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3章 不等式 章末归纳总结 新人教B版必修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
专题一 不等式与函数、方程的问题 不等式和函数、方程联系紧密,相互渗透.不等式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利用不等式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利用 不等式讨论方程的根及有关性质.
已知函数 f(x)=log3mx2x+2+8x1+2的定义域为 R,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分析] 函数 f(x)的定义域为 R 等价于mx2x+2+8x1+2>0 恒成 立.
2.注重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就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求法而言大家并不会感到困 难,但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之 间的关系,则要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从具体的二次 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出发,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的直观 性,借助方程的根是二次函数的两个零点,观察二次函数图象 上任意一点P(x,y)在图象上移动,随着点P的横坐标x变化,点 P的纵坐标y的变化情况,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自己归纳 总结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求法,进行由特殊推广到一般.
[解析] (1)设方程的两根为 x1、x2,则由题意可得:
△=m2-10m+9≥0
x1+x2=3-m>0
,
x1·x2=m>0
解得 m 的取值范围是(0,1].
(2)设 f(x)=x2+(m-3)x+m,由题意得,
△=m2-10m+9≥0
f0=m>0
0f<2=3-23mm-<22>0
,
解得23<m≤1.
[解析] 由题意,得mx2x+2+8x1+2>0 恒成立, 又∵x2+1>0,∴mx2+8x+2>0 恒成立. 当 m=0 时,8x+2>0,∴x>-14不合题意. 当 m≠0 时,则有mΔ=>064-8m<0 , ∴m>8. 综上可知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m>8.
实数m取何范围的值时,方程x2 +(m-3)x+m=0的两根满足:(1)都是正根;(2)都在(0,2)内.
(2)B 值判断法
B>0
B<0
Ax+By+ 直线 Ax+By+C= 直线 Ax+By+C=
C>0
0 上方
0 下方
Ax+Byபைடு நூலகம் 直线 Ax+By+C= 直线 Ax+By+C=
C<0
0 下方
0 上方
主要看不等号与 B 的符号是否同向,若同向则在直线上方;
若异向则在直线下方,简记为“同上异下”,这叫 B 值判断法.
2.分式不等式的求解 解分式不等式总的原则是利用不等式的同解原理将其转化 为整式不等式(组)求解.即gfxx≥0⇒gfxx·≠gx0≥0 ⇒f(x)·g(x)>0, 或 f(x)=0. gfxx>0⇒f(x)·g(x)>0.
3.简单高次不等式的求解 解高次不等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将高次不等式f(x)>0(或<0)中的多项式f(x)分解成若干个 不可约因式的乘积,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把它等价转化 为两个或多个不等式(组).于是原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各不等式 解集的并集.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B版 ·必修5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等式 第三章
章末归纳总结 第三章
1 知识结构
2 学后反思
4 专题研究
3 规律总结
5 解题模板
知识结构
学后反思
1.注意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内在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 利用问题情境,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本章内容有着丰富的实 际背景,除了教材中的实例还有很多很好的相关的素材,学习 过程中应该充分给予挖掘,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提高整体效果.
3.要关注基础知识的落实 现实世界的实际背景反映了数学的本质,数学的学习离不 开实践,“做数学”是最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在学习 过程中应该重视基础的落实,将常规的练习和探究性问题有机 结合起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 中落实基础.
规律总结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代数法:将所给不等式化为一般式后借助分解因式或配 方求解,当p<q时,若(x-p)(x-q)>0,则x>q,或x<q;若(x- p)(x-q)<0,则p<x<q,有口诀“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2)图象法:先将不等式化为ax2+bx+c>0(或<0)(其中a>0) 的形式,解出对应方程ax2+bx+c=0的解,再画出函数y=ax2 +bx+c的图象,借助图象写出原不等式的解集.
设a∈R,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7x2 - (a + 13)x + a2 - a - 2 = 0 有 两 个 实 根 x1 、 x2 , 且 0<x1<1<x2<2,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 令 f(x)=7x2-(a+13)x+a2-a-2,它的图象是开 口向上的抛物线,它在(0,1)和(1,2)区间内与 x 轴相交,则有
4.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 二次函数是主体,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别为 二次函数的函数值为零和不为零的两种情况,一般讨论二次函 数常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来研究,而 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又常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相 联系,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来解决.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值就是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 根,也是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二次 函数的零点.
(2)穿根法:①将不等式化为标准形式:一端为0,另一端 为一次因式(因式中x的系数为正)或二次不可约因式的乘积.
②求出各因式为0时的实数根,并在数轴上标出. ③自最右端上方起,用曲线自右至左依次由各根穿过数 轴,遇奇次重根一次穿过,遇偶次重根穿而不过(奇过偶不 过). ④记数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根据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 集.
三个“二次”关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已知二次函数的值域,求其定义域. (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求方程中参数的取值范 围. (4)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中参数的值. (5)解决不等式恒成立的相关问题.
5.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方法 (1)特殊点定域法 当C≠0时,取原点(0,0),当原点使Ax+By+C≥0成立时, 不等式表示含原点的区域;否则,表示不含原点的区域;当C =0时, 可取点(1,0)或(0,1)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