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奴隶社会建筑36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
(东南风为主导风向)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一)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东周:春秋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建筑著作:《考工记》(三)封建社会的建筑:秦朝:高台建筑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南北大运河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
“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
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1,结构的方式:〈1〉抬梁式:梁瓜柱〈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2,木结构的优点:〈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全文】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 民间建筑水 平提高
明代南方未经 过多战乱,未受 元朝阻断,建筑 中保留较多古老 作法,有“宋 风”,建筑水平 高于北方。
◆ 民间建筑技术 书: 《鲁般营 造正式》
3、建筑群布置 更为成熟 代表实例: ◆ 北京宫殿 ◆ 北京天坛 ◆ 明十三陵
4、砖普遍用 于民间建筑, 琉璃普及。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前六七千年~前21世纪)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陶盘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六七千年前~前21世纪)
新石器时代: 是原始社会氏族 是由全盛到衰落 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以农耕和畜牧 的出现为划时代 的标志,表明已 由依赖自然的渔 猎经济跃进到改 造自然的生产经 济。磨制石器、 制陶和纺织出现, 也是这一时代的
建筑技术: 在砖石建筑结构上有 所发展。
建筑实例:砖木混合 结构,◆ 苏州云岩 寺虎丘塔
砖石塔 ◆ 杭州闸口白塔 ◆南京栖霞舍利塔
铁塔 ◆ 广州光孝寺铁塔
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
三、宋、辽、金
1、北宋 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既是建筑技术的进
步,但同时限制了之后建筑的发展。
A、 李诫《营造法式》是古代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 模数制: “以材为祖,材分八等”。
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C、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3、装饰与技术 ◆ 湖北蕲春西周干阑式建筑,反映了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
带的建筑类型。 ◆ 斗栱的雏形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山节藻棁”。《春 秋》:“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色彩的等级制。
春秋战国建筑
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 中间三座王和二位王后旳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
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 后退
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旳高台建筑,王旳下 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旳台基,总高可能有20米以上
特征
① 严格旳中轴对称布局,庄重厉穆
② 享堂高居
③ 等级有序 ④ 有封土(不同于商王陵旳“不封不树”)
——城和宫殿规格,随所封旳爵位升减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
——天子宫殿五重门,诸侯宫殿三重门
皋门 —— 皋,远。皋门在宫殿最南端 库门 —— 有库房,战前笈阅,战后献俘 雉门 ——中门,建有双阙,上悬国典,
以示国人 应门 —— 正朝之门 路门 —— 寝门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从文化方面看: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产生了对后 世有深广影响旳儒家、道家.
二 ·建筑特征与成就
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 木工技术成熟,增进了室内装修和家具旳制作
→ 鲁班(公输般)
瓦旳数量和品种增多,出现了多种类型旳瓦 → 瓦匠
砖旳使用
2· 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不但出现礼制 建筑明堂,更对今后旳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 寝,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旳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 国时期旳建筑
(公元前770年-前223年)
§3·1 春秋、战国建筑概况
一·建筑史分期和历史文化背景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3年)
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铁器、 耕牛旳使用,增进了社会生产力旳提升。井田制随 之崩溃,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旳发展。
·《兆域图》旳意义
①《兆域图》旳发掘,对战国墓有了全方面地认 识 ②《兆域图》是按一定旳百分比绘制旳,图中旳 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达,百分比尺 约为1比500。它是中国最早旳一幅用正投影法绘 制旳工程图,也是最早旳建筑总平面图
奴隶社会的建筑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社会背景:◆夏、商、周、春秋。
◆夏:出现军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有相当的文化发展。
青铜业很发达。
商甲骨文中与建筑有关的文字二、夏代建筑遗址:(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36个柱位,柱径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
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三、商代建筑遗址(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 用奴隶殉葬。
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12 座房子, 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
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斗栱的历程〖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10.35M,东西进深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设计史上最早的一例。
地基平整后挖去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
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湿。
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形,60×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国古建筑基本知识
(三)封建社会建筑 1. 战国时期:砖的出现和应用 2. 秦汉时期: 木构成熟——抬梁式和穿斗式形成、斗拱普遍使
用 砖石建筑、拱券结构发展——我国古建体系基本
形成
Page 5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时期 最突出的:佛寺、佛塔、石窟 4. 隋唐时期——成熟时期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的构件形式及用料规格化,砖石建筑进一步
Page 28
2. 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
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 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称九脊顶。
Page 29
保和殿
Page 30
3. 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
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Page 31
4. 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内涵与艺 术特色、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结构和建筑、布 局及装饰上的特点。
Page 1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 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建筑 早期:穴居、巢居 晚期: 北方——木骨泥墙 南方——干栏式木构
周口店
Page 2
半坡遗址
Page 3
(二)奴隶社会建筑 商朝——夯土技术比较成熟 西周——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和使用
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 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 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Page 25
(四)屋顶 1. 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
度,又称四阿顶。
原始社会建筑
⒉仰韶文化晚期建筑遗迹:与早期比较, 建筑技术
建
筑 改进极大。
与 ⑴.陕县庙底沟房屋基址,室内柱洞下用扁平砾
室 石作基础。
内
⑵.河南洛阳王湾的墙基,先挖沟槽,内填烧红土
设 块,或铺一层块砾石为基础,再作墙;室内有炕,炕面
计
的草泥上用白灰面作成坚硬、光滑的居住面,入口
史
: 处也是白灰地坪,清洁、美观、干燥、耐用。
:
第 轴对称和院落式群体组合等基本特征。
二
讲
二、夏(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建
筑
遗址为一残高 300mm─800 mm的夯土台,
与 南高北低,台东西宽为 108m,南北深101m ,近于
室 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
内 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
计
军事统制的城市。
史
:
第
二
讲
战国期间流传的《考工记》记载了周朝的都城制度:“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 社,前朝后寝。”汉以后营建王城皆以这种规划思想为基础。
建 筑 与 室 内 设 计 史 : 第 二 讲
建 筑 与 室 内 设 计 史 : 第 二 讲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室 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一
内 例。地基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
设 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
计 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
史
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
奴隶社会建筑ppt课件
汉字的象形——中 国思维的具体感 性的传统
汉语的句法——中 国思维的逻辑特 征:模糊性
9
(2)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基本礼制的形成)
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
大禹传子不传贤,治家与治国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 离了神性(神境削弱)
a神权政治、阶级分化
b祖先崇拜、宗法制度、祭祀仪式
周代礼制: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同一秩序 来建立社会的秩序(建立礼制、分封土地、分领贵族、同 意管理)
• 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高出地 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
• 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主体, 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型板。 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 以御敌
29
• 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 侧往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 曾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 的。
具体说: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 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 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 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 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 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 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 “东周”的称号。
4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 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 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 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 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 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 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 号称“明”。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建筑共45页
36、如பைடு நூலகம்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建史 奴隶社会建筑 PDF 课件
坊 坊 作 作 工 工 手 手
。 址遗 殿 宫 的 国方个一期时商中 �址遗殿 宫�ip�阪黄北湖
。例实 局布的 ” 寝 后 ”寝后 朝前“ 朝 前 “的 早 最 知所今迄是能 可 有址 遗 个 这 � 堂厅 的 间 空 大是址基号 2的 方前其�居寝 于用应址基号1 。室居列横的 墙泥骨木间 4有 内 柱檐 边 周 在 址基号1的北最 �基殿行平的列 排向方北南呈 座三现发经已 。 上面 台 土 夯 的高米1约在落 座 区殿 宫 个 整
�就成要主 �
�年674前~年0702前元公�
筑建会社隶奴
。�院 。�院 廊�貌面的落院闭封期 廊�貌面的落院闭封期 早国我了映反 早国我了映反�址遗的门 有面南�绕环廊回有围周 �座一堂殿间开8有上台。米 001约北南�米801约西东 �MC08约高残台土夯��筑 建殿宫末夏为测推�址遗 殿宫号一头里二师偃南河
间 开8 间 开8
间 间 开 开 3 3 局格间空的夹两 局格间空的夹两 、旁四、室五、堂一 、旁四、室五、堂一
。化型 定向走始开合组 筑建式落院统传 国中�式方局布 式方局布 规常的筑建型大 规常的筑建型大 是经已商早到夏 是经已商早到夏 在局布院庭明说 在局布院庭 �局布的廊回、堂 、门是也样同�小 殿宫号一比积面 ��址遗筑建庙 宗夏晚为测推� 址遗筑建号二 头里二师偃南河
M 001
�带一部西南河的在现在心中治统的朝王夏 –
�年674前~年0702前元公�
M 8 01
�年0061前~年0702前元公�夏、一 � �年0061前~年0702前元公�夏、一 �
筑建会社隶奴
。分划间 。分划间 空的”室后堂前“现出 空的”室后堂前“ 能可经已部内屋殿体单 �式 式 方筑构的”阶土茨茅“ 方筑构的”阶土茨茅“ 是的用采筑建型大段 是的用采筑建型大段 阶始初明文夏华了明表 阶始初明文夏华了明表 。河先的殿宫国中了创开 殿宫个这。态形”阶土 态形”阶土 茨茅“是当应式方筑构 茨茅“是当应式方筑构 �件瓦现发有没中址遗 。例实的院庭和 。例实的院庭和 筑建土夯架木的大较模 筑建土夯架木的大较模 规的早最国我的现发今 规的早最国我的现发今 至是址遗殿宫座这。步 至是址遗殿宫座这 进的大较了有术技构木 �一统间开�应对右左 后前�齐整列柱内堂殿
奴隶社会的建筑概述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社会背景:夏、商、周、春秋。
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
二、夏:(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为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 36 个柱位,柱径 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
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教科书6页图1-13)制陶、铜,葬无殉,随葬品多,有铜制嵌玉礼器;无文字。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帝芬,三十六年作环土”;“帝癸,一名桀;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史记.夏本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壑。
”三、商:(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用奴隶殉葬。
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 12 座房子,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
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 10.35M,东西进深 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一例。
地基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
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⑵.“妇好”墓(教科书89页图3-18)随葬品1600多件,
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一、社会背景:
夏、商、周、春秋。有人殉,出现青铜、 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二、夏代建筑遗址:
(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遗址为一残高 300mm-800 mm 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 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 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 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 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 36 个柱位,柱径 400mm,每柱外有 两个擎檐柱,柱径为 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这是 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 构架夯土建筑。(教科书6页图1-13)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乌 头 门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制陶、铜,葬无殉,随葬品多,有铜制嵌玉礼器;无文字。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
“帝芬,三十六年作环土”; “帝癸,一名桀;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 《史记.夏本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 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壑。”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奴隶社会建筑
⒉西周的“国”,即 “城”;“匠人营国”...;就是当时 的城市规划原理。周朝建立之后, 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 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 列由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
355《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355《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建筑学基础》考试是为报考建筑学方向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设置,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建筑学理论知识素养。
二、考试目的和要求《建筑学基础》包含《中外建筑史》、《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及《建筑构造》三部分内容。
主要考核对建筑学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考核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建筑理论以及专业综合知识修养,是否具备理论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在建筑创作中运用专业综合知识的能力。
《中外建筑史》主要考核考生能否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外古典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了解欧美现代建筑流派及其理论;了解中外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主要考核考生能否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了解国家,地方有关建筑设计的政策法规。
了解国内外建筑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动向。
《建筑构造》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常见的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面掌握情况,以及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来灵活设计一些简单常见的建筑构造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满分150分。
2. 答题时间:3小时。
3. 考试内容的比例:《中外建筑史》、《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各占试题满分的1/3。
4. 题型构成:(1). 概念题:约20%(2). 简答题;约30%(3). 绘图题:约20%(4). 论述题及分析题:约30%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中国建筑史部分第一篇绪论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概述(1)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2)近现代城市类型及变化特点(3)中国近现代建筑师的活动情况和创作思想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2)建筑分类(3)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及空间特征第三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建筑特征(2)奴隶社会建筑特征(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特征(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特征(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特征第二篇史官文化与城市、宫殿、住宅第一章城市(1)城市起源与发展(2)城市选址(3)筑城办法(4)城市布局结构(5)中国城市建设第二章宫殿(1)早期宫殿形制(2)发展中的宫殿形制(春秋至南北朝)(3)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4)过渡阶段(宋、元、明初)(5)明、清北京故宫第三章住宅(1)起源与发展(2)横向分布及各地建筑特征(3)学习意义(4)实例分析第三篇宗教文化与坛庙、陵墓、寺观第一章坛庙(1)自发宗教与坛庙(2)坛庙建筑的内容(3)礼与坛庙(4)实例第二章陵墓(1)原始宗教与墓葬(2)陵墓的组成(3)陵墓建筑实例第三章寺庙、塔、观(1)佛教寺院(2)塔与石窟(3)道教祠观(4)伊斯兰教清真寺第四篇士大夫文化与园林(1)园林的产生与发展(2)演变的影响(3)格式塔原理看中国园林的意境(4)中国古典园林分析(5)私家园林的设计步骤及一般设计手法第五篇中国古代建筑技术(1)中国古代建筑组成及特征1、平面2、立面3、剖面4、设计与施工特点(2)特色与作法1、类型2、屋顶3、大木作4、小木作及诸作选用教材: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刘敦桢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二、外国建筑史部分绪论史前社会的建筑(1)人类文化发源地说(2)史前社会建筑的发展概况;第一篇欧洲奴隶制社会的建筑第一章古埃及建筑(1)了解古埃及金字塔的演化形成过程;(2)理解古埃及神庙建筑;(3)了解古埃及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
最新奴隶社会建筑建筑学课件文档请评五分谢谢ppt课件
– 半瓦当,全瓦当,板瓦,筒瓦
– 砖(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 历史)
– 高台建筑 – 色彩装饰
• “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 • “山节藻木兑(zhuo)”
重点掌握
1、总结奴隶社会的建筑成就; 2、重点掌握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 4、瓦的运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5、至迟在什么时间,中国建筑开始用砖的历史? 6、斗拱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是在什么器皿
(3)第一个出现的 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 意味着建筑群体布局 水平的重要进展;
(4)第一次出现的 用“屏”的建筑,就 是后来的照壁,由此 可知照壁早在西周初 期就已经出现;
(5)迄今所知最早 用瓦的建筑,虽然用 量较少,标志着中国 建筑开始向瓦屋过渡。
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瓦 的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西周田制的主要形式是井田制。
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之下,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他以天下共主 的身份,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劳动者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得 地建国,将部分田地分封给卿大夫,建立采邑。卿大夫照例将 部分采邑内得土地分封给士。各级贵族在各自得封地内使用奴 隶进行劳动。经过精心得疆理,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沟渠将田地 划分成大小相连的方块地,形状宛如“井”字,故名“井田 制”。
1号基址应用于 寝居,其前方 的2号基址是大 空间的厅堂, 这个遗址有可 能是迄今所知 最早的“前朝 后寝”的布局 实例。
商朝后期迁都于
殷(今河南安阳
洹
西北2公里小屯
河
村)。都城的建
5奴隶社会建筑学课件文档请满分好评资料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 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及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商是 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开始出现以甲骨文为载体 的文字记载,有灿烂的青铜工艺,手工业分工已 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 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 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与因势型都已经 出现;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 的封闭都城格局,已具雏形。
– 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 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井田制:
西周田制的主要形式是井田制。
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之下,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他以天下共主 的身份,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劳动者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得 地建国,将部分田地分封给卿大夫,建立采邑。卿大夫照例将 部分采邑内得土地分封给士。各级贵族在各自得封地内使用奴 隶进行劳动。经过精心得疆理,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沟渠将田地 划分成大小相连的方块地,形状宛如“井”字,故名“井田 制”。
单体殿屋内部已经可能 出现“前堂后室”的空 间划分。
间
3 开
8开间
一堂、五室、四旁、 两夹的空间格局
河南偃师二里头 二号建筑遗址 (推测为晚夏宗 庙建筑遗址): 面积比一号宫殿 小,同样也是门、 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 夏到早商已经是 大型建筑的常规 布局方式,中国 传统院落式建筑 组合开始走向定 型化。
分封制度是西周到秦以前政治制度的基础,秦统一后,虽然以郡县官僚 制为核心,但分封制仍然被各代有限度地继承下来,直到清末才彻底废 除。
“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面朝 后市,左祖右社, 市朝一夫。”— —战国《考工 记》,最早的关 于城市规划的记 叙
03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建筑 69片 10.7MB
〖二号房子〗
〖二号房子〗
〖二号房子〗
【七号房子】:
保存一完整的 两坡顶山墙,高 3380mm, 在距屋地 2300mm处,有一 个不规则的长 方形孔,应是 “向”,即窗。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 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 寸是:390×300×60mm。使用 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 声。
060303止於此
中 庭 院 及 树 隧 塾 厅
西 厢 西塾
阶 阶 中庭
堂
阶
隧
树
东塾
东 厢
后庭院及工字殿、正室
庭 廊 庭 堂
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为最早的瓦;版筑土墙与土 坯墙,墙面有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庭院地下设 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凤雏村的屋瓦铺砌、连接方式
屋瓦只铺砌在分水线和汇水线
廊
堂 西 厢 房 阶 阶 中庭 阶
东 厢 房
庭北为主体建筑“堂”,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 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后正室三间,其余 为小间;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 渐发展的过程中。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 四周有檐廊环绕;南北朝向稍偏东, 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 三间;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 “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堂 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 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后正室三间, 其余为小间;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 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 过程中。
檐 柱 曲 撑 ┃ 栾
檐 柱 插 栱
檐 柱
三、商代建筑遗址
(公元前 1562年─前 1066年)
奴隶制发展时期 ,有家奴 ,手工奴 ,没有农奴 ; 用奴隶殉葬。始有文字 ; 使用青铜 , 青铜器有 : 斧 、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 12 座房子, 其中 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房子大小不一,有 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⒉晚商,殷,殷墟遗址:
商第二十代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即今河南安小屯村 (教科书8页图1-16);这是晚商十二王活动的地方;也是商奴 隶制的极盛与衰落之地。遗址面积约24KM2,紧靠洹 水曲折处,有分区, 却不严格。遗址中部靠洹水弯曲处 是宫殿区,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 面是墓葬区;居民区分散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地 区;在墓葬区也有居民点和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
湿。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 子方形,60×60mm,长 1600mm,上敷草泥。
【七号房子】:保存一完整的两坡顶
山墙,高3380mm, 在距屋地2300mm处,有一个不规则 的长方形孔,应是“向”,即窗。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
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寸 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 12 座房子, 其中
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房子大小不一,有 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 10.35M,东西进深 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 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设计史上最早的一例。地基 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下部为板 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 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 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 用砖的前声。隔墙用草泥垛 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 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 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 避免潮
四、周朝的建筑遗迹:
(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 771 年)
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 百工之说,青铜业发达,出现了釉陶; 有大市,以铜贝为货币;农业生产学 会施肥、灭虫,保证了社会生产 的发展。
⒉西周的“国”,即 “城”;“匠人营国”...;就是当时 的城市规划原理。周朝建立之后, 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 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 列由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
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 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
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 36 个柱位,柱径 400mm,每柱外有
两个擎檐柱,柱径为 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这是
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 构架夯土建筑。(教科书6页图1-13)
乌 头 门
制陶、铜,葬无殉,随葬品多,有铜制嵌玉礼器;无文字。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
“帝芬,三十六年作环土”; “帝癸,一名桀;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 《史记.夏本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 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壑。”
斗栱的历程
三、商代建筑遗址
(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
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 用 奴隶殉葬。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 刀、锯、凿、钻、铲等。
“多”以及兼并、统一的过程。
周公强制商人迁到洛邑(洛阳),建东都, 叫“成周”。
周初,“封蕃建卫”[1],大小封了 71 国, 其中姬姓 53 国,分封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 治,当时有“国”、“野”之分,“国人”与 “野人”之别。
【国人】:征服者,奴隶主,士,周族成员, 工商业者,平民;
【野人】:被征服的族人,奴隶,居于村野。 国、野有别:参政,当兵,受教育,受剥削
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为最早的瓦;版
筑土墙与土坯墙,墙面有三合土(白灰、沙、 黄泥)抹面;庭院地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 叠筑的暗沟。
五、春秋(东周):
(公元前 770 世纪─公元前 476 年)
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士阶 层本世纪家争鸣,实即王权已失去 控制能力;到处是奴隶起义;有了铁 器,有了著名匠师公输班。
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一、社会背景:
夏、商、周、春秋。有人殉,出现青铜、 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
二、夏代建筑遗址:
(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遗址为一残高 300mm-800 mm 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 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
⒉瓦:在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
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山 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江陵, 河南洛阳,都有发现。山西侯马 晋故都有一夯土台,残高 7m,面 积 75m×75m;高台上的木架建 筑已不存在。
⒊文献记载: 《老子.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论语》:“山节藻梲”。节:即柱 上的斗;梲(zhuo):即梁上短柱。斗 栱、梁架、彩画,在春秋时已经有 了。
的程度不同。
[1] 附:周朝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 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 士。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
址:
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
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 大门,门前有树(影壁),前院,前堂, 中廊,后室;前堂、廊和后室形成 最早的工字殿。南北45.2m,东 西32,5m。
陕
西
歧西 山周 凤建 雏筑 村遗
址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 四周有檐廊环绕;南北朝向稍偏东, 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 三间;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 “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堂 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 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后正室三间, 其余为小间;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 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 过程中。
的城市,即“国”。
《考工记》 载:“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 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 九轨;左祖右 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据《周书·克殷》载:“凡憝(灭)国,
有九十九国;…凡服(投降)国六百五十有 二”。(“斩首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九, 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更有一说(《先 秦史》113页),夏有万国(部落),商朝灭(兼 并)到三千,经过武王灭商,西周还余下八 百国;其数字颇可寻味,可想见原始部落之
和墓葬。
【宫殿区】:东面、北面为 洹水;内部又可分三区;(教
科书9页图1-17)
〖北 区〗:15处遗址,大多 东西向,无葬坑,可能是住处;
〖中 区〗:21处遗址,南北 长200M,有座门,门址下有持
盾的跪葬侍卫 5─6人(人、
畜葬),应是宗庙部分; 〖南 区〗:17 处遗址,规
模小,位于中区西南;南边中 部可能是门址,其它以此午 线轴对称;牲畜葬于东,牲人 葬于西,整齐不紊,这里是商 王的祭祀地区。这种对称布 置的宫殿,于商末已初成形 状。ຫໍສະໝຸດ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小屯村
武官村
小屯村
小屯村
【墓葬】:⑴.武官村陵墓(教科书8页图1-16); 武官、后岗、西北岗,等20余处(教科书88页图3-
17),最大的400─500平米,深12 ─13米,平面为方形或 “亚”字形,南北向长坡道,大者,四面坡道;南道长而平 缓,达30米。殉人殉畜,武官村大墓殉79人,墓室在地下,
以木构筑,地面上无坟,有建筑;如“妇好”墓。
⑵.“妇好”墓(教科书89页图3-18)随葬品1600多件,
铜器铭文有“妇好”、“司母辛”字样,与甲骨文所载, 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妇好”相一致。1976年发掘,为 五十年殷墟考古中最完整的一座墓穴;地下墓室,填土夯 实,无塚,上立建筑。棺椁下和墓穴角落均有人殉。
《左传》上有:“丹楹(ying柱)刻 桷(jue方形椽子)”;“楹,君子丹,诸 侯黝,大夫苍(青,深绿),士黈(tuo);
《墨子·法仪》:“直以绳”;
《庄子》:“直者应绳”; 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抹灰)也”。 也说 明,当时的“木”是要“雕”的, 墙是要粉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