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整体阅读使用本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四法
3 挖 掘 意境
2 沿波讨 源
“ 波 讨源 ” 语见西 晋诗人陆 机 Ⅸ 沿 , 文 赋 》:“ 沿 波 而 讨 源 ” 南 朝 . . 勰 或 。 梁 刘 《 心 雕 龙 知 音 》 “ 缀 文 者 情 动 而 辞 文 : 夫 发 , 文 者披 文 以入 情 。沿 波 讨 源 , 幽必 观 虽 显。 在古典诗词鉴赏上, ” 会 “ 波 讨 沿 源” 。就是 指 会根 据 诗 中的 线 索去 探 究作 品 之 源乃 至作 者 的 师承 之 源等 。如 , 宋代 大 读 文 学家 王安 石 的词 《 枝 香 ・ 陵 怀 古》 对 桂 金 , 其中的 “ 今商女, 至 时时 犹 唱 , 庭遗 曲 4 比勘异 同 后 , 就不能不沿波 讨源 , 了解这 是化用唐 代人杜牧 俗 话 说 :“ 比 较 , 有 鉴 别 。 在 鉴 有 才 ”
一
的 诗 《春 望 》: 国破 山河在 , 春草 木 深。感 时花 溅 泪 , 城 恨别鸟惊 心。 烽 火连 三 月 , 书抵 万金 。 白头搔 更短 , 家 浑欲不胜 簪。 我们 了解杜 甫其人及 此诗的 写作背景 , 就 有助 于读 透 它 。杜 甫 , 有治 国的理 想 。 他 具 在 《 赠 韦左 丞丈 二 十二韵 》一 诗 中表 白: 奉 “ 致君 尧 舜 上 , 使 风 俗 淳 。 再 ”其 诗 , 往 与 往 反映 社会 现 实 紧密联 系在 一起 , 因而 有 “ 诗 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 。《 望》 当 春 , 作于 “ 史 之乱 ” 中 , 人住 在安 禄 山叛军 安 诗 统治之 下的长 安城 。了解 了诗 人 及此诗 的 写 作 背 景后 , 们 也就 不 难理 解 :为 何 感时 伤 我 别 , 本 无情 感 的 花 也 会 “ 泪 ” 鸟 也 会 连 溅 , “ 心 ”;为 何 “ 书 ” 如 此 珍 贵 , 抵 万 惊 家 “ 金 ;为 何诗 人年 仅 4 O余 岁就 已成 “ 白头 ” 而且 “ 搔更 短 , 欲 不 胜簪 ” 浑 。这 一 切 都 是 “ 史 之乱 ”所 致 。 感 时伤 别 , 诗 人 其 他 安 与 同题 材 的 作 品如 “ 吏 ” 三 、三 别 ” 等 相 近 , 所 体现 的诗 风 也是 沉 郁 顿挫 。知 人论 世 , 这 要求鉴 赏者除 了多读 诗人的 作品之外 , 还要 尽 可 能 多读一 些 史传 、笔记 、诗 话 、词 话 等 。 唯 有如 此 , 能 由 “ 才 知人 论世 ”而读 懂 读 透
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
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专题07诗歌鉴赏知识点与答题技巧-【口袋书】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原卷版)
【口袋书】202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专题07 诗歌鉴赏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本部分主要包含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知识点和表达技巧。
知识点一形象本部分包括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手法、物象、画面以及意境等。
一、人物形象【真题回顾】(2012年·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技法点拨】二、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真题回顾】(2021·广西·钦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总领以下四句,描绘了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为下面的描写张本。
B.一个“赌”字,一个“轻”字,表现了军中男儿豪迈之情,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珍视生命的批评。
古代诗歌鉴赏整体阅读切入角度
重要的 内容 ,而 思维能 力又 与语言 密不 可 具体 的教 学内容 , 对学生 进行 循循善 诱 , 持 就 显得尤 为重要 ,需要 引导学 生详细 地说
分 。 良好 的语言表 达能 力是展 现缜 密的逻 之 以恒 地发展学 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 出操作 的过程 。 以培养各方面 的能力。 二、 正确培养 学生言之有序
明——淡 泊名 利 ,诗 风恬淡 ;杜 甫一
陇国忧 民 ,诗 风沉 郁 ; 李 诗 歌鉴赏题 的得分率 。 白 —— 傲 岸不群 。 诗风潇 洒。 世 , 论 有助于 了解时代 背景 、 关社 会 相
( 山市丰南一 中) 唐
小学生数 学语 言训练之我见
●于 峰兰 发展 思维能 力是 素质教 育 的一个极 为 的过程 , 而 明确 算理 。在这 里 , 师结 合 的知识。这一系列 活动中 , 从 老 叙述 操作的过程
l语 教育 1-【 注】 文 . 关 -
古代 诗 歌 鉴 赏整体 阅读 切 入 角 度
●刘 艳 平
诗歌鉴 赏题是 高考必考题型 之一 。 做好题 的基础 是读懂 诗歌。 今天我们 就来探讨一 下读懂诗歌 的切入 角度 。 先看 下面一首 诗歌 :
生活。 歌作 为典 型的文学样式 . 诗 其思想 内容不可能不打 上时代 的
满 了“ 物是人非 浓重感 伤情 调 . 的 表达 了她 对故 国 f 日园的深 情眷
恋。 以 , 所 知人 , 有助 于 了解作 者的思想 、 经历及创作风 格。 : 如 陶渊
以上几种 方法 . 对学 生的鉴 赏比较有帮助 。 在平 时做题时有意 识地 注意这几 方面 , 就会 很好地 把握诗歌的 内容 , 进而 有效 地提 高
繁 , 灵涂炭 , 生 文人 悯之 , 于是悯 农诗又兴起 。总之 。 唐代 是我 国古 代诗歌创 作的巅峰 时期。 宋诗重义理 . 北 南宋诗重抒 爱国情。 宋 南 偏 安江南 . 中原沦于敌 手 , 这一 时期的忧国爱 国题 材就成 为当时诗 词 中的 时代 强音。 南宋末年 以及明朝末年 的汉族爱 国诗 人 . 面对异 族入 主 中原 , 纷纷表现 出时危显 臣节 的气节 。 因此 诗歌之 中有多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破解综合选择题“四步骤”》
高考语文
备•关键能力
破解综合选择题“四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 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及诗中常见意象、关 键词句等来理解诗歌。 第二步:启动情思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 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 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 为“不恰当”。
第三步: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 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析真伪定答案 在试题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的 情况,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有时会出现曲解原意的情况。如选项中 出现“都”“全部”之类的判断词时,我们就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 诗内容辨别其真伪。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整体阅读
标题 素千岁庵听泉
提示信息
雨后为山亭独卧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答友人论学 湖上晚归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 应提刑懋之
送别
白下驿饯唐少府
寄江州白司马 鹊桥仙·赠鹭鸶
角度二:看作者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他领兵北伐,收复失地的样子像虎气吞万里,是何等威猛。
找出下面这首诗中倒装的诗句,就此简要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角度三:析注释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四、意象叠加(列锦)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 ,小桥下流水潺潺作响, 村庄人家升起袅袅炊烟,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行走。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真题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真题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2002年-2023年北京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析+课件126张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登鹳雀楼 畅 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 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诗歌鉴赏·2003北京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
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
(内容)
。
(写法)
。
(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a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对人的思念;b都流露出物 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a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b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教材学习任务梳理+课件
必修上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 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 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 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 感受他们的情怀。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 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 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 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 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至今都能让人感受 到诗人炽热的情感、豪迈的气概。如果我们平时多关注现实,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诗情就会不 期而至,也就能从中提炼出抒情的主题。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意象。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 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 和开掘,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 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诗人奔 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 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整体性鉴赏,拓展诗词教学内容
但是这丝毫都不能阻碍他依然有着一颗壮烈 的内心。”这样学生就很好地还原了作者的内 心独白,体会到了“壮”这个闪光点。
这样的活动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准 确地找到古诗词创作的闪光点,能让学生对诗 人的情感变化有更清晰的了解。赵洁老师认 为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的时候要注重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基础理解,而抓住古诗词词 句中的闪光点进行链接的方法正好能让学生 层层递进地理解古诗词的精华处,提高基础理 解的能力。
整体阅读抓点理解--我教《中国当代诗三首》
三、在课外阅读中拓展兴趣点 同学间相互交流所收集的感兴趣的朦胧诗,阅读 戴望舒的《雨巷》,谈谈自己理解最深的一点感受。
有何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致橡树》中“橡树”
“木棉”各象征什么?怎样理解“石榴树”“黄叶”“残荷”
圆北京I每淀进修实验学校
j嬲6
本栏E-mail:yui.s@263.net・备课平台・
哪一点更感兴趣?(诗中的某个意象、片段、语言等,皆 可) 谈自己的兴趣点,更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点。比 如《错误》一诗中“东风”“柳絮”“清石街道”“窗扉”“春 闱”等意象该怎样理解?体会到由这什么?
海子啊,你为何想到死?难道你在生活中找不到一席 幸福之地?
开55中抒情主人公前后不同的抒情境界进行对比。从
第二步:整体阅读,交流兴趣点。 分别展示选出的学生制作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阅读课
件,大家可以发表对这三个课件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有
横向上对比,比较这三首诗在感情基调、意象特点、
表达技巧上的异同点。 3.抓住思想启迪点。在上述基础上,教师进一步
关整体阅读的见解并作示范朗读。然后,引导大家漫 谈:你对这三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特别是对其中的
中学语文戟学
2004.8
《中国当代诗三首》,是一组学生自读课文。所编排 的三首诗歌的内容、意象比较含蓄、隐晦,有的具有象 征意义,有的具有多元化的理解。俗话说:伤其十指,不 如断其一指。鉴于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时,我 主要采用整体阅读、抓点理解的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 收集阅读本课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整体阅读 中说出自己阅读这三首诗后的兴趣点,提出自己的看 法和疑问,然后就理解上的分歧点,分 小组合作探究,从而突出学生在诗歌
中的“美丽的错误”是因女子而起,
春暖花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喂马”“劈柴”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 诗歌鉴赏第01讲 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练习(原卷版)
第01讲整体把握诗歌文本(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③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①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①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①霍嫖姚:即霍去病,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将士们的英勇与敌人的不堪一击。
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
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平生百绕垂虹路张元干①平生百绕垂虹路。
看万顷、翻云去。
山澹夕晖帆影度。
菱歌风断,袜罗尘散②,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
走笔犹能醉时句。
花底自成心暗许。
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
【注】①张元干(1091—1161):北宋至南宋人,出身仕宦,因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被捕入狱,出狱后流落苏州,本词写于词人重游苏州垂虹桥之时。
①袜罗尘散: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的美妙景致。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平生百绕”这一细节,暗示词人对此地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表现了词人重游苏州、孤苦无依的落魄晚景。
C.上阕写景,高低错落,视听结合,有动有静,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蕴丰富。
D.“旧家”三句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疏篷雨”充分渲染了词人的客居之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诗句作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融为一体。
B.诗歌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凄凉和感伤充分表现了出来。
C.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E.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E(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少选不给分)详细解析:B项中,满怀冰雪,指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
E项中,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更多资料请关注创意语文工作坊。
微信 CL88283222.①这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详细解析:6分,每点2分。
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
②北阙:指帝宫。
③青阳:指春天。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匙(5分)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2019高职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诗歌整体阅读精选课件
精
10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隋炀帝为了东游广陵,凿渠分引昆仑山上流下的
水,大修运河。
B.颔联中“百二禁兵”“三千宫女”渲染了隋炀帝东游时 的浩大声势。
【试题分析】 (步骤一)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 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精
3
第二种模式 分析形象、意境型
1.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或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1.注重五读:读诗题、读作者、读注释、读原诗、读背景。
2.认清陷阱,推出答案。
做主观鉴赏题,主要有如下方法:
精
1
第一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 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 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 的词一般有: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
1.提问: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 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 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 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 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书愤》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书愤》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
2、揣摩语言,明悟手法,培养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诵读、鉴赏诗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一位命途多舛的诗人——年少时,他意气风发,决心“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准备把自己培养成文武双全的军事人才;中年时,他豪情满怀,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渴盼到艰苦的边关,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杀敌建功;晚年时,他壮志未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临终之际,他仍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特别能体现陆游一生爱国经历和爱国情感的诗歌——《书愤》。
二、明确学习目标。
(略)三、品读鉴赏诗歌:(一)诵读诗歌。
(二)学法指导:古诗词鉴赏要点——知人论世,以本为本。
1、知人论世:①看诗人(知人);②看背景(论世)。
2、以本为本:③看诗题;④看注解;⑤抓关键词:诗眼/“炼字”;⑥通典故;⑦明手法;⑧品感情。
合作探究,品鉴诗歌:⑴知人论世——大家学过陆游的不少诗词,如《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等,对陆游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他在你心中的印象吗?(学生简答,教师小结。
)⑵解读诗题。
⑶①再读全诗。
②齐读《世纪金榜》P100“诗词今译”部分,理解诗意。
⑷以本为本,完成诗歌整体阅读鉴赏:★阅读鉴赏诗歌,要善于揣摩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其情感主旨。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复习故知:揣摩语言的方法。
)(板书:1、换-异同对比;2、删-有无对比;3、调-换位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1.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
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2.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
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 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返回 (四)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 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 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 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 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 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 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 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 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申包 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 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 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 安, 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
愁 ___
重用而忧愁。
返回
(二)抓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 的独特形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 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 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 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 感觉。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显 性 词 语
包含“愁”、“怨”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 “ 恨 ” 、 “ 愤 ” 、 情感类型的词语, “ 忧 ” 、 “ 凄 ” 、 也叫“情感语”, “ 悲 ” 、 “ 喜 ” 、 多为动词和形容词, “乐”、“悔”、 表意功能明显,大 “ 思 ” 、 “ 怜 ” 、 多数情况下决定了 “ 泪 ” 、 “ 闲 ” 、 诗歌抒情的方向和 “ 怅 ” 、 “ 怆 ” 、 基调 “孤”“独”“寂寞” 等词语
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 李二十
返回
卷
别
标
题
重要信息
3.2017年
北京卷 4.2016年
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
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
5.2016年
天津卷
登裴秀才
迪小台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 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 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返回
诗
歌
层次及内容 分别写了
①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增前 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 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 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后四句 为第二 个层次
返回
[应用体验]
卷
别
标
题
重要信息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 成一十五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1.2017年 礼部贡院阅 全国卷Ⅰ 进士就试 编集拙诗, 2.2017年 全国卷Ⅲ
返回
[应用体验]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 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②
返回
[注]
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
返回
析 注 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 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 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返回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 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 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 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 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 的情感。
返回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 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 渡头。 2.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
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 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 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 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 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 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 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
返回
。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 情 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 了 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
返回
景 尾联: 总为浮云 能蔽日, 事 长安不见 使人愁。 情
浮云、太阳 __________
“浮云蔽日”有深意, “云”飘浮不定, 与左右逢
诗人望长 _________ 安而不见 _________
[应用体验]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 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颔联: 吴宫花草 埋幽径, 晋代衣冠 成古丘。 颈联: 三山半落 青天外, 一水中分 白鹭洲。 景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 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 事 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 南京
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返回
(三)抓用典 典故, 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 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 懂典故, 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 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 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 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
返回
小结:关注作者,必须知人论世。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 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 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 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意:概括只为大致倾向而非全貌,切勿以偏概 全
返回
[应用体验] (一)知人论世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 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 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 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 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二)考题对接 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下面这 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返回
(2017· 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陆 兴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返回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 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返回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 辙的地位。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 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 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 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 对苏辙
Ⅰ
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返回
看 作 者
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 创作风格 论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 生活
知人: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 原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 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 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 甫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 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的担心 。
读 正 文
返回
(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 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 诗 近体诗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起承转合 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阕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阕:抒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