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
摘要:“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旨是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这一时期的发展转变是培育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转变,经济发展从依靠自然要素转向开始利用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本文主要论述了亚洲经济联系的必要性,希望能为研究区域经济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数量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再到结构升级的跨越,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提出两个转变:从片面追求数量、产值转到把品种、质量放在第一位,从不计消耗、不计成本转到加强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果。
通过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来扩大社会生产。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发展转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方针。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外延发生深刻变化。
一、亚洲经济联合的必要性
1、亚洲面临欧洲、美洲联合后的强大竞争压力欧洲在由最初6个国家组成的“煤钢同盟”发展到今天的欧洲联盟后,不仅形成了统一市场,而且还发行了统一的货币欧元,已经发展到了区域合作的最高水平。
最近,又有10个新成员加入了欧盟;在美洲,除了已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外,美国又在积极组织建立包含除古巴之外所有美洲国家组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
经济一体化会对区域内成员带来收益,但由于自由贸易区与生俱来的对非成员的歧视性本质,因此,欧洲、美洲的一体化进程必然对亚洲各经济体向这两个市场的出口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
即使是区域内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8.22%,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就占了其总出口 28.85%的比例。
对美国和欧洲有如此高的出口依赖度,随着更多与亚洲国家成本类似、出口结构相同的低收入国家参与其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亚洲国家也必须加快其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这些挑战。
2、亚洲联合对亚洲及全球的益处
亚洲在经济上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应对欧美在各自区域内一体化的挑战,同时还将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正如欧洲经验所证明的一样,亚洲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越紧密,其政治关系也就越加稳定。
而再进一步讲,政治关系的稳定,将会在根源上保证区域内各国专心发展经济、并齐心协力应对各种突发的灾
难性经济事件,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即融合仅仅以经济使是亚洲的经济一体化为最终目标,而不考虑在未来实现类似欧盟的政治一体化,那么单单在经济上的紧密合作也可以使各国受益。
从当前的情况看,各国经济联系相对松散,可以说是在各主要外部出口市场进行无序的竞争。
而加强区域内的联系、推动经济合作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将扩大区域内贸易,促进经济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区域内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有助于各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区域内各经济体的产业分工,加快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内部协调,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
二、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与时机趋于成熟
“两型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它并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而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应该进行怎样的转变?一是动力机制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对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动力的取向发生了转变,表现出“要素积累——集约管理——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演化路径。
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
新古典经济学派从生产角度对提高效率的途径给予说明,认为资源的集约使用、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都能带来效率的提高。
此后,新制度经济学家则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制度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认为,健全有效的制度供给形成对利益主体有效的激励,
减少经济增长中的交易成本,是提高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新经济增长学派提出知识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认为知识的可复制性、知识创新的溢出效应具有强的正外部性,对社会进步有巨大贡献。
笔者认为,集约管理、制度创新和知识自主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首先,集约化经营是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实现资源节约,提高质量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次,节约型经济增长必须解决资源约束与要素替代的问题。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经济发展制约由资金约束向自然资源约束转移。
因此,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应当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培养具有再生性、复制性的知识、技术、管理资源,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再次,节约型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保障。
节约有两个层次,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
节约型社会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综合最优。
随着社会进步,交易成本的节约比生产成本的节约更为重要。
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需要最有效的组织制度安排,交易成本最小化组织自动选择生产成本最小化。
社会发展形态越高,分工越细,交易和协作的量就越大,无序会带来大量的浪费。
当经济进入一体化和模块化的阶段以后,对市场规则的建立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毕吉耀,张一,张哲人.“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主要发展趋
势[j].中国乡镇企业.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