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课件1高洪深.ppt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σ
=1 )/
2
(σ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本章总结(共26张PPT)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2.商品率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水稻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 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 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
主)
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
①采用喷灌、滴灌;施行间作、套种;冬季 发展大棚农业。 _高__效__利__用__自__然__资_源__(__提__高__农__业__生__产__率__)_。
②用农家肥,少用化肥;生物治虫,少用农 药;发展沼气,少用矿物燃料。 _保__护__生__态__环__境__(_发__展__生__态__农__业__)__。
响
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 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
产厂家。
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
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
的地区之一。
七、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
问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
题 ②矿产资源贫乏
断扩大)
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优 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政策优势 ③侨乡优势
④发达国家与地区 第一轮产业结构调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 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 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时期
值相对较低
第一阶段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课件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0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1.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4
3.
APEC的作用?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促进了亚太地区成员 间的相互沟通,对亚 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5
关键术语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思考题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2.欧盟要走向政治联盟需要哪些条件?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是什么?说明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条 款? 4.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
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 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 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 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3
三、APEC发展的特点 (1)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成立; (2)发展中制定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明确目的;
(3)采取了特殊的合作方式,即“APEC模式”。 四、APEC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 问题: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对亚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 件、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 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 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 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 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 农业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面准确获取图中信息及描述和阐述地理事 物的能力。中部六省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 能源供应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着承东 启西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存在气候、土壤方面的优 势,也存在旱涝、寒潮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答案:(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 2000~2003年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 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 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 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 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 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材料二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n
如果下面两个条件成立,我们说 是理想重量向量 w1 , wn 的中位数:
w
1 j 1 i
xj x
w
i j n
n
i
,
w
1
j 1
i
w
i j
i
区域经济学
xi x;Wi tq( xi ) k 1 t k q k ( xi )
m
q( xi ), q1 ( xi ), q 2 ( xi ), q m ( x);t , t1 , t 2 , t 3 , t m ; s S R T ( S ) wi d ( xi , s);T ( S ) w i ( s xi ) wi ( xi s)
c1 Qi1 Qi 2
Qi代表其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有的 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区域,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的百分绝 对值加在一起。Ci代表区域产业化系数
区域经济学
6、产业结构变化率 c2 Q j1 Q j 2
Qj代表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 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年 份,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 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2代表区域 产业变化率。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区域经济学
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区位选择: 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最初起源于对运输成本 的最小化的探讨。区位被抽象为生产地点距离 原材料、能源、市场的距离远近。 厂商的最优区位理论一直由韦伯模型主宰着这一 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厂商的目标函数对市场和资 源禀赋均好的区位时敏感的。这种模型是在假 定厂商承担产出和投入的运输成本情况下得到 的。由于在韦伯模型中,产出和投入的数量被 视作既定的,所以厂商降选择运输总成本最小 的区位。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区域经济学 第四章30页PPT文档
重点问题
●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 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 ● 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消极影响 ●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
13.01.2020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
3.中国的二重结构 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且产值结
14
6.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主要分析:在理论上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 区域资源结构的适应程度,分析区域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13.01.2020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5
第二节 二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一、二重结构的内涵与表现
1.两个方面的含义:
13.01.2020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3
5.工业结构分析 工业可以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主要分析:轻重工业的协调关系 工业根据所有制划分:乡镇工业、地方工 业、国有工业、私营工业、“三资”工业 主要分析:非国有工业发展程度,这反映了区域经济发 展的活跃程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可以看出国外资 金和技术在区域工业中的介入程度,这反映了区域吸纳 国际资金和技术的能力和程度。
(2)非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可以扶 持和滋养主导产业,承担起高层次区域地域分 工的重任,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 地运转。
13.01.2020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7
(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弹性状况,如 果弹性较大,应变能力强,那么区域产 业结构就能趁有利时机,进入一个更高 的水平和阶段;相反,如果区域产业结 构刚性很大,应变能力很差,那么就不 能及时转换和升级,只能听任大好机会 错过。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整合课件(18张)
-12-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3.我国几种典型模式对比分析。
模式 推动力 区位条件
特点
珠江 对外开 三角洲 放,外 模式 企建立
毗邻港澳,国家 政策优惠
外向型经济为主,城 市化进程快
苏南 模式
大城市 扩散, 乡镇企 业发展
经济基础好,城 市密集度高,交 通发达
生产要素的聚集,产 品市场的获得,依赖 地域内部和国内市 场,城市等级较合理
-16-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本章整合
-1-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2-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思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遇到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 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 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1)季风气候,雨热 同期;(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可以 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 资源短缺;(2)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3)易受旱涝、风沙、 低温冷害的影响。
-3-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 件、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 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 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 发展林果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 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度考虑;城镇 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
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及国民收入区际分配
Xi
Yi
(4-19)
▫ 根据式(4-19),可以得出:
▫ yi =
Ii
Ki
=
Ii Yi
Yi Ki
=
si +mi −Xi /Yi
vi
= ni (4-20)
第一节 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二、哈罗德-多马的区域经济模型
▫ (二)哈罗德-多马的区域经济模型
式(4-20)告诉我们,尽管资本投资大于资本储蓄,但只
义比用来解释国家经济现象时的含义更加丰富。哈罗德-多马的区
域经济模型与原先模型的区别在于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的不同。
▫ 对某一区域经济体,存在如下关系:
▫ S + M = I + X (4-17)
▫ 其中:M和X分别表示某一区域的资本输入和资本输出,且S = sY
、M = mY,m为资本输入倾向。任何区域都不是封闭经济体,每
·
Y K
s
v
= = n (4-16)
• 式(4-16)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储蓄倾向
(s)和加速系数(v)的比值,该比值又等于劳动力
的增长率(n)。
第一节 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二、哈罗德-多马的区域经济模型
▫ (二)哈罗德-多马的区域经济模型
▫ 当哈罗德-多马模型改变为区域经济模型时,它所包含的经济学含
(Yt+1 − Yt )时的投资需求(It )。故加速系数也表示资本与需求之
比。
• (7)产出水平与投资水平成正比,也就是说产出和投资之间的关系
遵循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 Yt+1 − Yt =
It+1 −It
s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13学时:48学分:2.0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经济案例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二、主要研究内容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形成发展的过程。
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四章 产业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这使得产业区位的要素更加多样,更具综合性。韦伯的区 位—生产模型给出了工业区位论最基础的研究框架,奠定了 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也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石。
三、韦伯理论的局限性和发展
❖ 第二个企业B的区位选择同样是自由的,但他考虑到与A 的竞争,在市场中央尽量靠近A的地点布局是最有利的。 这样,企业A和B分别向市场的左半侧和右半侧供给(如 图(a))。
❖ 如果B在其他地点布局(如图(b)),正如两条旅途成本曲 线(送达价格线)表示的那样,B在市场的右侧比在市场 的中央布局送达价格要低。
❖ (一)门槛值与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
❖ 维持某企业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入口(门槛入口)或
购买力(门槛需求)就叫门槛❖ 注意: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执行某种中心职能的企业,因
此,门槛值准确地说应该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 ❖ 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中心地提
聚集力图形分析
❖ P1、P2、P3三个工厂区位各有一条临界等费线。由于三个 工厂区位相近,三条临界等费线相交,形成公共地段(重叠部 分)。在这个区域内,聚集所节约的费用大于所附加的运费, 使三个工厂都得到好处。
有关三因素总结
❖ 在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中,他通过对工业运输成本的计算, 给出了在假设条件下工厂区位选择的一般结论。
临界等费线示意图分析
❖ 工厂的区位如果按总成本最低应该设在Z0处;如果将区位转 移到Z1点,它与Z0处是等价的。如果移到Z2 点时,是因为这 一点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总成本降低;然而,若将区位转移到 Z3处时,运输成本则大幅提高,总成本再度上升。因此,最优 的地点应该是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相交的那一点,而这一 点就是所谓的临界等费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7
目的:
•使系统中各个区域都能有计划地建成结构合理、联系密切、 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以便最大限度地取得聚集经济效益; •使各个区域都有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其他区域一道, 分工合作完成全国国民经济总的发展任务。
2.分级综合经济区划分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 …………………………………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6
(2)综合经济区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为脉络,上下级城市 密切联系,可以为实现更高级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 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 环渤海经济圈 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经济带 中原城市圈 海峡西岸经济区
区在不同区域出现。
2.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 (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9
(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 (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 (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13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测度指标
就业量、国民收入
2. 城市经济增长测度指标的提出
用就业量测度的原因:
(1)城市就业量与人口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10
第二节 特区经济
一、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 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1.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2.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3.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4.加快特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开发的速度,形成新的
2.工业型的经济特区:吸收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
3.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可在区内从事贸易活动,也可从事投 资生产等工业方面的活动。
4.科技型的经济特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区内投资设厂,集中发 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及其产品。
5.金融型的经济特区:在国际资本融通的税率、管制、保密和服
务等方面提供比区外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12
6.旅游型的经济特区
7.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兼有前面几种经济特区的特点和功能, 如巴西马瑞斯自由贸易区和我国已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
四、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1.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回顾
2.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1)经济特区的数量增长迅速 (2)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大量涌现 (3)占地面积大、功能齐全的综合型经济特区有新发展 (4)科技型经济特区蓬勃发展 (5)经济特区的类型日渐增多 (6)跨国经济特区开始出现 (7)经济特区对一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局限性:同一区域的内部缺少经济发展上的互补性
如专业型经济区,农业经济区、林业经济区、畜牧业经济区、 渔业经济区………..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5
• 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天津市武清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河北省定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河北省武强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河北省肃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河北省武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辽宁省海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4
二、经济区域的划分 1.区域的类型划分
(1)类型经济区 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
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 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 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合理分配资金,并针对区域具体情况 制定和执行区域发展战略。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四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1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重点问题 ● 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 ● 特区经济 ● 城市区域经济 ● 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
第一节 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 第二节 特区经济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第四节 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3
第一节 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
一、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揭示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指 出各经济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建 立符合区域比较利益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推动区域经 济发展。
2.主要任务:合理划分、界定各个层次的经济区域的地域 界线,全面分析、评价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指明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总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确定各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重点,重点确定 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经济区域内综合发展方案, 阐明各经济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 5.获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11
二、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完善的基础设施
3.优惠的经济政策
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三、经济特区的类型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与 贸易。
主要根据国家领土大 小,区域自然、经济 条件的差异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来确定。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8
三、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1.类型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以省、市、自治区为基本地域分类单元; (2)经济发展阶段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3)产业结构特点、功能和发展方向的相似性; (4)划分结果显现空间地域的不连续性,允许同一类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