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同城化研究——我国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制度设计

合集下载

同城化发展研讨发言稿范文

同城化发展研讨发言稿范文

同城化发展研讨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首先,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同城化发展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议题上,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同城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特色和优势。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优势,因此在同城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其次,同城化发展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合作。

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是同城化发展的关键,需要建立起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最后,同城化发展需要注重公平和包容。

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同城化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需要在同城化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公平和包容,使每个城市都能够从中受益。

总之,同城化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合作。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能够为同城化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

同城化战略研究述评

同城化战略研究述评

同城化战略研究述评作者:汪鹏秦萧沈山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从概念界定、基本特征、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实施措施等方面对国内同城化战略研究综述,评析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重点加强发展阶段、发展路径、组织模式、社会效应方面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同城化战略;述评;实施措施中图分类号:F5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197-0421世纪以来,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促进城市间的联系,但行政区分割导致的市场分割、地方封锁、重复建设等诸多“行政区经济”负面表现阻滞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为了破解“行政区经济”,兴起“撤县并区”的热潮,以减少行政壁垒。

这一措施成本高,且负面效应愈加凸显。

自2003年起,行政区划作为解决大都市区发展协调的手段已鲜有应用[1]。

2005年,《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首次提出同城化战略[2]以来,同城化以其在不改变既有行政层级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创新打破行政区经济的阻滞,被国内城市政府所接受。

如沈阳经济区的沈抚同城化、湖南的长株潭一体化、珠三角经济区的广佛同城化、深港同城化,以及长三角经济区的苏锡常一体化、沪杭同城化,西北地区的西咸一体化、成渝一体化等等。

一、同城化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同城化作为国内首创的概念,其概念界定及内涵阐释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较早明确提出同城化概念的是邢铭(2007)[3]、高秀艳(2007)[4]等。

邢铭(2007)认为,同城化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的特性,通过城市间经济要素的共同配置,使城市间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使市民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的现象[3]。

高秀艳等(2007)认为,同城化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4]。

同城化发展战略思考

同城化发展战略思考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协同
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 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产 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协同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交通网络互联互通, 提高区域内的交通协同效 率。
环境协同
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共同 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区域 内的环境协同发展。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取消户籍限制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同城化发展所需的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建设。
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和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城化发展项目,实现政府与市场 的有效衔接。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01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 鉴他们在同城化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03
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协同性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要注重可持续性和协同性,既要考虑当前的需求,
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要协调好城市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协
同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公路、铁路、航空、 水路等交通方式的建设,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 的交通承载能力。
深圳都市圈:创新与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深圳都市圈注重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推 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创新
深圳都市圈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实现 了跨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

基础设施建设
深圳都市圈通过建设高效便捷的基础 设施,实现了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交 流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
深圳都市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实现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

同城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城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城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同城化服务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城化项目指的是将资源、服务和信息聚焦在同一城市或地区内,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便捷的服务。

同城化项目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信息的精准匹配和实时响应,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同城化项目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电商、外卖、共享经济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我们对同城化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该项目在目前市场环境下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决策参考。

二、市场分析1.同城化服务市场规模同城化服务市场规模庞大,涉及到各个行业领域,包括电商、外卖、打车、家政等。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各地都有数百万的移动用户在使用同城化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同城化服务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2.同城化项目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5G技术的推广,同城化项目将会越来越智能化和个性化。

用户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对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同城化项目在技术上需要不断创新,提高用户体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同城化项目的机会与挑战同城化项目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竞争激烈,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同城化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创新和用户体验成为取胜的关键。

另外,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也是同城化项目面临的挑战,要做好用户数据保护,才能赢得用户信任。

三、项目分析1. 项目定位本项目旨在打造一个一站式同城化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

平台将覆盖生活、出行、购物等领域,提供优惠券、推广活动、预约服务等功能,实现用户需求的实时匹配和满足。

2. 项目优势本项目的优势在于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信息的精准匹配和实时响应,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另外,平台整合了各类资源,覆盖范围广泛,用户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满足多种需求,提高了用户粘性。

2020年沪苏嘉一体化进程中的同城化研究经济学论文

2020年沪苏嘉一体化进程中的同城化研究经济学论文

沪苏嘉一体化进程中的同城化研究经济学论文[摘要]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内主要城市间和相邻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的基本实现,以加快相邻区域内资金、信息、物资、人才等要素资源的无障碍流动与零交易成本为目的的“同城化效应”研究日益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

上海、苏州、嘉兴三市地域相邻、经济相连、交通便捷、产业互补、人文同源、生活相通,拥有着“同城”的深厚基础,同城化将成为沪苏嘉一体化进程中的新趋势。

[关键词]一体化;同城化;沪苏嘉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各都市圈、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的规划,相邻区域与城市之间交通、信息、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更为畅动,跨城的居住生活、购物消费、养生养老、教育医疗等方式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新需求。

相邻城市之间的“同质”发展需求,即“同城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各区域板块正呈现出以“同城化”为导向或龙头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同城化”理念也日益成为相邻城市之间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同城化战略作为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发展模式,和同质的环境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新型地域组合关系,逐渐成为众多相邻区域和城市之间减少交易成本(费用)、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制度安排与务实选择。

从战略规划与构想上看,最早提出“同城化”理念的是深圳与香港;从规划实施看,最早形成“同城化”合作框架和规划协议的是广州与佛山。

但从市场基础条件与一体化体制完善的角度看,目前国内“同城化”发展基础较好的首推长三角地区①。

随着覆盖长三角地区地级城市及主要城镇的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基本形成,区域内主要城市间和相邻城市间资金、信息、物资、人才等要素资源的交流与汇聚不断加剧,使“同城效应”成为生动的现实,区域内各个都市圈也开始以同城化理念和制度安排创新相邻城市之间的发展模式。

从长三角各个城市的地理区位看,苏州和嘉兴与上海相邻最近,分别构成了上海的北翼和南翼。

本期聚焦:开发区研究——开发区再开发路径研究——以南京高新区为例

本期聚焦:开发区研究——开发区再开发路径研究——以南京高新区为例
De eo m e t n ;n e s eln s v l p n e i tn i du e Zo v a
以区建城 ,以开发区为载体推进 城市化 是 中国特 色的当代城 市化模 式。 在当前城市外围增量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而旧城改造逐步完成的背景下. 对于开发 起点『'空间容量大、区位条件优 产权 氐 矛盾小的开发区建成区进行适度合理地 再开发. 有可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 色的城
1我国开 发区再 开发的 必要 性
当前国际产业发 展态势 我 国发展 政策以及开发区自身发展方 向的转变促
使我国开发区必须进行转型再开发 :
11 国际产 业 发 展和 转 移 新态 势 需 要我 .
国开发区重新 “ 择业” 有关研究表 为了有效利用全球 资源 降低制造业成 本,跨 国公司约每 隔2 0年就展开一次全球制造业布局的调 整,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市精明增长和低碳发展之路 ( 王兴平等,
20) 0 9。
2 1 5现代城市研究 01


本 期 聚 焦 :开 发 区研 究
F OCUS: ST UDY ON DE L VE OPME ZONE NT S
正是全球二战以后第三次产业转移带来 的结果.并且正在经历第四次转移 ( 曲建 20) 0 8。第四次产业转移主要是从我国沿 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以及向越南、印度
阵地 。 1 国家 新 的开发 区政 策呼唤 开发 区转变 . 2
发展 方式
以下三个方面 : 其一是 产业格局的调整
即开 发 区既有 的 各 类 产业 所 形成 的经 济
支撑格局发生了变化 不同产业在开发区 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变动,主要表现 为竞争优势 明显的产业逐步 替代相对劣 势产业 其二是产业内涵的提升.即某一 具 有发 展 潜 力或 是 发 展 前景 较 好 的产 业 通过对既有产业环节.尤其是生产制造环 节 的提档升级 提高科 技含量.主要表

中国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制度设计

中国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制度设计

文章编号:1009-6000(2011)06-0007-04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焦张义,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制度设计Research on China’s Urban Cohesion Mode and System Design焦张义 孙久文JIAO Zhang-yi SUN Jiu-wen摘要:本文回顾了同城化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出现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同城化与城市功能耦合及产业优化的关系。

并且归纳总结了4种目前存在的同城化模式,及每种模式的利弊,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同城化模式。

本文的结论是,同城化是区域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作为优化城市功能、协调城市发展的一种手段,通过同城化一个区域可以达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同城化;城市协调发展;同城化模式;城市功能耦合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ourse and problems of the urban cohesion.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urban cohesion and city function coupling through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e paper summarizes four modes of existing urban cohesion,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ode. Finally, we offer an improved mode of city cohes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urban cohesion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hesion can optimize the city func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a region can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enhancing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urban cohesion.Key words:urban cohes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 of urban cohesion; city function coupling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城市化率将在“十二五”期间突破50%,城市化将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一个焦点。

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

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
关键 词 : 同城 化 空 间规 划 区域协 调
Absr c : a e p n t eb c g o n sa d c n o a in ft ee r e c fu b n a e si tg ain t a t B s d u o h a k r u d n o n tto so me g n e o r a ra n e r t h o
化 发 展 的进 程 。如 沈 阳和 抚 顺 山水相 连

市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提出了制定和 实施城市规 划,
要 在城 市 规 划区 内进 行 ,即指 城 市 市 区、 近 郊 区 以及 城 市 行政 区域 内因 城市 建 设
心城市。城市 主导产业在劳动 力 资金 、
技术 方面 的效 率 提高 不 断 形成 更高 收 益 的产 业 类 型 ,原 有产 业 则 向中心 城 市 以
c s si i e ec n r I i e , n o n so ts m ed f in is o u r n n ttt n l u d n e t h a e n Ch n s e ta t s a d p i t u o e ce ce fc re ti si i a g i a c o t e ci i uo i tg a in T e , h p ta mo e a dt e s ai l l n i gc n e t fu b n a e si tg ai n a l a n e rto . h n te s a il d l n h p t a n n o tn r a r a n e rt swel s a p o o t ec n e t esrt ge f h go a p t l l n i gs se r u h o n c i ae iso t er in l a i a n n y tm aes mm e p v t e s ap du .

同城化调研报告

同城化调研报告

同城化调研报告同城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同城化是指不同城市之间物质、人员、信息等的流动和交流趋势越来越明显,距离感逐渐减少,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活便利性需求的提升,同城化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同城化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式1. 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涵盖同城化相关问题的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发给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等群体的人士,并通过在线平台推广,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

2. 深度访谈:采访了10名同城化趋势明显的城市的居民、企业家及相关从业人员。

四、调研结果分析1. 同城化的利好(1)经济发展:同城化推动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互动发展,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

(2)生活便利:同城化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之间交通更加便捷,商品和服务更加丰富。

(3)文化交流:同城化促进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加人们的交流和了解。

2. 同城化的挑战(1)城市压力:同城化导致一些城市的人口过度集中,带来土地、住房、交通等问题。

(2)不平衡问题:同城化对于一线城市的发展更加有利,而一些中小城市因资源和人口流失而面临困境。

(3)社会矛盾:同城化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紧张。

五、调研结论1. 同城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间合作与协调应是同城化的核心思想,需要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

3. 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应结合,推动同城化的健康发展。

4. 将同城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六、建议1. 政府应加强对同城化发展的引导和规划,鼓励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2. 提高交通和通信网络的建设水平,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3. 鼓励企业的跨城市发展和合作,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加强对中小城市的支持,使其能够在同城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七、调研不足与展望本次调研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容量相对较小,针对更多城市和居民的意见进行深入调研,将是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同城化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同城化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同城化研究进展
罗晓璐;尚正永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4(21)7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同城化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与前沿领域。

基于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中同城化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取样数据,利用CiteSpace分析软件,通过文献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共现时间轴和突现词探测等方法,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主题热点的演化路径与阶段特征,梳理了同城化研究的演进脉络。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深化同城化研究的未来展望,即在选择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加强同城化的过程特征与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体制机制创新与具体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

【总页数】5页(P147-151)
【作者】罗晓璐;尚正永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新时代我国影子银行的研究进展和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2.我国老年人劳动供给的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3.基于
CiteSpace的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研究进展4.我国高校旅游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翁军摘要: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我国已形成四大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旨在打造布局更为合理、功能更为完善、联系更为紧密的城市群,通过放大城市群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同城化的关键在于交通,相较于个体交通,公共交通的先行引导作用尤为关键。

应该说同城化公共交通是一项民生工作,更是城市群真正融合的标志。

关键词: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模式一、同城化发展的意义(一)同城化发展模式同城化是指某个地区相邻的两个或者是多个城市为打破以往城市之间的限制,推动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区域市场一体化的一种措施,通过实现资源共享,在根本上强化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这是现阶段城市常用的一种发展措施。

最近,为了推动以及巩固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同城化这种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提高竞争力以及区域联系方面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同城化发展的过程就城市群的发展过程来说,同城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雏形期、融合期和同城期。

雏形期的根本特点在于这个时候的发展水准比较低,中心城市的工业化发展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融合期的根本特点在于这个时候的发展水准有所提升,水平属于工业化的中期,同时水平还在不断提升的阶段,中心城市的职能明显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同城期的根本特点在于这个时候同城化的局势已经形成,城市之间的职能也得到了科学的落实,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的程度较高。

二、同城化的发展条件(一)关联性同城化的基础就是关联性。

在实施同城化的过程中,来自于城市居民们在心理认可最为重要。

唯有进行同城化的两个或者是多个城市中的居民对此进行认同以及富有归属感,才算实现同城化。

关联性体现在同城化城市的人文历史相像的特点,人文历史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同城化。

同城化调研报告

同城化调研报告

同城化调研报告
《同城化调研报告》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同城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同城化是指城市内外部的空间、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互动关系和彼此提供和利用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城化的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同城化调研报告。

首先,我们对同城化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

同城化不仅仅指城市内部的发展和变化,还包括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互动。

而现实中,同城化往往被局限在城市的内部,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并不够紧密。

这也是同城化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对同城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我们发现,同城化在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市内部的交通、环境、资源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同城化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内部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较为疏松等问题依然存在。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同城化的发展。

首先,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同城化发展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城市内外部的互动和联系。

其次,我们建议加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让城市内部的资源更加均衡地分布。

同时,我们也建议鼓励城市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同城化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我们对同城化的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也为未来同城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推动同城化发展的全面进步。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人口流动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不同城市的经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不同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但同城化发展模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发展趋势。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解决城市内部人口流动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

同城化指的是城市内部各个区域间的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趋向同一城市的趋势。

在这种模式下,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实现。

第一、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

公共交通网络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需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交通网络,覆盖城市内部的各个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公共交通网络时,需要考虑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如私人汽车、自行车等)的协调,实现互补与协同发展。

第二、提供适合人们需求的公共交通服务。

公共交通服务需要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为不同市民提供符合需求的交通方式,如营造无障碍环境,提供无票制度等。

此外,公共交通服务还需考虑到人们的舒适性,包括车辆整洁、空调设施、座椅舒适等方面。

第三、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公共交通系统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具有重要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意义。

因此,需要将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使公共交通成为将来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下,城市要实现公共交通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大政府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经费支持,提高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质量,实现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鼓励企业参与。

除政府投入以外,需要鼓励企业进行公共交通投资,并提供优惠政策,以引导企业大力投资于公共交通发展。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

当前,科技快速发展,需要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公共交通发展中,实现公共交通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升级,同时也能增加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并提高游客体验。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持续扩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已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城市同城化的趋势下,人们对于公共交通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探究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快速、便捷出行的需求,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研究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寻找更加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分析目前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城市发展规律,还可以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可以加深对城市交通发展的认识,为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研究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完善城市交通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城市交通事业迈上新台阶。

2. 正文2.1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加强城市内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面和运行效率,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便捷和高效发展。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增加的背景下,构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任务。

需要了解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情况,包括线路覆盖情况、运行效率、客流量等数据,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发展和交通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居民出行效率和舒适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这一背景下,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逐渐兴起,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将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资源整合,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城市内部交通的畅通和互联。

这种发展模式在传统城市公共交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层次的创新和改进,更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促进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探究与实践,需要结合实际城市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探索适合城市的发展路径。

首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必须紧密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等情况,合理规划车站布局和线路设置,建立起系统完备的交通网络。

其次,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引入智能调度系统、电子支付系统等新技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此外,在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过程中,还需注重保护环境、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探究与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

企业要积极投身到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中,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管理,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

总之,同城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城化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同城化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同城化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篇一同城化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同城化综合交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城化综合交通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群内的通勤效率,还可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前同城化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同城化综合交通的高质量发展。

二、同城化综合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目前,同城化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公交线路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群内的交通压力,提高了通勤效率。

然而,部分地区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同城化综合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服务公共交通服务是同城化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同城化区域内的公共交通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服务水平不高、线路覆盖不全等问题。

此外,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影响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交通管理体制同城化综合交通的发展需要统一的交通管理体制来协调各方利益。

然而,目前同城化区域内的交通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分割现象,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三、对策建议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同城化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同时,应注重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加强枢纽站点的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政府应引导公共交通企业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优化公交线路和班次,提高车辆准点率。

同时,应加强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交通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同城化综合交通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区域内各城市的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各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个区域的交通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一 个 非 常重 要 的问题 。 1同城 化 的概 念 , 内涵 与 趋势
益 激 烈 。 如 何 把 城 市 做 大 做 强 ,成 为 地 方政 府 最 为关 心 的话 题 。而城 市 协调 发 展 、功 能 互补 的理 念 没有 得 到应 有 的
重视 。 目前 , 个 地 方政 府 的 各 十二 五
功能的大城市能够影响次级城市的经济 文化和社会发展 。城市功能耦合是指参 与同一区域 内的两个或者多个城市根据 城市等级 城市差异 ,专业化 自身的功 能 ,使 区域内城市中形成功能差异,职 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 市群 ,从而促进
区域竞 争力 。 同城 化 的 目的 正 是 为 了实 现 区 域 内 城 市 功 能 协调 互补.增 强 区域 竞 争 力。 同 城化 可 以作 为 区域协 调 城 市功 能 的一 个 手 段 ,通 过 同城 化 的 方 式 建 立一 系
省份提出促进省内城市同城化的发展目
标 ,然 而 同城化 的内 涵究 竞 应该 如 何 理
解,目前还没有定论。 11同城 化提 出的背景 .
要 深 入了解 同城 化 的概 念 就 必须 对 同城 化 提 出 的背 景 进 行 初 步 了解 在 2 世 纪初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促 使 城 市 1
规 划 向社 会 公 布 .其 中 同城 化 成 为 一 个 热 点 。广 东 提 出加 速 广 佛 同城 化
国内同城 化 的概 念 是 20 年 在《 05 深 圳 23 0 0城 市 发 展 策 略 》 中首 次 提 出来 的。 20 0 8年 I 月 3 目 国务 院 正 式批 2 1
随着 中国 经济发 展 ,城市 化 进程 的
不断 加速 . 国城 市化 率 将 在 十二 五 ” 我
多个 省份 将 同 城 化作 为 十二 五 发 展
的一 个 重点 。同城 化 理 念 引发 的广 泛关
期 间 突 破 5 % 城 市 化 将 成 为 我 国 0
注和地 方政 府对 同城化 的重视能否促
要 (0 2 8—2 2 0 00年 ) 明 确 提 出要 强 》
制 。主 要包 括 : 公共 决 策 机 制 规 划 协 调 机 制、 政 策 环 境 协 调 机 制 专 项 事 务协 调 机 制 等。 目的 是协 调 城 市 间利 益 , 促 进城 市 间产 业合 理 流 动 ,优化 城 市 功 能 实现 城 市 间功能 互补 ,协 调发 展 。
本 期 聚 焦 :同 城 化 研 究
F OCUS:S UDY TIS NTE ATI T ON CI E I GR ON
本期聚焦 :
同城化研究
近年来 , 随 着城 市经 济 实力 的进 一步 提 升。 及连 接 城市 间的 快速 伴 以 交通 系统 建设 的不断 增强 , 市 间的联 系日益扩 大 , 时, 城 此 城市 问急需寻求 新的治 理模 式 , 行 制度创新 , 突破 “ 进 以 行政 区经 济 ” 由此 , 同城 化现 象应
运而生。
同城化现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 它的
出现 一方面 实现 了区域 问的资源共 享 、 统筹协 作, 促进 了区域经 济的整 体竞 争力, 另一方面 , 但 它的 出现也 产生了一些 亟待解 决的新 情况 、 新问题 。 譬如, 同城化 中, 产业 的转 移以及 交通 的便 利 , 更多 的人员 选择 跨城 使 通 勤 就业 。 在劳 动力 进行 频 繁流 动和 转移 的过 程 中。 但 其社 会保 障权 益如 何携 带7 会保 障的跨 地 区接 续 问题和 社会保 障 水平的地 区差 异问题 如何 社 解决7 这些 问题如果不在政策上有所对接和突破, 就会阻碍同城化的进程 与发展 。 同城化 的目的虽然是 打破 行政界 线 , 谋求 区域共 同发展 。 由于各 但 级 地 方政 府为 了追 求和 保护 自身利 益 , 往按 各 自的行政 区制定 经济 和社 往 会发展 规划 , 乏区域 整体规 划 。 缺 或者 即使 有 区域 整体规 划 , 由于缺 乏有效 的协调机 制 。 以及 明确 的责权界定 。 往往 成 为一纸 空文 。 各地方 政 府各 自为 政。 造成重复建设、 产业结构雷同、 设置交易壁垒等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
如何从规划以及管理体制上解决问题? 此外, 同城化趋势中的核心城市, 其 城 市资 源要 素由于 同城 化带来 的外 来 冲击而 不断 流 向周 围城 市 从而 引起 投资下降、 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就业机会和税源减少等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
其城市布局 . 要素配 置 . 市 管理将如 何走向和应对 ? 城 本 期 主题 文章 主 要从我 国 同城化 发展 的 模式 , 会保 障 问题 同城化 社
摘 要:
本 文回顾 了同城 化产 生 的背景 、发展 历程 、出现 的 问题 ,从理 论 上分 析 了同城 化 与城 市功 能耦
合及产业优化的关系。并且归纳总结了 4种目前存在的同城化模式.及每种模式的利弊.最后 本 文提 出 了一 种 改进 的同 城化 模式 。本文 的结 论是 ,同城化 是 区域 城市 发 展到 一定 阶段 的 产物
随 着 城 市 化 速 度 的 提 高 , 城 市 间
联系将越来越紧密、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如何 引导城 市 有序 合 理 竞争 ,避 免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重 复建 设 和产 业 雷同 ,解决 超
级 城 市和 特 大城 市 的城 市 病 已经 成 为一 个 急 需 考虑 的 问题 。 目前 , 多个 省级 政 府 提 出同城化 的发 展 理 念 希 望 用同城 化 的方 法优 化 区域 内城 市 发 展 格局 ,增 强 区域 竞争 力。 从 本 质 上讲 ,同 城化 的 理 念 与 城 市 协 调 发 展 的理 念 具 有一 定 的共 同 点 ,都 是 为了促 进 城 市 协 调 发 展 。 同城 化 的实 施 是 有利 于城 市 协 调 发展 的 . 同城 化 未 来 的 发 展 趋 势 也 应 以协 调 城 市 发 展 、促 进城 市 功 能 互补 为 目标 。但 是 同城 化也 要满 足 一定 的 条 件 不是 所 有的 区域 性 城市 都 可 以 实施 同 城化 战 略 。 目前 ,我 国的 同城 化 实 践 还停 留 在减 缓 交 通 成 本 促 进 要素 流 通 的环 节 建 立 协 调城 市 间利 益 的制 度 安排 将 是我 中突 国同城 化 的 未来 趋 势。 2 同城化 过 程中 的城 市 功能 耦 合与产 业 布局优 化 21城市功 能耦合 .
趋势中的消费空间重构以及区域协调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同城化 现象在我国还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事物, 对它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和 深入 , 期望通过本期主题能使更多专家学者对同城化现象进行关注。
6 现 代城 市 研 究 2 1 6 01
焦义 久』 慧 孙文’ 张 I . .
文章编号 :0 9 6 0 (01 6 0 0— 4 10 - 0 02 1) — 0 7 0 0 中图分 类号: 21 F9 文献标 识码 : A 作者简介: 焦张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 与城市经 济研究所博 士生 男.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 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 研究所教授 . 士生导师。 博
进 城 市 协 调 发 展 .避 免城 市 间 恶 性 竞
“ 十二五 期间的一 个焦 点。而在城市
化 快 速 发 展 的过 程 中,城 市 间的 竞争 日
争 7 何 界定 同 城 化 的概 念 、深 化 同城 如 化 的 理念 ,把握 同 城化 的趋 势 通 过 同 城 化引导 城 市发 展 有、 福建推出 厦 漳同城 化 山西推 出 太 原榆次 同城
化 ,四J』 出 成 德 绵 乐 同城化 等 等 t 提
复的 《 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 划纲
2 1 6 现代 城 市 研 究 01

本 期 聚 焦 :同 城化 研 究
F OCU ST Y TIS NTE ATI S: UD ON CI E l GR ON
13同城 化的进展 .
特 殊 功 能 .主要 包括 商务 金 融 科 教 、 国 际交 往 等 功 能。一 般 而 言 ,具 有 高 级
化 广州 佛 山同城 效 应 ,携 领珠 江 三 角洲 地 区打 造 布局 合 理 、 功 能完 善 、联 系紧 密 的 城 市 群 。 自 20 0 5年 之 后 ,多 个
可 以作 为 优化 城市 功 能 协调 城市 发展 的 一种 手段 ,通 过 同城 化一 个 区域 可 以达 到提高 区域竞
争 力的 目的 。
关键词 : 同城 化 城市 协调 发 展 同城 化模 式 城市 功 能耦 合
Ab t a t s r c :Th a e e iwst e b c g o n , e eo me t o re a d p o l ms o eu b n c h s n e p p r v e h a k r u d d v l p n u s n r be ft r a o e i r c h o I h sp p r we a ay et e r l in b t e n i d sra p i ia in u b n c h s n a d ct u ci n n t i a e , n l z h ea o ew e n u tilo t z to , r a o e i n i f n t t m o y o c u l gt r u h t e rtc l e s e t e . ep p r u ma i e o rm o e f xsi g u b n c h s n o p i h o g h o e ia p r p ci s Th a e m n v s rz sf u d so it r a o e i . e n o a da v n a e n ia v n a e f a h mo e F n l , fe n i r v dm o eo ct o e in T e n d a t g s dd s d a t g so e c d i a l weo f r a y a mp o e d f i c h so h y p p r o c d st a h r a o e i n i a n vt be r s l o r a e eo m e ta d u b n c h so a e n l e h tte u b n c h so s n i e i l e u t fu b nd v lp c u a n n r a o e in c n o tm i et e ct u ci n a d c o d n t n o r a e e o me ta d a r g o a c iv h a p i z h iy f n to n o r i a i fu b n d v l p o n n e i n c n a h e e t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