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题型二:力的分类
-题目:请说出三种力的分类,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力的分类有三种,分别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例如,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是重力,弹簧在拉伸或压缩时的力是弹力,物体在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是摩擦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力的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4)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5)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理解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以及力的单位牛顿(N)的含义。
(2)力的分类:区分不同类型的力,并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以及不同力的作用效果的差异。
4.科学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讲解力的分类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方式等。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1.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力的示意图、实验图片和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同时,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掌握力的概念,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示例图。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木块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区别。
3. 演示:用实验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绳子拉动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等。
4. 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力的示意图示例图上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接触力:弹力、摩擦力等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标注在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纸上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人教版八年级教案:第七章力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有力和重力两种;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和作用效果。
2. 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介绍力的符号“F”和单位牛顿(N)。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有力和重力,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力。
6.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7.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计算和应用,如用力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方法、作用效果、分类。
七、作业设计(1)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足球飞出去。
(2)拉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
2. 答案:(1)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拉扯弹簧测力计,人对弹簧施加力,使弹簧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易于理解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例题,使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作用效果。
但部分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7. 1力【学目】1.通活和生活感觉力的作用成效,理解力的看法和知道力的位。
2.知道力的三因素,会用力的表示表示力。
3.知道物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相关象。
要点点:1.力的表示画法。
2.依据物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解相关象。
学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成效学指:本 P2、 P3 文字内容和插,基本看法、定用笔做上号,能用心的两种作用成效。
【自学】1.我常通力的作用成效来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生改,明:力可以使物体生形。
2.力是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最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F 表示,力的位是牛,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蛋所用的力大是__1__N。
【合作研究】教巡指一、演示 P3 后同学回答以下:1.由甲和乙你看到小球的状生怎的化?答: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快,乙小球的运方向改了。
2.什么会生些化?答:因遇到力的作用。
二、 1. 用磁凑近一挂起来的小球( 不要接触) 。
察到的象:小球会 ( “会”或“不会”) 被磁吸引。
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 “有”或“没有” ) 力的作用。
2.下边的两物体必定有力的作用?察下,能明甲乙两物体必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互相接触的物体在什么状况下才会生力的作用?【展现交流】教掌握状况【精点】1.力的作用成效是:①力能使物体生形,②力可以改物体的运状。
2.物体运状的改包含速度大小的改和运方向的改。
3.力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的推、拉、提、⋯⋯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互相接触的物体不必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互相。
5.不互相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即】1.一个物体做匀速周运方向不停生改,从空中自由着落的物体运速度大小生改。
2.以下关于力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B)A.一个物体就能生力的作用B.有施力物体就必定有受力物体C.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之不行能有力的作用D.相互直接接触的物体之必定有力的作用学内容二:力的三因素和力的表示学指:本 P4 文字内容和插,基本看法、定用笔做上号,熟力的三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7章力教学设计
2.利用实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小组合作任务:
-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力的合成或分解问题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开展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互相提问、解答,共同提高。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事项:
1.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及时复习、总结所学知识。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对本章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设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实现共同进步。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翻转课堂、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定义力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力的种类;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问题。
2.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个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本质和种类。
2. 给学生讲解、演示、实验: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些力的作用。
3. 教师以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认识,然后利用实验和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做题方法。
4.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5. 总结:
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总结,既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采用互动
式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质和种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学生:30把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
人推车……(学生举例)(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的示例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物品。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的实例,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提书包;(2)拉窗帘;(3)推小车。
(1)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2)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良好。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分类和计量单位。
2. 理解力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的条件。
3. 学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力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条件。
2. 了解力的分类和计量单位。
3. 学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 介绍力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 介绍常见的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2. 力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条件:- 解释力的作用特点,如大小、方向等。
- 分析力的相互作用条件。
3. 力的计量单位:- 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 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和计量单位的关系。
4. 力的平衡问题:- 引入力的平衡概念,解释力的平衡条件。
- 运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和巩固力的概念和分类。
3.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特点、相互作用条件和计量单位。
4. 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完成课堂练。
2. 能够准确运用力的概念、分类和计量单位进行解题。
3. 参与实验和讨论,积极思考力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条件。
4. 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能够独立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5. 教师观察评价。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学教案第七章力本章内容概述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本章共分3节: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力的影响因素.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4课时:第1节力1课时第2节弹力1课时第3节重力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1节力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2.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3.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2.在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准备】磁铁、小钢球、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多媒体设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方的?圆的?还是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1.认识力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师通过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人推车时,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这是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而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加了一个吸引力,这是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力呢?请同学们试着归纳.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师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物理学中的单位就用牛顿的名字命名.)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皮球,皮球变瘪了.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料在吸管中上升.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用力拉弓.(让学生观察跳板、弓的变化.)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师好,下面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踊跃回答,并分析判断力产生了哪种作用效果.(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其原因.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教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 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 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 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图b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答案: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形状发生改变(a)(b)知识点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师力的作用效果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大家动手实验: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观察刻度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用力越大,形变就越大.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演示实验5:请两个同学(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男生),大个子男生在门里离门轴很近处向外推门,小个子男生在门外(远离门轴的拉手处)向里推门,要求两人尽自己最大的力推,看谁取胜了.(如图结果是小个子男生轻松战胜了大个子男生)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所用力的作用点有关.演示实验6:用一个钢球沿不同的方向撞击另一钢球,学生观察钢球运动轨迹的变化.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师这在打台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应用到,同学们有体会吗?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仔细观察下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正常解析:图中第一次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第二次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显然弹簧的形变与力的方向有关.答案: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2.力的示意图师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要采取力的示意图的方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4页图7.1-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意图特点.板书:物理学中通常将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也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斜向上30°角,大小标明10N.答案:如图乙所示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同时提醒学生在作图时,要注意:同一图中如果表示多个力时,受力的大小不同,线段的长度也应该不同,即力大的线段长些,力小的线段短些.板书:同一图中,表示多个力时,比例要一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的位置如何表示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位置,则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力的方向,把它们看作是在同一个作用点上,这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有影响的.知识点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知道,当我们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实验1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分析,发现: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实验2 两只弹簧互相拉伸:(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表明了什么?生:现象:两个弹簧都拉长了;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操作下列实验:(1)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感觉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觉到疼吗?(2)用手拍桌子.(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教师结束语】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初次接触力学知识,明白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而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可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2.本节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实验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体会力的实质、特点、作用效果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透过现象提炼实质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学板书第2节弹力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知识点1【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1.弹性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2.弹力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3.塑性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于弹性.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4.弹力的性质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学生举例:①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②跳水运动中 1m板和 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③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同步教学设计)我设计的这节幼儿园物理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存在,并初步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描述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并能够用物理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气球、绳子、木块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例子,如扔纸飞机,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使用弹簧测力计,展示不同大小的力对物体的影响。
4. 实践:让学生分组,用气球、绳子、木块等教具,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和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 练习:让学生用白纸和笔,画出自己实验中观察到的力的作用情况。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力的存在,并能够用物理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2.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学生的练习和课堂表现,反思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物品,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对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力的存在,并能够用物理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同时,也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描述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物理课时,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1节力教学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5.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投影“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讲授1. 力是什么师引导提问: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力的存在;工人用了力;车受了力。
师: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下列实例,引导学生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归纳总结。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和单位。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了解力的计量单位;2. 能够描述力的作用效果;3.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搬砖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介绍力的计量单位,即牛顿(N)。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力的大小。
三、课堂实验(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思考力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鼓励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思考力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继续深入讲解力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物理基础。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七章《力》整体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教材中本章的课后习题,重点加强对力的概念、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力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例如,计算某种常见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及作用效果,或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6.掌握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分析物体运动中的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推理法等,进行物理现象研究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的理解;
2.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的掌握与应用;
3.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4.常见力的产生原因、大小计算及其作用效果;
5.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计算;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请学生结合本章学习内容,思考力学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重视作业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Leabharlann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学生:30把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
人推车……(学生举例)(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
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
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2.分析罗列的现象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3、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活动三:体会力的大小。
手托物理课本的力大约是3牛。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4、力的三要素活动四: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推凳子:①用同样大小的力在凳子中间,向不同方向推凳子②用不同的力向同一方向推凳子③用同样的力,向同样的方向,分别在凳子上方和下方推凳子。
三次产生的效果一样吗?师生分析:可见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这就是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师:可见要想把一个力完整的表示出来,就要把力的三要素都要显示出来。
请大家阅读课本看怎样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
试试看:在右图中画出用10N的力水平向右拉小车,若还有一个6N的力水平向左拉,怎样画?小组讨论。
(选一个同学黑板展示)师生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进行纠正强调。
画力的示意图方法:1.确定受力物体;2.在受力物体上找好作用点;3.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 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举例(4)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第二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2、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弹力教学课件;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弹簧球、木板、钩码、铁架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学生活动后汇报)[生]钢尺或钢锯条,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生]我们平时用的橡皮用力扭时也会发生形变,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状. [生]女同学扎辫子用的橡皮筋也是用力拉时能变长,松手后恢复原状.[生]用力按皮球时,球会凹下一个坑,松手后恢复原状.[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生]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生]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生]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师]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塑性的物体.二、进行新课1.弹力[师]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 forcc),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 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1)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师]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生]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师]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同学们讨论后汇报交流)[生]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生]跳水运动中1m板和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生]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生]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 [生]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生]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 [生]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大家能说出这么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说明在乎时的生活中大家一定是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了,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老师今天正好带来了一个拉力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师]在他们拉这个拉力器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生]他们拉得不一样长,女同学拉得较短,男同学拉得较长.[师]拉力器被拉的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长短不同,说明了两个同学力的大小不同.[生]可以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来判定力的大小.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交流)[师]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制作的过程.[生](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2)将0.5 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3)分别将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师]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生]将0.5 N、1 N、1.5 N、2 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生]我们组把弹簧下面加了一根线,可以方便挂上物体测量.[生]我们组在弹簧的最大端固定了一根指针,可以使读数更方便.[师]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生]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师]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生]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师]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学生演示,结束后同学们交流)[生]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学生示范).[生]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生]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三、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可以先讨论一下.[生]今天的这节课,我知道了测力计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自己制造测力计,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身边很多平时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利用,比如一块小纸板、一根弹簧、几个钩码就能做成测力计.以后我们应多动脑、多动手,提高自己的能力.板书设计: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第三节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