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完美版)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句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我仿佛看到了………………
0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这真是一个____的村居! 这更是一个____的村居!
上片
村中环境: 村中人(老夫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秀丽 恬静
下片 (动作)

3古诗词三首(统编六年级上册) 完美版

3古诗词三首(统编六年级上册) 完美版
时 /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桥 / 忽见。
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 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横斜突兀的树枝。
蝉叫声。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丰收的年景。年,年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阅读链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黄沙岭,在今江西 省上饶市的西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时间
[宋]辛弃疾
地点
辛弃疾(1140—1207),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 翻墨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 跳珠
比喻
想像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
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一片汪洋,就 像天空那么广阔。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从地面卷起的大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描 写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表达 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 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阅读链接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饮酒(其五) 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古诗词三首【优质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古诗词三首【优质版】

➢ 第二联“一照一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由静到动,语调由轻 缓变得活泼些,声音相
对响亮明快。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第三联描写人的活动, 要读得活泼些,声音
相对响亮明快,让人
感受到动态场景。
先看下面的资料,然后品读尾联,想一想:此 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 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 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 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 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 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感受到了什么?眼前的景色又给你 怎样的感觉?
孤独 凄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 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 时此刻的情感?

枫桥夜泊
[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静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
姑苏城外寒山寺, 动景 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听
所见 所感所闻
指诗人自己。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 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由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 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 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 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 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空灵澄净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完美版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ppt课件完美版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 倍觉惆怅。“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 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夜的静谧凸显 了风雪声的聒耳,睡梦被打断,将士们的思 乡之情油然而生。“故园无此声”简单的 几个字将这里和家乡相比,更突出了将士 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旅途上的 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用“风一更, 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 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 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 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 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初读课文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理解诗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 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 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表示整夜风雪交加。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知识链接
• 纳兰性德
• 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 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 而改名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词以 “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 “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 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 《侧帽集》《饮水词》等。
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
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 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 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 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初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完美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完美版
上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 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 在一群 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 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 “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 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
独坐敬亭 山

李白
知作者

李白 (701—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天水附近)。作品极 富浪漫色彩,感情强 烈,善用比兴、夸张 的表现手法,形成了 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李杜”。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表现诗人与山的惜 惜相连之情。
表达对敬亭山 的喜爱之情。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拟人手法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中,
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它会对李 白说些什么呢?
移情训练,说一说
像诗人的母亲,会对他说:“ 孩子,别灰心,拿出生活的勇气 ”。 像诗人的朋友,会对他说:“ 朋友,别泄气,有我和你一起同 行”。
着我,我们互相对视总也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忘记了其他的一切,心中只有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了。
2、这首诗中写了哪些事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天上到地下、从高到低、从远到近Leabharlann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 的心情?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四下1.古诗词三首(完美版)

四下1.古诗词三首(完美版)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色互 为映衬,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 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古代铜镜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 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 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 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 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 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 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他写 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 权贵的诗歌。他的诗 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课外知识抢答
• 1、诗圣—— 杜甫 • 2、诗仙—— 李白 • 3、诗佛 —— 王维 • 4、大李杜—— 李白、杜甫 • 5、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 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 ;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 ,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 气息和地方色彩。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

23.古诗词三首(完美版)PPT课件

23.古诗词三首(完美版)PPT课件


2021
79
卵的季节。

过故人庄
13
子绿
规遍
声山
里原
雨白
如满
烟川
。 ,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
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蹄叫,天空中
烟雨蒙蒙。
2021
14
2021
15
2021
16
抓字眼,明诗意
乡村四月[宋] 翁卷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③

2021
17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2021
35
知作者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 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 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 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 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 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 代表作品。
2021
53
句子分析
课后练习
拼音
朗读 作20者21简介
译文
退出
54
作者简介
2021
55
借助拼音跟读诗歌,初步了解这首诗。
渔歌子
sai
张志和
lu
ruo li
西塞山前白鹭飞, gui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suo
2021
56
【自由读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会有些什么感受? 色彩明艳,景色美丽; 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 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字词识记
宿徐篱疏蝶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板书设计
篱落( 疏疏 ) 径( 深 ) 树( 新绿 )
儿童(急走、追 ) 黄蝶(飞入菜花 )
课文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幽静安 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追赶蝴蝶的生动 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上 环境: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秀丽) 片 人物:醉里吴音相媚好(恬静)
下 大儿—锄豆草 中儿—编鸡笼 片 小儿—卧剥莲蓬
课文主题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优 美的田园图景,展现了词人极富生活 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拓展发散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东晋]陶渊翁媪?
chú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处读 wú
茅檐翁赖剥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徐篱疏杂锄剥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 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读,知诗意。
吴地方言。
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 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 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 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 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 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 黄的油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 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我会写
sù xú lí shū zá xī qīng tíng

2020年春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词三首授课课件(完美版)

2020年春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词三首授课课件(完美版)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宿( 住宿 ) 未( 未来 ) 宜( 适宜 ) 味( 品味 ) 经( 经过 ) 彩( 彩色 ) 径( 小径 ) 菜( 白菜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堂作业
四、读读古诗,说说自己的理解。 1.这首诗是___宋_____代诗人__杨__万__里__写的。诗中描写了__6___种 景物,分别是_篱___落__、__一__径___、__枝__头___儿__童_ 黄蝶 菜花 _。表达了 诗人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之情。 2.“ 儿___童__急__走__追___黄__蝶__,,飞__入___菜__花__无__处__寻___。”一句写出了儿童 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 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 静的景象。第四句中写 “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 静悄悄的,以动写静。
拓展延伸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拓展阅读
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 色。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田园之美,自然之 趣,劳动之乐。
(静) (动)
课堂作业
一、一字多音我会选。 xiǔ sù
1.昨天晚上,我在同学家住了一宿( xiǔ)。 2.下了晚自习,同学们都要回宿( sù )舍。 二、读拼音,写汉字。 黄昏时分, 一只蜻蜓xú xú (徐徐)落在xīshū(稀疏) 的 lí ba(篱笆)上,准备要在这儿借sù(宿)一晚。
课堂作业
课堂练习
三、一字多音,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1.今天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xīng)。( × ) 2.刚才听到爸爸说要给我买台电脑,我听后兴(xīng) 奋极了。( √ ) 3.日长(cháng)篱落无人过。( √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1.《山居秋暝》的颈联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
山中的幽静。
(√)
2.《枫桥夜泊》中诗人在寂静的夜里听到山寺钟
声,心中感到十分安慰。
(×)
3.《长相思》中词人巧用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
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 夜泊》。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给下列字换部首,使其变成本课生字 并组词。
伯→_泊_( 停泊 ) 偷→榆__( 榆树 )
伴→畔__( 江畔 ) 括→_聒_( 聒噪 )
二、先解释加点的字词,再说说诗(词)句的意思。
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_任__凭__。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月亮落下 去了,在树林里栖息的乌鸦凄凉地鸣叫着,寒意 从四处袭来,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雾。面对 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难 以入睡。这两句诗中所见的月、江枫、渔火都是 静态的,所闻的乌啼是动态的。
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21 古诗词三首
山中的居所。点明地点。
山居秋暝 ▲
点明季节。 [唐] 王 维
日落时分,天 色将晚。点明 具体时间。
王维(701—761),字 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主 要作品是山水诗。苏轼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近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 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包括 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 的限制。

古诗词三首(完美版)(共41张PPT)

古诗词三首(完美版)(共41张PPT)
[间]
辨读:jiàn(间断) jiān(中间) 运用:爷爷每天收看《晚间(jiān) 新闻》,从未间(jiàn)断过。
[发]
辨读:fā(发现) fà(发式) 运用:我发(fā)现奶奶的头上又多 了几根白发(fà)。
字词全解
泊:船靠岸,停船。 间:文中指间隔。 绿:文中用作动词,吹绿。 秋思:秋天的思绪。 欲作:想写。 复恐:又怕。 临发:即将出发。 聒:声音嘈杂。
一水间
京口
瓜洲
所见所感
京口 数重山 钟山
春风 又绿 江南岸
触景生情
明月 何时 照我还
心系家乡 天涯咫尺 归日无期 思乡情浓
再读课文
《泊船瓜洲》1.诗人在前两句着重写了 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用意是什么?
析:诗人泊船瓜洲,遥望家乡,看到的是 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的是远隔几 座大山的家乡钟山。一道长江水,数座大 山,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可在诗人 心中只是“一水”“只隔”,实际距离与 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更能突出诗人人在 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思乡之意 跃然纸上。可说是寓意深远。
整体感知 中心思想
《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 思乡,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 法尽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 亲之情。
结构图示
洛阳——见秋风
秋 思 家书——意万重 相思缕缕道不尽
(寓情于景) 复恐——说不尽 万语千言恐不详 临发——又开封
再读课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无 形的,但又怎么可以“见”呢?
用一用
我们停泊在湖边,远眺对面 的景色。尽管湖边的树上有 蝉在聒噪,Biblioteka 们的心却很安 静。初读感知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 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 曾于宋神宗时担任宰相推行 变法改革,是北宋著名有名 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名师课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名师课件

宿新市徐公店
1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会认“徐、疏”2个字,会写“宿、徐、
疏”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体会诗
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3.能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感受
乡村生活的怡然闲适。
1 古诗词三首
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宿
新市
徐公店
住宿,住在
中,失去了踪影。
乡村孩童的嬉笑
声和纷乱的脚步声,
还有好奇的惊呼。
孩童们找
蝴蝶时四处张
望,或跳或蹲
的可爱样子。
1 古诗词三首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
了怎样的情景。(课后第2题)
一个孩子( 飞快)地奔跑着追赶
( 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
他不由得露出了( 开心)的微笑,可是
蝴蝶(扑扇 )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 )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家姓
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
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宿新市徐公店》。
1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先借助注释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 古诗词三首
把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吧!
1 古诗词三首
范成大,字致能,号称
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
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南
宋“中兴四大家”。
著有《石湖集》《吴船
录》等。
1 古诗词三首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先借助注释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统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统编)
生活的地方山清水秀, 夫妇间相敬如宾,孩子们又 都勤劳孝顺,这些使老夫妇 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清平乐·村居》通过对茅檐、小溪、青草、 翁媪、大儿、中儿、小儿这些景物和人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平静、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 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
茅檐 小溪 青草
清 上阕
悠然自得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这首诗中描写了 哪些景物?
朗读指导
初夏时节,田园丰收,用轻松、 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对诗意般农家 生活的喜爱。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霜晴:指霜后的晴天。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 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 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表达了作者向往农家之乐和对儿童 的喜爱之情。
2.联系前两首诗,本课的三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描绘的田园风光。
描写田园的成语 竹篱瓦舍 翠竹丛生 绿树掩映 阡陌交通
世外桃源 鸡鸣狗吠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对偶
颜色 生长状态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初夏时节田园
的无限风光。
读了这两句,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梅子金 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 花稀”的图景。看到了一幅有花有 果、有形有色的初夏江南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课件(共200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课件(共200张PPT)

三、走向榆关——风雪夜行 1.行军之难:
(1)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征途的_____遥__远__艰__难___, “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征途的____环__境__恶__劣____。
(2) 用成语来形容这样的行军生活之艰难:___跋__山__涉__水_、 __风__雪__交__加__、_日__夜__兼__程___。
春天的花草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自然
你能说说这联 诗的意思么?
诗意: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却想久留在这山中。
尾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自可留” 把诗人的流连忘返和高洁情怀和盘托出,深化了 主题,表明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 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 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 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 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 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 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 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 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 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
《山居秋暝》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 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1.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

客店旁的树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绽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

忽有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飞的黄蝴蝶,却见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注解: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鉴赏:《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2.《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格外诱人。

田里麦花已雪白,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解: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鉴赏:《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 洞 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思考: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看洞庭湖的?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诗人是从远处看洞庭湖的,从 “望”字可以看出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 调。这里指水 色和月色融为 一体。 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色两相辉 映,显得多么和谐!无风时,平静的潭水如一 面未曾被打磨的铜镜。 潭面:指湖面。

洞庭湖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 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 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经典之作。
一般五言诗歌格式: AA/AAA
一般七言诗歌格式 AA/AA/AAA
望 洞 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代铜镜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 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 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 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 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 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形容云彩 完了。诗中表达孤云:孤单的云。也飘来飘去悠闲 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了诗人强烈的孤 自在的样子。 独感。 群鸟高飞远去,直到看不到影子;天空中 的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不肯停留。
众鸟 高飞 尽, 孤云 独去 闲。
动静结合
“尽”、“闲”两个字,突出 了“静寂”的特点,在飘忽的白云 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 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你看我,我看你。诗中指诗人和敬 亭山相互对视。 厌:满足。
我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 像在互相交流,总是看不够对方 。此时 此刻,恐怕只有这敬亭山能够理解我的寂 寞心情了。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 的相知之情。“相看两不厌 ”,表达 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意重复,把诗人 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 惜相怜的感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独 坐 敬 亭 山
独坐:单独地坐。
敬亭山:在今安 徽省宜州市郊。
独自坐在敬亭山上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抓字眼,明诗意
自读古诗,并画上 节奏符号。根据注释, 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 意。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1、古诗词三首
生字学习





词语学习
亭子 水潭 谙练
洞庭 青螺
读一读,在句子中你还能认识生字吗?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独 坐 敬 亭 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
• “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 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 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浙江也属于江 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 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忆江南
• 【唐】白居易
[唐 ] 李 白
知作者,解诗题
• 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 2、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题意思。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纵情诗酒,以诗著称 于世。与诗人杜甫合 称“李杜”,二人代 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 成就。李白被称为 “诗仙”。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他写 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 权贵的诗歌。他的诗 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山:诗中指君山。 青螺:这里用来形 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远远望去,洞庭湖上山和水一 片翠绿,月光下的君山,就好像在 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只青螺。
望 洞 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 《望洞庭》描述了一幅优 美的秋月洞庭图,抒发了 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还想象出了一幅 幅图画。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也试试看!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 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有各 种不同的词牌,“忆江南”是词牌 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还有“渔歌 子” ,“江城子” 、 “菩萨蛮” 等。
白居易在杭州、苏州做刺史三 年,为官非常清廉。他带领百姓修筑 白堤,治理西湖;疏通河道,整修山 塘,短短几年,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 的友谊。55岁那年,白居易因病回到 洛阳,时隔十二年,江南百姓的勤劳、 淳朴和善良仍然令他深切怀念。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多诵读,悟诗情
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敬亭山景物的描 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 产生的孤独寂寞、以山为伴的 惜惜相怜之情,突出了诗人对 敬亭山的喜爱。
借景抒情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 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 ;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 ,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 气息和地方色彩。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 往日的风景是多么熟悉。太 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 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 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怎 能叫人不回忆江南?

读一读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诗。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读一读忆江南的另外两首。
忆江南(其三)
课外知识抢答
1、诗圣—— 杜甫 2、诗仙—— 李白 3、诗佛 —— 王维 4、大李杜—— 李白、杜甫 5、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独坐敬亭山》写作背景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 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 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 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 味,孤寂之感倍生。
“蓝”字,一种植物,形容春水深碧的美 好景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 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 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
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忆江南》 中的第一首。 词的内容是回忆江南,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 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白居易,唐 代著名诗人。字 乐天,号香山居 士 。白居易一 生留下近3000篇 诗作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 旧:从前,指诗人 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 是那么熟悉。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超过,胜过。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 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太阳出来了,在红日的映照下,江边 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回大地,在红花 的映衬下,江水像蓝草那么碧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