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答案马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产生的意义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疑难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讨论话题
熵定律与时空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
人工智能能超过人类意识吗?
你对宗教和无神论有何见解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产生的意义
①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
②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第二,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b)物质也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c)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运动的尺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把握运动。

(2)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3)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我们把各种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使猿爪变成人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劳动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得以产生。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

(网上: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主要是从人的人脑产生过程来看,也就是意识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脑。

2.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主要是指人类劳动的社会性,人类劳动的分工和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意识的产生。

3.简单理解的话,可以把人和动物来做比较,人总是社会的人,所以人的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动物只有心理没有意识,是因为它没有生产劳动。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差别的根源是客观的。

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只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网上: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第二,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际,物质的世界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改造。

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1)错误。

(2)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学说称为一元论。

在一元论的哲学学说中,既有唯物主义一元论,也有唯心主义一元论。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哲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错误。

(2)这是旧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反应论。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不了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而只是把认识看作是照相式的、消极被动的活动。

因而又被马克思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旧唯物主义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代替。

(3)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错误思想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正确。

(2)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正确的思想是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思想是错误的反映。

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熵定律与时空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
熵定律:在所有过程中,熵的增加是不可逆的。

此定律说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只能由有效能量转化为无效能量,系统的整体状态只能由有序变为无序。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著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i)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於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ii)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熵定律&时空观:
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了“熵”的概念。

从微观上看,熵表示系统实现一定状态的或然率大小的量度;从宏观上看,熵显示一孤立系统中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能力的衰减程度。

它指出了自然的过程是有方向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世界是一个非稳定和有涨落的世界,整个宇宙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宇宙的运动不可能是一个方向,而是有不同的方向,同时它总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因此,宇宙永远处在运动、演化过程中,它的历史不可能有终结。

历史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不断向前发展。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熵定律&历史观:
熵增加原理所揭示的趋势性也可以用来提醒我们的历史观。

熵和时间就像历史的两个车轮,总是向前滚动,世界毕竟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思维只能是越来越丰富,观念只能越来越开放,媒体只能是越来越透明,民主意识只能是越来越提高,这也许是一些人看到的“混乱”,但也恰恰是熵公理的真谛。

人生观:(1)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2)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

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熵定律&人生观:
什么是低熵社会?低熵社会是人类在自觉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

在低熵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在感恩思想的指导下善待万物,自觉抑制生物学的自然贪欲本能,改变追求财富的最大社会陋习,还原人类生产的生物学本性,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情况下,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坚持“小即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熵流积聚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里,不仅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在自然环境系统中人与世界万物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望能够与生存环境系统实现长久共生,及共同进化的目的。

才望有一天当地球表面发展到不再有利于人类生存时,人类已经进化到了已经具备进入宇宙环境永续生存的时代。

低熵社会,是人类建立和谐社会最现实和最具体的可操作系统和表现形式,而低熵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当前来说,低熵社会就成了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哲学本质和依据。

人工智能能超过人类意识吗?
【答案一】
人工智能不能超过人类意识。

(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人脑就谈不上意识。

(2)人们通常所说的“机器思维”、“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是说机器有意识,能够进行独立思维,而只不过是说这是一种思维模拟,是指机器模拟和复制人脑的某些功能。

“机器思维”是人所给予的,是人的思维的物化表现,无论机器的功能有多完善,但终究是人脑和人手的延伸。

计算机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能动地制造力。

(3)思维的机器不是人脑,“机器思维”不能等同于人类思维,二者有本质区别:
①电脑是人脑的模拟物,因而不可能具有人类的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不具有情感、意志因素;
②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而人类思维却具有社会性;③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具有的创造力,而人类思维能够主动提出新问题,进行发明创造;④电脑只有在接受人脑的指令时才能工作,是受人类支配和操纵的。

可见,模拟思维并不是思维本身,认为电脑能够独立思维,甚至认为电脑能超过以至取代人脑,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智能的观点,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是没有根据的。

【答案二】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伴随着机器越来越“聪明”一些担忧随之出现,对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之间的关系,观点如下。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控制论、信息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运用机械和电子的装量模拟人工脑思维活动的电脑,即电子计算机或人工智能。

几十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已经更换了四代,即电子管计算机、半导体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目前,正处于第二次计算机革命和第五代计算机的历史转折时期。

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认知科学、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定理证明、问题求解、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博弈、决策、机器人控制等等,其关键问题是知识表达,即用一种计算机可解释的人工语言精确表示非数学的知识,以便能用机器演算和推理,得出有用的结果。

在人工智能的领域中,计算机的智能模拟已经成为主流。

它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算法,另一是启发式。

利用算法可以求得所需要的解,甚至是最优解,但不保证计算所花费的时间;利用启发式可以使问题简化,便于求解,但不保证求得最优解。

此外,基于电子仿生学观点,从神经系统的结构出发,构造人工神经网络,虽然已经建立了若干脑模型,但目前仍局限于人脑局部功能的模拟。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机器智能的水平,仍有待深入研究。

然而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伴随着思维模拟的巨大成就,出现了关于“机器思维”、“机器意识”的担忧,这之中核心的问题在于担心人的意识是否有被取代或超越的危险,机器是否有摆脱被控制的可能。

我想首先要从对于意识的概念说起。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于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意识、物质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意识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由此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而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是对人的部分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通常人工智能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可分为五个相应的部分:用机器的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用机器的存储器模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把已接收的信息积累起来,以供随时使用;用机器的运算机模拟人脑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用机器的控制器模拟人脑的调节、指挥作用,以调节各方面信息,指挥各项指令正常进行;用机器的输出模拟人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

但由于人脑的极端复杂性,人工智能智能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其次,其次,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人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人在行动时要考虑到由此引起的这样或那样的效果,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不会考虑到社会后果
再次,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

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过程,是由人类的情感、直觉、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

机器思维是人们利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气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纯属无意识的机械物理过程。

最后,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创造性。

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发现新事物,并通过实践创造出属于人的新世界。

人工智能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形式化和符号化,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输入才能工作,机器模拟人的意识活动,却毫不理解这一活动,更不会提出新的问题来。

总之,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但是,人工智能绝不会取代、超越人的意识。

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是创造与被创造、支配与被支配、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诞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哲学意义。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及其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一方面,它打破了精神活动的神秘性,人脑思维活动之所以可以模拟,就在于它有其一定的物理机制和运动规律,证实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原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及其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意识能动性原理。

第二、人工智能强化了思维形式、思维功能过程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意识创造世界,不是由意识本身直接创造世界,而是人们从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出发,依照自己的需要在意识中形成观念的目的,创造观念的对象,并通过物质的活动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从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观念的对象变成现实的对象,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物质的界限。

讨论人工智能的认识意义,在于它使人的思维这种精神活动能用机器的物质过程再现出来。

辩证唯物主义不但承认物质的东西产生精神的东西,而且承认能用物质的东西再现精神的东西,这种再现有助于揭示思维过程本身认识精神活动的机制,扩大人的认识能力。

列宁提出,“对于那种看来完全没有感觉的物质如何跟那种由同样原子构成但具有明显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的问题,应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而人工智能正好提供了这种研究。

因为,人工智能是建立在信息处理的基础上,而信息标志着从无机物演化到理性生物的有序程度的提高,使我们能研究没有感觉的机器同有感觉的动物以及具有最高思维能力的人之间的联系,说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结论: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

因此,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人工智能决不会成为人类智能,取代人的意识。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的差别。

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智能计算机等智能机器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得到了更充分的证明。

它进一步证明了思维、意识并不是神秘的,不是寄居在肉体之中的脱离人脑的灵魂;它深化了意识对物质能动把握的原理。

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了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的运动,延长意识器官。

这是意识对人脑的一种巨大的反作用。

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大脑,现在又加上人工智能的计算系统)上的实践-认识-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产生的。

人工智能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识论并不矛盾,而是一种证明。

你对宗教和无神论有何见解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强调观察宗教问题必须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就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有着深刻的客观基础,是由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的长期性决定的;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整体而言,具体宗教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