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回声——《赤壁赋》中苏轼隐秘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
以被贬黄州为界,苏轼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
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
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
“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
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
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
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文章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存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最后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
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
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赤壁赋》中苏东坡隐秘的精神世界
《赤壁赋》中苏东坡隐秘的精神世界作者:瞿育瑾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4期内容摘要:苏轼的《赤壁赋》是千古名篇,本文从“客”的角度阐述了隐含其中的苏东坡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赤壁赋》苏东坡“客”秋夜泛舟,苏轼与客游于赤壁之下,面对澄澈而朦胧的景象,主客酌酒诵诗,情趣高雅,其乐融融。
可就在这一片祥和安谧的氛围中,一阵“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呜呜箫声使得苏子愀然危坐。
只听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种横空而来的悲音是何人吹奏,又是为何而吹奏的呢?原来是东坡的“客”因为感伤于连一世之雄的曹操也会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更何况他们这群功业无成的等闲之辈;而且人类与永恒的自然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短暂而渺小;那只好渴望长寿,幻想着飞仙,又知不能实现。
三层原因导致这位“客”悲从中来,悲音袅袅。
对此,豁达的苏子用“变与不变”的观点来劝告他的朋友,让客去懂得欣赏自然,寻找快乐,进而“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籍乎舟中”,从而一个被人们已经定性的乐观豁达的苏东坡再次从书本中走了出来。
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认知层面上,那么我们就会忽视隐藏在快乐豁达背后的另一个悲伤而又真实的苏东坡。
何以这么说,那就不得不提到“客”这个配角。
一.客实际上是苏子的知音。
文章第二段主乐客悲,似乎情感转换的只是客,实际上客的悲箫之声是“倚歌而和”的。
歌是谁唱的?是苏轼。
这就可以推知客的悲音是由苏轼引发而来的。
苏轼唱道:“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他行进的工具是桂木兰木做成的,他行进的方式是逆流而上,他行进的目标是远在天边的思慕的美人,他行进中的情感是绵长悠远,甜蜜而又痛苦的。
从其所举的种种意象中不难看到《离骚》中善用的香草美人的影子,可见其心志高洁;思慕能见到远方的君主,可又路途遥远、道路险阻。
这篇赋文写于苏轼谪居于黄州期间。
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丧命的苏轼被贬到黄州时,郁闷恐惧的生活境况,在写给李端叔的信中已可窥见一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作。
这篇文章以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苏轼的笔触,将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下面从赤壁赋中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一、自我反思和审视赤壁赋开篇即道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连翘西陵,实为肝胆。
化为诗文,只如其人。
”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便对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史诗般的故事及本篇所要叙事的背景、历史、顿斜等展开了一系列自我审视的语句。
他不仅以至情至性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形态,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他把历史背景和自己的思想相融合,通过写山、水、云、石,来表达自己对过去事件和人物评价的观点,以此体现自己对时代变迁不断更新的认识和思考。
二、自我情感的表达在赤壁赋中,苏轼大量使用了诗歌的技巧。
他用自己的诗意来表达对于人生境遇和自身情感的表达。
例如“周郎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这是苏轼心灵深处感慨的自我表达。
此处踏歌声意喻了周郎故人赵云和其众将的挽歌,“欲去不能,住而言曰:‘定之后快也。
’船转而西,豁然开朗。
”这里,苏轼把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沉重表达了出来,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转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态度。
三、时代变迁的感悟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景物的独特描绘和对人物内心的描述,深层次地反映了他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云横秦嶺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苏轼在此用自己的意境表达了对于久居异乡而思归人情的理解和同情。
他在文章中借着文艺的手法,从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物的视角,塑造出多重形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一个浓墨重彩的时代变迁。
综上所述,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它融合了自我思考和审视、自我情感的表达、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悟等多种因素,体现了苏轼对于自己、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于人生、对于时间的踏实思考。
苏 轼《赤壁赋》读后感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读罢苏轼的《赤壁赋》,仿佛与他一同置身于那浩渺的江面上,清风拂面,水波不兴。
在这篇赋中,苏轼以其豁达的胸怀和深刻的人生思考,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魅力。
苏轼和友人泛舟赤壁之下,那月白风清的夜晚,江水悠悠,如诗如画。
我仿佛能看到那平静的江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上的明月和岸边的山峦。
苏轼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这画面简直太美了,让我都心生向往,想要钻进他的文字里,和他们一起喝酒吟诗,享受那份宁静与惬意。
他们的船儿在江面上轻轻飘荡,苏轼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他望着那远处的山,那连绵的轮廓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
我能想象他眯着眼睛,仔细打量着那些山峰的样子,心里或许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他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让我觉得自己就站在那船头,感受着江风的吹拂,感受着天地的广阔。
可是,就在这美景之中,友人却心生哀愁。
他感叹人生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
而苏轼呢,他没有陷入这种消极的情绪中,而是用他的智慧和乐观开导友人。
他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这一番话,真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友人心中的阴霾,也照亮了我的心。
想想我们的生活,不也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忧虑吗?我们总是在为过去的事情懊悔,为未来的事情担忧,却很少能像苏轼这样,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得失。
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青春一去不复返,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
可是苏轼告诉我们,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
赤壁赋中苏 轼的情感为何如此复杂
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为何如此复杂《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为何如此复杂》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情感丰富而复杂,让读者在品味其文字之美的同时,也不禁深思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
那么,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情感为何会如此复杂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是导致他情感复杂的重要因素。
当时的北宋,政治局势动荡,党争激烈。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遇了一系列的政治打压和排挤,甚至多次被贬谪。
这种政治上的挫折和不确定性,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迷茫。
在《赤壁赋》中,他借游览赤壁古迹,抒发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实际上也是在借古讽今,表达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和无奈。
再者,苏轼自身的性格和人生哲学也是影响其情感的关键。
他一生豁达乐观,但又极具敏感和细腻的一面。
他既有对世事的洞察和思考,又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坚持。
这种矛盾的性格特质,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情感容易产生波动。
在《赤壁赋》中,他一方面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另一方面又试图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面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种在悲观与乐观之间的徘徊,正是他复杂情感的体现。
从创作的情境来看,苏轼游览赤壁时,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色,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赤壁的雄奇壮阔,让他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如曹操、周瑜等。
然而,昔日的辉煌如今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滔滔江水和残垣断壁。
这种强烈的对比,引发了他对历史的追思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他既为英雄的逝去而感到悲哀,又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惭愧。
同时,他也在思考,在这茫茫宇宙中,人类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使得他的情感变得异常复杂。
此外,苏轼在《赤壁赋》中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心境悠悠 水榭无香——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心境悠悠水榭无香——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
意蕴及人生启示
《赤壁赋》中,苏轼以其独特的语言情怀,寄寓着审美的认知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
苏轼的这篇作品,在意境的表达上同样值得称道,空灵迷雾般的文字里散发出诗情画意,在其中领略到无边无际的心境悠悠。
从文中,可以见出苏轼浪漫惆怅而又真切洞见的思想哲学。
他在描写宇宙规律万物平等的认识中,把道家“天人合一”一语概括:“逆耳之音,远芳之气,不可企及”,带出参禅者慈悲为怀和超越现实生活的心境;他惊叹自然之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勾勒出神秘被创造的宇宙大道的真谛;他再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意味深长地传递给我们对死亡的态度。
诉说着他深邃的哲学思想,他的笔尖中溢出的是无边的情感,水镜古城的轮廓在他的文字里游走,诠释着伟大的道,如同水榭无香。
苏轼通过这首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真切地感遇到宇宙万物乐观平衡平等的哲学思考,它让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审美而拓宽思维的视野,不但激发出洞察宇宙的智慧,更让人懂得过一种安心而放松的生活态度。
此外,从苏轼的文字中我们更能领悟到一种人生追求,“苍茫大地,黄河长流”,意指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局限困住,更要“守缄口,体忘形”,展开更多的精神探
寻;它引导人们把力量集中,在生活中延伸出新的梦想,超越极限,把负面情绪调动为前进动力。
总之,苏轼《赤壁赋》是一件千古凝结智慧能量的精神财富,它的内涵无边无尽,深邃的人生启示,书写千古伟力,他的文章诠释了一种“不受制约,追寻精神”的理念,犹如水榭无香,散发出空灵迷人的气息,让我们醍醐灌顶,感慨无穷。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赤壁赋》是苏轼晚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以及苏轼对自然、友情、人生、忧国忧民、世态炎凉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赤壁赋》,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心路历程,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一、自然观察与感悟在《赤壁赋》中,苏轼对赤壁的自然景观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与赞赏。
他感叹赤壁之美,盛赞赤壁之奇,赞叹长江之神秘和壮丽。
苏轼对自然世界的感悟是从价值观和个人经验出发的,他认为自然之美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应该得到珍视和保护。
二、友情的力量和重要性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等人的忠诚和友情激励着他们不惧强敌,奋勇杀敌,最终获得了胜利。
苏轼认为:友情是最宝贵的人间情感,有了友情,我们才能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相互给予力量。
他对友情的赞美表明了自己对于友情的崇高观念和信仰,同时也在自我反思中认识到一些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三、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文章中苏轼提出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对人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探究。
他认为人生有前途,需要有梦想和追求,需要追求真理,认识真实的自我。
同时,人生也应该多关注别人,并在国家建设、社会公益等事业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是一个爱国者,他对国家、民族、百姓都抱有深厚的情感。
他对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发出了呼吁和期盼,同时也对国家的落后和民众的生活状况深感忧虑。
他认为,要想达到国强民富,需要有教育、文化、方法、道德等多方面的改进,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
五、对于现实社会的看法苏轼对于社会的看法可以称为既鲜明又复杂。
他批判了贪污腐败、弊病满盈、官场风气、道德沦丧、人情媚俗等坏习惯和风气。
同时,他也认为社会有其进步性,有很多好人好事,需要发扬光大和支持。
他的社会观念是比较全面和综合的,在文章中反映了社会的多个方面,给人们以启示和思考。
总之,苏轼在《赤壁赋》中全面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后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苏轼《赤壁赋》体现的人生三境界
苏轼《赤壁赋》体现的人生三境界如下是关于苏轼《赤壁赋》体现的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自然之境与感官享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为第一重境界,人在自然美景和感官愉悦中沉醉。
作者与友人泛舟赤壁,感受着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带来的美好体验。
他们饮酒诵诗,在江面上悠然飘荡,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了超脱尘世的快乐,就像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的初始阶段,是一种最直接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
第二境界:历史反思与人生悲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第二重境界,在感官的快乐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历史与人生。
客人的箫声和话语体现了对历史兴衰的思考,人们开始审视人生的意义,往往会陷入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功名利禄虚无的困惑和悲哀之中,是一种对人生深度反思带来的精神困境。
第三境界:哲学超脱与精神自由“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第三境界:最高境界以哲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实现精神超脱。
水与月的变化和永恒中领悟到变与不变的哲理,同时,强调珍惜当下能拥有的清风明月等自然恩赐,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象征着超越了人生困惑和物质束缚后,达到的一种内心平静、豁达、自由的精神状态。
《赤壁赋》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表达,从感官之乐,到人生悲叹,再到精神超脱,展现了苏轼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经典范式。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赤壁赋》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苏 轼如何通过赤壁赋表达个人情感
苏轼如何通过赤壁赋表达个人情感《苏轼如何通过赤壁赋表达个人情感》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在这篇文章中,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个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苏轼写作《赤壁赋》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受挫,心中难免郁闷与失落。
然而,在赤壁这个历史的舞台前,他却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在文中,苏轼首先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优美宁静的画面,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营造了氛围。
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其实反映了苏轼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欣赏,即使身处困境,他依然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同时,苏轼在与友人的对话中,探讨了宇宙和人生的哲理。
他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识到人类在广阔的宇宙和漫长的历史中是如此渺小和短暂。
这种感慨并非消极的哀叹,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它反映出苏轼在经历挫折后的自我审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探寻。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无尽的悲伤和绝望之中。
他紧接着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表明他已经从对人生短暂的悲哀中解脱出来,领悟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
从变化的角度看,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自己都是永恒的。
这种豁达的人生观,是苏轼在困境中自我宽慰、自我解脱的体现。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文字更是表达了苏轼对得失的看法。
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主,不属于自己的不必强求,而自然界中的清风明月却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
这体现了他的一种超脱和释然,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的得失,而是学会了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快乐。
苏轼《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蕴解读
苏轼《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蕴解读《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叙事长诗,以庄重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寓意深远的哲理表达,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赤壁赋》的哲理意蕴。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反思了人性的本质。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决战之一,而苏轼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描写,揭示了人的贪婪、争斗和狡诈。
在赋中,苏轼用江南风物、草木、鸟兽等形象描绘了战场上的威武和凄凉。
他指出:“志士幽人薄,至今思项羽。
”这句话暗示了当时的忠臣良将被时势所迫,无奈归隐,对于这种社会现象感到无限惋惜。
苏轼通过对士人、将领等角色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表达了对人性中的善和恶的深深思考。
其次,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对时事政治的看法。
在宋代的政治环境中,苏轼和他的一些朋友深受江山易主,朝政腐败的困扰。
《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间接地批评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和官场文化。
苏轼通过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智者和有才能的领导者的敬佩之情。
有效地借古讽今,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折射出当时政治现实的黑暗,让读者对现实进行了思考。
此外,《赤壁赋》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苏轼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如“烟波江上使人愁,目断岂知处”,以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些描绘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苏轼在描绘人类不断追求、不断变化的同时,折射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暗示了人生无常和生命短暂的残酷现实,也表达了苏轼对命运和命题的思考。
最后,《赤壁赋》中还表达了苏轼对友情和人情的看法。
苏轼通过对周瑜、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之间的友情描写,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可贵之处。
他写道:“将军自古神勇,何故不驻颜华鬓?”这句诗暗示了友情和人情之间的强大力量,以及当时英雄的壮怀和深情厚意。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苏轼所作,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和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而苏轼作为文学水平极高的文人,他在《赤壁赋》中所展现的心路历程也备受人们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赤壁赋》中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描写的赤壁之战,展现了他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苏轼在文中以豪迈的笔墨描绘了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的情景,展现了壮阔的历史画卷。
苏轼对历史的细致观察和对英雄豪杰的赞美,彰显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羁旅之情,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
在文中,苏轼以“落魄江山,星垂野历”的描述,表达了对当时乱世的感慨和忧虑。
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状况,也反映了他个人在政治上的无奈和失望。
苏轼在《赤壁赋》中对世局的反思和对自己处境的思考,凸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苏轼用“实乞淮南地,适为割据王”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世俗名利和个人荣华的淡泊和豁达。
他并不因为个人的失败和挫折而气馁,反而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生,展现了一种豪情壮志。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彰显了他对人生的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
在文中,苏轼以“披罗衣,远游万里”、“亘阪作城镇,而建委岱寺”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自然风光和生活乐趣的向往。
他以豁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面对自然和生活,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现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彰显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向往自由的心灵。
《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所展现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彰显了苏轼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情感的多变。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他通过对世局的反思和对自己处境的思考,凸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他通过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彰显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豪情壮志;他通过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忱。
情随景生,境由心造―――《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情感探微
情随景生,境由心造―――《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情感探微《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即后人所称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两篇散文,各具特色,尤其是《前赤壁赋》,堪称散文的千古名作。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赤壁。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风景胜地,那儿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而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苏轼当然知道自己所游的此赤壁非彼赤壁,但他还是采用当时的传说,目的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从而达到走出苦闷、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苏轼在《赤壁赋》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而很多人阅读此文时仅仅只是抓住了文中的“乐”、“悲”、“喜”三个词来概括出苏轼的情感变化是由乐而悲,最后又变得喜悦。
其实这种理解不仅流于简单,而且过于浅薄。
要真正走进苏轼的思想情感世界,一定要深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同时将自己想像成彼时彼地的苏轼,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苏轼在文章究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呢?首先要从理解苏轼为何夜游赤壁开始揣摩。
想想如果你是苏轼,只是因为对当时的改革持有不同意见,“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便被一批以何正臣、李定为主的新进官僚以“包藏祸心”的罪名弹劾,卷入到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中”,遭受一场政治迫害,受尽折磨侥幸被释后贬谪黄州,你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一定是充满了忧惧和苦闷吧。
那么作者夜游赤壁的目的就正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这种痛苦。
那么作者达到这个目的了吗?很显然,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面对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表面上极写泛游之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但作者其实只是暂时忘却了心中的苦闷忧愁。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作者简介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作者简介
中心思想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赤壁赋为何被认为是苏 轼的情感宣泄
赤壁赋为何被认为是苏轼的情感宣泄《赤壁赋为何被认为是苏轼的情感宣泄》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星,他的作品犹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而《赤壁赋》更是其中的一颗夺目明珠,被广泛认为是他情感宣泄的重要载体。
要理解《赤壁赋》为何是苏轼的情感宣泄,首先得从他创作时的背景说起。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重大的人生挫折让他的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彷徨。
曾经在朝堂上春风得意的他,如今却身处偏远之地,前途未卜,这种巨大的落差感怎能不让他心生感慨?在《赤壁赋》中,苏轼开篇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看似简单的描写,实则蕴含着他内心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沉醉。
然而,这美景的背后,或许也是他试图借大自然的宁静来平复自己内心的波澜。
文中客的一番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感慨曹操这样的一世枭雄如今也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露出一种人生无常、世事易逝的悲哀。
而这又何尝不是苏轼自己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恐惧呢?他担心自己的才华就此埋没,担心自己的理想再也无法实现。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中。
他回应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瞬息万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羡慕那些短暂的荣华富贵呢?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正是他在困境中自我宽慰、自我解脱的表现。
同时,苏轼在文中还提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的名篇《赤壁赋》堪称杰作。
本文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心境变化入手,探究了他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苏轼笔下的赤壁之美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同时通过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苏轼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也得以体现。
《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苏轼的心灵写照,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通过对苏轼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文学成就的探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最终结论指出,《赤壁赋》是苏轼借以表达内心深处情感和心路历程的重要作品,也是他文学成就和人生感悟的结晶。
【关键词】苏轼, 赤壁赋, 人生经历, 心境变化, 赤壁之美, 心路历程, 历史事件, 文学成就, 人生感悟, 情感, 结论1. 引言1.1 苏轼与《赤壁赋》的关系苏轼与《赤壁赋》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历经风波,生平坎坷,却在《赤壁赋》中表达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赤壁赋》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篇赋文,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苏轼对这段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在这篇赋文中,苏轼不仅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极致描绘,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赤壁赋》,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心境的变化,他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他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这篇赋文既是苏轼的心灵之作,也是他文学成就的体现,是他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也是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的深刻表达。
通过《赤壁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颗直率、豁达、豪放的心。
2. 正文2.1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心境变化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部传奇。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饱读诗书。
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最终在35岁才考中进士。
他却在政治上颇受排斥,多次遭贬谪流放。
这些曲折的经历让苏轼饱尝人生沧桑和变幻,也使得他对世事洞察更加深刻。
苏 轼在赤壁赋中如何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苏轼在赤壁赋中如何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苏轼在赤壁赋中如何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篇赋中,他以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笔触,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不懈探索。
文章开篇,苏轼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为后文的哲理思考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广阔的氛围。
面对如此美景,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想到了曹操当年的雄姿英发,“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然而如今却已成为过眼云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种对历史兴衰和人生短暂的思索,是苏轼对人生哲理探索的起点。
苏轼接着以水与月为喻,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
他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江水不断流淌,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逝去;月亮有圆有缺,但它始终没有增减。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所感受到的短暂与无常,在宇宙的大尺度中又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在无尽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虚幻。
这让苏轼认识到,不必过于执着于外在的得失和荣辱。
在探索人生哲理的过程中,苏轼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的满足,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里,苏轼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恩赐,而不是被物质的欲望所束缚。
苏轼在《赤壁赋》中还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尽管他意识到人生充满了无常和无奈,但他并没有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
相反,他以一种坦然的心态接受了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
他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苏轼在《赤壁赋》中对自然的描绘表现了他内心的豁达和淡然。
在这篇赋文中,苏轼
用“青青园中蕙兮,绿绿树上柳”“笑而不答,词僻凝而□□。
久而不闻,已而不顾。
”
等诗句来描绘自然景色,这些诗句透露出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好的领悟。
他在这
篇文章中抒发自己看到的大美,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豁达和淡然。
在苏轼看来,自然是永远
存在的,繁华终究会谢,唯有对大自然的留恋与热爱会永存。
这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的
坚韧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赤壁赋》反映了苏轼在战争中的观感和感慨。
在南渡江后,苏轼目睹了人间的战火
和苍白,他在文中对于战争的描绘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战争的憎恶和无奈。
他用“唯粗驽,或陷贼其中”、“无任获亲,不务昏以邹。
”等诗句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反映出他对战争的深刻感受。
苏轼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苍白,对此感到无奈和憎恶。
他的内心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的触动,这也让他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从《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对自己的人生境遇的忧愁和无奈。
在文章中,苏轼多次表
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困顿和对前途的迷茫。
他用“吁嗟□□,於乎廓可乐仁以□以危。
”等
诗句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郁结和无奈。
南渡江后,苏轼的生活陷入了困顿和艰难之中,他
对于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忧愁和对未来的担忧。
苏轼的心路历程在《赤壁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苏轼这
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从《赤壁赋》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赤壁赋是苏轼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篇词。
这篇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江山社稷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痛苦、逆境的坚忍不拔。
苏轼在这篇赋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志存高远、豪情万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忧心忡忡。
这篇赋是苏轼在流放途中写的,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也可以看出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
本文将从《赤壁赋》中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苏轼在《赤壁赋》中揭示了自己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忧心忡忡。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曹操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
这场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传颂的经典之作。
苏轼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他写道:“京尊探头露宿风,敢笑黄巢不丈夫。
却看尘世二千年,欲说还今是乱离。
”苏轼在这篇赋中,对当时的政治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乱世的深切忧虑。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也表达了对社稷命运的忧虑。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志存高远、豪情万丈。
在这篇赋中,苏轼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写出了自己志存高远的豪情壮志。
他用“江表嫋嫋兮欲语与,余襟吾道慨悯兮。
”的语言,表达了对自己所遭遇的坎坷不平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坚韧和执着。
他饱含深情地写道:“身当恩遇敢自爱,及干时务谁与待?守分安常属清高,虚怀若谷何所念。
”这些语言不仅表现了苏轼对自己命运的不满,也表现了他豪情万丈的志向和追求。
苏轼在这篇赋中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揭示了自己的坚韧不拔和顽强的品格。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自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
苏轼在这篇赋中,不仅表现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社稷命运的担忧,也表现了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
他在赋中写道:“皎如飞电,如箭发!”表现了自己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赤壁赋中苏 轼如何看待自我与宇宙
赤壁赋中苏轼如何看待自我与宇宙《赤壁赋中苏轼如何看待自我与宇宙》在《赤壁赋》中,苏轼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他对于自我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洞察。
苏轼所处的时代,政治风云变幻,个人命运起伏不定。
他经历了诸多坎坷与挫折,然而,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他在赤壁之下,对自我和宇宙进行了一番别样的思索。
苏轼首先认识到自我的渺小与有限。
面对浩渺无垠的宇宙,他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将自己比作短暂存在的蜉蝣和茫茫大海中的一粒粟米,这种对比鲜明地凸显出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
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个人的生命显得如此短暂而脆弱,似乎一切的荣辱得失都变得微不足道。
然而,苏轼并未因此陷入消极与悲观。
他在认识到自我渺小的同时,也看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独特。
他认为,虽然个体在宇宙中如沧海一粟,但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就如同那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大自然无私赋予每个人的恩赐,不分贵贱,人人皆可享受。
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使他能够以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
在苏轼眼中,宇宙是永恒而神秘的。
赤壁的壮丽景色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无尽奥秘。
他意识到宇宙的运行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宇宙面前只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相反,苏轼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
苏轼的自我认知并非孤立于宇宙之外,而是与宇宙紧密相连。
他明白自我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自我的存在和感受。
当他看到江水奔腾不息,明月阴晴圆缺,他联想到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但他没有被这种无常所困扰,而是从中领悟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和坦然。
同时,苏轼在《赤壁赋》中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尽管知道生命短暂,宇宙无穷,但他依然主张珍惜当下,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
他认为,不必过分执着于功名利禄和外在的物质追求,而是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回声——《赤壁赋》中苏轼隐秘的内心世界
■ 杨进尚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人生的际遇让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
赤鼻矶下,作者面对水月风天,一时兴会所至,于是借历史胜地一抒内心的感慨。
就让我们到《赤壁赋》的字里行间去窥探苏东坡内心的隐秘世界吧!“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难道是在怀念以“美人”为追求的屈子,抑或是苏轼以屈子自况?苏轼的境遇和屈子相似,他的心态也应和屈子相仿。
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则洋溢着苏轼对曹孟德的羡慕和敬仰,其中展现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作者抒发出对人生须臾、功业无成的感慨,也正是其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反衬了作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失意和哀伤已浸透其身,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也亦成为历史尘烟。
这时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
佛家思想似乎滤净了苏轼心灵上的渣滓,使其显得更加澄澈清新。
也许这时道家的境界才是苏子打发排解自我的最好方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不正是道家理想中洁净美好的仙境吗?渺小与广大、须臾与无穷、盈与虚、物与我的辩证也彰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随遇而安,随时而化,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安命,乐而忘忧。
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道德的矛盾,消极与积极的矛盾,都让苏轼的内心冲撞不已,但在文字狱横行的北宋王朝,作者怎敢把它拿出来“示人”?也许忘情于佛、道之中,忘怀得失、超然物外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这又岂能掩盖住苏轼那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子情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