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古典诗歌之比较鉴赏

• 答案: • 相同点:两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救国、建 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 • 不同点:此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 叹突出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凉心境;诗句 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事已高的伤感
比较点: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不同感情 的比较
示例三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5.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手法(2005年浙江卷) •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 形象?
6.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示例五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 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则是“咏柳而贬美 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并简要分析。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小结
• 一、内容: • 1.意象内涵、作用、表达技巧的比较; • 2.同一内容不同思想感情的比较;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的不同用语 二、学习方法 • 1.认真审题,找准比较点,按要求回答。 • 2.熟知课本,用诗歌知识正确理解。 • 3.规范答题。
比较点:多角度比较
(3)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
乡之情蕴含在“雪净”、“牧马”、“月明”、“羌笛”、“梅 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 后一句抒情。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2.比较手法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课堂小结
借助支架明诗意 审准题目辨异同 句式一致规范答 比较之中见真章
作业布置
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A
我能通过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A
我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精准审题
A
我能规范答题,体现比较思维
A
等级
B
C
B
C
B
C
B
C
翻译: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 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反用典故)
2.比较手法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 人和杜少府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 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 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 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 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 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 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01 考点解读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越来越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命题。
命题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
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02 考查方式诗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03 技巧点拨【提分妙招】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
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
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多角度比较。
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
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和“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
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其次读注解。
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
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课件31张

甲诗语言含蓄深沉,(叙)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 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 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 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析)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乙 诗巧妙地借用了典故、双关、暗示等手法,融深沉的感叹与嘲讽于华语丽 辞与景物描写之中,使诗歌风格显得深沉委婉,富有深意。
2
1.简要分析乙诗“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一句运用了怎
3
样的表现手法。
这句巧用典故,语涉双关,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 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 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 是用典。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 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情。 例:《征人怨》。
诗歌类型及解说
7
闺怨诗: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 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闺怨诗。闺怨诗 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 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 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 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 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 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 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 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诗人 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 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完美课件

“(4分)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完美课 件(优 秀课件 )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完美课 件(优 秀课件 )
教学目标: 1、学习做诗歌比较鉴赏类题解题 思路与应对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完美课 件(优 秀课件 )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 “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 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 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 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完美课 件(优 秀课件 )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完美课 件(优 秀课件 )
策略。 2、通过诗歌比较鉴赏,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
特点和思想内容。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在诗歌中得
到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比较鉴赏点的选择、确定,明确 比较方向。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完美课 件(优 秀课件 )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完美课 件(优 秀课件 )
比较阅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 客航收浦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 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 析。(4分)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古代诗歌

[解题建模] 1.解题角度 (1)分析意象的寓意,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 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 (2)诗人情感决定、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 聚、表现着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 2.答题模板 这两首诗都写了××意象(形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 ××的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 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热身]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 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 麦为酪,捣杏仁作粥。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 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 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 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题型二 对语言的比较鉴赏 [题型解读]
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 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 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 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 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 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 说充分。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 类。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的考查主要通过“炼字 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却屡 有考查。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诗歌是人类对世界的感悟和想象的艺术表现,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主题和思想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是诗歌的灵魂,它直接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
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分析和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从中探寻作者
的思想和人生观。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的《赤壁怀古》都是名作,但前者强调
豪放、奔放和豁达的性格,后者则强调意境、意象和意蕴,两者在主题和思想上有很大的
区别。
二、艺术表现方式
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包括韵律、格律、修辞手法、意象、意义等,也是诗歌中最为重
要的元素之一。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不同
诗人在艺术表现和技巧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比如,李清照和辛弃疾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各
有特色,李清照常常运用典故和抒情的手法,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写实和现实情感的表达,两者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三、历史文化背景
诗歌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历史、时代和文化的差异。
在比较鉴赏诗歌时,我们也
要考虑到不同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
文化内涵和价值。
例如,唐诗盛行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国家强盛的时代,而现代诗歌
则更多体现了文学的自由和开放,两者在历史文化背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比较鉴赏诗歌需要从主题和思想、艺术表现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多个方
面进行分析和探究,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教案】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思想感情类比较复习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2、通过诗歌比较鉴赏,训练思维,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考纲回顾: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整理的观点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曾经说:“情之所至,诗无不至。
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诗人作诗其情其志均见于语言,而唐诗、宋词、元曲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精品,所以我们要学习它,要鉴赏它。
再者,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2005年高考起,命题人就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
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那么什么叫做比较鉴赏呢?同学们请看:(幻灯片)所谓比较欣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比较、鉴赏、赏析。
当然目的是为了提升我们欣赏水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比较鉴赏的原则:原则: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方法:求“同”关键词;析“异”关键词二、典例精析同题材或同题目的诗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
既然有同题诗,自然就出现了比较。
因为“同”,就易使人同中求异,品第高下,衡量优劣。
命题人从这一角度命题意在引导读者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给考生以有益的启迪。
1、辽宁卷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
题点•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题更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 力。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同或 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都是从诗歌的形 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
备考•关键能力
比较鉴赏要注意“四角度” 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 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一般来 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 “象”至“境”。
2.语言角度——炼字炼句的比较 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 “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对字、 词、句进行比较。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有考查。整体风格 比较题主要是对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进行考查。
3.技巧角度——手法技巧比较 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 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容感情的比较 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 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把握 情感是前提。
诗歌比较鉴赏

② 方式: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还是辨析异同? ③ 比较点:景境情?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3. 分清条理、组织答案
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术语 评价诗歌内容的词语: 咏物抒怀、怀古之作、思乡思亲、爱国颂歌、 游子生涯、山水田园、军旅生活、乡土气息、 城市风貌,爱国热情、忠贞爱情、青春颂歌、 校园生活等。
篇目
主要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泊岳阳楼下》 岸风夕浪、舟 雪寒灯、鲲鹏
壮阔、凄冷
借景抒情、 对比、用典
对动荡时局的担忧,但也有 着鲲鹏般远大的报国热情
《登高》
风天猿、渚沙 鸟、落木长江
萧瑟、悲凉
借景抒情
老年多病漂泊西南的感 叹,凄凉孤独的无力感
参考答案: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 异:①《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
探求新知 比较角度三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 试题中有的明确要考察的表现手法,有的没有明确表现 手法,但都需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
1.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2.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3.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比较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6分)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阅读一下两首诗并思考:《泊岳阳楼下》抒发的情感与《登高》有何异同?
诗歌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比较原则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一、选材类型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激昂向上)病马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抑郁低沉)二、设题角度1、内容、情感比较2、意象、意境比较3、语言赏析比较4、手法、技巧比较具体举例分析:1、内容、情感比较【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⑤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第一,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有所区别;第二,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
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如下。
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2018年:(全国卷Ⅰ)《野歌》XXX: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XXX: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②鉴赏分析诗歌意象。
(全国卷Ⅲ)《精卫词》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XXX: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②鉴赏诗歌形象。
(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XXX》XXX: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十分斟酒致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 有孤舟。
戎马关J 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
结合 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1、(1)同: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沏的失意、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2 分)⑵异:①张词写出了思君恋,对君王的期待,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 怨愤。
(2分)②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 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题老学庵壁陆游【注】此诗为陆游晚年垫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 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2.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6分)2.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 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
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 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
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土,刻不 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评分参考:每答出 一点给2分。
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此生生计愈萧然, 万卷古今消永日, 太平民乐无愁叹, 唤得南村跛童子, 架竹苫布只数椽。
一窗昏晓送流年。
衰老形枯少睡眠。
煎茶扫地亦随缘。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南宋)艾可叔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成浮四年进士,宫至史中丞。
诗歌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是一种通过对比和分析两首或多首诗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语言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在进行诗歌比较鉴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主题比较: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观察它们是否相同或相似,以及主题在不同诗歌中的表现方式和深
度。
这有助于理解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2. 情感比较:分析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探究它们的情感基调、情感变化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这
可以帮助我们感受诗人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
3. 意象比较:意象是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意象,可以发现它们在意象的选择、
组合和表现上的异同。
这有助于揭示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
4. 语言比较:语言是诗歌的载体,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修辞等,可以领略到
不同诗人的语言魅力和表达技巧。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5. 背景比较: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该诗。
在进行诗歌比较鉴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选择具有一定相似性或差异性的诗歌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凸显它们的特点和
优劣。
2. 深入分析:在比较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每首诗歌的各个方面,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独特之处。
3. 客观公正:在评价每首诗歌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偏见和片面之词。
4. 注重整体:在比较鉴赏时,要注重诗歌的整体效果和内在联系,避免过于关注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这种比较鉴赏题, 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 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 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 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表 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典例1】(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 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 意?请作简要说明。
【典例1】(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 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 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问题】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 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白诗:抒发了诗人被贬后对与往昔相似的中 秋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之情。苏诗:面 对不可长久的中秋美景,抒发了聚后又不得不分离的哀伤 与感慨和人生难料、前途难卜的感叹。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 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3.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次理解的引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介绍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师讲解诗歌的感知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对比、类比、分析、综合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2. 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诗歌的异同点,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写一篇鉴赏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 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 析。(4分)
1、求“同”关键词: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
答Hale Waihona Puke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 下了基本色调。步骤一:总论。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这 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 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寻隐者不遇 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对比问题: 这两首诗都以《寻隐者不遇》为题,意境、主题也相似, 都是写寻隐者终未得遇。请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 析二诗的不同之处。
形式:贾诗为五言绝句;魏诗为七言绝句。 贾诗为问答体,以答为主;魏诗为自问自
▪ 2018高考诗歌鉴赏之
▪
比较阅读
名词解释
▪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 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 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2
处处皆可比,命题的范围
▪ 1、作家(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派别) ▪ 2、题材(咏蝉三绝) ▪ 3、体裁(诗词曲) ▪ 4、主题(愁) ▪ 5、迁移 ▪ 6、版本 ▪ 7、手法技巧
答。 内容:贾诗有目标可见,特意寻访,童子知其 去向,“只在此山中”;魏诗中所寻者无具体 行踪,“采芝何处未归来”。
贾诗主要是对话,通过对话体现诗意;魏 诗写景抒情都有。 表现手法:贾诗寓问于答,虚实相生,含蓄简 练;贾诗景略情在,情中见景。魏诗自问自答, 透露出怅然若失的感情;描写以白描为主,青 松、白云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
3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4分)
命题考点
▪ 1、所写内容的异 同 ▪ 2、所抒情感的异 同 ▪ 3、表现手法的异 同 ▪ ▪ ▪ 4、语言风格的异 同
意象意境 修辞用语 写作角度
8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 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 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 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 分析, 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 价等。
•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11
▪ 2、比较情感基调: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 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 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 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 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 情感共振。
▪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 么感情”。
12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
辽宁卷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 客航收浦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系舟犹有去年痕。
▪ 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 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
采莲曲 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 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 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4.立意的比较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 史及社会的感慨!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
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
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渴望建功立业、 抗金报国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 心未死壮”志未与酬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 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 何异同?(3分)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 感情的比较
寻隐者不遇 贾岛
题材相同,都写梅花。请比较两首诗在主题上的不 同之处。
前者通过对梅花凌寒开放的坚强、独立性格的赞赏, 流露出诗人坚强高洁的人格,后者通过赞美梅花 不争艳、淡雅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诗人鄙薄流俗,不求 功勋的品格和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体味情感
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3.情感的比较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
惆怅阶前红牡丹,
香雾空濛月转廊。
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
明朝风起应吹尽,
故烧高烛照红妆。
9
▪ 【类题支招】 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 个方面去考察。
▪ 自然属性从三个角度去鉴赏,即 ▪ 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
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 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 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 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 ▪ 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