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
因此,如何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方面,历史遗留问题是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重点支持的是沿海地区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导致一些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一些落后地区的自身条件也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例如,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缺乏人才等问题都成为制约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首先,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是首要任务。
中央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
同时,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鼓励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
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源和资本流入这些地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落后地区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既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可以通过引进外地人才或者派驻专家团队等方式,为落后地区带来新的思想和技术,推动其经济发展。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中央政府可以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优先考虑落后地区的需求。
同时,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快物流的畅通,有利于拓宽落后地区的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另外,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也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可以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政府可以制定支持政策,鼓励落后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探源——长阳县落后乡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调查
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 一方面, 将长阳县的各个乡镇与
全国相对 发达地 区 的乡镇 进行 比较 , 长阳全县所辖 则 l 个乡镇都属 于经济发 展落后 乡镇 ; 1 另一 方面 , 长 在 阳县境内, 乡镇之间经济发展 不平衡 , 比较先进的乡 有 镇 , 比较落后的乡镇 , 也有 我们此次展开调查 的对象 主 要是基 于后一种涵义而言的。为 了了解全县有关工农 业 及其他 产业发 展方面 的总体情 况 , 调研部 门的选 在 取上, 我们重点选择 了长阳县政府 办、 统计局 、 经贸局 、
直接到农户家中采访 。
收 稿 日期 :0 5 O 2 2 0 —1 一 o
加工层次低, 附加值低 , 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支柱产业和
骨干企业及 知名 品牌 , 产品市场竞 争力很 弱。( ) 3技术 结构和经营管理 落后 。 县属企 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 、 设 备老化 、 管理水平低 、 高新 技术 产业发展缓占GDP的比重仅为 37 。工业 .
对经济发展 的贡献 主要靠 隔河 岩电站支撑 。 , 目前 还没 有利税过千万元 的企业 。( ) 2 产品结构不合理 。 全县绝
大多数产 品属 于基础原材料 、 农副产品初 级加工产 品,
乡等乡镇进行重点调研。为了贯彻执行总体和局部及 个案相结合的调研工作原则 , 避免村镇干部陪同走访 可能引起的信息失真 , 在入户调查 时, 我们坚持走两条 路线, 一方面, 我们通过联系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到村民 家中走访 ; 另一方 面 , 我们 也避开 乡镇和村 中的干部 ,
产业和主导产 品 。2 0 , 0 2年 县属规模 以上工业实现工
对口支援实施方案
对口支援实施方案一、概述对口支援是一种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援助形式,通常来自相对发达的地区,帮助相对落后的地区实施经济发展计划,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将提出一个对口支援实施方案,详细解释如何在落后地区实施经济发展计划,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二、目标1.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4.加强对口支援地区与援助地区的合作关系。
三、实施方案1.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在落后地区,经济基础设施的缺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口支援地区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落后地区建设道路、桥梁、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
同时,还可以帮助落后地区建设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产业扶贫和就业培训落后地区的产业相对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对口支援地区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新的产业和扶贫项目。
同时,还可以提供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增长和劳动力转移。
3.教育和医疗援助教育和医疗是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重要领域。
对口支援地区可以帮助落后地区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建设学校、医院和其他教育、医疗设施,培训教育和医疗人才,提供学生和医生的奖学金和津贴,改善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4.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对口支援地区可以帮助落后地区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推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保护当地环境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对口支援地区可以帮助落后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广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点和设施,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6.合作机制和人员交流实施对口支援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和加强人员交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
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
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资源短缺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投资不足 • 教育和科技创新落后 • 政策和体制不完善
01
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短缺可能导致无法满 足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需求 ,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水资源
水资源的短缺可能影响农业灌溉 、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导致经 济发展受到限制。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缺乏科技和机械化的 支持,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农业劳动力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 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薄弱,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支持。
工业发展水平低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限,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
人才流失严重
优秀科技人才外流,导致科技创新人才短缺 ,制约了经济发展。
技术引进困难
技术引进成本高昂
引进先进技术的成本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来说,难以承受 。
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 力引进有技限术后,一些地区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和人才,难以进行消化吸收和
再创新。
技术引进与本土产业脱节
技术引进未能与本土产业有效结合,导致技术引进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2
外资利用不足可能导致我国错失国际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影响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3
外资利用不足还可能引发国际收支失衡和外汇储 备压力,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04
教育和科技创新落后
教育水平低
缺乏高质量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 区的教育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人 才需求。
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与解决路径的思考
性 已 经 成 为 整 个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一 个 短 板 , 个 难 题 。 由 于 贫 困 山 一
直 承受 着 来 自自然 环境 各 种各 样 因素 的 制约 , 时至 今 日. 这个 天 然 的天人 关 系仍 然 存在 , 地理 条 件 复 杂 、 在 地势 险 要 的 山 区这种 制 约 性表 现 得更 加 突 出。 山区 山多路 陡 , 可耕 种土 地不 多 , 分散 、 度 且 坡 较 大 。有些 地方 气候 多 变 , 不利 于农作 物生 长 。各 种工 程 建设 困 很
、
贫 困 山 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紧 迫 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 我国经 济社 会 的发展 ,原有 的发 展模 式 和路径 的弊 端 已暴 露 无 疑 . 方 性 不 平 衡 成 为 推 进 发 展 的 关 键 性 制 约 因 素 表 现 最 突 地 出 的就 是贫 困 山 区发 展 严重 滞 后 , 展 动 力不 足 . 展 潜力 得 不 到 发 发 充分 发掘 , 发达 地 区之 间形 成强 大 的经 济落 差 。随 着科 学 发展 观 和 念 的深入 , 面发 展 、 全 和谐 发展 、 可持续 发展 理 念 已成 为当 前世 界 各 国追 求 发展 的重要 价 值 取 向 。 当代 中 国发 展也 开始 了根本 上 的 转 型 , 快 速 发展 经 济 、 强经 济 实 力 , 渐转 移 到 注 重平 衡 发展 、 从 增 逐 科 学发 展 和可持 续 发展 的轨 道 上来 。党 和 国家 制定 一系 列相 关 政策 , 直指 落 后地 区发展 , 对促 进 城 乡统 筹 发 展 、 加快 城 乡发 展 一体 化 等 等战 略 的提 出, 正是 这种 发展 理念 的具 体落 实 社 会 作为一 个有 机 系统 ,其 发 展必然 要求 组 成系统 的各 部分 彼 此 间相互 协调 、 同发 展 。如 果各 个部 分 差距 太大 , 成掣 肘 之势 , 共 形 那 么发展 的合 力 就会 大 大减 弱 , 速度 就会 大大 降 低 。贫 困山 区 的经 济社 会发 展作 为 国家 整体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有机 组 成部 分 , 的滞 后 它
最新整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ocx
最新整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间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正在缩小,但东西部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
究其原因,体制环境、政府职能转变、科技水平和观念等软投入落后是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一方面,软投入质量低下,使得当前西部地区投融资只能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国内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并没有大规模地相应跟进,呈现出“政府热、民间冷”,现有中央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水平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西部地区软投入质量低下,严重影响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使得中央倾斜投资的效率大打折扣。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体制转型滞后。
同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所有制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要素市场等方面还保留着较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有的方面还相当严重。
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省区市场化程序与东部差距较大的方面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差距。
(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与改革开放的需要相差甚远。
首先,政府规模庞大,运行费用长期偏高。
其次,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第三,政府管理方式落后,运行效率低下。
(三)知识贫困、技术落后。
胡鞍钢提出了“知识贫困”的概念,他认为知识贫困不仅仅是教育水平低下,而且是指“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
欠发达地区的知识积累与经济发展一样与东部地区差距显著。
(四)观念转变滞后。
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和普通劳动者观念转变滞后。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二是求稳怕变,不敢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根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根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速度、水平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普遍存在,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问题。
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人口迁移、资源流失、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本文将从根源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地理位置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含量和分布。
例如,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而新疆西部的沙漠化地区则缺乏可供利用的资源。
第二,人口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有些地区人口外流主要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和低收入水平;而另一些地区则因为环境恶劣和自然灾害而导致人口流失。
人口的流动会导致不同地区劳动力的供需失衡,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政策扶持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在不同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有些地区政府出台了支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
政策扶持的不平衡会导致一些地区经济飞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落后滞后。
第四,教育和科技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和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人才素质普遍较高,创新和发明的能力也比较强。
这样的地区往往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创业者,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在知识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则受到了制约。
因此,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应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以带动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提高知识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样才能促进技术研发和工业升级,使经济更加可持续发展。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政策的协调和统筹,在保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出现过度扶持和空心化现象。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既普遍又复杂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贵州民族大学理学院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姓名:李春忠学号:20101005009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贵州而言,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就贵州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将近百分之五十,而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比例最多的就一个县(台江县)。
下列就以台江县为例:台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48公里(坐1个小时车可到达),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坐3个小时的车可到达)。
全县辖8个乡镇,161个村(居)委会,总面积为110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195亩。
到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台江是山村很多的地方,而且这里的教育相对落后,投资力度不足等。
这些都制约着台江经济发展。
有位一位经济学家曾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缺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台江县正是如此。
台江县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台江地区也面临着挑战。
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不仅仅这样,还要做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
台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一)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台江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
(二)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
台江地区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
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原因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首先,资源短缺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短缺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其次,技术创新不足也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驱动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许多国家或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缺乏自主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体系,这限制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不平衡的发展也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等不平衡现象。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限制了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威胁,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限制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制度建设不完善也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一些国家或地区缺乏健全的法制、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平竞争环境,这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各种制度性障碍,限制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资源短缺、技术创新不足、不平衡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制度建设不完善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资源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平衡发展,保护环境,完善制度建设,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化解之策
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化解之策作者:邓敬雷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3期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改变革命老区的落后现状是目前面临的一道难题。
革命老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项小康指数低于国内平均标准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大力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脱贫致富。
一、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一,缺少新观念。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发展观念也必须跟上形势变化,与时俱进。
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最大瓶颈是思想观念陈旧僵化、文化意识严重滞后、生产管理手段守旧落后,分田到户的经营方式也严重制约了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
农民之间没有共同劳动、共同发展的互相激励,就不会产生新思维、新观念的碰撞。
即使有了很好的发展经济的建议与对策,当地老百姓缺乏长远的眼光去接受和推进,也难以实现经济的发展进步。
其二,缺少新人才。
革命老区具有优良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由于观念落后、人才匮乏,掌握宏观经济、产业格局、整合营销、品牌管理、文化开发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数量少,尤其是创意农业专业人才、产品品牌运作高层次人才、具有创意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面临较多困难,导致宝贵的创意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迄今为止许多革命老区发展的还是没有发展潜力的过时传统项目。
目前革命老区迫切需要人才支撑,改变发展模式。
不但要通过粮棉油糖、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等生产解决食品供应问题、满足城乡居民食品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功能,开辟农村发展空间、拓展农业功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其三,缺少新项目。
旅游条件较好的老区受前几年房地产热的影响,吸引外资盖了休闲度假村,但是没有主行业和新项目的牵引和支撑,配套服务设施也没有跟上,吸引不了游客,也形成不了旅游线路,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度假村项目运营困难,有些甚至已经完全荒废。
浅谈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浅谈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引言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
然而,在小城镇建设中,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的原因1.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受制于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无法发展多样化的产业。
例如,资源枯竭地区的小城镇很难发展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偏向单一。
2.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足: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普遍面临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高新技术支撑,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导致产业结构无法实现升级和优化。
3.投资和资金链短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建设面临投资和资金链短缺的问题,造成产业结构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4.教育和人才质量的不足: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和人才质量普遍较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限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导致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改善产业结构失衡的措施1.挖掘区域特色产业: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应充分利用其地域特点,挖掘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通过整合资源和推动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有效平衡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2.投资于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和技术水平,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引导资金向多样化产业流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投资机构将资金流向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的多样化产业,提高投资和资金链的完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4.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应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支持,引进高新技术和优质项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结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中,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挖掘区域特色产业、投资于教育和人才培养、引导资金流向多样化产业和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推动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途径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
一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却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紧张等。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
二、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良好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等,这些条件使得这些地区具备更好的经济发展潜力。
而另一些地区,则地理条件较差,如地势低洼、气候恶劣等,这些条件则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政策倾斜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
在一些地方,政府对特定产业或地区给予过多的支持和关注,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而其他地区则往往缺乏政策性的支持,这使得它们在经济发展上处于劣势地位。
3.人才流动不均人才流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使得这些地区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更具优势。
而其他地区则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4.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其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而一些地区则积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更好的支持。
三、解决途径1.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该加强对地区的政策引导,避免过分关注某些地区,而忽视其他地区。
需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给予各地区公正的机会。
同时,也要加大对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同时,要注重弱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填补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鼓励人才流动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该加强人才流动政策的制定,鼓励优秀的人才流动到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的地方。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罗亭镇为例,农村人口占比重大,越占1/5;产业结构调整条件还不够成熟,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科技带头人,即使有极少部分人发展了特色种植,也形成不了规模,对与全镇来讲,产生不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渠道不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不高;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再者,名义上作为南昌城区的乡镇——罗亭,地处山区远离南昌城区,除了客观条件制约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人们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大多沿袭过去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一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导致粮食产量不能得到迅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素束缚,尝试将主要的生产方式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导致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同全市平均水平来比仍然处于低水平;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农村群众观念转变慢;事实上存在着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四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受资金、技术、交通和能源等因素的制约;拿罗亭镇来说,虽已通路,但距离市区及湾里城区仍然较远,公共交通极不便利;坡陡、弯大、路窄,有些是晴通雨阻,运输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本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资金短缺,镇内几个乡镇企业经济收入不景气,没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保证不了经济建设的人力、技术的需求;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乡镇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乡镇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具体的来说:一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罗亭镇虽被列为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工业园也落户罗亭,但由于起步较晚,城镇化建设水平不高,工业发展滞后,承载大量人口来此安居的能力不够,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条件尚不成熟;一味地搞城镇化建设,不仅不会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二要克服农村城镇化的过急倾向,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按照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行节水农业,进一步深化农业基础投资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因素,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复种指数;结合罗亭实际,就要极大地依托我镇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现有全省花卉苗木龙头企业卓茵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和罗亭牌脆蜜桃种植业,可一方面大力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和果业种植,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适宜我镇种植的高效绿色生态农业项目,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升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流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促进土地、资本等要素集聚;注重培植特色农业专业户、龙头企业,带动我镇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工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农民致富;三正确引导和支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正确引导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也是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但是,无论是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即既注重向城镇的转移,又注重就地转移;有两个很明显的原因:一是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要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把农村人口降到10%甚至5%以下,不说不可能,起码会比它要漫长得多;二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劳动力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方面,越后发达国家困难越大,有多方面甚至是不可比的,因为越后发达国家向世界市场输出产品的能力整体上与先发达国家越无法相比,因此,靠世界市场拉动本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成份就越小;任何忽视就地转移而只强调“向城镇转移”的理论和政策导向,都是不可行的;1、向城镇的转移及城镇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真正实现,是农民居家迁入城镇,而不是所有的“打工者”;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转移的政策和措施,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哪些人可能是“居家迁入者”,具体用什么鼓励措施;就当前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可能居家迁入城镇的主要是:到城镇创业并已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发展者;夫妻双方都在城镇打工,已有一定积蓄者;夫妻双方都在城镇打工而生育子女者,他们为了子女的发展会千方百计在城里定居;农村中已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主或以各种途径先富起来、有了相当积蓄而追求生活、文化等条件提高者等等;一般的打工人员,由于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家庭成员多数还在农村等,很难居家迁入城镇;如果我们盲目地鼓励、鼓动这部分人入城,则要么政策目标难以实现,要么他们迁入了城镇后,成为城镇中的贫困人口,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2、就地转移及个私企业的发展;要实现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一是完善出台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放开经营、放手发展个私经济;二是充分利用集贸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多种融资渠道,加速市场繁荣,促进个私经济发展;三是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采取能人入股投资,改变家庭作坊的传统经营模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做强做大现有个私经济;3、农民的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与镇域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发展;劳务输出在许多地方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农民素质不适应,或观念老化、宁肯在家闲呆着也不愿出去赚钱;许多农村有十分有利的开发、创业条件,而农民的素质、观念跟不上,“赚起赔不起”不敢去干或想干不会干;所以,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至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甚至比货币短缺的制约还严重得多、直接得多、紧迫得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如开展美容美发、烹饪、摩托车修理、家电维修、电脑文秘等职业培训,培训合格后由镇政府统一为他们提供一定金额的无息贷款作为就业基金;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建立现有企业就地吸纳劳动力的就业机制,拓展劳动力本地就业空间;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工作;4、要鼓励和支持城里人上山下乡创业办企业;由于观念、技术、资金、社会关系等诸多原因,城里的干部、职工、个体私营企业到农村去进行一、二、三产业方面的创业,在一些地方已出现了很好的典型,应该大力宣传、鼓励和支持;发展下去,在许多地方这可能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民创业的一个较好的途径;四结合村镇实际,进行市场运作;一个地方发展速度的快慢,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切合实际抓发展;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要我们一转变发展观念,广阔的农村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新农村的建设必将诞生许多的商机;我们决定依托我镇的实际,进行富有镇域特色的新农村项目包装,邀请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投资打造,大力发展新农村旅游、娱乐、度假、会务等产业;例如我镇已打造好的岭口、巷下、谭家等自然村,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整洁的村容村貌吸引许多的周末踏青的人们前来游玩,2006年被打造好的岭口自然村被中央电视台选为全国农村家居设计大赛交换空间栏目南方赛区唯一实地赛点,新建的民居喜获全国金奖,至目前为止,前来参观的人仍络绎不绝,成为我镇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像岭口村这样富有特色资源优势的村庄在我镇为数不少,新农村建设中蕴藏的商机还有许多,只要我们挖掘项目优势、做好项目包装、多方推介市场,让政府、农民、企业都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一定能大大加快我镇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五做好优质招商,丰富经济结构;俗话说:无工不富;像我们罗亭这种经济欠发达的乡镇,要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罗亭独特优势,借“罗亭新型产业开发区”建设契机,做强做大罗亭这张品牌,促成项目多落户、早开工、快见效;大力推进招商工作,在先锋软件集团、南昌泉世泓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我镇的基础上引进更多的优质企业落户我镇,改变我镇的产业经济结构,走工业强镇、工业富农之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转变机关党政干部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扬民主,在重大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广开道路,广泛听取党内党外的意见;要进一步加强党政干部队伍的执政水平,组织干部职工加强市场经济知识,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边远民族落后地区是指位于国家边疆地区、民族聚居区的落后经济地区。
这些地区距离经济中心较远,交通条件差,资源有限,教育水平低,人口贫困率高等因素使得其经济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制约因素。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交通与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地理条件边远民族落后地区通常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土地贫瘠,这些地理条件直接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地理位置偏远使得交通成本高、交通不便利,难以与经济中心地区进行有效地联系和贸易。
同时,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潜力,导致经济活动的单一性和脆弱性。
交通与基础设施交通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是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网络不发达,交通运输成本高,给在该地区进行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化的公共设施,限制了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的生产力和发展潜力。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不合理也阻碍了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些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资源匮乏。
资源丰富地区过度开发,资源匮乏地区却闲置不用。
此外,由于资源开发技术、资金等限制,边远民族落后地区难以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
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水平低和人才短缺也是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滞后,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质量不高。
缺乏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和培训机构,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这使得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总结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条件、交通与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以及教育与人才培养。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了边远民族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试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效应
试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效应一、迟发展的定义及原因迟发展是指某个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较为滞后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迟发展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东部地区较早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拥有更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从而先于西部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地形、气候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二、落后地区的经济困境1.资源贫乏: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遭到很大的阻碍。
2.劳动力素质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导致劳动力素质不高,直接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基础设施落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缺乏,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迟发展的影响迟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绩效水平低,无法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人民生活质量低下。
其次,迟发展也将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由于资金、人才的流失,落后地区也存在环境破坏、文化衰退等问题。
四、解决迟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在资金、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经济落后地区更多的支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2.发展新型产业: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来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4.振兴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科技改造和创新升级来提升产业价值,从而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五、结论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问题,需要综合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综合施策,在政策、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一、缺乏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是缺乏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同时,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瓶颈问题。
应对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技术培训和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科学种植技术。
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提供有吸引力的政策和经济利益,有效解决农村人才流失问题。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交通网络、供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农产品的输送和销售会受到很大限制。
应对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和改善农村道路、供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市场规模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三是市场规模小。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市场需求有限,农民的产品销售受到很大的限制。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应对对策:政府应推动农村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
四、金融服务不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四是金融服务不完善。
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相对稀缺,农民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同时,由于农民的财务状况不佳,农村地区贷款难度较大。
应对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
同时,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提高农民的信用评级,降低贷款门槛,帮助农村经济发展。
五、缺乏创新意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五是缺乏创新意识。
许多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这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应对对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传授创业和创新知识,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
经济指标落后 剖析材料
经济指标落后剖析材料
经济指标落后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经济指标落后的因素:
1. 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电力等,会严重限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2. 缺乏资源:有些地区可能缺乏必要的资源,如土地、水、能源等,这会使经济活动受限,影响经济发展。
3. 人才流失: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落后,那么它可能无法吸引和留住足够的人才。
这会导致该地区的创新能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进一步下降。
4. 政策限制:某些政策可能会限制经济发展,例如过度的监管、税收政策等。
5. 社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政治动荡或安全问题可能会影响投资环境,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6. 缺乏投资: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地区缺乏投资,那么它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7. 技术落后:技术落后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8. 教育和培训不足: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技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如果教育和培训不足,那么劳动力的素质就会下降,影响经济发展。
9. 文化和传统因素:某些文化和传统因素可能限制经济发展,例如对外部事物的排斥、缺乏创新思维等。
10.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能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资源枯竭等问题,从而影
响经济发展。
要解决经济指标落后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等。
同时,也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
浅谈欠发达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难点和对策
浅谈欠发达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难点和对策发布时间:2021-10-08T13:02:52.8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2期作者:任鲁建[导读] 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人才资源的缺乏、管理机制滞后、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平台不足,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欠发达地区应采取大力发展制造业和高端农业吸引人才、搭建好为人才服务的平台、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吸引、培养、留住人才,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本地区经济快速并可持续发展。
任鲁建菏泽市牡丹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人才资源的缺乏、管理机制滞后、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平台不足,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欠发达地区应采取大力发展制造业和高端农业吸引人才、搭建好为人才服务的平台、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吸引、培养、留住人才,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本地区经济快速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激励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11-125-02人才是指具有相当的专门技术能力或专业知识,能进行创新性劳动,对社会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及能力都比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强盛国家之基,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1]。
人才已成为各地区争夺的核心资源,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拥有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更多的主动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兴国”已是大家一致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体制改革方面的政策,为加快人才事业发展,促进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路径不同,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区间的差距日趋扩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而关于其发展道路的研究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国内外的经验不断证明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特征凸显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新型工业化道路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资源、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差距,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而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
欠发达地区既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又是一个社会学的范畴(表现为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总体上都处于滞后地位)。
我国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落后,既有西方经济理论所阐述的一般机理,但更有其特殊性。
本人认为,重要生产要素短缺、地区发展战略不均衡、思想观念滞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发展道路选择不当等,是经济转轨的特殊背景下造成我国欠发达地区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各因素之间相互耦合成超稳定结构,使欠发达地区不仅分享到的改革开放成果远少于沿海发达地区,而且走向贫困的循环。
这是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种理论所无法完整解释的。
一重要生产要素短缺的硬约束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的初始原因一般来说,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并不低于有些还甚至高于发达地区,发展的初始约束主要来自资本和人才两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缺乏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是区域经济中心对外扩散的边缘地区。
特别是基础设施落后,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状况差,通信不发达,信息不灵,不仅很难接受到外界辐射,很难分享到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好处,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原有资本和人才的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调查报告题目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完成人姓名吴家良系别体育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体产)班级10级6班指导教师唐坤完成日期2012年10月5日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调查(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体育系吴家良)摘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成效。
本文认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以下制约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落后,信息不畅;科学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增长快;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发展资金不足,经济增长乏力;改革滞后,软环境过“硬”。
这九种因素相互作用,阻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我国疆土辽阔,地貌复杂,民族众多。
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通常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块。
其中西部地区包括了10个省区市,总面积约541.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6.4%,人口2.7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
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仅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就达33.7万亿元。
早在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就西部开发的意义指出:“开发西部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明显加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改革开放20年来,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比例几乎没有变化,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发生了较大变化。
198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2.17:30.30:17.53,而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比例为59.00:26.50:14.50。
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提高了6.8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了3.80和3.03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差距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0%、50%和30%。
其中,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业产值已占到农村社会总值的80%左右,农业产值仅占20%。
而西部地区非农业产值则仅占20%,农业产值却占了80%。
这种经济结构的差距,导致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效益较高、风险较小的第二、三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70%—80%则来源于效益较低、风险较大的第一产业。
3、综合性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东西部地区的总体差距是多方面的,反映在综合性社会发展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综合发展水平看,东部大多数省市的综合发展水平的位次在前移,而西部大多数省区的位次在后移。
(2)从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看人口素质方面,大学程度人口指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的北京,最低的是西藏(0.66%)和贵州(0.89%)。
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人口指标,最高的为青海省32.55%,其次为甘肃36.73%。
最低的是北京市10.74%。
可见,由于人口素质的问题,西部地区实现小康困难重重。
(3)从反映生活质量指标之一的每百人电话拥有量看,东部为2.6部,西部仅为0.02部。
从以上几个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人口素质较高,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也优于中西部地区。
一、造成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四个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既有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本身方面的原因。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东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
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与商品首先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
与此相反的是,由于封建统治、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的影响,许多中西部的城市却相应地衰落或停滞不前。
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还不及1843年的一半。
2、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先发效应区位条件的不同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
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3、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区域发展采取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
同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赋予诸多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在全国逐步削弱计划控制的改革中,先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
据专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
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面积为691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596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大开发地区面积的86.3%。
可见,西部大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开发。
所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成败。
怎样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这是当前我国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等都热切关注并积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分析有哪些因素在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那么制约因素都有哪些呢?二、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对地区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自然地理结构的第一、二台阶的高原和山地上,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
民族地区绝大部分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西南地区稍多),而且西北多在200毫米以下,这样致使很多地区沙化严重。
大部分地区年积温在4000℃以下(西南地区稍高),以寒冷为主,不利于农业发展,而且整个青藏高原更在1600℃以下。
西南地区多是山地土壤,西北和北方则是黄土和沙漠,富含有机质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最后,民族地区很多是岩丕裸露,植物稀疏,森林覆盖率低。
如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多石山、峡谷,沼泽地、草地、雪山和石灰岩等地形面积大;青藏高原地面常年积雪;西北和北方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因降水量少,沙漠面积大,地面沙化、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极低。
据1996年统计,当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4%,而甘肃为4.2%,青海为0.3%,宁夏为0.9%,新疆为0.9%,内蒙古为2.1%。
另外,民族地区普遍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风沙、风暴、滑坡、泥石流、雪灾、地震等较多。
这样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思想观念对地区的发展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它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影响着经济发展,而且往往是根本性的。
落后保守的思想泯灭人们的进取心,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甚至阻碍进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极大。
有这样一个事件是最好的例证。
能源极缺是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消除它对经济的制约,政府在羊卓雍湖修建一座水电站。
一些笃信宗教的藏民群众硬说那是个神湖,动不得,反对修建。
考虑到民族团结的大局,工程在已投入3000万元资金后只好下马。
民族地区群众由于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受现代思想,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准则影响较小,持有很多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
主要有:第一,宗教意识。
宗教对民族地区影响较大,它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化于民族意识之中,以致于人们生存的重心都放在宗教之上,一切围绕着宗教转。
其表现如某些宗教信徒为对宗教表示虔诚常会倾其财力,甚至不惜贷款。
这样,直接影响着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第二,迷信宿命思想。
民族地区群众多有神灵上帝等观念,认为一切都已被上帝安排好,自己的命运是无法摆脱的,致使他们处处循规守矩,凡事任命由天,不敢“犯规”。
第三,重义轻利的观念。
重义轻利本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价值观念,但在生活中过于看重传统的那种“义”,则会影响现行社会“利”的价值准则,与现代价值观念发生冲突。
第四,平均主义消费观。
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平均消费的观念,如在一些佤族地区,种的粮食、菜互相吃,所谓“山毛野味,见者有份”。
在拉祜族、佤族、布朗族中还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在杀猪宰羊时,要把全村人都请到家里,连吃带拿,二三百斤重的猪在一天就消费完了。
这样的消费观是对生产积极性的扼杀。
第五,无积累财富观念。
很多民族地区群众消费没有计划性,“有时大吃大喝,无时将就度日”。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严重的超常规消费,如粮不够吃也要买酒,甚至用国家救济粮换酒喝。
这样的消费怎么能够扩大再生产?第六,重农轻商思想。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地处偏僻,与外界交往不是很多,主要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重农轻商,视经商为耻、为不务正业。
有人在云南某乡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民族群众耻于做生意。
该乡每周五有一次集市贸易,各民族群众将货物分摆数堆,每堆一元钱。
有的则是采取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换形式。
甚至个别村寨的群众则把东西放在路边,人躲在草丛里,等别人把东西换走后才出来。
现在一些民族地区这种观念尽管有所变化,但仍根深蒂固。
第七,本土观念、排外意识强烈。
少数民族多聚族而居,因地处偏僻,与外界交往少,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着程度不同的封闭性,对于本民族或本地区有强烈的归附意识,而对外界则强烈排斥,显得封闭、狭隘、保守、目光短浅。
由于有这样的心理,对外界的思想、生活方式、技术等怀着不自觉的抵触情绪。
第八,安于现状的思想。
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尽管很穷,但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地挣钱以改变现状,而是安命于贫,不愿外出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