅长于哲学玄思和理论思考,而弱于实际操作。结合我所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情况,我选择了“治理理论”为我的主攻方向。原因有三。其一,“治理理论”遍及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范畴,因此,发挥演绎的空间较大;其二,该理论涉及的论题既可以作形而上之哲学思考,又可进行形而下之制度设计,容易“左右逢源”;其三,出于现实的考虑,这是一个西方新兴的理论,影响日益扩展至世界范围,属于学术前沿领域,比较容易出成果。
第二,我要谈谈学术选题。一般来说,我们都赞同,学术入门者的学术写作要“小题大做”。所谓的“小题”,鉴于我目前的学力与知识积累,根本不可能讨论宏大的论题,只能选取一些小的论题进行学术训练,顺着一个小的切入口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所谓的“大作”,在我看来,即使再小的论题,如果思考深入的话,都会广泛牵扯到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比如,要讨论政府与社会共同进行生态治理的问题,就必然要涉及到经济学中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政治学中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学中的“第三部门崛起”的问题、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等等。所以,我认为,在学术写作上可以坚持以本专业论题为选题范围,但在日常学术积累过程中,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和思考面,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内容。另外,大家也达成共识,认为学术入门者最好不要分散自己的学术兴奋点,而以一个核心论题展开学术研究。在这四年来,我的五篇学术习作及硕士论文均围绕着“治理理论”写作,对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第三,在学术写作上,我赞同韦伯的“学术中立”、“学术研究与价值无涉”的立场。在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必须警惕自己的价值偏见影响到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学术作为科学工作,它首要的任务是指出事实,而非进行价值判断,如果让自己的价值偏见介入学术文章,那么,这论文将不再是学术论文,而成为宣传品了。但是,学术研究要完全排除价值判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以的,韦伯本人就反对这种观点。但是,他主张将个人的价值严格地限定于用来启动学术研究的进程,也就是说,一个学者的价值关怀只能用来作为他开始学术研究的动力,而不能左右他的学术结论。比如,通过这两三年来的阅读与思考,我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