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与三胚层

三阴三阳与三胚层
三阴三阳与三胚层

三阴三阳与三胚层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源远流长,里面所蕴含着的种种系统理论知识,构成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从五脏八纲,到卫气营血,乃至六经,都是一个个璀璨发光的宝石。然而,如何对这些理论系统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阐释,将可以使多年来一直提倡的中西医结合做到理论上的真正结合。在此有一个结合点就是六经的三阴三阳与三胚层的联系。

【关键词】三阴三阳; 六经; 三胚层

中医基础理论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而它里面所蕴含着的种种知识,就是那些璀璨发光的宝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越是在当今发达的科技时代里,越是被人误解,甚至被贬低,而其夺目耀眼的光芒则逐渐蒙上了灰尘,被曲解为石头。究其原因,很明显地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虽然可以用白话文阐述出来,但因为无实际上的物质结构作基础支持,故除了长期从事中医药事业之人外,世人皆无法理解,而得出结论为一个字:“玄”。中医理论很玄,阴阳五行很玄,五脏六腑很玄,精气神很玄,三阴三阳很玄,卫气营血很玄,等等,总归就是“玄”。

因为“玄”,因为没有实际上明确定义的物质基础作支持,所以自民国时代后期开始,到解放后,至今,当今医学界一直在呼吁的“中西医结合”,大多都是临床上的中西医结合,即在诊疗疾病时,采用中医疗法与现代医学疗法共同结合治疗。而此类“中西医结合”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所取得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学习“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氛围中,医学界也提出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第三门医学,即除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外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然而,这些都只是在临床上的结合,至于理论上,则仍然是中医治疗用中医理论解释,西医治疗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两者没有产生任何的交汇点。

“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都是好猫。”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提出的。此句话同样适用于医学界。“中医,西医,治好病的就是好医。”中医、西医,都是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所以,以人体这个基本物质结构为基点、主要对象的两种理论,其在物质研究上必然存在着某种共性。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就有如人体这个核细胞内一对互补的DNA,它们平行环绕着,看似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互补配对的“碱基对”。而中西医理论结合,即是找出这些碱基对并解读出它们的基因密码。

究竟这些“碱基对”共有多少?它们又分别是什么?这些目前都没有具体明确的答案,虽然有不少科学家们尝试作出各种解释,但都不尽人意,且让人觉得有点牵强。而因为一次巧妙的偶遇,在研究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基础时,笔者发现了其中一对甚是有趣的“碱基对”,即“三阴三阳”与“三胚层”。

1 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胚泡的内细胞群保持着受精卵的全分化能力,是胚胎发育的基础。内细胞群首先分化出内胚层和原始外胚层,再由后者分化出中

人体主要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

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4.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5.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

20111021三阴三阳讲稿

各位同修,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汉传经方,真是殊胜的缘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复习三阴三阳理论。 一说到三阴三阳,大家都会想到“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这几个名词谁不知啊,很简单嘛。的确,大道至简,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但如果不能熟悉其来龙去脉,就很容易让脑袋糊涂。如果能理顺其运用关系,就能使思维清晰,运用自如。 一、三阴三阳概念起源 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学说的真正理论内涵核心。 是阴阳学说在临床辨证中的根本框架模型,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更是指导六纲临床辨证的根本理论。 刘师前不久在YY语音中又特别进行讲解。 三阴三阳,和五行一样,是分类方法,老祖宗不知道从哪来的高智慧,“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掌握了这种方法,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二分法归类,然后再将阴阳各自再进一步一分为三,进行细化分类。 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刘师说: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加上中气,就是三才。三才之道,是万物化生最基本的模型,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 三才者,天地人,象阴、阳、中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三才而两之,六位定矣。 孔子在易经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者,三才两之而成。在卦曰爻,象万物之变化。 又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刘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比生矣。辨治者,类比之道耳。盖三才两之,则阳有三,阴有三,六纲出也。阳有太阳、阳明、少阳,阴有少阴、太阴、厥阴。太阳少阴,天之阴阳也。阳明太阴,地之刚柔也。少阳厥阴,人之贵贱也。此皆万物类象耳。 三阴三阳之六纲分类法,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六纲辨证理论、六气学说、经络的三阴三阳开合枢定位,都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 二、三阴三阳不同运用 在中医学上,经络、六气、六纲辨证,虽然共用了三阴三阳理论进行分类和理论指导,但是其赋予的理论内涵和概念以及在时序上各不相同,各自有严格的对应标准。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文章目录*一、十二经脉都有什么*二、十二经脉的作用*三、十 二经脉的病症是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1、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 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 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 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什么 十二经络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

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十二经脉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

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导读】2008年7月6日,“上古真人”在上古中医二群里为大家讲授了第一节别开生面的中医基础课。当我们都在嗟叹“西医恐怖,中医失传”的时候,一起听听中医课堂,感悟其中精髓。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课堂记录,谨供大家复习。发扬中国传统中医文化,靠大家齐心协力啊! 引: 同学:老师,广东这段时间下雨特别多,我腿上开始长那些小红点,一开始是小红点然后慢慢变大很痒。晚上开始长,白天就没有了。为什么呢? 天地清宁:湿热所致。 同学:湿热?那应该怎么治啊?医生说我过敏,然后吃了些不知道什么的药,还有皮炎平,吃了就好,不吃就长一个月我都不想治了。现在考试更没有时间出去市里看。 天地清宁:木棉花煲水。 同学A:今晚上六点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同学B:你到时上来看看就知道了。 先去预习一下中基。 上古真人:各位好! 同学:真人好!期待您的指点。 同学:真人今天讲什么?大家都在等呢! 上古真人:跟各位讲中医基础问题吧。 同学:好啊!请! 上古真人:先发个图。是摘自汤泰元先生的《中医精髓图解》第7页。 这个图比较形象的说明了中医的五行。 同学: 真人,可否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基础书籍,让我们平时阅读阿。 上古真人:中医基础书籍我想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就可以,配上汤泰元先生的《中医精髓图解》电子书,对中医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 同学:谢谢!真人,都说怒伤肝,是使得肝火更旺,木气更甚,还是使得木气减弱啊。同理,喜伤心,是使得心火更旺还是心火虚弱呢!同学: 真人,上面的那幅图怎么看呢?您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一讲呢!

上古真人:掌握五行,首先要掌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对应肝心肺肾。春夏为木火,属阳,气生、长;秋冬为金水,属阴,气收、藏。参考图可以看出,自然界与人体类似一一对应的这种关系。 同学:那土呢? 同学:土是脾胃。 上古真人:图片中对于五行的象征用自然界的金属,火焰,等来比拟不是很好。还不如去掉。 同学:我找不到长夏。 上古真人:土是长夏, 同学:在四季的最末一个月的后半月么?土主化?是不是因为金属、火焰这些类比太实物了,是五材? 上古真人:脾与时令的关系在《内经》中有独主时与不独主时两种说法,独主时说配应天道,不独主时说配应地道。这个将来再讲,涉及的内容比较深。先把基础知识熟悉了再说。 同学:是阴中之阴,但我想知道长夏对应的四季里面到底在哪几天 上古真人:古人将天道运动中的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间段,称为五行五分法。小言之则为一日。地法天,但天道讲的是时间,地道讲的是方位,所以天道时间之中段,就配应地道的中央一方。地道说采用脾水灌溉四旁的理论,主张不独主时说。其中又分为四分法和八分法两种。能看懂吗? 同学:什么是“独主时”?小言之则为一日。请问真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上古真人:小言之就是可以是一年五分,也可以是一天五分。 同学:一天中的五行怎么分呢? 上古真人:至于长夏所主时间长短,《内经》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长夏与其他四时时间均等,都是主七十二日,如《素问?阴阳类论》所说:“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第二种认为,长夏只主阴历的六月份,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灵枢?五音五味论》说:“足太阴,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王冰注:“长夏,谓六月也。”《新校正》注:“按全元起云:盖以脾主中,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内经》认为脾主长夏的篇章较多,如《素问》的《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平人气象论》、《脏气法时论》、《风论》、《宣明五气论》以及《灵枢》的《本神》、《五音五味》等,而长夏在一年之中段,故曰脾主中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同学:请问不同的说法会导致什么结果阿?会不会殊途同归呢? 上古真人:天道有四、五、八、九等数的时间周期。天道的四、八时间周期对应地道的四方、八方,却没有中方,故太极的二分法只属于天道。天道的五、九时间周期对应地道的五方、九方(九州),包括中方在内,故太极三分法既有天道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

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治”、“死”的条文就有8条之多,远较太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或八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三阴三阳”指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大特色。《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三阴三阳的篇名叫“阴阳离合论”,这就明确指出了三阴三阳与“阴阳离合”密切相关。什么叫“阴阳离合”呢?《史记·历书》说:“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十二经络疏通手法(1)

手臂经络疏通手法 手三阴经(肺经、心包经、心经)疏通手法: 预备式—— 1、将艾盐包放于腹部和脚底温热 2、滚拓——将热拓隔着毛巾沿经脉来回滚拓。 3、砸拓——沿经络走向砸拓 4、颤拓——先将艾盐包放于手心及曲池部位温热后,手持药拓于经络上颤抖滑走 5、放松、安抚 正式—— 1、开穴—— 单手拇指依次点按肺经中府云门尺泽列缺、太渊鱼际穴、少商 单手拇指依次点按心包经天池、天泉曲泽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单手拇指依次点按心经极泉少海神门、少府、少冲 2、展油——将相应经络调理精油8-10滴由经络的起点至终点依次滴于经脉上,双手伏帖安抚展油 3、一手扶住手部,一手大小鱼际渗透揉按臂部3-5 4、单手拇指顺推(沿经络走向推,从肩部到腕部)肺经心包经心经并于指尖排毒3—5 5、安抚手臂3-5 6、单手拇指揉拨疏通肺经心包经心经6—8 7、手掌伏帖手臂安抚 8、大鱼际揉拨安抚肺经心包经心经3—5 9、单手指背关节顺推肺经心包经心经3—5 10、手掌伏帖安抚 11、刮痧——⑴沿经脉滴精油 ⑵刮痧,一边刮一边跟进,手跟板走,刮完用板平刮 12、手掌伏帖安抚 13、分抹手背,揉按拉抹指关节,提拉指尖 14、手心朝上,屈双手拇指刮大小鱼际,点按劳宫穴 15、快速推按每个手指至指尖 16、固住手掌,快速打圈揉搓手掌,叩击掌根 17、另一手握拳轻捶掌心,放松手腕 18、一手握住客人手腕,另一手与客人手交叉拉指关节,摇、抖,敲打 19、安抚整个手臂。 20、双手快速搓热经络 21、将中药拓放于经络穴位上 肺经中府云门尺泽列缺、太渊鱼际穴、少商 心包经天池、天泉曲泽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心经极泉少海神门、少府、少冲 10分钟,结束。

寒山内功七式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 武当太乙门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是于明末由武当一代祖师铁松子引入武当太乙门中,当时寒山派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已濒于绝境。其功法技艺虽然高超,但后继艰辛。祖师遂将这种超世内功融于武当功中,作为新鲜的血液,成为武当铁松分支的主要功法之一。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又称为太乙司注十三式,其含意是指其中的每个势子都有阴阳气脉的交注,然而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却是八个式子。按人身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循行,专主修持锻炼的。人身体中的六阴六阳组成十二正经。手足同运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前者三阴交注为动式,后者三阳交注为静式。任督各一式,调任脉一式只限于早晨向阳,面东而施。调督脉一式,只限夜晚向北而行,每日行功分为晨昏二次。十二正经之循行阴阳六式,加任督各式,每次行功计七个势子,故名寒山七式。然十二正经的运化,加任督周天一脉,共十三经总运,所以又名为太乙司注十三式。 > 详列如下: 第一节:掌托日月。开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第二节:卷翅斜飞。开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第三节:展翅冲霄。开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通天彻地。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第五节:手掐太极。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六节:玉鉴杨明。开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第七节:丹凤朝阳。开任脉。 第八节:鹤眠拜斗。开督脉。 二、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功法要领释译 (动作要领作用) 每日行功次序。第一式掌托日月,可按每人行功时间而定,如时间充足可将十二正经的六式配任督一式按早晚各练一遍(共七式练习法)。倘若时间不足,可以将调三阴(手足三阴亦为六阴)三个式子和调任脉一式在晨时练习。即午前为阳而炼阴,午后为阴而炼阳,晚上炼调三阳(手足三阳合为六阳)三个式子和调督脉一式。 前三式调阴经的动功,要联贯一气呵成。动作先以流水行云为标准,继而放慢速度。随着内气的潜行逐渐缓慢,只要感到潜气内动,而外形相随则可,每式练4~6次。中途以神意不断为佳。后三式调阳经的动功。按要领要求站好,当觉得不易坚持就停止。改站第二势,调任督之势也如此。以自然为度不要免强,顺其自然。随着每日练功时间的累积,自然会有切身受益的感受。 从传统学术观点看,祖国的太极易理,把人身的气脉循行,分为纵横演示而名为经络,又有主经,又有毛络、孙络、微络。大大小小每一阴阳的交注为一循环,即为一太极,称作一轮。而人身分为阴阳两大部分。任脉统领人身手三阴、足三阴六部阴经的总汇。督脉总辖人身手三阳、足三阳六部阳经的督营。任督二脉的一阴一阳的循经,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内气交注,丹经上称为小周天。在十二正经、任督二脉,正常的阴阳交注,内气循行的基础上,自然而导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同时运转。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大周天循行。 人身中周身气脉交注的阴阳平衡过程中,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展示出新的生机平衡。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是我们的先人历尽千百年切身实践所得到的内功升华。通过特定的姿势活动来调节人身经脉的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精确循行,阴阳气机的交注。随时改善人体与自然宇宙交注的不平衡,随时调节身心活动,用来达到内功精修的主要方法。除去在武技内功上的修持而外,则即使在内景境地的精进层次,是不可多得,没有偏废的行功。古人留传下来的这些精品,即便我们不去作更深的探索体会,但究其保健强身、治病疗疾、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巧记十二经脉循行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如下: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

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 1、手太阴肺经 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2、足少阳胆经 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其次,足,提示分布在下肢;少阳,提示位于(肢体)外侧中间、侧头部、躯干侧部;胆,提示属胆,络肝。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大致分布在侧头部、躯干侧部、下肢外侧中间,属胆,络肝。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人体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人体分布规律表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包括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脏为阴,腑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均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 一、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 二、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为: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其分布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

行至巅顶部。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为: 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前),太阳经行于后(背后),少阴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穴起止表与起止歌 一、十二经穴起止表 【十二时辰】【十二经穴】【起穴】【止穴】 (寅)肺经手太阴出中府(腋傍)至少商(手拇) (卯)大肠手阳明起商阳(手食指)至迎香(鼻傍) (辰)胃经足阳明起承泣(目下)下厉兑(足次趾) (巳)脾经足太阴起隐白(足)上大包(腋下) (午)心经手少阴出极泉(腋下)注少冲(手小指) (未)小肠手太阳起少泽(手小指)上听宫(耳中) (申)膀胱足太阳起睛明(目内眦)下至阴(足小趾) (酉)肾经足少阴起涌泉(足心)上俞府(胸前)

经络本质已被证明之七经气的循环顺序

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七:经气的循环顺序 七、经气的循环顺序 了解了经络的演化顺序之后,如果再比较一下子午流注表,你会发现,经络的循环顺序并非和演化顺序相吻合,这只不过说明了经气的循环顺序与子午流注表所描述的流注顺序其实是不同层次的。子午流注表所描述的是经气在一天之中的“当令”情况,而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经气在人体循环一周绝对不用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由于任督二脉自成独立的循环系统(经气流循任督二脉常被道家称为小周天),所以剔除此二经以及天地环境的影响,关于经气的自身循环顺序,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十二正经的循环情况。 道教的祝华英道长在他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中记载说: “一、春秋时代的“十二经脉”运行之谜至今未解 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出自于《素问》、《灵枢》。由于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于左侧,一道在于右侧,而《灵枢经》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仅只一个侧面而已。贫道认为:若研究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机理,必须将《灵枢经》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悟出“十二经脉”的真谛。如果仅凭《灵抠经》中某一章节对“十二经脉”之片面的论述来分析,即形成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例如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数千年以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主义传承至今,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之道循行,即形成自我矛盾: 1、井荣俞经合的出入矛盾 《灵枢·本输篇》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经日:“手之三阴从脚走手”……如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人于“尺泽穴”、即形成“经气倒流”的矛盾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了之道中所“入”呢?此为手三阴经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本输篇》曰:“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手曲地为合。”经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到头,故人走于“曲池合穴”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其“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又为何所出之“商阳穴”,反处于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此为手三阳经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

三阴三阳买卖方法及跳蚤战术

三阴三阳”买卖绝技+“跳蚤”战术 一、“三阴三阳”买卖绝技 要想改掉追涨杀跌、过度交易的陋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一个 矫枉过正的平衡练习:你不是喜欢追涨吗?那么好了,就先从追涨的相 反方向开始——低吸,而低吸的最好办法就是阴线买人法 ;你不是喜欢 杀跌嘛,那就也来一个反向操作——高抛 ,而高抛的最好办法就是阳线 卖出法。 1.三阴买入法 三阴——是指当股价下跌出现连续三根阴线后再买人股票。为什么要 连续出现三根阴线后才能进场呢?这是因为大牛市中的下跌都是快速的、连续的,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消化丰厚的获利盘,为下一次的上攻作准备。在牛市,由于是多主题行情 ,板块往往出现多层次的轮动,所以盘 中机会显得非常多,投资者一旦看到自己持有的板块个股走弱了,就会 急忙抛出股票,转而去追逐其他趋势股 (这也是牛市中追涨杀跌得比熊 市还厉害的原因之一),于是抛盘时会显得很“大方”,反正都是获利盘,抛得早就获利多,抛得晚,就获利少 ,所以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地 出,而不像熊市 ,大家都是被套盘,想等反弹时再抛 ,所以我们就能理 解为什么牛市中的下跌大多是放量的,熊市中的下跌是缩量的了。 注意:三阴买人法中的“三阴”,并非机械地理解为一、二、三的“三”,这个“三”是一个虚数词,它的本质意义是“多”的意思,不要死板地理解为一定要在第三根阴线出现时去买股票,而是说股价出现了三根阴线后,就可以买了,至于是一下子都买完,还是分批进货,要看具体情 况而定。一般地讲,跌速越快,我们的买人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那么,具体而言,三阴买人法有没有可视的量化指标呢? (1)阴线实体逐级缩小时买人——实体的不断缩小,说明抛盘越来 越轻,空头能量即将释放完毕,多头即将进人反攻,这时买进比较安全。(2)阴线实体逐级放大时买人——这与实体逐级缩小正好相反,实 体的逐级放大 ,体现了做空能量的快速释放 ,它的释放节奏正好与前者相反 ,前者是先快后慢 ,后者是先慢后快,两者是殊途同归 ,其能量释 放的原理是一样的。 (3)不管阴线排列的次序是先大后小,还是先小后大 ,它们必须符 合以下两个条件 : 条件一 :三根阴线里有两根阴线的实体要大于 5%; 条件二 :三根阴线的成交量要与阴线的下跌幅度呈正比,即下跌阴 线越大,成交量也要越大,下跌阴线越小,成交量也要越小。 (4)三根阴线之间不能有阳线插人,阳线的插人是一种抵抗型下 跌 ,而多头的抵抗往往会推迟空头能量的完全释放 ,而只要空头能量还存在 ,下跌就不会真正停止。请看图 3-8:

《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病

《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转] (2009-09-20 23:10:34)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太极物理 作者:吳明珠 (注: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分析人手足三阴三阳经的分布及相互关系从里面往外面顺次一圈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太阳、少阳、阳明正好与疾病传递规律阴阳相反,即依次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厥阴,少阳对少阴,太阴对太阳,少阴对少阳,厥阴对阳明,这应该不是偶然的,人与天和而不同) 摘要 本文說明了《傷寒論》中大部份六經病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開樞闔從《內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體的出入問題。並明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結合《熱論》六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關鍵詞:三陰三陽、六經病 前言 張仲景原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見張仲景著述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內經》的影響。《內經》對人體三陰三陽的論述見於多篇,從人體分部、陰陽氣的多少、生理功用等方面作了不少闡發。六經辨證作為《傷寒論》的重要學術成就,其六經病即以三陰三陽作為其理論基礎。 一、六經病主症與三陰三陽分部 《陰陽離合論》對三陰三陽的分部作了闡述,其原則是“外者為陽,內者為陰”。以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為少陰,少陰之上為太陽,根起于至陰;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為太陰,陽明位於太陰之前,根起於厲兌;厥陰之表為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在沖脈之上,少陰根起于湧泉,在太陰之後;厥陰根起於大敦,在少陰之前。綜上,三陰三陽在人體有確定的分屬部位,大致與足六經相同。 《傷寒論》大部分六經病之主症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症狀。如足太陽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下項,夾脊,故太陽病有頭項強痛。足陽明經下膈屬胃,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主。足少陽經起於目銳眥,入耳中,故少陽病見目眩。足太陰經入腹,屬脾故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足厥陰肝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胸脅,故厥陰病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可見,《傷寒論》六經病與《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均是以足六經為基礎。 二、六經病證治與陰陽氣的多少 《內經》是先秦哲學中陰陽理論與醫學結合的典範。《內經》的作者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其陰陽的含義是廣泛的,其中三陰三陽是重要組成部分。何謂三陰三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三陰三陽也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而異用也”。此處所謂陰陽之氣實指人體的正氣。因此,《內經》中的三陰三陽,除以足六經經絡循行作基礎外,其重要的劃分依據是陰陽氣的多少。 人體陰陽氣的多少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陽明陽氣最盛,《至真要大論》曰:“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因此,陽明病多邪正交爭劇烈,以裏熱實證為主;厥陰為兩陰交盡之處,《陰陽類論》曰:“一陰之厥作朔晦”,為陰盡陽生之處,故其病多寒熱夾雜。 六經病的治療也應當固護三陰三陽之氣,如太陽陽明陽氣充盛,故治療上太陽病採用辛溫發汗,如麻黃湯、桂枝湯;陽明病以清下為主,如白虎湯和承氣湯,總之,共治則總以去邪為要。少陽陽氣較少,故治療應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為代表方劑,其用人參、甘草、大

十二经脉

shi'er jingmai 十二经脉(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Twelve Regular Channels,Twelve Main Meridians 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脈(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均有独立的循行线路,对称地分布于身体的左右两侧。其总的流注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灵枢·海论》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这里所说的“内属于腑脏”,是十二经脉在体腔内的流注过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与脏腑间不是单纯相联的关系,而是定向相属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脏腑间形成表里相合的关系。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手厥阴经属心包而络三焦,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厥阴经属肝络胆。“外络于肢节”的“肢”为肢体,“节”为穴位,这是说十二经脉在体腔之外的分布。这种分布必须依正立垂手拇指向前的姿势为标准。手三阴经循行于上肢内侧(屈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三阳经循行于上肢外侧(伸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三阳经从头面、躯干到下肢,皆是阳明在前面、少阳在侧面、太阳在后面;足三阴经循行于下肢内侧面,踝关节上八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踝关节八寸以上厥阴与太阴交叉。《灵枢·经水》称:“内外相贯,如环无端。”这是说十二经脉是互相衔接如环的,表明气血流注于十二经时是循环往复,逐经而流的。其始自手太阴肺经,继而手阳明大肠经,继而足阳明胃经,继而足太阴脾经,继而手少阴心经,继而手太阳小肠经,继而足太阳膀胱经,继而足少阴肾经,继而手厥阴心包络经,继而手少阳三焦经,继而足少阳胆经,继而足厥阴肝经,然后再由足厥阴肝经返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完成一个循环。其中阴经交阳经,或阳经交阴经皆为表里相合经脉相交,交于四肢末端;阳经交阳经为手足同名经相交,交于头面部;阴经交阴经为足经交手经,交于胸中(见图)。十二经脉中各经气血多少均有其常数。《素问·血气形志篇》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及时间的推移,有着周期性的盛衰变化规律,表现在各经穴位上则有着周期性的开阖规律。这就是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理论根据。

12地支掌决图

十二地支掌决图 十二地支是用来描绘月亮的运行周期的。子是孳的意思,是指万物孳萌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系的意思,继萌而系长。寅(读银yin)是移、动的意思,指物芽稍吐,引而生之,移出于地。卯是冒的意思,指万物冒地而出。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读寺si)是起,巳的意思,指万物到此已经毕尽而出了。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末是昧的意思,指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暧昧。申是申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完成。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戍(shu数)是灭的意思,指万物皆衰灭。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而坚核。由此可见,十二地支于月亮的阴晴圆缺有关,而月亮的循环往复的周期,同样对万物产生直接影响。 熟读十二地支时,可以把他们分为两半来快速读熟。它们在手上的分布于方位有关,认记时应坐北向南,伸出左手,从无名指的指根起“子”,顺时针走向,至“亥”,周而复始。其分布在掌的四指的外围指节顺时针环步的,如图所示: 掌决图.jpg

二,十二地支方位图 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戍丑末四季土。 掌决图.jpg2.jpg 三,六合子丑合土,亥寅合木,卯戍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末合土。 掌决图.jpg2.jpg

四,六冲 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戍相冲,巳亥相冲。 掌决图.jpg2.jpg 五,六害 子末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戍相害。 clip_image002.jpg

六,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末合木局,寅午戍合火局,巳酉丑合金局。 水长生在申,帝旺在子,墓于辰 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墓于末 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墓于戍 金长生在巳,帝旺在酉,墓于丑 clip_image002.jpg 七,三合局在地支排列是间隔四位而成局的。 在掌决图记忆,只要记住四个角的五行长生就行了,水长生申,木亥,火寅,金巳。每隔四位的子午卯酉便是帝旺之地,再隔四位的辰戍丑末便是墓了。记忆它们并不太难,记住四时长生之地,用左手拇指顺点现用,很容易掌握。

三阴三阳系统

“三阴三阳系统”有别于“阴阳系统” 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内经》三阴三阳存在着先后关系,《内经》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三阴三阳在后。《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二是源于《汤液经法》。持源于《内经》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者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1.《内经》与《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异同 若以十卷本,即398条的节本《伤寒论》来看,《伤寒论》对“三阴三阳”无过多的陈述。倒是《伤寒例》征引了《素问·热论》有关两感的内容,原文虽较《内经》有所出入但大义不韪。 纵观《伤寒论》398条,除每篇中专有名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中风”等类似名词在字形上相似以外,《伤寒论》与《内经》相同者甚少。下仅以《素问·热论》所论“三阴三阳”病与《伤寒论》提纲证做一对比以示两者三阴三阳病的异同。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样的对比可使人们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差异。 《素问·热论》有每日传经之说,《伤寒论》则无。并谓“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素问·热论》有经脉循行之说,《伤寒论》则无。如果将《素问·热论》与《伤寒论》对“太阳”、“太阴”二者视为相同,那么“阳明”、“少阳”、“少阴”则是部分相同,且需要求诸《伤寒论》提纲外的条文,而“厥阴”则基本不同。有关《素问》三阴三阳与《伤寒论》所论不同,清代柯琴看得很清楚,《伤寒论翼·六经正义》“夫热病之六经,专主经脉为病。但有表里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也。” 我们不能对《素问·热论》与《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做出逐一的甄别,因其不是本文的重点。只想告诉大家《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最大不同是:《素问·热论》三阴三阳病下无“证”,而《伤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示意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示意图 1、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 清醒清醒 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五运六气推算

五运六气的推算、应用简介 五运六气包括五个方面:司天, 客气,中运,主气, 在泉。 一、干支 就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又分太过与不及。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代表是三阴三阳。 二、中运(五运) 中运是《黄帝内经》的作者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运用天干及五行相联系所表示的一种年运变化。 天干代表五运是: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其中阳干即甲、丙、戊、庚、壬表示太过;阴干即乙、丁、己、辛、癸表示不及。如今年(2006年)是丙戌年,天干为丙,丙辛化水丙属阳干。故今年的年运(中运)是水运太过。 三、司天、在泉 地支代表六气主要是表示六气司天、在泉的因素。司天与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特有的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其中三阴三阳的次序,《黄帝内经》作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即: 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 而司天与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司天的确是根据干支纪年中的地支来确定的即:

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确定后在泉就很容易的推算出来了,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如今年(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因此今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四、主气 主气是指每年分六个间区(从大寒节始至小寒节中)中的不变的气。也就是不管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序都一样。其中六气次序及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简述如下:次序是: 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之后是一阳(少阳)、之后再接三阴(太阴)、之后再接二阳(阳明)、三阳(太阳) 时间区域是:从每年大寒节开始至小寒节终,每一气主四个节令。 初之气,为一阴(厥阴风木),从1月21日至3月21日; 二之气,为二阴(少阴君火),从3月21日至5月21日; 三之气,为一阳(少阳相火),从5月21日至7月22日; 四之气,为三阴(太阴湿土)从7月22日至9月22日; 五之气,为二阳(阳明燥金)从9月22日至11月22日; 六之气,为三阳(太阳寒水)从11月22日至次年1月21日终。 五、客气 客气是一个相对于主气的概念。主气虽分六步,三阴三阳而周一年。但每步气所主的间区都是恒定的,年年如此。因此它是常住之气。常住之气在于刻划这个周期内阶段性恒定的气运变化。 每个阶段内既然有一个恒定性的气,就必然有一个变动的气,这个变动的气就是客气。这个变动的客气是由司天、在泉决定的。 客气的推算有两条原则: (1)客气的排列是以三阴三阳的次第为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阴后接阳,阳后接阴,所以说如环无端。 (2)每年的第三个客气或者说第三步客气,始终都与司天相同。每年的第六个客气或者说终之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