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

制定单位:哲学教研室

执笔者:曹勇

审定时间:2014年3月9日

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国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任务

引导学生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逻辑,以及这一逻辑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比较开放的把握,拓宽视野,创新思维。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它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为了学好这门课程,应该先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将有利于本课程的深入学习。

5.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15%,期中考试占35%,期末论文占50%。

6.教学方式:适应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必要时应用现代教育手段,使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改革教学内容,使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力求反映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使教学内容更具学术性。

7.教材:俞吾金等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二、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概念由来、理论的一般特点

【本章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本章难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这特别表现在,它既是对第二国际的反动,又是对苏俄马克思主义模式的疏离乃至反动;在这个过程中,它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关系相当微妙。

【讲授内容】讲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概念由来、理论的一般特点,及其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情况。

【参考书目】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麦克莱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

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阐明卢卡奇对总体性的吁求,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联的追溯,葛兰西对知识分子、霸权、市民社会等概念的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旨趣和各自的特点。

【知识点】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葛兰西《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

【本章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的思想特征

【本章难点】哲学的转向,或者说求助于黑格尔。马克思的理论工作是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则转向哲学。阐明这一转向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引发的消极效应。

【讲授内容】

结合20世纪初年的历史境况,讲述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葛兰西《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

【参考书目】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麦克莱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

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

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

【教学要求】首先,阐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成立过程,特别是作为犹太人思想共同体的意义所在;其次,阐明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和施密特各自的理论重心,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传承关系。

【知识点】法兰克福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论特征

【本章重点】霍克海默、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

【本章难点】对启蒙和现代性的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考不再局限于20世纪初年西欧革命的失败问题,而是扩展为现代思想的总体反思,特别是作为现代思想核心的启蒙的反思。这在相当程度上引导了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讲授内容】

讲述法兰克福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论特征,其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和施密特的主要思想。

【参考书目】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麦克莱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

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

第三章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求】阐明赖希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性分析,马尔库塞的“新敏感性”思想和弗罗姆对“健全社会”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介绍马尔库塞等人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学生运动的巨大影响。

【知识点】赖希、马尔库塞和弗罗姆的基本思想

【本章重点】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

【本章难点】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嫁接”。马克思强调自由自觉的活动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马尔库塞强调人可以通过劳动的方式来最终达到满足爱欲的目的,这样,爱欲和劳动就建立了关联,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就得以“嫁接”起来。【讲授内容】

讲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和理论特征,其代表人物赖希、马尔库塞和弗罗姆的基本思想。

【参考书目】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麦克莱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别索诺夫:《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

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

第四章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求】阐明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核心,一是与自然辩证法相对立的“人学辩证法”,一是“历史人学”。进而阐明它对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性意义。【知识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论特征

【本章重点】阿尔都塞对萨特的反动,并没有回到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而是为通往“后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道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意味着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没落。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本章难点】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和契合。萨特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