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 格物致知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
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 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
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2、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 )( 道理论据 ) 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
( 解决问题 )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 ( 比喻论证 )( 对比论证 )
(二)
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 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文中概述柳宗元《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
理是( C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C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论据三: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 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4部小说。
提炼论点: 做事要有恒心。
作业(二)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
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
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
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
学以致用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 神,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 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即“努力探 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要格物致知。(论点)(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 (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 会根源。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 ”,“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 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
_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 的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三)
3、本文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 明。
(1)道理论证
——例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 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 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 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 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 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 ( 事实论据 )
(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道理论据 )
7、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 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
论据一: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 日曝、十日寒。
论据二: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 友。”
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
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
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6、判断下列论据的类型
(1)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 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
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
(二)
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 意义?
(1)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 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作业(三)
二、从《主题丛书4 》中《在春晖中学演说 词》《兴趣和沟通》中挑选一篇自己最喜 欢的梳理它的思路。
作者简介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 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 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 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 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 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 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
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
子,其病在此。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C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D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对比论证
作用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 王阳明格竹子 的,头痛失败
通过实验了解 竹子性质
中国学生功课 成绩好,面临 研究工作束手 无策
作者在美国的 学习经历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 的“格物致知”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 的探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 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 维而不愿动手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
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
,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
——古代时候人们总以为天圆地方,麦哲 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那么对 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则是通过麦哲伦的这 次实践之旅。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最初使用的是 雕版印刷,就是在一整块木板上刻字后进 行印刷,后来毕昇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才发 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
格言名句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5、一切推理都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伽利略 6、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六、学以致用
1、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 端?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 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 神的培养.
6.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 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 )
(一)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通过掌握议论文知识,初步阅读课文,整 理出文章脉络。
思考: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 观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引 出
———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你知道吗
明。
(一)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常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即通
过实地探索、实验获得对事物的真知。 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
径是对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 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 划的探索。
一、自学目标(预习反馈)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并画出比较生僻的 字词,参考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识记生 字词。
2、复习议论文基础知识基础上,再次读课 文,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 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理清作者的思路。
(一)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写一写
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一层①: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
的意义。
第二层② ③ 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 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
第三层④ ⑤ ⑥ ⑦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 含义。
第四层⑧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四、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的阐明 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 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 之门,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这种精神,使 自己成为一个努力( 探索 )勇于( 实践) 大胆( 创新)的合格人才。
丁肇中 zhào 瞭望 liào
缅怀 miǎn 华裔 yì
论语 lún
儒家 rú
彷徨 páng huáng 不知所措 cuò
(一)我能行
二、根据解释,写出适当的词语 1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 袖手旁观 ) 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不知所措 ) 3.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一帆风顺) 4.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彷徨 ) 5. 怀念;深情地怀念。( 缅怀)
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
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
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
”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
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
——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二、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自主思考,完成下面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常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
意义? 3、本文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
五、拓展延伸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富兰克林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 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
爱迪生的电灯实验,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 用的制灯材料。
居里夫人的镭也是在不断试验中发现的。
2、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 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 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 说。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 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 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七、作业(一)
1、解释下列词语。
① 格物致知:
来自百度文库② 袖手旁观:
③ 一帆风顺: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
书”指的是( B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A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 助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 反面 更具说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 正面 更具说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 反面 更具说服力。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 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 更具说服力。
反面
三、能力提升
1、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 ?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 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 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 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 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 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 ,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