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四讲中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初学美学,选择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书中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对美学、美、美感、艺术进行了阐释。其平易畅达风格,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关键词李泽厚美学美美感艺术

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7-094-01

对于中文专业的本科生,了解相关美学知识,构建美学

系统,掌握实用审美方法是至关重要。只有具备美学知识,

审美能力,才能使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更恰当地分析作品艺术特色,更贴切地感悟作品韵味。初学

美学,我选择了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一书,希望此书能

够引领我走近美学的大门。

《美学四讲》由李泽厚先生曾做过的四次比较大的美学

演讲修改补充而成,此书基于“美学是什么?”“美又是什

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分别在四讲

中探讨了美学领域诸多复杂命题。由于书中引用大量生动

贴切的论证,文字风格浅显畅达,故读来丝毫不觉繁琐可谓,

正可谓是美学初学者的良师益友。现将阅读《美学四讲》所

感悟的美学思想大致阐述如下。

一、美学是什么?

本书开篇便提出了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论证了并没有一

种理论能够严格证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不存在。

作者对美学学科的基本看法是多元化,并将美学按多元化不

同形态分为不同类别,设计出了清晰地图表关系。美学已成

为一张不断增生、相互牵制的游戏之网,他是一个开放的家

庭。从而,追求或寻觅一个统一的美学定义,就成为徒劳无

益或缺乏意义的事情。

由于哲学应该是大众的,哲学没学恰恰不是专门化的美

学,故作者坚持用哲学的角度,哲学的方法研究美学,没有纯

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李泽

厚的美学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又深刻反思里马

克思美学中从革命哲学出发艺术的社会功利论思想,并对其

进行了新历史时代的新阐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的哲学,

而且更是建设的哲学,应该历史的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美学的多元图表正是以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故应从人

类总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长建设角度,即人类学本

体论的哲学角度,来对待和研究美和艺术。

二、美是什么?

作者首先从字源学的角度,将美分为三种相联系而又有

区别的含义。接着,作者依次列出客观论、主观论两大派别

的观点并分析了其不合理之处。作者认为,审美对象能够出

现或存在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方面的条件和原因,而

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正解释了作者的观点。格式塔心

理学派从物理学和生理学出发,提出由于外在世界(物理)与

内在世界(心理)的“力”的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或者说

“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但

是,作者指出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缺点是把人生物化了,作

者认为应当把同构说建立在马克思美学自然人化说基础上,

使“同构对应”具有社会了历史的内容和性质。进而,在美学

范围内,将美分为三层,第一层含义是审美对象(美是主观意

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第二层含义是审美性质(美是

对象的客观自然性质),第三层含义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

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他是自然的人化,因此是客观的、社会

的)。而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应在第三层次上进行,

而从审美对象到美的本质不同层次的区别,柏拉图已提出。

正如怀特所说,一切哲学都只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都只是

在不断回答柏拉图提出的哲学问题。而本书作者正是再用

主题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研究美的哲学问题。

作者认为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的人化”,人类总体的社会

历史实践创造了美,这是主体论实践哲学的美学观。然后,

又从多方面论证了,社会美是真成了善的内容,自然美是善

成了真的内容。

三、美感是什么?

书中主要谈的是“建立新感性”,即关系建立情感本体的

哲学问题。“新感性”指人类自己历史的建构起来的心理本

体,是人类将自己的生理感性存在加以“人化”的结果,也就

是“内在的自然的人化”,而其又包括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

化。作者引入“积淀说”来阐述美感中理性和感性的二重性。

他认为,美感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包含着感性理性两重性,

而对于如何处理这两重性,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

沉淀成了一个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通过“自然的人

化”过程来实现。

作者逻辑清晰的将审美分为不同过程阶段,准备阶段审

美态度,期中关键环节为审美

注意,审美注意再具体化到审美感知,开始进入实现阶段,审

美感知即可看到“新感性”的建立。感知作为审美的出发点,

理解作为审美的认识性因素,其中介、载体或展现形态,则是

想象。想象是审美的关键。而审美的最终成果阶段则是审

美愉悦。

四、艺术是什么?

作者从哲学角度论证了没有纯粹的艺术品,艺术品总与

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纠缠在一起,总与各种物质的

或精神的需求、内容相关联。故只有当某种人工制作的物质

对象以其形体存在诉诸人的此种情感本体时,亦即此物质形

体成为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现实地出现和存在。艺术品具

体基本要求和条件有:第一,必须由人工制作的物质载体;第

二,艺术作品只现实的存在于人们的审美经验之中。

作者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三个层面讨

论了艺术本体与情感本体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并不能截然

划开,它们三者经常处在同一个审美对象中,彼此渗透交融

和反复重叠,并且还有种种交错复杂情况。作者通过形式层

与原始积淀、形象层与艺术积淀、意味层与生活积淀三个方

面具体展开阐释。而对这三个层次的分析也正是在艺术中

展开“自然的人化”理论。

但是,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美学的学习,我也感悟到了李

泽厚先生美学思想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把自然当做是人类

实践的结果,具有社会属性,然而他却否定了自然的自然属

性,把自然物也归入到了社会事物中,混淆美的本质和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