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四单元 第五节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命题分析
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
1.选材不拘一格。

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

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

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

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难度有所加大。

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

走进高考【p188】
例1(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

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

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

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又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

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

)
例2(2016·北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讲评】A(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

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
仿佛是世外桃源。

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

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

)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答案讲评】B[本题从声音、色彩的描写角度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干中,前一句的“幽禽语”为听觉,是写“声”;后一句的“苔”(青苔)为视觉,是写“色”。

B项,“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

A项,“歌管”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

C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

D项,“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与窗纱”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首诗都是写景记游诗。

《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作者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

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

《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
夯实基础【p189】
一、鉴赏古代诗歌时要注意整体阅读
首先要四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歌正文;四看注释。

整体把握作品,应当始终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思考。

对作品某一个局部或某一方面的思考,都应该放在整体中进行。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往往有景有情,虚实相生,应注意整体感知,切不可断章取义。

对诗歌作较深入的理解感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捕捉画面,体味意境。

古典诗歌多数都有景物描写,鉴赏时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然后,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和情调。

最后,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推断,即体味这样的画面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第二,理解题目,品味语言。

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

正确理解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必备步骤。

在通过题目了解到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后,就要细细地去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形象凝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品味语言一是要品味作者“炼字”的妙处,一是要品味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词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

第三,探究技巧,关注背景。

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形象,大都与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如修辞的运用、情景的结合、虚实的结合等。

所以,探究技巧既可体会形式的妙处,也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与表达技巧一样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诗歌的相关背景,如作者的人生遭遇、风格特点、作品的创作动机等。

了解这些,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鉴赏。

第四,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角度鉴赏诗词,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我们在鉴赏时,可以在心中默读,把握作品的韵脚和节拍。

其次,还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默诵吟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
按词定韵。

一般来说,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二、例谈高考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有多种比法:比相同点,可以寻找作品的共同规律;比不同点,可以找出各自的特点;整体比较,可以观其全貌;局部比较,可以知晓特点。

纵观各省市近年高考试题,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题型是一个热点。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学和应考中的猜题押题现象,可以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1.比较创作背景
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声音。

他们的呼声,往往就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个人经历,去揣摩诗人的情感脉络。

请看下面的题目,我们只要认真比较不同的创作背景,就不难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明确告诉我们,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有所不同,其实,这就提示我们,从处境的不同去把握心境的不同。

而处境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壮年被贬,一个是暮年遭弃。

明确了这点,自然就能体会不同心境。

因而,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

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泻而出的强烈感情。

(画横线处为答案,下同)
2.比较意象的选择
把握意象,从而把握诗歌情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方法。

古人认为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西方以为意象是一种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杂集合体。

其实,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

我们都知道古人常用特定的意象表达特定的情感,如柳暗指留别、竹代表气节、菊象征隐逸等。

但我们更要知道,选择什么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行为,不是千篇一律的,即使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所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

请看例题及简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其形象特征不同,因而所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只要抓住了不同的形象特征,即可把握不同情感。

杜牧笔下的荷是“倚恨”“回首背西风”,而杨万里笔下的荷是“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回首背西风”是因恨而显得决绝,恨恨不平之情凄怨低沉。

而“低面深藏碧伞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比较情感基调
读诗重在感悟,有所感触,才能有所领悟。

赏读一首诗歌,首先要能通过诵读,从字里行间去捕捉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

下面的一道考题,就可从这个角度思考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诗人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汪诗中的“不尽头”“烟云”“夕阳”“寒鸦”“目断”都在给人传递伤感的情绪,结合背景,即可断定,诗人是在表达一种家国之痛,与苏诗对英雄人物的呼唤自是不同。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词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4.比较遣词造句
古人创作诗歌讲究炼字炼句,“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炼字佳话千古流传。

炼字的根本就是炼意,也就是努力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

因而,阅读诗歌离不开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

有时,优秀的词句能给读者以最大的阅读想象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对同一句或同一字的表达效果会有见仁见智的情况。

下面是从炼字的角度设计的一道开放型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用词用句的好坏,主要看是否利于作者更好地抒发情感,因而,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5.比较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不同的作家往往擅长或习惯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技巧,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法,以至于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作品。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更能让我们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2)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①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注】①谪仙:李白。

(1)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修辞的运用及效果,比较简单,李诗(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徐诗(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2)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李诗雄奇瑰丽,想象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有回味余地;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切入,给人以感觉上的强烈冲击。

可谓各有千秋,考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6.比较意境的营造
抒情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营造。

优秀的诗篇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交融,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形成永久的艺术魅力。

一首诗歌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请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古人论境界有“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

“有我之境”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沾染了“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喜悲的氛围。

结合题目后的注释可知,这首诗要抒发的是流放遇赦后的欢乐情
绪,营造的是一种“有我之境”。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兴奋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能表现出流放遇赦后的兴奋心情。

当然,也可能有人认为“雁别秋江去”好,但也必须从意境营造的角度去分析方有说服力。

课堂导练【p192】
设题角度Ⅰ:整体鉴赏题
整体鉴赏是着眼于诗歌的全局,局部的鉴赏为整体鉴赏服务。

【答题格式】分点局部鉴赏+总结赏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竹笋的壳皮。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

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词人内心的悲苦,互为映衬。

②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

如此的江南美景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

设题角度Ⅱ:比较鉴赏题
比较鉴赏是经常要考到的一个题型,有手法比较,有主旨比较,有感情比较,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诗歌中表达效果及情感的比较。

【答题格式】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可。

格式是:(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

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咏荷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①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②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①三十六陂: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②争忍:犹“怎忍”。

两首词描写荷花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姜词以拟人的手法写荷,将荷拟作一位以水为佩带,以风为衣裳的美人,倩影娉婷,嫣然含笑,清空传神。

周词以白描手法写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用十分生动的白描,把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呈现于读者面前。

技巧导津【p193】
一、古代诗歌鉴赏“七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读王维的《过香积寺》,首先要认定标题中的“过”是寻访,而不是“路过”;读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由题目即可得知该诗表达的是听笙歌的感受,进而能够探知最后一句“疑有碧桃千树花”是在写音乐的幻境,正确赏读这句诗也就不困难了。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歌,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注释文字有多种表现方式,考题中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诗歌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有时介绍写作的特点,那是在暗示你赏析的方向。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歌语言和形式、评价诗歌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比如2006年湖南卷的试题,首先根据“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的提示,要求关注“白海棠”的形和神,来理解其意象。

薛宝钗的诗“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动感、情韵毕至,这是语言技巧层面的鉴赏;林黛玉诗“梨蕊三分白”,这是诗歌形象层面的鉴赏;林黛玉“借得梅花一缕魂”表达孤高傲世的情志,这是思想感情层面的鉴赏。

可惜的是,许多考生根本不注意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也就无法正确赏析。

答案除了一些套话外,也没有一点有价值的“赏析”,自然得不到分。

六要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比如《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将万重相思、千般牵挂融入其中,传达了厚重丰富的情意,纸短情长。

七要注意“情语”。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歌中的点睛之笔。

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末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络。

二、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炼字炼词型
命题形式: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很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好处。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