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笔记(精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夏:“天下为公”(夏禹)——“家天下”(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评价:是历史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2.商:(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
二、★西周
1、分封制:★封建-“封邦建国”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牧野之战,推商建西周)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封国内享世袭统治权。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提供军赋,力役
(5)●特点:①同姓王族占主体,居富庶,战略要地
(血缘内聚力转化政治向心力)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③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具一定分离性和独立性。

⑹作用:①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西周统治区域;
②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③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⑺衰落:受封诸侯国本身具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落
衰落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表现:诸侯争霸2、宗法制:
(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
③大、小宗→血缘:兄弟;政治:君臣
④社会等级森严
(4)作用:①西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②后世:认祖归宗的思想,注重家庭建设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是宗法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②大、小宗关系相对
③大、小宗血缘:兄弟;政治:君臣
④社会等级森严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帝国的建立,统一
1、秦的统一: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意义:结束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战乱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史实:北击匈奴,収河套地区,筑长城、开“直道”;
平定岭南,开灵渠(湘江,漓江水系);
开“五尺道”,任命官吏,开辟西南。

(2)意义:加强北方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
3、评价(意义):①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建中央集权制度
1、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大规模推行(确定):秦
(2)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特点(与分封制相比):
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巩固:西汉郡国并行制。

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评价:①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管辖;
②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三、★百官公卿专制主义确立
(1)皇帝制度: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军事。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①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
(5)意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
四、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五、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实际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
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
▲专制主义:皇权和相权;
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

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

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1)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

皇权具随意性和独断性,皇帝个人品行执政能力决定王朝稳定兴衰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根源:制度本身。


(1)丞相的职责:
(2)过程:
❶秦:中央设丞相▲相权很大
❷汉初:继承秦制
西汉汉武帝:措施▲相权一分为二
⒈频繁更换丞相
2.外朝VS中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对重要事情先做出决策)Ps:原因:卿相的无能;为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❸唐: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相权一分为三
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设政事堂),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Ps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❹宋:二府三司制▲相权进一步分割
措施:设中书门下(称政事堂)长官“同平章事”、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军权
三司长官三司使财政
Ps: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宋朝出现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❺元:沿用宋制
❻明: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3)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衰落,直至废除
(4)影响: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封建社会日益衰落(5)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根源:君主专制政体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1)秦: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使。

(2)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3)唐:御史台;
(4)宋:提点刑狱司。

(5)元:御史台。

(6)明末清初:都察院
2、评价:
(1)积极: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2)局限: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

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德才-门第(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阶段1(汉武帝即位后第一年-第六年):
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方式:自下而上=察举
阶段2:六年之后,汉武帝下诏策试贤良
自上而下=征召
阶段3九品中正制
(1)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特点:①封闭性
②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

(3)选官依据:前期:德才;后期:门第
3、科举制:
(1)产生隋,确立唐,发展宋,成熟衰落于明清▲
(2)依据:考试成绩
(3)评价:积极:
①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
②保证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形成了重学风气
④体现了公平公正。

消极
①考试内容范围不出儒学经义,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②为皇帝服务(被最高掌权者控制)㈡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㈢选管制度演变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采纳人才,充实执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四、★地方行政制度
㈠演变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道、州、县。

(3)宋:路、州、县。

(5)元: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唐尚书省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辖地(藏、青、川)。

㈡职能
①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②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
③有中央诏旨可更改赋税征收制度调动军队
④行省官员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省官互迁
评价: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前言: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

秦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结果:皇权加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创立:▲明成祖朱棣
(3)对比1西方近代内阁
▲阶级属性
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物
明封建专制强化产物
▲权利职责
英行政权(防专断独裁)
明无法定职责
▲与皇权关系
英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会负责
明专制王权的辅政机构
对比2宰相
不对皇权形成制约,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①根本原因强化皇权②直接原因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精简速密)
(4)职能: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期
(2)评价: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近代版图的奠定: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措施:
(1)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土归流:
始于元代,开始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动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清的边疆政策)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利于中源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拓展
1、理藩院的性质:既是一个宗教管理机构,又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2、土司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袭。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背景(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2)清王朝的衰落。

▲vs西方
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西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
经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
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革命
外交:中国闭关锁国
西方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侵略扩张
思想文化:中国封建理学为核心八股取士
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
军事:中国腐朽的八旗制度为核心, 军队武器以冷兵器为主
△途径:(1)武力威逼,发动战争。

(2)本质意图:打开并占领市场。

(3)方式: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过程:
(1)侵华史实:
第一次(▲1840)-开始半半,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加深
中法战争(▲1883)-打开西南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1894)-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1900)-
完全半半
注意:每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
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市场
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和市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动⑵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1842▶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危害
④关税协定。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丧失关税自主权)
⑤其他权利。

美法在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破坏司法权,军事领海主权)
▲中日《马关条约》1895 ▶大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危害●割台湾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主权进一步丧失)
●清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加剧负担)
●清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深入内地)
●允许日本人在清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中-英德法俄美日意奥《辛丑条约》1901▶完全沦为半半★危害
①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空前大规模勒索)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国中之国,列强侵华大本营)
③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便于扩大侵略,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4、影响:
(1)侵犯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

(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3)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完整。

(4)经济上: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
总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开始:三国干涉还辽。

结果(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2、民族危机加深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序幕 1897 德国强占胶州湾 12月俄占旅顺口,大连湾
▲大规模瓜分1898 法英日划分势力范围
(2)▲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①1898年美国忙于美西战争
②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2.原因:③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

3.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4.影响1:①中临危严
②美侵中达新阶(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影响2:
(1)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一系列的反抗斗争。

(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民
1、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
⑴原因:现实: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
历史: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⑵地位(意义):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⑶导火线:1841年,占领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
(1)背景:1895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割占(南港马台)
(2)时间:1895.5-10 台湾全部沦陷
(3)抗日英雄: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
3、义和团反帝斗争▶1899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

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
(2)过程:
①兴起:1899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围剿义和团
②发展:转移到直隶-京津地区
③高峰:招抚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天津-落垡廊坊;北京-包围东郊民巷使馆西什库教堂;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
④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联合剿杀下失败(失败的原因)
⑶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光辉的一页;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军1、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19cc末20cc初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西南
①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
②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分裂中国。

(2)经过:1875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①武力:两次出兵 1876肃州西征-1877向南疆推进
▲1878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
②外交:1881 中俄《改订条约》
(3)管理:▲1884 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

2、1894◀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1)爱国官兵:
丁汝昌(海军提督)
刘步蟾(“定远”舰管带)
邓世昌(“致远”)
林永升(“经远”)
叶祖珪(“靖远”)
(2)北洋水师覆亡▲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失败
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知识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看待西方侵略:既有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有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民族危亡(侵华日军的罪行)
㈠局部侵华时期
1、侵华原因:
①根: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称霸西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现实:受1931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有利时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军事侵略过程:
(1)局部战争:
①1931 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占满蒙)
②1932.1.28“一.二八事变”日进攻上海;3月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③1933 日军觊觎华北,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④1935 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
①1937.7.7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防御-1938.10
1937.8.3 日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1月上海失守,日攻南京
1937.12 南京大屠杀
②1938.5日占徐州,10月广州,武汉失守(武汉会战)★防御→转入相持阶段
★1938-1944局部反攻
3.日本殖民统治(▶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
②经济:野蛮掠夺
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
4)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㈠局部抗战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
▶共产党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宣言“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 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12 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东北
①东北人民和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②1936中共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
▶国民党爱国将领
①1932“一.二八事变”后,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延鍇,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②1933.1日军进犯山海关安德馨力战殉国,宋哲元英勇抗战,
国民党爱国将领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工商学各界
①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
①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
③学生反对华北自治,游行示威平津“一二.九运动”
(3)1936.12.12(西安事变)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向蒋介石要发动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1931年至1937年战争特点
①具有自发性②局部分散性③抗日反蒋性
三、★全民族的抗战(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㈡1937.7.7全面抗战
1、根本R: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①1935 瓦窑堡会议②1936 西安事变③1937 八一三事变
④1937后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把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⑤发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国共合作抗日 NO.2“党外合作”
▶国民党正面战场
①淞沪会战
T:1937 八一三事变后
Sp:华东地区上海
Y²: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
T:淞沪会战期间
Sp:八路军开赴山西一五十三平型关伏击日军(平型关大捷)师长是林彪Y²: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最早的国共合作典范
③徐州会战
T:1938春
Sp:国民党李宗仁指挥山东台儿庄(台儿庄战役)
Y²: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
T:1938.10
Sp: 广州,武汉失守长江中游地区
Y²:是片面抗战路线,没有发动群众路线★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⑤枣宜会战
T:1940
Sp: 湖北
Y²:张自忠殉国
▶敌后根据地①洛川会议
T:1937 .8
Sp:陕北洛川
Y²:▲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②建立抗日根据地
T:1937 .8洛川会议后
Sp:深入敌后
Y²: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敌后战场)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
T:1937 .9
Sp: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
Y²: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④百团大战
T:1940
Sp:彭德怀中共“主动进攻”“铁路.公路”“华北地区”Y²: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⑤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
蒙古、回民抗日武装
四、★抗战的伟大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