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略
[摘要]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大学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重要的思想认知基础;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和维护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良好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完善和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使得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作者简介]赵剑平(1965- ),男,河南济源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河南焦作 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3-02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风貌的总和。

一般由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诸要素构成。

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对人格塑造的轻视以及教育方法的偏差,加上不良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和就业的种种压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人格缺陷,如认知失衡、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理调适和承受能力差、价值取向过分自我化和功利化等。

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未最终定型,大学生人格仍具有可塑性的特点,为此,大学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与培养。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人格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期。

大学生在主动寻求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接受着来自各方面思潮以及多样化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在多种诱因的作用下,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错位和缺失,理想信念有了一定的偏差,致使大学生极易产生迷茫感、空虚感、挫败感等,为不良人格和心理疾患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因此,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入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法制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实践能力,这是培养和维护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思想认知基础。

1.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奋斗的动力之源,是人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是推动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大学要以“两课”教学为主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有高尚的人生目追求,并将这种追求贯穿与一生。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以科学、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使他们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人与社会的交流过程,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只有人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人生才有意义。

2.引导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认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选用生动的事例,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接纳、选择并内化为自己高尚的道德认知;引导他们参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研讨,提高他们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辨别能力。

也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反思自己的不良人格和不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做出正确选择,增强其社会公德意识、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淡化知识传递色彩,多采用讨论、辩论、答辩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实现着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与升华,进而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完善。

二、重视大学生人格的自我管理,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要以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重点。

因为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外力的推动,更需要大学生自觉地把外在的要求和影响进行内化。

正确合理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能力,能极好的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对良好人格的形成和不良人格的抑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要以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重点,通过构建合理的自我意
识,培养和维护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指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件的信念、评价、解释,而非来自事件本身。

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改善不良的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困扰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不合理信念主要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之极这三个特点,正是由于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极易使人们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引发人的人格障碍。

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发展的和辩证的思想和观点,认识和消除生活中的不合理信念,为良好人格的培养和维护提供理性基础。

2.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

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对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起着保驾护航作用。

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观察自己和评价自己心理活动以及人格发展中的优点和缺点。

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一些大学生缺乏认识自己人格的意识和能力。

既对自我人格认识不清,又不能很好地针对自我人格发展中的缺失进行完善,从而失去了自我教育的时机,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教育中要结合日常管理或利用班团会等活动,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诸如“认识自我”等系列活动,让大家真诚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相互信任和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中,客观地解剖自我,认清自我,达成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为人格的培养和维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心理环境的支持。

3.教育大学生学会客观体验自我、主动监控自我。

人格的自我管
理需要大学生高度的自觉精神和勇气。

要引导大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面对自我,反省自我,找出自身人格中的优缺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它们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客观体验自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并从小事做起,针对人格发展中的不足,有意识地加以改善,以实现对自我人格的监督和管理。

久而久之,自卑、抑郁、孤僻、焦虑、悲观、懒散、暴躁冲动等不健康的人格因素就会逐渐削弱;自信乐观、自觉、自制、果断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就会逐渐形成。

三、创造条件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对人格的认知只有转化为实际行为,才能形成稳定的内化的人格特征。

人格发展与培养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过程,积极的道德践行是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实践活动本身孕育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如勤奋、宽容、坚韧、乐观、认真、合群等人格特征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

因此,大学为大学生提供认识自我、展示并提升自我人格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是培养和维护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有力保证。

1.开展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人格。

”人格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的过程。

事实上,
有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是源于无知,无知容易使人粗鲁、自卑,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坚强、自信和理智。

可以说,有了知识和智力基础,人格发展的质量才有保证。

学校要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等阵地,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大学生多涉猎中外古今优秀的经典文艺作品,引导大学生耐心细致地研读一些哲学社科名著;还可以开设文学赏析等选修课,和大学生一起赏析、思考和感悟经典名著,感受作品中人物人格的真善美。

这对大学生完善自我的人生价值、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感染作用。

2.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教学实习、见习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参观、访问、考察等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激励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念,而且对抑制大学生孤僻、任性、忌妒等不良人格的发展,养成宽容、责任等良好人格十分有益。

3.激发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其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健康的体质是人格健全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是难以发展健全人格的。

懒惰、急躁、怯懦等人格发展缺陷与体质的不良不无关系。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比较淡薄,尽管学校有比较好的体育运动设施和条件,但大学生的锻炼热情依然不高。

因此,大学要以秋冬季运动会为依托,利用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精心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引导大学生坚持锻炼身
体,增强体质,这对形成坚韧、果敢、自制、宽容等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四、完善和发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
1.完善和发挥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及其作用。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维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系以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网络。

并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龙头,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从而使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优势,宣传并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咨询辅导和干预。

通过系部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组织,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困难,敏锐察觉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并利用班会、团会等活动,介绍给大学生一些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心理自我调适以及
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

围绕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紧张问题、择业择偶问题中存在的不良人格表现,通过谈话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有清晰的认知,对消除不良人格、维护和保持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2.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可以感染、同化、激励、暗示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规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创建和谐、健康、
优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培育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载体。

如建立大学生团体和个体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小报、心理网站等,帮助大学生消除烦恼,释放压力,提高心理调适和应对能力。

(2)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

利用墙壁、橱窗或通过班会、团会、活动课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使大学生树立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和理念。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剧、心语沙龙、心理手抄报、心理社团等活动,这对强化大学生良性情绪和情感,消除心理矛盾和困惑具有重要作用。

整个校园文化充满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心理氛围,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曹颖.试论思想政治课人格培养的独特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徐广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