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4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4学时)
(前770年——前476年)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春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注意从铁器的使用、井田制的崩溃及土地私有的出现中,去长考察这一变化。要着重了解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的几个阶段,以及争霸战争的历史影响。对孔子的思想要给予全面评价。教学重点:要着重了解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的几个阶段,以及争霸战争的历史影响。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掌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向戌弭兵、城濮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因素迅速增长。全面评价孔子的思想
教学内容:
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开如,到公元前476年为止,这段295年的历史称为春秋。《春秋》本是孔子编辑的鲁国的史书名称。这部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讫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代上限差49年,下限差6年,但大体相合。西周后天下无一统君主,也就称为春秋、战国。也有人称为东周。
对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有的学者认为①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变的时期;有的认为②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有的认为③是从比较落后的奴隶制向比较发达的奴隶制转变时期,当然,还有别的看法,史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我们的讲义采用郭沫若的观点“战国封建说”,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第一节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政治形势的特点: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的地区很小,力量很弱;而诸侯国的力量日益强盛,郑、齐、晋、秦、楚、吴、越等国相继称霸于中原。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根本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上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争夺指挥诸侯的霸权。周王变成了霸主的傀儡,各国君主执掌政权。
二、大国争霸
春秋五霸:①《白虎通·号》: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②赵歧《孟子注·告子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③《荀子·王霸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般以第二种较为流行。
但我们讲课,不是仅讲春秋五霸,而是要讲大国争霸,因此,范围要比春秋五霸要大些。
1、郑庄公小霸
郑国所处的是交通发达、四通八达的中原地区的中心,有利于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四周是一些弱小的国家,北面的晋国还没有兴起,南面的楚国还没有发展到中原地区,齐、秦离它较远,也威胁不了它。西面是东周王室,郑国君主是王室的卿士,又协助周平王东迁有功,是政治地位很高的王臣,常常可代表周王讲话,这样的形势客观上为郑国的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庄公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君主,采取了一些有利的措施,成就了霸业,通过“克段于鄢”,加强了权力,巩固了郑国的统一,联合与国齐、鲁,兼并许国,迅速向外发展势力,成为强国。过程中的事件,周郑交质,郑伯射中周桓王肩(繻葛之战),出兵救齐。这些事使周王威信扫地,失去了天下共主、号令诸侯的地位,打开了大国争霸的序幕。
2、齐桓霸业
齐桓公任用管仲,管仲政策—-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增加财源。在内政方面,划分为21乡,工商6乡,士农15乡,
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各专其业,不许杂处,世代相袭。在军事方面,作内政而尊军令,五乡一军,士农15乡分为三军3万人,使军队直接掌握在国君手中,兵民合一,军政合一。平时加强训练,战时国君直接指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齐桓公霸业的口号: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崇周王室,攘夷,即是驱逐夷、狄少数氏族势力。攘夷的表现:北攻戎狄,存邢救卫,攻山戎救燕,解郑围、攻蔡国与楚立盟。辅佐王室,保卫周惠王太子郑(后为周襄王)。公元前651年(周襄王元年)的葵丘之会是齐桓公称霸的顶峰。
3、宋襄图霸
宋襄公立齐桓公公子昭为齐孝公,抓滕国国君婴齐,杀邾国君主祭社与楚成王会盟被执,复进攻郑国,被楚王打败,箭中股,全军覆灭。
4、晋文霸业
晋献公灭诸公子,集大权于国君,结束内患,扩张土地。晚年内乱,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归国为君主。晋文公加强了军队和君权,重用贤臣,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尊王,平定周太叔带,护送周襄王回洛邑。他利用楚攻宋的机会,攻曹、卫以解宋国,努力争取齐、秦两个大国的支援,以退为进,在成濮大败楚军。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国的控制,归服晋国。在践土(河南原阳西南)会盟诸侯,被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成就了取威定霸的业绩。
5、秦穆霸西戎
秦本是小国,秦穆公(前659-621年)雄心勃勃想从狭窄的关中地区走出来,称霸中原。他招徕任用出身比较低贱而有贤能的人为秦国服务:百里奚、蹇叔、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与晋结姻: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助晋惠公回国为君,资助粮食,立晋文公。出兵伐郑,弦高犒师,袭滑国,殽山之役全军覆没,三次出击才得胜。东进受阻,回过头向西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独霸西戎。周王派召公送秦穆公12只金鼓,表示祝贺。
6、楚庄问鼎
楚庄王三年不语,一鸣惊人。之后,平定若敖氏,任用隐士孙叔敖。公元前606年,问鼎轻重。邲(河南荥阳东北)之战中,楚庄王善于采纳合理的意见,君臣上下比较团结,士气较高。而晋军将帅不和,步调不一致,各自逞能,不能协作,军心涣散而失败。结果楚军大胜,威名大振。过了两年,楚庄王又借口宋国杀了楚使者而出兵围宋一年多,宋“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最后华元与楚讲和,楚国撤军。这时中原各国除了晋、齐、秦、鲁等国,差不多都尊楚庄为主。
7、弭兵之会
华元弭兵:宋华元与晋正卿栾书、楚令尹子重皆有私交,闻晋、楚有媾和意,遂赴楚、赴晋,以促成楚晋结盟。公元前579年(周简王七年),晋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盟于宋西门之外,曰:楚、晋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晋楚既盟,卫、鲁、郑之君赴晋受命。但这次盟约很快被楚国所摧毁。
向戌弭兵: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看到楚、晋两国打不下去,各诸侯国疲于奔命,于是奔走于晋、楚之间,在宋都召开了有楚、晋、齐、鲁、郑、卫、宋、许等十几国参加的弭兵大会,由楚国主盟。会议规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订盟约,不要打仗:晋、楚共为盟主,自后中小国家对晋、楚同时朝贡;齐、秦分别同晋、楚联盟,不向晋、楚朝贡。这次弭兵的结果,实际上是晋、楚平分霸权,为各国统治者提供喘息和备战的时机,并没有消除战祸。但是客观上也为中原以后40多年中战争减少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斗争。
8、吴国北上争霸
吴国政治中心在吴(今江苏苏州)。吴在晋的帮助下强大起来,屡次攻打吴、楚间的小国,使楚国忙于应战,疲于奔命。吴王阖闾执政后,以伍子胥为辅佐,任命孙武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与唐、蔡联军攻入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纪南城),楚昭王逃走。后由于楚向秦求来救兵和吴王弟夫概称王,吴军被秦军击败。吴王亡,其子夫差击败越国,勾践称臣。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达到了称霸的目的。
9、越王图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