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概论的讲义 绪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方法(活动包 括三个基本要素:探索、解释、考验)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是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份的社会 化事业(是由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后勤部门和科学管理机构等共同 组成的)
(4)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生产-技术-科学 -技术-生产 )
自然科学概论
Natural sciences introduction
主讲教师:徐敬标
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科学?科学诞生于何时?科学为什么会诞生? 人类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
5000年,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只有400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科学在近代会加速向前发展? 中国在古代曾有过辉煌的科学成就,为什么伟大的发 现和发明在近代却停了下来?而西方列强打败中国的 却是来源于中国的技术。 为什么会有科学中心转移的现象?下一个科学中心会 转移到中国吗?
数学——研究最基础的思维对象即数和形。一般不需要实验。它建立在直觉 的基础上,常认为是纯理论纯思辩的。有时称形而上的。
物理——研究最简单事物的基本规律。它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是经验科学 的典型。
天文学——研究大尺度的时空对象(宇观107 m以上)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我们身边事物(宏观107~10-4m )的科学。 化学——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介观微观10-4~10-9m)的科学。 微观理论——研究微观物质本质(微观10-10m以下)的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现象的(包括生物和医学等复杂系统)科学。
科学的结构
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
1、任何科学没有数学的加入,就没有细致的研究。
2、任何一门学科有了数学加入,则就有了定量表示, 就有理论与实验数据比较的可能。就有了证实和证伪 的可能。必然摆脱了无效讨论,该学科深入发展成为 可能。
3、数学虽只讨论数与形,但各具体问题都可以抽象 为数与形的问题,比如时间可以通过时间轴,把时 间问题转换为空间问题。质量、速度、浓度等类似。 多变量复杂问题可以用多维空间类比三维空间讨论。 因而数学理论常常适用于许多具体科学成为最基础 的理论。
的手段、工具、程序等。哲学方法:沉思;分析。一般科学 方法:观察;实验;模拟。学科方法:个别领域和学科所采 用的特殊研究方法)来自百度文库
科学态度(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探索进取,
乐于奉献,并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决断力,开 朗的心境等)
科学精神(是人们关于科学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和科学
偷观念的总和,其核心是科学价值观)
第一讲 绪论
课程的定位:
《自然科学概论》是为提高学生科学技术素养而 开设的公共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 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当代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状况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和人类自身 发展的相互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程所 蕴涵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 功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名称的由来
在古代中国,“科学”相当于“格致之学”。《礼记.大学》中说:“致知 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所谓“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科学”(science),它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义为“知识”或“学问”。 在古代西方,科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寄居在哲学母体之内,并没有独立的 地位。
英国 贝尔纳 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日本 汤浅光朝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说
科学中心的转移
宏观大尺度变迁:远古技术(BC50-BC10)→古希腊科 学(BC9-BC3)→古罗马技术(BC3-AC3)→阿拉伯 地区科学与古代中国科学(AC3-9)→中世纪后期 技术高潮(AC9-15)→欧美科学高(AC16-)
为什么说物理是科学的皇帝?
1、物理学的概念体系已是所有各学科的最基础概念。 如质量、能量、电流、熵等。 2、越是简单的研究对象就越容易定量研究,数学推 理与物理概念的结合开辟了众多具体科学。 3、随着科学的发展,几乎所有科学都找到了与物理 的联系。物理学定律成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定律。
18、19世纪的唯物论产生了机械自然观,后来被 否定。但认知应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没有否定,复 杂系统服从简单系统的规律也没有被否定。否定的只 是复杂系统的规律不全是简单系统的规律,它还存在 其自身特有的规律。
科学素养: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包括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
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科学成果体系中最抽象的概括
和结晶,是科学的本质层次,通常表现为科学概念、原理体 系及其哲学指导思想。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技巧:想象;幻想;
怀疑;好奇心;联想;直觉;灵感)
科学方法(是从事科学活动、实现科学创新成果所使用
科学与外部知识的关系
什么是“非科学”? 或什么不是科学?
非科学指除科学之外的所有人类文化。
典型的几种非科学:
– 艺术
– 宗教
– 迷信
科学并非万能,人生需要其他学问
– 哲学
– 魔术
科学与哲学的共同本质
科学——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体系
哲学——人类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科学的本质就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 从已知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和模式。
科学的基本特性 客观性和实证性 理性和系统性 探索性和创造性 通用性和共享性 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科学的两个来源
科学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来源,首先是好奇心,以及获得一个整体世界观的内在要 求。人类永远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家园,一个不会因为千变万化的眼前现 象而经常改变的理解框架,一种系统地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内在的要求构成科 学史上的哲学家传统。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 所形成的一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以 及由此建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综上,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其内容必须具 有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假设、 实验、求证等,其结果是构建了并继续扩充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 体系,其结论必须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其价值是将人性中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认知模式,转化为宏伟 壮丽的科学事业,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前端知识或
热门论题,能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所启迪。
教材:
《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
参考书:
《自然科学概论》刘伟胜编著 《自然科学概论》刘华、梅光泉著
成绩考核方式:考试
----百分制考题,题型包括:名词、填空、简答、论述; ----开卷考试,但只能带一张抄写的A4纸幅面的笔记。
希腊“气质”;神话自然观:科学思想起源的重要前 提;古希腊哲学对科学思想的孕育与催生;古希腊文 学、艺术对科学思想的开启。
罗马性格;专注于政治、军事、法律方面的钻研。
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哲学思想。
中国:延续发展从未中断过的文化,重实际求稳定的 农业文化心态;家族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重人 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4、创新精神.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它必须要能够解释现实,也要能 够预测未来。当一个科学理论既不能解释现实,也不能预测 未来的时候,它就要发生突破,发生革命。
历史上科学中心有过多次转移
所谓科学中心是指这样的国家或地区,其科学 成果超过当时世界科学成果的总数的1/4。
这样的国家或地区维持这一比例的时期称之为 “科学兴隆期”。
什么是科学精神
狭义的科学精神 = 理性,即求真 广义的科学精神 = 求真、求善、求美
科学精神的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1、是探索精神.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2、是怀疑精神.就是不要轻信,不宽容。 3、实证精神.是不能靠主观来判断,能够重复性,能够被别人独
立验证。能够做概率统计。经验并不能成为科学,经验有些 东西是有效的,必须有一个检验。是理性精神。严密的逻辑, 报着怀疑的态度,逻辑工具,以证据为基础。理性的思维进 行判断。
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创造了世界上当时最辉煌的古 代文明。
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创造了奴隶社会最辉煌的科学 技术体系。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8世纪,中国的汉唐帝国成为世界 上最强大、最对外开放的超级大国。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文化 科学技术全面倒退。
如何理解这些历史之谜?惟有认真研究东西方科学、文化 乃至文明的发展史全过程,才能得出比较清醒的结论。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了著名的“汤浅定律”
*近代科学中心有过多次转移。其转移顺序为:
意大利 1540—1610 (中心城市为佛罗伦萨、威尼斯、帕多瓦: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文化传统);
英国 1660—1730 (中心城市为伦敦:新教伦理价值观;培 根经验主义哲学);
法国 1770—1830 (中心城市为巴黎:启蒙运动;“百科全 书派”;自由主义与专制主义的矛盾心态,唯理主义怀疑论 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纠结);
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人文学科和思维科学;狭义概念仅指自然科学,且不包括 技术在内。迄今为止,关于科学的解释有若干种,每一种解释 皆反映出科学在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概括起来,科学概念中 包含的五大内涵是世人所公认的。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两方面:客观事实 、规律)
德国 1870—1920 (中心城市为柏林:德国古典哲学的繁荣; 民族主义);
美国 1920— (中心城市为新英格兰、加利福尼亚:英国新 教伦理价值观发扬光大)
科学划分
自然科学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 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 性及运动形式。科学的总体划分主要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划分的。
(1)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而伪科学大 量使用主观臆想,将不同的现象之间乱联系。
(2)科学是系统的知识,而伪科学的体系是乱拼凑的,总以信 则灵,不信则不灵来回避证伪。
(3)科学是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的,而伪科学不讲方法的 正确性,回避用数学定量地描述。
(4)科学强调主客观结合,允许人们有条理的怀疑;伪科学则 相反,不允许别人怀疑,不允许争论,把信仰放在至高无上的 地位。
亚里斯多德关于哲学与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 a、“惊异”——困惑、惊异、好奇、求知; b、“闲暇”——温饱后、充裕后、有时间; c、“自由”——民主氛围;
第二个来源是,为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必须提高自己制造、 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广而言之,人类需要提高自己支配自然 界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在这里形成了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以及近代大工 业的发展,这构成了科学史上的工匠传统。
伪科学为什么会流行
思维的误区。特别是打着科学的招牌来迷惑你。使用 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真理无需自吹自擂。异端 不等于真理。相关的事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相似性 未必有意义。不能循环论证。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 不存在。非此未必即彼。
心理因素。崇尚科学。心理安慰、心灵寄托。科学无 法创造奇迹。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人 本主义为中心,没有经历西方的理性洗礼,国民的文 化素质不高;下岗失业;传统的道德伦理受到严重挑 战,道德失范,心理失衡,有无力感等,易对伪科学 产生依赖和迷信。)
知识好比是大树, 哲学是树根, 科学则是树枝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 没有科学的哲学是瘸子
科学与伪科学的主要区别
伪科学最简单的定义是:把非科学的东西当科学。其核心是 “伪”,本质是“欺骗”.常见的伪科学形式:把神学、玄学当 科学:神创论(智能设计)。把迷信当科学:卜卦、算命、风水、 星相、血型学、特异功能、心灵感应。把幻想当科学:“外星 人”、“史前文明”、科幻。违背物理学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的 惊人的主张。勇于探索,缺乏或过于怀疑,缺乏实证和理性。
历史上,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6 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首次使用科学。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 是“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大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从而使科 学这一概念在我国广为传播。
现在在两个层面上使用科学一词:一是“科学”的本意,二是 把科学作为价值评价尺度和价值规范的依据。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是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份的社会 化事业(是由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后勤部门和科学管理机构等共同 组成的)
(4)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生产-技术-科学 -技术-生产 )
自然科学概论
Natural sciences introduction
主讲教师:徐敬标
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科学?科学诞生于何时?科学为什么会诞生? 人类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
5000年,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只有400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科学在近代会加速向前发展? 中国在古代曾有过辉煌的科学成就,为什么伟大的发 现和发明在近代却停了下来?而西方列强打败中国的 却是来源于中国的技术。 为什么会有科学中心转移的现象?下一个科学中心会 转移到中国吗?
数学——研究最基础的思维对象即数和形。一般不需要实验。它建立在直觉 的基础上,常认为是纯理论纯思辩的。有时称形而上的。
物理——研究最简单事物的基本规律。它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是经验科学 的典型。
天文学——研究大尺度的时空对象(宇观107 m以上)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我们身边事物(宏观107~10-4m )的科学。 化学——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介观微观10-4~10-9m)的科学。 微观理论——研究微观物质本质(微观10-10m以下)的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现象的(包括生物和医学等复杂系统)科学。
科学的结构
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
1、任何科学没有数学的加入,就没有细致的研究。
2、任何一门学科有了数学加入,则就有了定量表示, 就有理论与实验数据比较的可能。就有了证实和证伪 的可能。必然摆脱了无效讨论,该学科深入发展成为 可能。
3、数学虽只讨论数与形,但各具体问题都可以抽象 为数与形的问题,比如时间可以通过时间轴,把时 间问题转换为空间问题。质量、速度、浓度等类似。 多变量复杂问题可以用多维空间类比三维空间讨论。 因而数学理论常常适用于许多具体科学成为最基础 的理论。
的手段、工具、程序等。哲学方法:沉思;分析。一般科学 方法:观察;实验;模拟。学科方法:个别领域和学科所采 用的特殊研究方法)来自百度文库
科学态度(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探索进取,
乐于奉献,并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决断力,开 朗的心境等)
科学精神(是人们关于科学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和科学
偷观念的总和,其核心是科学价值观)
第一讲 绪论
课程的定位:
《自然科学概论》是为提高学生科学技术素养而 开设的公共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 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当代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状况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和人类自身 发展的相互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程所 蕴涵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 功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名称的由来
在古代中国,“科学”相当于“格致之学”。《礼记.大学》中说:“致知 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所谓“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科学”(science),它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义为“知识”或“学问”。 在古代西方,科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寄居在哲学母体之内,并没有独立的 地位。
英国 贝尔纳 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日本 汤浅光朝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说
科学中心的转移
宏观大尺度变迁:远古技术(BC50-BC10)→古希腊科 学(BC9-BC3)→古罗马技术(BC3-AC3)→阿拉伯 地区科学与古代中国科学(AC3-9)→中世纪后期 技术高潮(AC9-15)→欧美科学高(AC16-)
为什么说物理是科学的皇帝?
1、物理学的概念体系已是所有各学科的最基础概念。 如质量、能量、电流、熵等。 2、越是简单的研究对象就越容易定量研究,数学推 理与物理概念的结合开辟了众多具体科学。 3、随着科学的发展,几乎所有科学都找到了与物理 的联系。物理学定律成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定律。
18、19世纪的唯物论产生了机械自然观,后来被 否定。但认知应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没有否定,复 杂系统服从简单系统的规律也没有被否定。否定的只 是复杂系统的规律不全是简单系统的规律,它还存在 其自身特有的规律。
科学素养: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包括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
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科学成果体系中最抽象的概括
和结晶,是科学的本质层次,通常表现为科学概念、原理体 系及其哲学指导思想。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技巧:想象;幻想;
怀疑;好奇心;联想;直觉;灵感)
科学方法(是从事科学活动、实现科学创新成果所使用
科学与外部知识的关系
什么是“非科学”? 或什么不是科学?
非科学指除科学之外的所有人类文化。
典型的几种非科学:
– 艺术
– 宗教
– 迷信
科学并非万能,人生需要其他学问
– 哲学
– 魔术
科学与哲学的共同本质
科学——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体系
哲学——人类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科学的本质就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 从已知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和模式。
科学的基本特性 客观性和实证性 理性和系统性 探索性和创造性 通用性和共享性 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科学的两个来源
科学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来源,首先是好奇心,以及获得一个整体世界观的内在要 求。人类永远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家园,一个不会因为千变万化的眼前现 象而经常改变的理解框架,一种系统地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内在的要求构成科 学史上的哲学家传统。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 所形成的一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以 及由此建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综上,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其内容必须具 有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假设、 实验、求证等,其结果是构建了并继续扩充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 体系,其结论必须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其价值是将人性中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认知模式,转化为宏伟 壮丽的科学事业,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前端知识或
热门论题,能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所启迪。
教材:
《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
参考书:
《自然科学概论》刘伟胜编著 《自然科学概论》刘华、梅光泉著
成绩考核方式:考试
----百分制考题,题型包括:名词、填空、简答、论述; ----开卷考试,但只能带一张抄写的A4纸幅面的笔记。
希腊“气质”;神话自然观:科学思想起源的重要前 提;古希腊哲学对科学思想的孕育与催生;古希腊文 学、艺术对科学思想的开启。
罗马性格;专注于政治、军事、法律方面的钻研。
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哲学思想。
中国:延续发展从未中断过的文化,重实际求稳定的 农业文化心态;家族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重人 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4、创新精神.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它必须要能够解释现实,也要能 够预测未来。当一个科学理论既不能解释现实,也不能预测 未来的时候,它就要发生突破,发生革命。
历史上科学中心有过多次转移
所谓科学中心是指这样的国家或地区,其科学 成果超过当时世界科学成果的总数的1/4。
这样的国家或地区维持这一比例的时期称之为 “科学兴隆期”。
什么是科学精神
狭义的科学精神 = 理性,即求真 广义的科学精神 = 求真、求善、求美
科学精神的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1、是探索精神.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2、是怀疑精神.就是不要轻信,不宽容。 3、实证精神.是不能靠主观来判断,能够重复性,能够被别人独
立验证。能够做概率统计。经验并不能成为科学,经验有些 东西是有效的,必须有一个检验。是理性精神。严密的逻辑, 报着怀疑的态度,逻辑工具,以证据为基础。理性的思维进 行判断。
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创造了世界上当时最辉煌的古 代文明。
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创造了奴隶社会最辉煌的科学 技术体系。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8世纪,中国的汉唐帝国成为世界 上最强大、最对外开放的超级大国。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文化 科学技术全面倒退。
如何理解这些历史之谜?惟有认真研究东西方科学、文化 乃至文明的发展史全过程,才能得出比较清醒的结论。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了著名的“汤浅定律”
*近代科学中心有过多次转移。其转移顺序为:
意大利 1540—1610 (中心城市为佛罗伦萨、威尼斯、帕多瓦: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文化传统);
英国 1660—1730 (中心城市为伦敦:新教伦理价值观;培 根经验主义哲学);
法国 1770—1830 (中心城市为巴黎:启蒙运动;“百科全 书派”;自由主义与专制主义的矛盾心态,唯理主义怀疑论 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纠结);
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人文学科和思维科学;狭义概念仅指自然科学,且不包括 技术在内。迄今为止,关于科学的解释有若干种,每一种解释 皆反映出科学在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概括起来,科学概念中 包含的五大内涵是世人所公认的。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两方面:客观事实 、规律)
德国 1870—1920 (中心城市为柏林:德国古典哲学的繁荣; 民族主义);
美国 1920— (中心城市为新英格兰、加利福尼亚:英国新 教伦理价值观发扬光大)
科学划分
自然科学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 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 性及运动形式。科学的总体划分主要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划分的。
(1)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而伪科学大 量使用主观臆想,将不同的现象之间乱联系。
(2)科学是系统的知识,而伪科学的体系是乱拼凑的,总以信 则灵,不信则不灵来回避证伪。
(3)科学是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的,而伪科学不讲方法的 正确性,回避用数学定量地描述。
(4)科学强调主客观结合,允许人们有条理的怀疑;伪科学则 相反,不允许别人怀疑,不允许争论,把信仰放在至高无上的 地位。
亚里斯多德关于哲学与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 a、“惊异”——困惑、惊异、好奇、求知; b、“闲暇”——温饱后、充裕后、有时间; c、“自由”——民主氛围;
第二个来源是,为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必须提高自己制造、 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广而言之,人类需要提高自己支配自然 界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在这里形成了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以及近代大工 业的发展,这构成了科学史上的工匠传统。
伪科学为什么会流行
思维的误区。特别是打着科学的招牌来迷惑你。使用 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真理无需自吹自擂。异端 不等于真理。相关的事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相似性 未必有意义。不能循环论证。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 不存在。非此未必即彼。
心理因素。崇尚科学。心理安慰、心灵寄托。科学无 法创造奇迹。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人 本主义为中心,没有经历西方的理性洗礼,国民的文 化素质不高;下岗失业;传统的道德伦理受到严重挑 战,道德失范,心理失衡,有无力感等,易对伪科学 产生依赖和迷信。)
知识好比是大树, 哲学是树根, 科学则是树枝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 没有科学的哲学是瘸子
科学与伪科学的主要区别
伪科学最简单的定义是:把非科学的东西当科学。其核心是 “伪”,本质是“欺骗”.常见的伪科学形式:把神学、玄学当 科学:神创论(智能设计)。把迷信当科学:卜卦、算命、风水、 星相、血型学、特异功能、心灵感应。把幻想当科学:“外星 人”、“史前文明”、科幻。违背物理学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的 惊人的主张。勇于探索,缺乏或过于怀疑,缺乏实证和理性。
历史上,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6 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首次使用科学。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 是“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大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从而使科 学这一概念在我国广为传播。
现在在两个层面上使用科学一词:一是“科学”的本意,二是 把科学作为价值评价尺度和价值规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