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精选范文2篇
外国文学英语作文

外国文学英语作文Foreign Literature: A Window to Diverse Cultures and Human ExperiencesForeign literature, as a vast and diverse field, offers a unique window into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It is a bridge that connects us to the world, allowing us to explore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understand human experiences beyond our own.Reading foreign literature is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that takes us to far-off places and introduces us to characters with unique stories and challenges. It allows us to delve into different cultures, traditions, and values, broadening our horizons and enrich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Moreover, foreign literature often explores themes that are universal and timeless, such as love, loss, redemption,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These themes resonate with readers from all cultures, providing a shared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that transcend borders and languages.Through foreign literature, we can als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eras. It provides a lens through which we can view the past andpresent, understanding how cultures have evolved and how human nature remains largely unchanged.Finally, reading foreign literature is an excellent way to improve language skills and expand vocabulary. It challenges us to navigate different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understand nuances that may not be apparent in our native tongues.In conclusion, foreign literature is a treasure trove of human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that deserves to be explored and appreciated. It opens our minds to new perspectives, broadens our cultural horizons, and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关于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涌入,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思考摘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心智的成长与成熟。
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该文以《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命运起伏为例,揭示了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远大前程》;皮普;外国文学教学;价值观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国民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也在进行深刻调整,多种价值观共存。
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也深受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物化、矛盾化等特点。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1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视,但网络和各种媒体中不乏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报到,如国家观念淡化、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学习上急功近利,部分大学生人生职业理想缺失,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其中部分女大学生沉迷于各类选美选秀,功利型婚恋观念严重,傍大款,充当外围女等。
大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摇摆,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的特殊环境下,他们无所适从,加上对某些贪污腐败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许多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陷入迷惘,不知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该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把金钱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抑或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的不稳定态势。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进入21世纪以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在数量上达到了空前的态势。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语言文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外国语言文学论文篇1浅析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摘要】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而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征。
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孕育了外国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外国文学走上巅峰。
现如今,在我国文学市场上,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它们不仅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阅读内容,也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写作形式。
文章中,笔者将从外国文学作品入手,向读者揭示外国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艺术,以期能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外国文学语言艺术特征众所周知,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每一个民族的作品也都存在着自己民族的表达特色,因此,如何恰当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需要我们深入到外国文学作品内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要想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探究语言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语言是文学作品主要的载体,没有语言,文学作品将无法存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作品,探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扩充我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的文学素养得以提高。
一外国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意象性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广泛阅读,其一大原因就是能够通过语言描述来创造出一个近乎真实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除此之外,作者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背景的描述、情感的渲染、思想的鼓动和形象的塑造,以此来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充满着快乐、悲伤、真实、虚无的想象世界。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文字来构造出一个文学构架,并在此构架中创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学主张。
所以说,外国文学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语言文字具有意象性。
意象派的文学创作有三个主要原则,即:第一,单一意象;第二,用词简洁有力;第三,语言充满音乐感。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导读:外国文学史论文应该如何写作?对于现在的很多作者来说,写作论文都是特别常见的现象了吧,但是想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本论文分类为文学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借鉴参考。
第1篇:基于研讨式教学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内容摘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教学模式。
本文试图以斯丹达尔专题的教学为例,来分析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研讨式教学实践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并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后,在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的概况(包括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各时期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对外国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评析能力,并在比较关照的视域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取的是讲授法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等文学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将经典作品“解读”给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堂堂本应生动形象的文学课硬生生变成了死记硬背让学生害怕的速记课,毫无审美色彩可言。
很多高校教师苦苦思索,试图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
一些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学者“发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是在“研”的基础上“讨”,它是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指定的对象进行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能力。
相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教师讲、学生听与记的情况,研讨法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外国文学论文(五篇范文)

外国文学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外国文学论文浅析《复活》《复活》除了谈论当时的的俄国社会制度问题以外,也涉及到了道德问题。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想要借上层社会的力量援助女主角玛斯洛娃,但是,在他为玛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俄国制度之迂腐、社会之黑暗。
本文主要内容在于男女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复活的过程及《复活》中人性是怎么样得到复活的。
关键词:复活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一个叛逆的地主阶级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提示心理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把他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他真挚的爱着姑妈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斯洛娃。
当时,聂赫留朵夫从内心迸发出来对玛斯洛娃的爱情是无比纯洁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
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委琐,空虚,渺小。
他对女人不再有纯美的爱情,而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
他与同事抢情妇,与有夫之妇通奸,并罪恶地诱奸了玛斯洛娃。
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忏悔和自责。
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希望玛斯洛娃幸福,但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滑下了堕落的泥潭。
这样的描写也是对后面的“复活”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
早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对自己10年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
他承认了是因为他才导致了玛斯洛娃现在如此悲惨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为玛斯洛娃上诉申冤。
在为她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罪恶。
他愤怒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
他看出了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并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
在人民生活与官僚世界的强烈对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官僚贵族所造成的,于是他放弃财产随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外国文学的论文

外国文学的论文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孕育了外国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外国文学走上巅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的论文范文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分析摘要:随着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多,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内容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影响逐渐增强。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是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的分析,提出对改善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思考引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逐渐增加,成为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
外国文学作品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教材内容,提高了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类型的知识。
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还是教学上,都存在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当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分人教实验版、苏教版、沪教版和山东版这四个版本,有学者对这四个版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范围、体裁和题材进行过统计和分析,发现外国文学选文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15%至25%之间,选文大多数是来自于欧美的发达国家,亚洲和非洲国家的选文比较少见,但是所选文学作品的体裁比较丰富,包含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演讲词、序言、书评等形式。
同时选文题材丰富,大多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和高尚的人文情怀,使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了拓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此外,统计数据还表示,我国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选文除了比较集中在某些地域内外,还比较集中在某些时间范围内,比如有一半左右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写于20世纪,还有超过1/3的外国作品是写于19世纪,其他时代的文学作品较为罕见;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的选文和编排方面,缺乏一定的时间顺序,即没有按照西方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编排,文章之间缺乏联系,思维过于跳脱,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教学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表现,影响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免费范文(2)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免费范文(2)英美文学参考论文免费范文篇2浅谈《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多重象征意义一、引言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是现今一位用英文写作的阿富汗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TheKiteRunner)于2003年6月在美国出版后,备受读者青睐,得到了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等新闻媒体和杂志的高度评价,并获2006年度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作者以风筝为主线,以阿富汗和丰富的穆斯林文化为背景,通过阿米尔的成长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阿富汗,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阿富汗人命运无常,生活艰辛,但他们始终坚持对人性的永恒追求。
小说中反复出现风筝、石榴树和兔唇等象征意象,前后呼应,深化了主人公阿米尔从怯懦到煎熬,然后勇敢地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的成长主题。
二、小说主要人物介绍故事的主人公有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哈桑。
阿米尔本是一位富家小少爷,出生时失去了母亲,没有母爱的他生性怯懦,非常敏感,总害怕得不到父亲的赏识,但他很好学,擅长写作,他也是斗风筝的好手。
在一次斗风筝比赛中,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可,阿米尔在仆人哈桑的帮助下,割断了最后一只蓝色风筝的线,让自己的风筝独翱蓝天,哈桑奋力追赶那只被最后割断的蓝风筝,途中遭到阿塞夫恶少的奸辱,可哈桑忍受欺辱,保住了那只蓝风筝,为阿米尔赢得了比赛。
阿米尔目睹了哈桑受到奸辱的一幕,却因为怯懦没有挺身而出。
随后,战争爆发,他随父亲逃离阿富汗前往美国,阿米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美国获得成功,实现了成为一名作家的梦,可他儿时的怯懦让他充满罪恶感。
阿米尔的父亲善良、勇敢、富裕,曾是斗风筝的好手,有着一天割断14只风筝的记录,但他对阿米尔的懦弱感到失望,对小仆人哈桑却赞赏有加。
哈桑是阿米尔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他生下来就是一个兔唇和塌鼻子的哈扎拉人,在阿米尔的心里,哈桑是个异族人,阿米尔只有在没有别的玩伴时,才和哈桑一起玩,哈桑饱受同伴的歧视和欺凌,但他始终对阿米尔忠诚,哈桑是个追风筝的能手,每次斗风筝,他都要为阿米尔追到风筝,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雨果

一、一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论文 1500字就够了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们的手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
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自私、阴险、不择手段。
而加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
在爱斯美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
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
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不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二、求关于雨果和巴黎圣母院的论文~~~分析雨果和巴黎圣母院,我应该从《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
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民国期刊翻译概况民国时期刊物众多,具体来看,登载外国文学译文的刊物主要有三类:首先是一般性的杂志,虽然不是专门的文学期刊或翻译刊物,但出于文化启蒙以及促进社会变革等目的,也刊载了一定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刊物的代表如《新青年》《少年ZG》《现代》等;其次是文艺期刊,尤其是文学社团的机关刊物,如文学研究社的《文学旬刊》,制造社的《制造》季刊,新月社的《新月》,未名社的《莽原》,学衡派的《学衡》等,都将外国文学的翻译作为刊物的重要内容;最后在30年代还出现了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杂志如《译文》《西洋文学》等,为该时期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上各类刊物由于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不同,以及文学倾向的差异等,在译介的方式、内容和侧重点方面也多有不同。
《新青年》在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中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据统计,1915~1921年的6年时间里,该杂志共发表了约128篇翻译作品。
其中日本文学作品数量最多,共有35篇,占全部翻译作品的27%。
其次是俄苏文学作品,共有18篇,占总数的14%,重点译介的作家有易卜生、王尔德、莫泊桑、屠格涅夫、泰戈尔等,译者则包括了陈独秀、、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名家。
在它之前,期刊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主要受利益驱动,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的,并不太看重文学性,不以艺术价值为评判标准,而相对注重文学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对国外通俗文学译介较多。
但自《新青年》开始,文学翻译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将外来文学翻译作为引进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在办刊之初,陈独秀就提出“,西洋所谓大文豪,所谓代表作家,非独以其文章卓越时流,乃以其思想左右一世也”。
《新青年》曾先后翻译了屠格涅夫、王尔德、易卜生等国外名家作品,很多都是国内的首次翻译。
对易卜生作品的一系列翻译,更突出体现了该杂志的翻译特点。
对此有准确的评述,《新青年》译介易卜生,“在于借(易卜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他们“注意的易卜生并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家的易卜生”。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阅读体验下外国文学教学建议摘要:在大学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阅读体验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体验式阅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视野,此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阅读当中,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文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体验;外国文学;教学;建议引言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高校逐渐重视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外国名著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以及文学家都认为,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往往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而且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语言都是最美的语言,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此种语言的学习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小说无疑是的文学作品教材,小说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当中,而且小说能够展现出文学魅力。
[1]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提高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提升自身内涵,其言谈举止也会趋于高雅。
著名的教育学家程朝翔认为,“中国学生想要学好第二种语言,了解世界文化,的方式就是多读原版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原著作品能够从中学到更多国外的文化,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西方文学的特点。
”[2]另外,通过国外文学的阅读也能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增强文学素养,开阔阅读视野和增加文学阅读量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持续阅读和阅读圈阅读是国外文学阅读的两种主要阅读模式。
阅读圈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形式,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联系自身、提问分享的过程模式进行阅读,一般在阅读中需要5人左右进行结合,阅读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进行有目的有任务的阅读,阅读后还需要根据自身感受进行分享。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英美文学作品的论文应该怎么写?英美文学作品论文篇一:当我们阅读与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意犹未尽,英美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造成这种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因素要算是产生这些文学作品的文化传统。
而追根溯源,西方的文化传统是由两种古老的文化源泉汇合而成。
一个是古希腊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一个是基督教所体现的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圣经》的文化思想。
对于西方文学作品最直接的影响应该是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这两股重要的支流成为英美文学乃至西方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美国家各时期的名家志士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圣经》同自己的作品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读者在欣赏名著作品的同时,也在相当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欣赏和体味《圣经》的基础。
说起《圣经》,很多人会觉得它只是一本基督教的经书,便敬而远之。
其实则不然,它不止是一本简单的经书,而有其神秘的成分,在西方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它的影响是深远且独一无二的。
因此,渐渐的成为英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素材库。
概括起来说,英美作品中对于《圣经》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方法是最容易辨认的,它的技巧是作家直接引用其中的故事作为素材。
当阅读与学习这类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文化背景。
那么,对《圣经》的了解对理解这类文学作品的内涵与精髓是颇有裨益的。
比如说长诗《贝尔武夫》,其中就己谈到了上帝,并且写到妖怪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
该隐的故事取自《旧约全书·创世纪》。
14世纪诗人威廉·朗格兰写的寓言故事《农夫皮尔斯的幻象》,也是传播基督教精神的蓝本。
第二种方法是,作家运用《圣经》中故事的寓意使之融入到自己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面。
这种作品的写作方式对英美本国的读者来讲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讲就要多费一番周折,这些作品对我们理解英美传统文化有这非常高的要求。
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外国文学作为我们学院新开设的研究方向备受关注。
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如何写好外国文学毕业论文呢?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的一些范例及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范例解析1、《毁灭王朝》浅析中国独立电影《毁灭王朝》是一部描写年轻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感到的迷茫、孤独及探寻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的作品。
通过对电影中主人公代表性形象的剖析,本文探讨了电影表现主题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该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各异,但对生活的态度却有些类似。
影片导演通过独具匠心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年轻人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感到的种种压抑和不安,使得观众在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的同时,也领悟到影片所表达的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
本文既分析了影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探讨了影片表现主题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文字与影像交织的阐述,让读者能够对影片有更加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2、《人间失格》中坂口安吾的人物形象《人间失格》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文学作品,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抨击。
作品中的主人公阿Q使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深感伤悲,他的形象成为了社会中的一道风景。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解析,本文探讨了作者借助阿Q形象所表达的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反思。
论文中通过对坂口安吾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社会的背景,详细探讨了作者的用意与思想,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写作技巧1、选好研究对象这是写好外国文学毕业论文的前提。
应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以确保论文的深入性和研究价值。
2、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在选择好研究对象后,应对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其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确保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选好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应当立足研究对象,考虑对文学作品中具体情节、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人生观等方面的研究,营造出独具创意和思想性的论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外国文学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和阐释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外国文学课程具有时间跨度大、内容多、系统性强、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表现为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的结果是相关文学知识的强行记忆,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基于“动”式教学的改革理念,怎样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引进了“习明纳尔”(Seminr)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习明纳尔教学法简介“习明纳尔”是英文Seminr一词的音译,来源于拉丁文Seminrium,基本含义是人们常说的“专题讨论会”、“研究班”、“研习会”,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
是西方发达GJ大学文科教学的基本形式。
它起源于英国,流行于欧美,经过不断改造,现已在世界大多数GJ广泛采纳。
习明纳尔(Seminr)教学法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就某些共同关怀的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
该模式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
习明纳尔教学法的实施方式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整节课讨论,也可以用几分钟讨论;既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
教师可根据具体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二、外国文学教学中习明纳尔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采纳传统的教师讲授和习明纳尔(Seminr)两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数具体安排该教学模式的操作时间和形式,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关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英美文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并且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著名的代表作和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宝贵的财富。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篇1浅谈英美文学的翻译方法在过去的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之中,我们通常将我们的著作划分成美国文学和英国的文学。
然而两部分文学著作,又需要从不同的时期写出不同年代的故事,我们所学习的欣赏是从流派的代表作和作家入手,分为文学著作,文学的派别以及文学潮流,对于英美文学的赏析,作品是相当的多,我们只能够挑选出作品简略阐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课程的出现,其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当前的形势,作者试图从兴趣着手,结合教学实践,对文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看法。
译者的文化选择与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受主体文化的影响,许多译者大都有意无意间认同主体文化并采取一定的策略实现自己的文化选择。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美学的观点,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有其隐含的读者,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也有类似的观点,“接受是作品自身的构成部分,每部文学作品的构成都出于对其潜在可能的读者的意识,……作品的每一种姿态里都含蓄地暗示着它所期待的那种接受者。
在大学中我们学习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我们高校英语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还有写作能力的,了解英语文学的能力,去了解一下文学的知识还有方法,通过阅读的形式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们的语言功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们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学习的课程多方面的出现,这使得文学课程逐渐的边缘化。
如何才能够在当今的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可以提高们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带领我们走的很远。
因此,带着兴趣学习,针对如下的几个问题,讲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内容英美文学的学习,主要由两个大部分构成主要内容,一部分是英美国文学作品,另一部分是英美国文学历史。
有关西方文学的论文范文2篇

有关西方文学的论文范文2篇有关西方文学的论文范文一:小议西方文学的研究趋向对话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褒贬某一文论,而是对文艺理论研究进行反思与自省。
诗学如此对话的目的,就是去探寻深层次的共同的有关人类审美文化的价值倾向。
动态研究。
研究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采用静止的或孤立的观点,是行不通的。
要采用发展的、具体的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与研究问题。
在研究西方文艺理论过程中,我们不照搬照抄,而是通过参照对比,整理着、分析出、总结好我们的当代文艺理论,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自己的当代文艺理论体系。
当研究透彻后,当我们洞悉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内涵与真实意义,并从真正意义上知晓当代文论下隐藏的存在本体论的重要意义时,到时候,我们将有全新的知识型结构。
深层次地研究文艺理论与美学,就会触及到一个比较深远并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关中西文化精神的走向问题。
所以,研究诗学,不但关涉着诗意般的思维方式)问题。
所以,对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务必要弄清楚西方文化与诗学的价值取向和主要趋向。
多元化研究。
由于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所以,我们应该进行多元化研究。
我国文论界,仔细地对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文化进行研究,发现,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关系,进行批判的后殖民主义,着重于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的文化“拿来主义”,并没有意识“文化对话”,在新世纪,对中国的重要性。
当然,由此也提出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摆正中国的文化以及文论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问题。
笔者认为“,全球化”并不意味全球单一化,而是逐步呈现出差异性的动态过程。
别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应用派别研究方法。
我们都知晓,后殖民主义与批判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
引入后殖民主义,使后现代主义的反权威问题、价值平面问题、中心与边缘问题,变得更加繁杂,也使得我国文论界,面临着以下许多问题:后学研究的阐释中国的焦虑,后现代哲学与中国哲学审理以及哲学新方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复杂状态,形而上学的命运与后现代实在论,后现代主义与文学艺术的危机,当代诗学与后现代审美文化,后现代后殖民与文化保守主义,人文精神的困境与价值反思,后殖民主义的发展与中国文化思想的内在矛盾,后殖民场域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和批评,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以及妖魔化等等。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Introduction:Foreign literary text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any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heir teaching deserves special importance in any educational setting, whether it be academic or non-academic. Howeve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language,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and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that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learners. This paper aims to highlight eigh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and suggest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1. Reader-Response approach:The reader-response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reader's interpretation and reaction to the text. This approa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ngage with the text and respond to it based on their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Instructors can facilitate this approach by encouraging open discussions and allowing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rea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ext.2. Trans-cultural approach:The Trans-cultur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ultures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plore how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ffect the text's interpretation.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y using relevant exampl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3. Thematic approach:The Thematic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text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how the theme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facilitate this approach by creating thematic lesson plans that emphasize the theme of the text and asking students to analyze how the theme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text.4. Critical approach:The Critical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through a critical lens, such as feminist, post-colonial, or Marxist criticism.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critical theories and how they can apply them to literary analysis.5. Historical approach:The Historic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ext, including the author's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vents of the time, and how they influenced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ow it influences the text.6. Structural approach:The Structur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how it affects the text's interpretation.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literary techniques such as foreshadowing, symbolism, and imagery and how they can be used to create meaning in the text.7. Comparative approach: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involves comparing two or more texts and analyz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genre, style,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by comparing different works from the same author or different authors.8. Creative approach:The Creative approa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create their own literary works based on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creativity, writing skills, and literary technique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write their own stories, poems, or plays based on the text.Conclusion:In conclusion, foreign literatur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ny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Instructors can use various approaches to teach foreign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reader-response, trans-cultural, thematic, critical, historical, structural, comparative, and creative approaches. These approaches offer different ways to engage with the text,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mote cross-culturalunderstanding.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that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learners.。
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DOC)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分析张如怡 201300051104 中文2班【论文摘要】:哥特小说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哥特小说的创作热潮,许多作家或多或少地将哥特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艾米莉·勃朗特则把哥特风格淋漓尽致地融入到了《呼啸山庄》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迷幻色彩。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哥特,《呼啸山庄》导论《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艾米莉·勃朗特则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
《呼啸山庄》中充满迷幻色彩的哥特风格的描写更是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看点和值得品读研究的的细节。
但是它在出版之初并没引起太大反响,反而被一些学者斥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一部作品,受到激烈攻击。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掘,特别是其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哥特式风格的描写更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紧张、刺激的阅读快感。
本文将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情节、人物类型以及主题意识方面分析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有不少研究人员已经从上述几个个方面分析了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的运用: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认为,艾米莉在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在小说故事的场景构筑、主题、人物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对哥特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拓宽了哥特小说的广度与深度;蒲若茜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认为小说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小说的范式,触及了人性深处的非理性层面,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还有数十篇期刊论文同样作了相关讨论,但就角度和深度上没有超出上述两篇文章。
本文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并在一些环境、人物细节上体现出的哥特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天堂摘要:翻开法兰西的历史,一位有着白色络腮胡子的老人成为无法忽略的存在,他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凭借对人道主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超凡的艺术感染力,用文字描述了波旁王朝和复辟年代里的黑暗现实,又以浪漫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他梦中陈曦微露的天堂——一个有着仁爱、宽恕、和人道主义铜墙铁壁的天主教堂。
这部“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的伟作,表现了“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到天主。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一:人物百端尽诉人道主义——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在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让的身上,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的“杰出代表”。
冉阿让是整部作品中的主线,也是通过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悲惨世界》中最为现实的部分。
这个人物形象诠释的是作者在他所处的社会中自身悲愤、同情、爱憎和理想。
让我们回顾冉阿让人道主义精神的成长过程:十九年备受煎熬的奴役只因为为了给外甥吃一块面包,当他准备“洗心革面”自食其力的时候却又饱受歧视、排挤。
当他拿着那对银烛台仓皇出逃时,他心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火焰已经几近熄灭,然而当卞福汝主教将银烛台赠与他,并说“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他确实被救赎了,灵魂已经堕落如斯的冉阿让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而人性复苏,并将人道主义精神奉为自己终身准则,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
在作者的理想中,人道主义精神是拯救这些灵魂堕落的人的有效途径,并最终使他们服务于人民和社会,如同冉阿让一样——获得了新生的冉阿让化名为“马德兰”,冒死在火海中救了两个孩子,而后他作为前瞻者进行了工业上的改革,成为发达的企业家,行善造福,经市民请愿成为市长。
英美文学的论文免费范例(2)

英美文学的论文免费范例(2)英美文学的论文免费范例篇2浅论《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1 引言大家印象西方文化中的上帝就是出自圣经的影响,圣经在影响着西方的宗教,也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大家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遨游的同时也应该对圣经有所了解,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和探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大方面,更加促进全球化的发展,有益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 《圣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题材的影响圣经的语言特点就是易懂,写作风格为简单、有深度。
正是因为圣经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很多英美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会引用圣经中那些有丰富内涵和说服力很强的题材。
例如英国文学历史上最古老的长诗《贝尔武夫》;圣经中的格兰代尔是一个以杀人为第一爱好的人,该隐有着类似的行为,因此推断格兰代尔是祖先是该隐。
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大儿子是该隐,他们的小儿子亚伯最终被哥哥该隐谋杀,原因是该隐的妒忌太强,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和女人是亚当和夏娃,第一个罪人就是该隐。
还有就是《创世纪》,书中用一个和尚的故事体现出了亚当的蜕化,这个是《圣经》中的典故《和尚的故事》,被引用的英美文学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作者是杰弗雷·乔叟,该部作品是他创作诗歌的成熟时期,被誉为是“英国诗歌之父”。
《圣经》还提到了上帝,上帝在鸿蒙初辟的时候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最初世界上只有亚当一个人,为了不孤单寂寞亚当用自己的一根肋骨造就了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夏娃,最初的两人世界是多么的安静美好,他们在一起奔跑、戏耍,聆听着美妙的鸟叫声,一起随俗浮沉。
圣经中这样美好的题材在《天路历程》、《失乐园》中都得到了运用,对于人们现代的教育意义和警觉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3 《圣经》中的寓意、人物性格、象征手法在英美文学中得到运用大家常挂在嘴边“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言《威尼斯商人》。
说到莎士比亚,大家都知道他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在这绝对的肯定和赞誉后面,是人们被莎士比亚艺术特色的征服,是被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沉迷,这追根揭底是莎士比亚在《圣经》中借鉴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论文精选范文2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一: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摘要: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但容易造成学生以观影取代文本阅读。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精心甄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外国文学电影细读问题意识比较文学在视听文化影响强大的当下,经典名著备受冷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普遍倾心于影视产品带来的视听愉悦,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索然,这给以作品为支撑的外国文学课堂带来了挑战,有学者提出构建“图文互文的教学模式”。
[1]许多中文专业的教师根据外国文学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外国电影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开发利用。
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打开一扇窗,也可能会让学生止步于文学阅读。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弊端,才能充分发挥电影作为课程资源的功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引导大学生健康地鉴赏西方文学经典,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建构开放性的人文视野。
”[1]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
本文围绕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和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希望能对外国文学课堂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1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优势1.1电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资源,为学生感知国外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文学植根于深厚的国外文化土壤中,对外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了解将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对西方文化存在疏离感,文化差异成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障碍。
由于个人经历、视野的局限,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一些文化符号上。
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由外文翻译的中文版本,因此与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又隔了一层。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建立在了解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学生对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了解不足,学习外国文学如同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译制电影是学生感知了解外国文化的便捷途径,尽管电影中的人物语言经过了翻译转化,但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则是原始直接的呈现,它是鲜活生动的文化资料,能够带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知,为学生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人文意蕴奠定基础。
1.2电影进入外国文学教学能促进教学相长新生代大学生思想自由活跃,周围充斥着让人目不暇接的文化消费产品。
外国文学课堂如果继续依靠教材和教师传统的讲授已经很难唤醒他们的热情和求知欲。
声、情、画并茂的影音资源则让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主体性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而电影资源的巧妙嵌入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电影是一门有别于文学的艺术样式,它的叙事手法、鉴赏方法都与文学存在着差异。
外国文学教师要高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加强电影艺术鉴赏活动和专业理论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影资源,重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索文学作品向电影艺术转化过程中的取舍与再创造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师只有加强电影鉴赏和批评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实现文本阅读与电影鉴赏的有机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外国文学课堂利用电影的弊端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
依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融合了编导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等元素,即使是忠于原著的电影也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
电影创作者受到电影时间和叙事节奏的制约,在改编时会对原著中的人物、内容、情节等进行削减和压缩。
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而观看一部译制影片仅需一两个小时,且给人带来视听愉悦。
尽管每位外国文学老师都会给学生提出文本阅读要求,但很多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放弃对作品的阅读。
文本阅读的缺失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
电影毕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消费文化产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市场因素,会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造成电影在人文诉求、风格呈现等方面与原著产生很大的分离。
如果学生选择这样的影片作为文本阅读的替代品,则会造成对原著的误读。
3外国文学教学运用电影的策略3.1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
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
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
”[2]教师要正确认识电影资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喧宾夺主,以影片观赏代替课堂讲授。
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和司汤达,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信息。
由于年代间隔及社会文化差异,仅靠文本阅读及想象活动和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进入小说构建的历史文化场景中。
教师如果借助《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经典影片,可以帮助学生进入立体可感的历史情境中,缩小历史文化隔膜感,走近文学大师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用心灵触碰他们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3.2精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部分外国文学名著有不同的电影改编版本,有的电影对原著改动较大,注入了浓重的商业元素,不适合选作外国文学教学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成功地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
”[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此类影片能够呈现给学生原生态的声音和情境。
《高老头》、《包法利夫人》(1991版)、《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妮娜》等影片成功再现了原著的艺术风格,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而且能够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
“文学经典的意义永远阐释不尽,而一个好的电影版本只是众多阐释中的一种,鼓励学生从图像回归到文字,在比较和细读中发现问题,获得认知和审美感受。
”[4]教师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通过电影这扇艺术之门,引导学生向文本阅读回归。
学习外国文学如果离开了文本阅读这一根本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通过电影这个窗口,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小说原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和专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鉴赏批判能力。
”[5]阅读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要涵养文学精神,是不能绕过文学作品阅读这个基本途径的。
阅读过程是一个陶冶心灵和蓄养情操的过程,它能够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外国经典电影与小说文本进行参照性阅读。
日本电影《罗生门》通过多视角叙事揭示人性的深邃复杂,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也采用了多视角复沓叙事的手法。
学生在学习福克纳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影片《罗生门》,学生通过观摩影片获得对多角度叙事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阅读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通过两者的对比性阅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二者叙事艺术的差异,实现文学史与文论学习的结合,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与作家的灵魂展开碰撞和对话,丰富情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3.3重视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跨学科思维“从比较文学的观念出发改革外国文学课程,对于培养本科生的比较文学观念与世界文学眼光、本硕阶段专业知识的自然衔接以及和课程本身的时代性和学术性,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
”[6]而引导学生对电影和原著进行比较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比较文学思维的一条途径。
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改编是一个跨学科重构的过程,电影创作者在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赋予文学经典以现代性审美内涵,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旨趣和艺术追求。
教师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思考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用这类电影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文学的概念。
例如好莱坞影片《特洛伊》对《伊利亚特》的改编大胆调整了人与神的关系,有意弱化了神的色彩和力量,突出了人的因素。
[7]教师要把学生观影的热情与史诗的阅读结合起来。
教师在运用影片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小说和电影文本的细读,考量电影在画面构图、场景调度、视点转换等方面的深层意蕴,探索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对原著的继承和超越。
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洞察细节差异,逐步建立起问题意识,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探索文学转化为电影艺术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归纳,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逐步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力。
而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或者学术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外国文学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可以将精选的外国影片推荐给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观摩鉴赏,将影片细读延伸到课堂之外。
在观摩影片之后,鼓励学生撰写影片赏析或评论,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也可以借助撰写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的机会,激发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力,在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话语转换之间进行穿越性思考,将体验和感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阐发,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1]胡贤林.图像时代的外国文学教学的创新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6.[2]孙晓文.论高校文学课程的影视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107.[3]王俊虎.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7(2):69.[4]高瑾.外国文学教学应当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j].语文知识,2013(4):69.[5]李琨.论影视改编给中国当代小说教学带来的活力[j].电影评介,2007(19):67.[6]王春景.外国文学教学与比较文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21.[7]刘萍.从《伊利亚特》到《特洛伊》———经典重构之反思[j].外国文学,2008(3):63.外国文学论文范文二: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摘要:初中语文教育是我国当前初中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中考考核中分值最高的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