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 第十三章 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课本答案习题 第十三章习题解答

大学物理课本答案习题 第十三章习题解答

习题十三13-1 如题图13-1所示,两条平行长直导线和一个矩形导线框共面,且导线框的一个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到两长直导线的距离分别为1r ,2r 。

已知两导线中电流都为0sin I I t ω=,其中I 0和ω为常数,t 为时间。

导线框长为a ,宽为b ,求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

解:无限长直电流激发的磁感应强度为02IB rμ=π。

取坐标Ox 垂直于直导线,坐标原点取在矩形导线框的左边框上,坐标正方向为水平向右。

取回路的绕行正方向为顺时针。

由场强的叠加原理可得x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00122()2()IIB r x r x μμ=+π+π+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通过微分面积d d S a x =的磁通量为00m 12d d d d 2()2()I I B S B S a x r x r x μμΦππ⎡⎤=⋅==+⎢⎥++⎣⎦通过矩形线圈的磁通量为00m 012d 2()2()b I I a x r x r x μμΦ⎡⎤=+⎢⎥π+π+⎣⎦⎰012012ln ln sin 2a r b r b I t r r μω⎛⎫++=+ ⎪π⎝⎭ 感生电动势0m 12012d ln ln cos d 2i a r b r b I t t r r μωΦεω⎛⎫++=-=-+ ⎪π⎝⎭ 012012()()ln cos 2ar b r b I t r r μωω⎡⎤++=-⎢⎥π⎣⎦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为顺时针;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为逆时针。

13-2 如题图13-2所示,有一半径为r =10cm 的多匝圆形线圈,匝数N =100,置于均匀磁场B 中(B =0.5T )。

圆形线圈可绕通过圆心的轴O 1O 2转动,转速1600r min n -=⋅。

求圆线圈自图示的初始位置转过题图13-1题图13-2解图13-1/2π时,(1) 线圈中的瞬时电流值(线圈的电阻为R =100Ω,不计自感); (2) 圆心处磁感应强度。

大学物理(许瑞珍_贾谊明) 第13章答案

大学物理(许瑞珍_贾谊明) 第13章答案

第十三章 振动13-1 一质点按如下规律沿x 轴作简谐振动:x = 0.1 cos (8πt +2π/3 ) (SI),求此振动的周期、振幅、初相、速度最大值和加速度最大值。

解:周期T = 2π/ ω= 0.25 s振幅A = 0.1m初相位φ= 2π/ 3V may = ωA = 0.8πm / s ( = 2.5 m / s )a may = ω2 A = 6.4π2m / s ( = 63 m / s 2)13-2 一质量为0.02kg 的质点作谐振动,其运动方程为:x = 0.60 cos( 5 t -π/2) (SI)。

求:(1)质点的初速度;(2)质点在正向最大位移一半处所受的力。

解:(1) )( )25sin(0.3 SI t dt dx v π--==0.3 20x m ma x ω-== (2) 2x m ma F ω-==5.13.052.0,2/ 2N F A x -=⨯⨯-==时13-3 如本题图所示,有一水平弹簧振子,弹簧的倔强系数k = 24N/m ,重物的质量m = 6kg ,重物静止在平衡位置上,设以一水平恒力F = 10 N 向左作用于物体(不计摩擦),使之由平衡位置向左运动了0.05m ,此时撤去力F ,当重物运动到左方最远位置时开始计时,求物体的运动方程。

解:设物体的运动方程为:x = A c o s (ωt +φ)恒外力所做的功即为弹簧振子的能量:F ⨯ 0.05 = 0.5 J当物体运动到左方最位置时,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0.5J ,即:1 /2 kA 2 = 0.5 J ∴A = 0.204 mA 即振幅ω2 = k / m = 4 ( r a d / s )2ω= 2 r a d / s按题目所述时刻计时,初相为φ= π∴ 物体运动方程为x = 0.204 c o s (2 t +π) ( SI ) 13-4 一水平放置的弹簧系一小球。

已知球经平衡位置向右运动时,v =100cm ⋅s -1,周期T =1.0s ,求再经过1/3秒时间,小球的动能是原来的多少倍?弹簧的质量不计。

大学物理第十三章(热力学基础)部分习题及答案

大学物理第十三章(热力学基础)部分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热力学基础一、简答题:1、什么是准静态过程?答案:一热力学系统开始时处于某一平衡态,经过一系列状态变化后到达另一平衡态,若中间过程进行是无限缓慢的,每一个中间态都可近似看作是平衡态,那么系统的这个状态变化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2、什么是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答案:可逆过程:在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如果逆过程能重复正过程的每一状态,而且不引起其它变化;不可逆过程:在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如果逆过程能不重复正过程的每一状态,或者重复正过程时必然引起其它变化。

3、一系统能否吸收热量,仅使其内能变化? 一系统能否吸收热量,而不使其内能变化?答:可以吸热仅使其内能变化,只要不对外做功。

比如加热固体,吸收的热量全部转换为内能升高温度;4、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答案:开尔文表述: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工作的热机,它只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使其全部变为有用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可能自动地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5、什么是熵增加原理?答:一切不可逆绝热过程中的熵总是增加的,可逆绝热过程中的熵是不变的。

把这两种情况合并在一起就得到一个利用熵来判别过程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判据——熵增加原理。

6、什么是卡诺循环? 简述卡诺定理?答案:卡诺循环有4个准静态过程组成,其中两个是等温线,两个是绝热线。

卡诺提出在稳度为T1的热源和稳度为T2的热源之间工作的机器,遵守两条一下结论:(1)在相同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任意工作物质的可逆机,都具有相同的效率。

(2)工作在相同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的一切不可逆机的效率都不可能大于可逆机的效率。

7、可逆过程必须同时满足哪些条件?答:系统的状态变化是无限缓慢进行的准静态过程,而且在过程进行中没有能量耗散效应。

二、选择题1、对于理想气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 理想气体的内能可以直接测量的。

(B) 理想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就有一定的内能。

【免费下载】物理学基本教程课后答案 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

【免费下载】物理学基本教程课后答案 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

圆环中感生电动势最大时感应电流也为最大值.令 dEi 0 ,得 dx
解得 x


R 2
d
dx (R 2 x 2 )5 2
,并取 x
R 处时,环中感应电流最大. 2

R 2
x
13-3 一立方体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


d dt


dx dt
0 2

IR 2 r 2 (R2 x2 )3/
解 如图 13-2 所示,小圆环所围面积内的磁感应强度近似等于其圆心处的
值,由(11-10)式得
B 0
IR 2
2 (R2 x2 )3/2
小圆环以恒定的速度 v dx 运动到轴线上 x 处,圆环中的感生电动势为 dt
Ei

d dt
d dx

0 2
d BS dt
IR 2 r 2 (R2 x2 )3/2
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
13-1
地球表面的磁感应强度约为 5105 T,若将一个电阻 0.5Ω ,半径为
20cm 的金属圆环翻转180 ,则流过该圆环截面的电荷量的最大值为多少?若将
该金属圆环放在中子星的表面作同样的翻转,流过圆环截面的最大电荷量又为多 少 (中子星表面的磁感应强度为 108 T)?
2 1V 7.07 102 V 2
2 1 2 V 0.1V 2
解 1 用动生电动势的定义式计算 对于 AD 和 BC 边,因 (v B) 方向与
dl 方向垂直,电动势为零.取 AB 边上线元 dl 方向从 A 到 B,CD 边上线元 dl 方向从 C
到 D,动生电动势分别为
EAB
x R
2

湖南大学大学物理练习册 第13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解质》答案

湖南大学大学物理练习册 第13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解质》答案

第13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解质一、选择题1(D),2(A),3(C),4(B),5(C)二、填空题(1). σ (x ,y ,z )/ε0,与导体表面垂直朝外(σ > 0) 或 与导体表面垂直朝里(σ < 0).(2). σ ,σ / ( ε 0ε r ); (3).Rq04επ ;(4). P ,-P ,0; (5). εr ,εr三、计算题1.如图所示,一内半径为a 、外半径为b 的金属球壳,带有电荷Q ,在球壳空腔内距离球心r 处有一点电荷q .设无限远处为电势零点,试求: (1) 球壳内外表面上的电荷. (2) 球心O 点处,由球壳内表面上电荷产生的电势. (3) 球心O 点处的总电势.解:(1) 由静电感应,金属球壳的内表面上有感生电荷-q ,外表面上带电荷q +Q . (2) 不论球壳内表面上的感生电荷是如何分布的,因为任一电荷元离O 点的 距离都是a ,所以由这些电荷在O 点产生的电势为 adqU q 04επ=⎰-aq04επ-=(3) 球心O 点处的总电势为分布在球壳内外表面上的电荷和点电荷q 在O 点 产生的电势的代数和 q Q q q O U U U U +-++= r q 04επ=a q 04επ-b q Q 04επ++ )111(40b a r q +-π=εbQ04επ+2. 如图所示,一球形电容器,内球壳半径为R 1,外球壳半径为R 2 (R 2<2R 1),其间充有相对介电常数分别为εr 1和εr 2的两层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εr 2=εr 1 / 2),其界面半径为R .若两种电介质的击穿电场强度相同,问:(1) 当电压升高时,哪层介质先击穿? (2) 该电容器能承受多高的电压?解:(1) 设两球壳上分别带电荷+Q 和-Q ,则其间电位移的大小为 D =Q / (4πr 2) 两层介质中的场强大小分别为E 1 = Q / (4πε0 εr 1r 2) E 2 = Q / (4πε0 εr 2r 2)在两层介质中场强最大处在各自内表面处,即E 1M = Q / (4πε0 εr 121R ), E 2M = Q / (4πε0 εr 2R 2) 两者比较可得 ()()21221122212///R R R R E E r r M M ==εε已知R 2<2R 1,可得E 1M <E 2M ,可见外层介质先击穿.(2) 当外层介质中最大场强达击穿电场强度E M 时,球壳上有最大电荷.Q M = 4πε0εr 2R 2E M此时,两球壳间电压(即最高电压)为 ⎰⎰⋅+⋅=21d d 2112R R RR r E r E U⎰⎰π+π=21220210d 4d 4R Rr M RR r M r rQ r r Q εεεε ⎪⎪⎭⎫ ⎝⎛-+-=2221112R R R R R R RE r r M r εεε3. 如图所示,一圆柱形电容器,内筒半径为R 1,外筒半径为R 2 (R 2<2 R 1),其间充有相对介电常量分别为εr 1和εr 2=εr 1 / 2的两层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其界面半径为R .若两种介质的击穿电场强度相同,问:(1) 当电压升高时,哪层介质先击穿?(2) 该电容器能承受多高的电压?解:(1) 设内、外筒单位长度带电荷为+λ和-λ.两筒间电位移的大小为 D =λ / (2πr ) 在两层介质中的场强大小分别为E 1 = λ / (2πε0 εr 1r ), E 2 = λ / (2πε0 εr 2r ) 在两层介质中的场强最大处是各层介质的内表面处,即E 1M = λ / (2πε0 εr 1R 1), E 2M = λ / (2πε0 εr 2R ) 可得 E 1M / E 2M = εr 2R / (εr 1R 1) = R / (2R 1)已知 R 1<2 R 1, 可见 E 1M <E 2M ,因此外层介质先击穿. (2) 当内筒上电量达到λM ,使E 2M =E M 时,即被击穿,λM = 2πε0 εr 2RE M 此时.两筒间电压(即最高电压)为:r r r r U R R r M RR r M d 2d 221201012⎰⎰+=επελεπελ⎪⎪⎭⎫ ⎝⎛+=R R R R RE r r M r 22112ln 1ln 1εεε4. 如图所示,一电容器由两个同轴圆筒组成,内筒半径为a ,外筒半径为b ,筒长都是L ,中间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εr 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内、外筒分别带有等量异号电荷+Q 和-Q .设 (b - a ) << a ,L >> b ,可以忽略边缘效应,求: (1) 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2) 电容器贮存的能量.解:由题给条件 (a a b <<-)和b L >>,忽略边缘效应, 应用高斯定理可求出两 筒之间的场强为: )2/(0Lr Q E r εεπ=两筒间的电势差 =π=⎰r drL QU bar εε02a b L Q r ln 20εεπ 电容器的电容 )]//[ln()2(/0a b L U Q C r εεπ==电容器贮存的能量 221CU W = )/ln()]4/([02a b L Q r εεπ=5. 一平行板电容器,其极板面积为S ,两板间距离为d (d <<S ),中间充有两种各向同性的均匀电介质,其界面与极板平行,相对介电常量分别为εr 1和εr 2,厚度分别为d 1和d 2,且d 1+d 2=d ,如图所示.设两极板上所带电荷分别为+Q 和-Q ,求: (1) 电容器的电容. (2) 电容器储存的能量.解:(1) 两极板间电位移的大小为 D =σ=Q / S 在介质中的场强大小分别为E 1 = D / (ε0εr 1) = Q / (ε0εr 1S ) E 2 = D / (ε0εr 2) = Q / (ε0εr 2S ) 两板间电势差⎪⎪⎭⎫ ⎝⎛+=+=22110221112r r d d S Q d E d E U εεε()S d d Q r r r r 2101221εεεεε+=电容 C = Q / U 121221210r r r r d d Sεεεεε+=(2) 电场能量 21221CU W =()SQ d d r r r r 210212212εεεεε+=6. 图示一半径为R 的导体球,带有电荷Q ,在它外面同心地包一层各向同性的均匀电介质球壳,其内外半径分别为a 和b ,相对介电常量为εr .求电介质中的电极化强度P 和介质表面上的束缚电荷面密度.解:由D的高斯定理求出导体球外的电位移为D = Q / (4πr 2) (r >R ) 介质内的场强E = D / (ε0εr )=Q / (4πε0εr r 2) (a ≤r ≤b ) 电极化强度 P = ε0χe E ()241r Q r r εεπ-=(a ≤r ≤b )介质内外表面上的束缚电荷面密度分别是cos a aP ='σ180°()241a Q r r εεπ-=cos b bP ='σ0°()241b Q r r εεπ-=7. 如图所示,一平板电容器,极板面积为S ,两极板之间距离为d ,其间填有两层厚度相同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其介电常量分别为ε1和ε2.当电容器带电荷±Q 时,在维持电荷不变下,将其中介电常量为ε1的介质板抽出,试求外力所作的功. 解:可将上下两部分看作两个单独的电容器串联,两电容分别为d S C 112ε= ,d SC 222ε=串联后的等效电容为 ()21212εεεε+=d SC带电荷±Q 时,电容器的电场能量为 ()S d Q C Q W 21212242εεεε+== 将ε1的介质板抽去后,电容器的能量为 ()Sd Q W 202024εεεε+='外力作功等于电势能增加,即 ⎪⎪⎭⎫⎝⎛-=-'=∆=102114εεS d Q W W W A8. 如图所示,将两极板间距离为d 的平行板电容器垂直地插入到密度为ρ、相对介电常量为εr 的液体电介质中.如维持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U 不变,试求液体上升的高度h .解:设极板宽度为L ,液体未上升时的电容为 C 0 = ε0HL / d 液体上升到h 高度时的电容为 ()d hLdL h H C rεεε00+-=()011C H h r⎥⎦⎤⎢⎣⎡-+=ε 在U 不变下,液体上升后极板上增加的电荷为()d hLU U C CU Q r /100-=-=∆εε 电源作功 ()d hLU QU A r /120-==∆εε 液体上升后增加的电能20212121U C CU W -=∆()d hLU r /12120-=εε 液体上升后增加的重力势能 2221gdh L W ρ=∆-Q因 A = ∆W 1+∆W 2,可解出 ()2201gdU h r ρεε-=思考题1. 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面电荷密度为σ)两侧场强为)2/(0εσ=E ,而在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表面(该处表面面电荷密度为σ)附近场强为0/εσ=E ,为什么前者比后者小一半?参考解答:关键是题目中两个式中的σ不是一回事。

大学物理第13章习题解答

大学物理第13章习题解答

第十三章习题解答1选择题:1B ,2A ,3B ,4A ,5D2填空题:1,2sin /d πθλ;2,0.45mm ;3,900nm ;4,变密;5,向上;6,向下;7,棱边,保持不变。

3计算题:1 用λ=500nm 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劈形薄膜的上表面,从反射光中观察,劈尖的棱边是暗纹。

若劈尖上面媒质的折射率n 1大于薄膜的折射率n (n =1.5).求:⑴ 膜下面媒质的折射率n 2与n 的大小关系; (2) 第10条暗纹处薄膜的厚度; ⑶ 使膜的下表面向下平移一微小距离e ∆,干涉条纹有什么变化?若e ∆=2.0 μm ,原来的第10条暗纹处将被哪级暗纹占据?解:⑴ n 2>n 。

因为劈尖的棱边是暗纹,对应光程差为:2)12(22λλ+=+=∆k ne ,膜厚e =0处,有k =0,只能是下面媒质的反射光有半波损失2λ才合题意; (2) 3995009 1.510222 1.5ne n λλ-⨯∆=⨯===⨯⨯ mm (因10个条纹只有9个条纹间距)⑶ 膜的下表面向下平移,各级条纹向棱边方向移动.若0.2=∆e μm ,原来第10条暗纹处现对应的膜厚为)100.2105.1(33--⨯+⨯='∆e mm343.5102 1.5212 5.010n e N λ--'∆⨯⨯⨯∆===⨯ 现被第21级暗纹占据.2 ⑴ 若用波长不同的光观察牛顿环,λ1=600nm ,λ2=450nm ,观察到用λ1时的第k 个暗环与用λ2时的第k +1个暗环重合,已知透镜的曲率半径是190cm .求用λ1时第k 个暗环的半径.(2) 又如在牛顿环中用波长为500nm 的第5个明环与用波长为λ2的第6个明环重合,求未知波长λ2.解: ⑴ 由牛顿环暗环公式:λkR r k = 据题意有 21)1(λλR k kR r +==,∴ 212λλλ-=k ,代入上式得:2121λλλλ-=Rr =31085.1-⨯=m (2) 用1500λ=nm 照射,51=k 级明环与2λ的62=k 级明环重合,则有:2)12(2)12(2211λλR k R k r -=-=∴121221251500409.121261k k λλ-⨯-==⨯=-⨯-nm 3 当牛顿环装置中的透镜与玻璃之间的空间充以液体时,第十个亮环的直径由d 1=1.40×10-2m 变为d 2=1.27×10-2m ,求液体的折射率.解: 由牛顿环明环公式2)12(21λR k D r -==空, n R k D r 2)12(22λ-==液两式相除得n D D =21,即22.161.196.12221≈==D D n 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波长λ=550 nm 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缝间距d =2×10-4 m 的双缝上,屏到双缝的距离D =2 m .求:(1) 中央明纹两侧的两条第10级明纹中心的间距;(2) 用一厚度为e =6.6×10-5 m 、折射率为n =1.58的玻璃片覆盖一缝后,零级明纹将移到原来的第几级明纹处?(1 nm = 10-9 m)解: (1),x dk D λ=,21010 5.510()Dx m d λ-==⨯,1020.11()x m = (2),(1)69.6n ek λ-==5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双缝与屏之间的距离D =120 cm ,两缝之间的距离d =0.50 mm ,用波长λ=500 nm (1 nm=10-9 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 (1) 求原点O (零级明条纹所在处)上方的第五级明条纹的坐标x . (2) 如果用厚度l =1.0×10-2 mm , 折射率n =1.58的透明薄膜复盖在图中的S 1缝后面,求上述第五级明条纹的坐标x '.解:(1)55 6.0()Dx mm d λ==(2)21=()(1)5x k r r l nl d n l Dδλλ'=--+=--=19.9x mm '=6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设双缝之间的距离为0.2m m ,在距双缝远1m 的屏上观察干涉条纹,若入射光是波长为400760nm nm 的白光,问屏上离零级明纹20mm 处,哪些波长的光最大限度地加强?解:3410(5.210)dx nmk D λλ⨯===6,7,8,9,10k ==666.6,571.4,500,444.4,400dxnm Dkλ=7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波长550nm λ=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双缝间距4210md -=⨯的双缝上,屏到双缝的距离2m D =.求: (1)中央明纹两侧的两条第10级明纹中心的间距;(2)用一厚度为56.610m e -=⨯、折射率为 1.58n =的玻璃片覆盖一缝后,零级明纹将移到原来的第几级明纹处? 解:同第4题(重复了)8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间距为0.3m m ,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在离缝 1.20m 的屏上测得中央明纹一侧第5条暗纹与另一侧第5条暗纹间的距离为22.78mm ,问所用单色光的波长为多少?解:522.78/211.39x mm ===380dxnm Dkλ= 9 油轮漏出的油(折射率 1.25n =)在海水(折射率为1.30)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油污. (1)如果太阳正位于海域上空,一直升飞机的驾驶员从机上向下观察,他所正对的油层厚度为400nm ,则他将观察到油层呈现什么颜色?(2)如果一潜水员潜入该区域水下,又将看到油层呈现什么颜色? 解:阶梯型薄膜。

大学物理第十三章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第十三章课后答案

习题十三13-1 衍射的本质是什么?衍射和干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波的衍射现象是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边缘或孔隙时所发生的展衍现象• 其实质是 由被障碍物或孔隙的边缘限制的波阵面上各点发出的无数子波相互叠加而产生. 而干涉则是 由同频率、同方向及位相差恒定的两列波的叠加形成.13-2 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如果把单缝沿透镜光轴方向平移时,衍射图样是否会 跟着移动?若把单缝沿垂直于光轴方向平移时,衍射图样是否会跟着移动 ?答:把单缝沿透镜光轴方向平移时, 衍射图样不会跟着移动. 单缝沿垂直于光轴方向平移时, 衍射图样不会跟着移动.13-3 什么叫半波带?单缝衍射中怎样划分半波带 ?对应于单缝衍射第 3级明条纹和第4级暗条纹,单缝处波面各可分成几个半波带?λ答:半波带由单缝 A 、B 首尾两点向'方向发出的衍射线的光程差用2来划分•对应于第3级明纹和第4级暗纹,单缝处波面可分成 7个和8个半波带. a Sin =(2k • 1) “ =(2 3 ■ 1) “ =7∙.∙由 22 2a Sin -4 ' - 8—213-4 在单缝衍射中,为什么衍射角 ,愈大(级数愈大)的那些明条纹的亮度愈小 ? 答:因为衍射角「愈大则asin「值愈大,分成的半波带数愈多,每个半波带透过的光通量 就愈小,而明条纹的亮度是由一个半波带的光能量决定的,所以亮度减小.13-5 若把单缝衍射实验装置全部浸入水中时,衍射图样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此时用公mλasin =(2k 1) (k =1,2,)式 2来测定光的波长,问测出的波长是光在空气中的还是在水中的波长?k ■解:当全部装置浸入水中时,由于水中波长变短,对应asin 「= k ∙ = n ,而空气中为asi n「= k ∙,∙. Si n 「=n Sin ",即「=n :,水中同级衍射角变小,条纹变密.λ如用asin(2k ■ I)2 (k=1,2,…)来测光的波长,则应是光在水中的波长.(因asin‘ 只代表光在水中的波程差)•13-6 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中,改变下列条件,衍射条纹有何变化 ?(1)缝宽变窄;(2)入射光波长变长;(3)入射平行光由正入射变为斜入射. 解:(1)缝宽变窄,由asin ' =k'知,衍射角「变大,条纹变稀;(2) ,变大,保持a, k不变,则衍射角 「亦变大,条纹变稀; (3) 由正入射变为斜入射时, 因正入射时asin即=k ∙;斜入射时,a(Sin「-Sin^)^k-,保持a ,'不变,则应有 ^ k或k二::k •即原来的k 级条纹现为k级.13-7 单缝衍射暗条纹条件与双缝干涉明条纹的条件在形式上类似,两者是否矛盾 ?怎样说明?λ答:不矛盾•单缝衍射暗纹条件为.asin=k' =2k 2 ,是用半波带法分析(子波叠加问 题)•相邻两半波带上对应点向'方向发出的光波在屏上会聚点一一相消, 而半波带为偶数,故形成暗纹;而双缝干涉明纹条件为dsin a ,描述的是两路相干波叠加问题,其波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相干加强为明纹.13-8 光栅衍射与单缝衍射有何区别 ?为何光栅衍射的明条纹特别明亮而暗区很宽 ?答:光栅衍射是多光束干涉和单缝衍射的总效果. 其明条纹主要取决于多光束干涉.光强与缝数N 2成正比,所以明纹很亮;又因为在相邻明纹间有 (N -1)个暗纹,而一般很大,故 实际上在两相邻明纹间形成一片黑暗背景.13-9 试指出当衍射光栅的光栅常数为下述三种情况时,哪些级次的衍射明条纹缺级 ?(1) a+b=2a;(2)a+b=3a;(3)a+b=4a.解:由光栅明纹条件和单缝衍射暗纹条件同时满足时,出现缺级.即"(a +b)si n d =±k ?* (k =0,1,2,…) a sin W = ±k 九 (^ = 1,2∙…)a +b * k = k H可知,当 a 时明纹缺级.(1)a∙b =2a 时,k = 2,4,6,•…偶数级缺级;(2) a b =3a 时,k=3,6,9,•…级次缺级;⑶ a ∙b =4a , k=4,8,12,∙∙级次缺级.13-10 若以白光垂直入射光栅,不同波长的光将会有不同的衍射角.问 (1)零级明条纹能 否分开不同波长的光?(2)在可见光中哪种颜色的光衍射角最大 ?不同波长的光分开程度与什 么因素有关?解:(1)零级明纹不会分开不同波长的光. 因为各种波长的光在零级明纹处均各自相干加强. ⑵可见光中红光的衍射角最大,因为由(a' b) sin :护=k ‘,对同一 k 值,衍射角 -'.ο13-11 一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一单缝, 若其第三级明条纹位置正好与 6000 A的单色平行光的第二级明条纹位置重合,求前一种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的明纹公式为a sin = (2 k 1)2o当人=6000 A 时 k = 2,='X 时,k = 3 重合时'角相同,所以有5 ■ X6000 =4286 o7Ao13-12 单缝宽0.10mm,透镜焦距为50Cm 用^ =5000 A 的绿光垂直照射单缝•求:(1) 位于透镜焦平面处的屏幕上中央明条纹的宽度和半角宽度各为多少 ?(2)若把此装置浸入水中(n=1.33),中央明条纹的半角宽度又为多少 ?AλL X = 2 f解:中央明纹的宽度为na-Sin —半角宽度为 na(1)空气中,n=1,所以A5000 汇 10 “J:x =2 0.5厂=5.0 100.10 汉 10ma sin 即=(22 1)-6000=(2 3 ■ 1)1015000 X 10 一 3V - Sin厂=5.0 10 一0.10x10 一rad(2)浸入水中,n=1.33 ,所以有105000 x10一3:^=2 0.50- 3.76 10 _1.33x0.10x10—mI5000 00」° 3V - Sin 3 : 3.7610 一 1.33 X 0.1 X10 一 rad13-13 用橙黄色的平行光垂直照射一宽为 a=0.60mm 的单缝,缝后凸透镜的焦距 f=40.0cm ,观察屏幕上形成的衍射条纹•若屏上离中央明条纹中心 1.40mm 处的P 点为一明条纹;求:(1)入射光的波长;(2)P 点处条纹的级数;(3)从P 点看,对该光波而言,狭缝处的波面可分成几个半波带?X 1.4 J3.5 10 tan f 4002 0.6 3.5 10 2k 1k = 4 得)-4 = 4700o若-3 = 6000 A ,则P 点是第3级明纹;o若-4 =4700 A ,贝U P 点是第4级明纹.a Sin = (2k 亠 1)-⑶由2可知,当k=3时,单缝处的波面可分成2k 1当k=4时,单缝处的波面可分成2kTo13-14用‘氛=5900A 的钠黄光垂直入射到每毫米有500条刻痕的光栅上,问最多能看到第几级明条纹? 1 a+b = J二o解:500 mm =2.010 mm = 2.010 A由(a ' b )sin ' = k '知,最多见到的条纹级数ka +b 2.0 汇104k max ==fc3.39∣Z-Qkmax^3所以有5900,即实际见到的最高级次为o 13-15 波长为5000A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每毫米有200条刻痕的光栅上,光栅后的透解:(1)由于P 点是明纹,故有a sin ' = (2k 1)—2 , k =1,2,3 - ■ 2a sin 2k 1X4.2 X10 °2k 1k =3,得 K =6000 mmoA=7个半波带;=9个半波带.<Pmax 对应的max镜焦距为60cm. 求:(1)屏幕上中央明条纹与第一级明条纹的间距;(2)当光线与光栅法线成30°斜入射时,中央明条纹的位移为多少?1a +b = ------ =5.0x10~6解: 200 mm 5.0 10 - m(1)由光栅衍射明纹公式X Sin Φ = tan W =— (a +b) sin 申=k k ,因k =1 ,又fX 1(a +b)所以有f这就是中央明条纹的位移值•o13-16 波长九=6000A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光栅上,第二、第三级明条纹分别出现在 Sin=0∙20与Sin =0∙30处,第四级缺级.求:(1)光栅常数;(2)光栅上狭缝的宽度;⑶ 在90°> ’ > -90 °范围内,实际呈现的全部级数.解:(1)由(a b) Sin= k,式对应于Sin :1=0∙2° 与Sin ;:2=0∙30 处满足:-Lo0.20 (a b) =2 6000 10 I. 100.30 (a b) =3 600010得 a ∙ b =6.0 10 * m(2)因第四级缺级,故此须同时满足(a ■ b) Sin = k ■a sin = k ,= 1.5 10 "βk解得取=1 ,得光栅狭缝的最小宽度为 1.5 10 m⑶由(a b) Sin = k ■k 土(a ■ b) Sin λπW =—当 2,对应 k = k m aXa +b .66.0 10 k10λ6000 10500010 210 恥 60 10 一X l5.0 10 -⑵对应中央明纹, 2= 6.0 10 一k = 0 =6 Cm正入射时, (a -b) Sin 斜入射时, (a -b)(sin=0二Sin所以 Sin=0日)=0 即Sin 申±sin 日=0Sinl : tanXCP二 30=1 60 10 2 2=3010m = 30Cm因_4 , _ 8缺级,所以在-9°:::「::: 9°范围内实际呈现的全部级数为k = 0, 一1, _2, _3, _5, _6, 一7, _9 共 15 条明条纹(k= 1° 在 k= 9° 处看不到).o13-17 一双缝,两缝间距为 0.1mm ,每缝宽为0.02mm ,用波长为4800A 的平行单色光垂 直入射双缝,双缝后放一焦距为 50cm 的透镜.试求:(1)透镜焦平面上单缝衍射中央明条纹 的宽度;(2)单缝衍射的中央明条纹包迹内有多少条双缝衍射明条纹 ? 解:(1)中央明纹宽度为 (2)由缺级条件a sin = k '■(a - b) sin = k ■0.1k " = 5k ' 0.02 k =1,2,即k=5,10,15,…缺级V -1.221 .22 5000= 30.5 10 D0.2d4f tan v : f v - 50030 .5 10 一 =1.5.∙.爱里斑半径2mm13-19已知天空中两颗星相对于一望远镜的角距离为 4.84 × 10-6rad ,它们都发出波长为o5500A 的光,试问望远镜的口径至少要多大,才能分辨出这两颗星 ?解:由最小分辨角公式J -1.22 —D5λ5.5j<10D =1.22 — =1 .22- = 13.864.84 10 Cmo13-20已知入射的X 射线束含有从0.95〜1.30A 范围内的各种波长,晶体的晶格常数为 o2.75 A ,当X 射线以45°角入射到晶体时,问对哪些波长的 X 射线能产生强反射? 解:由布喇格公式2d Sin=k'_ 2d Sin 申λ = --------得k时满足干涉相长Qo当 k =1 时,& = m 、s in 45=3.89 A2 2.75 sin 45Λ --1.91 ok =2 时,2AI 。

上海理工 大学物理 第十三章 量子力学基础1答案

上海理工 大学物理 第十三章 量子力学基础1答案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波函数、不确定关系)一. 选择题[ D]1. 当照射光的波长从4000 Å变到3000 Å时,对同一金属,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测得的遏止电压将:(A) 减小0.56 V.(B) 减小0.34 V.(C) 增大0.165 V.(D) 增大1.035 V.[](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s,基本电荷e =1.60×10-19 C)解题要点:)()(1212λλccehvvehUa-=-=∆∴[ C]2. 下面四个图中,哪一个正确反映黑体单色辐出度M Bλ(T)随λ 和T的变化关系,已知T2 > T1.解题要点: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M0(T)与黑体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即.M0 (T)随温度的增高而迅速增加维恩位移律:随着黑体温度的升高,其单色辐出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λ向短波方向移动。

[ D]3. 在康普顿散射中,如果设反冲电子的速度为光速的60%,则因散射使电子获得的能量是其静止能量的(A) 2倍.(B) 1.5倍.(C) 0.5倍.(D) 0.25倍.解题要点:(B)因散射使电子获得的能量:202c m mc K -=ε 静止能量:20c m[ C ]4. 根据玻尔的理论,氢原子在n =5轨道上的动量矩与在第一激发态的轨道动量矩之比为(A) 5/4. (B) 5/3.(C) 5/2. (D) 5.解题要点:L = m e v r = n 第一激发态n =2[ B ]5. 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线系中谱线最小波长与最大波长之比为 (A) 7/9. (B) 5/9. (C) 4/9. (D) 2/9.解题要点:从较高能级回到n=2的能级的跃迁发出的光形成巴耳末系l h E E h -=νc =λν23max E E ch-=λ2min E E ch-=∞λ[ B ]6. 具有下列哪一能量的光子,能被处在n = 2的能级的氢原子吸收? (A) 1.51 eV . (B) 1.89 eV .(C) 2.16 eV . (D) 2.40 eV .解题要点:26.13n eV E n -=l h E E h -=ν=⎪⎭⎫⎝⎛---2226.136.13eV n eV[ D ]7. 将波函数在空间各点的振幅同时增大D 倍,则粒子在空间的分布概率将 (A) 增大D 2倍. (B) 增大2D 倍. (C) 增大D 倍. . (D) 不变.解题要点:注意与各点的概率密度区分开来.二. 填空题1. 康普顿散射中,当散射光子与入射光子方向成夹角φ =___π___时,散射光子的频率小得最多;当φ = ___0___ 时,散射光子的频率与入射光子相同.解题要点:频率小得最多即波长改变量最大2. 氢原子基态的电离能是 __13.6__eV .电离能为+0.544 eV 的激发态氢原子,其电子处在n =__5__ 的轨道上运动.解题要点:电离能是指电子从基态激发到自由状态所需的能量. ∴氢原子基态的电离能E =1E E -∞=⎪⎭⎫⎝⎛--∞-2216.136.13eV eV E =n E E -∞ 即 +0.544 eV=26.13neV3. 测量星球表面温度的方法之一,是把星球看作绝对黑体而测定其最大单色辐出度的波长λm ,现测得太阳的λm 1 = 0.55 μm ,北极星的λm 2 = 0.35 μm ,则太阳表面温度T 1与北极星表面温度T 2之比T 1:T 2 =___7:11___.解题要点:由维恩位移定律: T m λ=b∴m λ∝T1 即21T T =12m m λλ 4. 令)/(c m h e c =λ(称为电子的康普顿波长,其中e m 为电子静止质量,c 为真空中光速,h 为普朗克常量).当电子的动能等于它的静止能量时,它的德布罗意波长是λλc .解题要点:电子的动能:22c m mc e K -=ε 静止能量:2c m e22c m mc e K -=ε=2c m e221cu m m e -=21⎪⎭⎫ ⎝⎛-===c u u m h m u h p h e λ 5. 若太阳(看成黑体)的半径由R 增为2 R ,温度由T 增为2 T ,则其总辐射功率为原来的__64__倍.解题要点:由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太阳的总辐射功率:024M R M ⋅=π424T R σπ⋅=6. 波长为0.400μm 的平面光波朝x 轴正向传播.若波长的相对不确定量∆λ / λ =10-6,则光子动量数值的不确定量 ∆p x =___s m kg /1066.133⋅⨯-_ _,而光子坐标的最小不确定量∆x =___0.03m___.解题要点:λh p =λλλλλ∆⋅=∆=∆h h p 2三. 计算题1. 图中所示为在一次光电效应实验中得出的曲线(1) 求证:对不同材料的金属,AB 线的斜率相同.(2) 由图上数据求出普朗克恒量h .解:(1)由得A h U e a -=ν e A e h U a /-=ν 常量==e h d U d a ν/ ∴对不同金属,曲线的斜率相同 (2)s J eetg h ⋅⨯=⨯--==-3414104.610)0.50.10(00.2θ |14Hz)2. 用波长λ0 =1 Å的光子做康普顿实验. (1) 散射角φ=90°的康普顿散射波长是多少? (2) 反冲电子获得的动能有多大?(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 ·s ,电子静止质量m e =9.11×10-31 kg)解:(1)λλλ∆+=0m 1010024.1-⨯=(2)根据能量守恒:∴反冲电子获得动能:202c m mc K -=εννh h -=0λλchch-=0)(00λλλλ∆+∆=hceV J 2911066.417=⨯=-3. 实验发现基态氢原子可吸收能量为 12.75 eV 的光子. (1) 试问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将被激发到哪个能级?(2) 受激发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哪几条谱线?请画出能级图(定性),并将这些跃迁画在能级图上.解:(1)l h E E h -=ν=⎪⎭⎫⎝⎛---2216.136.13eV n eV =12.75 n=4(2)可以发出41λ、31λ、21λ、43λ、42λ、32λ六条谱线4. 质量为m e 的电子被电势差U 12 = 100 kV 的电场加速,如果考虑相对论效应,试计算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若不用相对论计算,则相对误差是多少?(电子静止质量m e =9.11×10-31 kg ,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 ·s ,基本电荷e =1.60×10-19 C) n=1n=2n=3n=4解:考虑相对论效应:22c m mc e K -=ε=12eU221cu m m e -=21⎪⎭⎫ ⎝⎛-===c u u m h m u h p h e λ=)2(21212c m eU eU hc e +=3.71m 1210-⨯若不用相对论计算:221u m e =12eU u m h p h e =='λ=122eU m he =3.88m 1210-⨯ 相对误差:λλλ-'=4.6﹪5. 一电子处于原子某能态的时间为10-8 s ,计算该能态的能量的最小不确定量.设电子从上述能态跃迁到基态所对应的光子能量为3.39 eV ,试确定所辐射的光子的波长及此波长的最小不确定量.( h = 6.63×10-34 J ·s )解:根据不确定关系式≥∆E t∆2 =5.276J 2710-⨯=3.297eV 810-⨯ 根据光子能量与波长的关系==νh E λchEc h=λ=3.67m 710-⨯ 波长的最小不确定量为2EE hc∆=∆λ=7.13m 1510-⨯ [选做题]1. 动量为p的原子射线垂直通过一个缝宽可以调节的狭缝S ,与狭缝相距D 处有一接收屏C ,如图.试根据不确定关系式求狭缝宽度a 等于多大时接收屏上的痕迹宽度可达到最小.解:由不确定关系式 2≥∆∆y p y而 a y =∆,θsin p p y =∆ 则有 pa2sin ≥θ 由图可知,屏上痕迹宽带不小于 paD a D a y+=+=θsin 2 由0=da dy可得 pD a= 且这时 022>dayd 所以狭缝的宽度调到p D a =时屏上痕迹的宽度达到最小。

大学物理13章习题详细答案

大学物理13章习题详细答案

习题1313-3.如习题13-3图所示,把一块原来不带电的金属板B 移近一块已带有正电荷Q 的金属板A ,平行放置。

设两板面积都是S ,板间距为d ,忽略边缘效应,求:(1)板B 不接地时,两板间的电势差。

(2)板B 接地时,两板间的电势差。

[解] (1)两带电平板导体相向面上电量大小相等符号相反,而相背面上电量大小相等符号相同,因此当板B 不接地,电荷分布为因而板间电场强度为 SQ E 02ε=电势差为 SQdEd U 0AB 2ε== (2) 板B 接地时,在B 板上感应出负电荷,电荷分布为 故板间电场强度为 SQ E 0ε=电势差为 SQdEd U 0AB ε== B A-Q/2Q/2Q/2Q/2A B -QQ13-4 两块靠近的平行金属板间原为真空。

使两板分别带上面电荷密度为0的等量异号电荷,这时两板间电压为U 0=300V 。

保持两板上电量不变,将板间空间一半如图习题13-4图所示充以相对电容率为r =5的电介质,试求(1) 金属板间有电介质部分和无电介质部分的E,D 和板上的自由电荷密度; (2) 金属板间电压变为多少电介质上下表面束缚电荷面密度多大13-5.如习题13-5图所示,三个无限长的同轴导体圆柱面A 、B 和C ,半径分别为R A 、R B 、R C 。

圆柱面B 上带电荷,A 和C 都接地。

求B 的内表面上线电荷密度1和外表面上线电荷密度2之比值1/2。

[解] 由A 、C 接地 BC BA U U = 由高斯定理知 r E 01I 2πελ-=rE 02II 2πελ= AB 0101I BA ln 2d 2d ABA BR Rr r U R R R R πελπελ=-==⎰⎰r E IIIB C 0202II BC ln 2d 2d CB CBR R r r U R R R R πελπελ===⎰⎰r EBC 02A B 01ln 2ln 2R R R R πελπελ= 因此 AB BC 21ln :ln:R R R R =λλ13-6.如习题13-6图所示,一厚度为d 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导体板,单位面积上两表面带电量之和为。

大学物理第13章 量子物理习题解答

大学物理第13章 量子物理习题解答

习题13-1设太阳就是黑体,试求地球表面受阳光垂直照射时每平方米得面积上每秒钟得到得辐射能。

如果认为太阳得辐射就是常数,再求太阳在一年内由于辐射而损失得质量。

已知太阳得直径为1、4×109 m ,太阳与地球得距离为1、5×1011 m ,太阳表面得温度为6100K 。

【解】设太阳表面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发出得热辐射总能量为0E ,地球表面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得到得辐射能为1E 。

()484720 5.671061007.8510W/m E T σ-==⨯⨯=⨯22014π4πE R E R →=太阳地球太阳()()()29232102110.7107.85 1.7110W/m 1.510R E E R→⨯==⨯=⨯⨯太阳2地球太阳太阳每年损失得质量()()()790172287.851040.710365243600 1.6910kg 3.010E S t m c π⨯⨯⨯⨯⨯⨯⨯∆∆===⨯⨯太阳 13-2 用辐射高温计测得炉壁小孔得辐出度为22、8 W/cm 2,试求炉内温度。

【解】由40E T σ=得()1/41/440822.810 1.416 K 5.6710E T σ-⎛⎫⨯⎛⎫=== ⎪ ⎪⨯⎝⎭⎝⎭13-3黑体得温度16000T = K ,问1350λ= nm 与2700λ= nm 得单色辐出度之比为多少?当黑体温度上升到27000T =K 时,1350λ= nm 得单色辐出度增加了几倍?【解】由普朗克公式()5/1,1hc k TT eλρλλ-∝-34823911 6.6310310 6.861.3810600035010hc k T λ---⨯⨯⨯==⨯⨯⨯⨯ 21123.43 5.88hc hck T k T λλ==()()11 3.48 6.8621,700 1.03,350T e T ρλρλ-==()()12 6.86 5.8811, 2.66,T e T ρλρλ-==13-4在真空中均匀磁场(41.510B -=⨯T )内放置一金属薄片,其红限波长为2010λ-=nm 。

大学物理(华中科技版)第13章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华中科技版)第13章习题答案

第13章习题答案13—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的间距为mm 5.0,照亮狭缝S 的光源是汞弧灯加上绿色滤光片。

在m 5.2远处的屏幕上出现干涉条纹,测得相邻两明条纹中心的距离为mm 2。

试计算入射光的波长。

解:已知条纹间距32210-==⨯x mm m ∆,缝宽405510-==⨯d .mm m ,缝离屏的距离25=D .m =D x d∆λ ∴ 43751021041025---⨯==⨯⨯=⨯d x m D .λ∆ 13—2用很薄的云母片(58.1=n )覆盖在双缝实验中的一条缝上,这时屏幕上的零级明条纹移到原来的第七级明条纹的位置上,如果入射光波长为nm 550,试问此云母片的厚度为多少?解: 设云母片厚度为e ,则由云母片引起的光程差为e n e ne )1(-=-=δ按题意 λδ7=∴ 610106.6158.1105500717--⨯=-⨯⨯=-=n e λm 6.6=m μ13—3 用包含两种波长成分的复色光做双缝实验,其中一种波长nm 5501=λ。

已知双缝间距为mm 6.0,屏和缝的距离为m 2.1,求屏上1λ的第三级明条纹中心位置。

已知在屏上1λ的第六级明条纹和未知波长光的第五级明条纹重合,求未知光的波长。

解:屏上1λ的三级明纹中心的位置m 103.310550106.02.133933---⨯=⨯⨯⨯⨯==λd D kx 依题意屏上1λ的第六级明条纹和波长为λ的第五级明条纹重合于x 处则有 λλdD k d D k x 516== 即 λλ516k k = m 106.6105505679156--⨯=⨯⨯==λλk k13—4平板玻璃(5.1=n )表面上的一层水(33.1=n )薄膜被垂直入射的光束照射,光束中的光波波长可变。

当波长连续变化时,反射强度从nm 500=λ时的最小变到nm 750=λ时的同级最大,求膜的厚度。

习题13-10图解∵ 321n n n <<,故有 ,3,2,1,02)12(21112=+==k k e n λδ ① 3,2,12222222===k k e n λδ ② 由上两式21312k k =+⇒当231-=n k 时满足上式 n =1,2,3,…但由于λ是连续可调的,在1λ和2λ间无其他波长消失与增强,所以取,1,121==k k 把11=k 或12=k 代入①式或②式)m (10333.121079027922--⨯≈⨯⨯==n e λ13—5一玻璃劈尖的末端的厚度为mm 5.0,折射率为50.1。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中国石油大学

习 题 十 三13-1 求各图中点P 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解] (a) 因为长直导线对空间任一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为:()210cos cos 4θθπμ-=aIB 对于导线1:01=θ,22πθ=,因此a I B πμ401=对于导线2:πθθ==21,因此02=BaIB B B πμ4021p =+= 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b) 因为长直导线对空间任一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为:()210cos cos 4θθπμ-=aIB 对于导线1:01=θ,22πθ=,因此rI a I B πμπμ44001==,方向垂直纸面向内。

对于导线2:21πθ=,πθ=2,因此rI a I B πμπμ44002==,方向垂直纸面向内。

半圆形导线在P 点产生的磁场方向也是垂直纸面向内,大小为半径相同、电流相同的圆形导线在圆心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一半,即rIr I B 4221003μμ==,方向垂直纸面向内。

所以,rIr I r I r I r I B B B B 4244400000321p μπμμπμπμ+=++=++=(c) P 点到三角形每条边的距离都是a d 63=o 301=θ,o 1502=θ每条边上的电流在P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都是垂直纸面向内,大小都是()aI d IB πμπμ23150cos 30cos 400000=-=故P 点总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aIB B πμ29300== 方向垂直纸面向内。

13-2 有一螺线管长L =20cm ,半径r =2.0cm ,导线中通有强度为I =5.0A 的电流,若在螺线管轴线中点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B =310166-⨯.T 的磁场,问该螺线管每单位长度应多少匝?[解] 已知载流螺线管轴线上场强公式为()120cos cos 2θθμ-=nIB由图知: 10410cos 2=θ,10410cos 1-=θ,所以,⎪⎪⎭⎫ ⎝⎛⨯=10410220nI B μ, 所以,匝=1000101040IBn μ=13-3 若输电线在地面上空25m 处,通以电流31081⨯.A 。

大学物理13章答案

大学物理13章答案

第13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13.1一带电量为q ,半径为r A 的金属球A ,与一原先不带电、内外半径分别为r B 和r C 的金属球壳B 同心放置,如图所示,则图中P 点的电场强度如何?若用导线将A 和B 连接起来,则A 球的电势为多少?(设无穷远处电势为零)[解答]过P 点作一个同心球面作为高斯面,尽管金属球壳内侧会感应出异种,但是高斯面内只有电荷q .根据高斯定理可得 E 4πr 2 = q /ε0, 可得P 点的电场强度为204q E r πε=.当金属球壳内侧会感应出异种电荷-q 时,外侧将出现同种电荷q .用导线将A 和B 连接起来后,正负电荷将中和.A 球是一个等势体,其电势等于球心的电势.A 球的电势是球壳外侧的电荷产生的,这些电荷到球心的距离都是r c ,所以A 球的电势为04c q U r πε=.13.2 同轴电缆是由半径为R 1的导体圆柱和半径为R 2的同轴薄圆筒构成的,其间充满了相对介电常数为εr 的均匀电介质,设沿轴线单位长度上导线的圆筒的带电量分别为+λ和-λ,则通过介质内长为l ,半径为r 的同轴封闭圆柱面的电位移通量为多少?圆柱面上任一点的场强为多少?[解答]介质中的电场强度和电位移是轴对称分布的.在内外半径之间作一个半径为r 、长为l 的圆柱形高斯面,根据介质中的高斯定理,通过圆柱面的电位移通过等于该面包含的自由电荷,即 Φd = q = λl . 设高斯面的侧面为S 0,上下两底面分别为S 1和S 2.通过高斯面的电位移通量为 ⎰⋅=ΦSdD d 012d d d 2S S S rlDπ=⋅+⋅+⋅=⎰⎰⎰D S D S D S ,可得电位移为 D = λ/2πr , 其方向垂直中心轴向外.电场强度为 E = D/ε0εr = λ/2πε0εr r , 方向也垂直中心轴向外.13.3 金属球壳原来带有电量Q ,壳内外半径分别为a 、b ,壳内距球心为r 处有一点电荷q ,求球心o 的电势为多少? [解答]点电荷q 在内壳上感应出负电荷-q ,不论电荷如何分布,距离球心都为a .外壳上就有电荷q+Q ,距离图13.3球为b .球心的电势是所有电荷产生的电势叠加,大小为000111444o q q Q q U r a b πεπεπε-+=++13.4 三块平行金属板A 、B 和C ,面积都是S = 100cm 2,A 、B 相距d 1 = 2mm ,A 、C 相距d 2 = 4mm ,B 、C 接地,A 板带有正电荷q =3×10-8C ,忽略边缘效应.求(1)B 、C 板上的电荷为多少? (2)A 板电势为多少? [解答](1)设A 的左右两面的电荷面密度分别为σ1和σ2,所带电量分别为σ1S 和q 2 = σ2S ,q 1 = 在B 、C 板上分别感应异号电荷-q 1和-q 2,由电荷守恒得方程q = q 1 + q 2 = σ1S + σ2S . ① A 、B 间的场强为 E 1 = σ1/ε0, A 、C 间的场强为 E 2 = σ2/ε0.设A 板与B 板的电势差和A 板与C 板的的电势差相等,设为ΔU ,则ΔU = E 1d 1 = E 2d 2, ②即 σ1d 1 = σ2d 2. ③解联立方程①和③得σ1 = qd 2/S (d 1 + d 2),所以 q 1 = σ1S = qd 2/(d 1+d 2) = 2×10-8(C);q 2 = q - q 1 = 1×10-8(C).B 、C 板上的电荷分别为q B = -q 1 = -2×10-8(C); q C = -q 2 = -1×10-8(C). (2)两板电势差为ΔU = E 1d 1 = σ1d 1/ε0 = qd 1d 2/ε0S (d 1+d 2), 由于 k = 9×109 = 1/4πε0, 所以 ε0 = 10-9/36π,因此 ΔU = 144π = 452.4(V). 由于B 板和C 板的电势为零,所以U A = ΔU = 452.4(V).13.5 一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A ,带电量为q ,在它的附近放一块与A 平行的金属导体板B ,板B 有一定的厚度,如图所示.则在板B 的两个表面1和2上的感应电荷分别为多少?[解答]由于板B 原来不带电,两边感应出电荷后,由电荷守恒得 0. ①q 1 + q 2 = 虽然两板是无限大的,为了计算的方便,不妨设它们的面积为S ,则面电荷密度分别为σ1 = q 1/S 、σ2 = q 2/S 、σ = q/S ,图13.42 图13.5它们产生的场强大小分别为E 1 = σ1/ε0、E 2 = σ2/ε0、E = σ/ε0.在B 板内部任取一点P ,其场强为零,其中1面产生的场强向右,2面和A 板产生的场强向左,取向右的方向为正,可得E 1 - E 2 – E = 0,即 σ1 - σ2 – σ = 0,或者说 q 1 - q 2 + q = 0. ② 解得电量分别为q 2 = q /2,q 1 = -q 2 = -q /2.13.6 两平行金属板带有等异号电荷,若两板的电势差为120V ,两板间相距为 1.2mm ,忽略边缘效应,求每一个金属板表面的电荷密度各为多少?[解答]由于左板接地,所以σ1 = 0. 由于两板之间的电荷相互吸引,右板右面的电荷会全部吸引到右板左面,所以σ4 = 0. 由于两板带等量异号的电荷,所以 σ2 = -σ3.两板之间的场强为E = σ3/ε0,而 E = U/d , 所以面电荷密度分别为σ3 = ε0E = ε0U/d = 8.84×10-7(C·m -2),σ2 = -σ3 = -8.84×10-7(C·m -2).13.7一球形电容器,内外球壳半径分别为R 1和R 2,球壳与地面及其他物体相距很远.将内球用细导线接地.试证:球面间电容可用公式202214R C R R πε=-表示. (提示:可看作两个球电容器的并联,且地球半径R >>R 2)[一:并联电容法.在外球外面再接一个半径为R 3壳,外壳也接地.内球壳和外球壳之间是容为 104C πε=壳之间也是一个电容器,电容为2023141/1/C R R πε=-.外球壳是一极,由于内球壳和大外球壳都接地,共用一极,所以两个电容并联.当R 3趋于无穷大时,C 2 = 4πε0R 2.并联电容为12120022144R R C C C R R R πεπε=+=+-图13.6202214R R R πε=-.方法二:电容定义法.假设外壳带正电为q ,则内壳将感应电荷q`.内球的电势是两个电荷产生的叠加的结果.由于内球接地,所以其电势为零;由于内球是一个等势体,其球心的电势为0201`044q q R R πεπε+=,因此感应电荷为12`R q q R =-.根据高斯定理可得两球壳之间的场强为122002`44R q q E r R r πεπε==-,负号表示场强方向由外球壳指向内球壳.取外球壳指向内球壳的一条电力线,两球壳之间的电势差为1122d d R R R R U E r=⋅=⎰⎰E l121202()d 4R R R qr R rπε=-⎰1212021202()11()44R q R R q R R R R πεπε-=-=球面间的电容为202214R q C U R R πε==-.13.8球形电容器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 1和R 2,其间一半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εr 的均匀电介质,求电容C 为多少?[解答]球形电容器的电容为12012211441/1/R R C R R R R πεπε==--.对于半球来说,由于相对面积减少了一半,所以电容也减少一半:0121212R R C R R πε=-.当电容器中充满介质时,电容为:0122212r R R C R R πεε=-.由于内球是一极,外球是一极,所以两个电容器并联:01212212(1)r R R C C C R R πεε+=+=-.13.9设板面积为S 的平板电容器析板间有两层介质,介电常量分别为ε1和ε2,厚度分别为d 1和d 2,求电容器的电容.[解答]假设在两介质的介面插入一薄导体,可知两个电容器串联,电容分别为 ε1S/d 1和C 2 = ε2S/d 2. C 1 = 总电容的倒数为122112*********d d d d C C C S S S εεεεεε+=+=+=,总电容为122112SC d d εεεε=+.13.10 圆柱形电容器是由半径为R 1的导线和与它同轴的内半径为R 2的导体圆筒构成的,其长为l ,其间充满了介电常量为ε的介质.设沿轴线单位长度导线上的电荷为λ,圆筒的电荷为-λ,略去边缘效应.求:(1)两极的电势差U ;(2)介质中的电场强度E 、电位移D ; (3)电容C ,它是真空时电容的多少倍? [解答]介质中的电场强度和电位移是轴对称分布的.在内外半径之间作一个半径为r 、长为l 的圆柱形高斯面,侧面为S 0,上下两底面分别为S 1和S 2.通过高斯面的电位移通量为 ⎰⋅=ΦS d S D d12d d d 2S S S rlDπ=⋅+⋅+⋅=⎰⎰⎰D S D S D S ,高斯面包围的自由电荷为 q = λl ,根据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Φd = q , 可得电位为 D = λ/2πr , 方向垂直中心轴向外.电场强度为 E = D/ε = λ/2πεr , 方向也垂直中心轴向外.取一条电力线为积分路径,电势差为21d d d 2R LLRU E r r r λπε=⋅==⎰⎰⎰E l21ln 2R R λπε=.电容为212ln(/)q l C U R R πε==.在真空时的电容为00212ln(/)l q C U R R πε==,所以倍数为C/C 0 = ε/ε0.13.11在半径为R 1的金属球外还有一层半径为R 2的均匀介质,相对介电常量为εr .设金属球带电Q 0,求:(1)介质层内、外D 、E 、P 的分布;(2)介质层内、外表面的极化电荷面密度.[解答](1)在介质内,电场强度和电位移以及极化强度是球对称分布的.在内外半径之间作一个半径为r 的球形高斯面,通过高斯面的电位移通量为 Dr S D SSd 24d d π==⋅=Φ⎰⎰S D高斯面包围的自由电荷为q = Q 0, 根据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Φd = q , 可得电位为 D = Q 0/4πr 2, 方向沿着径向.用矢量表示为D = Q 0r /4πr 3.电场强度为E = D /ε0εr = Q 0r /4πε0εr r 3, 方向沿着径向.由于 D = ε0E + P ,所以 P = D - ε0E =031(1)4rQ r επ-r .在介质之外是真空,真空可当作介电常量εr = 1的介质处理,所以 D = Q 0r /4πr 3,E = Q 0r /4πε0r 3,P = 0.(2)在介质层内靠近金属球处,自由电荷Q 0产生的场为E 0 = Q 0r /4πε0r 3;极化电荷q 1`产生的场强为E` = q 1`r /4πε0r 3;总场强为 E = Q 0r /4πε0εr r 3. 由于 E = E 0 + E `,解得极化电荷为`101(1)rq Q ε=-,介质层内表面的极化电荷面密度为``01122111(1)44r Q q R R σπεπ==-. 在介质层外表面,极化电荷为``21q q =-,面密度为``02222221(1)44r Q q R R σπεπ==-.13.12 两个电容器电容之比C 1:C 2 = 1:2,把它们串联后接电源上充电,它们的静电能量之比为多少?如果把它们并联后接到电源上充电,它们的静电能之比又是多少?[解答]两个电容器串联后充电,每个电容器带电量是相同的,根据静电能量公式W = Q 2/2C ,得静电能之比为W 1:W 2 = C 2:C 1 = 2:1.两个电容器并联后充电,每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根据静电能量公式W = CU 2/2,得静电能之比为W 1:W 2 = C 1:C 2 = 1:2.13.13一平行板电容器板面积为S ,板间距离为d ,接在电源上维持其电压为U .将一块厚度为d 相对介电常量为εr 的均匀介电质板插入电容器的一半空间内,求电容器的静电能为多少?[解答]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C = ε0S/d ,当面积减少一半时,电容为C 1 = ε0S /2d ; 另一半插入电介质时,电容为C 2 = ε0εr S /2d .两个电容器并联,总电容为C = C 1 + C 2 = (1 + εr )ε0S /2d ,静电能为W = CU 2/2 = (1 + εr )ε0SU 2/4d .13.14 一平行板电容器板面积为S ,板间距离为d ,两板竖直放着.若电容器两板充电到电压为U 时,断开电源,使电容器的一半浸在相对介电常量为εr 的液体中.求:(1)电容器的电容C ;(2)浸入液体后电容器的静电能; (3)极板上的自由电荷面密度.[解答](1)如前所述,两电容器并联的电容为C = (1 + εr )ε0S /2d .(2)电容器充电前的电容为C 0 = ε0S/d , 充电后所带电量为 Q = C 0U .当电容器的一半浸在介质中后,电容虽然改变了,但是电量不变,所以静电能为 W = Q 2/2C = C 02U 2/2C = ε0SU 2/(1 + εr )d .(3)电容器的一半浸入介质后,真空的一半的电容为 C 1 = ε0S /2d ; 介质中的一半的电容为 C 2 = ε0εr S /2d . 设两半的所带自由电荷分别为Q 1和Q 2,则Q 1 + Q 2 = Q . ①由于C = Q/U ,所以U = Q 1/C 1 = Q 2/C 2. ②解联立方程得01112211/C U C Q Q C C C C ==++,真空中一半电容器的自由电荷面密度为00112122/2(1/)(1)r C U U Q S C C S d εσε===++.同理,介质中一半电容器的自由电荷面密度为0021222(/1)(1)r r C U UC C S d εεσε==++.13.15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面积为200cm 2,板间距离为 1.0mm ,电容器内有一块1.0mm 厚的玻璃板(εr = 5).将电容器与300V 的电源相连.求:(1)维持两极板电压不变抽出玻璃板,电容器的能量变化为多少?(2)断开电源维持板上电量不变,抽出玻璃板,电容器能量变化为多少? [解答]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C 0 = ε0εr S/d ,静电能为 W 0 = C 0U 2/2. 玻璃板抽出之后的电容为C = ε0S/d .(1)保持电压不变抽出玻璃板,静电能为 W = CU 2/2, 电能器能量变化为ΔW = W - W 0 = (C - C 0)U 2/2 = (1 - εr )ε0SU 2/2d = -3.18×10-5(J). (2)充电后所带电量为 Q = C 0U , 保持电量不变抽出玻璃板,静电能为W = Q 2/2C ,电能器能量变化为2000(1)2C C U W W W C ∆=-=-20(1)2r r SU dεεε=-= 1.59×10-4(J).13.16设圆柱形电容器的内、外圆筒半径分别为a 、b .试证明电容器能量的一半储存在半径R[解答]设圆柱形电容器电荷线密度为λ,场强为 E = λ/2πε0r , 能量密度为 w = ε0E 2/2, 体积元为 d V = 2πrl d r , 能量元为 d W = w d V .在半径a 到R 的圆柱体储存的能量为20d d 2V V W w V E Vε==⎰⎰2200d ln 44Ral l R r r a λλπεπε==⎰. 当R = b 时,能量为210ln4l b W a λπε=;当R =22200ln48l l b W a λλπεπε==,所以W 2 = W 1/2,即电容器能量的一半储存在半径R13.17 两个同轴的圆柱面,长度均为l ,半径分别为a 、b ,柱面之间充满介电常量为ε的电介质(忽略边缘效应).当这两个导体带有等量异号电荷(±Q )时,求:(1)在半径为r (a < r < b )、厚度为d r 、长度为l 的圆柱薄壳中任一点处,电场能量体密度是多少?整个薄壳层中总能量是多少?(2)电介质中总能量是多少(由积分算出)?(3)由电容器能量公式推算出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公式?[解答](1)圆柱形内柱面的电荷线密度为 λ = Q/l , 根据介质是高斯定理,可知电位移为D = λ/2πr = Q /2πrl ,场强为 E = D/ε = Q /2πεrl , 能量密度为w = D ·E /2 = DE /2 = Q 2/8π2εr 2l 2.薄壳的体积为d V = 2πrl d r , 能量为 d W = w d V = Q 2d r /4πεlr .(2)电介质中总能量为22d d ln44bV aQ Q bW W r lr l a πεπε===⎰⎰. (3)由公式W = Q 2/2C 得电容为222ln(/)Q l C W b a πε==.13.18 两个电容器,分别标明为200PF/500V 和300PF/900V .把它们串联起来,等效电容多大?如果两端加上1000V 电压,是否会被击穿?[解答]当两个电容串联时,由公式211212111C C C C C C C +=+=,得1212120PFC C C C C ==+.加上U = 1000V 的电压后,带电量为Q = CU ,第一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U 1 = Q/C 1 = CU/C 1 = 600(V); 第二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U 2 = Q/C 2 = CU/C 2 = 400(V).由此可知:第一个电容器上的电压超过它的耐压值,因此会被击穿;当第一个电容器被击穿后,两极连在一起,全部电压就加在第二个电容器上,因此第二个电容器也接着被击穿.。

大学物理第十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第十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热力学基础13 -1 如图所示,bca 为理想气体绝热过程,b1a 和b2a 是任意过程,则上述两过程中气体作功与吸收热量的情况是( )(A) b1a 过程放热,作负功;b2a 过程放热,作负功(B) b1a 过程吸热,作负功;b2a 过程放热,作负功(C) b1a 过程吸热,作正功;b2a 过程吸热,作负功(D) b1a 过程放热,作正功;b2a 过程吸热,作正功分析与解 bca ,b1a 和b2a 均是外界压缩系统,由⎰=V p W d 知系统经这三个过程均作负功,因而(C)、(D)不对.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因此三个过程初末态内能变化相等,设为ΔE .对绝热过程bca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ΔE =-W bca .另外,由图可知:|W b2a |>|W bca |>|W b1a |,则W b2a <W bca <W b1a .对b1a 过程:Q =ΔE +W b1a >ΔE +W bca =0 是吸热过程.而对b2a 过程:Q =ΔE +W b2a <ΔE +W bca =0 是放热过程.可见(A)不对,正确的是(B).13 -2 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态A 变到平衡态B ,且它们的压强相等,即p A =p B ,请问在状态A 和状态B 之间,气体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气体必然( )(A) 对外作正功 (B) 内能增加(C) 从外界吸热 (D) 向外界放热分析与解 由p -V 图可知,p A V A <p B V B ,即知T A <T B ,则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必有E B >E A .即气体由状态A 变化到状态B,内能必增加.而作功、热传递是过程量,将与具体过程有关.所以(A)、(C)、(D)不是必然结果,只有(B)正确.13 -3 两个相同的刚性容器,一个盛有氢气,一个盛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同,现将3J 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的温度.若使氢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氢气传递热量为( )(A) 6J (B) 3 J (C) 5 J (D) 10 J分析与解 当容器体积不变,即为等体过程时系统不作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ΔE +W ,有Q =ΔE .而由理想气体内能公式T R i M m E Δ2Δ=,可知欲使氢气和氦气升高相同温度,须传递的热量 ⎪⎪⎭⎫ ⎝⎛⎪⎪⎭⎫ ⎝⎛=e e e 222e 2H H H H H H H H /:i M m i M m Q Q .再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mM RT ,初始时,氢气和氦气是具有相同的温度、压强和体积,因而物质的量相同,则3/5/:e 2e 2H H H H ==i i Q Q .因此正确答案为(C).13 -4 有人想像了四个理想气体的循环过程,则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的为( )分析与解由绝热过程方程pVγ=常量,以及等温过程方程pV=常量,可知绝热线比等温线要陡,所以(A)过程不对,(B)、(C)过程中都有两条绝热线相交于一点,这是不可能的.而且(B)过程的循环表明系统从单一热源吸热且不引起外界变化,使之全部变成有用功,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因此只有(D)正确.13 -5一台工作于温度分别为327 ℃和27 ℃的高温热源与低温源之间的卡诺热机,每经历一个循环吸热2 000 J,则对外作功()(A) 2 000J(B) 1 000J(C) 4 000J(D) 500J分析与解热机循环效率η=W/Q吸,对卡诺机,其循环效率又可表为:η=1-T2 /T1,则由W /Q吸=1 -T2 /T1可求答案.正确答案为(B).13 -6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A) 自然界中的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B)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C) 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D) 任何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分析与解 对选项(B):不可逆过程应是指在不引起其他变化的条件下,不能使逆过程重复正过程的每一状态,或者虽然重复但必然会引起其他变化的过程.对选项(C):应是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自动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外界的变化.对选项(D):缺少了在孤立系统中这一前提条件.只有选项(A)正确. 13 -7 位于委内瑞拉的安赫尔瀑布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它高979m.如果在水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作的功中有50%转换为热量使水温升高,求水由瀑布顶部落到底部而产生的温差.( 水的比热容c 为4.18×103 J·kg-1·K -1 ) 分析 取质量为m 的水作为研究对象,水从瀑布顶部下落到底部过程中重力作功W =mgh ,按题意,被水吸收的热量Q =0.5W ,则水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可由Q =mc ΔT 求得.解 由上述分析得mc ΔT =0.5mgh水下落后升高的温度ΔT =0.5gh /c =1.15K13 -8 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空气,开始在状态A ,其压强为2.0×105Pa ,体积为2.0 ×10-3m 3 ,沿直线AB 变化到状态B 后,压强变为1.0 ×105Pa ,体积变为3.0 ×10-3m 3 ,求此过程中气体所作的功.分析 理想气体作功的表达式为()⎰=V V p W d .功的数值就等于p -V 图中过程曲线下所对应的面积.解 S ABCD =1/2(BC +AD)×CD故 W =150 J13 -9 汽缸内储有2.0mol 的空气,温度为27 ℃,若维持压强不变,而使空气的体积膨胀到原体积的3s 倍,求空气膨胀时所作的功.分析 本题是等压膨胀过程,气体作功()1221d V V p V p W V V -==⎰,其中压强p 可通过物态方程求得.解 根据物态方程11RT pV v =,汽缸内气体的压强11/V RT p v = ,则作功为 ()()J 1097.92/31112112⨯==-=-=RT V V V RT V V p W v v13 -10 一定量的空气,吸收了1.71×103J 的热量,并保持在1.0 ×105Pa 下膨胀,体积从1.0×10-2m 3 增加到1.5×10-2m 3 ,问空气对外作了多少功? 它的内能改变了多少?分析 由于气体作等压膨胀,气体作功可直接由W =p (V 2 -V 1 )求得.取该空气为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ΔE +W 可确定它的内能变化.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热量、功、内能的正负取值.解 该空气等压膨胀,对外作功为W =p (V 2-V 1 )=5.0 ×102J其内能的改变为Q =ΔE +W =1.21 ×103J13 -11 0.1kg 的水蒸气自120 ℃加热升温到140℃,问(1) 在等体过程中;(2) 在等压过程中,各吸收了多少热量? 根据实验测定,已知水蒸气的摩尔定压热容C p,m =36.21J·mol -1·K -1,摩尔定容热容C V,m =27.82J·mol -1·K -1. 分析 由量热学知热量的计算公式为T C Q m Δv =.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等体过程中,T C E Q ΔΔm V,V v ==;在等压过程中, T C E V p Q ΔΔd m p,p v =+=⎰.解 (1) 在等体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J 101.3ΔΔ3m V,V ⨯===T C Mm E Q (2) 在等压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J 100.4Δd 312m p,p ⨯=-=+=⎰T T C M m E V p Q 13 -12 如图所示,在绝热壁的汽缸内盛有1mol 的氮气,活塞外为大气,氮气的压强为1.51 ×105 Pa ,活塞面积为0.02m 2 .从汽缸底部加热,使活塞缓慢上升了0.5m.问(1) 气体经历了什么过程? (2) 汽缸中的气体吸收了多少热量? (根据实验测定,已知氮气的摩尔定压热容C p ,m =29.12J·mol -1·K -1,摩尔定容热容C V,m =20.80J·mol -1·K -1 )分析 因活塞可以自由移动,活塞对气体的作用力始终为大气压力和活塞重力之和.容器内气体压强将保持不变.对等压过程,吸热T C Q Δm p,p v =.ΔT 可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求出.解 (1) 由分析可知气体经历了等压膨胀过程.(2) 吸热T C Q Δm p,p v =.其中ν =1 mol ,C p,m =29.12J·mol -1·K-1.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νRT ,得ΔT =(p 2V 2 -p 1 V 1 )/R =p(V 2 -V 1 )/R =p· S· Δl /R则 J 105.293m p,p ⨯==pS ΔSΔl C Q13 -13 一压强为1.0 ×105Pa,体积为1.0×10-3m 3的氧气自0℃加热到100 ℃.问:(1) 当压强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当体积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2) 在等压或等体过程中各作了多少功?分析 (1) 求Q p 和Q V 的方法与题13-11相同.(2) 求过程的作功通常有两个途径.① 利用公式()V V p W d ⎰=;② 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去求解.在本题中,热量Q 已求出,而内能变化可由()12m V,V ΔT T C E Q -==v 得到.从而可求得功W .解 根据题给初态条件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mol 1041.4/2111-⨯===RT V p Mm v 氧气的摩尔定压热容R C 27m p,=,摩尔定容热容R C 25m V,=. (1) 求Q p 、Q V等压过程氧气(系统)吸热()J 1.128Δd 12m p,p =-=+=⎰T T C E V p Q v等体过程氧气(系统)吸热()J 5.91Δ12m V,V =-==T T C E Q v(2) 按分析中的两种方法求作功值解1 ① 利用公式()V V p W d ⎰=求解.在等压过程中,T R Mm V p W d d d ==,则得 J 6.36d d 21p ===⎰⎰T T T R Mm W W 而在等体过程中,因气体的体积不变,故作功为()0d V ==⎰V V p W② 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 =ΔE +W 求解.氧气的内能变化为()J 5.91Δ12m V,V =-==T T C Mm E Q 由于在(1) 中已求出Q p 与Q V ,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在等压过程、等体过程中所作的功分别为J 6.36Δp p =-=E Q W0ΔV V =-=E Q W13 -14 如图所示,系统从状态A 沿ABC 变化到状态C 的过程中,外界有326J 的热量传递给系统,同时系统对外作功126J.当系统从状态C 沿另一曲线CA 返回到状态A 时,外界对系统作功为52J ,则此过程中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热量是多少?分析 已知系统从状态C 到状态A ,外界对系统作功为W CA ,如果再能知道此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E AC ,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该过程中系统传递的热量Q CA .由于理想气体的内能是状态(温度)的函数,利用题中给出的ABC 过程吸热、作功的情况,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由A 至C 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ΔE AC ,而ΔE AC =-ΔE AC ,故可求得Q CA .解 系统经ABC 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及对外所作的功分别为Q ABC =326J , W ABC =126J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由A 到C 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增量ΔE AC =Q ABC -W ABC =200J由此可得从C 到A ,系统内能的增量为ΔE CA =-200J从C 到A ,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为Q CA =ΔE CA +W CA =-252J式中负号表示系统向外界放热252 J.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CA 是一未知过程,上述求出的放热是过程的总效果,而对其中每一微小过程来讲并不一定都是放热.13 -15 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CB 过程时吸热700J ,则经历ACBDA 过程时吸热又为多少?分析 从图中可见ACBDA 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由于理想气体系统经历一个循环的内能变化为零,故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循环系统净吸热即为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净功.为了求得该循环过程中所作的功,可将ACBDA 循环过程分成ACB 、BD 及DA 三个过程讨论.其中BD 及DA 分别为等体和等压过程,过程中所作的功按定义很容易求得;而ACB 过程中所作的功可根据上题同样的方法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去求.解 由图中数据有p A V A =p B V B ,则A 、B 两状态温度相同,故ACB 过程内能的变化ΔE CAB =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系统对外界作功W CAB =Q CAB -ΔE CAB =Q CAB =700J在等体过程BD 及等压过程DA 中气体作功分别为()⎰==0d BD V V p W()⎰-=-==J 1200d 12A DA V V P V p W则在循环过程ACBDA 中系统所作的总功为J 500DA BD ACB -=++=W W W W负号表示外界对系统作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系统在循环中吸收的总热量为J 500-==W Q负号表示在此过程中,热量传递的总效果为放热.13 -16 在温度不是很低的情况下,许多物质的摩尔定压热容都可以用下式表示2m p,2--+=cT bT a C式中a 、b 和c 是常量,T 是热力学温度.求:(1) 在恒定压强下,1 mol 物质的温度从T 1升高到T 2时需要的热量;(2) 在温度T 1 和T 2 之间的平均摩尔热容;(3) 对镁这种物质来说,若C p ,m 的单位为J·mol -1·K -1,则a =25.7J·mol -1·K-1 ,b =3.13 ×10-3J·mol -1·K-2,c =3.27 ×105J·mol -1·K.计算镁在300K时的摩尔定压热容C p,m ,以及在200K和400K之间C p,m 的平均值. 分析 由题目知摩尔定压热容C p,m 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则根据积分式⎰=21d m p,p T T T C Q 即可求得在恒定压强下,1mol 物质从T 1 升高到T 2所吸收的热量Qp .故温度在T 1 至T 2之间的平均摩尔热容()12p m p,/T T Q C -=. 解 (1) 11 mol 物质从T 1 升高到T 2时吸热为()()()()11122122122m p,p d 2d 21----+-+-=-+==⎰⎰T T c T T b T T a T cT bT a T C Q T T (2) 在T 1 和T 2 间的平均摩尔热容为()()21212p m p,//T T c T T a T T Q C -+=-=(3) 镁在T =300 K 时的摩尔定压热容为-1-12m p,K mol J 9.232⋅⋅=-+=-cT bT a C镁在200 K 和400 K 之间C p ,m 的平均值为()-1-12112m p,K mol J 5.23/⋅⋅=-+=T T c T T a C13 -17 空气由压强为1.52×105 Pa ,体积为5.0×10-3m 3 ,等温膨胀到压强为1.01×105 Pa ,然后再经等压压缩到原来的体积.试计算空气所作的功. 解 空气在等温膨胀过程中所作的功为()()2111121T /ln /ln p p V p V V RT Mm W == 空气在等压压缩过程中所作的功为()⎰-==12d V V p V p W利用等温过程关系p 1 V 1 =p 2 V 2 ,则空气在整个过程中所作的功为()J 7.55/ln 11122111=-+=+=V p V p p p V p W W W T p13 -18 如图所示,使1mol 氧气(1) 由A 等温地变到B ;(2) 由A 等体地变到C ,再由C 等压地变到B.试分别计算氧气所作的功和吸收的热量.分析 从p -V 图(也称示功图)上可以看出,氧气在AB 与ACB 两个过程中所作的功是不同的,其大小可通过()V V p W d ⎰=求出.考虑到内能是状态的函数,其变化值与过程无关,所以这两个不同过程的内能变化是相同的,而且因初、末状态温度相同T A =T B ,故ΔE =0,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 =W +ΔE ,可求出每一过程所吸收的热量.解 (1) 沿AB 作等温膨胀的过程中,系统作功()()J 1077.2/ln /ln 31⨯===A B B A A B AB V V V p V V RT Mm W 由分析可知在等温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为Q AB =W AB =2.77 ×103J (2) 沿A 到C 再到B 的过程中系统作功和吸热分别为W ACB =W AC +W CB =W CB =p C (V B -V C )=2.0×103JQ ACB =W A CB =2.0×103 J13 -19 将体积为1.0 ×10-4m 3 、压强为1.01×105Pa 的氢气绝热压缩,使其体积变为2.0 ×10-5 m 3 ,求压缩过程中气体所作的功.(氢气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摩尔定容热容比值γ=1.41)分析 可采用题13-13 中气体作功的两种计算方法.(1) 气体作功可由积分V p W d ⎰=求解,其中函数p (V )可通过绝热过程方程pV C γ= 得出.(2)因为过程是绝热的,故Q =0,因此,有W =-ΔE ;而系统内能的变化可由系统的始末状态求出.解 根据上述分析,这里采用方法(1)求解,方法(2)留给读者试解.设p 、V 分别为绝热过程中任一状态的压强和体积,则由γγpV V p =11得 γγV V p p -=11氢气绝热压缩作功为J 0.231d d 121211121-=⎥⎦⎤⎢⎣⎡-⎥⎦⎤⎢⎣⎡-===⎰⎰-V V V V γp V V V p V p W V V γγ 13 -20 试验用的火炮炮筒长为3.66 m ,内膛直径为0.152 m ,炮弹质量为45.4kg ,击发后火药爆燃完全时炮弹已被推行0.98 m ,速度为311 m·s -1 ,这时膛内气体压强为2.43×108Pa.设此后膛内气体做绝热膨胀,直到炮弹出口.求(1) 在这一绝热膨胀过程中气体对炮弹作功多少?设摩尔定压热容与摩尔定容热容比值为 1.2γ=.(2) 炮弹的出口速度(忽略摩擦).分析 (1) 气体绝热膨胀作功可由公式1d 2211--==⎰γV p V p V p W 计算.由题中条件可知绝热膨胀前后气体的体积V 1和V 2,因此只要通过绝热过程方程γγV p V p 2211=求出绝热膨胀后气体的压强就可求出作功值.(2) 在忽略摩擦的情况下,可认为气体所作的功全部用来增加炮弹的动能.由此可得到炮弹速度.解 由题设l =3.66 m,D =0.152 m ,m =45.4 kg ,l 1=0.98 m ,v 1=311 m·s -1 ,p 1 =2.43×108Pa ,γ=1.2.(1) 炮弹出口时气体压强为()()Pa 1000.5//7112112⨯===γγl l p V V p p 气体作功J 1000.54π11d 6222112211⨯=--=--==⎰D γl p l p γV p V p V p W (2) 根据分析2122121v v m m W -=,则 -121s m 563⋅=+=v 2W/m v13 -21 1mol 氢气在温度为300K,体积为0.025m 3 的状态下,经过(1)等压膨胀,(2)等温膨胀,(3)绝热膨胀.气体的体积都变为原来的两倍.试分别计算这三种过程中氢气对外作的功以及吸收的热量.分析 这三个过程是教材中重点讨论的过程.在p -V 图上,它们的过程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过程(1 ) 作功最多, 过程( 3 ) 作功最少.温度T B >T C >T D ,而过程(3) 是绝热过程,因此过程(1)和(2)均吸热,且过程(1)吸热多.具体计算时只需直接代有关公式即可.解 (1) 等压膨胀()()J 1049.23⨯==-=-=A A B AA AB A p RT V V V RT V V p W v()J 1073.8273,,⨯===-=+=A A m p A B m p p p T R T C T T C E ΔW Q v v (2) 等温膨胀 J 1073.12ln /3⨯===A A RT V W C T vRTlnV对等温过程ΔE =0,所以J 1073.13⨯==T T W Q(3) 绝热膨胀T D =T A (V A /V D )γ-1=300 ×(0.5)0.4=227.4K对绝热过程a 0Q =,则有 ()()J 1051.125Δ3,⨯=-=-=-=D A D A m V a T T R T T C E W v 13 -22 绝热汽缸被一不导热的隔板均分成体积相等的A 、B 两室,隔板可无摩擦地平移,如图所示.A 、B 中各有1mol 氮气,它们的温度都是T0 ,体积都是V0 .现用A 室中的电热丝对气体加热,平衡后A 室体积为B 室的两倍,试求(1) 此时A 、B 两室气体的温度;(2) A 中气体吸收的热量.分析 (1) B 室中气体经历的是一个绝热压缩过程,遵循绝热方程TVγ-1 =常数,由此可求出B 中气体的末态温度TB .又由于A 、B 两室中隔板可无摩擦平移,故A 、B 两室等压.则由物态方程pV A =νRT A 和pV B =νRT B 可知T A =2T B .(2) 欲求A 室中气体吸收的热量,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方法一:视A 、B 为整体,那么系统(汽缸)对外不作功,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量.即QA =ΔE A +ΔE B .方法二:A 室吸热一方面提高其内能ΔE A ,另外对“外界”B 室作功WA.而对B 室而言,由于是绝热的,“外界” 对它作的功就全部用于提高系统的内能ΔEB .因而在数值上W A =ΔE B .同样得到Q A =ΔE A +ΔE B . 解 设平衡后A 、B 中气体的温度、体积分别为T A ,T B 和V A ,V B .而由分析知压强p A =p B =p .由题已知⎩⎨⎧=+=022V V V V V B A B A ,得⎩⎨⎧==3/23/400V V V V B A (1) 根据分析,对B 室有B γB γT V T V 1010--=得 ()0010176.1/T T V V T γB B ==-;0353.2T T T B A ==(2) ()()0007.312525ΔΔT T T R T T R E E Q B A A A A =-+-=+= 13-23 0.32 kg 的氧气作如图所示的ABCDA 循环,V 2 =2V 1 ,T 1=300K,T 2=200K,求循环效率.分析 该循环是正循环.循环效率可根据定义式η=W /Q 来求出,其中W 表示一个循环过程系统作的净功,Q 为循环过程系统吸收的总热量.解 根据分析,因AB 、CD 为等温过程,循环过程中系统作的净功为()()()J 1076.5/ln /ln 32121211⨯=-==+=V V T T R M m V V RT Mm W W W CD AB由于吸热过程仅在等温膨胀(对应于AB 段)和等体升压(对应于DA 段)中发生,而等温过程中ΔE =0,则AB AB W Q =.等体升压过程中W =0,则DA DA E Q Δ=,所以,循环过程中系统吸热的总量为()()()()J 1081.325/ln /ln Δ42112121,121⨯=-+=-+=+=+=T T R M m V V RT Mm T T C M m V V RT Mm E W Q Q Q m V DAAB DA AB 由此得到该循环的效率为 %15/==Q W η13 -24 图(a)是某单原子理想气体循环过程的V -T 图,图中V C =2V A .试问:(1) 图中所示循环是代表制冷机还是热机? (2) 如是正循环(热机循环),求出其循环效率.分析 以正、逆循环来区分热机和制冷机是针对p -V 图中循环曲线行进方向而言的.因此,对图(a)中的循环进行分析时,一般要先将其转换为p -V 图.转换方法主要是通过找每一过程的特殊点,并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来完成.由图(a)可以看出,BC 为等体降温过程,CA 为等温压缩过程;而对AB 过程的分析,可以依据图中直线过原点来判别.其直线方程为V =CT ,C 为常数.将其与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m/MRT 比较可知该过程为等压膨胀过程(注意:如果直线不过原点,就不是等压过程).这样,就可得出p -V 图中的过程曲线,并可判别是正循环(热机循环)还是逆循环(制冷机循环),再参考题13-23的方法求出循环效率.解 (1) 根据分析,将V -T 图转换为相应的p -V 图,如图(b)所示.图中曲线行进方向是正循环,即为热机循环.(2) 根据得到的p -V 图可知,AB 为等压膨胀过程,为吸热过程.BC 为等体降压过程,CA 为等温压缩过程,均为放热过程.故系统在循环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分别为()A B m p T T C M m Q -=,1 ()()A C A A B m V V V RT Mm T T C M m Q /ln ,2+-= CA 为等温线,有T A =T C ;AB 为等压线,且因V C =2V A ,则有T A =T B /2.对单原子理想气体,其摩尔定压热容C p ,m =5R/2,摩尔定容热容C V ,m =3R/2.故循环效率为()()3/125/2ln 2312/5/2ln 321/112=+-=⎥⎦⎤⎢⎣⎡+-=-=A A A T T T Q Q η 13 -25 一卡诺热机的低温热源温度为7℃,效率为40%,若要将其效率提高到50%,问高温热源的温度需提高多少?解 设高温热源的温度分别为1T '、1T '',则有12/1T T η'-=', 12/1T T η''-=''其中T 2 为低温热源温度.由上述两式可得高温热源需提高的温度为K 3.931111Δ211=⎪⎪⎭⎫ ⎝⎛'--''-='-''=T ηηT T T 13 -26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其中AB 和CD 是等压过程,BC 和DA 是绝热过程.已知B 点温度T B =T 1,C 点温度T C =T 2.(1) 证明该热机的效率η=1-T 2/T 1 ,(2) 这个循环是卡诺循环吗?分析 首先分析判断循环中各过程的吸热、放热情况.BC 和DA 是绝热过程,故Q BC 、Q DA 均为零;而AB 为等压膨胀过程(吸热)、CD 为等压压缩过程(放热),这两个过程所吸收和放出的热量均可由相关的温度表示.再利用绝热和等压的过程方程,建立四点温度之间的联系,最终可得到求证的形式. 证 (1) 根据分析可知 ()()⎪⎪⎭⎫ ⎝⎛-⎪⎪⎭⎫ ⎝⎛--=---=---=-=B A C D B C A B D CA B m p C D m p AB CD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C MT T C M m Q Q η1/11111,, (1) 与求证的结果比较,只需证得BA C D T T T T = .为此,对AB 、CD 、BC 、DA 分别列出过程方程如下V A /T A =V B /T B (2)V C /T C =V D /T D (3) C γC B γB T V T V 11--= (4)A γA D γD T V T V 11--= (5)联立求解上述各式,可证得η=1-T C /T B =1-T 2/T 1(2) 虽然该循环效率的表达式与卡诺循环相似,但并不是卡诺循环.其原因是:① 卡诺循环是由两条绝热线和两条等温线构成,而这个循环则与卡诺循环不同;② 式中T 1、T 2的含意不同,本题中T 1、T 2只是温度变化中两特定点的温度,不是两等温热源的恒定温度.13 -27 一小型热电厂内,一台利用地热发电的热机工作于温度为227℃的地下热源和温度为27℃的地表之间.假定该热机每小时能从地下热源获取1.8 ×1011J的热量.试从理论上计算其最大功率为多少?分析 热机必须工作在最高的循环效率时,才能获取最大的功率.由卡诺定理可知,在高温热源T 1和低温热源T 2之间工作的可逆卡诺热机的效率最高,其效率为η=1-T 2/T 1 .由于已知热机在确定的时间内吸取的热量,故由效率与功率的关系式Q pt Q W η//==,可得此条件下的最大功率.解 根据分析,热机获得的最大功率为()-1712s J 100.2//1/⋅⨯=-==t Q T T t Q ηp13 -28 有一以理想气体为工作物质的热机,其循环如图所示,试证明热()()1/1/12121---=p p V V γη 分析 该热机由三个过程组成,图中AB 是绝热过程,BC 是等压压缩过程,CA 是等体升压过程.其中CA 过程系统吸热,BC 过程系统放热.本题可从效率定义CA BC Q Q Q Q η/1/112-=-=出发,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等体、等压方程以及γ=C p,m 桙C V,m 的关系来证明.证 该热机循环的效率为CA BC Q Q Q Q η/1/112-=-=其中Q BC =m /M C p,m (T C -T B ),Q CA =m/M C V,m (T A -T C ),则上式可写为1/1/11---=---=C A CB C A B C T T T T γT T T T γη 在等压过程BC 和等体过程CA 中分别有T B /V 1 =T C /V 2,T A /P 1 =T C /P 2,代入上式得()()1/1/12121---=p p V V γη 13 -29 如图所示为理想的狄赛尔(Diesel)内燃机循环过程,它由两绝热线AB 、CD 和等压线BC 及等体线DA 组成.试证此内燃机的效率为()()()1//1/12312123---=-V V V V γV V ηγγ证 求证方法与题13-28相似.由于该循环仅在DA 过程中放热、BC 过程中吸热,则热机效率为 ()()BC AD B C m p A D m V BCDA T T T T γT T C M T T C M m Q Q η---=---=-=111/1,, (1) 在绝热过程AB 中,有1211--=γB γA V T V T ,即()121//-=γA B V V T T (2)在等压过程BC 中,有23//V T V T B C =,即23//V V T T B C = (3)再利用绝热过程CD,得1311--=γC γD V T V T (4)解上述各式,可证得()()()1//1/12312123---=-V V V V γV V ηγγ 13 -30 如图所示,将两部卡诺热机连接起来,使从一个热机输出的热量,输入到另一个热机中去.设第一个热机工作在温度为T 1和T 2的两热源之间,其效率为η1 ,而第二个热机工作在温度为T 2 和T 3 的两热源之间,其效率为η2.如组合热机的总效率以η=(W 1 +W 2 )/Q 1 表示.试证总效率表达式为η=(1 -η1 )η2 +η1 或 η=1 -T 3/T 1分析 按效率定义,两热机单独的效率分别为η1=W 1 /Q 1和η2=W 2 /Q 2,其中W 1 =Q 1-Q 2 ,W 2 =Q 2-Q 3 .第一个等式的证明可采用两种方法:(1) 从等式右侧出发,将η1 、η2 的上述表达式代入,即可得证.读者可以一试.(2) 从等式左侧的组合热机效率η=(W 1 +W 2 )/Q 1出发,利用η1、η2的表达式,即可证明.由于卡诺热机的效率只取决于两热源的温度,故只需分别将两个卡诺热机的效率表达式η1=1-T 2 /T 1 和η2=1-T 3 /T 2 代入第一个等式,即可得到第二个等式.证 按分析中所述方法(2) 求证.因η1=W 1 /Q 1 、η2=W 2 /Q 2 ,则组合热机效率12211211121Q Q ηηQ W Q W Q W W η+=+=+= (1) 以Q 2 =Q 1-W 1 代入式(1) ,可证得η=η1 +η2 (1-η1 ) (2) 将η1=1-T 2 /T 1 和η2=1-T 3 /T 2代入式(2),亦可证得η=1-T 2 /T 1 +(1-T 3 /T 2 )T 2 /T 1 =1-T 3 /T 113 -31 在夏季,假定室外温度恒定为37℃,启动空调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7 ℃.如果每天有2.51 ×108 J 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等方式自室外流入室内,则空调一天耗电多少? (设该空调制冷机的制冷系数为同条件下的卡诺制冷机制冷系数的60%)分析 耗电量的单位为kW·h ,1kW·h =3.6 ×106J.图示是空调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因为卡诺制冷机的制冷系数为212T T T e k -=,其中T 1为高温热源温度(室外环境温度),T 2为低温热源温度(室内温度).所以,空调的制冷系数为e =e k · 60% =0.6 T 2/( T 1 -T 2 )另一方面,由制冷系数的定义,有e =Q 2 /(Q 1 -Q 2 )其中Q 1为空调传递给高温热源的热量,即空调向室外排放的总热量;Q 2是空调从房间内吸取的总热量.若Q ′为室外传进室内的热量,则在热平衡时Q 2=Q ′.由此,就可以求出空调的耗电作功总值W =Q 1-Q 2 .解 根据上述分析,空调的制冷系数为7.8%60212=-=T T T e在室内温度恒定时,有Q 2=Q ′.由e =Q 2 /(Q 1-Q 2 )可得空调运行一天所耗电功W =Q 1-Q 2=Q 2/e =Q ′/e =2.89×107=8.0 kW·h13 -3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进行如图所示的逆向斯特林循环(回热式制冷机中的工作循环),其中1→2为等温(T 1 )压缩过程,3→4为等温(T 2 )膨胀过程,其他两过程为等体过程.求证此循环的制冷系数和逆向卡诺循环制冷系数相等.(这一循环是回热式制冷机中的工作循环,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4→1过程从热库吸收的热量在2→3过程中又放回给了热库,故均不计入循环系数计算.)证明 1→2 过程气体放热2111lnV V RT Q v = 3→4 过程气体吸热 2122ln V V RT Q v = 则制冷系数 e =Q 2 /(Q 1-Q 2 )= T 2/( T 1-T 2 ).与逆向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相同.13 -33 物质的量为ν的理想气体,其摩尔定容热容C V,m =3R/2,从状态A(p A ,V A ,T A )分别经如图所示的ADB 过程和ACB 过程,到达状态B(p B ,V B ,T B ).试问在这两个过程中气体的熵变各为多少? 图中AD 为等温线.分析 熵是热力学的状态函数,状态A 与B 之间的熵变ΔSAB 不会因路径的不同而改变.此外,ADB 与ACB 过程均由两个子过程组成.总的熵变应等于各子过程熵变之和,即DB AD AB S S S ΔΔΔ+=或CB AC AB S S S ΔΔΔ+=.解 (1) ADB 过程的熵变为()()D B p,m A D B D D A T BD P D A T DBAD AB T T C V V T T C T W T Q T Q S S S /ln /ln /d /d /d /d ΔΔΔm p,v vR v +=+=+=+=⎰⎰⎰⎰ (1)在等温过程AD 中,有T D =T A ;等压过程DB 中,有V B /T B =V D /T D ;而C p ,m =C V ,m +R ,故式(1)可改写为()()()()A B A B A B p,m A B B D ADB V T V V V T C V T V T S /ln 23/ln /ln /ln ΔvR vR v vR +=+=(2) ACB 过程的熵变为()()C B V,m A C p,m CB AC BA ACB T TC V T C S S Q/T S /ln /ln ΔΔd Δv v +=+==⎰ (2)利用V C =V B 、p C =p A 、T C /V C =T A /V A 及T B /p B =T C /p C ,则式(2)可写为()()()()()()()A B A B A A B B V,m A B A B A B V,m ACB V T V V V p V p C V V p p V V R C S /ln 23/ln /ln /ln /ln /ln ΔvR vR v vR v v +=+=++=通过上述计算可看出,虽然ADB 及ACB 两过程不同,但熵变相同.因此,在计算熵变时,可选取比较容易计算的途径进行.13 -34 有一体积为2.0 ×10-2m 3的绝热容器,用一隔板将其分为两部分,如图所示.开始时在左边(体积V 1 =5.0 ×10-3m 3)一侧充有1mol 理想气体,右边一侧为真空.现打开隔板让气体自由膨胀而充满整个容器,求熵变.分析 在求解本题时,要注意⎰=BA T Q S d Δ 的适用条件.在绝热自由膨胀过程中,d Q =0,若仍运用上式计算熵变,必然有ΔS =0.显然,这是错误的结果.由于熵是状态的单值函数,当初态与末态不同时,熵变不应为零.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公式的适用条件. ⎰=BA T Q S d Δ 只适用于可逆过程,而自由膨胀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在求解不可逆过程的熵变时,通常需要在初态与末态之间设计一个可逆过程,然后再按可逆过程熵变的积分式进行计算.在选取可逆过程时,尽量使其积分便于计算.解 根据上述分析,在本题中因初末态时气体的体积V 1 、V 2 均已知,且温度相同,故可选一可逆等温过程.在等温过程中,d Q =d W =p d V ,而VRT M m p =,则熵变为 ()1-12K J 52.11/ln d 1d d Δ12⋅=====⎰⎰⎰V V R M m V V R M m T V p T Q S V V。

大学物理下(毛峰版)课后习题答案ch13+机械波+习题和答案

大学物理下(毛峰版)课后习题答案ch13+机械波+习题和答案

第13章 机械波 习题及答案1、振动和波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平面简谐波动方程和简谐振动方程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振动曲线和波形曲线有什么不同?解: (1)振动是指一个孤立的系统(也可是介质中的一个质元)在某固定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系统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是时间的周期性函数,即可表示为)(t f y =;波动是振动在连续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此时介质中所有质元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因此介质中任一质元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既是坐标位置x ,又是时间t 的函数,即),(t x f y =.(2)在谐振动方程)(t f y =中只有一个独立的变量时间t ,它描述的是介质中一个质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平面谐波方程),(t x f y =中有两个独立变量,即坐标位置x 和时间t ,它描述的是介质中所有质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随坐标和时间变化的规律.当谐波方程)(cos uxt A y -=ω中的坐标位置给定后,即可得到该点的振动方程,而波源持续不断地振动又是产生波动的必要条件之一.(3)振动曲线)(t f y =描述的是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其纵轴为y ,横轴为t ;波动曲线),(t x f y =描述的是介质中所有质元的位移随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其纵轴为y ,横轴为x .每一幅图只能给出某一时刻质元的位移随坐标位置x 变化的规律,即只能给出某一时刻的波形图,不同时刻的波动曲线就是不同时刻的波形图. 2、下列几种说法中,有哪些是正确的?(1) 波源的震动频率与波动的频率是不同的。

(2) 波源的振动速度与波速相同。

(3) 波源的震动周期与波动的周期相同。

(4) 在波传播方向上任一质点的振动相位比波源相位滞后。

答:(1)不正确,对于简谐振动,波源的振动频率与波动频率相同。

(2)不正确,波源的振动速度与波速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不相等。

(3)正确。

(4)正确。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第十三章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第十三章

[习题解答]13-2光源S1 和S2 在真空中发出的光都是波长为l的单色光,现将它们分别放于折射率为n1 和n2的介质中,如图13-5所示。

界面上一点P到两光源的距离分别为r1 和r2。

(1)两束光的波长各为多大?(2)两束光到达点P的相位变化各为多大?(3)假如S1 和S2 为相干光源,并且初相位相同,求点P图13-5干涉加强和干涉减弱的条件。

解(1)已知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那么它在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的波长λ'可以表示为,所以,在折射率为n1和n2的介质中的波长可分别表示为和.(2)光传播r的距离,所引起的相位的变化为,所以,第一束光到达点P相位的变化为,第二束光到达点P相位的变化为.(3)由于两光源的初相位相同,则两光相遇时的相位差是由光程差决定的,所以,点P干涉加强的条件是, ;点P干涉减弱的条件是, .13-3若用两根细灯丝代替杨氏实验中的两个狭缝,能否观察到干涉条纹?为什么?解观察不到干涉条纹,因为它们不是相干光源。

13-4在杨氏干涉实验中,双缝的间距为0.30 mm,以单色光照射狭缝光源,在离开双缝1.2 m 处的光屏上,从中央向两侧数两个第5条暗条纹之间的间隔为22.8 mm。

求所用单色光的波长。

解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暗条纹满足,第5条暗条纹的级次为4,即,所以,其中。

两个第5条暗条纹的间距为,等于22.8 mm,将此值代入上式,可解出波长为.13-5在杨氏干涉实验中,双缝的间距为0.30 mm,以波长为6.0 102nm的单色光照射狭缝,求在离双缝50 cm远的光屏上,从中央向一侧数第2条与第5条暗条纹之间的距离。

解因为第1条暗条纹对应于,所以第2条暗条纹和第5条暗条纹分别对应于和。

根据双缝干涉的规律,暗条纹的位置应满足.所以,第2条与第5条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13-7在空气中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1.40的薄膜上的白光,若使其中的紫光(波长为400 nm)成分被薄膜的两个表面反射而发生干涉相消,问此薄膜厚度的最小值应为多大?解光从第一个表面反射要产生半波损失,但从第二个表面反射无半波损失,所以光程差应表示为,式中e为薄膜的厚度,此厚度应为最小值,干涉级次k最小应取1,因为当时,薄膜的厚度必须取零,上式才能成立。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13章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13章

第13章 光学一 选择题*13-1 在水中的鱼看来,水面上和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一倒立圆锥里,其顶角为( )(A)48.8(B)41.2(C)97.6(D)82.4解:选(C)。

利用折射定律,当入射角为1=90i 时,由折射定律1122sin sin n i n i = ,其中空气折射率11n =,水折射率2 1.33n =,代入数据,得折射角2=48.8i ,因此倒立圆锥顶角为22=97.6i 。

*13-2 一远视眼的近点在1 m 处,要看清楚眼前10 cm 处的物体,应配戴的眼镜是( )(A)焦距为10 cm 的凸透镜 (B)焦距为10 cm 的凹透镜 (C)焦距为11 cm 的凸透镜 (D)焦距为11 cm 的凹透镜解:选(C)。

利用公式111's s f+=,根据教材上约定的正负号法则,'1m s =-,0.1m s =,代入得焦距0.11m =11cm f =,因为0f >,所以为凸透镜。

13-3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单色光源S 到两缝S 1、S 2距离相等,则观察屏上中央明纹位于图中O 处,现将光源S 向下移动到图13-3中的S ′位置,则[ ] (A) 中央明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增大(B) 中央明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C) 中央明纹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增大 (D) 中央明纹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解:选(B)。

光源S 由两缝S 1、S 2到O 处的光程差为零,对应中央明纹;当习题13-3图向下移动至S ′时,S ′到S 1的光程增加,S ′到S 2的光程减少,为了保持光程差为零,S 1到屏的光程要减少,S 2到屏的光程要增加,即中央明纹对应位置要向上移动;条纹间距dD x λ=∆,由于波长λ、双缝间距d 和双缝所在平面到屏幕的距离D 都不变,所以条纹间距不变。

13-4 用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单缝上时,可观察夫琅禾费衍射。

若屏上点P 处为第二级暗纹,则相应的单缝波阵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解:选(B)。

大学物理学第版 修订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下册第十三章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学第版 修订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下册第十三章习题答案

习题1 3 选择题(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使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大,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A) 使屏靠近双缝.(B) 使两缝的间距变小.(C) 把两个缝的宽度稍微调窄.(D) 改用波长较小的单色光源.[答案:C](2)两块平玻璃构成空气劈形膜,左边为棱边,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若上面的平玻璃以棱边为轴,沿逆时针方向作微小转动,则干涉条纹的[ ](A) 间隔变小,并向棱边方向平移.(B) 间隔变大,并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C) 间隔不变,向棱边方向平移.(D) 间隔变小,并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答案:A](3)一束波长为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 ](A) . (B) / (4n).(C) . (D) / (2n).[答案:B](4)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薄片,放入后,这条光路的光程改变了[ ](A) 2 ( n-1 ) d. (B) 2nd.(C) 2 ( n-1 ) d+ / 2. (D) nd.(E) ( n-1 ) d.[答案:A](5)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的透明介质薄膜后,测出两束光的光程差的改变量为一个波长,则薄膜的厚度是[](A) . (B) / (2n).(C) n. (D) / [2(n-1)].[答案:D]填空题(1)如图所示,波长为的平行单色光斜入射到距离为d的双缝上,入射角为.在图中的屏中央O处(OSOS21=),两束相干光的相位差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2sin/dπθλ](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所用单色光波长为= nm (1nm=10-9m),双缝与观察屏的距离D=1.2 m,若测得屏上相邻明条纹间距为x=1.5 mm,则双缝的间距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0.45mm](3)波长=600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装置上,第二个明环与第五个明环所对应的空气膜厚度之差为____________nm.(1 nm=10-9 m)[答案:900nm ](4)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整个装置的结构不变,全部由空气中浸入水中,则干涉条纹的间距将变。

大学物理课后答案第十三章

大学物理课后答案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几何光学一、 基本要求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及全反射定律。

2. 理解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成像。

3. 理解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掌握在近轴条件下,球面反射成像的物像公式'111s s f +=及球面折射成像的物像公式1221'n n n n s s R-+=,并掌握横向放大率,理解符号法则。

4. 理解薄透镜逐次成像法,掌握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111s s f+=及磨镜者公式'12111(1)()L f f n R R ==--,掌握透镜的像的横向放大率,会计算一些简单问题。

5. 了解显微镜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放大倍数。

二、 基本内容1. 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反射定律 '11i i =折射定律 1122s i n s i n n i n i =(3)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在不太强时,传播过程中与其它光束相遇时,各光束相互不受影响,不改变传播方向,各自独立传播。

2. 全反射定律21arcsinc n i n = 其中,c i 为全反射临界角,2n 为折射空间的折射率,1n 为入射空间的折射率。

3. 光在单球面上的反射近轴成像(1)球面反射近轴物像公式 '111s s f +=,其中2Rf =(R 是单球面的曲率半径),s 是物距,'s 是像距。

(2)符号约定法则a 球面的曲率半径R :若曲率中心C 与出射光在反射面的同侧时,半径R 为正,反之为负。

b 物距s :当物与入射光在反射面的同侧时,物距s 为正,反之为负。

s 为正时,物为实物,s 为负时,物为虚物。

c 像距's :当像与出射光在反射面的同侧时,像距's 为正,反之为负。

's 为正时,像是实像,'s 为负时,像是虚像。

(3)横向放大率 's sβ=-注意:当0β>,像是正立的;0β<,像是倒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十三13-1 衍射的本质是什么?衍射和干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波的衍射现象是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边缘或孔隙时所发生的展衍现象.其实质是由被障碍物或孔隙的边缘限制的波阵面上各点发出的无数子波相互叠加而产生.而干涉则是由同频率、同方向及位相差恒定的两列波的叠加形成.13-2 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如果把单缝沿透镜光轴方向平移时,衍射图样是否会 跟着移动?若把单缝沿垂直于光轴方向平移时,衍射图样是否会跟着移动? 答:把单缝沿透镜光轴方向平移时,衍射图样不会跟着移动.单缝沿垂直于光轴方向平移时,衍射图样不会跟着移动.13-3 什么叫半波带?单缝衍射中怎样划分半波带?对应于单缝衍射第3级明条纹和第4级暗 条纹,单缝处波面各可分成几个半波带?答:半波带由单缝A 、B 首尾两点向ϕ方向发出的衍射线的光程差用2λ来划分.对应于第3级明纹和第4级暗纹,单缝处波面可分成7个和8个半波带.∵由272)132(2)12(sin λλλϕ⨯=+⨯=+=k a284sin λλϕ⨯==a13-4 在单缝衍射中,为什么衍射角ϕ愈大(级数愈大)的那些明条纹的亮度愈小?答:因为衍射角ϕ愈大则ϕsin a 值愈大,分成的半波带数愈多,每个半波带透过的光通量就愈小,而明条纹的亮度是由一个半波带的光能量决定的,所以亮度减小.13-5 若把单缝衍射实验装置全部浸入水中时,衍射图样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此时用公式),2,1(2)12(sin =+±=k k a λϕ来测定光的波长,问测出的波长是光在空气中的还是在水中的波长?解:当全部装置浸入水中时,由于水中波长变短,对应='='λϕk a sin n k λ,而空气中为λϕk a =sin ,∴ϕϕ'=sin sin n ,即ϕϕ'=n ,水中同级衍射角变小,条纹变密.如用)12(sin +±=k a ϕ2λ),2,1(⋅⋅⋅=k 来测光的波长,则应是光在水中的波长.(因ϕsin a 只代表光在水中的波程差).13-6 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中,改变下列条件,衍射条纹有何变化?(1)缝宽变窄;(2)入 射光波长变长;(3)入射平行光由正入射变为斜入射.解:(1)缝宽变窄,由λϕk a =sin 知,衍射角ϕ变大,条纹变稀;(2)λ变大,保持a ,k 不变,则衍射角ϕ亦变大,条纹变稀; (3)由正入射变为斜入射时,因正入射时λϕk a =sin ;斜入射时,λθϕk a '=-)sin (sin ,保持a ,λ不变,则应有k k >'或k k <'.即原来的k 级条纹现为k '级.13-7 单缝衍射暗条纹条件与双缝干涉明条纹的条件在形式上类似,两者是否矛盾?怎样 说明?答:不矛盾.单缝衍射暗纹条件为k k a 2sin ==λϕ2λ,是用半波带法分析(子波叠加问题).相邻两半波带上对应点向ϕ方向发出的光波在屏上会聚点一一相消,而半波带为偶数,故形成暗纹;而双缝干涉明纹条件为λθk d =sin ,描述的是两路相干波叠加问题,其波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相干加强为明纹.13-8 光栅衍射与单缝衍射有何区别?为何光栅衍射的明条纹特别明亮而暗区很宽?答:光栅衍射是多光束干涉和单缝衍射的总效果.其明条纹主要取决于多光束干涉.光强与缝数2N 成正比,所以明纹很亮;又因为在相邻明纹间有)1(-N 个暗纹,而一般很大,故实际上在两相邻明纹间形成一片黑暗背景.13-9 试指出当衍射光栅的光栅常数为下述三种情况时,哪些级次的衍射明条纹缺级?(1) a+b=2a;(2)a+b=3a;(3)a+b=4a.解:由光栅明纹条件和单缝衍射暗纹条件同时满足时,出现缺级.即⎩⎨⎧=''±==±=+)2,1(sin ),2,1,0(sin )( k k a k k b a λϕλϕ可知,当k ab a k '+=时明纹缺级.(1)a b a 2=+时,⋅⋅⋅=,6,4,2k 偶数级缺级; (2)a b a 3=+时,⋅⋅⋅=,9,6,3k 级次缺级;(3)a b a 4=+,⋅⋅⋅=,12,8,4k 级次缺级.13-10 若以白光垂直入射光栅,不同波长的光将会有不同的衍射角.问(1)零级明条纹能 否分开不同波长的光?(2)在可见光中哪种颜色的光衍射角最大?不同波长的光分开程度与什 么因素有关? 解:(1)零级明纹不会分开不同波长的光.因为各种波长的光在零级明纹处均各自相干加强. (2)可见光中红光的衍射角最大,因为由λϕk b a =+sin )(,对同一k 值,衍射角λϕ∞.13-11 一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一单缝,若其第三级明条纹位置正好与6000οA 的单色平行光的第二级明条纹位置重合,求前一种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的明纹公式为)12(sin +=k a ϕ 2λ当6000=λoA 时,2=k xλλ=时,3=k重合时ϕ角相同,所以有)132(26000)122(sin +⨯=+⨯=ϕa 2xλ得4286600075=⨯=x λoA13-12 单缝宽0.10mm ,透镜焦距为50cm ,用5000=λoA 的绿光垂直照射单缝.求:(1)位于透镜焦平面处的屏幕上中央明条纹的宽度和半角宽度各为多少?(2)若把此装置浸入水中(n=1.33),中央明条纹的半角宽度又为多少?解:中央明纹的宽度为fnax λ2=∆半角宽度为na λθ1sin-= (1)空气中,1=n ,所以3310100.51010.01050005.02---⨯=⨯⨯⨯⨯=∆x m33101100.51010.0105000sin----⨯=⨯⨯=θ rad(2)浸入水中,33.1=n ,所以有33101076.31010.033.110500050.02---⨯≈⨯⨯⨯⨯⨯=∆x m331011076.3101.033.1105000sin----⨯≈⨯⨯⨯=θ rad13-13 用橙黄色的平行光垂直照射一宽为a=0.60mm 的单缝,缝后凸透镜的焦距f=40.0cm ,观察屏幕上形成的衍射条纹.若屏上离中央明条纹中心1.40mm 处的P 点为一明条纹;求:(1)入射光的波长;(2)P 点处条纹的级数;(3)从P 点看,对该光波而言,狭缝处的波面可分成几个半波带?解:(1)由于P 点是明纹,故有2)12(sin λϕ+=k a ,⋅⋅⋅=3,2,1k由ϕϕsin tan 105.34004.13≈=⨯==-f x故3105.3126.0212sin 2-⨯⨯+⨯=+=k k a ϕλ3102.4121-⨯⨯+=k mm当 3=k ,得60003=λoA4=k ,得47004=λoA(2)若60003=λoA ,则P 点是第3级明纹;若47004=λoA ,则P 点是第4级明纹.(3)由2)12(sin λϕ+=k a 可知, 当3=k 时,单缝处的波面可分成712=+k 个半波带; 当4=k 时,单缝处的波面可分成912=+k 个半波带.13-14 用5900=λoA 的钠黄光垂直入射到每毫米有500条刻痕的光栅上,问最多能看到第几级明条纹?解:5001=+b a mm 3100.2-⨯=mm 4100.2-⨯=oA由λϕk b a =+sin )(知,最多见到的条纹级数max k对应的2πϕ=,所以有39.35900100.24max ≈⨯=+=λba k ,即实际见到的最高级次为3max =k .13-15 波长为5000oA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每毫米有200条刻痕的光栅上,光栅后的透镜焦距为60cm . 求:(1)屏幕上中央明条纹与第一级明条纹的间距;(2)当光线与光栅法线成30°斜入射时,中央明条纹的位移为多少?解:3100.52001-⨯==+b a mm 6100.5-⨯m(1)由光栅衍射明纹公式λϕk b a =+sin )(,因1=k ,又f x ==ϕϕtan sin所以有λ=+f x b a 1)( 即62101100.51060105000---⨯⨯⨯⨯=+=ba f x λ2100.6-⨯=m 6= cm(2)对应中央明纹,有0=k正入射时,0sin )(=+ϕb a ,所以0sin =≈ϕϕ斜入射时,0)sin )(sin (=±+θϕb a ,即0sin sin =±θϕ因︒=30θ,∴21tan sin ±==≈f x ϕϕ 故22103010602121--⨯=⨯⨯==f x m 30=cm这就是中央明条纹的位移值.13-16 波长6000=λoA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光栅上,第二、第三级明条纹分别出现在 20.0sin =ϕ与30.0sin =ϕ处,第四级缺级.求:(1)光栅常数;(2)光栅上狭缝的宽度;(3)在90°>ϕ>-90°范围内,实际呈现的全部级数. 解:(1)由λϕk b a =+sin )(式对应于20.0sin 1=ϕ与30.0sin 2=ϕ处满足:101060002)(20.0-⨯⨯=+b a 101060003)(30.0-⨯⨯=+b a得 6100.6-⨯=+b a m (2)因第四级缺级,故此须同时满足λϕk b a =+sin )( λϕk a '=sin解得 k k b a a '⨯='+=-6105.14取1='k ,得光栅狭缝的最小宽度为6105.1-⨯m (3)由λϕk b a =+sin )(λϕsin )(b a k +=当2πϕ=,对应max k k =∴10106000100.6106max =⨯⨯=+=--λba k因4±,8±缺级,所以在︒︒<<-9090ϕ范围内实际呈现的全部级数为9,7,6,5,3,2,1,0±±±±±±±=k 共15条明条纹(10±=k 在︒±=90k 处看不到).13-17 一双缝,两缝间距为0.1mm ,每缝宽为0.02mm ,用波长为4800oA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双缝,双缝后放一焦距为50cm 的透镜.试求:(1)透镜焦平面上单缝衍射中央明条纹的宽度;(2)单缝衍射的中央明条纹包迹内有多少条双缝衍射明条纹? 解:(1)中央明纹宽度为02.010501048002270⨯⨯⨯⨯==-f al λmm 4.2=cm(2)由缺级条件λϕk a '=sin λϕk b a =+sin )(知k k ab a k k '='=+'=502.01.0 ⋅⋅⋅=',2,1k即⋅⋅⋅=,15,10,5k 缺级.中央明纹的边缘对应1='k ,所以单缝衍射的中央明纹包迹内有4,3,2,1,0±±±±=k 共9条双缝衍射明条纹.13-18 在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中,设圆孔半径为0.10mm ,透镜焦距为50cm ,所用单色光波长为5000oA ,求在透镜焦平面处屏幕上呈现的爱里斑半径. 解:由爱里斑的半角宽度47105.302.010500022.122.1--⨯=⨯⨯==Dλθ∴ 爱里斑半径5.1105.30500tan 24=⨯⨯=≈=-θθf f dmm13-19 已知天空中两颗星相对于一望远镜的角距离为4.84×10-6rad ,它们都发出波长为5500oA 的光,试问望远镜的口径至少要多大,才能分辨出这两颗星? 解:由最小分辨角公式D λθ22.1= ∴86.131084.4105.522.122.165=⨯⨯⨯==--θλD cm 13-20 已知入射的X 射线束含有从0.95~1.30oA 范围内的各种波长,晶体的晶格常数为2.75oA ,当X 射线以45°角入射到晶体时,问对哪些波长的X 射线能产生强反射?解:由布喇格公式 λϕk d =sin 2 得kd ϕλsin 2=时满足干涉相长当1=k 时, 89.345sin 75.22=⨯⨯=︒λoA2=k 时,91.1245sin 75.22=⨯⨯=︒λoA3=k 时,30.1389.3==λoA4=k 时,97.0489.3==λoA故只有30.13=λoA 和97.04=λoA 的X 射线能产生强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