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3.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提示 (1)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其中心环 节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此全面展 开。 (2)1984—1992年为第二阶段,其中心环节为增 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3)199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其中心环节是实行产 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 进入了制度创新的阶段。
问题思考 1.怎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最
伟大转折? 提示 (1)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 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 大起点。 (4)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①概况: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 上海浦东 地区的决策,提出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 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②意义: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 放的重要标志。 2.历史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 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内地这样一个 多层次 、有重点、点面结合 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概况: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 等14个 沿海港口 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 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 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②意义: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 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和 环渤海 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 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 性转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的期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中国农业集体化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 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一些地方的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 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三、实行对外开放 1.重大举措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1979年,我国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 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自主权。 1980年,决定设立深圳、 、珠汕海头和厦门四个经 济特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②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做出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建代设化上 来的战略决策。
(2)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 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 权力下放 的原则,提 出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 期存在的问题。 3.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方针: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 ①内容:把增强 企业活力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②历史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 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 城市。 (2)内容: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 离的原则,改变国营企业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 厂长 (经 理)负责制。 (3)历史意义: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 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效益显著提高;调动了 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进程 ①出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秘密实行包产到 户;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农民自发实行联产到组、包 产到组的责任制;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率先取 消 人民公社 ,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②推广:在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下,1980年,中共 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 生产责任制 的文件,肯定 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包“干到户 ”的责 任制迅速推广。 (3)意义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 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点:首先,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 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 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 农民家庭的积极性,最后,它是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4.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 外开放? 提示 (1)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 或重要海运港口。 (2)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3)离港澳台较近,便于学习先进经验。 (4)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5)资源较为丰富。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 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请回答: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 志?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
3.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提示 (1)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其中心环 节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此全面展 开。 (2)1984—1992年为第二阶段,其中心环节为增 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3)199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其中心环节是实行产 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 进入了制度创新的阶段。
问题思考 1.怎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最
伟大转折? 提示 (1)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 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 大起点。 (4)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①概况: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 上海浦东 地区的决策,提出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 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②意义: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 放的重要标志。 2.历史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 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内地这样一个 多层次 、有重点、点面结合 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概况: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 等14个 沿海港口 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 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 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②意义: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 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和 环渤海 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 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 性转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的期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中国农业集体化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 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一些地方的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 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三、实行对外开放 1.重大举措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1979年,我国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 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自主权。 1980年,决定设立深圳、 、珠汕海头和厦门四个经 济特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②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做出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建代设化上 来的战略决策。
(2)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 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 权力下放 的原则,提 出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 期存在的问题。 3.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方针: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 ①内容:把增强 企业活力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②历史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 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 城市。 (2)内容: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 离的原则,改变国营企业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 厂长 (经 理)负责制。 (3)历史意义: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 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效益显著提高;调动了 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进程 ①出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秘密实行包产到 户;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农民自发实行联产到组、包 产到组的责任制;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率先取 消 人民公社 ,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②推广:在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下,1980年,中共 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 生产责任制 的文件,肯定 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包“干到户 ”的责 任制迅速推广。 (3)意义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 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点:首先,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 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 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 农民家庭的积极性,最后,它是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4.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 外开放? 提示 (1)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 或重要海运港口。 (2)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3)离港澳台较近,便于学习先进经验。 (4)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5)资源较为丰富。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 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请回答: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 志?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