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解剖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腹部

局部解剖学-腹部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腹部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解剖实验报告1. 引言腹部解剖是解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解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内部脏器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腹部解剖的实验过程、脏器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并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尸体标本(人体解剖标本)•刀具(解剖刀、剪刀等)•医用手套•实验手册2.2 实验方法1.准备工作:戴上医用手套,确保实验环境卫生整洁。

2.解剖切口:根据实验手册的指导,对尸体标本进行必要的解剖切口。

3.解剖过程:依次解剖腹部器官,观察并记录每个脏器的外观、位置、结构等信息。

4.记录观察结果:对脏器的外观特征、结构组织、功能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3.1 脏器的外观特征在腹部解剖过程中,我们对各个腹部脏器的外观特征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肝脏: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方,呈红棕色,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叶状结构。

•胃:胃位于腹腔中央,呈梨形,颜色较深,质地柔软,有弹性。

•小肠:小肠连接于胃的下方,呈长条状,约6-7米长,有明显的褶皱。

•大肠:大肠位于小肠的下方,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等部分,形状宽大。

3.2 脏器的结构组织除了外观特征,我们还对腹部脏器的结构组织进行了仔细观察。

•肝脏:肝脏由肝实质和胆管组成,肝实质细胞排列成六角形板叶状结构,胆管贯穿其间。

•胃:胃壁由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黏膜具有明显的皱襞,有助于增加表面积。

•小肠:小肠壁分为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有许多绒毛,有助于吸收养分。

•大肠:大肠壁较厚,纵行肌带明显,有助于进行粪便的排泄。

3.3 脏器的功能腹部脏器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对每个脏器的功能进行了总结。

•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分解代谢和解毒的功能,同时还产生胆汁参与消化。

•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泌胃液进行消化,将食物转化为容易吸收的形式。

•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通过黏膜上的绒毛吸收养分,将养分转运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

腹腔解剖图谱课件

腹腔解剖图谱课件

排泄系统的功能
形成粪便
大肠主要负责形成和储存粪便, 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最终排出体外。
排除废物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能 够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 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调节水平衡
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 排除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维 持体内水平衡。
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分泌激素
腹腔的血管和淋巴系统
腹腔的血管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 脉、肠系膜下动脉等,为腹腔脏器提 供血液供应。
腹腔的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结和淋巴管 ,是腹腔内的重要免疫系统之一。
腹腔的神经支配
• 腹腔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共 同调节腹腔脏器的生理功能。
03
腹腔的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功能
小网膜腔位于肝脏尾状叶和膈 的壁腹膜之间的间隙,内有冠 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右三角
韧带等结构。
腹腔的脏器
01 腹腔的脏器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 殖系统等器官。
02
消化系统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 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等。
03
泌尿系统器官包括肾、输尿管等。
04
生殖系统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 前列腺等。
腹腔解剖图谱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腹腔解剖概述 • 腹腔的解剖结构 • 腹腔的生理功能 • 腹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腹腔解剖图谱展示
01
腹腔解剖概述腹腔的定义与来自置定义腹腔是人体内部的一个空腔,容纳了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部 分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位置
腹腔位于胸部和骨盆腔之间,上壁为 膈,下壁为骨盆壁和会阴,两侧为侧 腹壁。
消化食物
腹腔内包含胃、肝、胆、胰腺和小肠等器官,负责消化食 物,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单糖和脂 肪酸,供身体细胞吸收利用。

胸部腹部器官解剖图及血液循环课件

胸部腹部器官解剖图及血液循环课件
脾能够过滤血液,清除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维持 机体的免疫平衡。
脾的功能受自主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胃生理功能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负 责储存食物、消化食物和吸收
营养物质。
胃通过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 分解食物,同时通过蠕动将 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胃的功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 调节。
小肠和大肠生理功能
肺表面覆盖一层胸膜,与胸壁和膈肌 相贴。
肺根包括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 神经等结构,支气管分支成肺泡,是 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食管的解剖
食管是消化道的一部分,位于气管后方的脊柱前方,上端连接咽喉,下端连接胃贲 门。
食管管壁由肌肉组成,能够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食管下端括约肌可控制食物进入 胃的量。
调节因子。
胸腺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预防某些 胸腺在青春期达到最大重量,之后逐渐
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退化。
心脏生理功能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为身体各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各部位。
心脏的节律性搏动依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 调节。
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 和前列腺等器官,主要负 责生殖功能。
盆部与会阴解剖
盆部
包括骨盆、髋骨和直肠等器官,是支撑和保护腹部器官的重 要结构。
会阴
包括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是排泄和生殖的重要区域。
脊柱区解剖
脊柱
是身体的支柱,由多个椎骨组成,具 有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和维持姿势的 功能。
脊柱区
包括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韧带和神 经等结构,是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的 重要区域。
肺结构
由肺泡和支气管组成,肺泡是气体 交换的主要场所。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结肠下间隙
右结肠旁沟
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右沟上下流通,左沟不畅, 右窦封闭,左窦入盆。
膈结肠韧带
胆囊静脉cystic vein
肠系膜上静脉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属支
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
胃右静脉right gastric vein
脾静脉 splenic vein 肠系膜下静脉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交通(门脉高压)
(二)血管与淋巴
1. 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 (4)胃网膜左动脉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
2. 胃的静脉: 幽门前静脉
3. 胃的淋巴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幽门上、下淋巴结 (4)脾淋巴结 (5)贲门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外口---腹股沟管皮下环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斜疝
2.海氏三角
Hesselbach triangle
胃的位置与毗邻、胃周围的韧带及胃的动脉供 应
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肝蒂 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腹部的断面解剖学》课件

《腹部的断面解剖学》课件

MRI影像与腹部解剖
MRI影像是一种基于磁场和射频脉冲的成像技术,可以显示人体软组织的结构和 功能。
MRI影像在腹部解剖中主要用于观察肝脏、胰腺、肾脏等实质脏器,对于肿瘤、 炎症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髂骨
髂骨位于腹部两侧,是骨盆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腹部起到保护作用。
02
腹部的断面解剖
腹部水平断面解剖
水平切面
将腹部器官水平切开,展 示器官的左右切面。
主要结构
肝脏、脾脏、胃、十二指 肠、空肠和回肠等器官的 左右切面。
特点
有助于理解腹部器官的左 右对称性,观察器官的大 小和形态。
腹部冠状断面解剖
冠状切面
将腹部器官自上而下切开,展示器官 的前后切面。
特点
有助于理解腹部器官的前后关系,观 察器官的排列和毗邻。
主要结构
肝脏、脾脏、胰腺、胃、十二指肠等 器官的前后切面。
腹部矢状断面解剖
矢状切面
将腹部器官自左至右切开,展示器官的上下切 面。
主要结构
肝脏、脾脏、肾脏、胃、十二指肠等器官的上 下切面。
《腹部的断面解剖学 》ppt课件
目 录
• 腹部概述 • 腹部的断面解剖 • 腹部重要器官的断面解剖 • 腹部血管与淋巴系统的断面解剖 • 腹部断面影像学与解剖学的关系
01
腹部概述
腹部的位置与分区
位置
腹部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上起 横膈,下至骨盆上缘。
分区
腹部可分为九个区,包括左、右 上腹部,左、右下腹部,上腹, 中腹,下腹和两个腹外侧区。
肠道的断面结构
肠道的断面结构包括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等,具有吸 收营养物质、分泌粘液等功能。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胆囊动脉
胆囊动脉 起自肝右A,位于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 常有变异.
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分为4段
1.十二指肠上段 位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切开探查引流术在该段进行.
2.十二指肠后段 位十二指肠上部后面, 行于下腔V前方,肝门V右側. 经网膜孔可探查此段结石.
3.胰腺段 胰头后方.胰头癌常压迫该段, 导致阻塞性黄疸.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ppt
成人腹腔主要器官的投影
右季肋区
①右半肝大部分 ②部分胆囊 ③部分右肾 ④结肠右曲
右外側区
①升结肠 ②部分回肠 ③右肾下部
右髂区
①盲肠 ②阑尾 ③回肠末端
腹上区
①右半肝小部分和左半肝大部分 ②胆囊③胃幽门部和部分胃体 ④十二指肠大部分⑤胰的大部分 ⑥两肾(部分)和肾上腺 ⑦胆总管,肝A和门V ⑧腹主A和下腔V
右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右端,连于肝右叶 外后面和膈.
左三角韧带 位肝左叶上面和膈之间.变 异较多,常含肝纤维附件(新生儿特 有的肝残留物,可出现血管和胆管等 结构)
下面
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胃的韧带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 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 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脐区
①胃大弯②横结肠③大网膜 ④左右输尿管⑤十二指肠小部分 ⑥部分空回肠⑦腹主A和下腔V
腹下区
①回肠②膀胱(充盈) ③子宫(妊娠)④左右输尿管 ⑤部分乙状结肠
左季肋区
①左半肝小部分 ②胃贲门,胃底,部分胃体 ③胰尾④脾 ⑤结肠左曲 ⑥部分左肾
左外側区
①降结肠 ②部分空肠 ③左肾下部

腹部的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的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的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的解剖实验报告》
在解剖学实验中,腹部是一个重要的解剖部位,它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如胃、肝脏、胰腺、肠道等。

通过对腹部的解剖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

首先,我们对腹部进行了解剖切开,观察了腹部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腹
壁的结构。

随后,我们逐步深入解剖,依次观察了腹部内部的各个器官。

我们
发现,腹部内部的器官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之间的位置和结构都十分复杂。

在解剖实验中,我们还观察了腹部内部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情况。

我们发现,腹
部内部的血管网络密集,为腹部器官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

而神经系统的分
布也十分复杂,与腹部内部的器官密切相关,对腹部的感觉和运动起着重要的
调节作用。

通过这次解剖实验,我们对腹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
今后的医学学习和临床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更
大的贡献。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
在进行腹部手术解剖时,医生需要按照特定的层次逐步进行操作,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外到内的层次介绍腹部手术解剖过程。

1. 皮肤层:腹部手术开始于皮肤层的切口。

医生会根据手术的需要,在合适的位置切开皮肤,以便进入腹部。

2. 皮下组织层:接下来,医生会穿过皮肤层进入皮下组织层。

这一层主要包括脂肪和结缔组织,医生需要小心地分离组织,以便进一步深入。

3. 腹直肌层:在穿过皮下组织层后,医生会达到腹直肌层。

腹直肌是腹部的主要肌肉,医生需要小心地分离肌肉纤维,以便暴露内脏器官。

4. 腹腔膜层:穿过腹直肌层后,医生会进入腹腔膜层。

腹腔膜是腹腔内脏器官的保护膜,医生需要小心地切开腹腔膜,以便进入腹腔。

5. 腹腔内器官层:一旦进入腹腔,医生将能够看到腹腔内的各种器官,如胃、肝脏、肾脏等。

医生根据手术的目的,会选择特定的器官进行操作。

6. 血管和神经层: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小心地处理血管和神经。

血管的损伤可能导致出血,神经的损伤可能导致感觉或运动功能的
障碍。

7. 结缔组织层:在手术结束时,医生会逐步修复各个层次的组织,包括结缔组织。

这一层主要起到支撑和连接组织的作用。

8. 皮肤层:最后,医生会缝合皮肤层,以恢复手术切口的完整性。

缝合通常使用可吸收的线或非可吸收的线。

腹部手术解剖层次的清晰划分和有序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步骤。

医生需要对腹部的解剖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并严格按照层次进行操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腹部正常解剖

腹部正常解剖

腹腔分区
九区分法
将腹腔分为九个区,每个区代表一个器官或组织,如左肝区 、右肝区、脾区等。
四区分法
将腹腔分为四个区,即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和右下腹, 每个区内有多个器官或组织。
腹腔内器官
消化系统
包括胃、肝、胆、胰、脾等器官,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食物。
泌尿系统
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器官,泌 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 节水盐平衡。
直肠
直肠是大便的出口,它连接着肛门,将大便排出体外。
肛门
肛门是消化系统的出口,它控制大便的排出。
03
泌尿系统

肾是一个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 和多余的水分,并维持身体内的水平衡。
肾还能产生一些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调节 血压和红细胞生成。
输尿管
输尿管是连接肾和膀胱的管道,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到 膀胱。
调节水盐平衡
肾上腺还分泌醛固酮,该激素能够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维持血容量稳定。
垂体腺
调节内分泌
垂体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它分泌多种激素,包括生长激素、催乳 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对机体各个系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控制生殖功能
垂体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能够促进 卵泡发育、排卵和精子生成。
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腺激 素,对全身代谢、器官功能和神经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调节机体发育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 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肾上腺
分泌肾上腺素
肾上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肾上腺素是人体应急反应的重要物质 ,能够提高心率、增加血压、扩张气管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局部解剖学课件:腹部精选图片

局部解剖学课件:腹部精选图片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7以下胸神经
腹 股 沟 管四壁、两口、内容物
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结肠上区
胃床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韧带
胃胰襞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动脉
胃的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肝的位置与毗邻
肝的韧带与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
膈下间隙(7个)及相关结构
腹 部 (一) 体 表 标 志( 骨性)
(一) 体 表 标 志( 肌性)

前 外
旁正中切口

肋缘下斜切口

下腹正中切口

麦氏切口





上腹正中切口
经腹直肌切口
经腹直肌外 侧切口
腹壁浅层血管神经
腹直肌与腹直肌鞘
腹外斜肌及腱膜形成结构
腹内斜腹膜形成的皱襞 脐下腹前壁内面的腹膜皱襞及凹窝 (p88)
第一、二、三肝门和肝蒂
肝段
1.上面
右后上段Ⅶ
右后下段Ⅵ
右前上段Ⅷ
左外上段Ⅱ
右前下段Ⅴ
左内叶Ⅳ
左外下段Ⅲ
2.下面
右前下段Ⅴ
左内叶Ⅳ
右后下段Ⅵ
左外下段Ⅲ
尾状叶 (段Ⅰ)
右后上段Ⅶ

左外上段Ⅱ
肝外胆道及胆总管分段
胆囊三角
肠系膜根及左、右肠系膜窦及左右结肠旁沟
空、回肠动脉--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所有文字)
空、回肠动脉弓
盲肠,阑尾及动脉
化脓性阑尾炎导致肝脓肿途径 (所有文字)
结肠及血管(所有文字及箭头)
腹腔间隙及交通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1〕动脉:脐平面以上来 自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的 分支〔细小〕;脐平面以下 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即腹壁 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
腹壁浅A 旋髂浅A
一、层次构造
〔2〕浅静脉:脐以上经胸腹 壁V→胸外侧V →腋V ;脐以 下经腹壁浅V →大隐V →股 V。 腹前外侧壁的浅V是上、下腔 V与肝门V间重要的吻合支, 在脐区,浅V经过附脐V与肝 门V相交通……。 当上、下腔V脉之一有阻塞 〔高压〕时,血液可取道另一 腔V途径回流……。 〔3〕浅淋巴管:〔略〕
腹部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腹部的上界为剑突〔或剑胸结合〕向 两侧经肋弓下缘、第11肋前端、第 12肋下缘至第 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为耻骨结合上缘向两侧经耻骨嵴、 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至第5腰椎 体下缘的连线。腹部的体表境界与腹 腔的境界并不一致……。 〔二〕分区 用的有九区分法和四区分法。
三、肾 上 腺 和 下 腔 静 脉
1.肾上腺:左侧为半月 形,右侧为三角形。 肾上腺上动脉〔始自膈下 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自 腹自动脉〕;肾上腺下动 脉〔自肾动脉〕。 2.下腔静脉
四、腰 交 感 干
脊柱与腰大肌之间。左腰交 感干与腹自动脉左缘相邻; 右腰交感干的前面有下腔 静脉覆盖。
腹腔NG
腰交 干NG
二、胃
2.淋巴 3.神经:迷走神经前、后干。
三、十二指肠
1.分部及毗邻 2.血管:胰十二指肠上前、后A及胰十二后A。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Treitz韧带
四、肝
1.位置与毗邻 2.韧带和膈下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
左肝上间隙 左肝上后
右肝下
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

腹部解剖_精品文档

腹部解剖_精品文档

Formation of the inguinal canal in females
(四)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膜鞘突 睾丸引带
腹膜 鞘突 闭锁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睾丸鞘膜积液
Inguinal hernias
An inguinal hernia is a protrusion of parietal peritoneum and viscera such as part of the intestine through a normal or abnormal opening from the abdominal cavity.
(五)疝的修补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direct inguinal hernia
Femoral hernia
The fascial coverings of the spermatic cord
六、睾丸和精索被膜的层次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腹膜
腹横筋膜 腹横肌腹前外侧壁 腹内斜皮肌肤 精索外筋膜 腹外斜浅肌筋膜 提睾肌筋膜
第三节 腹腔脏器的血管和淋巴结
1. 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和分布。 2. 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程、及其属支。肝门静脉与上、下腔
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
3. 熟悉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浴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 第四节 腹腔的重要脏器
1. 掌握胃的位置毗邻、血管供应和了解其淋巴回流。 2. 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及各部的毗邻。 3. 掌握胰腺的位置和毗邻。 4. 掌握肝的位置和毗邻,肝蒂的构成及其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腹精横索筋膜
联合腱
腹横肌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腹腔解剖图谱

腹腔解剖图谱

网膜囊 (小腹膜腔)
上壁—肝尾状叶、膈下面的腹膜. 下壁—大网膜2、3层愈着部。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2层。 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肠及其系膜、 覆盖胰、左肾和左肾上腺的腹膜。 左界—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方—网膜孔 围成: 上--肝尾状叶 下--十二指肠上部 前--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可通过1-2横指.是网膜囊的唯一孔道.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01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02
肝胃韧带
03
胃结肠韧带
04
胃的韧带
脾的韧带
脾肾韧带 由脾门连到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内有胰尾和脾血管.脾切除时要切断此其后层,方可游离脾. 膈脾韧带 由脾肾韧带延伸到膈.短,有时不明显. 脾结肠韧带 位脾前端和结肠左曲间.短. 胃脾韧带
腹 膜
腹膜peritoneum分为脏、壁2层. 脏层—覆盖在脏器表面, 成其外膜. 壁层—衬贴于腹壁和盆壁内面 和膈下面. 两层互相移行,具完整性.
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 脾,输卵管,卵巢等.手术应打开腹膜腔.
腹膜内位器官 器官各面均有腹膜覆盖.
升结肠,降结肠,肝,胆囊,直肠上部,膀胱,子宫等.某些器官(如膀胱,子宫)手术可推开腹膜返折,而不进入腹膜腔.
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形态: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4层腹膜. 围裙状. 成人前2层和后2层各自愈着. 前2层上部自胃大弯直接连至横结肠, 形成胃结肠韧带,内有胃网膜AV. 功能:含巨噬细胞 包裹炎症 应用:腹腔手术时覆盖器官创面及断端. 带血管蒂的大网膜转移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注:1 交感干、2 左肺、3 食管、4 胸主动脉、5 心包、6 胃、7 胃短动脉、8 左肾上腺、9 脾动脉、10 脾、11 左肾、12 输尿管、13 降结肠、14 右肺、15 肋间后动脉、16 奇静脉、17 支气管支、18 右主支气管、19 右肺动脉、20 迷走神经、21 膈、22 腹主动脉、23 肝、24 下腔静脉,25 右肾上腺、26 右肾动脉、27 右肾图注:1 交感干、2 左肺、3 食管、4 胸主动脉、5 心包、6 胃、7 左肾上腺、8 胃短动脉、9 脾动脉、10 脾、11 左肾、12 输尿管、13 降结肠、14 右肺、15 肋间后动脉、16 奇静脉、17 支气管支、18 右主支气管、19 迷走神经、20 右肺动脉、21 右肺静脉、22 下腔静脉、23 肝静脉口,24 膈、25 肝、26 腹主动脉、27 右肾上腺、28 右肾、29 右肾动脉图注:1胸锁乳突肌、2 三角肌、3 头静脉、4 胸大肌、5 前锯肌、6 腹外斜肌、7 外侧皮支、8 腹直肌鞘前层、9 胸腹壁静脉、10 旋髂浅静脉、11 腹壁浅静脉,图注:1胸锁乳突肌、2 头静脉、3 胸大肌、4 腋动、静脉、5 胸小肌、6 腹直肌鞘前层、7 腱划、8 腹横肌、9 腹内斜肌、10 半月线、11 髂腹下神经、12 股静脉、13 臂丛、14 前锯肌、15 腹外斜肌、16 腹直肌、17 腹直肌鞘后层、18 腹壁上动、静脉、19 第10肋间神经、20 腹壁下动、静脉,21腹横筋膜、22髂腹肌沟神经、23锥状肌、24 弓状线、25白线图注:1 肝、2 肝圆韧带、3 横结肠、4 盲肠、5 胃、6 大网膜、7 回肠,图注:1 横结肠、2 回肠、3 升结肠、4 盲肠、5 大网膜、6 空肠、7 乙状结肠、8 膀胱,图注:1 大网膜、2 胃网膜右动、静脉、3 胆总管、4 胆囊管、5 肝右叶、6 胆囊、7 方叶、8 肝圆韧带、9 肝总管、10 右支、11 左支、12 肝固有动脉、13 肝左叶、14 尾状叶、15 胃左动、静脉、16 脾、17 胃网膜左动、静脉、18 胃、19 脾动脉、20 胃后动脉、21 胃短动脉、22 胰,23 肠系膜下静脉、24 睾丸动、静脉、25 肠系膜上动脉、26 肠系膜上静脉图注:1十二指肠、2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4 胃十二指肠动脉、5胆总管、6胆囊动脉、7肝固有动脉、8肝、9肝总动脉、10 胃左动脉、11 脾动、静脉、12 脾、13 胰尾动脉、14 胰大动脉、15 胰、16 胰支、17空肠动、静脉、18 肠系膜上动脉、1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20 胰管、21 右肾、22 胆囊、23 肝门静脉、24 肝镰状韧带、25 肾静脉、26 睾丸静脉、27 肠系膜下静脉、28 腹主动脉、29 肠系膜上静脉、30 下腔静脉图注:1十二指肠、2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4 胃十二指肠动脉、5胆总管、6胆囊动脉、7肝固有动脉、8肝、9肝总动脉、10 胃左动脉、11 脾动、静脉、12 脾、13 胰尾动脉、14 胰大动脉、15 胰、16 胰支、17空肠动、静脉、18 肠系膜上动脉、1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20 胰管、21 右肾、22 胆囊、23 肝门静脉、24 肝镰状韧带、25 肾静脉、26 睾丸静脉、27 肠系膜下静脉、28 腹主动脉、29 肠系膜上静脉、30 下腔静脉图注:1 大网膜、2 胃网膜右动、静脉、3 胆总管、4 胆囊管、5 肝右叶、6 胆囊、7 方叶、8 肝圆韧带、9 肝总管、10 右支、11 左支、12 肝固有动脉、13 肝左叶、14 尾状叶、15 胃左动、静脉、16 脾、17 胃网膜左动、静脉、18 胃、19 脾动脉、20 胃后动脉、21 胃短动脉、22 胰,23 肠系膜下静脉、24 睾丸动、静脉、25 肠系膜上动脉、26 肠系膜上静脉图注: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左段、8 尾状叶右段,图注: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左段、8 尾状叶右段,图注:1右肾、2十二指肠、3肝总动脉、4肝固有动脉、5胆囊动脉、6胆囊淋巴结、7肝、8右支、9左支、10胃右动脉、11胃左动脉、12脾动脉、13脾、14左肾静脉、15左肾、16肠系膜下静脉、17左睾丸静脉、18腹主动脉、19下腔静脉、20肠系膜上动脉、21右后叶下段支、22右后叶支、,23右后叶上段支、24右前叶支、25尾状叶支、26横部、27角部、28左外叶上段支、29矢状部、30左外叶下段支、31囊部、32肝门静脉、33胆囊、34肝右叶、35肝中间静脉、36肝左叶、37肝左叶、38肝左静脉、39镰状韧带、40胰图注:1 胸锁乳突肌、2 锁骨、3 胸大肌、4 胸小肌、5 左肺上叶、6 肋、7 肋间肌、8 乳房、9 左肺下叶、10 膈、11 胃、12 肝圆韧带、13 降结肠、14 空肠、15 乙状结肠、16 髂骨、17 髂肌、18 髂外动脉、19 股骨头、20 耻骨支、21 耻骨联合、22 股动脉、23 右肺上叶、24 右肺中叶,25 右肺下叶、26 肝、27 胆囊、28 十二指肠、29 胰、30 横结肠系膜、31 升结肠、32 盲肠、33 回肠、34 阔筋膜张肌、35 膀胱、36 耻骨肌、37 长收肌、38 短收肌、39 股直肌、40 第9肋、41 第10肋软骨、42 左心室、43 肺动脉干、44 右心室图注:1 肱二头肌长头腱、2 肱骨头、3 食管、4 腋动脉 5 腋静脉、6 左肺上叶、7 左肺上叶、8 左肺下叶、9 肋膈隐窝、10 肝左叶、11 胃、12 腹主动脉、13 脾、14 胰、15 降结肠、16 腹外斜肌、17 腹内斜肌、18 髂骨、19 髂肌、20 臀小肌、21 臀中肌、22 股骨头、23 闭孔内肌、,24闭孔外肌、25股外侧肌、26短收肌、27颈椎椎间盘、28气管、29肺动脉、30右肺上叶、31右肺下叶、32右心房、33下腔静脉、34肝、35第9肋、36肋胸膜、37腰小肌、38十二指肠降部、39第2腰椎体、40升结肠、41腰大肌、42髂外静脉、43髂外动脉、44回肠、45膀胱、46子宫颈、47阴道图注:1 胸骨柄、2 胸大肌、3 胸小肌、4 左肺上叶、5 肋、6 肋间肌、7 乳房、8 左肺下叶、9 肋胸膜、10 胸膜腔、11 膈、12 肋膈隐窝、13 腹横肌、14 腹内斜肌、15 腹外斜肌、16 空肠、17 腹直肌、18 锁骨、19 右肺中叶、20 心包、21 右心室、22 右肺下叶、23 肝右叶、24 胆囊、,25 肝圆韧带、26 胃、27 升结肠、28 大网膜、29 右肺上叶图注:1 脊髓、2 冈上肌、3 前锯肌、4 肩胛骨、5 肩胛下肌、6 左肺上叶、7 背阔肌、8 左肺下叶、9 胸主动脉、10 肋、11 肋间肌、12 胃、13 膈、14 脾、15 左肾、16 降结肠、17 腰大肌、18 髂骨、19 骶骨、20 骶髂关节、21 臀中肌、22 臀大肌、23 卵巢、24 臀小肌、25 闭孔内肌,26 闭孔外肌、27 右肺上叶、28 右肺下叶、29 第9胸椎体、30 肝、31 第2腰椎体、32 右肾、33 直肠、34 回肠、35 子宫、36 膀胱图注:1锁骨下静脉、2胸小肌、3三角肌、4左肺上叶、5肺动脉干、6升主动脉、7左肺下叶、8左心室、9心包、10前锯肌、11膈、12胃、13脾、14胰、15空肠、16降结肠、17腹外斜肌、18腹内斜肌、19髂骨、20腰大肌、21臀小肌、22髂肌、23股骨头、24闭孔内肌、25闭孔外肌、26髂腰肌、27耻骨肌,28短收肌、29股薄肌、30颈内静脉、31锁骨下静脉、32左头臂静脉、33左肺上叶、34右肺中叶、35右心房36右肺下叶37肋38肋间肌39胸膜腔40肋胸膜41胆囊42下腔静脉43结肠右曲44升结肠、45腹主动脉46肠系膜47盲肠48髂外动脉49回肠50膀胱51股外侧肌52股直肌53子宫颈54阴道55肋膈隐窝图注:1 斜方肌、2 肩胛冈、3 肩胛提肌、4 冈下肌、5 颈半棘肌、6 肩胛下肌、7 肋间肌、8 第6肋、9 肩胛骨下角、10 背阔肌、11 前锯肌、12 腹内斜肌、13 腹横肌、14 腹外斜肌、15 冈上肌、16 小圆肌、17 大圆肌、18 肋、19 第6胸椎横突、20 第6胸椎椎弓板、21 壁胸膜、22 膈,23 肝、24 第12胸椎棘突、25 竖脊肌、26 肋间后动、静脉图注:1 肩胛骨、2 冈上肌、3 前锯肌、4 冈下肌、5 肩胛下肌、6 肋胸膜、7 背阔肌、8 第7肋、9 肋间肌、10 左肺下叶、11 膈、12 脾、13 左肾、14 腹内斜肌、15 发腹外斜肌、16 腰方肌、17 腰大肌、18 髂骨、19 骶髂关节、20 臀中肌、21 臀大肌、22 梨状肌、23 上、下孖肌、,24 闭孔内肌、25 坐骨、26 股方肌、27 中、后斜角肌、28 头长肌与颈长肌、29 脊髓、30 第8胸椎体 31 右肺下叶、32 肝、33 肋膈隐窝、34 第1腰椎椎弓根、35 右肾、36 马尾、37 骶骨、38 乙状结肠、39 回肠、40 了宫、41 直肠图注:1头夹肌、2斜方肌、3肩胛提肌、4上后锯肌、5小菱形肌、6大菱形肌、7竖脊肌、8横结肠、9第4肋、10十二指肠、11腹直肌、12左上肺动、静脉、13左肺上叶支气管、14左肺下叶支气管、15左下肺静脉、16左下肺动脉、17左肺下叶、18心包腔、19胸膜腔、20胃、21膈、22胰23脾动、静脉,、24左肾25脂肪囊、26腰方肌27腰小肌、28肾动静脉、29腰大肌、30胸锁乳突肌、31颈内静脉、32中、后斜角肌、33肩胛上静脉、34锁骨下动、静脉、35肺动脉干36锁骨、37前斜角肌38第1肋39胸大肌40左肺上叶41心包42左心耳43空肠44左心室45室间隔46右心室47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48肝图注:1 第3骶椎、2 第4骶神经、3 第3骶神经、4 第2、3骶椎椎间盘、5 第2骶椎、6 第2骶神经、7 骶髂关节、8 臀大肌、9 左髂内动、静脉、10 臀中肌、11 臀上动、静脉、12 髂骨翼、13 输尿管、14 臀小肌、15 髂肌、16 左髂外动、静脉、17 股神经、18 腹横肌、19 腹内斜肌、20降结肠,21 乙状结肠系膜、22 大网膜、23 乙状结肠、24 腹直肌、25 回肠、26 肠系膜、27 多裂肌与竖脊肌、28 阑尾、29 右髂外动、静脉、30 右髂内动、静脉支图注:1 第8胸椎椎突、2 第9胸椎体、3 第9肋椎关节、4 第9肋、5 髂肋肌、6 背阔肌、7 半奇静脉、8 左肺下叶、9 前锯肌、10 肋间肌、11 胸主动脉、12 食管、13 肝尾状叶、14 左肺上叶、15 胸大肌、16 左心室、17 心包、18 奇静脉、19 右心室、20 膈、21 下腔静脉、22 肝静脉,23 右肺中叶、24 肝右叶、25 腹外斜肌、26 第8肋、27 最长肌、28 硬脊膜、29 脊髓、30 第6肋、31 第7肋、32 剑突、33 斜裂图注:1 第3腰椎棘突、2 马尾、3 硬脊膜、4 棘肌与横突棘肌、5 椎内静脉丛、6 最长肌、7 第3腰神经、8 髂肋肌、9 第3、4腰椎椎间盘、10 腰方肌、11 腰大肌、12 左肾、13 输尿管、14 降结肠、15 空肠、16 腹横肌、17 腹外斜肌、18 腹内斜肌、19 横结肠、20 腹主动脉、21 腹直肌,22 白线、23 回肠、24 下腔静脉、25 十二指肠水平部、26 大网膜、27 升结肠、28 肝右叶、29 右肾、30 第12肋、31 第3腰椎体、32 胸腰筋膜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棘肌与横突棘肌、4 最长肌、5 斜方肌、6 大菱形肌、7 髂肋肌、8 第4肋、9 肩胛骨、10 左肺上叶、11 冈下肌、12 第3肋、13 肩胛下肌、14 前锯肌、15 小圆肌、16 副半奇静脉、17 大圆肌、18 肱三头肌、19 三角肌、20 肱骨、21 肱二头肌与喙肱肌,22 第2肋、23 胸导管、24 胸大肌、25 胸小肌、26 食管、27 左锁骨下动脉、28 第2肋软骨、29 左颈总静脉、30 左头臂静脉、31 胸骨柄、32 头臂干、33 气管、34 第4胸椎体、35 胸廓内动、静脉、36 奇静脉、37 腋动、静脉、38 右头臂静脉图注:1 斜方肌、2 颈半棘肌、3 头夹肌、4 头半棘肌、5 最长肌、6 肩胛提肌、7 中斜角肌、8 第5颈神经、9 椎动脉、10 前斜角肌、11 胸锁乳突肌、12 颈总动脉、13 颈长肌、14 甲状软骨、15 甲状舌骨肌、16 肩胛舌骨肌、17 胸骨舌骨肌、18 甲杓肌、19 声襞、20 喉腔、21 杓横肌,22 第5、6颈椎椎间质、23 喉咽、24 甲状腺、25 颈内静脉、26 第5颈椎横突、27 中、后斜角肌、28 颈外静脉、29 夹肌、30 第5颈椎棘突、31 多裂肌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横突棘肌、4 最长肌、5 斜方肌、6 髂肋肌、7 第5肋、8 大菱形肌、9 肋间肌、10 冈下肌、11 第4肋、12 前锯肌、13 左肺下叶、14 斜裂、15 大圆肌、16 左肺上叶、17 背阔肌、18 第3肋、19 胸主动脉、20 左肺动脉上叶支、21 左肺静脉、22 肺段支气管、,23 胸小肌、24 左主支气管、25 胸大肌、26 第2肋软骨、27 食管、28 奇静脉、29 胸骨柄、30 胸腺、31 升主动脉、32 右主支气管、33 左心房、34 第3肋、35 右肺中叶、36 壁胸膜、37 肱动脉、38 肩胛下肌、39 右肺斜裂、40 右肺下叶、41 第4胸椎体、42 肩胛骨外侧缘图注:1 第10胸椎棘突、2 棘肌与横突棘肌、3 第12胸神经、4 最长肌、5 左肾上腺、6 左肾、7 髂肋肌、8 下后锯肌、9 背阔肌、10 脾、11 胃短动脉、12 胃、13 胸主动脉、14 第7肋、15 腹外斜肌、16 肝尾状叶、17 肝左叶、18 腹直肌、19 下腔静脉、20 胆囊动、静脉、21 肝门静脉、,22 右肾上腺、23 胆囊、24 脊髓、25 肝右叶、26 第8肋、27 膈、28右肾、29 第12肋、30 第11胸椎体、31 硬脊膜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半棘肌、4 多裂肌与回旋肌、5 夹肌、6 斜方肌、7 肩胛提肌、8 最长肌、9 后斜角肌、10 中斜角肌、11 椎动、静脉、12 左颈外静脉、13 前斜角肌、14 颈长肌、15 胸锁乳突肌、16 颈内静脉、17 左颈总动脉、18 甲状腺下静脉、19 第5、6颈椎椎间盘、20 咽,21 咽缩肌、22 前锯肌、23 肩锁关节图注:1 大阴唇、2 臀大肌、3 闭孔动、静脉与神经、4 半腱肌、5 股二头肌长头腱、6 坐骨神经、7 臀大肌腱、8 股骨体、9 股内侧肌、10 肌中间肌、11 股外侧肌、12 髂胫束、13 股深动、静脉、14 股直肌、15 股动、静脉、16 缝匠肌、17 大收肌、18 大隐静脉、19 长收肌、20 短收肌,21 股薄肌、22 小阴唇、23 半膜肌腱图注:1 第4骶椎、2 直肠、3 第4骶神经、4 第3骶神经、5 梨状肌、6 髂内动、静脉支、7 腰骶干、8 臀大肌、9 臀中肌、10 闭孔动、静脉、11 输尿管、12 闭孔内肌、13 臀小肌、14 髂骨体、15 乙状结肠、16 阔筋膜张肌、17 缝匠肌、18 髂腰肌、19 股神经、20 髂外淋巴结、,21 左髂外动、静脉、22 腹横肌、23 腹内斜肌、24 腹直肌、25 锥状肌、26 回肠、27 右髂外动、静脉图注:1 球海绵体肌、2 大收肌、3 半腱肌、4 臀大肌、5 股二头肌长头腱、6 股骨、7 股外侧肌、8 股中间肌、9 阔筋膜张肌、10 股深动、静脉、11 股直肌、12 股动、静脉、13 缝匠肌、14 短收肌、15 耻骨肌、16 长收肌、17 股薄肌、18 睾丸、19 股深动、静脉与股动脉、20 坐骨神经,图注:1 第9胸椎棘突、2 棘肌与横突棘肌、3 脊髓、4 硬脊膜、5 第9胸椎体、6 最长肌、7 第9胸椎横突、8 髂肋肌、9 第9肋、10 第8肋、11 背阔肌、12 肋间后动、静脉、13 第7肋、14 前锯肌、15 半奇静脉、16 左肺下叶、17 胸主动脉、18 斜裂、19 左肺上叶、20 第6肋、21 腹外斜肌,22 左心室、23 室间隔、24 胸大肌、25 右心室、26 冠状窦、27 第6肋软骨、28 第7肋软骨、29 食管、30 右心房、31 奇静脉、32 右肺中叶、33 右肺下叶、34 肋间肌、35 斜方肌、36 椎内前静脉丛图注:1 马尾、2 硬脊膜、3 横突棘肌、4 第3、4腰椎关节突关节、5 最长肌、6 髂肋肌、7 第2、3、4腰神经、8 腰方肌、9 腰大肌、10 腹外斜肌、11 腹内斜肌、12 腹横肌、13 降结肠、14 乙状结肠、15 输尿管、16 横结肠、17 交感干、18 髂总淋巴结、19 髂总动脉、20 腹直肌、,21 下腔静脉、22 肠系膜上动脉、23 脐、24 回肠、25 升结肠、26 第4腰椎体、27 第5腰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