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摘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根据申报和批准的专业学位类别及领域,开展针对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浙江万里学院通过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递进式人才培养,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推动科研和教学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探索“产-学-研-用”递进式培养模式,提高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特需项目”)试点工作,是教育部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与国外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同,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在“特需项目”试点工作背景下,探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十分必要。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面临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人数迅速增长。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复首批“特需项目”63个试点单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积极探索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初步形成机制灵活、效果显著的培养模式。

尽管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企业不满意,认为招聘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培养学校不满意,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与学校的投入不相配;学生本人不满意,认为未能很好地掌握企业需求的技能。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1.高校教学科研未能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长期以来,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通过科技创新,产生了大批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

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技术购买合同成交额为2163.5亿元,这些技术购买合同中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为263.9亿元,仅占10%左右。

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培养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培养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培养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作者:杨涛陈文雅刘晓芳卢汝梅来源:《高教学刊》2022年第25期摘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理论指导是根本前提。

该文分析中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不足及面临的困难。

以“四个面向”为引领,以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例,对中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四个面向;创新能力;中药学;研究生教育;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048-04Abstract: Only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can 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Chinese pharmacy graduate students. Guided by the "Four Orientations" and 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researche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of Chinese pharmacy graduate students.Keywords: four orientations; innovation abil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其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疟疾疗法。

新时代高校“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探究

新时代高校“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探究

新时代高校“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探究发布时间:2023-02-02T03:09:28.32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8期9月作者:王正直[导读]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研有机衔接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

王正直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研有机衔接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

共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本研一体化”培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导师育人方式的内在需要,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诉求。

教育载体是“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关键所在,要将课程教育、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导师项目、科研团队、实践活动、毕业设计、学术论文、创新教育、联合培养等有机融合。

推进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要深刻认识到系统谋划是根基、择优遴选是重点、尊重规律是前提、科研训练是核心、名师导引是支撑、评价反馈是保障。

关键词:本研贯通;模式;价值意蕴;教育载体;实践路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研有机衔接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基于研究生导师视角,以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为核心,全面打通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实现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构建优秀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和机制[1],实现培养拔尖创新引领型人才。

一、“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的价值意蕴1.理论价值:共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有利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四梁八柱”逐渐立稳筑牢,我国研究生教育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成为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共识线和遵循线。

如今,研究生教育进入改革攻坚时期,需要进一步释放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活力,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

开放大学与国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与机制探索①

开放大学与国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与机制探索①

[摘要]开放大学与国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涉及教育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创新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界不断追求更广泛的知识共享和学术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还能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国际合作。

开放大学作为一种灵活、包容的教育模式,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计划,开放大学能够将其教育资源与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有效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学习机遇。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课程质量,还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关键词]开放大学;国外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12-0025-04开放大学与国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与机制探索①李秋萍(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并能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本国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

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国外的经济文化知识,还能够融入多元丰富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具有极大的价值。

开放大学与国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正是响应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此类合作,学生能够在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中学习,不仅扩展知识领域,还锻炼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地域界限,促进学术交流的深入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

一、开放大学与国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意义(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通过开放大学与国外高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国际学术环境中接受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具体而言,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使国内研究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联合培养作为一种灵活包容的教育模式,可以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二)2024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二)2024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二)引言概述: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一种培养机制。

通过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资源和培养结果等五个大点,对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阐述。

正文:一、培养目标1.注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针对社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重视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能在跨领域合作中起到桥梁作用。

3.关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并解决问题。

4.强调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全球化发展。

5.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较高智力水平、健康体魄和创造力的人才。

二、培养模式1.学科导向培养模式: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人才。

2.实践导向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

3.项目导向培养模式: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国际化培养模式:提供国际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5.个性化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个性化培养方案。

三、培养方法1.课堂教学:提供系统的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2.实验实践:开展实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

3.创新项目:组织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学术写作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四、培养资源1.优秀师资力量:聘请高水平的教授和专家,提供优质师资力量。

2.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3.行业合作和实习基地:与相关行业合作,提供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工作经验。

以实践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土木工程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为例

以实践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土木工程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为例

2022年12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Dec.2022 第39卷 第4期(总第122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4(Sum.No.122)【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22-09-21作者简介:姚 骞(1995-),男,河南济源人,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以实践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土木工程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为例姚 骞,刘婉婷,王述红(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 要: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在应对信息时代催生的行业技术理念革新和社会价值遵循演化的冲击下,基于工程实践、服务国家需求、回应社会关切、面向未来科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东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立足未来科技发展趋向,优化育人路径、整合育人资源、解放育人思想,提出研究型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新定位,探索出了一套以实践为载体,四措并举、综合改革、优化体系、突出特色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4-0084-03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1],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原创才干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外化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在应对信息时代催生的行业技术理念革新和社会价值遵循演化的冲击下,基于工程实践、服务国家需求、回应社会关切、面向未来科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以全国教育大会为起点,国家层面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顶层设计确定了教改的根本遵循和宏伟蓝图[2],其核心在于家国情怀、创造能力和社会意识。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教育部研究生主题案例(3篇)

教育部研究生主题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部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发展,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主题案例。

本案例以某高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研究生。

二、案例概述某高校是我国一所知名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创新驱动发展,培养高素质研究生。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创新研究生教育体系1. 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实施研究生导师制。

学校鼓励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3. 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1. 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学校设立科研项目基金,支持研究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2. 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鼓励研究生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举办研究生科研竞赛。

学校定期举办各类研究生科研竞赛,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三)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1.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提供优质的生活保障。

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便利的生活服务,确保学生安心学习、科研。

3. 优化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案例成效通过实施“以创新驱动发展,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主题案例,某高校取得了显著成效:1.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的比例逐年提高。

国际化视野下提升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构想

国际化视野下提升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构想

[收稿时间]2020-03-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81903844,项目名称:基于PGC-1α/ERRα信号轴的代谢重编程调控在黄连生物碱类成分逆转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中的分子机制研究,21万元,项目起止年月:2020年01月至2022年12月。

[作者简介]谭雯(1982-),女,甘肃兰州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澳门大学博士,兰州大学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医药专业肿瘤药理学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信作者:钟章锋(1985-),男,广东清远人,澳门大学博士,研究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专业药理学方向的科研工作。

[摘要]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和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国际化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特有特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被突出强调。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互相借鉴学习,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推动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

目前,在此种国际化背景下,医药专业亦需要与时俱进顺应发展需求且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提升,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加快科学培养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科研创新能力;医药专业研究生[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4-0170-032021年4University Education一、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一)传统医药专业的学科特性传统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科,因其学科属性和内容的独特性,需要学生最终不仅要具备医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够学习并传承经典医药理论体系、提炼并发扬传统医药文化精华,在相关医药卫生等领域从事专业性工作。

而对于现代医药专业研究生,则更强调在延续传统医药专业学科特性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国家重大需求,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且素质高,能够从事药品生产、分析鉴定、营销管理、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研究开发等多方面工作,成为创新精神、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三者兼具的医药专业高素质专门人才。

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作者:凌丽娟,凌莉岩,宁更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6期凌丽娟1,凌莉岩2,宁更新1(1.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0;2.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卓越计划”为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根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项目式教学、实践基地和国际化合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教学;实践基地;国际化合作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70-02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2013JGXM-MS05)作者简介:凌丽娟(1983-),女(汉族),山西祁县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

通讯作者:凌莉岩(1980-),女(汉族),山西祁县人,硕士,研究方向:会计。

我国为增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全日制专硕”)。

如何更好地培养全日制专硕,探索出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日制专硕培养模式,是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掌握产业发展前沿的高质量工程技术和应用人才,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的重要探索。

“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二是按照行业标准和社会通用标准培养工程应用人才;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得到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

二、全日制专硕培养现存问题2009年全国实际招收全日制专硕8万余人,2010年实际录取12万余人,并从2010年开始,逐步减少了学术型硕士名额,增加了专业型硕士名额,最终达到了专业型与学术型的比例为7∶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机制展开研究。

在引言部分中,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探讨了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调整、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最后在展望了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未来发展,并进行了总结。

本文旨在探讨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影响、调整、创新、改革、质量提升、未来展望、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一流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培养机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影响,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通过研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本研究还旨在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使研究生培养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进一步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使高校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基于“三化融合”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三化融合”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三化融合”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作者:罗逸浩谢胜利周郭许吴宗泽肖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0期【摘要】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而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助力。

本文对现有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以产业为导向,走合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三化融合”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对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面向服务业三化融合【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227-02一、前言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经济结构处在转型升级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以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先导的创新型产业的崛起,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从图1中数据曲线也可看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的主要趋势。

伴随专业学位的提出,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1]。

本文通过了解目前国内高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及一些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产业为导向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新思路,即走合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三化融合”培养的模式。

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介绍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3]。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4]。

目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采用以下两种:一种是采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培养;另一种是在国家未设置专业学位的领域内,采用以专业学位培养原则和模式,面向行业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这两种模式都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5]。

研究生 人才培养方案 理念

研究生 人才培养方案 理念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理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以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I.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1. 以人为本研究生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2. 项目导向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以项目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4.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导师制度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人文关怀虽然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但也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平衡学术研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III. 总结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可以提升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希望研究生教育在未来能够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繁荣。

【2000字】第二篇示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环,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学术导向的培养与引导

研究生学术导向的培养与引导

研究生学术导向的培养与引导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培养期,为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学术导向的培养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研究生学术导向的培养与引导策略。

一、明确学术目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明确学术目标,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以及在该领域中的研究方向。

导师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而制定个人的学术发展规划。

同时,学院可以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优秀学者进行学术报告,为学生提供各个领域的学术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二、科研项目培育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对学术导向的培养和引导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并鼓励研究生参与其中。

同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和设备支持,以保障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导师在项目组建和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科研难题,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发表和转化。

三、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学术导向的关键环节。

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等,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术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校应提供一定数量的学术交流机会,鼓励学生融入国际学术界,提高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术导师制度,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充当学术导师,为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科研合作机会。

四、学术道德教育高水平的学术导向必须伴随良好的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加强对学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术研究需要严守诚信,坚持学术规范。

导师应严肃对待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五、开展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导向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竞赛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研究生可以结识更多同行,分享学术心得,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发表论文的机会。

我国的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多样化、缺乏国际化视野等方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教育体制不够灵活、人才选拔机制存在局限性等。

影响因素则涉及政策、文化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可以从多元化招生、国际化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

建议可对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国际合作等。

我国的人才国际化培养仍有提升空间。

展望未来,应加强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关键词】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影响因素分析、解决方案探讨、建议、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人才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大了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推动我国人才国际化的发展。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流失严重、人才队伍缺乏国际竞争力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我国人才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人才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分析影响因素。

将对解决方案做出探讨,并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人才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我国人才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分析影响因素,进而探讨解决方案和提出建议。

通过对人才国际化培养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机遇。

本研究旨在为促进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分析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现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闭环与反馈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闭环与反馈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闭环与反馈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作者:李方昱杨宏燕韩红桂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9期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华北区域协作组研究课题“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4000201120160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虚拟仿真教学”(202102464027);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双闭环策略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研究”(3055-0033)第一作者简介:李方昱(1985-),男,漢族,辽宁鞍山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与智能建模。

DOI:10.19980/23-1593/G4.2024.19.012摘要:“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以其独特之处成为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

该文探讨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在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该模式的设计理念及实施策略,确保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潜力,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发展。

探索如何构建培养模式质量保障机制,旨在确保整个培养过程科学、有序进行。

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导师制度及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闭环和反馈;本研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046-04Abstrac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Undergraduate-Graduate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top-notch talents in new engineering with its unique featur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Undergraduate-Graduate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losed loop and feedback in the training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new engineering. The design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model are analyzed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individual potential and achieve targeted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Explore how to build th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of the training model,aiming at ensuring the scientific and orderly progress of the whole training process. The closed-loop and feedback-based "Undergraduate-Graduate Integration" model is deeply integrated in term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utor system,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hich helps to break discipline boundaries and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in new engineering.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losed loop and feedback; Undergraduate-Graduate Integrati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op talents; training model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紧密聚焦“促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及深化新工科建设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基于“四维协同”理念的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四维协同”理念的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研究

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四维协同”理念下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度合作 ,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举措 ,并针对
在高等教育新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路径逐步由规模扩
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产学协同视域下研究生培养模式 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这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提出了以质量为
改革的若干建议[4];杨慧珍(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 ,针对当 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以深度国际化为方向等一系列新要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21.06.002
摘 要 该文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趋 势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提出“研究生—教师— 学校—社会”四个维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新理念, 强化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纵向协同,学院之间、学院与学校 职 能 部 门 之 间 的 内 部 协 同 以 及 学 校 与 政 府 、企 业 、兄 弟 院 校、海外资源等外部资源的横向协同,并通过上述主体之间 的 内 部 联 动 、内 外 联 动 机 制 ,以 有 效 激 发 研 究 生 的 创 新 活 力、深度挖掘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协 同效应。 关键词 四维协同;研究生;多向联动;培养模式 Research on the Multi-direction Linkage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Four-di⁃ mensional Coordination”// CHEN Wei,ZHANG Yang,GUAN Zili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object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world-class”construction, the reform based on the new concept of“student-tutor-universitysociety”four-dimensional coordination training mode is put

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摘要:在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些高校借鉴国外高校学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站式服务”模式。

它的建立和运行使高校学生实务管理的理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要使“一站式服务”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实践路径,更好地为高校育人服务。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 “一站式服务” 理念构建 模式借鉴 路径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学生事务管理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为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服务。

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学生事务管理上,一些高校在模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做法和国外高校学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事务管理“一站式服务”模式,推动了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变革,形成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育人理念,整合了学校资源,创新了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一、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构建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事务管理从理念到体制走过了一个从摸索到逐渐成熟的过程,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已逐渐趋于成熟。

在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上,欧美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了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思想。

特别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关于“如何更好提高对学生服务”的争论背景下,学生事务管理中如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成为主要内容,“一站式服务”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在国外,“一站式服务”就是把学生当“客户”,“以学生为中心”,将分散于校园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集中在一起,进一步提升学生服务的质量。

这也标志着学生事务管理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的转变,学生不单是管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自主选择权利和能提出自己合理化要求的需求者。

“一站式服务”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欧美,在英国全面推行,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已在20多所高校全面推广。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中,“一站式服务”模式的称谓各不相同,如“学生事务服务大厅”、“学生事务服务中心”、“阳光大厅”、“学生事务中心”等,虽然名称各异,但理念定位以及在组织人事、职责功能、运行机制和主要特征等内部运行系统上大体相同。

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秦发兰[1];胡承孝[2]
作者机构: [1]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页码: 50-5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培养要素;目标导向
摘要:从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献出发,分析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局限,提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划分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梳理出培养目标与理念、培养过程、培养主体、运行方式、运行机制等培养模式组成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探索作者:汪晓华于瑞宏李超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20年第03期摘要: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对我国科技创新的质量和国家强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是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关键指标,也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一步。

围绕当前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送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单项的模式,本论文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持续改进模式,该模式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体系、内容、考核、评价等6个环节,并使其构成封闭的环形持续改进系统,从而为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质量提供保障,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素质、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人才队伍的形成。

关键词:目标导向;研究生;国际化视野;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3B-0116-03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發展不断重视,我国逐渐从一个教育落后国家变成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我们不仅要成为教育大国,还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高阶环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实际推进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使命。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经过40多年的发展,研究生的规模显著扩大,数量显著增加。

研究生数量从1978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72万人,录取人数增加了近70倍。

图1给出了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及录取人数,可以看出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呈显著增长趋势,录取人数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1.3%。

因此,我国研究生的数量和规模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着我国科技创新的质量与深度,也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与方向。

在研究生培养中,国际化视野培养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明确指出,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包括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以及培养教育观念国际化等方面。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把学生国际交流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国务院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韩钰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分析了其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的“三跨”式国际暑期学校的特色、成效及启示。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针对目前的培养现状,提出了开设双语类课程、开展国际化学术交流及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等策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国际化。

美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主要在培养目标的重塑、培养方式的优化、评价及支撑体系的完善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为我国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提供启示。

刘贻新通过对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进行了全景式扫描,指出我国应该在顶层设计、量质并举、导师队伍国际化建设、国际化课程和双语教学、扩大国际化联合培养等方面借鉴国外先进大学经验。

当前,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主要围绕“送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单项的模式,采用学分衔接交流访学和双学位联合培养两种类型,培养模式相对简单粗放,培养类型操作性差,培养制度不够完善规范,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精准。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目标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是保证培养质量和要求的前提,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以目标导向为理念的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从而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提供保证。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模式的构建以目标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完善的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内外两个循环系统,两个循环系统均以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为目标,其中外部循环主要是在学校以外完成的,而内部循环则主要是在学校内部完成。

该培养模式从制定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目标入手,通过前期充分地社会及学科前沿的调查,结合本校研究生培养定位及所能提供的各项支撑条件、充分考虑学生自我发展意愿及家长期望,制定合理的、切合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的、量身订做的国际化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能够反映研究生毕业后在国际化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和具备的水平。

以培养方案为目标,提出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完成时所要具备的毕业要求。

为了达到国际化视野的毕业要求,要充分构建其理论与实践的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所包含的各个环节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和对应各环节的培养内容,通过各个环节国际化视野培养的过程评价,对外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完善修订培养目标,对内则调整毕业要求,完善达成毕业要求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从而形成一套封闭的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不断持续改进的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各模块讨论(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研究生国际化视野为目标,使其在以后的科研及职业生涯中能够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

不同国家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目标不同,例如,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全球更多的学术大师、商界领袖、国际组织领导人、国家和地区的领袖。

我国各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要考虑国际社会及科研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的科研人才,同时也要考虑该研究领域内学科前沿及研究生以后职业发展需求,能够在国际环境中就其研究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由于各个高校在学科、师资及实验室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个高校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不同,因此,在制定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高校的定位和实验室条件、国际化学术交流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条件。

同时,由于各个研究生之间个体差异及学生家长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不同,所以导师在制定每一个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长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从而制定因材施教、实际可行而又满足国际化视野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毕业要求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的毕业要求应该以其培养方案为出发点,分别从不同的维度上使其达到培养目标,其维度包含科研知识国际化维度、科研分析国际化维度、科研及职业发展能力国际化维度及态度要求国际化维度等四个方面。

科研知识国际化要求研究生毕业时掌握其研究领域及相关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知识及科研方法、了解研究领域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

科研分析的国际化则要求培养的研究生能够应用掌握的知识及方法对科研问题进行基本原理的识别,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科研问题进行国际化的分析与表达,并能够提出创新性研究思路与方法,同时要兼顾不同国家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科研及职业发展能力国际化要求研究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使用国内外先进的科研设备,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相关科研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团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

态度要求国际化是指研究生能够通晓国际科研规则和职业规范,具备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自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方法及理论,具有适应科研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体系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体系是指为了达成毕业要求而贯彻整个培养过程具体的各个环节。

培养体系主要由课程设置、科研训练过程及学术论文三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由于知识本身具有普遍性的本质特征,这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其发展需要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共享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应通过分析国内外最新学科发展与研究前沿设置能够促进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课程,选用该领域内国际经典、原著教材,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慕课或者网络线上、线下教学方面;科研训练过程包括学科综合考试、开题报告、学术研讨与学术活动及实践环节,科研训练中应体现出国际化要素的特征,使研究生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能反映出视野广阔、创新能力强、科研训练规范并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学术论文则要求研究生在大量国内、国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撰写满足国际科研标准的论文,并能够将论文成果在国际学术大会上进行汇报与讨论,接受来自不同研究背景专家与学者的探讨与质疑。

(四)环节要求与环节内容支撑培养体系的各个環节要有明确的目标及要求,所有的目标及要求均能够反映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毕业要求。

各个环节要求要尽量能够做到可量化和可考核,从而为后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和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做好基础。

其中,课程环节的要求可以以分数为要求,科研训练环节的要求则可以按照尺规进行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衡量。

论文环节的要求以论文的质量、数量及发表学科期刊的水平进行衡量。

各环节的内容与环节要求一一对应,为达到各环节的要求,环节内容应该做到详实、可行。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相应的支撑条件应能够让学生达到对应环节的要求,同时,导师在科研训练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及所能够提供的科研条件设置一一对应的科研训练内容,包括要求学生阅读外文的数量,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生交流会,引导学生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尤其是外文文章的撰写,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科研进展,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进行详细的修订与完善。

(五)环节考核对应培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应建立健全完整、可行的考核体系,使其达到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的目标。

对应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如考试、撰写课程报告或论文、课程汇报等;科研训练的考核则可以通过开题报告的同行评议、学术研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交流表现、科研实践报告等形式进行;科研论文的考核则应该从选题、阅读国内外文献对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科研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研究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效益、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论文答辩过程的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综合考核。

环节考核方法应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通过所有环节的考核来检验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的达成情况,从而为整个培养模式的评价奠定基础。

(六)过程评价通过收集和整理该培养模式下所有的数据、文件等材料,对培养体系、环节要求及内容、考核方式及结果、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