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葡萄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果实成熟度

葡萄酒的质量和种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的成熟度,因此成熟度是决定葡萄酒质

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葡萄果实的成熟度有多个指标,其中含糖量与葡萄酒质量的关系最

为密切,是控制葡萄果实成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糖酸比也是判断酿酒葡萄果

实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李记明和李华1994)。在浆果成熟过程中,由于叶片及果实

本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酸代谢及其他一系列生理反应使得葡萄浆果中含糖量

不断增加,含酸量不断降低。成熟期的昼夜温差、光照、降雨量及灌溉等因素是影响葡

萄果实成熟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BryanGCoombeetal(1980)的研究表明,只有适当的糖酸平衡的葡萄原料刁’能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即最好的酿酒品种,加上最佳的成熟度,刁‘能酿出高质量的葡萄酒:葡萄原料过熟,所酿的葡萄酒酸低,pH值高,葡萄酒质量差;葡萄原料次等成熟,所酿的葡萄酒瘦弱而寡淡。

.2.2可溶性固形物和糖

含糖量、含酸量、糖酸比、酚类物质和芳香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是影响葡萄果实品质

的主要因子(贺普超1999)。葡萄果实中糖的含量一般为巧%一25%,是除水分外含量

最高的物质,因此葡萄浆果中糖的种类及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果实的质量(王振平

等2005)。生产实践中,多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还原糖含量来表示果实的含糖量。总

的来说,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总糖含量呈正相关,且总糖占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的60%一80%(李明启1989)。测定含糖量比较复杂,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用可溶性

固形物代替(博坦 1996;BGCoombe1987;Lung一MingTsay2000;JohnsonLA1973)。

葡萄浆果中除少量的非发酵糖(

20倍左右。葡萄糖和果糖主要是由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蔗糖和植株中积累的淀粉转化而

来的。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在果实成熟的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幼果期以葡萄糖为主,之后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糖含量不断增加,到成熟时这两种糖的比值趋近于1(李华2000:32)。葡萄果实的含糖量从转色期开始迅速增加,且含糖量的变化呈“S”形曲线(李记明和李华1996)。

含糖量的高低是判断葡萄果实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既决定了所酿葡萄酒的潜在酒

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葡萄酒的风味。在一定范围内,原料的含糖量越高,所酿葡

萄酒的质量越好。因此,并非原料的含糖量最高所酿葡萄酒的质量最好,高质量的葡萄

酒是由含糖量较高的原料酿造的,并且要求原料中其他成分也达到一定的含量且具有较

好的平衡关系。李海燕等(2000)的研究表明,随着山葡萄成熟度的提高,果实中总糖、

游离氨基酸、色素含量随着升高,而滴定酸、单宁的含量随之降低,各种成分向着有利

于酿造优质葡萄酒的平衡方向发展,故所酿葡萄酒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1.2.3酸类

果实中的酸类物质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有机酸主要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形成,果

实中主要含有3种有机酸,分别为酒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其它有机酸仅占总酸含量

的3%一4%。无机酸的总量约为0.1一 1g.L一,,主要由盐酸、盐酸盐、硫酸、磷酸等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构成的。李记明等(1996)研究发现,葡萄果实中含有极微量的苯

乙醇酸、奎尼酸、甘油酸等。接近转色期时,果实含酸量最高,约为16gL一,(HZso4),之后迅速降低,成熟时趋于稳定(李华2000:32)。呼吸作用是葡萄果实中酸降解的主要

途径(李华2000:犯),此外,温度、光照、糖异生作用、盐离子效应、浆果膨大的稀释

作用等影响酸的降解(李一记明1999)。各种有机酸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苹果酸,因为苹果酸最易被呼吸消耗并进一步转化为糖。酒石酸

在整个果实成熟过程中其含量较苹果酸稳定,因为它只有在温度达到35℃时才开始被呼

吸消耗(李华2000:犯)。葡萄浆果中柠檬酸的含量在整个成熟过程中都很低(李华

2000:32)。

葡萄酒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到葡萄酒的质量和口感。在生产实际中多以

总酸含量代替葡萄酒中的有机酸含量(朱梅1983)。葡萄酒中主要含有6种有机酸,分

别为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以及乳酸、唬拍酸、乙酸(李华2006:80)。在葡萄酒酿造、

储存过程中,如果乙酸含量过高,则表明该酒已被杂菌感染。酿造优质葡萄酒适宜酸度

为6一 10g.L一’,否则不仅会增加工艺处理的复杂性,而且所酿葡萄酒会出现平淡、乏味、少筋、酸涩及粗硬等不良的感官特征。

L2.4酚类物质

分子结构中含有酚官能团的物质称为酚类物质(傅建熙2001)。酚类物质广泛分布

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种子及花粉中,它是植物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植物体内

存在结构各异、种类繁多的酚类物质,它们可以抵抗一些害虫及病原菌对植物的伤害,

同时增强植物对强紫外线辐射的抵御能力 (HarbomeJBandwillimaseA2000)。

1.2.4.1葡萄中酚类物质的来源及分布

葡萄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物质,是葡萄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葡萄果实中的酚类

物质主要有单宁、花色素普、类黄酮及酚酸等(樊玺2000;刘金豹2003;齐桂梅

1992)。酚类物质赋予果实及葡萄酒相应的典型性,并使葡萄及葡萄酒具有一定的收敛

性。

葡萄及葡萄酒中多酚物质的含量因葡萄品种、产地、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措施、酿

造工艺等的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不同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也

会导致其酚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 (KelleyMIHeazdinaGetal1998)。一般而言,红葡萄品种果实中酚含量比白葡萄品种多。葡萄的酚类物质主要存在于果皮、种子及果梗中,

其中果梗和种子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分别占果穗总酚含量的20%和20%一55%(李华

2001;孙达旺1992)。周存田等(1999)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红葡萄果实中,总酚含量

在果皮、果肉、果汁和种子中的比例分别为33.3%,0.7%,3.4%和62.6%;相应在白

葡萄中的比例分别为23.2%,0.9%,4.5%和71.4%。种子中的酚类物质主要有单宁、

棚皮普、儿茶素类和原花青素等;果皮中主要有黄酮类、白黎芦醇和花色素类等;葡萄

汁中主要含有一些非黄酮型的酚酸类物质(李华1995;赵光鳌2001:495一497)。

1.2.4.2葡萄果实的主要酚类物质

葡萄果实中的酚类物质可分为类黄酮和非类黄酮两大类(翟衡等2001)。类黄酮主

要分布在果皮、果梗及种子中,非类黄酮主要分布在果肉细胞的液泡中。类黄酮在酿酒

葡萄中所占的比例可达85%,对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翟衡

等2001)。葡萄中比较重要的类黄酮有儿茶素、黄酮醇、花色普、黄酮、黄烷醇及查耳

酮等(唐传核和彭志英2000)。非类黄酮主要是酚酸类化合物,葡萄果实中含有两大类

酚酸,分别是苯内烯酸(肉桂酸)和苯酸。苯酸主要包括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水杨酸、

子兰酸等。轻基肉桂酸是葡萄酒酿造中不可或缺的酚类,也是多酚氧化酶的最好底物,

赋予白葡萄酒所希望的金黄色(赵光鳌2001:37一48)。

植物单宁是指相对分子量在500一3000范围内的具有蹂性的多元酚。葡萄的单宁主

要分布于果梗、种子和果皮中。葡萄果实中的单宁分为可溶性单宁和不溶性单宁(丁燕

和赵新节2003),随着葡萄果实的成熟,红色品种中不溶性单宁含量减少,可溶性单宁

含量升高,因为在成熟过程中,部分不溶性单宁通过溶解作用可转化为可溶性单宁。单

宁是由原单宁分子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结构较复杂的物质。果实中原单宁经氧化作用

聚合为单宁T,这种单宁为浅黄色,收敛性最强;原单宁通过非氧化作用可聚合为单宁

TC,其颜色为红黄色,收敛性最弱(李华200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