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政治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正向的政治变迁,其影响因素有很多,社会运动是其中之一。在传统定义中,往往将社会社会运动定义为暴乱
和非正常,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政治的发
展
【关键字】社会变迁结构话语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正向的政治变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家政策的效度以及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度。无可非议,政治的发展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社会运动就是一个,而社会运动又是由社会变迁、结构和话语引起的。
近年来,我国以群体性事件为主的社会运动频发。虽然这些社会运动仍旧显得无序和具有破坏性,但是这种社会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积极意义要大于消极意义。因为它虽说影响了一个地区的稳定,但是以小见大,它对于防范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稳定压倒一切”的中国来说,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且泄愤在某种程度上逼迫地方政府改进治理方式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地方政府与百姓的相互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治理的透明度,加强百姓对地方政府的了解。
最近读了赵鼎新的《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这本书对我们认识当今中国以群体性事件为主的社会运动,将其与变革和革命这类根本改变国家性质的运动区分开来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群体性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有作用。要准确定义群体性事件,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搞清楚三个概念:集体行动、社会运动与革命。对于其概念,作者认为所谓集体行动就是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所谓社会运动就是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而革命则是有大规模人群参与的、高度组织话的、旨在夺取政权并按照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制度外形为。革命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旨在夺取政权并改变政权性质,但不对社会进行全面重建;而社会革命的发动者则在夺取政权之后,不但会改变现存政权的性质,亦会对整个社会结构进行彻底改造。观察可发现,上面对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被看做制度外的集体性政治行为,从而得以与选举、政府会议和官方集会等制度内集体行动相区别。不过,这种定义也带来两个问题:其一,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较保守的人,都倾向于把发生在制度内的行为视为正常行为而把发生于制度外的集体行为视为非正常行为。因而,这一定义有贬低社会运动和革命之嫌。其二,即使从执政者的角度,这一定义也有问题。比如,在西方社会,虽然破坏性的骚乱和旨在颠覆政权的革
命永远为执政者所不容,但像工会等以前处于制度外的政治组织,以及罢工、示威、静坐等以前不见容于体制的政治活动,几乎都已被合法化,或者说,被部分或全面的纳入了制度轨道。于是问题产生了:被全面或部分制度话的集体性政治行为是否依然可以被称为整治行动?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因为本书主要在讲社会与政治运动,而事实上集体行动、社会运动与革命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理论解释上也有很大的共通性。通过上面的理论,我们姑且把群体性事件归之为集体行动,它并没有以根本改变国家的性质为目标,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常显得无组织性和纪律性,所以我们不要把集体性行动看做蟑螂,一旦出现就想狠打狠压,这对于避免集体行动发展成为社会运动和革命是非常有作用的。
要理解中国的集体行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西方关于集体行动、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的发展。社会学有关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的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社会运动和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二是其发展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有的则被体制化了?针对这两个问题,社会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理论,诸如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梯利的社会动员模型。但是作者认为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之产生和发展的宏观结构,多半都可以归为以下三个因素:变迁、结构、话语。所谓变迁,指的是由现代化、人口变迁、自然灾害、大规模流行病、外来思潮入侵等原因所引起的种种变化。所谓结构则指的是国家结构及其行为方式、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行动者的结构性行为;话语则包括社会运动的意识形态、参与者的认同、口号和话语策略。行动者的突生规范,以及塑造运动话语的文化。
任何集体行动,特别是社会运动或革命,其发生和发展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但是,这三个因素之间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一场社会运动既可以肇始于一系列社会变迁,进而导致社会结构条件的变化和挑战性话语的形成;也可以发端于国家主导的变革,进而引起国家和社会性的结构性变化及挑战性的话语出现。说这三个因素之间没有固定不变的逻辑关系,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有机联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三个因素呢?作者认为每个因素都应该被看做一种超级机制,既一种包含着许多低层机制的复合机制。比方说,人口变动只是“变迁”因素的一个方面,但它有可能驱动其他社会机制并推动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生。以土地兼并为例,当地主手中的土地增多时,必然百姓手中的土地就减少了,流民增多,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百姓就把矛头指向了中央,因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反抗活动就此起彼伏。
作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一旦厘清20世纪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集体行动、社会行动和革命理论与19世纪社会学理论只见到关系,整个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逻辑就清晰了。”所
以介绍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说起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的理论,勒庞仍旧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思想家,勒庞的整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心智归一法则,单个人是有理想、有教养、有文化的,但随着人数的增多,它们会变得情绪化、野蛮和非理性化。许多美国人留学欧洲,学得勒庞的理论以后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最成功的就是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第一阶段是谣言传递的过程。逐渐地,随着不确定感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并产生某种共同的感觉,这是第二阶段。最后,随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力和共同感觉继续增强,爆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关于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的研究视角才从社会心理学转向社会学,但依然保留了社会心理学的内核,具有代表性的是格尔,他在《人为什么要造反》讨论了社会结构因素,包括社会变迁、政治危机、经济转型等,尽管如此,核心还是心理学的。在社会学化得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当数斯梅尔塞的价值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还崛起了政治过程理论,其背景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美国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越战运动等,一些同情这些运动的年轻教授发现,现有的社会运动理论都有很强的保守性,不但过分强调社会运动的负面效应,而且把发动和参与社会运动看作是非理性行为。在对这种传统理论进行清理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有代表性的是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以及亨廷顿的现代涂尔干视角。
美国社会运动理论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认识到文化认同感、话语和意识形态在社会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因此,美国和西方在政治过程理论这个大框架下产生量四个在一定过程上相关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它们是:政治机会结构、运动动员结构、运动文化和运动话语的的形成以及运动与媒体的关系。当然,这些思想家们也没有停止继续思考的脚步,他们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有代表性的就是麦克亚当、梯利和泰罗,他们提出的中心思想是:1、提倡打破社会运动研究、革命研究、民主化过程研究之间的界限,将其融入统一的“对抗政治”框架下进行研究。2、提倡在研究中引入时间,即把对抗政治的态势看做有关各方在一定社会结构下互动的结果。3、研究对抗政治应该从社会机制出发并以社会机制为核心。当然,这种新的探索本身也还是存在缺陷的,主要是太过大而化之,估计是想放之四海结果是适得其反。
那么社会变迁、结构、话语到底是如何影响政治发展的呢?
关于社会变迁对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形成的影响,其知识源泉可以一直追溯到涂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