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方法研究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09591b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d.png)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方法研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及骨质量减少,使骨骼易于发生骨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也有其独到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中医理论体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通过舌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阴阳失调等。
闻诊主要是借助听力来观察患者的声音特点,如声音低沉、气息短促等。
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疼痛情况等。
切诊则是通过按摩患者的部位,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局部情况,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二、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是补肾壮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外敷等。
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巴戟天、何首乌、肉苁蓉等,这些中药具有补肾强骨、促进钙质吸收等作用。
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调理气血,增加骨细胞的活力,常用的穴位有肾俞穴、命门穴等。
外敷治疗则是将中药熬制成膏状,外敷在患处,通过渗透作用起到调理骨骼的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营养失衡、肾虚有关,因此在饮食调理方面,应选择具有补肾益骨的食物。
常见的有黑豆、银耳、黑木耳等食材,这些食物富含钙、锌等营养成分,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再生,增加骨密度。
三、中医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外,中医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病情。
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推拿按摩、拔罐和气功等。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患者身体表面的穴位和经络,疏通气血,调理阴阳,常用的穴位有合谷、太冲等。
拔罐则是通过将罐子贴在患者的后背或其他部位,用火烧提供负压,以刺激患者的经络气血循环。
气功则是通过调整呼吸和配合运动来增强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增加骨骼的强度。
临床诊疗课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案
![临床诊疗课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b36c4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5.png)
刮痧疗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1
刮痧原理
通过刮擦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
应用方法
2
质疏松症症状。
选择适当的刮痧工具,按摩刮擦穴位和
患部,持续10 -1 5 分钟。
3
注意事项
避免刮到肌肉过深,刮痧时避开骨头和 瘢痕组织。
拔罐疗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1
拔罐原理
通过负压效应,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组织的修复。
食疗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与实际
平衡饮食
摄入丰富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 质的食物,如豆腐、鱼类和奶制 品。
绿叶蔬菜
多食用菠菜、油菜等绿叶蔬菜, 富含维生素K和钙。
坚果类食物
适量食用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食 物,含有丰富的镁和维生素E。
3 肝肾阻滞
阐明肝肾亏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应用
辨证施治理论
中医将辨证分型应用于骨质疏 松症的治疗,个体化施治。
经络调理
通过经络调理,促进气血流通, 加强骨骼组织的供血养气。
针灸推拿
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法刺激经 络,调理肾脏功能,促进骨质 生成。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方
滋肾药方
2
应用方法
使用适当大小的吸罐配合患部按摩,每次持续10 -20 分钟。
3
注意事项
避免在患部有重要血管或淋巴结位置设置吸罐。
中医针灸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1
针灸原理
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增强骨质生
应用方法
2
成和骨密度。选择适当的穴位,使用刺或温针加热治疗的方式。
3
注意事项
对针灸过敏或其他禁忌症患者需慎重使 用针灸治疗。
临床诊疗课件:骨质疏松 症的中医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2024更新整篇版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2024更新整篇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2d6f9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b.png)
2024更新整篇版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YYXH/T50-135—2008》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
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
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1.2.驼背身材缩短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一1.3.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1(1)脆性骨折(2)骨密度测定(3)实验室检查3.1.骨形成指标3.1.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
原发性骨质疏松不明显可作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指标。
3.1.2.血清骨钙素(BCP):反映骨形成及骨转换情况。
绝经期妇女中血清骨钙素(BCP)浓度测定是骨质疏松症良好的指标3.1.3.Ⅰ型原胶原肽(PICP):反应骨基质形成的良好指标3.2骨吸收指标3.2.1尿羟脯氨酸(HOP):是胶原破坏的指标,反应骨退变、肝代谢、饮食中胶原的含量,特异性不高。
3.2.2尿吡啶交联(PYD):最敏感的骨吸收指标之一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反应破骨细胞状况3.3骨代谢调节激素3.3.1.血甲状旁腺苏(PTH):可正常或增高3.3.2.维生素D:血25-(OH)2D-水平正常或降低3.3.3.降钙素:可正常或增高3.4.性激素:血雌二醇降低,血睾酮下降3.5.X线平片检查(二)证候诊断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骨痿中医诊疗方案
![骨痿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3366e36294dd88d0d26bec.png)
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骨痿属痿证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骨病学》(ISBN 978-7-117-16005-6/R·16006)(张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制定。
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多汗,下肢痿软无力,不能持重。
2、西医诊断: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骨痛和/或脆性骨折史。
(2)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降低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值≤-2.5)。
(3)影像学提示有骨质疏松。
(4)应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
(二)证候诊断1、肾虚血瘀型: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可引起胸背剧痛,或腰弯背驼,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2、肝肾亏虚型: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弱无力;表现为早衰,发脱齿摇,健忘恍惚,舌红,脉细弱。
沉重乏力,有压痛。
表现为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以“腰痛”相鉴别,二者共有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腰痛”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且有时向下肢放射;本病为腰背部广泛性疼痛,临床易于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做骨密度检查和拍X片可见“骨痿”患者骨量明显减少;而后者可见椎间隙变窄,但骨量无减少。
中医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剂
![中医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e386fd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8.png)
中医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剂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骨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有关,因此在治疗上,调理肾气是关键。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组成。
此方剂可滋养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供血营养,从而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
2. 枸杞骨碎补骨汤:这是一种补肾壮骨的方剂,由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膜脂石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能够补肾益精,增强骨髓的生成和代谢,有助于减缓骨质疏松的发展。
3. 五子衍宗丸:这是一种补肾健骨的中药丸剂,由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肉苁蓉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具有温肾助阳的作用,有助于增强骨髓的生成和代谢,促进骨骼的健康。
4. 骨化丹:骨化丹是一种中药丸剂,由鹿角胶、牛骨髓、熟地黄、丹参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能够补肾益骨,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除了以上方剂外,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骨骼的再生和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肾俞穴、命门穴、足三里穴等。
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有关,因此在饮食上要适当补肾。
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核桃等。
中医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剂主要以补肾为主,通过调理肾气,促进骨骼的再生和修复。
同时,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法。
当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还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物疗法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物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e9d9cea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a.png)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物疗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骨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药物疗法,帮助防治骨质疏松症。
一、中药内服疗法1. 方剂选择中医药物内服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以补肾壮骨为核心。
常用的方剂有桂附地黄丸、四物汤、补骨脂合剂等。
这些方剂均具有温肾壮阳、益气养血的作用,能够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骨密度的增加。
2. 药物组合中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常常采用复方制剂,具有综合调理的疗效。
如金刚藤胶囊、骨质增生胶囊等,这些复方制剂中的药物具有促进骨细胞再生和骨骼健康的作用。
3. 饮片煎煮中药饮片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形式。
通过将中药饮片煎煮后冲服,可以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解出来,更便于人体吸收。
常用的中药饮片有豆蔻肉桂茶、黄芪枸杞茶等,具有补益肾气、增强骨骼健康的功效。
二、中药外用疗法1. 中药泡脚泡脚是中医药常用的外治方法,可以通过脚底穴位的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的效果。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特别是下肢骨质疏松患者,经常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骨骼的供氧量,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症。
2. 药物外敷中医药物外敷治疗骨质疏松症常采用药物煎浸湿敷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葱白、姜片、当归等,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将这些药物加入温水中浸泡,然后将湿敷布蘸取后敷于患处,可以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三、中医药的养生法1. 合理调理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有关,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调理,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劳累过度。
2. 饮食调养中医药强调食疗,适当摄入一些有利于骨骼健康的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豆制品、海产品等,能够补益肾气,增强骨质。
3.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
中医药推荐一些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保护骨骼。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3b4597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14.png)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一、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肾、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滋养骨骼;肝主筋,主疏泄,肝血充足则筋脉柔韧,有助于维持骨骼的正常功能。
若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均可导致骨骼失养,引发骨质疏松。
此外,中医还认为,劳逸失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也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诱发骨质疏松。
例如,长期过度劳累或安逸少动,容易损伤筋骨;情志抑郁或暴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或肝火上亢,影响气血运行;饮食不规律、偏食或过食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二、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1、中药治疗(1)补肾壮骨法根据“肾主骨”的理论,补肾壮骨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补肾壮骨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牛膝、淫羊藿、巴戟天等。
这些中药可以滋补肾阴、肾阳,强壮筋骨。
(2)健脾益气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骨骼失养。
常用的健脾益气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大枣等。
这些中药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气血生成,滋养骨骼。
(3)疏肝理气法肝郁气滞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骨骼失养。
常用的疏肝理气中药有柴胡、郁金、青皮、陈皮、香附等。
这些中药可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改善骨骼营养。
(4)活血化瘀法血瘀是骨质疏松的常见病理因素之一。
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有助于骨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5)祛痰化湿法痰湿内阻会影响气血运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骨骼失养。
祛痰化湿中药如半夏、陈皮、茯苓、薏苡仁、泽泻等,可以祛痰化湿,通畅经络,为骨骼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综合运用上述治法,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493c67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0.png)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肾、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滋养骨骼;肝主筋,主疏泄,肝气调达则筋脉舒畅,有助于骨骼的正常活动。
当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在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中,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肾精亏虚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左归丸、右归丸等,以补肾填精;对于脾胃虚弱型的患者,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以健脾益气;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则可能会使用逍遥散等方剂,以疏肝理气。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法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肾俞、脾俞、足三里、关元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艾灸疗法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对于虚寒型的骨质疏松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中药熏洗、中药外敷等外治法也能通过局部作用,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中医还强调食疗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重要性。
饮食上,应多食用一些具有补肾健脾、强筋壮骨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黑豆、山药、枸杞、大枣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 D 等营养物质。
例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绿叶蔬菜等都是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
运动疗法也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骨骼的健康。
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骨质疏松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骨质疏松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bea8000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d.png)
骨质疏松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西医治疗(1)急性期治疗:椎体一旦发生骨折,即需卧硬板床休息,膝下垫一枕头以减轻下腰部的应力。
注意褥疮护理。
可以用些止痛药,疼痛消失后即应开始锻炼,并逐日增加活动量。
疼痛剧烈者可佩戴支架。
(2)增加骨组织的方法:①口服钙剂:碳酸钙、磷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都可应用。
口服钙剂后应鼓励多饮水,以防尿路结石。
②补充维生素D:必须注意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会引起高血钙症。
③周期性应用性激素适用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己烯雌酚或17β雌二醇:0.5~1.0mg/日,连续日服,4周后停用1周,停药期结合给予黄体酮;一般疗程不超过2~3年,但应经常注意子宫内膜增殖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及诱发宫颈癌,故用药期间应定期作妇科和阴道涂片细胞学检查。
也可与合成蛋白激素如丙酸睾丸酮:0.25mg肌注3~5日1次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
长期使用有致癌可能,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④运动:每日至少需作30min的散步,既可在负重下锻炼,又可吸收光照。
⑤氟化钠治疗:每日口服氟化钠1mg/kg体重,分3次服用,过量服用会出现氟中毒,目前该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
⑥降钙素一般剂量力每日50~100IU,可减少骨吸收,应与钙剂联合使用,其副作用较小,偶有恶心、呕吐。
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肾精不足: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
方中熟地、龟板、山萸肉、菟丝子、白芍滋阴养虚,补肝肾之阴;锁阳,鹿胶温阳益精,养筋润燥;枸杞益精明目;黄柏、知母泻火清热;虎骨(虎骨现已不用,可用牛骨代替)、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陈皮、干姜温中健脾。
关节烦疼或发热加鳖甲、地龙、秦艽、桑枝;骨蒸潮热以生地代熟地,加青蒿、银柴胡、胡黄连;筋脉拘急加木瓜、汉防己、络石藤、生甘草;小儿虚烦易惊多汗抽搐者加牡蛎、龙骨、钩藤;若出现肌肉关节刺痛、拒按或有硬结,皮肤瘀斑、干燥无泽、面晃唇暗、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血瘀的表现,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以养血活血,活络软坚。
中医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d5f10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d.png)
中医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逐渐变得脆弱,易于受伤和骨折。
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主要是肝肾亏虚所致,因此,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通过补肾益气、滋养肝肾的方式来改善老年人的骨强度。
以下将介绍几种中医调理骨质疏松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1. 补益肾气的方剂在中药方剂中,有很多可以补益肾气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鹿茸地黄丸等。
这些方剂都含有滋补肾脏的成分,可以提高骨骼的密度和强度。
2. 滋养肝肾的方剂肝肾亏虚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滋养肝肾的方剂也可以用于调理骨质疏松。
常用的方剂有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等,这些方剂可以改善肝肾功能,增强骨骼的稳定性。
3. 活血化瘀的方剂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展与血液循环不畅息息相关,中医认为,活血化瘀可以加快骨骼的修复和再生。
例如桃红四物汤、通络四逆汤等方剂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质疏松情况。
二、食疗调理除了中药治疗外,食疗也是中医调理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几种推荐的食疗调理方法。
1. 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摄取足够的钙质可以有效强化骨骼。
推荐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鲜、绿叶蔬菜等。
2. 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摄取足够的维生素D也很重要。
推荐的食物有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等。
3. 食用具有滋补肝肾的食物骨质疏松与肝肾亏虚有一定的关联,食用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食物有助于调理骨质疏松。
例如黑豆、芝麻、核桃等都具有滋养肝肾的作用。
三、中医养生方法除了中药治疗和食疗调理外,中医还有一些养生方法可以预防和改善老年人骨质疏松。
1. 中医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健康。
2.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针灸可以调节气血,提高骨骼密度和强度。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五篇范例)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5a1070d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8.png)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五篇范例)第一篇: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肾气虚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
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酸软、疼痛、双下肢乏力、关节酸痛等,且患者较易发生骨折。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重在调补肝、脾、肾三脏,笔者辨证分为以下3种类型治疗。
肾阳虚型:症见腰膝酸软、疼痛,精神不振,小便清长,脉细无力,舌苔淡白,此型多伴有退化性关节炎。
治宜温补肾阳,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杜仲、牡丹皮、山萸肉、鹿角胶、山药等。
温补肾阳能提高体内性腺荷尔蒙的浓度,增加人体免疫功能,加强成骨作用,具有延缓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左归丸、右归丸。
脾气虚型:症见腰背酸软、疼痛,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此型多见于为有偏食习惯或思虑过度的人群,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骨质疏松。
治宜健脾益气,常用中药包括当归、茯苓、白术、山药等;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肝肾虚型:症见腰膝酸软,脊背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咽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此型多见于女性更年期。
治宜滋补肝肾,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枸杞、山萸肉、泽泻等。
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其主要功能除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与气血运行的通畅外,还与妇女月经、受孕与乳汁的分泌有关。
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往往要加入滋补肝肾的药物。
常用的中药方剂可选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可搭配服用。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年轻时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锻炼,以促进骨质生长,缓解骨质流失;不吸烟及酗酒,饮食要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多肉类及加工品,采取低盐饮食,少喝咖啡,多喝牛奶。
青少年,妇女怀孕期、哺乳期更应注意摄取足够的钙质,要多晒太阳;老年人预防骨折,不可乱服用药物,定期做骨质密度筛检,适量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质的吸收,以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第二篇:骨质疏松症及其治疗骨质疏松症及其治疗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预防与治疗的中医药方案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预防与治疗的中医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eec27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d.png)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预防与治疗的中医药方案一、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识在中医理论中,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健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能滋养骨骼;肝主筋,肝血充足则筋脉柔韧,有助于维持骨骼的正常功能。
老年人由于肾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郁气滞等原因,导致骨骼失养,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二、中医药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饮食调理均衡饮食:老年人应保证摄入富含钙、磷、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蛋类、瘦肉、蔬菜、水果等。
补肾健脾食物: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肾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枸杞、核桃、黑芝麻、芡实等,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
2、运动锻炼适度运动:老年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游泳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有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
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从而增加钙的吸收。
老年人应适当晒太阳,每天 20-30 分钟为宜。
3、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老年人应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听音乐、下棋等方式来调节心情,保持身心健康。
避免情志过激:大怒、大喜、大悲等过激的情志变化会损伤脏腑功能,影响气血运行,不利于骨骼的健康。
4、中药调理补肾壮骨类中药:如熟地、杜仲、淫羊藿、补骨脂等,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补肾填精,壮骨强筋。
健脾益气类中药:如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等,有助于调理脾胃,促进气血生化,滋养骨骼。
三、中医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中药内服肾阳虚型: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
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加减。
肾阴虚型:表现为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
治宜滋补肾阴,方用左归丸加减。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乏力等。
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bfa1d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c.png)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质流失和骨密度降低,容易导致骨折和骨骼功能障碍。
传统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与肾虚、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辅助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也不例外。
根据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骨质疏松可分为不同的证型,如肾虚型、气血两虚型、痰湿阻络型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增强患者体质,并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
二、中药辅助治疗1. 补肾壮骨方补肾壮骨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其中包括人参、鹿茸、骨碎补等药材,具有滋阴补肾、壮筋健骨的功效。
这些药材富含多种有益成分,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具有促进骨细胞增殖和骨密度提高的作用。
鹿茸则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通过服用补肾壮骨方,可以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的状况。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对于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肾俞穴、腰阳关穴、气海穴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增强肾脏功能,促进骨质生成,从而达到强筋健骨的效果。
三、中医养生保健除了辨证施治和中药辅助治疗外,中医还注重养生保健,帮助患者改善骨质疏松的状况。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骨质疏松与腰肾虚有关,因此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补肾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黄豆等。
此外还应注重摄取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如乳制品、海产品等。
2. 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骨质疏松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患者进行一些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促进骨骼健康。
3. 调节情绪:情绪不良对于骨质疏松的恢复起到负面作用。
中医认为,情绪与肝脏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放松调节,如听音乐、读书、旅游等。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b03e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d.png)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为骨质的疏松和骨密度的减少,导致骨骼易碎。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许多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Ⅰ、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因素导致骨质流失,而肾为先天之本,是骨髓的基础,因此强调肾为病根,治疗骨质疏松症应从调理肾气着手。
Ⅱ、中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1. 补肾方剂中医药方中常用的补肾方剂有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这些方剂主要以补肾壮阳、滋养肝肾为主,具有滋阴壮阳、补气养血的功效,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肾虚症状,促进骨质的生长和修复。
2. 中药粉末中药粉末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可溶于水中饮用。
常见的中药粉末有防骨软化颗粒、补骨脂颗粒等。
这些中药粉末中含有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可以补充体内的钙质,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
Ⅲ、中医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梁丘针、补天针、十字针等。
这些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提高骨密度。
Ⅳ、中医推拿按摩治疗骨质疏松症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改善骨骼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揉摩、拍背、走罐等。
这些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营养供应,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Ⅴ、中医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通过一些特定的运动疗法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骨骼的营养供应。
常见的运动疗法有太极拳、五禽戏等,这些运动可以锻炼全身肌肉,增强骨骼的力量,预防骨骼疏松。
Ⅵ、中医饮食调理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强调食疗的重要性,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中医饮食调理注重平补阴阳,常用的食物有黑豆、核桃、鸡蛋、牛奶等,这些食物富含钙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以帮助增强骨质,并且有助于骨骼的修复和生长。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与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与关节炎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f06e1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e.png)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与关节炎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骨质疏松与关节炎成为困扰许多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容易发生骨折,而关节炎则导致关节痛和功能受限。
面对这些疾病困扰,中医药学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在骨质疏松和关节炎方面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更多了解和选择。
一、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学认为,骨质疏松与肾虚密切相关。
因此,中药治疗通常以补肾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肉桂、川断、淫羊藿、海马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补肾壮骨、温肾助阳的作用来缓解骨质疏松症状。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配制个体化的中药复方,以增强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骨质疏松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经络学说认为,骨质疏松是由于气血不通、肾阳不足等所致。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平衡人体阴阳,调节气血循环,促进骨质生成。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肾俞穴、气海穴和命门穴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常见手段之一。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骨骼,可以刺激气血循环,促进骨骼的代谢活动,增加骨质生成。
推拿按摩还可以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二、中医治疗关节炎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学认为,关节炎的发生与体内湿热、风寒湿邪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主要以祛湿、散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乌梅、穿山甲、蒲公英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炎症状。
同时,中医还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配制个体化的中药复方,以增强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关节炎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改善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和合谷穴等。
3.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通过在特定部位使用负压吸引力,可以促进当地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减轻关节炎症状。
拔罐疗法还可以改善关节的柔韧性和活动范围。
★★★骨质疏松中医诊疗方案(2023)
![★★★骨质疏松中医诊疗方案(2023)](https://img.taocdn.com/s3/m/79bba5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1.png)
★★★骨质疏松中医诊疗方案(2023)1. 简介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质的丢失和骨密度的降低。
中医诊疗方案为骨质疏松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气血的畅通,促进骨骼的健康生长和修复。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骨质疏松主要依据病人的病史、舌诊、脉诊和症状表现。
常见的病症包括骨骼疼痛、易骨折、身体乏力等。
通过综合分析症状和体征,确定病情的阴阳盛衰和气血状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原则是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补肾强骨。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的调理、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蒸等。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方剂的选择和疗程的安排。
4.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建议病人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镁等有益于骨骼健康的食物,如豆类、海产品、乳制品、黑芝麻等。
避免寒凉食物和过度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以保护脾胃功能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5. 养生保健中医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更是如此。
建议患者适量进行适宜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以提高骨密度和强化骨骼。
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
6. 注意事项中医诊疗骨质疏松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耐心,疗效因人而异。
骨质疏松患者在中医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期间,避免同时接受其他医疗方式,以免干扰疗效评估和治疗效果。
7. 结语骨质疏松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气血的畅通,通过中草药调理、针灸等方法促进骨骼的健康生长和修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监测病情变化。
参考文献:1.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9). 骨质疏松证候与中医药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顾雪萍, & 邱岩. (2017).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3(6), 824-826.3. 朱琳. (2016). 骨质疏松中医外治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1), 193-194.。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药调理方案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药调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21088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0.png)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药调理方案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除了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中药调理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中药调理具有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等优点,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药调理方案。
一、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滋养骨骼;肝主筋,主疏泄,肝气调畅则筋脉柔韧,利于骨骼活动。
当肾、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肾精亏虚、肝郁气滞等,从而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引发骨质疏松症。
二、中药调理的原则1、补肾壮骨补肾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
常用的补肾中药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杜仲、牛膝、淫羊藿、巴戟天等。
这些中药能够补肾填精、强筋壮骨,提高骨密度。
2、健脾益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通过健脾益气,可以促进气血生成,为骨骼提供营养。
常用的健脾益气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3、养肝柔筋肝主筋,肝气调畅则筋脉柔韧。
养肝柔筋有助于改善骨骼的活动功能。
常用的养肝柔筋中药有白芍、当归、川芎、鸡血藤等。
4、活血通络气血运行不畅会影响骨骼的营养供应。
活血通络中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代谢。
常用的活血通络中药有丹参、红花、桃仁、赤芍、地龙等。
三、中药调理的方剂1、左归丸组成: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功效:滋肾补阴,填精益髓。
适用于肾阴不足所致的骨质疏松症,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等。
2、右归丸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骨质疏松症,症见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精神不振等。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 以补肾为主 综合调理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 以补肾为主 综合调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8db25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a.png)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以补肾为主综合调理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质的丢失,骨密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等。
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与肾气亏虚、肾阴不足、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时,以补肾、滋阴为主,综合调理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中医补肾的方法1. 药物补益肾气:中医药认为,肾主水,主要有补益肾气的药物有当归、熟地黄等。
常用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等,可通过补益肾气来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
2. 食疗调补:中医食疗注重通过食材的天然属性来调理身体。
如常见的食材中,黑豆有补肾益气、滋阴润燥的效果;黑芝麻则具有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作用。
在日常饮食中适量食用这些食材,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
二、中医滋阴的方法1. 药物滋阴:中医认为,肾主水,肾阴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
常用的滋阴药物有石斛、天麻等。
可以通过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适合的中药调理。
2. 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原理,因此在饮食方面,滋阴是非常重要的。
平时可以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材,如莲子、枸杞、银耳等,有助于改善肾阴不足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状。
三、中医综合调理的方法1.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生化之源,消化吸收的功能不佳会导致养分摄入不足,影响骨质疏松的康复。
所以,在治疗骨质疏松时,需要综合调理脾胃功能,保证营养的吸收。
2. 合理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负荷,促进骨细胞的增生,提高骨密度。
中医推荐的适宜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3. 心理调节:中医认为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骨质疏松患者常伴随情绪低落、失眠等问题,需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心情愉快。
总之,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以补肾为主,滋阴为辅的治疗原则,通过药物补益肾气、食疗调补、药物滋阴、调整饮食结构等方法,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
此外,综合调理脾胃功能、合理运动、心理调节等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但是,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合理用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78d38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5.png)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一、诊断(一)西医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在≥65岁女性和≥70岁男性前提下,①基于DXA测量结果诊断: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个标准差及以内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或低骨量);降低等于和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②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
当患者出现髋部或椎体的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而患者为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2.5<T-值<-1.0),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二)其他诊断要点①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评估对于<65岁女性和<70岁男性伴有脆性骨折家族史或具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人群,建议采用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OSTA和(或)筛查设备定量超声(QUS)或RA进行骨质疏松风险初筛,推荐根据初筛结果选择高风险人群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或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检查明确诊断。
对于具有脆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的本指南限定人群,应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估,以指导骨密度测量,并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②临床症状·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
·脆性骨折:患者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
骨折常见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发生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即会明显增加。
·肌力下降:肌肉力量减弱或肌肉无力、虚弱、疲劳、行走困难和疼痛。
平衡能力下降、步态异常、易跌倒,并因此受伤。
肌肉疼痛,呈持续性,影响身体多个部位,患者描述为“僵硬和持续疼痛”。
中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c2a6d1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9.png)
中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为结构破坏,因此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①全身疼痛:腰背酸痛最为常见;②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
③易发骨折:常见骨折部位是脊椎骨、髋部、桡骨远端。
二、治疗方法
1.耳穴压豆
【主穴】子宫、肾、内分泌、卵巢、肾上腺、皮质下。
【配穴】肝肾阴虚组加肝,脾肾阳虚加脾。
【操作】用王不留行胶布贴压,患者自行按压5~6/天,每次10分钟左右,留针3~4天,两耳交替治疗,以实埋30天为1个疗程,休息5天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悬灸疗法
【部位】结合X线、CT,确定疏松部位、压缩性骨折部位、骨刺形成节段。
【操作】将上述部位椎骨节段上下之膀胱经第一条侧线,先通电针,左右穴位为一组,用连续慢波,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
完后选取4~6根艾条,对准电针
穴位,悬灸1小时,以穴位区域皮肤潮红为度。
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
3.穴位注射
【主穴】第1组:肾俞、足三里;第2组:关元俞、三阴交。
注射药物剂量:黄芪注射液,每次每穴1ml,每次注射2穴,左右共4穴。
【操作】穴位部位常规消毒后,选用5ml一次性注射器,采用快速进针法将注射针头快速刺入皮下行提插手法至得气,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推入。
疗程:隔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选用1组穴位,2组穴位交替使用,3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15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YYXH/T50-135—2008》
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
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
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3)实验室检查
3.1.骨形成指标
3.1.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
原发性骨质疏松不明显可作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指标。
3.1.2.血清骨钙素(BCP):反映骨形成及骨转换情况。
绝经期妇女中血清骨钙素(BCP)浓度测定是骨质疏松症良好的指标
3.1.3.Ⅰ型原胶原肽(PICP):反应骨基质形成的良好指标3.2骨吸收指标
3.2.1尿羟脯氨酸(HOP):是胶原破坏的指标,反应骨退变、肝代谢、饮食中胶原的含量,特异性不高。
3.2.2尿吡啶交联(PYD):最敏感的骨吸收指标之一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反应破骨细胞状况
3.3骨代谢调节激素
3.3.1.血甲状旁腺苏(PTH):可正常或增高
3.3.2.维生素D:血25-(OH)2D-水平正常或降低3.3.3.降钙素:可正常或增高
3.4.性激素:血雌二醇降低,血睾酮下降
3.5.X线平片检查
(二)证候诊断
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3、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4.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5.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6.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7、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
辩证选择汤药或中成药
1、阳虚湿阻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
方药:肾着汤加减
干姜6甘草6茯苓12牛膝15苍术12仙灵脾15加减偏寒加附子6,偏湿加薏米12,防己9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口服,一次9克,日2次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疼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9羌活12香附9川芎15桃仁9没药9牛膝12地龙6甘草6
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
3、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壮骨
人参10茯苓15白术10山药12陈皮10薏苡仁10莲子8砂仁3桔梗6甘草8
中成药:龙牡壮骨颗粒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黄20山药15山茱萸12枸杞子12牛膝15茯苓12鹿角胶12(烊化)龟甲胶12(烊化)菟丝子12
中成药:⑴知柏地黄丸⑵健步丸⑶虎潜丸
5、肾阳虚衰证
治法:补肾健阳,强身健骨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20附子9(先煎)肉桂6山药12山茱萸12枸杞子12杜仲12菟丝子12鹿角胶12补骨脂20
中成药:金贵肾气丸
6、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肾填精,养髓壮骨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粉3熟地黄15杜仲12天冬12龟甲9黄柏9炙牛膝6中成药:健肾壮腰丸
6、气血两虚
治法:气血双补,养髓壮骨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9白术12茯苓12川芎15当归15白芍15熟地黄15炙甘草6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
三、其它治法:
1、灸法
取穴:肾俞、脾俞、足三里、大椎、大杼、命门、神阙、中脘、关元
痛处所属经脉络穴。
应直接灸或隔药饼灸。
2、外敷
防风100克威灵仙100克川乌100克草乌100克续断100
克狗脊100克红花60克葛根100克蛇床子100克牛膝100克白芍100克黄芪120克淫羊藿60克杜仲60克共研细末,每次用50—100克醋调外敷,装纱布袋上加热水袋覆于皮肤上,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30天一疗程。
3.西医治疗:
3.1治疗原则:缓解骨疼、增加骨量、减少骨折。
3.1.1药物治疗根据对骨代谢的作用,可分为三类:3.1.1.1抗吸收类药物:雌、孕激素,降钙素,二磷酸盐3.1.1.2促骨形成药物: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素,vitK
3.1.1.3促骨矿化药物:钙剂,vitD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