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生态蚕场建设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柞蚕生态蚕场建设方法

针对我市柞蚕场普遍存在的柞树密度不足、根刈柞产叶量不高、局部蚕场植被退化、个别地块出现砂化情况等现象,用单一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即对密度不足的柞蚕场进行柞树育苗移栽和橡实直播补植、改根刈柞为中刈柞,扩大树冠面积,增加产叶量,采取小柞树穿带、种植草灌植物、增加地表植被,对已砂化和被侵蚀的蚕场实行休蚕养树、修建闸沟并培植植被。通过以上技术措施根本改善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等级,使多数蚕场达到2类以上标准,蚕场生态结构实现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型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灌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60~80%,蚕场输入输出平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永续利用的能力。使蚕场生态环境和蚕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一、柞树中刈树型养成方法

(一)中刈留拳:

1、定千年限:根刈树龄5~6年生;

2、砍伐时期:在春分以后,树液流动以前;

3、留干数量:根据蚕场柞树密度,决定留干数量,每亩留干数量250~350个为宜,每墩柞树可留干1~3个,每墩双干或三干的,干的间距30cm。

4、留干高度:30~50cm,坡度大时宜高,坡度缓时宜低;

5、增加产叶量20%以上。

(二)中刈放拐;中刈放拐树型,即在中刈留拳树型的3步养成的基础上,抓住留桩定干并借枝放拐、清底育枝并剪除徒长枝、伐枝养拳并逐步放拐枝等3个技术环节:

1、留桩定干并借枝放拐,不仅要像培养中干留拳那样留桩定干,还要在留干时即选择干顶端向四周生长、姿势开张的侧枝,借枝放拐,留枝长30~50cm (蒙古柞宜短,辽东柞可稍长),一般每墩定干一个;

2、清底育枝并剪徒长枝,不仅要像培养中干流拳那样清底育枝,并且要向上生长的徒长枝。特别是顶端生长优势强的蒙古柞等树种,中期剪除徒长枝是养成中刈树型的关键。即将所留桩干上向上、单独、高大、有代替主干可能的徒长枝从基部剪掉;以迫使顶端优势分散平衡,加速其他侧枝的生长,以利养成好的拐枝;

3、伐枝养拳并逐段放拐,在所留桩干顶端和已放

出拐枝顶端,选择姿势较好、布局分散合理的枝条,再补放、接放、分放拐枝,所放拐枝力求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沿水平面延伸。这样逐段放拐,每桩放出3~5个一级拐,以后轮法时,每次放出20cm左右,放2~3次,总长1m左右即成。

二、柞蚕场砂化治理方法

(一)鳞片状砂化的治理;鳞片状砂化的柞蚕场俗称“破皮山”。治理要在搞好补植的基础上进行。一是移栽草墩,在早春或雨季,就近挖羊胡子苔草、揭缕草、苫房草等草墩,带土移栽到砂化斑块上呈横坡带状或“品”字形栽植,栽植面积占砂面积的1/3以上。二是栽种灌木,选用胡枝子、紫穗槐、花木兰等植物栽种在砂化斑块上。

(二)大面积砂化坡面的治理:大片砂化系指面蚀和沟蚀面积超过1000m2的柞蚕场地段。应从上到下,在搞好柞树补植的基础上,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要在径流源头或砂化坡面的上沿挖筑水平沟埂,控制和分散表面径流,减轻对砂化坡面的危害。选用抗旱耐瘠薄的草灌植物,以豆科植物为主,用等高密植的形式,栽培高矮搭配的人工植被,柞树双行串带,行距0.5m,带距2m,每米播种橡实30粒左右。胡枝子未行串带,行距0.5m穴距0.4m,每穴

栽植3~4株。试验研究证明:以柞树与胡枝子相间配置为治理砂化柞蚕场的优化配置模式。治理5年之后砂化斑块的植被覆盖率由10%增加到70%;水土流失量分别减少9.5%和2.0%。

(三)侵蚀沟的治理:砂化柞蚕场的沟谷一般正处于沟顶延伸,沟底下切,沟岸扩展的活动和半活动发展时期。因此,思想应在沟头上部采用植物措施或工程措施,作好沟头防护。然后,治沟修筑谷坊,并在谷坊的上下或淤成的台地上,及时栽上刺槐、紫穗槐大苗,发挥两种措施相结合的作用。

(四)超陡坡的治理:砂化柞蚕场超陡坡地段,上部可用橡实直播串带,覆盖砂化面。下部可以栽刺槐,养成片林,即可绿化陡坡,又可樵采薪柴。

(五)封场育柞,休闲轮放:砂化严重的柞蚕场,要进行封场育柞,休闲轮放。在柞蚕场封闭期间,不放蚕,不放牧,不轮伐,不清割,使柞树和草灌植物得以休养生息。同时,还要采用植物措施和半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待柞蚕场恢复为密闭型植被,柞树长势正常以后,再开封养蚕。

根据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土肥所和我市3个国营柞蚕种场的研究成果,表明:

1、原来柞蚕场生态类型应该分为3类,根据这一

标准,我市各个等级柞蚕场的数量是:1类(宓闭型)蚕场12.76万亩,2类(中间型)蚕场31.9万亩,3

类(稀疏型)蚕场19.14万亩。

2、柞蚕场植被的长期演变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实的植被类型是长期演变的结果,科学利用蚕场柞树生长特性和轮伐周期植被波动规律,加强柞蚕场的管理、保持柞蚕场植物群落的良好结构和营养物资的良好循环。植物种类必然呈现正向演变,即稀疏型植被演变为中间型,中间型演变为密闭型,实现柞蚕场永续利用;如果将1万亩稀疏型柞蚕场改造成中间型或建设成密闭型,可分别减少水土流失量1.0万吨和0.6万吨,分别减少雨水径流量193万吨和55.8万吨。

3、蚕场的等级与蚕场内的柞树密度(柞树的墩株数)关系最为密切,各类柞蚕场的柞树墩树如下:(1)类蚕场>150墩/亩;

(2)类蚕场100~150墩/亩;

(3)类蚕场50~100墩/亩,蚕场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增加柞树密度;

(4)把根刈蚕场建设成中刈蚕场,在不增加柞树墩(株)数的情况下,中刈树型的不同年龄枝条的产叶量总平均比根刈无干柞树可提高37.79%,可提高柞

蚕茧产量37.29%,可提高柞蚕场柞树郁闭度O.7,提高植被覆盖率6%;

(5)采取以橡实直播和育苗移栽、根刈改中刈、种植草灌植被、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砂化斑块等综合措施是完全能够实现柞蚕场的生态建设。

作者简介:郑富彦,工作单位,辽宁省西丰县松树柞蚕母种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