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国际业务虚拟以太网专线业务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QB/CU S11-116(2015)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规范
The Enterprise Spec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Virtual Ethernet Private Line Service
for China Unicom
V1.0
2015-08-31发布2015-08-31实施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和术语 (1)
3.1 缩略语 (1)
3.2 术语和定义 (2)
4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描述 (3)
4.1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定义 (3)
4.1.1 业务定义 (3)
4.1.2 业务类型 (3)
4.1.2.1 业务类型与技术实现 (3)
4.1.2.2 业务描述 (4)
4.1.3 面向的客户群体 (5)
4.2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特征 (6)
4.2.1 业务接入特性 (6)
4.2.1.1接入方式 (6)
4.2.1.2用户接口 (6)
4.2.1.3覆盖范围 (7)
4.2.2 业务带宽定义 (7)
4.2.2.1接入电路方式和带宽 (7)
4.2.2.2业务带宽(虚电路带宽) (7)
4.2.2.3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的带宽(速率)开销 (7)
4.2.3 业务特性 (8)
4.2.3.1 MTU (8)
4.2.3.2 VLAN TAG处理方式 (9)
4.2.3.3 二层协议透传 (10)
4.2.4 服务品质保证(SLA) (10)
4.2.4.1开通时限(Provisioning Lead Time) (10)
4.2.4.2 业务可用率(Service Avalability) (10)
5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技术方案描述 (11)
5.1 国内业务接入及组织方式 (11)
5.1.1 技术方案 (11)
5.1.2 接入方式 (11)
5.2 国外业务接入及组织方式 (12)
5.2.1 技术方案 (12)
5.2.2 接入方式 (12)
5.3 国际运营商互联方案 (12)
5.4 虚拟以太专线可靠性部署 (13)
6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产品服务 (13)
6.1 服务模式 (13)
6.1.1 一站服务模式(One Stop Shopping Mode) (13)
6.1.1.1 分类 (13)
6.1.1.2 适用情况 (14)
6.1.2 双端服务模式(Bilateral Mode) (14)
6.2 签约流程 (14)
6.3 业务开通要求 (14)
6.4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故障受理流程 (15)
6.4.1 故障处理原则 (15)
6.4.2 客户报障接口 (15)
6.4.3 客户报障时需提供的信息 (15)
6.4.4 故障处理流程 (15)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中国联通承载A网覆盖范围 (15)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技术对比 (18)
前言
为了规范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促进业务健康、快速地发展,确保业务服务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针对中国联通综合IP承载网所提供的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定义、开通与维护要求进行规范,并说明业务技术方案。

本规范中,描述了业务定义与特性、组织形式、业务开通等内容。

本规范的编制依据综合IP承载网融合后所承载的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需求,今后,随着IP承载网业务发展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成熟与演进,本规范将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

本标准由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国际业务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联通国际业务部、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英、朱鹏、郭晓琳、何晓峰
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定义与特性、组织形式、业务开通与维护要求等内容,并说明业务技术方案。

本规范适用于依托中国联通综合IP承载网所提供的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MEF 6.1 - Ethernet Services Definitions - Phase 2
MEF 10.2 - Ethernet Services Attributes Phase 2
IETF rfc4447 Pseudowire Setup and Maintenance Using the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 (LDP) IETF rfc4448 Encapsulation Methods for Transport of Ethernet over MPLS Networks
IETF rfc4664 Framework for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2VPNs)
IETF rfc4762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VPLS) Using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 (LDP) Signaling
IETF rfc5501 Requirements for Multicast Support in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s
IETF rfc6718 Pseudowire Redundancy
IETF rfc6136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L2VP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OAM) Requirements and Framework
ITU-T G.8011.1Y.1307.1 Ethernet Private Line Service
ITU-T G.8011.2Y.1307.2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ine service
ITU-T G.8011.3Y.1307.3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ITU-T G.8011.4Y.1307.4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rooted multipoint service
ITU-T G.8011.5Y.1307.5 Ethernet private LAN service
YD/T1471-2006 基于IP的二层虚拟专用网(VPN)业务技术要求
YD/T 2316-2011 基于标记分配协议((LDP)的虚拟专用局域网网管技术要求
3 缩略语和术语
3.1 缩略语
3.2 术语和定义
(1)用户边缘设备(CE):用户网络中和运营商网络直接相连的设备,可以是主机或者路由器,用户边缘设备“感知”不到VPN的存在。

(2)运营商边缘设备(PE):运营商网络和用户网络直接相连的设备。

PE设备负责运营商网络同VPN客户网络的交互。

PE设备处理来自CE设备的数据,并转发到相同VPN中的其他PE设备,PE 设备也要能够处理来自网络的到所属VPN的站点的数据。

(3)运营商核心设备(P):运营商骨干网络中不和CE相连,并且不维护虚拟网络状态的路由器称为P设备,P设备仅参与提供从PE到PE的PSN 隧道,来转发从PE设备发过来的VPN数据的设备,如果PE设备之间使用MPLS隧道,需要相应的P设备支持MPLS和LDP。

如果PE设备之间使用其他隧道机制,P设备可以不支持MPLS和LDP,只需要按照该隧道机制的要求支持相应技术。

(4)站点:站点是一个作为VPN用户的网络,并通过一个CE或多个CE连接到一个或多个PE设备上。

一个SITE可能是由位于相同地理位置的一系列主机和网络设备组成,比如一个银行的分理处,也可能是一个地理分布的网络,但作为一个逻辑的整体统一出口和PE设备连接。

一个VPN由通过公共基础设施连接的多个SITE组成。

(5)伪线(PW):在PSN上从一个PE运送仿真业务到一个或多个PE的基础机制。

(6)虚拟专线服务(VPWS):基于MPLS网络伪线技术,在两个PE路由器的一对端口(或子接口)之间提供高速的二层透传。

(7)虚拟租线服务(VLL):与VPWS相同,VLL是在PE到PE之间建立点到点的隧道,将VPN用户的2层数据信息封装在MPLS LSP中,传给对端 PE。

本标准中将VLL与VPWS等同。

4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描述
4.1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定义
4.1.1 业务定义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是通过IP/MPLS承载网为用户提供的二层虚拟以太专线服务。

用户侧通过CE设备接入运营商边缘设备(PE设备),骨干网采用VPWS技术为用户提供虚拟以太专线服务。

部署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后,用户可以将运营商的骨干网络看作一条或多条虚拟以太专线,也即用户不同站址的站点间通过虚拟以太专线互联,实现点到点以及点到多点间的通信。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遵从以太网论坛(MEF)标准MEF 6.2、MEF 10.1。

遵从MEF 9 、MEF 14进行了业务测试,MEF的认证工作正在推进中。

4.1.2 业务类型
4.1.2.1 业务类型与技术实现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根据客户的通信需求分为两类:点到点业务类型(P2P)、点到多点业务类型(P2MP)。

表1 业务类型
业务名称业务类型拓扑技术实现方案P2P 点到点业务基于VPWS实现
P2MP 点到多点业务基于VPWS实现
⏹点到点业务
点到点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是指承载A网上商业大客户点到点方式的业务。

虚拟以太专线点到点业务包含国内客户点到点业务、跨国用户点到点业务。

点到点业务基于端口模式,通过VPWS技术为客户CE的物理端口之间提供数据透传服务,点到点业务模式下UNI接口不支持通过VLAN方式实现复用。

图1 点到点业务
⏹点到多点业务
点到多点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是指承载A网上商业大客户点到多点方式的业务。

虚拟以太专线点到多点业务包含国内客户点到多点业务、跨国用户点到多点业务。

点到多点业务基于虚拟端口模式,UNI接口支持通过VLAN方式实现复用,通过VPWS技术为客户CE的虚拟端口之间提供数据透传服务,从而可以支持点到多点业务应用。

图2 点到多点业务
4.1.2.2 业务描述
根据用户带宽的需求不同又可以将业务类型分为独享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汇聚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和混合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汇聚型与独享型是指站在PE角度而言;从客户CE角度而言客户业务是独享的。

具体接入方式参见4.2.1。

⏹独享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
独享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为用户提供大颗粒度(如GE、10GE等)的接入。

独享型虚拟以太专线用户直接接入中国联通IP承载A网PE设备的以太端口,并独享该端口。

独享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透传用户数据。

用户数据可以为纯二层以太数据帧、带有用户VLAN的二层以太数据帧、或者为以上二者的混合数据。

CU IP/MPLS
Network
UNI
UNI
Port Port
图3 独享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

汇聚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
汇聚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是指通过本地网(MSTP 等)、以太网交换机汇聚后,接入中国联通承载A 网PE 设备。

汇聚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透传用户数据,在用户数据外层增加运营商VLAN (SP-VLAN )。

用户数据可以为纯二层以太数据帧、带有用户VLAN 的二层以太数据帧、或者为以上二者的混合数据。

CU IP/MPLS
Network
Port
UNI1
Port
UNI1
UNI2
UNI2
图4 汇聚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

混合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
混合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是指为用户的不同站点分别提供独享型业务、汇聚型业务。

为不同站点所提供的业务满足相应的业务能力。

支持多站点间业务类型的任意组合,为了简化说明,采用三个站点进行描述。

CU IP/MPLS Network
Port A
UNI1A
Port B
UNI1B
Port C
UNI1C
UNI2
图5 混合型虚拟以太专线业务
4.1.3 面向的客户群体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适合于有跨境分支机构的企业组织,站点之间需要相互通信,带宽需求大,对服务质量要求不高,需要运营商提供城域以太网络环境,实现IP 层协议透明。

国际虚拟以太专线的技术优势:
● 采用成熟的LAN 技术,标准的以太网接口,兼容不同类型的以太网本地电路; ● 用户二层协议透明,VLAN 透明;
● 提供灵活的高带宽连接,带宽升级方便;
● 带宽冗余的高可靠性核心网络,灵活的网络拓扑; ● 为客户提供简便易用且经济实惠的通信网络;
灵活,高效,高可扩展性。

4.2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特征 4.2.1 业务接入特性 4.2.1.1接入方式
中国联通IP 承载A 网全网设备(包括海外POP 点设备)都运行在同一个自治域(AS 9929)内,各省城域网以及其他运营商网络属于其他不同的自治(AS )域。

中国联通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采用以太网方式接入。

用户接入承载A 网虚拟专线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 )通过MSTP 、汇聚交换机等方式直接接入中国联通综合IP 承载网; (B )通过城域网接入中国联通综合IP 承载网络;
(C )通过其他运营商接入中国联通综合IP 承载网络; (D )通过光纤直驱接入中国联通综合IP 承载网络。

中国联通综合IP 承载网
其他运营
ER
CE 城域网
CE
图6 接入方式
4.2.1.2用户接口
接入中国联通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的用户,需要提供符合IEEE802.3等相关标准的以太网接口。

对于不同用户速率的接口类型如下表所示。

4.2.1.3覆盖范围
中国联通IP承载A网,目前覆盖国内334个节点。

根据2012年相关测试结果,符合附录A.1中要求的设备,具备开展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的能力。

2014年工程后可支持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的节点列表参见附录A.2。

由于网络设备不断升级、演进,因此具备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能力的接入节点以及覆盖范围也会不断变化、增加。

对于未具备开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的城市,如有业务需求,可以通过部署新设备或通过长途传输就近接入到其他具备业务能力的节点上提供该服务。

4.2.2 业务带宽定义
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的带宽包括接入电路带宽和虚电路带宽。

4.2.2.1接入电路方式和带宽
接入电路带宽是指连接CE 和PE 的接入电路的承载速率。

常用的接入物理电路类型如下:
●采用 MSTP 方式的以太网端口(10M,100M,1000M,10GE)接入的数字电路;
●纯以太网端口(10M,100M,1000M)接入电路等。

4.2.2.2业务带宽(虚电路带宽)
业务带宽(虚电路带宽,或者叫用户签约带宽)是指客户电路接入到中国联通IP骨干网络中得到的服务保障带宽。

和L2/L3 VPN业务不同,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对客户不提供差异化服务,而是将所有用户流量对应到某个默认优先级(一般为COS3),因而虚拟以太专线的业务带宽不需要区分QoS优先级,就是分配给用户电路的总带宽。

4.2.2.3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的带宽(速率)开销
虚拟以太专线业务规定客户购买的接入电路带宽和虚电路带宽均为二层带宽(OSI 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在业务开通时候测量的数值也是二层带宽。

由于接入电路存在封装开销,客户端CE 设备发送IP 报文(OSI模型的网络层)以及更高层数据的实际速率会低于虚电路带宽(OSI 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以客户使用TCP传输文件为例,用户传输的实际数据报文需要叠加上传输层开销(TCP头)、网络层开销(IP 头)、二层开销(MPLS标签、以太头)等。

具体开销如下图所示。

图7 带宽开销
因此,在客户购买有关接入电路时,须提醒客户充分考虑接入电路的封装开销对其业务传输的影响。

4.2.3 业务特性
虚拟以太专线业务也属于专线类业务,但和物理专线类业务的硬管道相比,其是基于IP/MPLS技术的软管道。

IP技术的本质特点在于其基于统计复用,可以实现多用户带宽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更高的网络资源利用率。

从理论上来说,由于多个虚拟专线用户很难出现同时使用峰值速率的情况,因而多个虚拟专线用户的总实际使用带宽一般会小于总的签约带宽,具有一定的收敛比,因而理论上允许出现总的用户的签约带宽超出实际物理电路带宽的情况。

但由于中国联通承载A网基于轻载的设计,因而在骨干层面总的用户的签约带宽(虚电路带宽)一般不会超出实际物理电路带宽。

表3 业务特性
属性独享型汇聚型
以太网标准IEEE802.3、802.1q、802.1ad IEEE802.3、802.1q、802.1ad
接口标准IEEE802.3 物理接口IEEE802.3 物理接口
接口模式全双工全双工
自协商非自协商非自协商
带宽颗粒度范围:1M-10M:步进值为1M;
10M-100M,步进值为10M;
100M-1000M:步进值为100M。

范围:1M-10M:步进值为1M;10M-100M,步进值为10M;100M-1000M:步进值为100M。

MTU 1500 1500
用户数据透传透传
用户VLAN ID 透传透传
用户VLAN COS标记透传透传
用户VLAN数限制无无
单端口VLAN数100 100
QoS 无无
多用户不支持,一个PE物理口一个用户支持,一个PE物理口多个用户
二层协议透传透传(详见协议透传部分)透传(详见协议透传部分)
可靠性支持支持
4.2.3.1 MTU
标准中规定的MTU是指的以太网帧中承载的上层数据单元的大小。

对于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MTU 是指包含用户二层信息的数据单元的大小,如下图所示。

用户数据中的VLAN TAG大小计入MTU中,运营商的VLAN TAG不包含在MTU的大小计算中。

图8 MTU 示意图
中国联通IP 承载A 网可提供的端到端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 Transfer Unit )的最大值为4470 字节,原则上,用户MTU 最大值不得超过4470 字节。

用户通过以太网接入时,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1)用户端 CE 设备通过IP 承载A 网ER 设备的延伸汇聚二层交换机接入时,要求汇聚二层交换机可支持超长帧,其MTU 值设置应不小于用户需要的MTU 值;
(2)用户端
CE 设备直接接入IP 承载A 网ER 设备的以太网端口(如GE )时,其要求允许用户通过的网络层数据包长为1500B ,并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人工设置;
(3)用户端 CE 设备通过本地传输网(MSTP )接入承载A 网时,MSTP 设备支持标准MTU 值为1518 字节;如用户要求MTU 值大于1518 字节时,需本地传输网核查MSTP 设备能力,确认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4.2.3.2 VLAN TAG 处理方式
表4 VLAN TAG 处理方式
(1)透传用户VLAN TAG
VLAN TAG 按照功能定义可以分为运营商VLAN TAG (以下简称SP-VLAN )和用户VLAN TAG (以下简称C-VLAN ),在IETF 相关标准中定义为service-delimiting (业务定界符)。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对用户VLAN TAG 不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对用户数据进行透明地传输。

(2)过滤用户VLAN ID 范围
为避免出现用户VLAN 配置错误等情况引起的问题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为用户提供了过滤用户VLAN ID 范围的功能,根据用户提供的允许通过的C-VLAN ID 范围在用户接入节点PE/UPE 处部署策略,对不符合要求的VLAN TAG 进行过滤。

该功能不属于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基础功能,需要用户提出特别要求。

(3)增加SP VLAN TAG
SP-VLAN用于运营商的管理与业务的区分。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对联通SP-VLAN按照网络部署要求进行操作,在与国际运营商客户(或合作伙伴)互联的虚拟以太专线中,在NNI接口出方向的用户数据默认带有SP-VLAN。

该需求主要面向国际运营商客户的需求,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国际用户通过与客户运营商的NNI设备接口接入到客户运营商网络中。

在NNI接口处,为客户运营商的用户数据增加不同SP VLAN TAG加以区分不同用户。

完成增加VLAN TAG操作的位置可以在中国联通承载网ER设备,也可以在与客户运营商互联的NNI设备上完成。

4.2.3.3 二层协议透传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提供二层控制协议的透传,支持的协议透传如下表所示。

4.2.4 服务品质保证(SLA)
服务品质保证(Service Level Agreement),简称SLA,是运营商同运营商或客户之间签署的一系列法律条款。

其中明确定义了运营商可承诺的服务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本SLA指标针对中国联通自有资源,不包含境外运营商的国际段电路资源和租用第三方资源。

租用第三方资源应要求提供方的SLA指标不低于我方的SLA指标。

4.2.4.1开通时限(Provisioning Lead Time)
定义:开通时限是指从客户的业务订单正式生效到联通将电路正式交付客户使用的时间间隔。

计算方法:从客户业务定单生效日(或对端运营商提供定单日)起,至客户对业务开通测试报告签字确认止。

标准开通时间:在资源具备的情况下,Outbound 业务为35个工作日,Inbound业务为25个工作日。

特殊情况,以定单规定的时限为准。

4.2.4.2 业务可用率(Service Avalability)
定义:业务可用率是指在一个自然月内,客户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可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率。

业务不可用是指由于联通原因造成客户通信中断。

除此之外,应定义为业务可用。

业务不可用时间是指从联通发现客户业务障碍或者客户通过客服中心申告不可用事件开始到业务可用为止的时间。

业务可用率的适用范围为联通自有的网络资源。

对于非自有网络资源,需根据资源提供方情况确定相应指标。

计算方法:
业务可用率 = [(60 x 24 x 自然月实际天数–业务不可用分钟数)/(60 x 24 x 自然月实际天数)] x 100%
网络指标:业务可用率≥ 99.90%
5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技术方案描述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业务承载于IP承载A网(AS9929)之上。

IP承载A网是基于IP/MPLS的精品承载网络,具有很强的网络自愈能力,充分保障了网络可靠性、稳定性、可用性。

网络的可靠性主要是体现在网络发生故障时的自愈能力。

通常一个网络的可靠性由网络的自愈时间来体现。

自愈时间是指网络在故障发生时,网络检测错误,重新计算路由并启动新的配置所需要的时间。

IP承载A网通过网络层面高可靠性技术、网络设备层面的高可靠性技术提供电信级的可靠性能力。

图9 中国联通IP承载A网网络结构
5.1 国内业务接入及组织方式
5.1.1 技术方案
(1)点到点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部署方案:
采用VPWS技术实现,用户CE接入的PE设备之间建立点到点的伪线通道。

(2)点到多点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部署方案:
采用VPWS技术实现,用户CE接入PE设备,其中Hub节点CE通过多个虚拟接口接入PE设备,Hub节点PE 设备分别与其他节点的PE设备两两建立PW通道,实现点到多点间的通信。

5.1.2 接入方式
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需要用户提供以太网接口接入PE设备。

用户接入方案分为两种方式:单一用户直接接入PE、多个用户汇聚后接入PE设备。

5.2 国外业务接入及组织方式
5.2.1 技术方案
业务部署方案与国内部署方案一致,本章不再赘述,相关内容请参考5.1.1。

5.2.2 接入方式
直接通过中国联通海外业务节点接入的用户,应按照4.2.1节业务接入方式用户接口的要求提供用户接口。

通过与中国联通合作的其他运营商接入的用户,需按照其他运营商的接口要求提供用户接口。

中国联通与海外运营商的ASBR之间采用OptionA方式互通,详见5.3节国际运营商互联方案。

5.3 国际运营商互联方案
国际业务接入节点采用IP承载A网国际业务出口设备(以下简称ASBR设备)作为业务接入设备,与互联的其他运营商(以下简称ESP)采用Option A方式互联,跨国虚拟以太专线业务通过ASBR设备接入到中国联通二层骨干网络中。

采用OptionA方式,对于本自治域内发起的虚拟以太专线业务,ASBR充当CE角色,将用户数据从PW 中正确转发到相应的接入电路(以下简称AC),用户数据通过AC进入ESP网络中。

对于对端自治域发起的虚拟专线业务,ASBR充当PE角色,将从与ESP互联的AC上接收到的用户数据,正确转发到相应的PW中,用户数据通过AC进入中国联通网络。

由于客户存在开通跨运营商的国际业务电路的需求,国际运营商之间的接口可以参考基于MEF定义的标准接口ENNI(External Network Network Interface)进行互联。

CU_ASBR NNI
接口
1
USER1
USER2
USER3
ESP_ASBR
USER1
USER2
USER3
NNI
接口
1
图10 国际运营商互联NNI接口
跨域互联的NNI子接口的二层标识(VLAN ID)参数由业务发起方分配。

如上图所示,由中国联通发起的国际虚拟以太专线用户接入其他运营商网络时,由中国联通分配NNI的VLAN ID;由其他运营商发起国际虚拟以太专线用户接入中国联通网络时,由海外运营商分配NNI的VLAN ID。

5.4 虚拟以太专线可靠性部署
虚拟以太专线业务的可靠性一般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考虑:用户接入节点(UNI接口)的可靠性,运营商互联节点(NNI接口)的可靠性,以及运营商网内的可靠性。

关于运营商互联节点(NNI接口)的可靠性,MEF定义的标准接口ENNI支持链路聚合技术,通过将多条物理链路聚合成链路备份组(LAG),当主链路或端口发生故障时,流量可以切换到备用链路上从而可以提高可靠性。

ENNI也可以支持跨机框的MC-LAG技术或互联结点虚拟化技术,实现运营商互联的跨机框的备份和保护。

运营商网络内部的可靠性,在目前现网中主要通过IGP路由协议的快速收敛来保证。

当网络内部的节点或者链路发生故障时,IGP协议会快速更新路由,受影响的虚拟以太专线业务可以根据更新的路由进行恢复,切换的性能可以达到亚秒级。

关于用户接入节点(UNI接口)的可靠性,可以通过MC-LAG+PW redundancy技术,实现对用户接入链路故障以及PE节点故障的保护。

6 中国联通国际虚拟以太专线产品服务
6.1 服务模式
6.1.1 一站服务模式(One Stop Shopping Mode)
一站服务模式(One Stop Shopping Mode)是指客户与中国联通或境外运营商单方签属全球组网协议,客户的各个终端地址就近接入中国联通与境外合作运营商的二层网络后进行内部通信。

一站服务(OSS-One Stop Shopping)包括一站租定(OEO-One End Order)、一站计费(OEB-One End Billing)、一站故障申告(OER-One End Fault Report),简化客户申请、计费及故障申告流程,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6.1.1.1 分类
一站式服务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出入境业务联通与客户之间的签约关系见下表。

●出境业务(Outbound Service),即签约方和发起方是联通境内省公司。

●入境业务(Inbound Service),即签约方或发起方是联通集团(国际业务部)或联通境外运营公
司。

表7 业务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