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课赏析导读
历代书论
本立而道生《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
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
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导入语:1.讲精彩的书法家的故事(另述)。

链接艺术品市场-图/文,引起兴趣、注意力。

2.畅所欲言“国学复兴”话题,引导思考。

3.思维再引导,提
供参考问题---(另述)
古今---同/异(的基本概念)—字/词/文/书/画/写/道/意/思想/科学/格物至知/宇(古之时间也)宙(古之空间也)……
历史的变化/不变;天还是那个天!?人不是那个人!今天是一个幸会和有缘,一起探究学习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书法史及作品。

希望你能感到
其中的赏心悦目,明白其中的深刻意义。

(下课)和每个人的关系—是舍弃毛笔字不闻不问?还是参与研习传承发扬?发烧友!
讲述的内容要点:
上世结绳而治,
自伏羲画八卦,而文字兴焉。

于是始作
《易》
八卦,以垂宪象。

黄帝之史
仓颉
,初造书契造字。

画,分也,界限也。

硬笔和
毛笔
《尔雅·释丘》:“途出其右而还之,画邱。

”注言:为

所规画。

《释名》:“道出其右曰画邱。

人尚右,凡有指画,皆尚右。

”故用右手画字。

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皆当不忘画字之义, 为侧,为勒,为弩,为趯,为策,为掠,为啄,
为磔 当

守画字之法。

盖画则笔无不直,笔无不圆,而字之千变万化,穷工极巧,从此出焉。

乃后人不曰画字,而曰写字。

写有二义:《说文》:“写,置物也。

”《韵书》:“写,输也。

”置者,置物
之形,输者,输我之心。

两义并不相悖,所以字为心画。

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
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

无怪书道不成也。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
教国子先以
六书(造字法)。

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
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会添翰墨之香(点题)基本常识
也是基本知识点概念 写-画 思想感情 人-人本-民族-状况 识字 写字 书法史 艺术 人文 文字学科 素质 涵养 生活 方式 特长 喜好 文化理念 信念 古代 现当代 未来
人即蕴涵了古代,又承载了未来……《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清人冯班说:“学书无他秘,唯用笔与结字耳。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汲冢书、(注意)学习之版本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
笔毛笔硬笔执笔下笔(落笔)行笔运笔收笔..毫墨汁条色料
纸生熟兼
砚初学用一般碟子即可
印款装裱…..一门技艺
字字形笔画线条……笔顺笔意……
体书体风格意蕴……结构/间架…….
法方法笔法章法“永”米字格九宫格摹临写画……按下提上运行(平移)绞转逆-向(顺)-
背—呼应中锋侧笔方圆轻重缓急(迅速)
节奏……由一家一体入,融用百家之长,自
然----学无止境!
真书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垂露悬针
精品书法作品,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
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

魏晋人书风的韵致不复存在。

究其原因,魏晋人顺应汉字本身的形态,自然各尽其妙,而唐人心理负担太重,有违八法笔势,自然落入“俗书”。

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

一笔书笔不厌精手不厌熟
【秦朝书论】李斯·用笔法
【两汉书论】赵壹·非草书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魏晋书论】钟繇·用笔法
王羲之·自论书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南北朝隋】王僧虔·笔意赞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虞龢·论书表
颜之推·论书
庾肩吾·书品
【唐代书论】孙过庭·书谱序
欧阳询·传授诀
虞世南·书旨述
徐浩·论书
李阳冰·论篆
张怀瓘·书估
张怀瓘·文字论
【宋代书论】欧阳修·六一论书
米芾·海岳名言
【元代书论】吾丘衍·学古编
【明代书论】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祝允明·奴书订
王铎·论艺摘录
【清代书论】刘熙载·书概
朱履贞·书学捷要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
傅山·散论宋曹·书法约言笪重光·书筏
钱泳·书学周星莲·临池管见杨守敬学书尔言(民国)
蔡邕九势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卫铄·笔阵图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 ”[横折钩] 劲弩筋节。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右七条笔阵出人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
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
勿传非其人也。

欧阳询·八诀
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ㄟ[捺]一被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疏密欹正。

筋骨精神,随其大小。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欧阳询·三十六法
1.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

高宗《唱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2.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

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辶”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
重叠而就简径也。

3.顶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曡”、“壘”、“藥”、“鸞”、“驚”、“鹭”、“鬐”、“聲”、“醫”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
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4.穿插: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禹"、“爽"、“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之类,《八诀》所谓四面停
匀,八边具备是也。

5.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

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

相背如
“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6.偏侧: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

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幾"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类。

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

《八诀》又谓
勿令偏侧,亦是也。

7.挑¤: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
下¤之,使相称为善。

8.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

如“马"旁、“糹"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

如“羉[上无四]"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糹"出;如“辦"字,其中近下,让两“辛”出;如“鸥”、“鶠”、“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防碍,然后为佳,此类严也。

补空: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

如“袭”、“辟',、“餐',、“赣
',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如《醴泉铭》“建"字是也。

9.覆盖:如“宝”、“容”之类,点须正,画须圆明,不
宜相著,上长下短。

10. 贴零:如“令"、“今"、“冬"、“寒"之类是也。

11. 粘合: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是也。

12.捷速:如“凤"、“风”之类,两边速宜圆¤,用笔时左
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是也。

13. 满不要虚:如“园"、“圃”、“图"、“国”、“回"、“包"、“南”、“隔”、“目”、“四"、“勾”之类
是也。

14.意连:字有形断而意连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类是也。

15. 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头、“穴"、“宀”、“榮字头”头,“奢”、“金"、“食"、“夅”、
“巷”、“泰”之类是也。

16.垂曳:垂如“都”、“鄉”、“卿”、“卯”、“夅"之类,曳如“水"、“支”、“欠"、“皮"、“更”、“辶”、
“走"、“民”、“也"之类是也。

17.借换:如《醴泉铭》“祕”字就“示”字右点,作“必"字左点,此借换也。

《黄庭经》“¤”字,“¤”字,亦借换也。

又如“靈,,字,法帖中或作“¤”、或作“小",亦借换也。

又如“蘇”之为“蘓”、“秋”之为“秌",“鹅”之为“¤[上我下鸟]”,为“¤[左鸟右我]”之类,为其字难结体,故互换如此,亦借换也,所谓东映西带是也。

18.增减: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之为“¤”、“建”之为“¤”,是也。

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之为“¤”、“美”之为“¤"。

但欲体势茂美,不论
古字当如何书也。

19.应副: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

如“龍”、“詩"、“讐”、“轉”之类,必一
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也。

20.撑拄: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可观。

如“可"、“下”、“永"、“亨"、“亭"、“宁"、“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
“于”、“弓”之类是也。

21..朝揖: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顾,两文成字者为多,
如“邹”、“谢”、“锄”、“储”之类,与三体成字者,若“讐”、“斑”之类,尤欲相朝揖,《八诀》所谓迎相顾揖是
也。

22.救应: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
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23.附离: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飛"、“起”、“超”、“饮”、“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类,以小附大,以少附多
是也。

24.回抱: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
也。

25.包裹:谓如“园"、“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者也;“向"、“尚",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匮”、“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

26.却好: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

27.小成大:字以大成小者,如“门",“辶”下大者是也。

以小成大,则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谓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后一“\[捺]",“宁”字只在末后一“]",“欠”字一
拔,“戈"字一点之类是也。

28.小大成形:谓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势也。

东坡先生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结密,
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矣。

.29.30.小大大小:《书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

譬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间,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

或曰:“谓上小下大,上大下
小,欲其相称。

"亦一说也。

31.左小右大:此一节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
结字,易于左小而右大,故此与下二节,著其病也。

32.左高右低左短右长:此二节皆字之病。

不可左高右低,是谓单肩。

左短右长,《八诀》所谓勿令左短右长是也。

33.褊:学欧书者易于作字狭长,故此法欲其结束整齐,收敛紧密,排叠次第,则有老气,《书谱》所谓密为老气,此所以贵
为褊也。

34. 各自成形: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

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亦然,要
当消详也。

35.相管领: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
上,左右亦然。

36.应接: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

两点者如“小"、“八"、“忄"自相应接;三点者如“糹"则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点如“然"、“無"二字,则两旁二点相应,中间接又作灬亦相应接;至于丿、\[捺]、“水"、“木"、“州"、“無"之类亦然。

已上皆言其大略,又在学者能以意消详,触
类而长之可也。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

其次纸笔精佳。

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张怀瓘·书断。

文字论
书断列传第一: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汲冢书、李斯、萧何、蔡邕、崔援、张芝、张昶、刘德升、师且官、梁鹄、左伯、胡昭、钟繇、钟会、韦诞。

书断列传第二:王羲之、王献之、王修、荀舆、谢安、王廙、戴安道、康昕、韦昶、萧思话、王僧虔、王融、萧子云、萧特、智永、智果。

书断列传第三:唐太宗、购兰亭序、汉王元昌、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高正臣、王绍宗、郑广文、李阳冰、张旭、僧怀素。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可谓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

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草创立体,后其因循著名。

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

同乎糟粕,其味可知。

不由灵台,必乏神气。

其形悴者,其心不长。

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

有若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

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

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孳乳浸多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

虞世南
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

赵孟頫是元代书坛当之无愧的大师,中国书法又一座丰碑。

赵集贤云:“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


字无所谓山林、台阁也,古来书家,类多置身廊庙之士,若终身隐沦者,恐亦不少,而其书之传与不传,或传之远与近,虽各因名位为显晦,而诣之所至,不可磨灭。

且有学问经术超越寻常,反为书名所掩者,盖亦有数存乎其间也。

自帖括之习成,字法遂别为一体。

土龙木偶,毫无意趣。

矫其弊者,又复貌为高古,自出新奇。

究之学台阁者,趣入官样,学山林者,流为野战。

皆非书家正法跟藏也。

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

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

周星莲·临池管见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

初名日旿,字午亭,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1840年中举,官知县、教习知习。

以书名海内。

字有九宫,分行布白是也。

右军《黄庭经》、《乐毅论》,欧阳率更《醴泉铭》、《千字文》,皆九宫之最准者。

其要不外斗笋接缝,八面皆满,字内无短缺处,字外无长出处,总归平直中正,无他谬巧也。

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

知书道,
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运指不如运腕,书家遂有腕活指死之说。

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飞,此就字体言之。

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所谓落笔先提得笔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著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

笔机到则笔势劲、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帖为百代书法模楷,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欧、颜大小字皆方;虞书则大小皆圆;褚书则大字用方,小字用圆。

究竟方圆,仍是并用。

以结构言之,则体方而用圆;以转束奇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又晋人体势多扁,唐人体势多长。

合晋、唐观之,惟右军、鲁公无长扁之偏,而为方圆之极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看天分做去,天分能到,则竟到矣;天分不能到,到得那将上的地步,偏拦住了,不使你上去,此即学问止境也。

但天分虽有止境,而学者用功断不能自画,自然要造到上层为是。

惟所造之境,须循序渐进,如登梯然,得一步进一步。

《书》曰:若升高,必自下。

言不容躐等也。

今之讲字学者,初学执笔,便高谈晋、唐,满口羲、献。

稍得形模,即欲追踪汉、魏。

不但苏、黄、米、蔡不在意中,即欧、虞、褚、薛以上溯羲、献,犹以为不足。

真可谓探本穷源,识高于顶者矣。

及至写出字来,亦只平平无奇。

噫,何弗思之甚也!余亦曾犯此病。

初学时,取欧书以定间架,久之字成印板;因爱褚书跌宕,乃学褚书,久之又患过于流走。

此皆自己习气,与欧、褚无干。

如是者亦有年。

嗣后,东涂西抹率意酬应,喜作行草。

乃取怀仁所集《圣教》,及《兴福寺断碑》、孙过庭《书谱》学之,对帖时少,挥洒时多,总觉依稀仿佛,无有是处。

及阅近世石刻墨迹,颇有入处。

再阅同时书家真迹,反觉易于揣摩。

而尤难于学步,乃叹自己学问不但远不及古人,且远不及今人。

于是将今人笔墨,逐一研究。

时而进观董、赵诸公书,更长一见识焉;又进而观宋人碑帖,又得其解数焉;又进而摹欧、虞、褚、薛、颜、柳、徐、李诸家书,巳略得其蹊径焉;再上而求右军、大令诸法,已稍能寻其端倪焉,至此,乃恍然于前此之取法乎上者,真躐等而进也。

近又见得颜鲁公书最好,以其天趣横生,脚踏实地,继往开来,惟此为最。

昔人云:诗至于美,书至鲁公,足叹观止。

此言不余欺也!余书无所得,惟屡疑屡悟,或出或入,不敢谓三折肱于此,而于书中甘苦尝之久矣。

因书之以为知书者告。

明代人李淳八十四法
黄自元九十二法
敦煌书法史及作品览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