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2003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3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2.1 海水环境质量◆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4.2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了3.2万平方公里,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

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减少3.1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增加0.3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减少0.3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减少0.1万平方公里。

2003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但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减少;近海大部分海域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远海海域水质继续保持良好。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各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渤海污染范围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2002年的3.2万平方公里降至2.1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7.3%。

污染范围减小的海域主要包括莱州湾和辽东湾。

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黄海污染范围略有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污染海域面积0.57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0.35万平方公里和0.32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鸭绿江口、海州湾和大连湾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东海污染范围有所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2.6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上年减少0.4万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上年减少0.6万平方公里。

主要污染区域仍然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

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南海污染面积有所增加。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5万平方公里。

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0.7、0.2和0.3万平方公里。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

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

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

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

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

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水资源公报概述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

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

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

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

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

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一)地表水资源量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3年,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32.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91.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大4.4%。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0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2.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207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

全省降水分布总趋势为南多北少,除十堰市中部、襄樊市北部、宜昌荆门荆州结合部降水量小于900毫米,恩施、黄冈局部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变化一般在900-1700毫米间。

2003年,全省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6.6%,地下水源占2.8%,其它水源占0.6%;全省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按老口径统计,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有11.5%;按新口径统计,其中生产用水占90%,生活用水占9.99%,生态用水占0.01%。

全省用水消耗量116.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6%。

全省人均用水量411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4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4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49立方米。

2003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2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占17.9%,第二产业污水占77.1%,第三产业污水占5%;对全省6514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I类水质河长占9.1%,И类水质河长占24.3%,Ш类水质河长占45.2%,超标(超Ш类)水质河长占21.4%;评价的20个湖泊中,超标(超Ш类)水库座数占4.2%;评价的7个省界水体水质监测断面,超标(超Ш类)断面个数占28.6%。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3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或持平,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4%,属偏丰年份。

降水地区分布总趋势为由南向北,由东北、东南、西南向腹地平原湖区递减。

除十堰市中部、襄樊市北部、宜昌荆门荆州结合部降水量小于900毫米,恩施、黄冈局部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变化一般在900-1700毫米之间。

2003年安徽水资源公报

2003年安徽水资源公报

2003年安徽⽔资源公报安徽省⽔资源公报⼆〇〇六年(送审稿)安徽省⽔利厅⼆○○七年六⽉发布单位: 安徽省⽔利厅编制单位: 安徽省⽔⽂局审定:复审:初审:编写:⽬录综述⼀、⽔资源量1.降⽔量2.地表⽔资源量3.地下⽔资源量4.⽔资源总量⼆、蓄⽔动态1.⼤中型⽔库蓄⽔动态2.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动态3.淮北平原区地下⽔位降落漏⽃三、供⽤⽔量1.供⽔量2.⽤⽔量3.耗⽔量4.⽔资源利⽤概况及⽤⽔指标四、⽔质状况1.江河⽔质2.湖泊和⼤型⽔库⽔质3.⽔功能区⽔质4.⼊河污⽔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五、重要⽔事附:指标解释2006年安徽省⽔资源公报综述安徽省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候影响,南北冷暖⽓流交会较频繁,降⽔多变。

全省按⽔系分属淮河、长江及钱塘江三流域,省辖17个地级市,国⼟⾯积139476平⽅公⾥。

2006年全省平均降⽔量1069.0毫⽶,较多年均值少8.9%,属偏枯年份。

但各地丰枯差异较⼤,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年降⽔量分别属平⽔、偏枯、枯⽔年份。

年降⽔量的空间分布总体呈⾃北向南递增的态势,年降⽔深度南北差异⽐常年⼩。

全省⽔势总体平稳,但降⽔量年内分配不均。

6⽉下旬⾄7⽉上旬沿淮淮北发⽣连续强降⽔过程,累计降⽔量超300毫⽶有20个县市,有7个县超400毫⽶,淮北东部部分站点最⼤三天降⽔量重现期30~50年⼀遇,淮北部分地区严重内涝。

7⽉中旬⾄8⽉底,沿江江南降⾬偏少,⽓温⾼,沿江江南部分地区和皖南南部累计降⽔量⽐1978年和1994年特旱年还偏少2~7成,发⽣严重⼲旱。

7⽉下旬受第5号台风“格美”影响,⼤别⼭区和江淮之间中部⼀带降暴⾬到⼤暴⾬,局部特⼤暴⾬,佛⼦岭⽔库区间流域7⽉26⽇最⼤⽇降⾬量170毫⽶,重现期约20年⼀遇,⼤别⼭区、巢湖及沿淮西部发⽣⼭洪及洪涝灾害。

全省⽔资源总量580.50亿⽴⽅⽶,较多年均值少19.0%,其中地表⽔资源量532.77亿⽴⽅⽶,地下⽔资源量159.12亿⽴⽅⽶(地下⽔资源量与地表⽔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73亿⽴⽅⽶)。

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里县、福泉市、瓮安县;南靠惠水县、长顺县;西连安顺市的平坝县、毕节地区的织金县、黔西县;北与毕节地区的金沙县及遵义市的遵义县接壤。

地处东经106O07′~107O17′,北纬26O11′~27O22′。

辖区包括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国土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分区面积见示意图)。

贵阳市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的思南以上和珠江流域的红柳江水系的红水河三级区,分水岭为花溪区的旧盘、掌克至桐木岭、孟关上板一线。

分水岭以北及花溪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面积75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2%;以南属珠江流域,面积468.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8%。

2003年贵阳市总人口为3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88.8万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0.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5.33亿元,现有农业耕地面积146.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7.19万亩,农田实灌面积54.2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6.35万吨。

表1 贵阳市2003社会经济指标概况2003年贵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933.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少14.8%,比上一年减少21%。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2003年水资源总量为42.4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45.15亿立方米偏少6.1%,无较大汛情。

全市2003年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为184669万立方米。

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工矿企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尤以南明河干流最为严重,甲秀楼、团坡桥、下坝断面年综合水质类别劣Ⅴ类水质标准,部分指标较上年明显降低。

洛旺河水质为Ⅳ类、鸭池河水质为Ⅱ类。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及分布状况贵阳市2003年年平均降水量933.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少14.8%,比上一年减少21%。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我国中水回用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水回用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水回用现状及对策联合国在2003年3月16日“第三届水资源论坛大会”召开之前发表的最新报告,对180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状况进行排名,中国以平均每人每年拥有近2260m3用水统计数字排在第128位。

中国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差异性大的特点,在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严重缺水,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我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m3。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废”的大量排放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

据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t,比上年增加4.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t,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t,比上年增加6.6%。

我国相当部分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受纳水体,直接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

在我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主要用中水冲厕不同,国内冲厕用水主要是洁净的自来水。

因此,我国每年有大量宝贵的水资源仅发挥了最低的功用就被浪费了。

据专家估计,仅冲厕项,我国每年就消耗大约100多亿立方米自来水,这相当于50座中型城市的年自来水用量。

我国城市污水多数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建设部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2003年污水处理率达到42%,不足污水排放量的一半,即使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也极少回用,结果一方面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另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短缺。

加上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导致我国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我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我国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水资源污染、水污染加剧、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中水回用在国外的发展中水开发与回用技术近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日本、以色列、英国等国家(尤以日本突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3年水利统计公报2003年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各项水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中央水利基建落实计划投资356.15亿元,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在投资安排上,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

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对淮河洪水进行科学防控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我国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水调沙,是黄河综合治理与管理的有益创新;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长江三峡工程二期三大建设目标全部实现,三峡工程建设进入边建设边收益的新阶段;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一期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工程正式开始全面建设;成功进行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为缓解城市用水严重困难、修复生态做出了新的贡献;一批重要水利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813.7亿元,较上年增加26.7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为4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为255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为51亿元,水电及其它专项投资为106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9%、32%、6%和13%。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共安排656.2亿元,较上年增加83.1亿元。

其中当年中央投资327.3亿元,地方配套328.9亿元。

在2003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0.2亿元,占24.5%;国债专项资金231.1亿元,占70.6%;水利建设基金11亿元,占3.4%;利用外资4.9亿元,占1.5%。

2003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继续调整结构。

防洪工程建设仍是水利计划投资的重点领域,但在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与上年相比,防洪工程建设投资的规模减少 6.8%,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增加11%,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增加54%,水电等专项投资增加39%。

2003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196个,其中,中央投资项目4051个。

天津水资源公报

天津水资源公报

天津水资源公报————————————————————————————————作者:————————————————————————————————日期: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综述为了满足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按国家颁定的水资源分区进行水资源计算。

本市分属北三河山区,面积727平方公里;北四河下游平原,面积6059.2平方公里;大清河淀东平原5133.5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

2003年我市降水为平水年,年平均降水量586.0毫米,比上年度增加61.80%,比多年平均值增加1.93%。

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0.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1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32.43%;地下水资源量4.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30.62%;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4.45亿立方米。

2003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8.5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8亿立方米。

全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上升。

2003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57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37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4.50亿立方米,引黄水量1.5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7.14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2亿立方米。

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7.37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2.86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30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消耗量10.94亿立方米,耗水率53%。

2003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49亿吨。

2003年对我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引黄济津、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南运河等进行水质监测,其各河道监测结果:为城市供水达III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他河道污染严重均劣V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3年为解决天津市用水危机进行了第八次引黄济津。

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水的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了《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

中国水资源年报数据统计

中国水资源年报数据统计

2001年三、供用水量1、2001年全国总供水量55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79.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7%,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

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和辽宁6个省(直辖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0.9%。

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50亿立方米。

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8.7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79.6和15.9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3.2亿立方米,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米,珠江从长江和西南诸河共引水0.8亿立方米。

2、2001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567亿立方米。

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8%,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镇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的非建制镇的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5%,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和牲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3%;生产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9.2%,其中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0.5%,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2.6%,林牧渔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1%。

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约7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2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增加42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广东3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用水量介于200亿—4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45%;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30%。

生活用水占其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3个省(直辖市),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5个省(自治区)。

3、2001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36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58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设计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设计
(二)基本要求
1.水资源公报的编制工作,应考虑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兼顾水资 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所需基础资料的要求,全面调查统计来水、蓄水、 用水、耗水、水质等有关资料,分析水资源变化情势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并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用水指标及用水效率和效益,揭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 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间的关系。
(1)绘制等值线的底图大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上报图的尺寸 可适当缩小。为了便于全国拼图,要求上报图中标明经纬度线(线距为 20’),并在 省界线附近加注有关点据资料。
(2)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的线值要求为:25、50、200、400、600、800、1200、 1600、2000、2400、3000、4000、5000 毫米,各省级行政区在满足上报要求的前提 下,可以自行加密等值线。
实用标准文档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
(修改试行稿)
(一)目的与意义
1.编发水资源公报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定期向社会各界公 告我国水资源情势、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引起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 关注,提高全民的节水、惜水、保护意识,是编发水资源公报的主要宗旨。
2.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推进水资源统一规划和强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提 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所积累的资料,是编制各 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基础。
2.为了满足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要求,应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出两套 数据成果。从 2003 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 分区体系,详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3 年 5 月印发的《全国水资源分区 (修订稿)》。各省、自治区可按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地级行政区 套水资源二级区上报;各直辖市可按区(县)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区(县) 套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城市中心区可以合并)。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务局二零零四年三月一、综述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3年,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的治水思路,水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面对淮河流域大洪水,实施科学调度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全国大范围春旱和江南、华南严重夏伏旱,采取多种抗旱措施,基本保障了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

各项水利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试航成功、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的三大目标,南水北调各项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治淮拉开序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水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节约和保护继续得到加强,黄河实现连续4年不断流,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黑河分水圆满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三年分水目标,北京跨省市调水补水、引黄济津、引江济太、南四湖补水、扎龙湿地补水等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缓解了城市用水紧缺状况,为生态修复做出贡献。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启动。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水资源量2003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3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0.7%。

北方六个水资源一级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14.8%(其中淮河区多44.4%),南方四个水资源一级区(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2%(其中东南诸河区少28.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比常年偏少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福建、上海、浙江、北京、江西。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2003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综述为了满足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按国家颁定的水资源分区进行水资源计算。

本市分属北三河山区,面积727平方公里;北四河下游平原,面积6059.2平方公里;大清河淀东平原5133.5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

2003年我市降水为平水年,年平均降水量586.0毫米,比上年度增加61.80%,比多年平均值增加1.93%。

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0.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1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32.43%;地下水资源量4.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30.62%;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4.45亿立方米。

2003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8.5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8亿立方米。

全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上升。

2003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57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37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4.50亿立方米,引黄水量1.5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7.14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2亿立方米。

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7.37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2.86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30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消耗量10.94亿立方米,耗水率53%。

2003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49亿吨。

2003年对我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引黄济津、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南运河等进行水质监测,其各河道监测结果:为城市供水达III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他河道污染严重均劣V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3年为解决天津市用水危机进行了第八次引黄济津。

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水的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了《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

按照张立昌同志提出的装扮美化海河、让海河旧貌换新颜的指示,启动了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工程。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3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080.4毫米,比上年708.7毫米增加52.5%,比多年均值771.3毫米增加40.1%,属丰水年份。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较多年均值增加33.7%、55.0%、42.0%、21.7%。

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540.9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多77.9%,比上年度偏多169.4%。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63.03亿米3,扣除重复计算量106.22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97.75亿米3,比上年偏多118.1%,比多年均值偏多72.2%;其中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为32.04亿米3、104.99亿米3、449.29亿米3、111.43亿米3。

2003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7.51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17.81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6.47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14.16亿米3;中型水库11.04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3.66亿米3。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1.82米,地下水储蓄量增加57.3亿米3。

2003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87.62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3.91亿米3,地下水源113.65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0.06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 31.19亿米3,减幅14.3%。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59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8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0.53亿米3。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亿米3,中深层地下水约14亿米3。

2003年全省总用水量187.62亿米3。

其中农林渔业用水113.35亿米3(农田灌溉105.13亿米3),工业用水39.95亿米3;城乡生活综合用水34.32亿米3(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14.19亿米3)。

由于本年度6到10月份降水较多,农业用水量较少,与上年比较农田灌溉用水量减少达40亿米3,亩均用水量减少约40米3;工业用水基本与上年持平略有减少;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较上年增加1.49亿米3。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发布部门】水利部【发布日期】2003.03.19【实施日期】2003.03.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的通知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现将《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印发给你单位,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二00三年三月十九日2003年水资源工作要点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启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关键一年。

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全面贯彻2003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水利的中心工作,确保2003年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按照水利厅局长会议部署,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工作(一)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水资源规划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新《水法》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硬任务。

1、根据部里统一部署,全国已经启动了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工作。

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紧密结合今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技术问题把好关,切实做好水资源调查评价的组织协调工作。

2、河北、山西、上海、辽宁、海委和太湖局作为试点单位,要积极探索第一阶段工作的方法,率先提出评价成果。

2003至2011各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

2003至2011各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

表1 2011年各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水资源一级区降水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水资源总量全国55132.9 22213.6 7214.5 1043.1 23256.7 北方6区19517.8 4022.4 2509.2 895.5 4917.9 南方4区35615.1 18191.2 4705.3 147.6 18338.8 松花江区4070.5 987.3 420.5 190.1 1177.4 辽河区1481.0 332.1 179.8 77.9 410.0 海河区1658.5 135.9 237.3 162.0 297.9 黄河区3888.5 620.9 411.2 118.5 739.4 淮河区2672.8 643.3 399.0 249.3 892.6 长江区16603.3 7713.6 2138.0 124.0 7837.6 其中:太湖流域412.6 173.6 43.8 20.3 193.8 东南诸河区2909.1 1414.7 392.6 8.4 1423.0 珠江区7420.0 3676.8 862.7 15.3 3692.2 西南诸河区8682.7 5386.0 1311.9 0.0 5386.0 西北诸河区5746.6 1303.0 861.4 97.7 1400.6表2 2011年各水资源一级区供水量和用水量单位:亿m3水资源一级区供水量用水量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总供水量生活农业生态环境总用水量工业其中:直流火核电全国4953.3 1109.1 44.8 6107.2 789.9 1461.8 437.5 3743.6 111.9 6107.2 北方6区1755.8 981.0 29.6 2766.4 288.3 359.7 26.7 2044.0 74.4 2766.4 南方4区3197.5 128.1 15.2 3340.8 501.6 1102.1 410.8 1699.6 37.5 3340.8 松花江区293.1 201.0 1.3 495.5 36.3 79.4 17.2 364.4 15.4 495.5 辽河区94.7 109.0 3.7 207.4 34.2 34.8 132.9 5.5 207.4 海河区122.9 234.3 11.9 369.1 62.7 55.0 1.1 238.6 12.6 369.1 黄河区268.5 129.0 6.9 404.4 48.0 65.5 1.0 281.4 9.6 404.4 淮河区475.3 178.3 4.7 658.3 88.1 103.8 7.1 451.6 14.8 658.3 长江区1922.4 79.7 7.8 2010.0 273.4 746.8 334.3 973.1 16.7 2010.0 其中:太湖流域354.4 0.4 0.1 354.8 50.9 213.8 167.5 87.5 2.7 354.8 东南诸河区336.4 8.8 0.9 346.1 55.4 128.2 19.7 157.4 5.1 346.1 珠江区834.5 36.0 6.3 876.8 159.6 216.6 56.8 485.3 15.3 876.8 西南诸河区104.1 3.6 0.1 107.9 13.1 10.5 83.8 0.4 107.8 西北诸河区501.2 129.3 1.0 631.6 19.0 21.1 0.4 575.0 16.4 631.6 注:生态环境用水不包括太湖的引江济太调水16.0亿m3、浙江的环境配水23.7亿m3和新疆的塔里木河大西海子下泄水量、塔里木河干流沿岸胡杨林生态用水、阿勒泰地区河湖补水等25.0亿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4-0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3年,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的治水思路,水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面对淮河流域大洪水,实施科学调度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全国大范围春旱和江南、华南严重夏伏旱,采取多种抗旱措施,基本保障了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

各项水利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试航成功、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的三大目标,南水北调各项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治淮拉开序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水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节约和保护继续得到加强,黄河实现连续4年不断流,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黑河分水圆满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三年分水目标,北京跨省市调水补水、引黄济津、引江济太、南四湖补水、扎龙湿地补水等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缓解了城市用水紧缺状况,为生态修复做出贡献。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启动。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水资源量2003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3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0416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0.7%。

北方六个水资源一级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14.8%(其中淮河区多44.4%),南方四个水资源一级区(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2%(其中东南诸河区少28.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比常年偏少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福建、上海、浙江、北京、江西。

2003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251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77毫米,比常年减少1.7%。

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多15.3%(其中淮河片偏多124.6%),南方四区则比常年偏少5.1%。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30%以上的有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和陕西;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40%以上的有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和浙江。

2003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84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计70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51亿立方米。

2003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为8299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量仅1209亿立方米。

全国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中的不重复量之和)为27460亿立方米,比常年少1.0%;其中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613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2.4%),比常年多16.0%;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2132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7.6%),比常年少5.0%。

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

松花江区平均降水量512毫米,比常年多1.4%;径流深130毫米,比常年少6.5%;水资源总量1424亿立方米(占全国5.2%),比常年少4.5%。

辽河区平均降水量505毫米,比常年少7.4%;径流深81毫米,比常年少37.5%;水资源总量345亿立方米(占全国1.3%),比常年少30.7%。

海河区平均降水量582毫米,比常年多8.8%;径流深41毫米,比常年少39.4%;水资源总量321亿立方米(占全国1.2%),比常年少13.3%。

黄河区平均降水量556毫米,比常年多24.6%;径流深86毫米,比常年多11.1%;水资源总量827亿立方米(占全国3.0%),比常年多17.1%。

淮河区平均降水量1211毫米,比常年多44.4%;径流深461毫米,比常年多124.6%;水资源总量1852亿立方米(占全国6.7%),比常年多102.1%。

长江区平均降水量1043毫米,比常年少4.0%;径流深559毫米,比常年多1.1%;水资源总量10065亿立方米(占全国36.6%),比常年多1.1%。

其中太湖流域降水量967毫米,比常年少18.0%;径流深257毫米,比常年少40.6%;水资源总量109亿立方米,比常年少38.3%。

东南诸河区平均降水量1194毫米,比常年少28.2%;径流深626毫米,比常年少34.3%;水资源总量1312亿立方米(占全国4.8%),比常年少34.2%。

珠江区平均降水量1313毫米,比常年少15.2%;径流深720毫米,比常年少11.7%;水资源总量4172亿立方米(占全国15.2%),比常年少11.7%。

西南诸河区平均降水量1057毫米,比常年少2.8%;径流深684毫米,与常年持平;水资源总量5772亿立方米(占全国21.0%),与常年持平。

西北诸河区平均降水量184毫米,比常年多14.0%;径流深37毫米,比常年多6.8%;水资源总量1370亿立方米(占全国5.0%),比常年多4.8%。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458座大型和2695座中型水库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155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84亿立方米。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北方六区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除西北诸河区略比年初减少外,其他区均比年初增加,其中黄河和淮河区分别增加145和68亿立方米;南方四区中,长江区增加73亿立方米,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均减少74亿立方米,西南诸河区没变化。

各省级行政区中,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减少蓄水量310亿立方米,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分别减少92、52、51、32亿立方米;蓄水增加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494亿立方米,其中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分别增加203、75、52、23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69万平方公里平原地下水开采区的统计结果(不含青海和新疆),2003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增加167亿立方米。

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36.8%,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5.2%,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正负0.5米以内)面积占58.0%。

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有13个省级行政区,共增加176亿立方米,其中山东、河南分别增加57和52亿立方米;储存量减少的只有北京和甘肃,分别减少5和4亿立方米。

按水资源一级区统计,只有西北诸河区减少4亿立方米,其余五个水资源一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淮河区增加最多,达106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根据20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的不完全调查,2003年共统计漏斗75个,漏斗总面积6.9万平方公里。

2003年末与年初相比,35个浅层漏斗中,面积扩大的有7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8个;40个深层漏斗中,面积扩大的有22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20个。

三、供用水量2003年全国总供水量5320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9.4%。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6%,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1%,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3%。

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50%以上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辽宁、山东等6个省(直辖市)。

另外,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为220亿立方米。

主要的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区引黄河水36亿立方米,淮河区从长江和黄河共引水54亿立方米,长江区从钱塘江、淮河和澜沧江共引水8亿立方米。

2003年全国总用水量532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1.9%,工业用水占22.1%,农业用水占64.5%,河湖湿地人工补水及城镇环境用水占1.5%。

按生活(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生活用水占8.3%,生产用水占90.2%,生态用水占1.5%。

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17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减少约300亿立方米,生活和工业用水明显增加。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038、1508、1774亿立方米,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8.3%、28.3%、33.4%。

由东往西,生活和工业用水比例逐渐减小,农业用水比例逐渐增大;生态用水东、西部比例基本一致,中部略少。

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200~400亿立方米的有7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100~200亿立方米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量少于1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海南、云南7个省(自治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湖北、福建6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

2003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12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448立方米。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2升(含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68升,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222立方米,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0立方米。

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别为419、352、480立方米,中部少,东、西部多;万元GDP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254、451、762立方米,西部是东部的3倍。

2003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290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水占77.3%,工业耗水占8.9%,生活耗水占12.2%,生态耗水占1.6%。

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5%。

按取水量(毛)与用水消耗量之差,再用系数法扣除输水回归量进行估算,2003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约680亿吨,其中工业污水占三分之二,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三分之一。

松花江区总用水量355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61%),其中生活用水占9.3%,工业用水占20.9%,农业用水占69.0%,生态用水占0.8%。

用水消耗量185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52%。

辽河区总用水量193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41%),其中生活用水占14.7%,工业用水占13.4%,农业用水占71.9%。

用水消耗量124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64%。

海河区总用水量377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30%),其中生活用水占14.2%,工业用水占15.8%,农业用水占69.5%,生态用水占0.5%。

用水消耗量253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67%。

黄河区总用水量354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占62%),其中生活用水占10.1%,工业用水占15.5%,农业用水占73.7%,生态用水占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