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促读 以读促悟

合集下载

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倪妍《语文课程标准》对“读”有着很明确的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而我们的小语教学似乎是重“读”而未重“悟”,或“悟”而乏术,造成了顾此失彼的尴尬,致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学生挺活跃的,但实际上学生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浅表层面,一体,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

二、以读悟情文以载道,文以披情。

文章总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而作者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教学课文时,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冲动,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开展活动:一名学生扮演晏子,一名学生扮演楚王,若干名学生扮演楚国的大臣,模拟那时的情境。

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要反复阅读课文,模仿晏子动作、神态,揣摩他的内心感受,推敲晏子说的话,想象楚王的反应。

这样一系列的判断、推理、提炼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

在活动中,“悟”的准确性、情感性得到训练和发展。

又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读好海伦.自读,或分角色读,充分体验,充分感知。

在此基础上,体会“我”与老爷爷是怎么相互鼓励、勇攀高峰的,从而领悟到怎样才能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再如,《一次成功的实验》对小女孩有了危险先替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和要培养团队精神的领悟,先要提示学生重点读好人物对话,然后想想教育家为什么“激动”,再了解教育家说这次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的意思,从而领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四、以读悟道“道”,即精神,是构成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学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我们在备每一堂课时,一定要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以读悟道,要知道学生阅读时应该抓住哪一些,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上,教师“读”的规律,研究“读”的艺术。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读出文章的气脉;让学生在读中把握“悟”的窍门,读出文章的美感;让学生在读中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这就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读中悟情以情促读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张玉莲《跨跃海峡的生命桥》这课讲述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心系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奔波的劳累,体会“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在本节课教学中,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朗读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拓宽学生多元体验的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体验中读懂文本,领悟涵义,这是本节课追求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利用信息技术为媒介,拓展文本资源新课标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教学这课时,我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就有意识地利用幻灯出示一份地震后伤亡人员的资料。

直观的数据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学生对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杭州小钱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又如:结合学生对“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移植骨髓”一句的感悟,利用幻灯补充李博士当天工作的时间表,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的数据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李博士和医护人员的不辞辛劳,崇高的医德有了更深的感悟。

二、品读细节,读中感悟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细节引导学生品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课在我反复研读之后,发现文中有很多细节值得学生去品读,在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如: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以情促读 读中感悟

以情促读 读中感悟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作者:李善文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5-0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

可喜的是,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下我仅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新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呢?一、聆听范读,展开想象。

教材中有很多美文,这些都是很好的美育资源,切记不可浪费。

教学中,我下载了课文范读,让学生反复聆听,反复朗诵并从中感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通过聆听范读,闭目想象,使学生仿佛进入了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卷之中。

很快的学生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既了解了桂林山之“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这一特点,也从中领悟到了祖国山水的秀美。

二、深情诵读,体验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让学生大声诵读,对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很有帮助。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读着读着,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因为学生们了解了总理的丰功伟绩,知道了人们为什么不舍得总理离去,同时也理解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深刻含义。

这样的语言是学生德育情感培养的重要内容,励志性非常强,让学生顿时生发豪情,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奋斗。

三、钻研文本,领悟内容。

新课改后,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强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倡导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目标的实现。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8月光启蒙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8月光启蒙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8月光启蒙苏教版有幸观摩了周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周老师的课如这三月晴柔的天,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

整堂课以朗读为主线,紧紧抓住“月光”下柔和的意境,以情促读,以读悟情,以读品情,与学生共同营造了富有温情和爱意的教学氛围,诗一般的课堂如文中母亲的声音“芳香”四溢。

一、以情促读周老师在课堂上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十分懂得孩子们的心理,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带入课堂,给学生以人文性的关怀,用富有磁性的美妙的教学语言创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情激趣,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做到了以情促读。

二、以读悟情周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能充分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纽带,抓住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的关键词句,把语言的学习置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中,通过读、议、想、说、演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文本,理解体验,披文入情,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交流感受,言传己声,进行创造性阅读,深刻地感悟到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

三、美读移情周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应该对自己说‘我的课堂我做主’!”这句话,说得多好!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她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蹲下来与学生对话,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自读、齐声朗读、师生表演读等形式,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文本中多次走个来回,潜心与文本对话,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从中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周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有效教学观摩示范课,她给我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示范,给了我们听课教师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就得学会一门剪枝的学问。

现在正值春天,草木发芽,许多树木正等待园丁的修剪,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需要精心地修剪。

“听说读写”那么多的训练在一堂课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削枝留干”,抓住文本中最主要的、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东西,“悉心培育”,语文教学这棵树才能长得更加茁壮,开出绚丽的花朵,才会创造出周老师这样“芳香四溢”的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好“四促”

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好“四促”

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好“四促”摘要:新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自实施新教材以来,一直落实好“四个促”,四个促包括:以疑促思、以思促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行,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四个促。

关键词:新教材阅读四个促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202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新教材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实施新教材以来,笔者一直尝试着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好“四个促”,力求体现阅读教学的互动性。

1 以疑促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了疑问,才会有阅读的愿望,才会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思维。

所以,无论是低中高年级,语文教师都得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从一年级起,笔者就尝试着让孩子们从课题质疑,从课文的内容质疑。

刚开始,学生不会问,也不知道怎样问,教师就得给学生信心和激励,告诉他们,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会学习的孩子。

首先,教师得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假设自己是学生,面对课题会怎样质疑,给学生做个表率。

其次,教师要重视交给学生一定的质疑方法,让他们有“法”可依。

第一,无论是课题还是课文内容,都得让孩子们用心去读,边读边想:我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自己不明白的?在哪里做个记号或简单写出自己的疑问。

第二,教会学生用“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谁”“哪里”“哪个”等进行提问。

第三,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例如在读了《黄山奇石》这个题目后,可以问学生: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学生若能抓住“奇”字,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奇”字入手进行提问:为什么奇?奇在哪里?黄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那些奇石有趣吗?……第四,抓住不懂的词句进行提问。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学习到有如下的做法: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目的。

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

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像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

2、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如《瑞雪》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在朗读中体味“小孩”、“大人”面对大雪的喜悦心情,以促进学生对“雪使人欢”的深入理解。

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

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场雪有什么特点?雪后的景色、人们的心情怎样?通过默读思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欢”这一“瑞”字的含义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

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可以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

浅谈以读促悟教学方法的突出优势

浅谈以读促悟教学方法的突出优势

浅谈以读促悟教学方法的突出优势一、以读促悟教学方法的定义及特点以读促悟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使其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以读促悟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1、以学生为中心。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将学生自身经验和知识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突出阅读的重要性。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强调阅读在学生知识获取和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和创造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感悟人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具有许多突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通过生动丰富的阅读材料和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主动投入学习。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强调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和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

3、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读促悟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读促讲,以读悟情

以读促讲,以读悟情

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伯牙绝弦》教后以前,也曾教过几篇文言文,不过却没有像这次教《伯牙绝弦》的感受这么多。

教学《伯牙绝弦》之前——我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如了解本篇课文在整组中的地位,了解跟课文相关的资料等等。

借此我知道了,本组课文皆围绕艺术”这个主题展开,展示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之美。

而本文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虽然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 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跟艺术相关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随着对文本的理解持续的深入,我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可感,我的心也被感动塞得满满的。

于是我决定采用以读促讲,以读悟情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教学《伯牙绝弦》之时一一记得那天,我是带着愉快和充满期待的心情跨进教室的。

整堂课,我感觉时间过得好快,但是我和我的学生又感觉似乎已跨越了好几个世纪一样。

我们沉浸在文本的美妙的意境里,我们徜徉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间……镜头一:在学生扫清生字,自由初读后,我随机请两个学生当众朗读。

他俩读得可投入了。

可惜,节奏没把握好,文言文的韵味没读出来。

我问:怎样才能把文言文的韵味读出来呢?”火候已到,我请学生注意倾听我范读。

当我抑扬顿挫地读完时,教室里先是静谧了几秒,然后突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接着,学生开始自己动情地朗读,之后,我指明两个学生读,读得真好,那份投入,那份深情,博得大家的喝彩与掌声。

这时,水到渠成,于是我请全班齐声诵读。

镜头二:教学中,我实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问:文章说钟子期善听。

你从哪里看出来了?学生很快找出来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说:这是赞美伯牙的琴技高超啊!你能把这种赞叹读出来吗?学生动情地朗读……我顺势说:文章开头说伯牙善鼓琴,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学生是这样说的: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就这样,学生在由读创设的情境中实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学生自不过然就明白了那个抽象而温暖的词一一知音一一的真正内涵,而不需教师多一言一语。

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以读促悟【关键词】感悟朗读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所谓“感悟”,是学生调用自身的语言沉淀,获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相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

1.初读促感悟学生初读课文,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把课文读正确。

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在朗读中自主感知,为下面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第七册教材《长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后,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赞叹长城,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悟,找到了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里,我还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质疑,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体现长城“气魄雄伟”“是伟大的奇迹”的句子。

还要练习把它读通读好,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2.精读促感悟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

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

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2.1 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在教学《长城》的第一、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中的两幅图片,了解城墙、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体会到长城的雄伟气势,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腾起民族自豪感。

以读促悟教研活动成果(3篇)

以读促悟教研活动成果(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阅读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过程。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我校于近期开展了以“以读促悟”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阅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

2. 通过研讨,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3.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1.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本次活动选取了不同年级、不同题材的阅读教学案例,让教师们共同分析、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优秀案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以读促悟”教学策略研讨教师们针对“以读促悟”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共同研讨了以下策略:(1)激发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朗读比赛、阅读分享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定时阅读、摘抄好词好句等。

(3)注重阅读理解:通过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阅读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审美能力。

3. 教学设计展示与交流教师们结合研讨成果,展示了各自的教学设计。

通过观摩、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得到提高,明确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

2. 教师们掌握了多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注重阅读理解、培养阅读情感等。

3.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五、活动反思1. 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交流互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悟(完整版)

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悟(完整版)

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悟《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郑‎州市基础教研室小‎学部主任徐睿老师‎要求广大以教师的‎读代替学生的讲,‎引导学生做到会读‎书、读正确书。

在‎市教研室和我校教‎务处的带领下,我‎们一年级组扎扎实‎实的开展以读代‎讲的教、学、研‎活动。

首先,我‎们研究了徐睿老师‎的以读代讲的精神‎理念:以‎读代讲的成功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做到读准字‎音,第二读通句子‎,第三读出读者的‎理解,第四读出作‎者表达的意思,而‎第一二三点又是是‎必须做到的。

教师‎的范读又必不可少‎。

所谓感情朗读,‎不是抑扬顿挫就好‎,而是要忘我地读‎,投入到情境当中‎来读,情感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刻意做作的。

‎其次,我们通过学‎习加深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读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苏轼的三分诗‎七分读,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十分强‎调读对理解和‎表达的作用。

从读‎入手,以读为本,‎就是要扎扎实实的‎读书,轻轻松松的‎读书,不要太多的‎讲解,不要太多的‎分析,把书读懂,‎把书读透,讲懂议‎懂不如读懂。

以‎读代讲,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同时‎,以思伴读,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再者,我们组开展‎了以读代讲的‎公开课研讨活动。

‎陈平、程晓斐、宋‎小清三位老师先后‎上了《雨点》、《‎蚂蚁和蝈蝈》、《‎三个小伙伴》三节‎公开课。

在课堂上‎老师们采用了范读‎、默读、引读、自‎由读、接读、表演‎读、配音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反思 “以读促悟,促进朗读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反思 “以读促悟,促进朗读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反思“以读促悟,促进朗读有效性”本月我们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以“以读促悟,促进朗读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经过各位前辈的教学示范与指导,收获颇丰。

本次教研中,我所讲授的科目是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文章《日月潭》。

在教学开始,采用复习旧知的方式导入。

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初读文章,读准字音”。

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朗读,之后进行教师的范读,为个别学生读错的字正音,同时可以为课堂奠定感情基调。

在本课中,除了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外,还采取了齐读、默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读书感悟。

这次教研已经结束了,下面将我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首先,本次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注重了文本的解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带领着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进入“日月潭”的美景之中,从清晨到中午,再到细雨蒙蒙的天气,孩子们也非常投入,朗读得也非常到位。

第二,关注到了个别学生的差异,并对其进行了区别的评价,尤其是王祖文同学,在教师的中肯评价下获得了积极、愉悦的体验,在整节课中都表现得很积极。

其次,本节课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如:第一,对时间的把握。

在这节课中,由于没有更加地合理设计读书形式,导致时间浪费得有点多,如果增加小组齐读或者赛读的读书方式,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较大范围地检查朗读情况。

第二,评价可以再有目的一点,在学生评价老师或者其他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是否通顺、语气、情感等方面逐渐进行评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改进自己的朗读技巧,还可以提醒他人。

最后,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既学习到了他人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又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既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又提升了学生欣赏文字、朗读文章的能力。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愿自己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都能脚踏实地、劳有所得。

以读促情-悟中提升

以读促情-悟中提升

以读促情,悟中提升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从此意义上讲,语文也是情感性学科。

语言文字在记载知识的同时,还刻画形象、表达情感、传递观点态度,可见语文教学更要注重感性。

形象是具体的,可以感知;情感是感性的,可以感知;观点态度也可以感知。

汉语言文字的这种丰富性、形象性、灵动性、模糊性等特点呼唤语文教学的感性回归。

感性教学是形象化的教学,因此教学设计注重读悟结合,读中显形,悟中晰形,说中赏形,最大限度地将文本语言转化成形象,让其清新而丰厚!一、情境创设感悟情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

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感悟情感。

如在教学《西湖的绿》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幅西湖花港荷花池的美景,让学生看着满池美丽的荷叶、听着美妙的音乐读此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成为核心的动力,从而领略到西湖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最大限度地将自我情感融于绿景之中,直达作者心灵。

二、朗读体验触摸情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读中悟情,读中通情,读中升情。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我通过品读(品词、品句、品文、品情)形式,采用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西湖的绿》一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西湖的绿的词语,在对“苍翠欲滴、扑眼而来、绿得深,绿得浓”等词理解的基础上,读出那扑面而来的绿意,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并通过读来体现出来。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触摸语言,感受绿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游记移步换景的基本写作方法,并了解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景的同时,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情促读

以情促读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评《画家与牧童》红星小学:卜双清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

故事情节有趣生动,颇受孩子喜爱了。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由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教给孩子正确科学的情感观与价值观;懂得既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也要谦虚谨慎地做人,今天我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一课,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下面就对《画家和牧童》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

我向学生提问:戴嵩是怎样画《斗牛图》的?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

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

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

在此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

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

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

老师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

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

二、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根据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表演的天性,教师引导学生演中品味。

就在大家夸赞的朗读情境感染下,我出示一些大画家的名画,让学生欣赏,拓展视眼。

从而引发话题:此时,你作为围观的人,作为正要学画画的孩童,作为大官人,看到了戴嵩的画,你会说些什么?请你演一演,说一说。

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讨论激烈,思维活跃开来,表演精彩纷呈,整个课堂气氛沉浸在快乐的演说当中,有些同学的表演风趣幽默,更是给课堂激起了一朵朵浪花。

在故事的结尾学习中,我通过分角色朗读牧童和画家的对话,并及时出示了一幅斗牛图,请学生上台扮演小牧童给戴嵩改画,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给课堂增添了色彩。

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这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具体操作是自读自悟潜心会文;细读品位,突破难点;感情朗读,突出重点;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

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内容。

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再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体现个性化的阅读第一课时。

要想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

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

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

在教授课文时,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抓住描写的句子来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阅读,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以读引读,促进感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读引读,促进感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读引读,促进感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肢体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写作打好基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掌握理念;创新情境;促进感悟;培养兴趣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都是“语文教学中教育理念”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方式。

为何这样说呢?这是因为:阅读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能为写作铺下根基,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是一个逐步积累成果链接的群体的过程,如果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没有阅读的飞跃。

如何做到“以读引读,以读促读”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发展,这是个关系到阅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大问题。

被广泛接受,不少教师对此做了不少探索。

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能真正得到落实,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又关系到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改革。

在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更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应付考试,对考试类型加大量反复练习,填鸭式的训练,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起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不应目光短小,只重基础知识不重能力发展,而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既有扎实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有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日益迅猛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最好的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意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创设情境,使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

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进行的,即直观的形象思维,以后才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情促读以读促悟
沙井镇小河学校马雪梅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用感情朗读,但用什么样的感情?感情从何而来?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在这一点上,四年级课文《月光曲》的教学让我有了很深的思考。

课文联想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亦是本课的难点,如何引领学生由文本本身体会乐曲优美的意境,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就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用一课时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多种形式的导读,想把文本中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但在课堂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极差,在他
们的脑海中无法将音乐与画面进行完美的结合。

这样,学生又如何能与作者与曲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四幅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学生的视觉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果然,学生在老师的情感熏陶下,体会到了文本的优美意境。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阅读教学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于亲”。

学生体会到了情感,便用自己的情感读出了优美的意境。

这时学生已将画面与音乐内化为了自己的情感,教学任务也算完成了。

然而有一道题目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既然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温馨与祝福,因此音乐应是柔美的,为何在乐曲的后面出现了‘风起浪涌’的画面?”这时的我茫然了。

看来教师对教材的挖掘还不深,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但没有真正的“悟”,学生与曲作者的情感还有一段距离。

这让我深深思考起来:贝多芬是被兄妹俩的谈话深深打动才为他们弹曲子的,而后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让贝
多芬觉得他觅到了知音,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

兄妹俩的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对生活是热爱的,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困而抛弃生活。

月光照进窗子,那种祥和、那种和谐的美,月光下风平浪静的大海不正如他们现在的生活吗?在他们心中不也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生活的平淡能让他们的生命失去活力吗?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激情不正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吗?在这样的疑问下,我似有顿悟,贝多芬不正是用音乐激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激情吗?
这个教学片断让我明白了:在朗读教学中只有情那是不足的,在文本的理解上,还应联系全文,抓住作者的情感基调,以读促悟,这样才是真正地“读会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得到新的情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