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例尺测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一般规定 (1)

2 图根控制测量 (3)

3 测绘方法 (6)

4 地物测绘 (9)

5 地貌测绘 (12)

6 内业编绘主要技术要求 (13)

7 地形图整饰及检查 (15)

1 一般规定

1.1 地形图的测图比例尺应根据设计阶段和设计需求并按表1.1选用。

注:(1)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一般搜集已有地形图,也可采用数字摄影测量、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重新测图;

(2)各设计阶段的地形图亦可根据工程需要的测图比例尺进行施测。

1.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选用应符合表1.2的规定。

注:(1)一个测区内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相同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可加绘半距等高线;

(2)根据用图需要,在平坦地区和建筑区也可以不绘等高线,只用高程注记点表示;

1.3 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1.3-1的规定;

注:在树林、隐蔽地区可按上表放宽0.5倍,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1.0倍。

2 等高(深)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 1.3-2的规定;

注:(1)H d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

(2)隐蔽或施测困难的一般地区可按上表放宽0.5倍;

3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精度要求:

(1)由外业数字测图方法野外实测生成的DEM一般为不规则格网DEM,参与构成不规则格网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邻近图根点不应低于相应比

例尺地形图的高程注记点的精度要求;

(2)规则格网DEM可由不规则DEM内插生成。其格网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低于相应比例尺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4 建筑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1.3-4的规定;

注:在树林、隐蔽地区可按上表放宽0.5倍,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1.0倍。

5 地形图产品中高程注记点密度为图上每100cm2内5~20个,一般选择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地形点间距一般应按照表1.3-5的规定执行。地性线和断裂线应按其地形变化增大采点密度;

注: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适当放宽。

6 地形图高程测点注记,当等高距为0.5m时,取位应精确至0.01m,其余注记均可取位精确至0.1m。

1.4 地形图宜采用正方形分幅(1:5000图采用40cm×40cm、其他比例尺采用50cm×50cm)或矩形分幅(40cm×50cm),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其它规格的分幅。图幅编号可采用顺序编号或行列编号,也可按西南角图廊点坐标公里数编号,X 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1.5 地形图图式和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的使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对于国家现行标准中分类代码不足部分可自行补充,对于同一个区域,应采用相同的补充图式和补充要素分类代码,并应在测量技术报告书中说明。

1.6 地形测图方法,1:500~1:2000比例尺宜采用全站仪数字化测图、GPS-RTK 数字化测图等方法;1:5000、1:10000比例尺宜采用航摄数字测图、遥感测图等

方法。

1.7 地形图成果整理和检查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外业数据应及时处理,形成图形文件。整理和检查属性数据,并对照实地进行检查;

2 当对照检查发现问题时,如草图绘制有错误,应按照实地情况修改草图;如数据记录有错误,可修改测点编号、地形码和信息码,对于记录中的水平角、垂直角、距离等观测数据不允许修改,要求返工重测;

3 删除或标记作废记录,补充实测时来不及记录的卷尺量距和公共点记录;

4 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存盘,并做备份;

5 地形图平面检查点应是均匀分布,随机选取的明显地物点。平面和高程检测点数量视地物复杂程度等具体情况确定,每幅图一般选取20~50个点;

6 检测点的坐标和高程采用外业散点法按测站点精度施测。用钢尺或测距仪量测相邻地物点距离,量测边数每幅图一般不少于20处。检测中如发现被检测的地物和高程点存在粗差时,应视其情况重测。当一幅图检测结果算得的中误差超过1.3条规定中误差的两倍时,应分析误差分布情况,再对邻近图幅进行抽查,误差超限的图幅应重测。

2 图根控制测量

2.1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按测图比例尺:1:500不应大于5cm;1:1000、1:2000不应大于10c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2.2 图根控制点(包括高等级控制点)的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每幅图一般不宜少于表2.2的要求。

注:仅有单幅地形图的小测区控制点(含图根点)数不应少于3个点。2.3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PS-RTK、极坐标法、交会法和图根导线等方法布设。在各等级控制点下加密图根点,不宜超过二次附合。在难以布设附合导线的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

1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按照表2.3-1的规定执行。

图根导线的边长采用测距仪单向施测一测回。一测回进行二次读数,其读数较差应小于10mm,测距边应加入气象和仪器常数改正。

注:n为测站数,M为测图比例尺,以下同。

1:500、1:1000测图,附合导线长度可放宽至表2.3-1规定值的1.5倍,且附合导线边数不宜超过15条,此时方位角闭合差不应大于±40″n,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0.5×M×10-3(m);导线长度短于表2.3-1规定的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0.3×M×10-3(m)。

图根光电测距导线应按附合或闭合环形布设,在难以布设附合(闭合)导线的困难地区可以布设成支导线,支导线的长度不应超过表 2.3-1中规定长度的1/2,边数不宜多于3条。水平角应使用DJ6型经纬仪施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圆周角闭合差不应大于40″。边长采用测距仪单向施测一测回。

2 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时,应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进行,且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按照表2.3-2规定执行。其边长按测图比例尺:1:500不应大于300m;1:1000不应大于500m;1:2000不应大于700m。

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所测的图根点,不应再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