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唯物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只是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 唯心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 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4月18日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 鲜明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艺术、教育等。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
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认识活动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 重要性表现在: •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 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优势理论实现 自身的过程。
• 2.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一是离开
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 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 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 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反映事物的本质
•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三项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 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4.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 展之根本。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能动反映。
创造和反映的关系
•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的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 现的。
• 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二)从实践到认识
•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过程。
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 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
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 社会政治实践: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
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 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主要有科学、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 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 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 实践的主题、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 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 主体客体化:人的体力和智力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
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
或主体本质的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
• 2.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 手段的程序和方法;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 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 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 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