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的新寓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夫与蛇》的故事情节简单而明了:一个农夫在冬天里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他同情它,将它捡起来,放在自己的怀中。不久那条蛇便苏醒过来。当它一旦恢复了本能,就咬了它的救命恩人。那农夫临终时说:“我同情忘恩负义的东西,应当有这样的报应!”

刘教授感叹:“恩惠再大,也感化不了忘恩负义的人。”在他看来,从“人性”中的“蛇性”来讲,这是“一个永远的教化难题”。蛇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而咬死自己的“救命恩人”;农夫的同情和救助不仅没有得到善报,反而把自己的小命弄丢了。这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啊!

从故事中,刘教授看到的是“教化的难题”。可是,对于《农夫与蛇》的故事,我想开辟另一条思想的路径:农夫的行为对于蛇来说,是侵害还是恩惠?农夫的同情是无知,还是美德?在这则寓言中,是否存在教化?到底是谁教化了谁?这则寓言故事蕴涵了怎样的教育内含?在我看来,农夫暖化蛇的行为,不是在“救”蛇,而是在“害”蛇。蛇是冷血动物,跟青蛙一样,是要冬眠的。它们通过长期的冬眠来度过寒冷的冬天。这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更是它们的本能,违背了这一点,它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农夫自认为是在“救”蛇,却不知道他的行为很可能会害了蛇。我不怀疑农夫善良的心地和慈悲的情怀,但实在是误用了他的同情心。蛇为什么会咬农夫?是“忘恩负义”吗?蛇受到惊吓或感觉到威胁时会发动攻击,会咬人。让我们同情式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蛇本来睡得好好的,还没睡够,睡的时间还不够长,却不知怎么的,周围变得暖和起来了,一“觉”醒来,却发现一个庞然大物裹着自己,这一惊一醒,难道不能有所反应吗?除了咬,它还能有别的最有效的反应模式吗?在刚“睡醒”时“头脑不清醒”的状态下的无意识行为,我们能说是“忘恩负义”吗?

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虽然我们不能说农夫“缺德”,但是,正是他的无知,导致了他的死亡,把最宝贵的生命都弄丢了。明智的人,有知识的人,不会愚蠢到像农夫这样。这让我想起了王则柯教授的一本书的标题,即《智慧何以被善良蒙蔽》。他曾经告诫我们:“大家要珍惜自己的常识判断。这样,人们的智慧,才可以不因他们善良而被蒙蔽。”农夫只是因为他的同情心,因为他的善良,加上他缺乏基本的常识,或者如王则柯教授所说的,他被“善良”蒙蔽了智慧,使自己丧失了生命。

这是一则关于教化的故事吗?我认为不是。显然,农夫并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教化,他的行为只是受同情心的驱使。他不是为了教导蛇和感化蛇,不是要改变蛇的“忘恩负义”。相反,倒是蛇咬他的那一口,无意中启动了农夫的自我教化,让农夫在临死之前有了反思。只不过问题在于,虽然农夫似乎若有所,却“悟”错了方向,他不仅不能反思自己的问题和过错,反而埋怨起蛇的“忘恩负义”来。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中,一些人信奉“恩爱”的教化逻辑,大力倡导对孩子的恩和爱,以“爱”的名义,他们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例如,一些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和教训孩子时,常常会说“我是为了你好”,但他们实际上却是在以“善良”的动机把自己的干预行为(包括可能的伤害行为)合法化。我们不能忘记:当农夫说蛇“忘恩负义”时,实际上意味着他把自己看得很高尚,他在以“道德”的名义把他的“干涉”行为合法化。

好心可能做坏事。作为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爱”而做蠢事和傻事,甚至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不然,就像蛇要咬农夫那样,孩子也会有不满情绪和反抗行为,教师和家长可能会纳闷:为什么好心没好报?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需要,就像蛇有它的习性和需要一样,只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特点、需要和利益,或者说,只有考虑到其中的利害关系,教师和家长的“爱”的教化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