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这个民族的一些生活及思考方式。

对外汉语一直肩负传播文化的使命,让学生建立一种文化意识,了解中国的文化,是汉语学习者减少和避免跨文化冲突的最有效途。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给语言习得者建立一种文化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的一致性以及相关性,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并掌握汉语,而不是只会使用汉语符号。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又像一个窗口发,揭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学习语言的同时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为语言而研究语言”、“为语言而学习语言”是不可能真正学好某种语言的。

语言渗透了文化,文化又靠语言来记录和阐释。

只有深刻体会到某
种语言中的文化意蕴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种语言。

在完整的教学体系中有很多理论因素在影响着教学效果,其中包括语言学因素、教育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等,而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文化因素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在一些外国留学生的经常产生的交谈偏误问题中,其实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很多词汇乃至于我们交谈的方式,都有特有的“中国特色”。

如汉语中“戴绿帽子”一词,单纯地翻译成英语就是“to wear a green cap”,但这种翻译却未能体现出“戴绿帽子”在汉语中所含有的妻子对丈夫的不忠,在这里,语言所包含着的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仅仅通过语言本身的学习,是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的。

与语用相关的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主要由文化习俗决定。

在平时交谈中,大致可以从几方面去注意:(一)称呼语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称谓体系,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的影响,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更加复杂。

1.亲属的称呼
在中国,我们称父亲的父母为“祖父,祖母”,称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

而在英语中,则用“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来统称。

中国的“堂亲”和“表亲”在称呼上也有区别,而英语中则都用“cousin”一词,并没有“堂”和“表”
之分。

2.长辈的称呼
在中国的称谓体系中,人们非常重视“长幼有序”。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否则就会被视做没有礼貌,不懂规矩。

3.社交场合中的称呼
受几千年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无论是在什么场合,总忘不了把官职加上表示尊重,如“张局长”“王主任”等等。

而在英语文化中,他们认为“头衔”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姓名和能力,他们认为简单的“mr.”“mrs.“miss”就可以用于任何场合。

由此看来,汉语称呼语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可以用“上下长幼尊卑”几个字来概括。

(二)打招呼
中国人经常用的一个打招呼的话是“你到哪儿去?”或“你干什么去?”这两个问题在汉语中都是打招呼和问候的方法,而不是想了解被问候人到哪儿去,去做什么事。

而如果用这些问题和外国人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我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说“你吃过饭了吗?”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这样一句话就不再是打招呼了,而是用来表示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

如果不解释清楚,类似的误解会很容易产生。

(三)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
东方人一直以含蓄内敛为美好性格的标准,所以中国人在面对表扬时不能非常直率的表示感谢,而是习惯用“自贬”或“否认”的方式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

比如:“过奖了”、“不敢当”、“哪里、哪里”等。

(四)禁忌语
在中国,熟人之间或初次见面的人可以随便问有关年龄、工资、体重、婚姻、宗教、政治倾向等私人话题,而英美人很忌讳谈论这些话题,不去问人家,即使问了人家,人家也无可奉告,他们只是谈些很随便的话题,比如:天气、工作、爱好、地方、运动,等等。

再比如,中国人讨厌“4”,因为4的发音与“死”字谐音,而西方人则谈“13”色变,尤其是十三日与星期五赶在同一天,最不吉利。

这些因素都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着影响,如果教师在教授汉语时不能够将这些文化因素阐释清楚、精确传送、恰当表达,学生是不能顺利进行交际的。

如果不了解交际背后的文化意义,那么有可能说出不和适宜的话,让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三、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
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教师对所教授的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因素有着很好的把握,而实现中准确的定位与拿捏,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

正如陈光磊先生所说“对于一种语言的习得和教学,就决定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每讲授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
都要用最恰当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表达方式,实现一次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化的沟通和互译。

往往我们都说语言是为文化实现解码而服务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反过来为语言实现解码而提供支持。


教师要不断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法,使之适应汉语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想使汉语教学和汉文化教学同步进行,就必须努力挖掘出语言知识中蕴含着的文化涵义。

例如,讲到“高山流水”成语时,就可以给同学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对中国音乐和乐律产生兴趣,这对语音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还可以在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时,带学生去自己家做客。

让学生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例如在端午节给学生吃粽子,讲屈原,在中秋节给学生吃月饼,在吃和玩中学习。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知识,事半功倍。

定时在班级举行中华才艺小比赛,让学生写书法,剪纸,这些都对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有很大帮助,学生能学到一些在书本学不到的词语和生活习俗。

四、结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短时间想要把握到它的精髓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旨在帮助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解不同文化,理解并尊重它,这样才能最终准确并适当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陈光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j].语言教学与
研究.
[2]高立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j].语言教学研究.
[3]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报.
[4]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