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论

合集下载

简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简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简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其基本认识论观点是“知识由外到内,从感性到理性”。

格物致知的核心思想是要想得到真正的知识,必须认真观察自然现象,以自然现象为基础来推理,同时结合自己的日常经验和生活实践,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面将从认识过程中知识来源和认识观点两个方面阐述宋代理学的格物致知认识论。

一、认识过程中的知识来源宋代理学认为,认识过程中的知识来源是通过观察外在的物质世界来获得的。

具体而言,宋代理学主张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如视,听,闻,味,触等,获取来自外界的各种感知,然后通过理性思维,对这些感知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得到正确的认识。

宋代理学认为知识必须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宋代理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需要根据两个方面:一是感知世界的现象,二是通过理性推演和思考来理解现象背后所固有的原理,即通常所说的本质。

宋代理学家认为,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人的五官及其经验,而理性认识的来源则是通过推演、分析、反思,清晰地认识世界的本质。

二、认识观点宋代理学的认识观点强调用理性思维来解释自然现象。

这种理性思维是指人脑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考,来反思、分析和总结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所得到的知识。

宋代理学家认为,理性思维的本质是“推动”和“连接”,是以反思的方式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向内转化”的过程。

宋代理学的认识观点认为,理性思维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逻辑推理来发现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第二步则是用内在的知识系统和逻辑结构体系来支持、验证和解释这些规律。

其中,理性思维的逻辑推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的学习进程中,自然现象的扩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

经过逻辑推理和理性反思,宋代理学家可以发现客观的本质,即固有的、不变的自然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宋代理学提供了一种以“本质”为基础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了自然现象的本质特征,强调了本质原理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了一种以本质为标准的认识体系,也为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提供了支持。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

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王明阳格物致知的含义
王阳明有一个“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穷理”,理从外求的概念是说:天下大道要从事事物物上观察和发现,才能得道穷理。

王阳明就先从竹子上入手,但对着竹子观察了一个礼拜,最后一口鲜血呕出,昏迷不醒。

经过这个事王阳明开始怀疑朱圣人的说法,经过后来出入佛道,在到“龙场悟道”。

最后王圣人得出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理和道都在我们的内心,悟道可以不假外求,“理即心,心即理”,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懂,但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源
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

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割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应有格物致知的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的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的论证思路一、引言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一种认识论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来认识它们的本质和真相。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格物致知的论证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种方法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二、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1. 格物:指观察事物本身的特征和内在规律。

2. 致知:指通过观察事物本身来认识它们的本质和真相。

3. 格物致知:指运用观察事物本身的方法来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

三、格物致知的哲学基础1. 朱熹儒学思想:朱熹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心性”来认识天地万物,而“心性”需要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启示。

2. 儒家经典思想:《大学》中有“明明德于天下”的论述,强调了人类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来获得真正有效的道德知识。

3.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了“道法自然”的原则,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来获得真正有效的智慧和启示。

四、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1. 观察事物本身:要深入观察事物本身的特征和内在规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 分析事物本质:要通过对事物本质的分析来认识它们的真相和规律。

3. 比较事物差异:要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关系。

4. 探究事物根源:要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源来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和演化规律。

五、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1. 自然科学领域:格物致知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2. 社会科学领域: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人文社会科学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3. 个人成长领域: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个人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六、结论格物致知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我们可以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和智慧。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格物致知”说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说基本内涵以及朱熹“格物致知”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的详细阐述,最后论述了“格物致知”说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朱熹;格物致知;穷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程颢和他的胞弟程颐,都曾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释。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在对程颢、程颐思想作纵深推进的基础上,赋予“格物致知”以新的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学观点作了一篇《补传》,对“格物致知”作了详尽的解释。

一、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基本内涵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而系统的阐述是在他《大学章句》中做的“窃取程子之意”的《补传》。

在这里,关于什么是“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的解释是:“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把格理解为“至、穷”之义,表明“格”的活动是一个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程度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对所有事物获得一种彻底贯通领悟。

“格”的对象是“物”。

格物即是穷至事物之理以至其极。

这与程颐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

二人对格物的解释都是以人之心为主体带有一种强烈的意向性而指向物之理的,同时朱熹又明确的把格物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对程颐的发挥。

朱熹对致知的解释为推致吾之知识以至极尽,他把“致”理解为“推极”之义。

还有至于极、尽之义,与二程的解释是一致的。

关于“致知”,朱熹对于致知的解释是:“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的关键在于一个“推”字,它是一个把已获得的“知”推衍到有待探求的事物中去以获得新知的过程,经过这一“推”,“知”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最后达到“所知无不尽也”的境界。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
• 問精粗。曰:「如管仲之仁,亦謂之 仁,此是粗處。至精處,則顏子三月 之後或違之。又如『充無欲害人之心, 則仁不可勝用;充無欲穿窬之心,則 義不可勝用 』。害人與穿窬固為不仁 不義,此是粗底。然其實一念不當, 則為 不仁不義處。」夔孫。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4)博我以文与約我以禮
• 傅問表裏之說。曰:「所說『博我以 文,約我以禮』,便是。『博我以 文』,是要四方八面都見得周匝無遺, 是之謂表。至於『約我以禮』,又要 逼向身己上來 ,無一毫之不盡,是之 謂裏。」子升云:「自古學問亦不過 此二端。」曰:「是。但須見得通 透。」木之。
(5)仁爱之功用与境界
2. 心、物、理 • 工夫(包含认知)的主体——心 • 工夫(包含认知)的客体——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方法——格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目的——穷理
• 论心,朱子指出心能思维,能应万事。 心的思维活动范围,十分广大,该遍万 理万物,上天下地,无所不在。心能藏 往知来——预测机能。就此而言,他对 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 分的估计,认为“天理”先验地存在于 人心中。
2020/5/22
14
2. 格物致知是凡圣关
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 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 入于圣贤之域,纵有敏钝迟速之不同, 头势 也都自向那边去了。 (《朱子语 类》卷十五)
知至、意诚,是凡圣界分关隘。 (《朱子语类》卷十五)
2020/5/22
• 他的“知”或“理”是“天理”,其政治 含义指封建伦理道德。即“宇宙之间,一 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纳,其纪之为五 常”。此理先验地存于人心中,也存于天 地万物之间,理一分殊,合则为一,分别 为殊。

对道德与知识的双重关切——朱熹“格物致知论”探微

对道德与知识的双重关切——朱熹“格物致知论”探微

e n d o w s t h e m n e w c o n n o t a t i o n, b u t a l s o c o r r e c t l y e x p l a i n s a n d a r r a n g e s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 At t h e s a me t i me, C h u a p p: a d — d w o r d: c o n n o t a t i o n Hi s u n e o v e l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p p: a d d wo r d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t h i n g s a n d i n n a t e k n o wl e d g e , a n d p u t f o r w rd a a p p: a d d w o r d: p u t f o r w a r d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p p: a d d w o r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wa y a b o u t i n v e s t i g a — t i n g a n d e x t e n d i n g . I n t h e a b o v e a s p e c t s . C h u Hi s’ S a n n o t a t i o n a p p: a d d w o r d: a n n o t a t i o n o n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t h i n g s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主要观点包括:注重实践,关注细节,追求真理,追求智慧。

格物致知强调注重实践。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在这个观点的引导下,人们开始通过亲身经验来观察和研究事物,而不仅仅是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这种实践的方法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格物致知注重关注细节。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人们应该仔细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从中发现规律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细节的关注,才能够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知识和理解。

格物致知追求真理。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理。

人们应该摒弃主观偏见和表面现象,去探究事物的真正本质。

只有通过对真理的追求,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认识。

格物致知追求智慧。

通过实践和观察,人们可以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智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格物致知认为,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条件。

格物致知精神主张实践观察,关注细节,追求真理和智慧。

它强调人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格物致知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注重实践,关注细节,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智慧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例子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例子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例子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本身来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一些例子。

第一,王阳明曾通过观察一只蚂蚁来领悟事物的本质。

他发现,蚂蚁穿行时总是在避免碰到其他蚂蚁,这反映了蚂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他从中领悟到了“事物在运行中的规律性”,即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规律。

第二,王阳明曾经观察过一棵树上的叶子,他发现每一片叶子都不完美,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就可以形成一片美丽的树叶。

他认为这反映了“事物在集合中的完美性”,即事物之间可以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更高的完美度。

第三,王阳明曾通过观察一只蝴蝶来领悟事物的变化。

他发现,蝴蝶的翅膀在飞行中不断变幻着颜色和图案,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对称性。

他从中领悟到了“事物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即事物在不断变化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思想是如何通过观察事物本身来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 1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方法及作用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方法1、观察法。

观察法是认识论中最基本的论证方式,即从现实事物的外表和内部的实质特性出发,通过观察和分析,辨别其结构、形态和范围,从而推断出形而上的理论知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要求人们用观察法深入认识客观事物,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因素揭示出来,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2、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在系统的比较中,把一个实体的性质和另一个实体的性质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其相应的特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要求人们从比较的角度,认真思考和比较客观事物,以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3、分析法。

分析法是从事物的整体到部分,从外在到内在,从复杂到简单的方法,以及把事物的实践内容分解成客观存在和联系的过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要求人们用分析法研究客观事物,从而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容。

4、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从不同认识方法中综合运用认识方法,将各认识方法的观点综合起来,对事物进行综合认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要求人们从多方面综合运用认识方法,把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面貌,从而认识客观事物。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用1、提高认知水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要求人们用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来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2、加强客观认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要求人们用客观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从而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3、促进人的思想进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要求人们用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来认识客观事物,从而促进人的思想进步,让人们能够深入地认识客观事物,更好地把握客观规律,推动实践。

朱熹格物致知论

朱熹格物致知论

朱熹格物致知论任守愈《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样讲在《大学》这部集中围绕着这些问题论述了儒家以修身齐家为根本的政治伦理哲学中;格物致知是何其的重要..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我们今天就这个问题讨论之..对于这个问题;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其文如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按照朱熹的这个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即物穷理以致吾心固有之知..他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认为人本来有知;天下之舞都有一个理;这样说来人“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是因为他没有穷尽理..那么“格物”和“致知”是什么哪我们来分析一下..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朱子语类》十四可见“格物”在朱熹《大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释经一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补传五章“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而至极也..”《大学或问》卷一“及其进乎大学;则又使之即夫事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行乎其极..”《大学或问》卷二在朱熹看来;格物包括三个要点;即“即物”、“穷理”、“至极”..在朱熹的认识当中;理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本源和根据..所以穷理;就是要探求、穷索一切本源;于是三者的关系就是格物的核心在穷理;穷理离不了居奇的事物;穷理就要穷至其极..这里涉及了格物的方法问题;后面我们再说..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个“格”字训为“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朱门后学车若水加了两个字;“量”和“度”见《宋元学案》六十六《南湖学案》之《玉峰脚气集》..我理解这个“量”和“度”;是使认识达到“适中合宜”;穷极其理;也要“适中合宜”;否则就过犹不及;因为如果真要“极至”;就会使“穷理”意无着落;格至无穷无尽;求索不得;以至居无所定;没有什么标准而言;落到无限求索的空无之中了..什么叫“致知”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知识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店知识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知识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答黄土子耕五》;《文集》五十一这样朱熹的致知就定位在“通过考究物理;使认识的知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上了;于是补格物致知传中又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样人心莫不有知即是致知之识;既有能觉之知;更有知识之知..朱熹认为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由于受到世间事物的蔽塞而不能达到通明;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他说:“这个道理;本是天所以与我者;不为圣贤而有余;不为愚不肖而不足..但其间节目;须当讲学以明之..”《语类》卷十四天所赋予人的理是完整无缺的;无论是贤、愚、不肖;他们固有的理都没有变;但是由于人禀受的“气”各有不同;有“昏明清浊之异”;所以理也有通明蔽塞的不同..于是朱熹强调;无论资质如何;要明天赋之理;都要下困学、勉行的工夫..参见《语类》卷八从上可知;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赵顺孙篆疏的《大学篆疏》中载:“《文集》曰:格物独可以一事言;知至则指吾心所可知处;不容更有未尽矣..《语录》曰:物格是要得外面无不尽;知至是里面亦清澈无不尽..”这样“格物”和“致知”只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格物”和“致知”不是两回事..知晓了格物致知的关系;我们怎样来格物而达到致知哪先要弄清格物的“物”;这个格物的对象问题..朱熹格物中的“物”;是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无论是客观的物质实体;还是某些思维念虑在内..朱熹说:“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着急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出饮食言语;无不是事..”《语类》十五他还说:“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语类》十八从而要求人通过对外在对象的考究中把握义理;以达到引起内心的波动热达到致知..这样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无论是大小、轻重、贵贱等等;万事万物皆有理;所以格物是长理论上讲对这些事物的理也要格;当然在实践中有个轻重缓急的问题;那桐油另当别论了..事物的多样性引起格物方法的多样性来;但是归结到一处;就是要求把一切内格物之功合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道德境界上去..但是把朱熹格物学说仅仅归结到道德境界修养方法上是不完全的;他也是对知识学习的根本求知方法..我们下来探讨一下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几个有机的常规方法..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模式就是“博学—积累—贯通—推类”;下来我们看看这个模式..博学..“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语类》卷八博学是无所不学;但又要有先后次序;不可杂而无序..博学的目的就是要穷理;他还提出必须先博而后约;博而不能反于约;就不能穷理;就会流于杂..“务反求者;以博观为外弛;务博观者;以内省为狭隘;堕于一偏;此皆学者之大病也..”《语类》卷九“学之杂者似博;其约者似陋..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于杂;而不厌于陋也..”《答汪太初》;《文集》卷四十六“穷理格物;如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语类》卷十五这里说的很明白;就是博学是为了穷理;这种广泛的学习知识就是为其做准备的..他在此中;还提出了这样一条;就是一方面肯定人心有先知;另一方面强调观物、读书不能有私心;旧见的束缚..他指出:“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语类》卷十一己意、私见在作怪;难免先入主见;是不可能真正知道彼事的..朱熹有两句诗很有名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之一;《文集》卷二有朱熹的话来解释就是:“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到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著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同上;“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同上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对“积累”来说也很重要..积累..程颐讲了这样一句话:“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遗书》十八朱熹很注重这句话;他认为;积累可以达到贯通;贯通须由逐渐积累;关于贯通我下一段再说..朱熹十分强调积累之功;他说:“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然所致之知固有深浅;岂遽以为与尧舜同者;一旦忽然而见之也哉此殆释氏一闻千悟;一超直入之虚谈;非圣门明善诚身之实务也..”《文集》七十二这样格物须是一个又一到十;到百的过程;如果不能切实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则会一事无成;超越积累而想达到格物是不可能的;虚妄的..在这里积累首先是要切己之实..这里他批判了用禅宗的顿悟方式来达到格物..朱熹的观点是从即物的见闻之知入手;这个“知”要从小的入手;从自己入手..这样今日格;明日格;久之就贯通了..贯通..在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朱熹首先用“理一分殊”的观点批判了程颐的格一物而万物通的观点..“问:一理则万物通;其说如何曰:伊川尝云;虽颜子亦未到此..天下岂有一理而万物通便解万理皆通也须积累将去..如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遂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语类》卷十八“这道理不只是就一件事上理会见得便了;学时无所不学;理会时却是逐件上理会去..”《语类》卷百十七照朱熹的说法;每个事物皆有它自己的理;这个理是十分具体的;但是这些具体的理又受到一普遍原理所支配;普遍原理存在于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之中;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都是普遍之理的个别表现..这样不可能由只格一物而认识到普遍原理的..他强调由个别具体之理贯通而达到普遍原理;达到认识的飞跃;但我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这个“理”;并不是我们现在认识到的规律;也不是宗教认识中的“神”;是朱熹特指的“天理”..这种贯通诚如《大学章句》中所讲的“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推类..实际上前面三个已经达到朱熹所谓的“致知”了;认识到这一阶段似乎可以终结了..但是天地万物千千种种;总不会达到全部都“格”过去了;这样旧有了轻重缓急问题..对于那些没有“格”过的;朱熹说:“物有多少;亦如何穷得尽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抬来见便晓得;是为尽也..”《语类》六十这样那些没有经过穷格的事物才会转化为人的现成知识;这个过程就是推类..如何推类;朱熹认为用这八个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一类事物积累而得到一个普遍原理;再用这个普遍原理去推知其他事物之理..他肯定了人在认识事物上的能动性;有认识到一事物与它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有联系;这是很难得的..但是朱熹得人为这种推理而得的知识;只是大体上如此而已;对此也不能全信;他还有疑虑..这里我简单地说说这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朱熹提倡的先知后行在这里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格物致知论;并将他更加完备程颐的格物穷理是多方面的以及其途径和方法是多样性的观点;被朱熹充分发挥;特别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的观点..当然也有对程颐格物致知论的某些方面的舍弃;这是必要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这个问题上;朱熹从不同的角度上展开了比较广泛的论述;在中国思想认识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是很成问题的;对于朱熹这样的哲学家;我们不能因为将他定位在唯心主义阵营中;就一棍子打死;对其一分为二的看待是十分必要的..。

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

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

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
朱子格物论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新的蓝图,以中国佛教智慧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理论和抽象思维。

朱子格物致知论强调以人为本,认为客观性无法把握真理,把道德观和哲学思维合为一体,他的思想被公认为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基础。

朱子格物致知论的一个基本定义是“知为格物致知。

”格物的意思是“空寂”,致知意味着“从空至知”。

格物致知从客观性转向服从于情感,以及服从真理和道德之中,把客观事实和直观认知双重性结合。

朱子格物致知论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在情感和思维这一动态过程中得以显现。

因此,学习及理解真理须具有节制力(discipline)来探究真理,从而得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

朱子格物致知论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经验的方法(experimentalism),禀赋的根源(innatism),理性的影响力(rationalism),内在的目的(purposivism)。

这四个核心要素构成了朱子格物致知论的思想框架,它主张人以普遍性为追求,将客观事实和道德观和思考结合起来,为行为和学习提供道德基准。

从理论上讲,朱子格物致知论结合了佛教的智慧和抽象思维,强调以思维把握真理,而真理又存在于人的内在。

根据朱子格物致知论,个人行为是有目的性的,而真理就在这一理想之中,即:节制改变自己的行为,追求完善的自我。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宋代朱x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论。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
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

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

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x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著名的思想理论,它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掌握宇宙规律,及时地把握和改善自身的言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要坚持格物致知的思想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认为,要掌握宇宙规律,就必须以“格”字为中心,努力探索细密的现象,反复思考,从总体到局部,生动对比着去发现规律,以认知宇宙真理,达到自然的至善境界。

二、主张自觉修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强调,要先理解宇宙规律,而后自觉改善自身的表现,以培养本身的修养。

只有通过修养,才能获得格物致知,从而实现理想的实现。

三、主张尊重自然法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认为,宇宙之大,自然之深,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达到至善之境界。

因此,要深入研究自然,尊重自然法则,以把握真理,实现理想。

四、强调以德报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认为,以爱心去报怨,用善念去报恩,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努力实现理想。

以上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强调的是要秉持修养,尊重自然法则,以德报怨的思想,以获得更好的实现人生理想。

- 1 -。

近代中国将哲学意味格物学合格志学

近代中国将哲学意味格物学合格志学

近代中国将哲学意味格物学合格志学当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时,我国学者称之为“格致”之学。

可见,当时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格致”的概念与西方科学技术的概念最为贴近。

我国古代所说的“格致”之学究竟是指什么学问?它最终又如何成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对“格致”概念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进行梳理,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所谓的“格致”,是“格物”与“致知”两个概念的简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故常常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

简略说来,格物致知论就是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关于认识世界的方法或方式的理论。

仅从字面上进行初步解释:所谓格,即推究之义;所谓致,即求得之义。

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当然,这种解释较倾向于现代认识论与知识论的角度。

其实同其它很多中国哲学的概念一样,它还含摄着价值论、工夫论等多方面的内涵。

应当说,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概念,把真、善、美融合为一体。

古人对这一概念的诠释侧重不同,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从对格致论历史考察来看,在明清时期,格致论所具有的道德形上意义才逐渐被消解掉的,而正是消解掉了道德形上意义的格致论才能够与西方的科技理论进行对接。

如果要把中国传统的格致论与西方的科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话,显然,在近代,二者的内涵是基本对应的,当时的中国学者也基本是直接拿“格致学”来指称西方的科学技术理论。

究竟,中国的格物致知的概念与西方科学技术的概念存在着哪些同异呢?近代洋务派的科学家徐寿说:“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

中国之格致功近于虚,虚则常伪;外国之格致功征诸实,实则皆真也。

”说中国的格致之学重道德教化,近虚;西方重变化制造,则近实。

这种区分还算中允,但说中国格致之学虚则伪,似有贬低之义,不过作为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救亡之心切,也可理解了。

钱穆先生说:“西方人求通于物,中国人求通于心。

”他认为大学的八条目,首先说格物与致知,而致知又首贵明德。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二程从古代《礼记》中抽取《大学》一篇,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再取其格物与致知,加以强调发挥,遂成为在两宋理学中极具影响的二程认识论。

程颢与程颐论格物致知,各有明显特色。

这里分别论述。

二程共同的前提是:'致知在格物。

' 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

③这是说,格物是穷尽明达物中天理,致知则是达到对天理的认识,致知以格物为前提条件。

程颢讲格物致知,侧重以心内求。

他说:致知在格物,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④这是他对格物的内向化界定,穷尽物中的天理,只在以心照万物,以情顺万物,以一颗安宁的自定之心,随物去来,随物而喜怒,便会获得道德修身的知识。

因此,他主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三事一时并了,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外乎?⑤可见,程颢的格物致知与尽性、知命是三位一体的,主要是追求一种物我为一的超然境界,求达对此种境界的内心体味。

④《二程集》第698页。

⑤《诗经?小雅?北山篇》。

①《二程集》第907页。

②《二程集》第522页。

③《二程集》第21 页。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程颐论格物致知,则展现为一个复杂的认识论体系。

在程颐看来,格物致知是出于两种需要:其一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需要。

他说: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始终,' 致知在格物' 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则所谓末也、终也。

①这即是说,格物致知在于获得天理,穷理过程可修炼优秀人材,天理则指示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和道路;而治天下国家则是格物致知的结果和终点,是天理的实现和完成形态。

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目标和人生抱负,必须从格物致知开始,才能修身以正,担当治国平天下的大任。

其二是发掘内心天理的自我需要。

他认为,天理乃心中固有,由于心极易为外物迷惑而产生偏见,使心中天理被蒙蔽,甚而被泯灭,因而格物致知是格去违害天理的物欲,而复萌至善的本心。

[山鹿,素行]浅谈山鹿素行的格物致知论

[山鹿,素行]浅谈山鹿素行的格物致知论

浅谈山鹿素行的格物致知论山鹿关于《四书》的学习、研究经历可以参考其自著的《年谱》(《山鹿素行全集》第十五卷)。

根据《年谱》,山鹿在六岁至八岁期间受父亲影响开始诵读《四书》、《五经》,九岁人林罗山门下即能阅读无标点《论语》,十五岁即能讲解《大学》。

十八岁著述《四书谚解》、《大学论语闻书》,受中等武士之邀讲授《论语》、《孟子》。

此后专注于兵学。

四十岁重读《近思录》,重新审视早年对《大学》、《论语》的注解。

翌年开始怀疑宋学,显现出主张古学的倾向。

四十二至四十四岁编辑出版《山鹿语类》、《圣教要录》,明确批判朱子学,对《四书》中的心、性、道、命等关键词进行新的注解。

翌年起于赤穗谪居中著述《大全》,更加精炼了古学学理,完善了古学主旨。

回到江户后为中高级武士讲授《四书》与兵学,但这一时期读书与抄录的重点是日本传记、神话与文学作品。

一、格致释义山鹿对格物致知四字有如下注释:致者,推极而无不尽也。

知者,心之明处感通知识也。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者,不致其明所,故不觉意之妄动也。

格者,极至也。

物者,天下之物也。

致知在格物者,物皆有定则,能格致其物,则物各得其所。

是知之至也。

?或问格字。

曰:格,至也。

《章句》、《或问》详之,今从之。

格字,极至之谓,而有感格之意。

感格考,不作为而格也。

格物亦造作而究尽,则非定则。

能极其物来,物之定则,不期然而格。

是乃格物也。

(《大全》,31页)在第一段引文中,训格为极至,物为事物,致为推极,知为知识,都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注释相近,但引申论说致知与格物的关系,则与朱熹不同。

在第二段引文中,山鹿对格的解释更强调极至中的感格之义,用不作为、不造作、不期然等来形容格,强调的是不人为用力,自然到达由感觉认知而连类、融通的定然之则。

对格的传统解释包含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待关系,而统观这两段引文,这种关系被淡化了,主体客体并不细分,主张对物的体悟领会要自然感格,只要添加一毫人力,都不可称为物之定则。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Wang Yangming)提出的一种认识论观念,它强调通过实际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这一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阳明被认为是中国明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格物致知" 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格物":"格物" 意味着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外部世界,通过感
性经验来获取知识。

这意味着人们应该积极地参与世界,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探索和理解事物,而不仅仅依赖于书本知识或抽象的思考。

2."致知":"致知" 意味着通过实践和感知获得的知识可以帮助人
们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品德。

这一观念将认知和道德紧密相连,认为知识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3.直觉和良知:王阳明强调个体的直觉和良知是获取真知的重要
工具。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内在的道德和智慧的指导力量,只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能找到真理。

4.实践和自我改进:"格物致知"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
过实际行动来改进自己的品德和认识。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智慧。

"格物致知" 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将知识与实际体验、认知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提倡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

这一观念也在儒学和其他中国哲学流派中引发了
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直观认知,对于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道德和知识的相互关联具有重要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书法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

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

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

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

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编辑本段]历史上的学说观点「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格物致知」的观念争议,以下就重点例举一千余年来儒学界的主要各家解释原文,并以粗体文字简略描述各家观点大意:东汉【郑玄】: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格,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

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

』唐朝【孔颖达】: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

格,来也。

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

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

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

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

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

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李翱】:万物所来感受,内心明知昭然不惑。

:『物者,万物也。

格者,来也,至也。

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9]北宋【司马光】:抵御外物诱惑,而后知晓德行至道。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

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

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格,犹扞也、御也。

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程颢】: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

:『格、至也。

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

』『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

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程颐】: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格,至也,谓穷至物理也。

』『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

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由曰穷齐理而已也。

』『物,犹事也。

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

』南宋【朱熹】: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格者,极至之谓。

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

』【陆九渊】:修持心性不为物牵,回复天理之知。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

』『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

明得此理,即是主宰。

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心不可泊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

彼事物牵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坏了。

格物者,格此者也。

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耳。

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

』『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黎立武】:通彻研究《大学》所述的事物内容:『物有本末,指心、身、家、国、天下而言。

事有终始,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言。

由心身而推之天下,自本而末也。

由平治而溯至格物,终必有始也。

』『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盖通彻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而知用力之先後耳。

夫物,孰有出于身心家国天下之外哉!』明朝【王阳明】: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

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

夫是之谓格。

』、『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如意用於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

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

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

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於正。

』、『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

即是穷理。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王艮】:规范反省自身行为,了知德行根本。

:『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

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

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上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

故曰物格。

吾身对上下前后左右是物,絜矩是格也。

』『物格知至,知本也;诚意正心修身,立本也;本末一贯,是故爱人治人礼人也,格物也。

不亲、不治、不答,是谓行有不得于心,然后反己也。

格物然后知反己,反己是格物的功夫。

反之如何?正己而已矣。

反其仁治敬,正己也。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后身安也。

』【瞿汝稷】:止于应止之行,而可达致至善之知。

:『射有三耦,耦凡二人,上耦则止于上耦之物,中耦则止于中耦之物,下耦则止于下耦之物。

画地而定三耦应止之所,名之物也。

故《大学》言物是应止之所也。

格,至也。

格物也者,至于所应止之所也。

』【蕅益智旭】:修持唯心识观,转意识[20]为妙观察智『正其心者,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诚其意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

』[21] 【憨山德清】:感通外境万物,致以化为自心真知。

『物即外物,一向与我作对者,乃见闻知觉视听言动所取之境。

知即真知,乃自体本明之智光。

』『格即「禹格三苗」之格;谓我以至诚感通,彼即化而归我。

所谓至诚贯金石,感豚鱼;格也。

』『以妄知用妄想。

故物与我相扞格。

向之与我扞格者,今则化为我心之妙境矣!物化为知,与我为一。

其为感格之格,复何疑问。

』[22]清朝【孙奇逢】:『吾性之理,本之於天,具之於心,涵而为纯一之体,发而为灵明之用,其灵明之发而为最於一之念者,则良知是也。

即良知之发,而识吾性之真,因推极其良知之用,以复还吾性之体;是王子良知之说,正有合於吾性,而不可以非者也。

吾性之理,本之於天,具之於心,统而为彝伦之大,散而为万事万物之理,是万事万物之理,即吾性之所存也。

本吾性之理,以格万事万物之理。

穷万事万物之理,而益明吾性之理,是朱子即物穷理之说,亦有合於吾性,而不可以为非也。

盖王子得吾性之要,朱子得吾性之全。

不得其要,则泛滥而无本;不得其全,则缺略而不该。

然所谓要者,即所以主宰其全,非於全理之外,而别有所谓要。

所谓全者,即所以统具乎其要,非於要理之外,而别有所谓全,是吾所谓归於一者也。

』【颜元】:亲自实践验证,致使知性通达事理。

『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以来,似皆未稳。

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於格杀之」之格,即孔门六艺之教是也。

』『周公以六艺教人,正就人伦日用为教,故曰「修道谓教」。

盖三物之六德,其发见为六行,而实事为六艺,孔门「学而时习之」即此也;所谓「格物」也。

』以上种种观点原文,只是择其重要学者加以摘录略述,实际历史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观点。

[编辑本段]当今的格物致知当今的格物致知指探索事物得到知识的意思,而不是历史上重理论轻实验的规律。

[编辑本段]观点争议的问题根源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随著时代思潮而迁变演化。

孔子虽是儒家的开创者,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乃是继承了春秋以前中国文明的民本思想传统。

孔子一生的思想著述,主要在关心现世的政治与道德,并未在心性修为问题上多所关注,正如《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子贡对于孔子学问的感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然而孔子当时的时代,早已有学者论述天道心性;例如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就在《老子》一书讲述「道」之玄理,还有《关尹子》一书也是当时的道家著作。

即使是《管子》一书,也有〈心术〉〈内业〉等篇论述心性修为。

可知此种後来形成道家传统的心性修为传统,决非是起于老子,正如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并非起于孔子;否则,需要心性修为才能成就的中医传统,就不可能发生于老子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