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对低碳经济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业对低碳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十二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分析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
通过对金融和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指出我国金融业应该从产业结构、信贷投向、区域发展、产品创新、个性服务等方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金融业低碳经济科学发展
刚刚结束的“两会”确定了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和具体任务,为我国未来五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勾画出了行动指南和宏伟蓝图。
“十二五”将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五年。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面对环境资源的承载压力,我国将会走节能降耗、环保高效的低碳经济道路。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金融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考虑的战略任务。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历史的,现实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高,往往伴随着高耗能、高污染,其模式更多是简单粗放,对社会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 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 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从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 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竭损失、森林耗竭损失等)占GDP的比重惊人, 1970年代初, 占GDP的6% ~ 7%,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 这一损失达到峰值, 高达GDP的30% 。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 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 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 /4左右。
例如,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日本的1.7倍, 但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日本的28% 。
2003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465立方米,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2003年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 是发达国家的5~ 10倍。
较重水平, 监测的340个城市中有27% 属于严重污染。
与此同时,我国粗放型发展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生态退化趋势不断加剧。
土地和森林退化,河流断流, 湖泊萎缩, 滩涂消失, 天然
湿地干涸, 生态失衡十分突出。
这种现象都表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持续,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之路。
(二)我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特征。
不同的发展观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会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追求不同的发展方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必然导致经济在数量上粗放式扩张,粗放式增长是低效益的增长,使人们得不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增产不增收;粗放式增长是高消耗的增长,必然导致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从而使社会财富加速减少,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粗放式增长是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必然会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
显然,粗放式增长的目的是为增长而增长,是违背人类发展的初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理念,要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四个“更加”,正是中国努力创新发展模式的明确指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民生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我国在精心谋划发展蓝图的过程中,将民生放在了显著位置,充分体现了我们在发展中的民生本位、民生主导思想,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确定创新发展模式的着力点后,还要明确发展的主攻方向,那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以节能减排、环保高效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将贯穿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我国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金融和经济的相互影响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供给推动论(supply-leading-relationship);一是需求拉上论
(demanding-following-relationship).所谓供给推动是指金融发展先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是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为经济运行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增长。
所谓需求拉上是指经济增长先于金融发展,因果关系是从经济增长到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拉动金融发展,并通过提高经济运行对金融服务的承受能力保证金融发展的顺利实现。
罗宾逊(1952)和卢卡斯(1988)是需求拉上论的代表人物,罗宾逊认为金融体系只是真实经济部门的陪衬,被动地响应真实经济部门的发展而发展。
戈德史密斯(1969)、麦金农(1973)和肖(1973)是供给推动论的代表人物,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金融发展改善了经济运行条件,为资本转移提供了便利,因此,他认为,金融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供给推动和需求拉上这两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存在双向(two-way)因果关系(即互动关系)的可能:一方面,经济增长拉动金融发展,一方面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一) 经济对金融的决定作用
1、经济增长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拉动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源于金融体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金融体系在交易成本、信息、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等,又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新的需求,促进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这是经济增长拉动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因。
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这些环境和条件将对金融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一次深刻的经济变革,将对经济环境和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也对金融业产生大量新的需求。
2、经济增长提高了经济运行对金融服务的承受能力,支持金融发展。
经济发展或人均收入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了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中。
一方面,
经济发展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促进金融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时,不能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能促进金融发展;反过来,落后的金融服务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阻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根据新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体系之所以得以产生和发展是因为金融交易中存在着摩擦。
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风险等市场摩擦的存在阻碍了资金从最终盈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直接转移,金融体系在减少市场磨擦、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必然成为实现金融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
而金融体系在解决市场摩擦、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金融交易的同时,对经济运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不仅能够动员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增加全社会的资本积累规模,而且能够通过改善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通过资金支持、促进技术进步。
这就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动员居民储蓄、增加资本积累这是金融体系作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特别对经济发展初期或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资本积累源于储蓄、形成于投资,因此,动员足够的储蓄是资本积累的关键。
金融体系在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动员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提高储蓄倾向;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了流动性资产持有量,增加了生产投资的比例。
2、改善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是金融体系作用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渠道。
大量研究发现,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在于此。
首先,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资源在整个社会实现重新组合和分配;其次,金融体系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监督优势等改善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金融体系通过合同安排(如增加自有资金比例、增加贷款担保和抵押数量)减少信息需求、改善信息状况,这也能使资金得到更好的配置和使用。
三、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即将进入十二五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超过90万亿,利润超过8000亿,不良贷款率1.5%,拨备接近2万亿。
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的排名当中我们有87家入围,其资本占一千家的9%,但是利润占了25%,因此来说中国银行业目前说处在最好的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我国
金融资产中90%多是银行,银行在正常年份每年有15%到18%,甚至是20%的信贷增长用来支持我国经济9%的增长,国际金融危机以后09年差不多30%的增长。
超常规的信贷投放支持了经济的增长,所以即将进入十二五的中国银行业自身是稳健的,它对经济增长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扭转这种急转直下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着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趋势,这必将对社会经济各个层面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潮流趋势中,金融业更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充分调动生产力中最优秀、最积极的因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一,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金融支持。
在当前阶段,优化产业结构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强化对农业的支持、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壮大第三产业,与此相对应,金融支持模式也需要有所创新。
第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金融支持。
对于包括环保节能、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在内的各类新型战略产业,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结构下,仍然以银行作为提供金融供给的主体,考虑到这类产业的市场风险特征,将来应该着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多种直接融资模式,如通过资本市场、股权投资基金等进行融资。
从产融结合方面来看,在此方面除了要发展股权型和债权性型结合之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智力型和战略相结合,并且充分利用包括证券化在内的各类新型金融产品。
第三,重点是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绿色金融、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服务性行业的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应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促进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知识技术的优化组合,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
积极关注产业转移、企业并购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中的资金需求,灵活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
(二)积极支持改善民生,切实促进消费增长与结构优化。
要通过金融体制、产品和机构创新,为社保、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关涉民生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关的金融服务,为民生持续改善提供制度保障。
支持国家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的就业结构,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支持为增加就业而进行的培训、技术转移,尽可能满足社会就业体系的资金需求。
积极发展面向城乡居民的消费
信贷业务,积极探索适应城乡不同群体的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城乡消费结构升级。
(三)要把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作为重要战略,大力促进环境金融的发展。
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上来。
通过银行信贷、债券、股票、政策性金融和国际资本等渠道,支持国家新能源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制定和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国外资源的引进和开发利用。
应尽快研究和建立有效的支持节能减排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加强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建设,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使节能减排市场化和国际化。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形成有效的金融资源流动机制。
协调区域产业结构的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矛盾,也表现为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矛盾等。
从金融的角度出发,当前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有很多着力点,例如:在中西部地区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采取区域差异的货币政策等。
如果就产融结合来看,东部地区的金融业比较发达,应该重点发展金融主导型的合作模式,而在中西部地区则应该发展产业主导型的合作模式。
要对各地区的产业情况和资源情况进行认真地研究,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优化金融的区域结构,推动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金融机构设置上,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资金流动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支持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促进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协同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金融业推动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促进生产要素和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
采取必要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
重点加大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17.06,0.06,0.35%),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六)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水平,
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均衡发展。
对开发国外能源、原材料、森林、矿产等基础性资源项目,金融部门应积极配合,提供及时、全面的金融服务。
积极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兼并收购国外企业和开拓国际市场;适当放宽购汇限制,增强外汇资金运用的自主权,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此外,还要支持境内机构利用境外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支持中资跨国公司的全球资金调拨,支持保险机构、社保基金进行境外证券投资。
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合格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
(七)在客户细分方面,要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企业在企业发展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针对大型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以专业化服务团队的形式为其提供包括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金交易、风险管理、财务顾问在内的综合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对于中型客户,则应注重挖掘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潜在价值,为其在转型或扩张过程中提供相应的理财服务、财务顾问和投资银行服务,帮助其获取市场资金,开展市场并购,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高成长;对于小型企业,通过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为其提供套餐式的、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研究开发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务融资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z].金融研究,2004(8):钵99.
[2] 冉茂盛,张宗益,黄凌云.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分析1,].重庆大学学报,2003,26(6):133一156.
[3] 史永东,武志,甄红线.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z].预测,2003,22(4):1-6.
[4] 邹平座,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构思*,特别策划[J],2010年第
6期.
[5] 姜欣欣,金融时报[M],2010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