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期有读《礼记·大学》,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由于版本的不同有区别,由于我看到一个版
本和主流看法不同,故列出来,供参考。
据我了解目前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大概有两个版本:
首先,在中国大陆主流看法是延续采用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观点:“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通过研究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取知识;
而我看到台湾一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中将“格物致知”中的“物”解释为“心物”,将“知”
解释为“良知”(与朱熹理解明显不同),解释“格物致知”为必须先达到自己内心的初始境界
即“复性初也”,无贪嗔痴妄,即是“心物终无,则至性常皓”,然后“渐趋觉性矣”“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内圣功也”。
目前的通行版本中,“释格物致知”一节中只有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朱熹认
为这段落有遗漏,所以根据他的理解添加了一段文字解释,也就是现在的对“格物致知”主流
看法:"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
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
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通过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与现在的“实践出真知”相契合”,可能也是其能成为主流看法的原因。
但我却更推崇“格物致知”是“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的说法。原因有两点:
一、《礼记·大学》是近乎哲理性的著作,不是讲求科学研究的方法类的著作,理解成“过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不合文章氛围。
二、结合全文来看,原文长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可见其中的“知”
理解成“良知”更为合理,如果理解成朱熹的“世界的知识”,在逻辑上推导不出来可以“知至而
后意诚”,现在我们都很能理解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不代表其个人品德素质的高低,故无法推得“知至而后意诚”;如果理解成“良知”,则很符合原文的逻辑“致知而后意诚”,且原文句
中讨论的重点明显是和“心”有关:“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最关键的“物格而后知至”中突然冒出个与“心”无关的“知识”,不符合文章含义。
综合以上所述,我认为“格物致知”应该理解为“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更为合理,而不
是朱熹理解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知识。
文章浅薄,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