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大词典》对逆反心理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态度。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其实质是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表现出对他人的不遵从。



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主要也许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家庭缺乏民主氛围:如果家庭总是大人的“一言堂”,两代人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平台,家长不能很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心理的疑惑和苦闷就很难找到梳理渠道,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以行动或语言来表达他的不满------逆反。



2、不切实际的期望: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其它原因,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人,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会引起孩子对立情绪。



3、对孩子过于严厉:有的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材”,以“严格要求”作为教育孩子的唯一准则,常采用苛责、挖苦、讽刺、甚至打骂对待孩子,以此来刺激他们的成长,结果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逆反。



4、压抑孩子的好奇心:许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是在瞎胡闹,简单的压制易引发孩子不满情绪。



5、反复唠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话,会反反复复说教,孩子长期处于“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厌烦心理。



孩子“不听话”,未必就是坏事。我在亲子关系咨询中,孩子出现问题,家长总认为孩子的不对,其实,孩子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原因。只是家长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有的父母总说孩子犟,其实父母自己可能比孩子更“犟”,与孩子没说两句,就开始顶牛,会争个面红耳赤。所谓青少年逆反心理,不过是站在家长角度看孩子成长的一种说法。从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多多少少都有,泰然面对、正确处之,让孩子特殊的成长时期顺利度过,是做父母较好的态度。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共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岁至5岁称为“第一逆反期”;12岁至20岁称为“第二逆反期”。



在第一逆反期里,孩子才刚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等,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主观能动性越

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会表现出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则是逆反第二期,逆反心理也最重。此时,孩子的生理发育已逐渐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在心理上则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要求成年人将他们视作大人看待,内心要求父母理解并尊重他们。如果这种理解与尊重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会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



查阅资料发现,5%至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与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怨恨他人等。这些行为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尤为明显。



孩子处于心理逆反期,不少家庭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与妈妈的“矛盾”一触即发,与爸爸关系则相对缓和。其实,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遇到“不听话”的孩子,也该发挥不同作用。



从妈妈的角度来讲,坦率地接纳是第一步。孩子从母体中分离开来,直至自己慢慢独立长大,完全是一个分离过程,我曾经在网上写过一篇《没有分离我们不能成长》。可不少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就该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其实,逆反是每个孩子都会发生的心理状况,并非个例。很多例子表明,没有叛逆的孩子没有成长,也不可能超越父母的成绩,想要鼓励孩子有发展,还应尊重他们形成的主见,并辅以自己的生活积累作参考。



比如有的孩子平日只喝碳酸饮料、从不喝水,妈妈的指导应该是“饮料可以喝,不过依妈妈的经验,这并不利于你的成长”,而不是单纯地责备、说教。



说到父亲,应尽量减少干预孩子逆反的次数。如果孩子逆反并无道德观念上的“出格”,父亲应表示认同,并鼓励培养他或她为人的责任意识。再如,很多男孩觉得妈妈啰嗦,认为不用妈妈多说,事情也会做好。这时,父亲不应劝孩子听妈妈的话,而要表示认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说到了,就一定要做到”



让我们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孩子顺利地度过第二反抗期,成长为具有良好性格的人,孩子将终身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