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部分知识点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部分一、高考命题特点及分值分布: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内容为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考点,其中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二十世纪三大思想理论及现代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其中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思想理论为命题重点。高考命题题型多为选择题,材料题中偶有涉猎,命题分值4——8分,复习中需要分清主次,把握重难点。

二、知识导图:

三、主要知识点:

考点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1)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代表作品《四洲志》、《华事夷言》;

(3)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领导禁烟运动,是中华民族英雄

2、魏源:林则徐好友,新思想的核心代表

(1)代表作品《海国图志》

(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学习;夷:外国;长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夷:抵制外国的侵略,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来抵制外来侵略)

3、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

表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主体,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应用)

是对新思想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工业、海防、教育近代化),但因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而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最后失败)

二、维新变法(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2、核心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钢厂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3、康有为:又称康南海,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打着孔教名义宣传变法主张,减少变法阻力,类似于文艺复兴其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号,实质为宣传资本主义

思想)

4、梁启超:代表作品《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提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为变法牺牲者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严复:翻译《天演论》,利用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原则宣传变法主张。

7、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

背景:

1、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思想上: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宣扬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表《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与赛先生”;运动中心(基地),改造后的北大;运动阵地,《新青年》杂志。

2、蔡元培改造北大的指导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思想学说的传播。

3、前期内容:三提倡、三反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反对旧道德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新文学(提倡使用白话文)的代表及作品,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4、实质:资产阶级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影响:

1、积极方面: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全面否定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则全盘肯定,思想上存在绝对主义的过激倾向。

新文化运动的阶段分期:

以五四运动为界,五四之前为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思想为“民主与科学”;五四之后为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内容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器物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军事技术为主):代表事件有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运动;

2、制度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代表事件有戊戌变法(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和辛亥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3、思想阶段:新文化运动

注:正常的发展顺序为思想—制度—经济,中国的反向学习过程是由中国近代历史的双半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特征决定的。

五、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代表人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3、五四运动后,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引发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分裂(李大钊与胡适),即“问题与主义之争”,其中胡适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考点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1906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一)内容:

1、民族主义: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具有狭隘性),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也称为民族革命。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也称为政治革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不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也称为社会革命。

(二)评价:

积极方面:

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中华民国的成立起了巨大的作用。

消极方面(局限性):

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新三民主义:

1、提出时间: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提出。

2、内容(和旧三民主义相比,增加的内容)

(1)民族主义:增加明确的反帝主张,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3、意义: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