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力与运动复习学案

第七章 力与运动复习学案
第七章 力与运动复习学案

第七章力与运动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2.知道惯性,能解释惯性现象,了解惯性知识的应用.

3.知道通过等效替代法研究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情况

4.会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5.了解理想实验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知识梳理】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如果处于_________或__________状态,则这几个力

称为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_________平

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___物体上、大小_______、方

向___________,且在___________直线上。

“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的相同点是:都满足_______相等,______相反,作用在________直线上,但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是作用在_________物体上的。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____作用时,总保持

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_状态.

4.力与运动的关系是:

(1)力是_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状态.

(3)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___.

5.现实世界中_________(有/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如果它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那一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且它们相互__________.

(a)打出下面的棋子 (b) 离弦飞箭 (c)汽车启动 (d)紧急刹车

6.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____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

___________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知识点拨】

1、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这是一种研究方法。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不论受力与否、运动与否都有惯性,注意不能说“物体受惯性作用或物体在惯性作用下”等

例1 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则( ).

A.物体立即停止运动 B.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会慢慢停止运动 D.无法判断

例2 如图所示,水平公路上向前行驶的汽车中,有一竖直站立的人突然向前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向前倾说明人不具有惯性B.人向前倾说明车具有惯性

C.车突然加速D.车突然减速

变式训练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施力物体不一定是受力物体

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D物体运动知道不改变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是( )

A.射出枪膛的子弹,仍然能在空中飞行

B.行驶中的汽车紧急刹车以后,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路程

C.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竖直方向落下

D.从行驶中的汽车上跳下来的人,容易摔倒

2、力的合成

例用300N的竖直向上的力提重物,若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是100N,则物体受的重力是( ).

A.100N B.400N C.200N D.200N或400N

变式训练

跳伞运动员背着打开的降落伞从空中竖直跳下,它所受的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合力为

100N ,方向竖直向下,已知运动员和降落伞的总重量为800N ,则运动员所受空气阻

力大小为_________N ,方向_________。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例 一个体重为650N 的人乘电梯以1m /s 速度匀速上升,之后又乘电梯以同样的速

度匀速下降,则电梯对人的支持力为 ( ).

A .匀速上升时大于650N

B .匀速下降时小于650N

C .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均等于650N

D .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均等于0N

变式训练

(临沂 2013)如图所示。用弹簧侧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休,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以下叙述中的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

A.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

C.弹簧侧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

D.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位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

【当堂检测】

1.一个箱子重为100N ,放在水平面上,受6N 的水平推力,箱子未动,这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N 。当水平推力增大到10N 时,

箱子恰好做匀速运动。当水平推力增大到20N 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 。

2.下图A 、B 、C 、D 分别是用照相机拍摄(每0.1S 拍摄一次)的小球在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3.在高速公路上限速限载的标志,还有提醒司机”保持车距”的

警示牌 ,如图所示.(1)请你说明为什么要保持车距?它应用了

什么物理知识?(2) 请你再举一个利用这一物理知识的实例.

4.如图所示,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

验中,三次实验让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

滑下,目的是让小车在平面上开始具有

_________;实验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

越小,小车的速度________,由此推理出

的结论是如果外力不受到外力作用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外力F 作用下,以5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突然将力F 撤去,则物体( )

A.立即停止

B.继续向右运动,但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停

C.继续以5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先向右运动,然后向左运动

6.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 、汽车的重力与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B 、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与汽车受到的重力

C 、汽车的重力与汽车对路面的压力

D 、汽车对路面的压力与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7.在溜冰场上,甲推乙.结果甲、乙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运

(图7所示>.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两人不能马

上停下来,而是继续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

8.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用力拉物体,物体运动,撤去拉力,物体停下来,所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摩擦力有时也可以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C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 .人跑得越快就越难停下来,所以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

运动和力学案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运动与力》 知识再现 一、牛顿第一定律 ▲记一记:1、_______________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定律是牛顿______________出来的。 2、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大小只与__________有关。 ▲做一做:1.踢足球时,球离开了脚后仍能运动是由于_____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球在地上越滚越慢最终停止运动是由于______的缘故. 2、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则( ) A.物体立即停止运动B.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会慢慢停止运动D.无法判断 二、力的合成 ▲记一记: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______________。 2、求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合力:F=_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合力:F=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1、一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受两个力F1=4N,F2=10N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是( ). A.一定等于6N B.一定等于14N C.可能等于6N,也可能等于14N D.可能大于14N,也可能小于4N 三、力的平衡 ▲记一记:1、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时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______________。 2、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甲起重机搬运重为4×104N的物体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升,乙起重机搬运同样重的物体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起重机在匀速上升阶段施加的拉力是 ()A.甲、乙都等于4×104N B.乙较大C.甲较大D.甲、乙都是零 2、人提桶处于静止状态时,下面各力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 A.人对桶的拉力和桶对人的拉力B.人对桶的拉力和桶受的重力 C.桶对人的拉力和桶受的重力D.以上都不对 知识点拨

湖南省邵东县仙槎桥镇2017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和力导学案无答案

运动和力 课型新授年级九课时15、16科目物理课题运动和力 学习目标1、会用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合力,会运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3、知道滑动摩擦,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知道滑动摩擦力及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重点难点会用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知道滑动摩擦力及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导学过程主讲人备课 自主预学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 用手握住重5N的瓶子,手与瓶子间的摩擦是静摩擦,此时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方向为________(选填“竖直向下”或“竖直向上”)。增大手对瓶子的握力,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自主预习单: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 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 (2)得出: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_____而概括得出的。2.惯性: (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利用和防范:(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 2.力的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_____ 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 (1)两个力作用在_______物体上。 (2)大小_____。 (3)方向_____。 (4)作用在___________。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推断受力情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推断另一个 力的大小和方向。 (2)判断运动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为_______, 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 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_____________的力。 2.影响因素: (1)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

《力与运动的关系》学案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导学目标: 1?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不受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变 2.知道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也不变 3.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改变 重点和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导学过程: 1■生活和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P69图9-8a图9- 8b图9-8c思考并回答:上述图中除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之外,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 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 2)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阅读书本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内容,思考并填写树形结构图 (1)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 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 ?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2)若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则该物体() A.—定不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一定做加速运动 D. 一定做减速运动 (3)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3.巩固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列车正在做加速运动,它受到的一定不是平衡力 D.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2)一位老人正在打门球,被打出去的门球会慢慢停下来。对“门球会慢慢停下来”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门球没有受到力的作用B.门球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作用 C.门球的惯性逐渐消失 D.门球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大于它的惯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B.作用在运动物体的力一定不平衡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 D.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4)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力是改变汽车运动状态的原因 B.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说明汽车受平衡力作用 C.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D.汽车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第六章《运动和力》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时) 单位:静宁阿阳实验学校主备人:杜志鸿审核人:韩效武 班级姓名 复习目标 1.能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考点梳理(1)二力平衡(仔细阅读课本20-21页内容,二人小组互相协作,归纳、补充,看哪组写得快又完整) 二力平衡 考点导学(1)二力平衡(独立完成,抢答!) 1. 一本物理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 书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书的引力 B.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 D.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适时总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2. 如图所示,一个重为40 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向右的10 N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f=________N. 第2题图第3题图 3. 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30 N,按住一重G=10 N的木块在竖直墙壁上,当木块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滑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A. 40 N B. 30 N C. 20 N D. 10 N 4. 质量为60 kg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大小为________N.小张同学用45 N的力水平推这个箱子,刚好能使其匀速运动,则改用60 N的力水平推这个箱子时,

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g =10 N/kg) 考点梳理(2) 摩擦力(快速浏览课本23-26页内容,四人小组互相补充,比谁棒!) 分类 定义 1.摩擦力 方向 滑动摩擦力 影响因素 滚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2. 增大摩擦的方法 (举例说明) 减小摩擦的方法 (举例说明) 考点导学(2) 摩擦力( 独立完成,二人小组合作,归纳解题方法) 1. 在使用下列体育用品时,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 冰壶运动员在冰壶前“刷冰” B. 跑鞋底下的鞋钉 C. 足球守门员戴上手套 D. 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 2. 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如图,瓶盖上刻有一道道竖直的条纹,其目的是________摩擦(选填“增大”或“减小”). 第2题 第3题图 第4题图 3. 如图所示,用手握住重5 N 的瓶子,手与瓶子间的摩擦是静摩擦,此时瓶子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方向为________(选填“竖直向下”或“竖直向上”).增大手对瓶子的握力,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七章复习学案

第六、第七章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3、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4、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知识点一: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人体通过,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所发生的规律的。(2)类型:分为和。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生下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 和膝跳反射等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通过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建立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 渴、杯弓蛇影、谈虎色变等 与有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2、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反射弧 (1)图中①是,能够感受刺激,并产 生。 (2)图中③是,将 传至中特定的 (3)图中⑤是,接受信号,产生 ,并将它传给 (4)图中④是,将来自中枢的冲 动传至。 (5)图中②是,由 和相应的组成。 (6)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为。 知识点二:激素调节 2、内分泌腺的种类及作用: 3、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的调节,但也受的影响。 知识点三: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人口的增长会对、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2、计划生育: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鼓励、、、。 3、环境污染 (1)人类活动既有可能,也可以。 (2)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①概念:pH小于,具有较强的的雨水。 ②成因:人为向中排放大量物质,如等造成的。 ③对生物的危害: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威胁人们的;直接危害 植物的和,甚至使植物死亡等等。对生物危害极大,被称为。 ④控制措施:通过装置,减少的排放。(3)重金属污染:水中、土壤中有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还会通过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4)水污染:水华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植物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水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水中氮、磷元素过多(水体富营养化)所致。 (5)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6)温室效应:指全球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强,导致地球平均不断上升的现象。 (7):指科学家把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现象。

运动和力 导学案

2016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运动和力》导学案 【方法提炼】

【中考风向标-考点分析】 考点1.惯性的理解及应用 例1 (2014岳阳)许多交通事故是由于超速造成的。快速行驶的汽车刹车时,由于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能及时停下而发生交通事故;汽车速度越大动能越(选填“大”或“小”)出事故时破坏越严重。 考点2.二力平衡 例2(2013张家界)当你手握饮料罐时,手和罐都在空中静止,且罐底所在平面是水平的。各对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A、手对罐的压力与罐对手的压力 B、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 C、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压力 D、罐对手的摩擦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 例3(2014株洲)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桌面上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弹簧测力计从图示位置开始向上缓慢提升,其示数F与上升的高度h 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试解答下列问题. (1)钩码所受的重力为N. (2)当h=4cm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桌面对钩码的支持力是N. 考点3.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例4 (2015 湘潭)下列做法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汽车轮胎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为了防止传动皮带打滑,需要把皮带张紧些 C.给自行车的车轴加润滑油 D.手紧紧抓住爬杆向上运动 考点4.受力分析 例5 (2014 湘潭)用水平力F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地面对车的摩擦力f的大小() A.大于F B.等于F C.小于F D.等于0

考点5.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例6 (2015 衡阳)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________(选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____.(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________运动.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_________;(5)在水平面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平面的压力________(“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6)上述所有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______(只要求写出一种即可). 考点6.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例7 (2015 邵阳)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刚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______________状态时,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2)这两个实验装置中,你认为装置____(选填“甲”或“乙”)更科学。(3)在装置乙中,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_______________(选填“物体”或“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

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导学案

《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导学案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此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保持不变,其控制方法是: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从静止开始滑下。 2>实验中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大小,改变方法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4>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 2.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牛顿第一定律: 1. 物体时总保持或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出来的,但是由此推出的结论,经实践检验都是(正确、不正确)的。但是,我们周围的物体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4.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三)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 是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的。________是描述物体本身性质的;______________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________是任何时候、任何物体都具有的。 3.(1)一切物体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它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惯性只与物体有关,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因无关。 (3)、惯性不是力,因此不能说“受到惯性”、“惯性的作用”,更不能说惯性力,而应该说物体“具有惯性”,或者说“由于物体的惯性”。 4.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物体维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二.二力平衡 (一)物体在受到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或称二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1.实验:1>实验中判断小车是否受到平衡力的依据是。 2>实验中应用(光滑、粗糙)的平面。 3>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如果、,并且在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2.1>如果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或。

第七章 力 复习学案

第七章力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弹力,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重力由来,确认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会画重力示意图。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阅读教材P2——5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的作用是,发出力的物体 叫,受到力的物体叫。 2、力的作用效果有、,例如。 3、力的作用效果跟、、有关。 4、判断对错: (1)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2)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5)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6)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8)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9)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习活动(二):阅读教材P6——8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等,在受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 时,有恢复原来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2、像面团、橡皮泥等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3、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它的大小和、 有关。弹簧的伸长量是指。 4、在弹簧的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成正比。 5、测量力的工具是,实验室里用,还有。 6、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使用前想观察指针是否,不指零需要 ,还要观察、,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否则损坏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先轻轻拉动弹簧,防止弹簧卡住,被测的 力要沿着轴线方向。 学习活动(三):阅读教材P9——12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用表示,它

力和运动---教案

力和运动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导学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课导学案 主备人:罗长海审核人:张红敏 课型:复习时间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3、通过复习,了解摩擦力,认识其作用教果。 学习重、难点: & 重点: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摩擦力的方向。 自学导航一 看课本16—17页内容,说出运动与力的关系,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记住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会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1.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吗 2、回顾探究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保持不变,控制方法:同一小车从斜面滑下。 (2)水平面铺上棉布的的目的: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 《 (3)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的越。 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3、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 4、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定律。 (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 自学导航二 … 看课本20—22页内容,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能说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判断平衡力。 1.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 2.回顾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 (1)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小车:。 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小车:。 结论: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大小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小车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以看到小车:。 ) 结论: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必须方向才可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小车静止,用手旋转小车至某一角度,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小车:。 结论: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才可能静止。 (4)用两个相同的小车分别系住一个吊盘,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看到小车:。 结论:二力平衡说的是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总结: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是、、、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word版本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运动、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力的描述、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平衡等方面来讲述力。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学法指导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与力有关的现象。 (2)通过实例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生活的经历初步认识二力平衡的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引导等加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运动的描述 五、内容结构

全国通用2020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学案

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 知识必备 1.弹力 弹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指向被支持或被挤压物体。杆的弹力不一定沿杆。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F=kx计算,一般物体间弹力大小按物体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求解。 2.摩擦力 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受其他力力的情况运动状态决定,大小0<F≤F max,具体值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或平衡条件求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公式F=μF N求解。 4. 5.共点力的平衡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F合=0,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备考策略 1.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1)整体法(2)隔离法 2.受力分析的顺序 一般按照“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的程序,结合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

4.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二力平衡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正弦定理法、图解法等。 力学中的平衡问题 【真题示例1 (2017·全国卷Ⅱ,16)如图1,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图1 A.2- 3 B.36 C.33 D.32 解析 当F 水平时,根据平衡条件得F =μmg ;当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时,由平衡条件得F cos 60°=μ(mg -F sin 60°),联立解得μ= 33 ,故选项C 正确。 答案 C 【真题示例2】 (2017·全国卷Ⅲ,17)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 cm 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 cm 。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 cm ;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 A.86 cm B.92 cm C.98 cm D.104 cm 解析 设弹性绳的劲度系数为k 。挂钩码后,弹性绳两端点移动前,左、右两段绳的伸长量ΔL =100 cm -80 cm 2=10 cm ,两段绳的弹力F =k ΔL ,对钩码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sin α=45 ,cos α=35 。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得,钩码的重力为G =2k ΔL cos α。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时,受力图如图乙所示。设弹性绳伸长量为ΔL ′,弹力为F ′=k ΔL ′, 钩码的重力为G =2k ΔL ′,联立解得ΔL ′=35 ΔL =6 cm 。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L 0+2ΔL ′=92 cm ,故B 正确,A 、C 、D 错误。

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力》复习教学案 【复习目标】 1、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4、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5、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重点】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 3、相互作用力。 4、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 1、力的示意图。 2、相互作用力。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知识要点回顾 一、力 1、力是对的作用。物体间的作用是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还可以使物体发生。 3、力的单位是:,符号是,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图就叫力的。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到原来的,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后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3、弹性: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

4、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它的伸长就。(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和;(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挂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 三、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的力。 2、重力: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重力的大小叫。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公式:。 4、重力的方向:。 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形状、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问题导学 专题一、力 1、人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物体是:,同时也收到球的作用力,这一事例包含的力学知识有:。 。 2、如图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 相反的方向用力拉动绳子,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1)、。 (2)、。 举一反三: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应用这些原理?并加以分析解释。 专题二、弹力 1、2011年5月,法国科学家发现行星“葛利思581D”较适合地球生命居住,且同一物体在“葛利思581D”行星表面所受重力大小是在地球表面的两倍,设想宇航员从地球携带标有“100g”字样的方便面、天平和弹簧测力计飞至行星表面,测得方便面的示数是() A、天平示数为100g,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N B、天平示数为100g,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N

初三物理力与运动学案

初三物理力与运动学案 2011.9 陈 学习目标:(目标就像航标,有的放失,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重点、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是做题的根本) 1、牛顿第一定律的试验结论:,试验推 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惯性的概念:,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 3、讨论惯性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4、平衡状态是指,二力平衡的条件:。 5、你还掌握了哪些知识?大致说一下。 课内探究:(深化知识,纵横发展) 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物体的运动一定() A、立即停下来 B、速度大小不变,但运动的反方改变了 C、速度变慢,逐渐停止 D、做匀速直线运动 2、放在一辆足够长且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的两个物体,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这两个物体在车上将会(不考虑空气阻力) A、一定不相碰 B、若两物体质量相等一定相碰 C、一定相碰 D、若两物体质量不相等一定相碰 考点二惯性问题 1、在平稳行使的列车车厢里,桌面上静止的小球突然向车行的方向滚动,这说明 列车正在做运动,小球由于,要保持原来的,从而向列车行使方向滚动。 2、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以下利用惯性“有利”的一面是() A、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 B、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使 C、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 D、人踩到西瓜上会滑倒 3、轮船在海上匀速航行,小明同学在甲板中央竖直向上跳起,则小明下落时() A、仍在起跳点 B、在起跳点前 C、在起跳点后 D、可能从船后部落水 考点三二力平衡问题 1、小红用一水平的力去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推力与 ----------力平衡,合力为。 2、甲、乙两同学分别拉弹簧的两端,各用力12N,将弹簧拉成水平,则弹簧测力计

九年级物理 力与运动复习学案 苏科版

第十章力与运动复习教学案 班级:姓名: 【复习目标】 1.认识平衡状态含义,会设计实验探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4.知道惯性,能解释惯性现象,了解惯性知识的应用. 【知识梳理】 (a)安静的蚂蚱 (b) 停泊的船只 (c)匀速上升的潜艇 (d)匀速下降的飞船返回舱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如果处于_________或__________状态,则这几个力称为 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_________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___物体上、大小_______、方向 ___________,且在___________直线上。 “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的相同点是:都满足_______相等,______相反,作用在________直线上,但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是作用在_________物体上的。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____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 状态或_______________状态. 4.力与运动的关系是: (1)力是_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状态. (3)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___. 5.现实世界中_________(有/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如果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那一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且它们相互__________. (a)打出下面的棋子 (b) 离弦飞箭 (c)汽车启动 (d)紧急刹车 6.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____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_______ 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例题分析】 1.静风条件下,一跳伞运动员从高空a点跳伞,他在整个降落过程中只受两个力的作 用:一是___________力,一是____________力.试分析他在整个降落过程中各个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复习导学案 主备人:赵晓芬 授课时间______ 总课时_______ 一、学习目标﹕(1分钟,学生朗读并熟悉) (1)了解命题的概念与命题的构成;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解题; 二、导学思考题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7分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 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第二环节 典例精析(8分钟,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例1、如图,AD=CD ,AC 平分∠DAB ,求证DC ∥AB . 例2、如图,已知∠1=20°,∠2=25°,∠A =55°,求∠BDC 的度数. 例3、如图,BE ,CD 相交于点A ,∠DEA 、∠BCA 的平分线相交于F . 探求:∠F 与∠B 、∠D 有何等量关系? C A B D 1 2

例4、如图,已知点A 在直线l 外,点B 、C 在直线l 上. 点P 是△ABC 内一点,求证:∠P >∠A ; 三、巩固练习(12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反馈) 书中196页19、20、21、35、37题 四、课堂小结(3分钟,学生谈收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什么? 2、我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困惑? 五、达标测评(8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反馈)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 (A)延长线段AB (B)你吃过午饭了吗? (C)直角都相等 (D)连接A ,B 两点 2、如图,已知∠1+∠2=180o,∠3=75o, 那么∠4的度数是 【 】 (A)75o (B)45o (C)105o (D)135o 3、 以下四个例子中,不能作为反例说明“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 是假命题是 【 】 (A)设这个角是30o,它的余角是60°,但30°<60° (B)设这个角是45°,它的余角是45°,但45°=45° (C)设这个角是60°,它的余角是30°,但30°<60° (D)设这个角是50°,它的余角是40°,但40°<50° 4、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之差,则这个三角形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5、如图,△ABC 中,∠B =55°,∠C =63°,DE ∥AB , 则∠DEC 等于【 】 (A )63° (B) 118° (C) 55° (D )62° 6、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 】 (A )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教材196页19、20题 2、教材199页35题 D 第10题

力、力和运动期末复习学案

25牛 力、力和运动期末复习学案 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 。 2.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3.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不改变的是( ) A 、钟摆来回摆动 B 、汽车匀速转弯 C 、正在 进站的火车 D 、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4.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 小孩用力推墙,他 同时也受到墙的作用 C 人坐在软沙发山,可发现沙发凹下去, 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 ,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这个实验分 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A 地球; B 细绳; C 鱼; D 手 13、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 B 足球运动 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人坐在沙发上,沙 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14、一切物体在 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 基础上,经过 得出的。 15、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 的改变、 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必须对物体 ,所以力不是 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 物体运动 的原因。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 物体处于运动状 态,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 物体不受力,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D 只有在 力的作用下,物体才可能运动 17、人走路时,脚被石头绊倒会向 倾倒,这是因为脚碰到石头受阻力 ,而身体上部由于 继续保持原来 状态。 18、火车车厢里的水平桌面上放有一粒钢球,当火车突然由静止变为向前运动时钢球将 ;当火车运动时,钢球静止在桌面上,表明火车在做 运动;当乘客看到钢球突然向前滚动,这表明火车在做 运动;当乘客看到滚珠突然向右滚动,这表明火车在 。 19.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规律,叫物体的惯性 B.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叫做惯性 C.物体只有从静 B .汽车的惯性小D .汽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静止 D .以上都不对 9-2-7所示,当车厢受到水平 B .处于静止状态 C .做与 B .受重力作用 C .受推力和重力的物体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是 牛,方向是 ;若拉着;若提着该物体匀速直线下降时,拉力为 26、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5×103牛的重物,当物体以0.5米/秒的速度匀速提升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牛;当物体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________5×103牛;当物体以1.5米/秒的初速度加速提升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________5×103牛;当物体以1.5米/秒的初速度减速提升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______5×103牛,当物体静止在半空中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________5×103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7、如图所示,哪个图中的两个力是平衡的( ) 28、用电线将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述几对力中属于相互 作用的是A 、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B 、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C 、电灯受到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力 NO:4 第七章《力》单元复习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概念;会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物体质量与重力关系式,并会用公式G=mg进行计算 (3)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知识梳理】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力的产生有且仅有个物体。其中一个叫,另一个叫。 2.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也可以使用物体的发生改变。 3.脚踢足球,球滚动了。这个过程中施力物体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同时脚感觉到了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这说明了。 4.力的、和并称力的三要素。 5.我们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二、《弹力》 1.手压气球,气球会发生。说明。松开手后,气球会自动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这种形变叫做。手同时也感觉到了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

2.弹性限度: 3.测量力的工具是。其工作原理是。 4.弹簧测力计的主要结构:、、、。 5.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注意项: (1)要注意观察、和。 (2)如果指针不在“0”刻度线上,要先。 (3)使用时要保持弹簧伸长的方向和力的方向在。这是防止而产生较大的偏差。 (4)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 7.势能包括和。 三、《重力》 1.重力的产生: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所以说物体的重力是由而产生的,因此,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重力通常用符号表示,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与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其比值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3.重力的方向是的。就是应用了这个知识。4.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对规则均匀的物体而言,重心一般就是它的几何中心,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法来确定。不倒翁为什么能不倒主要是因为它的,重心越越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