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劳症状及治疗
中医内科虚劳
![中医内科虚劳](https://img.taocdn.com/s3/m/afad1ef2a417866fb94a8e02.png)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
中医药在调理阴阳、补益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
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
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
《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四)虚劳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四)虚劳](https://img.taocdn.com/s3/m/f01ab05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4.png)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四)虚劳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要点一概述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
如“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汪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汪绮石《理虚元鉴》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虚劳的病因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但就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主要有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烦劳过度,损及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失治误治,损耗精气五个方面。
(二)虚劳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
而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
虚劳的基本病机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其病变过程,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虚劳的顺证:若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
虚劳的逆证:若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
虚劳的中医治疗规范
![虚劳的中医治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86791d3f242336c1eb95ef5.png)
方用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可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加减:下五更泄,加四神丸;久泻久痢,加党参、薏苡仁、扁豆、 砂仁。 3.5 心肾阳虚
选用拯阳理劳汤,加补骨脂、蛤蚧。 3.6 肾阴阳两虚
阳 虚 用 右 归 丸,阴 虚 用 左 归 丸。 加 减:尿 浊,加 金 樱 子、 桑螵蛸、莲子须、覆盆子;面浮肢肿,加获苓、泽泻、车前子。 3.7 正虚瘀结
2 辨证要点
2.1 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虚 劳 病 机 虽 为 气 血 阴 阳 不 足,但 五 脏 各 有 特 点,因 此 对
虚 劳 的 辨 证 应 以 气 血 阴 阳 为 纲,五 脏 虚 候 为 目。《杂 病 源 流 犀烛》曰“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曰阳虚,曰 阴 虚”。 由 于 气 血 同 源,阴 阳 互 根,五 脏 相 关,所 以 辨 证 时 应 多加注意,辨清根源。 2.2 辨虚劳兼夹病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65 期
207
虚劳的中医治疗规范
·中医中药·
旋静 1,丁庆刚 2,孙牧 3,赵丹 4,刘洋 2*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血液科,吉林 长春;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吉林 长春;3.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长春;4.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 长春)
分清兼次之证与辨其原发根源同等重要。本病乃久病不 复之症,常伴兼症,辨清兼夹之症,采用对应方法进行祛痰逐 饮、理血行气等综合治疗,应分清主次标本、轻重缓急和虚实 兼夹的不同,以正确辨证施治应用于临床,才会疗效显著。
虚劳的中医证型
![虚劳的中医证型](https://img.taocdn.com/s3/m/099ea7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f.png)
虚劳的中医证型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导致的,可能是由于先天不足或者是后天失调以及大病久病。
虚劳由于患者脏腑元气亏损,阴阳气血不足会导致各种症状。
虚劳的证型主要有像是气虚损型,这种情况患者往往会出现面色痿黄,神疲体倦,懒声不言,另外的话,虚劳还有血虚损型,这种情况表现为面色不华,唇甲淡白,另外,还有阴虚损型表现为口舌干燥,五心烦热等,除了这些以外,虚劳还有阳虚损行,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
虚劳中医名词解释
![虚劳中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4ed062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7.png)
虚劳中医名词解释
虚劳是一个中医名词,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阴阳气血严重亏损,久虚不复的多种慢性衰弱病证的总称。
西医常常提到的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虚损症候,以及一些重病后期的恶液质状态等都可以参考虚劳的概念。
虚证意味着人体功能不足,需要有补有泻,以达到人体各方面功能平衡。
中医治疗虚劳有六法,包括平补、峻补、温补、清凉、攻下和房事疗法等。
需要明确辨证,把握尺度,盲目进补大多有害无益。
此外,虚里是一个中医名词,传说是胃之大络,位于人体中间,百汇到会阴的一条直线上,在背上也有一个穴道。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f604c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a.png)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虚劳的证候繁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因此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分类辨证施治。
一、气虚气虚是气血阴阳亏虚中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见。
主要证候有面色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淡白,脉细软弱。
(一)肺气虚1.临床表现: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3.治法:补益肺气。
4.代表方:补肺汤。
5.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黄、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
若肺卫不固,易于感冒者,加防风、白术;自汗甚者,加牡蛎、麻黄根;气阴两虚,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
(二)心气虚1.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2.证机概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3.治法:益气养心。
4.代表方:七福饮。
5.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黄、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若自汗甚者,加黄芪、五味子固表敛汗;食少便溏者,加山药、砂仁健脾醒脾。
1.临床表现: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三)脾气虚2.证机概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3.治法:健脾益气4.代表方:加味四君子汤。
5.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
若胃失和降,见胃脘满闷,恶心呕吐,气者,加半夏、陈皮;脘腹胀满,食积不化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见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
伴各种出血者,用归脾汤。
(4)肾气虚1.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2.证机概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3.治法:益气补肾。
4.代表方:大补元煎。
5.常用药:人参、山药、炙甘草益气固肾;杜仲、山茱温补肾气;熟地黄、枸杞子、当归补养精血。
中医关于“虚劳”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虚劳”及其防控措施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4f96c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7.png)
中医关于“虚劳”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虚劳
1.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由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引发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久虚不复而致病。
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损为目。
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五脏相关,虚劳常形成五脏交亏,相互转变的情况,但皆以脾肾为主。
补益为虚劳的基本治则,根据病性的不同,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依五脏病位的不同用方遣药。
虚劳要重视调理脾胃,对于虚中夹实者,治疗当补中有泻,补泻兼施。
2.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病情持续,短期不易康复。
预后与脾肾的盛衰、致病因素的解除,以及能否得到有效治疗、护理是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若治疗不当,气血阴阳俱虚,累及多脏,脾肾俱败,预后不良。
二、虚劳的日常防控措施
1.消除并避免诱因是预防虚劳的重要措施。
因此,须顺应四时,调节情志,不妄劳作,保养正气,以防止病邪侵袭。
2.对已病患者及早施治,防治病情传变。
治疗以固护脾肾为本,积极照顾未受邪之脏。
此外初愈之时气血未充,谨防调治不当而致反复。
3.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虚劳患者易感受外邪,应尽量
减少外邪感触。
饮食调理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佳,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厚味、滋腻、生冷之物。
起居规律,动静结合,节制房事,劳逸适度,调畅情志,均有助于虚劳的康复。
《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病的两大特色:一是重视脾肾,二是甘温扶阳
![《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病的两大特色:一是重视脾肾,二是甘温扶阳](https://img.taocdn.com/s3/m/7907834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75.png)
《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病的两大特色:一是重视脾肾,二是甘温扶阳虚劳,是以五脏虚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其范围广泛,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特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尤其在五脏虚损上重视脾肾,治法和用药侧重甘温扶阳的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
现就其探析如下,以更好的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1.病因虚劳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时期就有论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及《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分别指出了虚与劳乃过用所致。
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于《血痹虚劳病脉证》第18条中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明确的提出虚劳的病因为“五劳七伤”。
除此,仲景在《血痹虚劳病脉证》第3条首冠以“男子”,意在强调虚劳病的成因与肾脏亏虚密切有关;第6条:“劳之为病,……,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指出虚劳与季节的相关性。
这都为后世对虚劳病因病机的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汪绮石﹝1﹞:“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虚劳的病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表明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久不复,均可成为虚劳。
2.病机关于虚劳的病机,张仲景在《血痹虚劳病脉证》第3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以虚劳病“大脉”、“极虚”的脉象纲领特点揭示了虚劳真阴不足,虚阳外浮的阴虚以及精气内损,元阳不足的阳虚的不同病机;在第5条:“男子脉虚弦,……,此为劳使之然”,指出了气血两虚虚劳的脉症特点。
在生理上,气有能生血、能行血,而血能养气、血能载气;病理上可知气病势必会及血,血病必会影响气的运行。
沈金鳌云﹝2﹞:“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张景岳云﹝3﹞﹕“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
虚劳 病情说明指导书
![虚劳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ba350d9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f.png)
虚劳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虚劳概述虚劳(consumptive disease)又称虚损,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虚衰,长期不能恢复,造成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其常是多种疾病失治误治和病后失去调理所致,原发性很少,病程一般较长,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
临床以五脏虚证为主要表现,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
西医学中各系统、各器官发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如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治。
英文名称:consumptive disease其它名称:虚损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形体消瘦、自汗盗汗主要病因:先天体质虚弱、后天疾病因素、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 线检查、免疫学检测重要提醒:治疗虚劳应注意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临床分类:根据中医辨证,虚劳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
1、气虚证气虚是气血阴阳亏虚中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见。
主要证候有气短、不愿说话、语声低微,头昏神疲,面色白而无光或者萎黄,肢体无力,舌淡,脉细弱。
(1)肺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咳嗽无力、声音低怯、气短,自汗,自觉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2)心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3)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2、血虚证以心、肝血虚为多,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并见。
中医虚劳病机
![中医虚劳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3120df2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3.png)
中医虚劳病机
虚劳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身体虚弱、精神不振,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失眠
多梦、头痛、头晕、腰膝酸软、面色萎黄等症状。
在中医中,虚劳病又分为气虚内伤、肝
肾阳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痰湿内阻等类型。
气虚内伤型
气虚内伤型虚劳病是由于长期劳累,导致心神疲倦,气虚不足,从而引起的虚劳病。
这种虚劳病的典型症状是乏力、气短、头晕,甚至体重下降、面色萎黄。
中医治疗这种虚
劳病的方法是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和运动,同时服用具有滋补调养作
用的中药。
肝肾阳虚型
心肾不交型
痰湿内阻型
总之,中医认为虚劳病是以身体虚弱、精神不振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与身体失去平衡、阴阳失调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虚劳病的方法是促进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虚劳病的目的。
虚劳名词解释中医
![虚劳名词解释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0bb58ad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c.png)
虚劳名词解释中医
"虚劳"是中医中的一个词语,指的是由于过度劳累、损耗过度所导致的身体虚弱、疲乏无力等症状。
中医将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比作一个运转不息的机器,只有当机器内部的零件磨损、运转不良或者失去平衡时,才会出现疲劳、乏力等症状。
虚劳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身体疲乏、气短咳嗽、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精神不振、容易感冒、肌肉酸痛等。
虚劳的类型繁多,可分为劳虚、血劳、气劳、膏粱之变等多种,其中劳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中医认为,虚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过度劳累、性生活过度、疾病侵袭、营养不良等。
治疗虚劳的方法包括益气固表、补血养气、调节饮食、中药调理等多种方法。
预防虚劳的发生,也需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营养的摄入,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维护。
虚劳之辨证论治
![虚劳之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ea7cc23258fb770bf78a554d.png)
虚劳之辨证论治1 病因病机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如《景岳全书. 虚损》指出:“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少年纵酒者多成劳损”;“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
《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则提出导致虚证的主要六种原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
”就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1 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多种虚劳证侯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密切有关。
而父母体虚,遗传缺陷,胎中失养,孕育不足及生后喂养失当,营养不良等因素,是造成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体质不强的基础上,易于因虚劳致病,或因病致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
1.2 烦劳过度,损及五赃:《景岳全书. 虚损》对劳倦致病作了正确的论述。
适当的劳作,为人们正常生活之必需,但烦劳过度则于人体有害,“不知自量,而务从勉强,则一应妄作妄为,皆能致损”。
早在《素问.宣明五气篇》即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 《医家四要.病机约论》也指出:“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心谋虑则伤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色欲过度则劳肾。
”在各种损伤之中,尤以忧郁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及早婚多育,房劳伤肾,较为多见。
1.3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营养不良,嗜欲偏食,饮酒过度等原因,都会损伤脾胃,使其消磨水谷,化生精微、长养气血的功能受到影响。
若脾胃长期受损,必致气血来源不足,内不能和调于五赃六腑,外不能洒陈于营卫经脉,而渐致虚劳。
1.4 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或大病之后,邪气过盛,脏气损伤;或热病日久,耗血伤阴;或寒病日久,伤气损阳;或瘀血内结,新血不生;或因寒邪久留,耗伤正气;或因病后失于调理,正气亏损难复等,都会使精气耗伤,由虚致损,逐渐发展成为虚劳。
以上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
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
中医内科学课件虚劳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虚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ccf4e2a1c7aa00b52acbe4.png)
2019/3/13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病因病机
1、禀赋薄弱:
父母体虚,遗传缺陷 胎中失养,孕育不足 喂养失当,营养不良 因虚易病,病后难愈, 素体亏虚
脏腑阴阳气血亏虚
2019/3/13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
2.烦劳过度:
股市
忧郁思虑
损伤心脾 劳神太过 因损致虚 早婚多育
力,动则气促。双肺未闻罗音。心率 98 次/ 分,
律整。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
2019/3/1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2000/ 立方毫米,余尚正常。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例2:
陈XX,58岁,四会中学老师。94年4月23日入院。
病史:患高血压病21年。1年前出现夜尿频多, 少寐多梦,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腰酸膝软,口 干咽燥。近日上述症状加重,并发现双下肢浮肿, 到本院求医而入院。检查发现:高血压心,冠心, 肝硬化,双肾萎缩。肝代偿功能尚可,慢性肾功 能衰竭。 舌质偏红,薄白苔,脉弦细数。
心阴虚
脾胃阴 肝阴虚 肾阴虚
2019/3/13
阳虚证治
证类 症状 治法
温通心阳 温中健脾 温补肾阳
中医内科学课件
方药
保元汤 附子理中汤 右归丸
心阳虚 阳虚+心虚
心胸憋闷疼痛舌暗
脾阳虚 阳虚+脾虚
肠鸣腹痛便溏
肾阳虚 阳虚+肾虚
2019/3/13
阳萎,多尿或失禁 下利清谷,五更泻
其他疗法
•针灸:
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补法,
1、病史: 2、临床症状: 神疲乏力,倦怠 3、体征:慢性病面容,形容枯槁,瘦削肉 脱或臃肿虚浮 4、理化检查:贫血、白血球减少、低蛋白 血症等 5、与西医相关性疾病:多系统慢性、消 2019/3/13 耗性疾病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医辨证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辨证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027a6cead5bbfd0a795673e3.png)
中医辨证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作者:杨玺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1期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的“虚劳”、“不寐”、“心悸”、“郁病”等范畴。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三者与疲劳的产生有密切联系。
肝脏可通過疏泄作用调节脾胃运化,调畅气机与情志,因此与体力的疲乏、精神的疲惫关系最为密切,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异常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长期极度疲乏无力,精神疲惫,工作效率降低,并可伴有咽痛,抑郁或烦躁易怒等精神情志症状。
治疗:以健脾理气补肾为主以躯体疲劳、体力下降为主者,可以健脾调肝为主,兼以补肾、可选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柴胡等。
也可以用黄芪鸡(黄芪、陈皮、肉桂等炖鸡)、补中益气粥(人参、黄芪、当归、甘草、陈皮、柴胡、白术、薏苡仁等熬粥)进行食疗。
以精神疲劳、工作效率降低为主者,则以舒肝益肾为主,兼以补脾。
以抑郁为主者,可选用当归、柴胡、甘草、大枣、生地、熟地等。
也可以用甘麦大枣汤熬粥·食疗,或口服逍遥丸。
以烦躁为主者,可选用柴胡、甘草、芍药、枳壳、生地、龟板等。
如兼有身体虚弱、反复外感者,则辅以益气壮元法,食用冬虫鸭(冬虫夏草炖老鸭)、八珍鸡(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灵芝等炖鸡)。
兼有咽痛、低热者,可予柴胡、黄芪等。
失眠多梦者,可养心安神,予酸枣仁。
此外,研究还发现,可适当采用一些传统中医食疗用品如蜂蜜、花粉、阿胶、蚂蚁等,也具有抗疲劳效果,可适当采用这些保健食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非处方中成药应用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是因工作生活负荷太重、精神過度紧张等引起,临床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失眠、食欲减退、应激能力下降等,属于中医学虚劳、郁证、脏躁、不寐等范畴。
如能合理选用一些非处方中成药进行调治可收良效。
现介绍几种药物以供选择应用。
逍遥丸组成: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6g/次,2次/日。
本品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作用,适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症见精疲力竭、失眠、烦躁易怒、唉声叹气、郁郁寡欢、胸胁胀痛、饮食量少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病案分析 虚劳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病案分析 虚劳](https://img.taocdn.com/s3/m/482f45250066f5335b812104.png)
虚劳张××,女,35岁,工人,2003-2-18入院,患者2000年8月产后,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月经量多,加之带小孩劳累,平素喜发怒。
近一年来常头晕目眩,未引起重视。
近一周头晕目眩加重,伴失眠多梦,心悸,活动后气短,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
故来我院就诊。
查体:T:36.80C,P:104次/分,R:22次/分,BP:17/9Kpa。
神志清,面色萎黄,睑结膜苍白,指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未见其他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4.2X109/L,RBC2.45X1012/L,HB61g/L,MCV64fl,MCH18pg,MCHC 298g/L,PLT168X109/L;血清铁3.24umol/L,铁蛋白2.4ug/L,总铁结合力93umol/L。
标准答案:住院病历姓名:张××性别:女年龄:35岁民族:汉族婚况:已婚职业:工人主诉:头晕目眩一年,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2000年8月产后,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月经量多,加之带小孩劳累,平素喜发怒。
近一年来常头晕目眩,未引起重视。
近一周头晕目眩加重,伴失眠多梦,心悸,活动后气短,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
故来我院就诊。
查血常规WBC4.2X109/L,RBC2.45X1012/L,HB61g/L,MCV64fl,MCH18pg,MCHC 298g/L,PLT168X109/L;血清铁3.24umol/L,铁蛋白2.4ug/L,总铁结合力93umol/L。
为进一步诊治经门诊收入院。
刻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活动后气短,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
既往史:既往健康,无其他重要病史可载。
个人史:生活无不良嗜好。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婚育史:已婚,生育一女。
家族史:父母均健在,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T:36.8℃ P:104次/分 R:22次/分 BP:17/9Kpa整体状况:神志清,精神萎软,营养中等,发育良好,语言清晰,声音低,应答切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中医内科学-虚劳
![中医内科学-虚劳](https://img.taocdn.com/s3/m/8fef8a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a.png)
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证的范围。
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消化
系疾病、营养缺乏、新陈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系统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发展至严
重阶段,呈现慢性虚弱症状为主者,皆可参照本篇
论治。
2023/11/7
7
Team Work Time
A 虚劳的病因病机 B 虚劳的诊断 C 虚劳的鉴别诊断 D 虚劳的辨证要点 E 虚劳的治法方药与临证要点 F 虚劳的辨证论治
虚劳
症 状 精气亏虚、症状 突出
病 程 久虚不复、病程 较长
虚证
所属病证相应症状 突出 较长、也可短
19
(二).肺痨
鉴别诊断
虚劳
肺痨
病因 多种原因致久虚不复 正气不足,痨虫侵袭
病位 五脏
肺
病性 气、血、阴、阳亏损 阴虚火旺
症状 精气亏损的各种症状 咳嗽、咯血、潮热、 盗汗
传染 不传染
传染
治则 补虚扶正
❖ 2.病程:虚劳一般都有比较长的病程,病势缠绵。 而其他病证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居多, 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如泄泻一证的脾胃 虚弱型,以泄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病程长者,亦 有病程短者。
❖ 3.虚弱程度:一般虚证虚弱程度较轻;虚劳的虚
202弱3/1程1/7度较重。
18
病证鉴别 (一).其它疾病中的虚证类型
28
证治分类
1、气虚 ❖ 肺气虚 ❖ 心气虚 ❖ 脾气虚 ❖ 肾气虚 2、血虚 ❖ 心血虚 ❖ 脾血虚 ❖ 肝血虚
3、阴虚
❖ 肺阴虚
❖ 心阴虚
❖ 脾胃阴虚
❖ 肝阴虚
❖ 肾阴虚
4、阳虚
❖ 心阳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方] 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型虚劳
[病因] 多由温热病的后期,或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阴液耗损,使脾胃失于滋养和濡润而引起的。
[症状] 以饮食不香,咽干舌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为证候特点。伴有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干微饮,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 温补肾阳。
[主方] 右归丸加减。
干血瘀结型虚劳
[病因] 由于虚劳之人,损及肝脾,干血瘀结,新血不生,血液不能濡养肌肤,虚中有瘀,瘀中夹虚,形成正虚邪实之虚劳。
[症状] 以羸瘦腹满,肌肤甲错,舌质黯红,或紫黯有瘀点为证候特点。伴有面色及两目黯黑,口渴,腹有结块,脉细涩。
虚劳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脏腑元气亏损、阴阳气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中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所以,凡以慢性功能减退或虚性亢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可称为虚劳,又称为虚损。
中医认为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六极(筋极、骨极、血极、肉极、精极、气极)、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凡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虚致病,久病失调,以致脏腑亏损,气血虚弱,逐渐发展为元气亏耗,久虚不复而出现各种虚损证候者,均属虚劳病的范畴。
脾阳虚弱型虚劳
[病因] 多由脾胃气虚发展为气虚中寒,而致脾阳不振,中阳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助长体力,中焦虚寒而成虚劳。
[症状] 以饮食不香而纳少,肠鸣腹痛,大便溏泻为证候特点。伴有形寒肢冷,倦怠嗜卧,少气懒言,面色白,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脉虚弱。
[治法] 温中健脾。
心阳虚损型虚劳
[病因] 多由心阳不振,阳虚气弱,心气亏虚,运血无力所致。
[症状] 以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疼痛,舌紫黯,脉迟为证候特点。伴有倦怠嗜卧,少气懒言,形寒肢冷,面色淡白,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脉或虚弱。
[治法] 温通心阳。
[主方] 保元汤加减。
[治法] 养阴润肺。
[主方] 拯阴理劳汤。
心阴虚损型虚劳
[病因] 多由情志抑郁,久而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症状] 以心悸失眠,五心烦躁,潮热盗汗,口舌生疮为证候特点。伴有面部两颧潮红,口干微渴,舌红少津,或有剥苔,苔少,脉细数。
[症状] 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脉细或结或代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眼花,面色不华,唇舌色淡。
[治法] 养血宁心。
[主方] 养心汤加减。
肝血虚亏型虚劳
[病因] 多由久病耗伤阴血,肝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血虚生风所致。
[症状] 以胁痛肢麻,筋惕肉,视物模糊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眼花,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
脾气虚损型虚劳
[病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气亏虚,健运失职。
[症状] 以面色萎黄,大便溏薄,饮食不香,食后胃脘不适为证候特点。伴有神疲乏力,懒言声低,舌淡、脉弱。
[治法] 健脾益气。
[主方] 参苓白术散加味。
[症状] 以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尿频而清或尿失禁为证候特点。伴有倦怠,懒言声低,舌淡脉弱。
[治法] 补益肾气。
[主方] 大补元煎加减。
心血亏虚型虚劳
[病因] 多由情志剧烈变动,肝气郁结,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血,心血亏虚,血不养心所致。
内疗辨治
肺气虚损型虚劳
[病因] 多由劳伤过度,病后体弱,久咳伤气等因长期肺气失于肃降,导致肺气亏虚,表卫不固所致。
[症状] 以短气自汗,时寒时热,易于感冒为证候特点。伴有倦怠乏力,懒言声低,舌淡脉弱。
[治法] 补益肺气。
[主方] 补肺汤。
[治法] 滋养肝阴。
[主方] 补肝汤加减。
肾阴虚损型虚劳
[病因] 多由伤精,失血,耗伤阴液而成。
[症状] 以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为证候特点。伴有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补肾阴。
[主方] 河车大造丸加减。
[治法] 补血养肝。
[主方] 四物汤加味。
肺阴虚损型虚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 多由久病体弱,或肺失清肃,邪热久恋于肺,损伤肺阴,或由于发汗太过,或饮酒过多,而伤及肺阴,不能濡养肺脏所致。
[症状] 以干咳,咽干,失音,盗汗为证候特点。伴有潮热,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 益气补血,活血行瘀。
[主方] 百劳丸加减。
-----------------------------------------------------------------
名家经验学说
李清波 杨惠莲 陈培军
虚劳是一种以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为基本病机的慢性虚衰性病证,常是多种疾病误治失治和病后失于调理的转归,原发病很少。虚劳病程中常形成五脏虚亏、相互传变的病机变化,但以脾肾为主导环节。治疗上除应注意脏腑、病位、阴气血、标本顺逆外,并应十分重视调理脾肾,根据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给予不同补法。只要辨证明确,当守法守方。
[治法] 养阴和胃。
[主方] 益胃汤。
肝阴虚损型虚劳
[病因] 多由久病耗伤阴血,肝无所藏,失于濡养所致。
[症状] 以眩晕头痛,耳鸣蝉声,目干视物不明,筋惕肉为证候特点。伴有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中医虚劳症状及治疗.txt
中医虚劳症状及治疗
-------------------------------------------------------------
虚劳(含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稳定失调、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紊乱、营养缺乏、神经功能低下或过分抑制(非保护性)引起的疾病,以及其他器官系统功能衰退性疾病)
[主方] 附子理中汤加减。
肾阳虚衰型虚劳
[病因] 由于机体阳气不足,久病不愈,劳损过度,下元亏损,年老体弱等因素,导致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故成虚劳。
[症状] 以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为证候特点。伴有面色觥白,形寒肢冷,少气懒言,倦怠嗜卧,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脉虚弱。
心气虚弱型虚劳
[病因] 多由心气不足,运血乏力,心失所养所致。
[症状] 以心悸气短,活动时尤甚加剧为证候特点。伴有倦怠乏力,懒言声低,舌淡、脉弱。
[治法] 益气养心。
[主方] 七福饮。
肾气虚弱型虚劳
[病因] 多由肾气不充,经脉、筋骨失于濡养,肾气亏虚,失于固摄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