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生态、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方案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1、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实现水稻和水产品的双丰收。
2、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项目实施地点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稻田作为实施地点,面积为_____亩。
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选择1、稻虾共作模式在稻田中开挖环形沟,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小龙虾。
小龙虾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还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
2、稻鱼共作模式在稻田中开挖鱼沟和鱼凼,养殖鲤鱼、鲫鱼等鱼类。
鱼类可以翻动土壤,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同时也能增加稻田的氧气含量。
五、稻田工程建设1、田埂加固加高加宽田埂,使其高出田面_____厘米,顶部宽_____厘米,夯实加固,防止漏水和坍塌。
2、开挖沟凼根据所选的种养模式,开挖环形沟、鱼沟和鱼凼。
环形沟宽_____米,深_____米;鱼沟宽_____米,深_____米;鱼凼面积占稻田面积的_____%左右,深_____米。
3、进排水设施在稻田的一角设置进水口,另一角设置出水口,安装过滤网和防逃设施,保证进排水畅通和防止鱼虾逃逸。
六、水稻种植1、品种选择选择株型紧凑、抗倒伏、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如_____。
2、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每亩种植_____穴左右。
3、施肥管理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基肥选用有机肥和复合肥,追肥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和水质状况适量施用。
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
4、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如安装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等。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其将传统的稻田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选择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养组合方式,比如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其次是科学施肥和保护作物,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再者是有效防治病虫害,采用生态农业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
从经济效益来看,该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可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农药残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稳定和和谐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稻田、鱼塘和其他农作物结合种养,相互促进,形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技术以生态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特点,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即农业、养殖和种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种互补协调的生态系统。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传统的稻田农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或虾,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生长周期中的沼气、有机肥、废弃物等资源,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稻田生产力,并且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发布时间:2021-06-07T16:12:43.12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作者:代朝虎[导读] 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1422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在稻田里放养鱼,鱼以稻田里的水生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并且吃稻田里的天敌,如蜗牛、福寿螺和危害水稻的害虫,不但有利于鱼生长,而且能减少病害,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稻田;养鱼;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方式的应用广泛,属于一种水稻栽培的一种,此类方式优势比较明显,对农业发展和养鱼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投资相对比较少,整体的收益比较多,产量高,能适量粮渔的双赢。
此外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生态效益明显,在实施中经过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之后,占据核心位置,进而确保水稻栽培养殖的产量提升。
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野一田多用、渔农获利冶的发展目标,根据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关系,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m-1.4m,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即当年 2 月份投放春虾苗,4 月份种植水稻,5 月份投放鱼苗,7月份投放虾苗,9 月份投放鱼种。
一、概述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农民在进行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收货水稻,水稻田的养殖过程中,对水稻的栽培以及管理等要求比较高,在稻田的养鱼的过程中,鱼苗存在后放在稻田内,在共生的空间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促进了彼此的生长。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最大的作用是节省了劳动力,减少对应的费用,提升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田间工程: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此外,需要开挖好鱼沟、鱼凼,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2. 苗种选择及放养: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
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 饵料投喂: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水色、水位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5. 病害防治:投放鱼苗前,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对田块进行消毒。
此外,还包括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要求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稻渔综合种养相关论文或请教该领域专家。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鱼共生”是一种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鱼儿在田里找虫吃,水稻就减少了虫害,同时鱼排出的粪便形成有机肥,向稻田提供养料,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系统,有效提高农业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一、“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1、增加收入“稻鱼共生”系统可实现每667m2水稻增收50~80元;收获成鱼50kg左右,按市场价2.5元/kg计,产值可达500元上下,除去成本,每667m2纯收入300~400元。
2、充分利用物质能量稻田里的野草、虫类等都是对水稻有影响的自然资源,而资源对鱼种而言,基本上都是较好的天然饵料。
发展稻田喂鱼可以对稻田开展立体式运用,完成稻鱼共生,既节约用水和土地,又可灵活运用稻田中的很多物质能量,废物利用。
3、改善水稻生产环境稻田的除草一直影响着稻农和决定着水稻生长,一直以来要用人力和用化学剂除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选用有机化学除草,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并且破坏环境和谷粒。
实践经验证明,稻田喂鱼能够完全解决地里的野草浮游动物和落入水中病虫,变害为利,可习惯性除草,具备人力除草相提并论更有效化除不可以相比的无污染化,既节省成本又优化了水稻生长自然环境。
4、减少鱼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稻鱼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
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5、提升鱼产品的品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在养殖过程中用药量较少,产出的鱼产品清洁无污染,鱼肉美味紧实。
6、获得优质大米“稻鱼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作者:杨传萍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30期杨传萍作为我国大力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提高水稻产量目的,还可以增加农民养殖业收入,同时对于保持生态环境也有一定作用。
而安徽省当涂县在这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具有同样种植条件的其他地区作为经验进行参考。
一、技术概述1、基本概念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基于生态循环理念,遵守生态经济学原理,将单一的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融合,构建水稻与水产互惠共生良性循环系统,从而稳定水稻生产,提高稻田整体经济效益,改善稻田及周边生态环境,是一种集合水稻稳产、促进水产养殖、提升产品质量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发展概述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养殖已经覆盖包括稻鱼、稻小龙虾、稻蛙等七种养殖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养殖面积突破3500万亩,总产量突破300万t,提供全国水产品约90%的总产量,而稻小龙虾与稻鱼产量分别为183.19万t、87.24万t,为主要稻渔综合种养养殖项目。
二、典型代表—稻小龙虾共作模式作为稻小龙虾连作模式改进,稻小龙虾共作模式利用还未成为标准商品的小龙虾,与插秧的新稻同时生长。
安徽省当涂县带领农民利用该模式,改变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利用水稻与小龙虾互惠共生良性循环系统,稳定水稻产量,提高稻田整体经济效益。
1、选择稻田稻小龙虾综合种养养殖应当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并且旱季不干、雨季不淹,具有一定保水能力的一季中熟稻田。
拥有肥沃土地、丰富水资源的安徽省当涂县,其土壤多为壤质土,很适合对稻田进行灌溉。
生产单元应以30亩至50亩为标准。
2、田间工程①边沟开挖为提供小龙虾活动、觅食的空间,需要在稻田外梗内侧约1m~2m距离,配合稻田规模与形状,开挖成例如环形、字母形等边沟。
边沟保持0.7m~1.4m深度,2.1m~4.1m的宽度,坡度比保持在1∶1,边沟总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8%~10%即可。
需要注意,如果稻田总面积超过100亩,则需要在稻田中心位置额外开挖“十”字形的田间沟,保持0.5m深度,0.5m~0.9m 宽度,在便于交通的边沟一侧还要额外预留宽度约4m的作业通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广东实践
技术优势: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
适养区域:全国水源充沛,水质优良的稻田均可。
技术要点:1. 养鱼稻田选择:养鱼的稻田应选择土质肥沃,保水力强,pH中性或微碱的壤土、黏土。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大水不淹、久旱不涸集中连片的田块。
稻种选用耐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虫的丰产良种。
2. 防逃设施建设:加高加固田埂,稻田四周田埂要加高至40~50厘米,宽30~40厘米,田埂敲打结实,堵塞漏洞。
或是田埂水泥浇筑,形成50厘米高,30厘米宽的永久性稻田养鱼工程设施。
这种设施当年投资,多年节省劳力,降低维护成本,提高效益,改变田埂每年一修的状况。
3. 开挖鱼沟鱼凼: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开挖“十”或“丰”字形等的鱼沟,沟宽1米左右,深40~60厘米。
鱼坑适宜开在进水口附近或稻田中央,深60~90厘米,面积5~10平方米。
主沟一般在田块中间,宽度为40~45厘米,深度50~60厘米。
围沟宽100~120厘米,深度70~80厘米。
4. 养殖种类:稻田养鱼养殖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罗非鱼、泥鳅、胡子鲶、小龙虾、台湾泥鳅、甲鱼、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等。
5 .放养密度: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合理的放养密度,比如,单养成鱼放养密度为400~450尾/亩;成鱼套养鱼种放养密度为冬片200尾/亩,套养夏花2000尾/亩;稻田单养鱼种放养密度400~600尾/亩。
可采用混养模式,如鲤鲫和草鱼胡杨,罗非鱼和草鱼混养等。
6. 注意事项:养殖期间保持水深,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水越深越好。
水稻生长初期,浅水能促进秧苗扎根、返青、发根和分蘖,水深以6~8厘米为宜;中期正值水稻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可加深至15~18厘米;晚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适时调整水位,一般保持12厘米左右。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在种水稻的禾田里养殖鱼类,利用鱼稻共生原理,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
以下是其发展历程:
- 起源:稻田养鱼起源于汉朝,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 列入遗产:2005年5月16日,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将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列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GIAHS)——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稻田养鱼成为首批五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
- 模式演变:传统稻田养鱼多为平板田养鱼,即稻田不开沟、不挖凼,蓄满水放种养鱼。
建国初期,有稻田养鱼传统的地区的农民多延用“稻底养鱼”这类低产低效的养殖模式。
改革开放后,科技人员先后研发和推广了“垄稻沟鱼”“垄稻凼鱼”“垄稻沟(凼)鱼”和“大沟大凼养鱼”等稻田养鱼模式,同时推广稻田养殖毛蟹、沼虾、“禾花鲤”和多品种鱼类混养,提高了产量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通过建立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对提高土地产出量和产出值,保证粮食产出安全与供给安全,又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业经济,意义重大。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摘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水稻种植和渔业养殖的农业模式,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种养共生的效果。
该技术的要点包括合理设计种养组合,科学管理水田与养殖场,实现水肥一体化等。
通过效益分析发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推广该技术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也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要点, 效益分析, 发展前景, 推广价值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稻田和渔业的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适合生长环境的鱼类,实现了稻田与渔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调整。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包括:首先是选择适合的鱼类和稻谱进行配套种植,比如选择草鱼、鲤鱼等适合生长在稻田中的鱼种,与适合这些鱼类生长的水稻品种配套种植。
其次是科学管理稻田水质,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
另外还要注意合理施肥、浇水等农田管理措施,以保证稻田和鱼类的健康成长。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农田产出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通过引入鱼类,可以有效控制稻田中的病虫害,提高稻谷的产量和质量;养殖鱼类可以为农民增加额外收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改变土地的单一用途,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结合水产养殖业务,实现农业与养殖的多元化结合。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关注I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一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养鱼的稻田一般每亩可增加水稻产量10%~30%,收获水产品30~50公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也是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
三、増产增效情况采用稻渔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10%~30%;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o综合效益提高100%~250%。
四、技术评价情况《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示范与推广》通过现场测产与项目验收。
验收意见认为:项目组设计了稻田生态养鱼工程化系统,对原有简易的稻田养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筛选了稻田养殖鲤鱼的苗种,构建了“草鱼+鲤鱼+田螺”的稻田生态养殖新模式;确定了鱼-稻的适宜配比及适宜推广地区,建立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规范1套;示范区内稻田鱼体长9.67cm,体重35.47克,综合生产经济效益提高100%。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稻作和渔业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在水田中养鱼的方式实现农渔共生,达到增加农田生产效益、提高水体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通过在水稻田中养鱼,能够有效利用水体中的养分,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水稻田中的养鱼,可以有效控制水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实现农渔共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推广和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对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现状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通过在稻田中养殖水生动植物,实现农业与渔业的协同发展。
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和虾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稻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水稻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促进农渔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增效、渔业增产的良性循环。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技术推广不易、管理成本较高、市场需求不确定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农民的种养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技术中,稻田不仅用于种植水稻,还可以利用水稻田的水体养殖鱼类或虾类。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秆和稻花是鱼虾的天然的栖息附着场所,还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虾的排泄物还能为稻谷的生长作肥打底,养殖的鱼虾使农户对稻田用肥用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形成一个生态环保的组合“佳偶天成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产出的水产品和稻谷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该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既保障了食品安全、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真正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这种模式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可提升农民种稻积极性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增产增效情况该综合种养模式能使农户稳粮、增产、增效.虽然开挖的"鱼沟"和"鱼坑”使得稻田种植面枳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根据实际种养情况,稻谷反而因为养殖的鱼类的活泥增氧和排泄物的增肥使其产量相对增加10%左右;农户可在原单独种植水稻基础上额外获得20-40kg/亩的水产品;综合种养使得稻谷质量和水产品品质得到提升,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出品价格提升20%左右.综合效益可比单独种植水稻收入翻倍.四、技术要点1.稻田设施建设(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边无污染源,排灌系统完善,田埃坚固,土质为中性、微碱性的壤土或粘土的稻田,进、排水口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堞上,以便进、排水时形成环流水.(2『鱼沟"、"鱼坑"的建设标准是:“鱼沟"一股宽061.0米,深0.5-0.6米;"鱼坑"深0∙6-1.0米,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鱼沟"、"鱼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融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养殖水产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形式和特点。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水稻和养殖鱼虾融合在同一水体中,利用稻田的水体兼顾水产养殖和稻田种植。
生态循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水体的处理系统,实现水稻种植、养殖和废弃物处理的有机循环。
生态灌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将灌溉水源与养殖水源相结合,通过合理设计灌溉系统,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生产力。
现代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生态旅游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将稻渔种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发休闲农业和农家乐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充满希望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2. 正文2.1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古老而且经典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农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使二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稻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可以保持水稻生长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适宜鱼类生长繁殖的环境。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原理是利用水体作为连接点,通过合理管理水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水稻和鱼类的共生共存。
水稻的秧苗期和鱼类的苗种期往往是相互重叠的,这使得水稻和鱼类可以在同一片田地中进行生长和繁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有益于生态平衡的保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背景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农田资源,实现水稻与水产品的生产共生互利。
稻渔综合种养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当时农民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鱼类和鸭子,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和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率。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传统农业面临着种植和养殖分开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需求的困境。
稻渔综合种养应运而生,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趋势和解决方案。
通过水稻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率,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的兴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路径,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整合了水稻种植和养殖业两大产业,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增值。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壤的过度耗损。
这种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通过种养结合,可以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土地和水资源。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引入新的种养模式,可以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动力,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在于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2. 正文2.1 水稻与养殖业的结合水稻与养殖业的结合是指在同一个农田或农业生产系统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开展养殖业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可以提供丰富的主食资源。
而养殖业则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比如虾、鱼、牛等。
将水稻种植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报告
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报告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报告摘要:稻鱼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鱼类养殖效益的养殖模式。
本研究通过田间实验,采用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对比方法,探讨了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效果和优势。
结果表明,稻鱼共生养殖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鱼类养殖效益,并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调控,稻鱼共生养殖技术为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一、引言稻田是中国重要的农田类型之一,而鱼类养殖则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稻田养殖模式存在着资源浪费、肥料、农药使用量大等问题,且养殖效益有限。
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旨在探讨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效果和优势,为该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试验组两个处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稻田养殖模式,试验组采用稻鱼共生养殖技术。
两组的稻田环境、水质、种植方式、鱼苗源等条件保持一致。
在试验过程中,记录了稻田产量、鱼类养殖效益、水质指标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对比发现,试验组的稻田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中,水稻的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20%、15%和10%。
与此相对应的是,试验组的鱼类养殖效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的鱼类育肥周期缩短了一个月,鱼体平均重量和育肥率分别提高了15%和10%。
同时,试验组的鱼类摄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也有所改善。
然而,试验组的水质指标,在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稻鱼共生养殖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四、讨论与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共生养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鱼类养殖效益。
这一养殖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稻田和水域资源,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稻鱼共生养殖技术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养殖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调控,稻鱼共生养殖技术有望在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综合利用耕地、水面和渔塘资源,将稻田和鱼塘结合起来进行种养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集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一体,能够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增加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也能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具有推广价值的农业模式。
1. 稻鱼共生模式稻鱼共生是最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一,主要是通过把稻田和渔塘相结合,让养殖的鱼类在稻田里觅食,同时也为稻田提供一些有益的元素,起到一种互相促进的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和鱼塘可以相互抵补充养养物质,让它们达到一种良好的生态平衡。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可以为鱼类提供养分,同时鱼类也可以在稻田里清理害虫和杂草。
而种植水稻的过程中,稻田也会产生一些鱼类所需的一些生活条件,比如鱼类会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寻找自己的食物。
这种模式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鸭子和水稻可以实现共生共赢的局面,既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又可以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给鸭子,提高了鸭子的养殖效益。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们既可以收获水稻,同时也可以收获鸭子,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稻鱼豆共生是一种将稻田、渔塘和豆类种植结合在一起的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们可以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同时在渔塘里养殖鱼类,还可以在一些空闲的地方种植豆类作物。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和鱼类可以相互促进,藕类也可以为稻田提供一些有益的元素,起到一种良好的生态平衡。
藕类的生长也可以带来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对水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种模式下,农民们不仅可以生产出水稻和鱼类,还可以生产出藕类,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
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具有推广价值的农业模式。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广这种综合种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综合种养模式的生产效益,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了稻、鱼、虾、蟹等多物种共生互利,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稻田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1、稻鱼共生模式稻鱼共生是稻田综合种养中最常见的模式之一。
在稻田中开挖一定比例的鱼沟、鱼溜,投放适量的鱼苗,如鲤鱼、鲫鱼、草鱼等。
鱼类在稻田中觅食害虫、杂草和浮游生物,其排泄物又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
同时,鱼类的活动还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2、稻虾共作模式稻虾共作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在稻田中开挖环形沟,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小龙虾。
小龙虾以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和腐败有机物为食,其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
在水稻生长期间,适当降低水位,让小龙虾进入稻田觅食;在水稻收割后,加深水位,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稻蟹共生模式稻蟹共生模式是在稻田中养殖河蟹。
河蟹喜欢在稻田中栖息、觅食,能够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物也能够增加土壤肥力。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设置防逃设施,防止河蟹逃逸。
同时,要合理控制河蟹的放养密度,避免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稻鳅共养模式稻鳅共养是将泥鳅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模式。
泥鳅具有钻泥的习性,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含氧量。
泥鳅以稻田中的昆虫、杂草和微生物为食,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
在稻田中设置一定的遮阴设施和防逃网,为泥鳅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稻田综合种养的技术要点1、稻田选择与改造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稻田。
在稻田改造方面,根据不同的种养模式,合理开挖鱼沟、鱼溜、环形沟等。
鱼沟一般宽 05-1 米,深 03-05 米;鱼溜的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的5%-8%,深度 08-1 米。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摘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结合起来的种养模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
接着分析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如合理布局稻鱼共生区、科学配比养殖密度等。
进而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养殖业效益等。
结论部分总结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优势和前景,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要点分析, 效益分析, 引言, 结论1. 引言1.1 引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种植和养殖业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将稻田和养殖池塘结合起来,通过互补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和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对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以及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分析,旨在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种养技术指导,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作出客观评价,为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更加生态环保、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在未来的发展中,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望成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模式,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稻田和渔塘资源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实现稻鱼共生,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这种种养技术结合了稻田和渔塘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稻鱼种植模式、科学施肥和管理、合理安排水肥、灌溉和排水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葱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增强新陈代谢能力,抗衰老,预防骨质疏松,是适合中老年人的保健食物。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张云勇
(武定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云南武定 651600)
1稻田选择
选择稻田相对集中、单块面积333.5㎡以上,光照充足,无旱涝影响,保水能力强,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大雨不淹,水质清新无污染,肥力高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和黏土稻田。
2养殖鱼类
适宜养殖的鱼类有鲤鱼、草鱼等。
3稻田改造3.1加高、加固田埂
移栽、放鱼前修补、加固、夯实田埂,做到不渗水、不漏水。
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50 cm 以上,田埂宽40~50 cm。
3.2开挖鱼凼(溜)、鱼沟
根据稻田形状和面积,开挖鱼沟、鱼凼。
沟、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6%~10%。
鱼沟离田埂1.5 m,可挖成“一”“~”“十”等形状,沟宽60~80 ㎝,深50~60 ㎝。
鱼凼(溜)面积一般为5~20㎡,深度为1.2~1.5 m。
溜埂高出稻田平面20~30 ㎝,并使沟、凼(溜)相通。
3.3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开在稻田相对角的田埂上,宽度一般为30~60 ㎝。
安装塑料网、金属网或竹篾编织的拦鱼栅,拦鱼栅呈“⌒”或“∧”形,入泥20 ㎝。
4水稻种植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如楚粳28、楚粳37、楚粳40、丰优香占等。
适时育秧,扣种稀播,亩播种量25~30 ㎏。
适时早栽,根据不同田块肥力水平、不同品种生育特性、秧苗素质、秧龄和目标产量,合理确定基本苗。
秧龄控制在40~50 d,叶龄5~6叶,单行条栽,行株距为14 ㎝×20 ㎝,亩栽2.5万丛,丛栽1~2苗。
5鱼种投放
秧苗返青后7~10 d 投放鱼种。
投放规格为鲤鱼25~40g/尾,草鱼40~60g/尾,每亩投放鱼苗12 ㎏,鲤、草混养按4∶1比例投放。
投放鱼种时用3%~5%食盐水浸泡5~10 min,进行鱼体消毒。
注意鱼苗投放与水稻除草间隔时限在20 d 以上,最佳投放时间为5月中旬,养殖至控沟时间不少于70 d。
6综合管理6.1科学管水
移栽至返青期,水深保持3~5 ㎝;鱼苗投放后,水深保持在10 ㎝左右,注意预防水蛇、猫、鼠捕食鱼苗;水稻生长中后期,水深保持在15 ㎝以上。
6.2科学施肥
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 ㎏、普钙40 ㎏、硫酸锌2 ㎏,或三元复合肥(N∶P 2O 5∶K 2O = 15∶15∶15)40 ㎏作底肥;移栽栽后7~10 d 结合化学除草,亩施尿素10~15 ㎏作分蘖肥;破口期前5~7 d 亩施尿素6~8 ㎏、氯化钾10~12 ㎏作穗肥。
6.3病虫害绿色防控
重点对“两虫(螟虫、飞虱)三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一鼠”的绿色防控。
化学防治水稻病虫害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掌握农药的安全使用量,施农药时尽量喷施在水稻茎叶上,粉剂农药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喷撒,水剂农药应在露水干后喷雾;施药前稻田水深应在15 ㎝以上。
杀虫剂可选择1%甲维盐、杀虫单、杀虫双,禁用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有机磷(乐果、甲胺磷)、毒死蜱等杀虫剂,杀菌剂可选择叶枯唑(叶枯灵、叶枯净)、稻瘟灵、井岗霉素,施药时农药交替使用。
7捕捞
水稻进入蜡熟期(控沟)时就可以放水捕鱼。
捕鱼前疏通鱼沟、鱼溜,缓慢放水,使鱼集中在鱼沟、鱼溜内,在出水口设置网具,将鱼顺沟赶至出水口一端,让鱼落网捕起。
规格达到100g/尾以上的鱼即可上市出售,其他鱼放回稻田继续饲养或转入其他水体饲养。
收稿日期:2018-12-23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