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
8、9岁儿童的逆反心理
2004-10-27 9:47:52 中国社会报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张光珍【情景一】:“彤彤,快过来,看妈妈给你买的新衣服漂不漂亮,快穿上试试!”妈妈一进屋就兴高采烈地朝女儿喊道。
在一旁做作业的女儿似乎没有听到妈妈的叫声,头也不抬地继续做自己的作业。
妈妈以为彤彤没有听见,又叫了一声。
这时候,彤彤爱理不理地抬起头,瞟了那衣服一眼,说道:“这么难看的衣服你留着自己穿吧。
”“唉,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说话,我好心给你买衣服,你看都不看一眼,你这什么态度阿?越来越不像话了……”【情景二】:8岁的儿子回家顾不上脱去外衣就开始玩游戏机,妈妈说:“你把外衣脱掉再玩,行吗?”儿子装做没听见,继续玩游戏机。
妈妈又说了一遍,儿子还是没反应。
妈妈说第三遍时,儿子火了:“你好嗦,能不能少说几句。
”“你敢这样跟我说话,一个星期不许看电视。
”“不看就不看,有什么了不起!”上面这些情景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爱跟父母顶嘴了,爱跟父母较劲了,你叫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对父母买的衣服、食品、玩具开始变得挑剔了,有时候甚至拒绝穿父母买的衣服,玩父母买的玩具;对父母的教育不服气、不接受了,爱钻牛角尖、跟父母对着干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了……成因篇儿童期的逆反行为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与困惑,很多家长在问:“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我们的孩子以前那么乖巧、听话,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难管教呢?”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儿童自身、家庭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儿童逆反行为发生的原因。
首先,从儿童自身来说,刚出生的孩子由于自身的软弱,完全处于成人的照顾和保护之下,事事都得依靠成人,因而对成人会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
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他们开始自己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学校活动要求儿童独立地学习,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
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
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许多家长无可奈何的抱怨:“唉,这孩子怎么就那么犟呢?”“我饿孩子真是太任性了,让他往东,他偏往西。
”这种现象在幼儿阶段非常普遍,这是幼儿逆反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
逆反心理是这在特定条件下,个体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儿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儿童,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有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闹独立。
成人如果一味训斥,惩罚就会导致儿童发展的“危机”,其表现为:一是遇事缩手缩脚,二是任性执拗,逆向而行,其中后者为多,分析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特别强,爱问为什么,说明东西都要摸摸、碰碰,这是幼儿主动认识世界的表现,比如用手指头去触摸电器插座、拆玩具等。
这些行动常惹恼父母,孩子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训斥,甚至体罚,这就引起幼儿的反感,导致他们的反向行为,“你不让我干,我偏要干。
”2、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应当承认在许多父母中,不少家长常常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心,忽视了也要尊重孩子,那种动辄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孩子的错误做法,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唠唠叨叨许多家长常限制孩子的行动,这个不准,那个不行,一会儿说要注意这,一会儿又要注意那,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时间一长,孩子就厌烦。
4、不顾幼儿个别差异和意愿许多家长总是望子成龙,要孩子学这学那,识字、学画、学琴、学舞蹈,也不管幼儿是否愿意学,喜欢学,结果往往也是引起了幼儿的对立情绪。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幼儿逆反心理带来的消极后果呢?首先,教育者要学会一点儿儿童心理学知识。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摆长辈的架子,平等相待,就容易进行教育,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处理幼儿的逆反心理得注意方法。
三岁是幼儿第一个逆反期
三岁是幼儿第一个逆反期家里突然有个喜欢与你对着干的小人儿——三岁左右的小不点儿,挺着小胸脯,既倔强又骄傲地捍卫着在成年人眼里不值一提的芝麻小事。
其实,就像人们开车去旅行,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也难免要进入不同阶段。
面对孩子人生初始的“叛逆”举动,你准备好了吗?解读“反抗期”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
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为什么两三岁孩子会有反抗期呢?首先,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
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
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
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原先,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
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因此,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
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
两三岁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
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
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
两三岁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比如,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
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行为。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牟定县安乐中心小学彭兴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学校不准做的事,学生偏要去做,这在心理学上叫“逆反”现象。
“逆反”在传统的发展心理学领域,是儿童对家长或教师的教育与劝告所持的反抗、反对心理的倾向。
(一)具有逆反心理学生的特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除具有同龄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外,由于他们不同的思想基础、性格特征、生活环境等因素,又具有下列特殊的心理特点:1、有较强的自卑感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由于他们已养成某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且学习成绩一般也较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因而其自尊心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较严重的自卑感。
而越自卑就越容易犯错误,就会因此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责,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于是,这些学生便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
2、言行的不一致和心理的极度矛盾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其所想、所说、所做的往往是不一致的,其心理活动常出于矛盾状态。
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无所谓、不在乎或傲慢无理的样子,但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不是不想进步,而是得不到师生们的信任。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1、家庭方面的原因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直接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孩子最听父母的话,最信任父母,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教育力量是强大的。
但是,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欺骗孩子或由于家庭内部不团结,家庭内部对孩子的教育要求(意见)不统一等因素,进而不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正面教育,那么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产生消沉和抵触情绪。
2、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了一些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发生变态,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3、学校方面的原因这是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教师的方法不当,如教师的训斥、威吓等,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儿童的逆反心理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儿童的逆反心理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儿童的逆反心理是教师常常会遇到的挑战之一。
逆反心理表现为孩子对成人的要求、指令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和行为。
理解并妥善应对这一现象,对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从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他们正处于探索世界、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渴望独立和自主,当他们感到自己的意愿被忽视或限制时,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家庭中过度溺爱或者过于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逆反行为。
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也可能引发逆反心理。
那么,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儿童的逆反心理呢?理解和尊重是关键。
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尝试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表现出逆反行为时,不要急于批评和指责,而是先倾听他们的心声。
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可以蹲下来温和地问:“宝贝,你是不是今天不太想参加呀?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愿意与教师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孩子互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例如,每天早上热情地迎接孩子,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在课堂上,用鼓励的眼神和微笑给予孩子肯定。
当孩子与教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他们会更愿意听从教师的引导。
教师还需要调整教育方式。
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过多的命令和强制往往会适得其反。
可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比如,在收拾玩具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宝贝们,我们现在要收拾玩具啦,你们是想先收拾积木还是先收拾拼图呢?”这样既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又达到了收拾玩具的目的。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但也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摘要:“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高峰时射期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心态反应;其突出表现为抵触性、求异性、矛盾性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做必要的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对策;探究;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
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1.主观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敏感,易激动,到了不服从“命令”的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他们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尤其需要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老师的理解。
此时,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正确地理解这种心理,不能在尊重青少年独立的前提下采取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而是过多地干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处处以不放心、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出现,过多地下“行政命令”,就会使学生把这种不自觉的斯壹对抗转变为有意识的对立情绪,即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方面。
随着社会进步,青少年的眼界骤然开阔,通过书籍、影视歌曲等各种途径不断获取信息。
随着思想的活跃,他们喜欢推崇、猎奇,越是认为新鲜、神秘的东西越要知晓,而经常的事与愿违又使他们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再加上许多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较为优越,与学校紧张的生活,严格的纪律不相适应,面对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与要求,很多学生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他们常以沉默或公开对立发泄自己的情感要求;此时,老师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相应的关怀和照顾,必然会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
孩子逆反心理的年龄是多大呀?
孩子逆反心理的年龄是多大呀?1、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宝宝叛逆的表现是打人,他们会通过这个行为表达自己反对的意见,这段时期是孩子与家长最早的意识分离。
2、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一方面孩子变得任性不讲道理,凡事和父母对着干;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赖父母,爱哭、娇气。
3、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1、沟通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之所以会叛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长管的过严,什么都管,什么都要过问,时间长了,心里厌烦,就开始叛逆了。
家长这个时候要试着跟孩子沟通,沟通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
这样初中生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劝解。
2、不在原则性问题上迁就孩子叛逆期的孩子容易犯错,但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家长不应持迁就的态度。
大家要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危害是什么,即使是不大的问题,家长也不能姑息,因为小事累积也可铸成大错。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是否要答应要谨慎考虑,因为答应一次,后续孩子的无理要求就可能会接二连三的提出。
因此,用强硬的态度应对一些原则性问题是家长必须做到的。
3、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渴望独立自主,所以在想法和意见上跟父母会出现分歧。
这段时期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会变得更信任父母,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
如果父母只是单方面地去指责孩子,只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远,导致亲子关系之间出现裂痕。
孩子有逆反心理的原因:1、讽刺挖苦孩子孩子准备参加聚会,特意换上衣服征求你的意见,你却说:”成绩这么差穿什么衣服都没有用,没有人愿意和差生在一起。
幼儿园逆反心理与行为引导的策略
幼儿园逆反心理与行为引导的策略引言:逆反心理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
面对逆反行为,幼儿园教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进行引导。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逆反心理与行为引导的策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了解逆反心理的原因:1. 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园阶段,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希望被关注和认可。
2. 正常发展阶段:逆反行为是儿童在追求独立性的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意识和个人边界。
二、策略1:保持积极的互动和沟通1. 建立亲近关系:与幼儿建立信任和亲近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
2. 倾听和理解: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和需求背后的动机。
3. 有效沟通: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肢体语言,确保幼儿理解和接受你的指导。
三、策略2:提供选择和参与机会1. 提供选择权: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决策的权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权和控制力。
2. 创造参与机会:为幼儿创造多样的参与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并减少逆反心理的发生。
四、策略3:设立明确的规则和边界1. 明确的规则:建立简单明了的规则,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2. 合理的边界:给予幼儿适度的自由度,但也要设立合理的边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五、策略4:鼓励和赞赏积极行为1. 积极鼓励: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2. 赞赏积极行为:注重发现和表扬幼儿的积极行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策略5:提供解决问题的技巧1. 帮助冷静思考:教导幼儿冷静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避免冲动的反应。
2. 引导合理表达:教导幼儿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避免消极行为的产生。
结论:对于幼儿园阶段出现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幼儿园教师应该了解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
积极互动和沟通、提供选择和参与机会、设立明确的规则和边界、鼓励和赞赏积极行为,以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有效引导幼儿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作者:谢永春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6期一、主要原因1. 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离异型家庭、打骂型家庭、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型家庭的孩子,都容易产生一些逆反心理问题。
有些家长认为:现在赚钱难,不拼命赚钱又怎么负担得起孩子教育成长的支出,有时班主任反映孩子学习与行为上的一些事,家长一般都不配合,责怪教师是怎么教育的。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赌风、欺诈也刺激着敏感好奇的学生,腐蚀着他们的心灵;文化书刊、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录像、VCD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有诱惑力,也导致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
2. 学校因素。
学校提出的素质教育具体目标,因宣传不够,导致学生不理解,不接受;少数教师对优等生偏爱,对后进生歧视,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校园生活不够丰富多彩,缺乏生机活力,也会使得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厌学现象;教师片面地抓学习成绩,对学困生与一时稍有失误的学生不耐心,横加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致使一些学生抬不起头,心理压力大;更有的教师缺少管理经验,当学生不守纪律、作业迟交时,会情绪失控,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令其罚站甚至赶出教室,都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3. 主观因素。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很想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管束,越不让接触的东西越要去接触,教师、家长管得越严,学生逆反心理越强。
如有一个五年级男孩子,在教室上自习不安心,经常走动与同伴闹着玩,班主任拿他没办法,令他到办公室做作业,他不仅不做,连上班主任的数学课时课本也不带,问他理都不理。
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和注意转移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他们好奇,富于想象,把什么事情都想得特别美好,但心理很脆弱,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由于幼稚,缺乏自控力与分辨是非的能力,一旦遇到不称心,不开心的事情,就会使得自己的上进心及良好愿望受损,变得焦虑、忧郁、不合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情绪反常,有时还会做出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
导致小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小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小孩子的意识能力是很强的,不要看他们小小年纪,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会越来越强,甚至不知不觉中迈入了逆反期。
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导致孩子叛逆的原因,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小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
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
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家长式的作风。
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回答爸爸妈妈。
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
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缺乏满足感。
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家庭教育1、“无能妈妈”不受欢迎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是妈妈都不会。
【儿童心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儿童心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他们由于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们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最近,一些家长经常向我们反映,今天的孩子真的很难管理和教育。
如果你让他们往东走,他们倾向于往西走,而且非常固执,他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这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他们由于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们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我们当家长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孩子的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应对儿童叛逆心理的对策(一)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幼儿的逆反心理。
在传统观念上,人们常习惯于把幼儿看成私有物,没有将幼儿看作是一个发展的主体,一个社会成分。
我们应该尽快在育儿观念上有所改变,应该站在同等的位置,尊重孩子,多听孩子的意见,尽量用商讨的方式引导幼儿,同幼儿一起树立对事物的认识,给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环境,预防或减少当孩子出现逆反行为时,不必要的如临大敌,更不能压制,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这种逆反心理,达到趋利避害目的。
(二)仔细分析原因,充分利用形势。
当孩子有叛逆行为时,避免殴打和责骂,并简单行事。
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原因,根据孩子的各种表现反思我们自己的养育方式,看看他们是否对成年人要求太高,是否干扰了孩子的探索需求,是否忽视了孩子的存在,是否什么都做,等等。
具体措施:首先,肯定孩子的叛逆精神,敢于有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肯定。
第二,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说出他们的言行。
6岁的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解决
6岁的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解决文章目录*一、6岁的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解决 *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好坏*三、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6岁的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解决1、6岁的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解决认真分析。
遇事家长要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只有认真分析,查明原因,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艺术性。
冷处理。
一旦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成人不要急躁,不要以任性对任性。
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孩子的哭、任性、要挟不予理睬,等他静下来再教育诱导。
学会利用。
家长可掌握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用“你不会穿衣”、“你不数数”之类的话来刺激他们,其效果有时比正面说服还好。
发现闪光点。
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包含某些独立思考的倾向。
爸爸、妈妈可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闪光点,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等良好品质和个性。
2、有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
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3、什么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的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表示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
产生逆反心理的好坏逆反心理的好处: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幼儿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
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幼儿逆反心理是指在家庭、学校或社会环境中,幼儿因受到某种压力或限制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和行为反抗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家庭教育问题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例如,一些父母过于严格或过于溺爱,不顾孩子的需求和情感,以权力为本位,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延伸,对孩子的积极行为不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反而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强制干预、批评和惩罚,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环境问题学校是孩子的另一个重要成长环境。
一些老师采用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强行要求幼儿遵循自己的规则和想法,忽略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这种方式也容易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学校中同伴的影响也是较为复杂的,如果身处在一个学习环境不良的班级或读书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会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人格发展问题幼儿的人格特质发展与逆反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缺乏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和决策能力等,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同时,如果孩子过度依赖他人,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行为能力,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针对幼儿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义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理解。
学校应该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幼儿的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采用符合幼儿生长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培养幼儿的自信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让幼儿学会自我分析、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从而具备更强的自主性,避免产生逆反心理。
正确认识和处理逆反心理行为,采取恰当的心理以及行为干预方式,及时疏导幼儿的逆反情绪,避免情绪最终积累转化为消极的社会情绪事件。
综上所述,了解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幼儿成长的潜能,从而培养出更为独立与自信的人格。
儿童叛逆心理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关于孩子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这不完全是坏事。
最起码说明孩子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主体意识增强了。
然而,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却变得非常的着急和不知所措。
的确,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仅困扰着孩子自己,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的烦恼。
我们每个人都总在矛盾中生活,谁也摆脱不掉矛盾。
我们只能正视它,解决它。
我今天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或许对需要帮助的家长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分析叛逆心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它是孩子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所提要求产生反抗的心理。
也就是与父母唱反调,对着干。
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个好,我偏说那个好;你让我信这,我偏信那;叛逆心理的显著标志就是对所有的问题回答都是否定回答,其本质就是要摆脱一切干扰甚至帮助,来寻求人格的自我独立,是强烈要求成熟的心理能量的增长,是一件好的事情,无须恐慌,正确的引导会造就一个人才,错误的压迫会毁灭一个人。
那么叛逆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叛逆心理在儿童时期就已存在。
只是我们父母没有发现并及时进行引导罢了。
直到孩子发展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方感事情的严重,弄得家长们是措手不及。
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了他们自己不同于父母的兴趣和追求。
如果从家长的角度来看逆反心理的形成,与青春期家长与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直接的关系。
如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某些事物被禁止,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处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讽刺、挖苦、体罚等,都会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当青少年找不到良策去排解这种不断积蓄的压力时便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他们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的独立意识增强的时期,常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求得自我肯定。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不服从、反抗或挑战他人权威的行为。
这种心理状态常见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成因复杂多样,需要采取正确的对策进行干预。
家庭环境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都容易使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应注意在教育孩子时切忌纵容孩子的一切需求,要建立适当的家庭规矩和家法,让孩子明白有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家长应当尽量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合理范围内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以培养其独立性和责任感。
学校环境也可能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如果学校教育过于严格或者存在过多的不公平现象,会引发学生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感受,采取公正公平的教育措施,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们应当尊重学生,给予他们适当的话语权,尽量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积极解决问题。
社交环境与小学生逆反心理有关。
如果孩子在同伴中遭受排斥或受到欺凌,会导致他们产生愤怒和逆反心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尊心。
家长和老师要在孩子面临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们应当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良好的交往技巧,增强适应能力。
为了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与小学生进行坦诚而理性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困惑,并尽量给予帮助和指导。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某些事情上做出决定,并为错误承担后果,逐渐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要进行适当的情绪管理教育。
教育孩子正确表达和调控情绪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发泄情绪,而不是通过逆反行为来表达。
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就感。
解决小学生逆反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和社交环境等多个因素。
准确把脉“顶牛”因势利导“逆反”——儿童“逆反行为”的成因分析及疏导策略
准确把脉“顶牛” 因势利导“逆反”——儿童“逆反行为”的成因分析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幼儿的判断能力和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受挫折,导致出现种种逆反行为,例如顶嘴、好动、不服管教、说谎等。
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疏导是十分必要的。
一、问题之源:星星的逆反行为案例1:星星又一次惹祸了!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和小朋友打架了。
吃完午餐,星星对同伴亮亮手中的恐龙绘本很感兴趣,就想要和他一起看色彩斑斓的绘本。
但亮亮不愿意分享手中的绘本,星星见状就去抢夺,于是两人互不相让,星星一时脾气上来了,一把抓住绘本猛地夺了过来,导致亮亮重心不稳,一个踉跄地摔倒在了地上,亮亮瞬间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声。
近期发现他的“变化”不仅仅打人,还会和老师顶嘴、说谎。
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只会说:“又不是我的错,都是别人在欺负我。
”在幼儿园里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小毛病”。
于是,我和亮亮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下近期亮亮在家中的行为表现。
亮亮跟随奶奶和爸爸生活,爸爸和亮亮生活时间不多,教育和陪伴更是少之又少,并且爸爸长期以来的棍棒教育,引起了亮亮的抵触,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亮亮的爸爸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亮亮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就只能用逆反的言行维护自尊。
二、事实判断:儿童逆反行为的实质及归因从以上案例可以发现,星星已然出现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心理障碍的一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调整,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对他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1.儿童逆反心理的表现这类孩子情绪易烦躁、易发火。
当违背了心意、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受到不公平待遇、遭到嘲笑责骂的时候,常常会大发脾气或大吵大闹,而且想方设法搞破坏,以此表达内心的反抗。
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与人沟通,不想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于是变得固执又任性。
【儿童心理】宝宝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儿童心理】宝宝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两岁左右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必须触摸所有东西,这通常会让成年人感到恼火,从行动受限到谴责和体罚。
对孩子如此简单的对待,必然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
2.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虽然孩子们很小,但他们也有自尊。
成年人应该尊重他们,并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
那种“棍子下的孝子”,讽刺、讽刺、虐待和体罚只会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
3.遇事唠唠叨叨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们不能做这个或那个。
他们说要注意一下这个和那个。
他们没完没了地唠叨。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感到无聊,产生叛逆心理。
4.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有些父母渴望他们的孩子成功。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这个和那个,比如每天要读多少单词,练多少小时钢琴,否则他们会受到惩罚。
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们产生相反的情绪。
5.缺乏感情沟通父母与孩子缺乏定期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缺乏尊重。
孩子们会不尊重父母。
6.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们认为他们不会因为犯错误而受到批评。
这种错误的信息使孩子们不清楚是非。
一旦父母想要管教孩子,孩子们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和叛逆。
7.家长式的作风特殊教育让孩子们感到不舒服和沮丧,所以他们会用反抗来回应父母。
8.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尤其是当父母之间的情感不和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时,孩子往往会通过叛逆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此外,当孩子因为父母没有榜样和精神支持而感到苦恼时,他们也会发泄叛逆情绪。
9.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
虽然他们的物质极其丰富,但孩子们在情感上感到非常饥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会在没有双爱的情况下表达对反抗和沉默的不满。
【心理教育】如何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
【心理教育】如何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不切实际地期望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往往不考量他们的爱好,胁迫孩子研习这研习那,软使他们回去搞他们一时还难以努力做到的事情。
这种拔苗助长的作法因为忽略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难引发孩子的矛盾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
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对孩子过分严苛“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必须更多的认知、认同孩子,把他们当做一个已经开始存有单一制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康南办,公平待人,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世界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就是充满著奇妙的。
但许多小人们不认知孩子们的疑惑、积极探索心理,指出这个就是在缘浅,有的还责骂孩子,这样就很难引发孩子的不满情绪。
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
浅谈幼⼉的逆反⼼理浅谈幼⼉的逆反⼼理⼼理学认为:所谓逆反⼼理,就是作⽤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事物产⽣的⼀种相反的体验、认识,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驰的⼀种⼼理状态。
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为上的对抗。
逆反⼼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理、教育学界对此⾮常关注。
其实,幼⼉在2.5岁到5岁左右,也会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存在逆反⼼理。
⽐如:你说要这样,他偏要那样,你指东,他偏向西;在某种情况下,你说什么,他都要在你说的前⾯加上⼀个“不”,也不管这话通不通。
现代⼉童中,这⼀⼼理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和强烈。
但这⼀问题,在有关幼⼉⼼理和幼⼉教育的书籍中很少被提及或者论之不详,因⽽许多幼⼉教师或幼⼉家长也没有对此引起⾜够的重视。
本⽂试图对幼⼉逆反⼼理产⽣的原因、利弊及应取的对策作⼀些浅陋的分析。
⼀、幼⼉逆反⼼理产⽣的原因及利弊(⼀)幼⼉逆反⼼理产⽣的原因⾸先,幼⼉逆反⼼理是⾃我意识强化的⼀种表现。
我们知道,⾃我意识是指以⾃我为客体⽽产⽣的认识,通常包括⾃我存在的感知、⾃我体验、⾃我监控三个⽅⾯的内容。
⾃我存在的感知,对幼⼉来说,主要是对⽣理⾃我的意识。
它是⼀种原始状态的⾃我意识,也是幼⼉逆反⾔⾏的⼼理动因。
⼈在婴幼⼉期便感到了⾃⼰⾝躯的存在,并对⾃⾝产⽣⼀种占有感、⽀配感、爱护感。
幼⼉的⾃我体验,突出表现在希望得到良好的评价,⾃⼰事事处处是对的、最好的,因⽽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监控。
在这种⾃我意识下,幼⼉常常会产⽣主动防御(⽐如,怕惩罚先指责别⼈的过失或寻找逃避惩罚的其它理由等)、⾃我装饰(别⼈有的我也有或更多更好)、寻求安全等⼼理机制,处处维护、显⽰⾃⼰。
因此,从这个⾓度看,幼⼉具有逆反⼼理是⼀种进步它是幼⼉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语和思维的发展,认识⾃⾝和环境⽽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幼⼉已强调地意识到了⾃⾝的存在,同时产⽣了要求别⼈意识到其⾃⾝存在的意识和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不切实际地期望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
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对孩子过于严厉“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
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反复唠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
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对于逆反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研究发现,5%到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
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
这些行为能够在许多场合出现,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
对于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抽时间出去;▲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逆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正效应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拓、能进取的人才。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
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不至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
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
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如何对待倔强的小孩子/蒋碧艳时间:2002年3月5日 15:51—16:03提问:guest回答:蒋碧艳(上海市教委临床心理学博士)guest:我的儿子3岁多,现在性格很让我担心,他的逆反心理特强。
(15:51:33)蒋碧艳: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反抗期,比如说特别不听父母的话,我行我素等。
一般这样的逆反心理是种正常的表现。
(15:53:30)guest:脾气很倔强,还耍小性子,愿意生气然后就关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我不知怎么办才好(15:54:15)蒋碧艳:一般来说不太提倡父母以硬对倔,但你所说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否可能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如果有这方面的担心,应该非常明确的告诉孩子,不应该这么做或者把锁去掉。
(15:55:00)guest:他经常说一些危险性强的话,比如,我拿刀砍某某,把某某拿枪打死等等,前几天他和爷爷看了几天类似的电视剧,就学会了。
(15:56:35)蒋碧艳:孩子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我想一方面让孩子知道他这种说法是父母不赞同的,另外对他的生活环境稍微注意一些,包括大人自己的言行有时候对孩子的话用冷处理的办法,他觉得没趣了可能也会慢慢的觉得说了也没多少带劲。
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只是种模仿,一种好玩,如果父母觉得很严重有时反倒会强化他这种言行。
所以还是建议一方面告诉他讲这些话是别人不喜欢听的,另外用冷处理的办法。
(15:57:59)guest:您说,我把孩子原来送私人的幼儿园是不不是很正规?我现在打算把他送到正规幼儿园的“蒙特梭利”班,也许能让他更好的学习和改变(15:59:45)蒋碧艳:蒙特梭利对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是比较有利的。
(16:03:55)▲孩子逆反心重,父母要耐心引导少发脾气/陈福国时间:2004年2月18日 16:04—16:13提问:guest回答:陈福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guest:陈医生您好,我发现宝宝从小就逆反心理很严重。
这怎么办?[16:04:14]陈福国:孩子在某些年龄阶段有一些反拗,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当然,需要我们的引导,使他不至于构成一种亲子间的障碍。
[16:07:38]guest:我发现对孩子不能说得口气重,重了,你叫她这样,她偏那样,还发脾气。
当然是在她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会说她,教育她,她心情好时会听,心情不好时偏不听。
[16:09:09]陈福国:请你尝试一下用不重的口吻,用商量的口吻来和孩子进行探讨,让他接受合理的意见。
如果能够成功的话,劝你仔细地总结成功经验。
[16:10:45]guest:多数时候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但一次两次商量不通,我自己也就急了,带孩子带得太烦燥了,我也是急性子,急脾气。
[16:12:26]陈福国:你能够有那么好的耐心,一两次发脾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建议你还是要坚持耐心,尽可能少发脾气。
[16:13:52]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原理[作者:路金声转贴自:七彩谷心灵轨迹频道点击数:206 更新时间:2006-2-13 文章录入:黄永衔]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
”“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气,不愿意听你说下去。
”这类情况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所以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解决孩子的认识问题,这种认识和做法恰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因为逆反心理并非不健康的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是人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以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父母的劝导、说教常常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或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
也就是说,是我们的家长使用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逆反心理状态,首先应该改变的恰好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逆反心理有三种情形:1、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这样一种状况,即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
自然地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
我们把这种逆反心理称作“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而我们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在场的人多人少,也不管什么人在场,只要见到孩子的毛病甚至只是家长主观猜测的毛病,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批评是正确的,也会使孩子感到大大地丢了“面子”,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受到了不应有的贬低和损害。
另外有的家长还经常爱在外人的面前“谦虚”地评论自己的孩子:“我们这孩子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脑瓜子跟我一样象个榆木疙瘩,不开窍,没啥出息!”父母对孩子的贬低和否定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会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心理学上把这种精神创伤称作“未完成事项”,它有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干扰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质量。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家长一定要抛弃这种不科学、不文明的教养方法。
否则孩子必然会关闭自己的耳朵,关闭自己的心房,阻断和父母心灵上的沟通。
这个沟通一旦被封闭,代际之间不能进行真诚的交流,那么再好的教育内容也难以发生作用了。
2、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
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易懂的常识。
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乃至是向往的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家庭教育中,常常是父母的苦口婆心引发了孩子强烈的越限逆反。
例如:一个高三年级女学生的妈妈为了给孩子安排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屋子,每天为孩子做饭、洗衣、陪读,照顾备至。
然而没多久,这个女学生竟然常常产生要把妈妈赶走的冲动性念头。
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地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已经太熟悉了,即使你的话真的有道理,你一开口他就反感。
超限逆反的情绪状态使学生无法保持积极情绪专心学习,这也正是那位女生面对妈妈的“关心”却感到特别苦恼的原因。
青少年均要求家长尊重他们独立意识。
3、禁果逆反。
禁果逆反心理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众所周知,这种心理反应又被称作“潘多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