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研究背景:
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性反应,常见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

Hp感染萎缩性胃炎是指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萎缩和炎性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胃癌的发生。

目前,研究Hp感染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和治疗方法需要可靠的动物模型。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使用大鼠建立Hp感染萎缩性胃炎模型。

首先,将选取某一品种的大鼠,在进行感染之前,先进行体重、外观、活动等检查,排除疾病或不适的大鼠。

然后,将选取已有Hp感染的大鼠作为感染组,将Hp培养物注射到胃部黏膜内,并观察其对萎缩性胃炎的影响。

同时,将选取未感染的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胃黏膜的形态和炎性反应程度,以建立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状态。

研究意义:
本研究建立的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将提供一个可靠的实验工具,以便研究Hp感染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同时,该模型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胃黏膜炎症模型,以更好地理解胃部疾病的基础。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一)胃肠疾病动物模型1、急性胃炎动物模型(1)酸制剂诱发急性胃炎模型:Wistar大鼠,雄性,300g,大鼠禁食24h,在清醒状态下,用下述试剂或物质灌胃:①水杨酸制剂(如20mmol/L阿司匹林或水杨酸溶液)按100mg/kg体重灌胃;②2ml10mmol/L的醋酸或2ml不同浓度的盐酸(1、10、100mmol/L);③2ml同种动物胆汁或2mmol/L的牛磺胆酸;④2ml15%的乙醇。

4h 后处死动物,剖检可见胃内发生急性弥漫性炎症改变。

胃粘膜表面有浅表糜烂、出血,粘膜层内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2)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碱性肠液倒流入胃,刺激胃粘膜可引起炎症,即胆汁反流性胃炎。

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手术后。

本法取上部小肠的碱性肠液注入已结扎幽门的同种大鼠胃内,使之对胃粘膜产生持续刺激,形成胃炎。

动物选取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制备上部小肠液,向胃内注入小肠液,2 ml/只(正常对照组注入2 ml生理盐水)。

缝合腹壁,腹腔注射阿托品5 mg/kg体重,以抑制胃液分泌,利于胃粘膜损伤模型的形成。

处死大鼠,开腹,结扎贲门,取出胃,沿胃大弯剪开。

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立即称量胃重,以胃湿重/体重之比(胃系数)表示胃水肿程度。

肉眼观察并计数整个胃粘膜出血点数,作为损伤指数。

模型组动物胃系数和损伤指数明显增加,肉眼观察模型组胃粘膜充血、水肿,皱襞减少,颜色暗红,并有大量散在出血点。

2、慢性胃炎动物模型(1)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酗酒、用药不当、饮食习惯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是此病的主要病因。

组织病理学是评价造模成功的最主要指标,主要观察和测量胃粘膜厚度、粘膜肌层厚度、腺体数量、壁细胞数量、固有层炎细胞浸润程度和肠化生发生率等。

综合法一:胆汁(去氧胆酸钠)+热水+主动免疫综合法二:去氧胆酸钠+热糊+主动免疫综合法三:去氧胆酸钠+酒精+氨水+吲哚美锌3、动物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1)X线胃局部照射诱发胃粘膜肠化生模型:选用5~8周龄的Wistar 或JCL/SD大鼠。

幽门螺杆菌在动物模型上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在动物模型上的研究

未来幽门螺杆菌研究的挑战与方向
1 2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优化
针对不同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以提高 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挑战 。
跨物种研究合作
加强人与动物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其致病机制和预防策略。
3
个性化治疗策略
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结合人类遗传学和免疫学 成果,为开发针对个体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策 略提供新思路。
动物模型在幽门螺杆菌研究中的局限性
种属差异
动物与人类在生理、免疫和代谢等方面存在一定种属差异,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在人类的适用性。
伦理问题
在使用动物模型进行幽门螺杆菌研究时,需要关注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确保实验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伦理规范。
成本和技术要求
建立和使用动物模型需要一定的成本和技术要求,可能限制部分研究团队的参与和研究成果的推广。
提高公共卫生
了解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 径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提 高公共卫生水平,降低感 染率。
动物模型在幽门螺杆菌研究
02
中的应用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常用动物模型
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豚鼠 、猪等。不同动物模型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和可用资 源。
感染方法
动物模型通常采用口服接种、胃内直接接种或共生动物 传代等方法实现幽门螺杆菌感染。
02 生长条件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菌,意味着它在低氧环 境中生长最好。
03 传染方式
幽门螺杆菌通过口-口或口-粪途径传播,常见于 家庭内或密切接触的人群中。
幽门螺杆菌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01 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多数感 染者无症状,但部分可能出现胃痛、胃胀、恶心 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较适感染剂量的确定_秦敏

幽门螺杆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较适感染剂量的确定_秦敏

幽门螺杆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较适感染剂量的确定秦 敏,杨宗新,雒小玲,涂小平,周富昌,吴 皓(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 610063)摘 要:尝试在SPF级K M鼠胃内定植HP,并确定其定植的较适感染菌量。

采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Sy dney Strain1株(简称SS1)攻击,连续5次,分别于最后一次感染后第2、4、8、12、16、26周处死小鼠,取胃粘膜组织分别进行病理切片,尿酶试验、涂片镜检和HP分离培养。

结果 试验组动物HP定植率可达100%,对照组未有定植,感染量越大越易定植,定植菌量随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定植时间可达26周,12周龄小鼠感染的较适菌量5×108。

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小鼠有轻至中度浅表性胃炎改变,随时间延长有加重趋势,对照组未见炎症反应。

HPSS1株能在SP F级K M鼠胃内较长期定植,并能引起胃部炎性病变。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动物感染模型;感染菌量中图分类号:R37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73(2002)-01-0018-05Establish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mouse model and determinating of the optimun infection dosage QI N Min,Y AN G Zong-xin,LUO X iao-lin,et al(Chengdu I 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Chengdu610063)A bstract:In order to infect the SPF KM mice w ith HP and determine the optimum infection dosage.T he SP F KM mice w ere continuously challenged with HP Sydney Strain1for5times,then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 t the2nd,4th,8th, 12th,16th and26th w eek after the challenge,the stomach w as removed from each mouse for urease test,histolo gical as-sessment,mucosal smear and quantitative culture.T he coloniza tio n rate could reach100%in some of the test g roups w hile there w as no HP infectio n in the co ntrol.T he larger the infection dosage used,the earlier the co lonization happened and the mo re the colonies presented.T he quantity of co lony show ed that the tendency of bacterial of g rowing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infection time,and the pro cess of colonization could last for more than26weeks.T he histo logical assess-ment showed g astric inflammation with the inclination of aggravating in the test g roup but no inflammation present in the control.Group HP SS1can colonize in the stomach of SP F KM mice fo r a long time and cause g astric inflammato ry disease as w ell.T he optimum dosage to infect the12w eek old mice is5×108of HP.Key words:HP;Animal model of infection;Infection dosage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 lori,HP)感染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重要病因,并被WHO确认为是胃癌的第一致病因素,为探索HP感染敏感的动物模型,由于其感染的广泛性和药物疗效的局限性,免疫接种可能是预防和有效控制感染的最好途径,HP 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幽门螺杆菌疫苗开发的关键,国内外学者用各种动物进行试验〔1-3〕,通过近10年的研究,已为HP感染啮齿类动物积累了经验,但所感染成功的鼠类多难以成为常规试验所用,实验中尝试以国内常用的SPF级KM鼠胃内定植HP,并确定感染定植的较适菌量。

中药复方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107第15卷 第2期 2013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2 Feb .,2013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 和Marshall [1]在人胃黏膜组织中发现并分离出H.pylori 以来,人们逐渐发现H.pylori 与人类的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WHO已将H.pylori 列为第一级致癌物质[2]。

相关文献报道,根除H.pylori 能加速消化性溃疡的愈合,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3]。

因此,对H.pylori 的抑制和根治以控制H.pylori 相关性疾病的进程和发展成为消化学界研究课题的热点。

目前抗H.pylori 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治疗费用高,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耐药株的出现,疗效有下降趋势,且药物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多种中药具有抗H.pylori 的活性物质,为H.pylori 感染的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现从H.pylori 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中药复方抗H.pylori 感染的研究两个方面作一综述。

1 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1.1 动物品种目前常规用于研究H.pylori 感染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蒙古沙鼠、豚鼠、雪貂、转基因小鼠及小型猪等[4-5]。

小鼠因其遗传背景明确,个体差异小,有很多品种品系,容易饲养繁殖,费用低廉等优点,成为当前H.pylori 感染研究应用最多的动物,现常用的小鼠品系有:C57BL/6[6],BALB/C [7]等。

但是由于蒙古沙鼠感染H.pylori 与人感染H.pylori 后的病理变化相似[8],胃黏膜感染后能观察到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和腺癌的发生,且该动物对H.pylori 易感,能长时间定植,寿命较小鼠长,适合长期观察,因此是目前认为最理想的研究胃黏膜H.pylori 感染的动物模型。

单味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动物研究

单味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动物研究

单味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动物研究王建平;彭孝纬【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0(019)004【摘要】目的研究单昧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建立感染H.pylori SS1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2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黄连、黄芩、大黄、玄胡、紫珠水煎剂组及阿莫西林组(实验组),分别服药2周,停药4周后用胃黏膜组织Giemsa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及H.pylori分离培养方法判断H.pylori是否定植在小鼠胃黏膜中,从而判定H.pylori是否根除,最终评价中西药根除H.pylori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根除率为20%;而实验组小鼠中,黄连、黄芩、大黄组根除率分别为76%、64%、68%,而玄胡、紫珠分别为28%、36%,阿莫两林组H.pylori根除率为80%,黄连、黄芩、大黄组及阿莫西林组与生理盐水有明显差异(P<0.05),而玄胡、紫珠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连、黄芩、大黄及阿莫两林对根除H.pylori效果好,玄胡、紫珠根除H.pylori的疗效差.【总页数】3页(P345-347)【作者】王建平;彭孝纬【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相关文献】1.单味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规律探讨 [J], 倪建俐;朱美文;朗苗苗;张攀;任福尧2.单味中药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J], 袁晓雯;姜楠;陈冰;金香兰;马雅銮3.单味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机制研究进展 [J], 买娟娟;韩莉;李玲玉;陈伊4.单味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机制研究进展 [J], 买娟娟;韩莉;李玲玉;陈伊5.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J], 卢伟达;任杰;张志宏;朱玉辉;李炳奇;郭海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螺杆菌感染论文: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螺杆菌感染论文: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螺杆菌感染论文: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中文摘要】建立较理想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

方法:采用清洁级、体质量90-110g、雄性Wistar 大鼠75只,按每组1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Hp感染及水杨酸钠乙醇灌胃组)、对照A组(正常对照组)、对照B组(单纯Hp感染组)、对照C 组(单纯水杨酸钠乙醇灌胃组)、对照D组(去氧胆酸钠乙醇灌胃及氨水自由饮用组)。

采用灌胃接种Hp菌株(SS1)及20g/L水杨酸钠与体积分数0.60的乙醇混合溶液灌胃的方法建立Hp感染CAG模型,共14wk。

采用Hp细菌培养、胃黏膜涂片革兰染色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定植情况,并对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结果:模型组及对照B组胃窦黏膜均有Hp定植。

模型组胃窦黏膜变薄,固有层腺体中度减少伴有中度慢性活动性炎症,未出现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模型组慢性炎症评分、活动性炎症评分及固有腺减少评分(依次为2.03±0.18,0.68±0.11,2.05±0.19)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依次为0.16±0.05,0.15±0.05,0;0.39±0.11,0.30±0.08,0;q=6.514-11.191,P<0.01),与对照C组及对照D组(依次为1.95±0.19,。

0.54±0.08,2.02±0.19;1.80±0.14,0.45±0.09,1.92±0.1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0.618-2.439,P>0.05)。

结论:采用Hp 感染大鼠及水杨酸钠乙醇混合溶液灌胃的综合方法建立Hp感染CAG 大鼠模型,其病因、病理变化与人类CAG病变相似,可作为研究Hp感染CAG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治疗CAG较合适的动物模型。

【英文摘要】:To develop a better rat model of Hp-associate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Methods:Sixty grade two male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4 groups,15 rats per Groups, i.e. model group (Hp, sodium salicylate and ethanol group), control group A (normal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B (Hp group), control group C (sodium salicylate and ethanol group), control group D(sodium deoxycholate, ethanol and ammonia solution group). The Hp-associate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odels were induced with sodium salicylate, ethanol and culture broth of Hp(SSl)that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for 14 weeks. Both Hp bacteria cultivation, Gram staining of gastric antrum mucosal biopsy and rapid urease testing were made to detect the colonization of Hp, and to assess the histological indexes for gastric antrum mucosa.Results:Colonization of Hp in gastric mucosa was found in both model group and group B. The rats in model group, gastric antrum mucosa became thinner, neither glandular metaplasia nor atypical hyperplasia was found, but the numbers of glands in lamina propria decreased moderately, accompanying with moderate chronic active inflammation. The score (2.03±0.18,0.68±0.11,2.05±0.19) of chronicinflammation, active inflammation and decrease of intrinsic gland for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group B (0.16±0.05,0.15±0.05,0; 0.39±0.11, 0.30±0.08,0;q=6.514-11.191,P<0.01), compared with group C and group D (1.95±0.19,0.54±0.08,2.02±0.19; 1.80±0.14,0.45±0.09,1.92±0.18),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q=0.618-2.439,P>0.05)Conclusion:The features of rat model ofHp-associate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ade by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Hp with sodium salicylate and ethanol, a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human subjects. Therefore, the model can be used as a better animal model for studying Hp pathogenicity and Hp-associated chronic gastritis treatment.【关键词】螺杆菌感染胃炎,萎缩性模型,动物大鼠,Wistar【英文关键词】Helicobacter Infections gastritis atrophic models animal HelicObacterinfection rats.wistar【目录】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摘要2-3ABSTRACT3引言6-8技术路线8-9第一章材料与方法9-14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9-11 1.1.1 实验动物9 1.1.2 菌株9 1.1.3 主要试剂及药物9 1.1.4 药液的配制及用法9-10 1.1.5 主要仪器材料和来源10-11 1.2 实验方法11-13 1.2.1 制备固体培养基11 1.2.2 Hp菌株培养11I.2.3 Hp菌悬液制备11 1.2.4 制作大鼠Hp相关CAG模型11-12 1.2.5 动物的处死12 1.2.6 模型的鉴定12-13 1.3 统计学方法13-14第二章结果14-19 2.1 一般情况14 2.2 大鼠胃窦粘膜Hp感染情况14 2.3. 组织病理学改变14-19 2.3.1 肉眼观察14 2.3.2 光镜观察14-19第三章讨论19-23第四章结论23-24参考文献24-27文献综述27-37综述参考文献34-37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7-38附图38-45致谢45-46。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3-07T17:53:08.79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作者:韩洪超王爱坤许洁[导读]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HP感染并定植胃粘膜后,胃粘膜会相继出现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化过程。

韩洪超王爱坤许洁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中图分类号】R519.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19-0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率高度相关[1].HP感染并定植胃粘膜后,胃粘膜会相继出现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化过程.1994年Hp被国际癌症中心定为人类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2].早期干预根除Hp不仅可以逆转慢性活动性胃炎, 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减少胃癌的发生[3].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Hp 致病因子、免疫疫苗以及Hp致癌的分子机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4].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幽门螺杆菌实验动物模型,将对致病机制及新型药物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2.1幽门螺杆菌菌株的选择幽门螺杆菌(Hp)由1983年澳大利亚的Warren 等学者首次发现,属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呈弧形、S状或海鸥状,附着于胃粘膜表面.H.pylori的自然宿主为人和非灵长类动物,其宿主谱狭窄. 最初,人们尝试使用传统的小型啮齿类动物经口构建人工感染Hp实验动物模型均未成功.直至1990年,LeeA 等使用从猫胃中分离出的猫螺杆菌(H.felis)感染无菌小鼠获得成功,其感染率可达90%,此后该类动物模型才得应用和发展[5-6].实验研究表明H.pylori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不同的H.pylori 菌株作用于实验动物时可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从而出现不同的致病机制. 目前,构建小鼠动物模型以幽门螺杆菌悉尼菌株(H.PyloriSydneyStrain,H.PyloriSS1)应用最为广泛,其体外培养20代仍可保持稳定的定植力,可牢固黏附于胃窦、胃体交界处致黏膜损伤,是标准的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之一.国际标准株(ATCC43504)多应用于蒙古沙鼠动物模型,其可长期定植于MG,所致黏膜损伤与人类类似,近年来H.pylori感染MG胃癌模型已为H.pyGlori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实验菌株的差异、宿主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致实验结果亦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验开始前,针对研究目的,应充分考虑菌株、动物及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差异,构建合理的实验动物模型. 2.2动物的选择目前,用于建立H.pylori感染模型的动物有猕猴、雪貂、小型猪、猫、狗、沙鼠、小鼠、大鼠、裸鼠、豚鼠等.它们为Hp致病机制、疫苗筛选、新药研发等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2.2.1灵长类动物模型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种属相同,其胃内的病理生理变化亦与人类相似,且可行胃镜检查,是最富有吸引力的HP感染动物模型;多采用称猴,如恒河猴,日本猴等.Hp接种至猕猴后,可获得稳定持续的黏膜定植,并可观察到渐进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但由于猕猴价格昂贵,且Hp自然感染率高,实验结果易受到海尔曼螺杆菌样微生物感染的影响,而难以得到普及应用.2.2.2小鼠动物模型小鼠体型小,经济易繁殖,来源方便,SPF级小鼠饲养条件已成熟,是作为动物模型的较好材料.1990年Lee等首次采用猫螺杆菌(H.felis)接种无菌Webster小鼠,成功获得活动性/慢性胃炎模型.此模型中的Hf主要聚集于胃腺体底部,而Hp主要聚集于胃腺体顶部、粘附于胃上皮; 因此缺乏与人类感染Hp所具有的一些毒力因子.但由于Hf感染小鼠引起的免疫反应与人类免疫反应相似,多用于研究疫苗中活性剂量、佐剂及免疫活化问题【7】. 随后研究人员将从人体分离并经过驯化的幽门螺杆菌菌株(SS1)定植于小鼠胃粘膜中,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粘膜萎缩等病理变化.同Hf小鼠模型比较,该模型与人类有相同的炎症部位,但Hp在小鼠胃粘膜中定植力差,且其不具备人类Hp胃炎典型病理模特征.另外,该模型对小鼠品系有高度的选择性,单独Hp菌株长期感染小鼠不易产生胃癌模型.2.2.3大鼠动物模型常用品系主要为Wistar,SD大鼠.Hp在大鼠胃粘膜中群集及定植力差,单独使用Hp感染仅使大鼠胃粘膜造成轻微炎症反应,甚至观察不到任何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Hp感染大鼠模型与大鼠本身胃粘膜预先存在的黏膜损伤有关,大鼠胃内缺血性损伤可影响宿主对Hp的易感性, 而Hp的感染影响胃损伤的治疗.2.2.4蒙古沙鼠模型1991年日本学者Yokota等首次报道用H.pylori感染蒙古沙鼠可获得胃炎模型.Sawada等用ATCC43504H.pylori菌株经口感染8周龄蒙古沙鼠,2周后致急性胃炎,4周后出现慢性胃炎,12-24周后获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H.pylori定植期超过8个月. 随着研究的深入,H.pylori感染蒙古沙鼠模型日益成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优势.与传统实验小鼠相比,MG Hp自然感染率低,Hp定植持续时间长, 感染Hp所表现出来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肠化生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理变化与人类相似;并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可诱导出胃癌模型.因此,H.pylori 感染蒙古沙鼠模型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动物模型,可广泛用于Hp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Hp 与肠上皮化生、Hp 疫苗及Hp 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2.2.5其它哺乳类动物模型小猪的消化系统、解剖生理与人相似,并可用胃镜观察.Hp感染小猪后,所产生的胃浅表性损伤不具备人感染Hp后胃部典型的病理改变.另外,小猪成熟时,体积较大难以隔离及获取组织标本,加之价格昂贵,限制其应用.豚鼠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敏感,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 而作为抗氧化剂维生素C在Hp致病机制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故Hp感染豚鼠模型可用于研究Hp感染、胃癌及维生素C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3结语自1982年Warren等学者首次从人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H.pylori 开始,人们就开始尝试着构建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并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随着实验技术的提高和基因工程的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与理想的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仍有不小的差距:①由于宿主对菌株反应的差异较大,难以构建与人类感染H.pylori 相似的典型的病理和免疫反应动物模型;②不同动物物种之间,常驻胃肠道菌群差异甚远,不能很好的模拟人类自然病变;另外,一些中大型动物由于质量、价格以及道德因素限制了动物模型的发展.展望末来,随着“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兴起,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将日益趋于成熟.未来的方向将更着重于H.pylori致病机制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领域阐明幽门螺杆菌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开发新的、天然的、耐药性小的药物对抗幽门螺杆菌;研发幽门螺杆菌疫苗,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幽门螺杆菌对人类的危害. 参考文献[1] EurogastStudyGroup.AninternationalassociationbetweenHelicobocter[ Pyloriinfectionandgastriccancer[J].Lancet,1993,341:1359-13622] Internatiaonnai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World HealthOrganizationSchistosome.LiverFlukesandHelicobocterPylori[J].IARCworkinggroupontheevaluationofcarcinogenicriskstohuman.Monogr[ EvalcarcinogRisksHum,1994,61:218-2203] 刘改芳,林三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9):573-574 [4] 张万岱,姚永莉.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5):299-300 [5] MendesEd,QueirosDM,RochaGA,etal.Histopathologicalstudyofporcinegastricmucosswithandwithoutaspiralbacterium [J].JmedMiG[ crobiol,1991,35:3456] UkarapolN,BegueRE,HempeJ,etal.AssociationHelicobacterFelis-InducedGastritisandElevatedGlycatedHemogobinLevelsinA Mouse[ModelofType1Diabetes[J].InfectDis,2002,185(10):14637] FoxJG,SheppardBJ,DanglerCA,eta1.CancerRes,2002;62:696702。

幽门螺杆菌豚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幽门螺杆菌豚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o al h l n e i swi . f1 CF mL H . yois s e so rl c al g d 3 t y e me t 0 5 mL o 0 h U/ p lr u p n i n,whl h o aio ru swe e i t ec mp rs n go p r e
c aln e ih p y ilgc ai e o uin. Th a i ls wee ild fe a d e s n h a ti h e g d w t h soo ia s n s lto l l l e n ma r kl atr 6 n 8 we k a d t e g rc e s
中 图分 类 号 : H 13 3 T 3 . 1 文献标识码 : A
Esa ls m e to i o a tr ey o  ̄ I f c i n M o e n Gui a Pi t b ih n f H e c b c e l , n e to d li l ne g
NCT 6 7, H . yo i c l c ln z n g ti c s ft e ifce n masa d mid i fa C1 3 1 p lr al oo ie i a rc mu o a o h n e td a i l n l n lmmai n ra t n s to e c i s o
m cs a pe w r t e o s.T e r u sso htG ie i i s s i o H loat r r uoa sm l e a n f t t h e l hw ta una Pg s e iv t ecbc rp oi l s e k re st n te i e i
L a I Xi n‘

W ANG o fi B .e

幽门螺杆菌感染蒙古沙土鼠疾病模型的建立

幽门螺杆菌感染蒙古沙土鼠疾病模型的建立
蒙古 沙土 鼠疾 病模 型的制 作方法 及其 效果 ,资料 之 间存 在较 大的差异 。本 实验对 利用蒙 古沙 土 鼠 制作 H p胃内感 染疾 病模 型 的方 法及其 效果 作 了
探讨 ,现介绍 如下 。
蒙 古 沙 土 鼠禁食 禁 水 2h ( 4 在禁 食 禁水 1h 8 后灌服 5 %酒精 05 L 只) 0 . / ,对 照组 每次灌 服生 m 理盐水 l L m ;实 验 组 灌 胃接 种 H 3次 , Ⅱ组 、 p Ⅲ 组 每 只 蒙 古 沙 土 鼠 接 种 细 菌 lL m
lmg 。微 需 氧条 件 培养 3 5天嘲 O / L - 。菌 种 复苏 后
用布氏肉汤液体培养基培养 5 天并做细菌计数 ,

中性福 尔马林 固定)…O l 。
作者简介 : 谢献胜(9 1 )男 , 16一 , 江苏泰兴人 , 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 向为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模 型制作与 胃炎防治 基金项 目:抗幽门螺杆菌高免蛋 的研制”泰州市科技开发项 目(L 0 5 9 . “ , T 201)
于最后 一次灌 胃后 的第 7天 、l 5天 、3 5天 、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菌株及培 养 . 1
4 5天分别 取实 验 鼠 胃和 十二指 肠球部 进行 H p检
H p菌种 ( C C 3 ) N T 16 7  ̄上海 消化道 研究 所提 1 供 ;培养 基 为 含 8 山羊 血 的哥 伦 比亚 血 琼 脂 , %
第 3期
谢献胜等 : f螺杆菌感染蒙古沙土鼠疾病模 型的建立 i ]
7 9
1 病理 学检 查 . 5
取 胃窦 ,胃底 和 十二指 肠球 部 做组 织切 片并 作H E和银染 色Ⅱ。观察炎症变化和 Hp q 定植 隋况 。

不同品系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征的比较

不同品系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征的比较
可获得较好 的 t i p感染模型。
关键词 : 幽门螺杆菌; 动物模型 ;5 B / 鼠;A B C小 鼠 C 7 L6小 . B L/
中图分类 号: 53 R 7
h咖 p曲10 i 宙 0 留 : l 螂 / Yn, A G o WN
文献标 识码 : A
d m 骶 = n r d s l n f皿 o ud 伽mp — 0 f i e ib e t s 0 s e盈 l 口 a s n 0
C t ru sio uae i B ln . t 8 1 e k f rte ls io uain mie W I a r c d a d t i tn c e e e  ̄nmlgo p c ltd w t P S ao e A , 2 w e s a e h a t n c lt , c e ̄s ci e n h rs m h sw r n h 4, t o ' i f e o
r oe rai ues ,ati uueadp 蝴 cl xmnt n R sl AlC 7 L 6m c ou t i pS 1 e vdf p raet bc rl lr n m or d 僦 eac t a ea i i . eus l . B / i i cle wt t S ao t 5 en ad hi
Uo i n肠
o i n fJi U i l n ・
研 l isv a o g te b fd ei

O jc v T b r e i r cs t o nz i dh t a o ,bten ie ne t bet e oof v t f e e i l i t na io t l y e e f r cs i s i  ̄ eh d e n pc o ao n s p h  ̄ w d e p

C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C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BALB/C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题目:BALB/C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模型的建立一、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胃黏膜中定植并感染,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动物实验是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BALB/C小鼠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BALB/C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模型,可以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为寻找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建立BALB/C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模型,实现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的模拟,并研究其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幽门螺杆菌培养与准备: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经过复制培养、纯化得到待测菌株。

在接受感染的小鼠体内注入菌液后,观察其感染过程并收集组织样本。

2. BALB/C小鼠的筛选及群体饲养:选择1-2月龄的BALB/C小鼠进行筛选,按性别分成不同组别,饲养在动物实验室内,提供标准的饮食和自来水。

3.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模型的建立:将BALB/C小鼠口服感染菌液或者经皮下或经腹腔注射注入感染菌液,定期进行采样分析,观察小鼠感染后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同时,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非致病菌注射等处理,以供结果比较。

4. 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采集BALB/C小鼠胃部组织,并通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分析,了解模型建立后的组织学和分子学变化。

三、研究意义BALB/C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模型的建立,旨在深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胃癌等疾病的关系,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同时,该模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重复性好、经济适用等优点,也可为研究其他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建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球形幽门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动物实验研究

球形幽门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动物实验研究
dU i)2 0 J hn i nv 0 6年 7月 ,3 ( Me 7 7
文章 编 号 : 1 0 0 7—6 1 (0 60 —0 8 —0 6 12 0 )7 6 5 3

6 5 ・ 8
球 形 幽 门螺杆 菌 感 染 B L / 小 鼠动 物 实 验 研 究 A Bc
C eodfr fHp ifce i aer d a ucsfl d LB cmie ad i ah gnct o fme n vv o i omso netdds s d cn h scesul ma ei BA / c ,n sp to eii i cni d i io. c e m e y n t ys r
po rs teit l td . Me o s A tr1 s n , eepr n ru s i ncco oms0 Sp ( uaei db rges h ia s y n i u t d f 2 hf t g t xei ml o pwa v oci fr f h e ai h me g ge d m tgn e y z
Ke r s y wo d : Hewo a tr if c in ; ds a e mo e , nma ; He i b ce y o i l b c e n e t s o ie s d la i l l o a t p lr ; mie c r c
中图分类号 : R 7 37
禁食 1 , 2h后 分别 于第
0 3 6 9d 4次 以抗生 素诱 变后 的球形 H 对 S F级 B L / 小 鼠给予灌 胃处 理。于末次灌 胃 4周后禁 食 3 , , , 共 P A Bc 6h取 胃组织 球形 灌 胃 4周后 , 实验组 B B c 鼠组织 尿素酶试验 AL / 小 阳性率 达 8 %、 0 H 培 养 阳性率达 1 0 , 0 % 病理学检测 结果显示 7 %实 验组 小鼠胃黏膜 出现糜烂 , 0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 比较均有 成功建立 了球形 Hp B B c —AL / 小鼠感 染的疾病模型 , 证实 了其在实验动物体 内的可致病性 。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述评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述评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述评作者:郭学军张永斌邹移海【关键词】螺杆菌感染;,,疾病模型,动物;,,综述,指导性摘要:综述了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对几种重要的Hp感染动物模型作了述评。

认为目前常规用于研究Hp感染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雪貂、蒙古沙鼠、豚鼠、转基因小鼠及小型猪等,而小鼠由于遗传背景明确,个体差异小,有很多品种品系,容易饲养繁殖且费用低廉,并且与小鼠相关的鼠免疫球蛋白、细胞类型、细胞因子等试剂较容易购买,可以更好地进行Hp感染疫苗的研究,所以目前小鼠在Hp感染的研究中是应用较多的动物。

但小鼠不适合Hp感染的并发症(如溃疡、肿瘤等)的研究。

Hp感染的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主要用于脾虚证Hp感染的研究、中药药理及治疗Hp感染中药的筛选。

关键词:螺杆菌感染;疾病模型,动物;综述,指导性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并指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

1990年8月的悉尼国际胃肠会议肯定了Hp与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的关系[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p与胃癌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复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对于研究预防和治疗Hp感染的方法及检测Hp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单一的动物模型不能复制出所有Hp感染后的表现,所以需要不同的动物模型来研究疾病的各种特性,并且应该依据所研究疾病的内容来选择动物模型。

在选择动物做模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动物的遗传特性:Hp感染不同的人群后引起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提示宿主基因型与疾病的表现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2)动物的可用性:有些研究需要的动物种类特殊,如近交系动物、遗传突变型动物、免疫缺陷型动物等,这些特殊品系的动物能否获得对实验成功至关重要。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鼠也 被 用 作 幽 门 螺杆 菌 动物 模 型 研 究 关键 词 : 门 螺杆 苗 ;模 型 ; 动 物 幽 中 图分 类 号 :R 7 ; 一 3 3 8 R 32 文献 标 识 码 : A
Anma d l frHe cb ce roiifcin i lmo e o l o at p r et s s i r i n o
创 建一 种 新 的 疗 法 和制 备 免 疫 用 的 疫 苗 都 需 要 清 楚 病 原 微 生 物 的致 病 机 理 而其 先决 条 件 是 建立 能够 模 拟 疾 病 发 生 , 发 展 及 转 归 的动 物 模 型 .并 通过 这种 动 物模 型来 了解 病 原 微 生 物 的致 病机 理 。 而 对 已知 药 物 的 治 疗 效 果 , 从 已知抗 原 的免
b g n u ig t n g nc mie a d g n —ag d k c u ’ mie t n et ae Heio atr i e t n. e u s r s e i c n e e tr- m k 1 n a  ̄e c o iv si t t b ce n c o g e f is Ke r s Helo a trp lr; mo es a i l y wo d * l b ce yoi c d l; n ma
维普资讯
28 l

L Tr E ERS I OT C N BI l HNOL F OGY V, 1 N,3 Ma ,2 0 A 3 a y 0 2 .





文章编号: 0 — 0 22 0 )3-2 8 o 1 9 0 0 ( 2 - 1— 4 0 0 o 0
疫 保 护 性 能及 宿主 对 这 些抗 匣 的免 疫应 答 反 应 进 行评 价 。到

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

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
o n e wa s u s e d or f PCR— RFL P i s us e d t o c o n f i r m i f t h e i n f e c t e d s t r a i n i S t he p r e . s t r a i n wh i c h i S f e d i n t o
匀浆液经各项 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
研制等奠定了一定基 础。
成功地建立 了 H P o 感染 的小 鼠实验动物模型 , 为且 P y l o r i 致病机制的研究 、 疫苗开发
关键词 : 幽 门螺杆菌 ; 动物模型 ; 感染
中图分类号 : R 5 7 3 .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3 5 3 ( 2 0 1 3 ) 0 1 - 0 2 7 03 - D O I :1 0 . 7 6 1 9 / j c mp . 2 0 1 3 0 1 0 0 8
( 1 .D e p a r t m e n t o f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H u a i h u a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 H u n a n , H u a i h u a , 4 1 8 0 0 0 ; 2 .D e p a r t m e n t fG o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T h e F i r s t A f i f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fK o u n m i n g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K u n m i n g, Y u n n a n , 6 5 0 0 0 0 )

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M pylori 7.13:Romero-Gallo等f3将分离自胃溃疡患者
结果证实胃上皮细胞EGFR被激活.且激活的EGFR有抑制 胃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2.//._Dy/or/CPY2052:H pylori感染动物模型还可用
于研究某些细胞因子在胃炎发展中的作用。Shiomi等[51将
It.pylon
4.日.prto,-i pylori
5.SSI:Lee等116】发现SSI菌株为目前定植力最强的 鼠pylori菌株.体外培养20代仍可保持稳定定植力,其主 要定植于胃窦、胃体交界处.可牢固黏附于胃上皮,致慢性 活动性胃炎甚至重度萎缩性胃炎.已广泛用于肌prlo,.i感 染致胃黏膜损伤的研究。Han等旧以SSI菌株(来自临床消 化性溃疡患者)和(或)MNU处理雌性C57BL/6小鼠,结果显 示第50周时MNU联合SSI组小鼠胃癌发生率明显高于 MNU组和SSI感染组(80%对27%和O%);SSI感染组小鼠 仅见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黏膜增殖,第80周时仍未见胃癌 形成。提示皿pylon/感染致胃黏膜高度增殖可能是促进胃 癌形成的重要步骤,在胃癌形成中仅起促进而非直接致癌 原的作用。刘翔等【lSl以SSl菌株予BALB/c小鼠灌胃,8周后 抗生素造模组(抗生素灌胃破坏菌群后再予以H pylori灌 胃造模法)的日.pylo,i感染率和定植量均明显高于直接造 模组(H.prto,i菌液直接灌胃造模法),组织病理切片显示 前者胃黏膜炎症程度高于后者.提示SSI菌株所致病变严 重程度与其胃内定植量有关,且推测H.pyto,./定植力与胃 内微生态环境有关。李岩等1191以SSI和NCTCll637菌株感
pylon
TN2GF4。Watanabe等[03首次将H.pylori
TN2GF4接种于MG.6周后所有动物均发生重度急性活动 性胃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浸润。伴淋巴滤泡聚集;26周后可见重度慢性活动性胃炎、 溃疡、肠化生。自胃窦延伸至基底区,并可见柱状细胞、G细 胞异型增生:39~52周后可见腺体异型增生和囊性扩张.肠 化生增加:62周后。37%(10/27)幽门腺区发生高分化肠型腺 癌。Kawazoe等同发现H pylori TN2GF4感染第1个月的MG 胃部炎症程度明显高于SSI感染组,且炎症进展速度较快; 但感染第6个月的炎症程度已无明显差异.TN2GF4感染组

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Ad a c s i t d e n An ma o e s I f c e t ro s He io a t rP l r t a n L U i n  ̄ v n e n S u is o i l M d l n e t d wih Va i u l b c e Y o i S r i s c 1 Ln at e t o g, e i nvr t T i apt, e ig00 1 1 hg g D p r tfG sone l T P kn U i sy hr H ilB in 0 9 ) a me r ro g e i d s a j
wih v ro sH . lr tans t a u py o isr i . i Ke y wor He io a t rpyo i M o e s ds lc b c e lr; d l,Ani l Ga ti ma ; src Muc s o a; Ga t c Ne pls sr o a ms i
胃肠 病 学 2 1 第 1 0 0年 5卷第 7期
不 同 幽 门螺 杆 菌 菌 株 感 染 动 物模 型 的研 究 进 展 术
刘 琳 娜 丁 士 刚
北 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消 化科 ( 0 1 1 1 0 9 J
摘要
幽 门螺 杆 菌 ( . o 是定 植 于 胃部 的阴 性 微 需 氧 菌 , 引 起 胃炎 、 日p2 ) r 可 胃溃 疡 、 癌 等 多 种 疾病 。 H p l i 胃 . yo r
幽 门螺 杆 菌 ( l o a t p l i J p l i 的 发 现 , 人 He c b e r yo V yo ) i e r . r 对
结 果 证 实 胃上 皮 细 胞 E F G R被 激 活 , 激 活 的 E F 有 抑 制 且 G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十余年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各种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取得了一致认识。

可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Hp的致病及致癌机进、Hp感染的免疫预防治疗问题;抗Hp治疗方案及药物的改进、是否所有Hp感染者都需要用抗Hp治疗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靠临床资料的累积外,免不了需要在实验动物模型上作更深入的研究。

然而,制备与Hp感染有关的慢性胃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复杂、比较困难,因此尚未能普遍采用。

问题在于Hp是一种人类胃部的寄生菌,它并不能在任何动物胃中定居。

另一方面许多动物消化道中自然寄生着一些类似于Hp的细菌,这给在实验动物中识别Hp与类似菌造成困难。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已经发现的Hp类似菌在自然动物中感染情况和已建立的Hp感染动物模型及其应用的现状。

1.Hp类似菌的自然感染早在19世纪末有在狗、猫、棕色的挪威鼠胃中发现了螺形菌。

但未在人、猴、牛、猪、小鼠、鸽子、乌鸦中找到。

由于当时仅凭形态学判断,因此这些结果都未能肯定下来。

直到1983年Marshall从人胃中分离到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后,才引起人们注意到此菌与慢性胃病的关系。

同时亦引发人们对各种动物胃中类似菌的兴趣。

1989年Goodwin对CP作了深入研究后,认为CP不同于弯曲菌属细菌,提出了一个新属名螺杆菌(Helicobacter),并确定Cp是这一属中的代表菌种,称作幽门螺杆菌(H.pylori, Hp),同时亦把从雪貂胃中分离到的类似菌H.mustelac(Hm),包括在这一属中,H属最主要的特尿素酶(+)。

有征是指这一类细菌属革兰阴性、螺旋形、有带鞘的鞭毛。

微需O2特殊的脂肪酸组成等。

自此以后,人们从不同种类动物的消化道中发现了不下10余种H属细菌。

最早分离到的可能是大鼠和小鼠肠道中分离到的H.muridarum.已知有6种H菌从不同动物胃里分离到。

除Hp与Hm外。

尚有猫狗中的H.felis(HF),卷尾猴中的H.nemetrinae,猎豹中的“H.acinonyx”和狗中的zozero。

原来归在Campylobacter属里的与人类胃肠炎有关的类似菌,H.cinaedi、H.fennelliac和H.heilmanii亦已归入此属。

“Flexispira rappini”最早是在流产羔羊中分离到的细菌,最近亦在胃肠炎的病-人和小猎兔犬胃中发现。

虽然这一细菌表现型上与Hp有差别,但根据产生尿素酶和基因型的特征已归入此属,称作“h.rappini”。

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在动物下消化道中发现的,例如,引起小鼠肝炎的H.hepaticus等。

在人类或动物胃中除了Hp类似的细菌外,还有一些紧密螺旋形的细菌。

例如:人胃中的人胃螺菌“Gastrospirillum bominis”,由于它们尚未能分离培养,对它们的生物学性状尚未充分了解,因此有的尚未正式命名。

Henry就曾报告在小猎兔犬的胃粘膜电镜下曾显示三种形态的细菌:第一种是H.rappini,第二种H.felis,第三种是“G.hominis”,用特探针发现三者有明显的差别。

还有一些未曾命名的H属细菌已经在燕鸥、家雀和猪中发现。

有人还在雪貂中发现不同于Hm的H属细菌。

在这同时亦有人报道从猴类动物及猫中直接分离到Hp。

由此可以想像研制Hp感染动物模型的复杂性。

2.Hp感染的动物模型1983年后许多学者企图在常规实验室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家兔、豚鼠、无菌(Germ Free,GF)级无菌大鼠中用口服攻击法建立Hp感染的动物模型,结果均未成功。

1987年krakowka考虑到猪的杂食性及其胃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人类相似,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避免有可能干扰Hp感染成功的种种因素,他们成功地用GF级小猪口服接种Hp,建立了Hp感染的悉生(kontbiotic)动物模型。

他们除了在此动物胃中重新分离到Hp外,亦观察到了由Hp感染引起的类似于人类感染Hp后引起的疾病的特征。

接着亦有人用无特种病(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的小猎兔犬中用口服Hp,亦建立了悉生犬类动物模型。

由于建立较大型动物的悉生动物模型条件较困难,较难于推广应用。

有人企图口服接种Hp于GF级的BALB/c小鼠和GF级的Sprague-Dowley大鼠建立动物模型,但未能成功。

后来Lee用HF接种于GF级的Swiss Webster小鼠,2周内出现了急性炎症反应,3周后转为在人类感染Hp后出现的类似的慢性炎症过程。

由此,第一次在小动物中建立了类Hp感染的悉生动物模型。

1992年Karita用BALB/c裸鼠口服接种Hp获得成功。

用这一裸鼠的动物模型,不仅能维持20周,而且能观察到胃炎、十二指肠炎及所有感染动物中所能观察到的一切病理学证据。

雪貂是一种产于北美、北欧、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动物。

它的胃的解剖生理学特征与人类相似,且饲养管理较方便,价格并不很贵。

成年貂几乎100%感染了HM(它的生物学特性与Hp近似),且亦能引起胃炎、溃疡等病变及相关的免疫反应。

因此,Fox推荐亦可把它用作替代Hp感染的动物模型。

尽管前面已经介绍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但是迄今仍然可以说尚没有能普遍被接受。

因为由GF级动物制成的动物模型,不仅需要有昂贵的设备的设备条件、复杂的饲养管理、操作手段。

因此用这类动物模型亦仅能解决某些特定条件下的问题。

裸鼠也是一种有免疫缺陷的小动物,饲养管理当然比GF级动物容易一些,但由于较小,实验观察亦有它有便的地方。

而且它只对Hp的新鲜分离株敏感,对实验室株不敏感。

有Hm和Hf株建立的动物模型,尽管与Hp感染相似,但毕竟不是Hp,因此用这类细菌感染的实验动物亦有它的局限性。

Dubois等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通过表现型与基因型分析从恒河猴胃中分离到Hp样细菌与人类的Hp高度同源,因此观察了26只族群繁殖的猴群的自然感染史,取胃粘膜活检作病理切片及细菌分离培养。

发现13只感染了Hp,9只感染了(G.hominis样细菌,GHLO),其中3只兼有两种细菌。

而4只未感染上述两种细菌,未感染和只感染了GHLO的动物中胃炎的比数≤1:5,在所有感染了Hp的动物中胃炎的比数≥2.0。

在13只Hp感染的动物中有12只具有相应的IgG,13只Hp阴性的动物中仅有2只具有IgG比例≥0.5(P<0.001)。

在实验观察期间,一只猴子感染上了Hp,同时发生胃炎和血浆IgG水平的升高。

在未感染的动物中,感染胃炎、血浆IgG水平保持7~15个月不变,在6个月时6只猴子用三联疗法根除了Hp,随之降低了胃炎和血浆IgG的浅水水平。

Dubols从他的实验中认为隐匿Hp的恒河猴伴有持续的感染、胃炎及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升高。

所有这些都对适当的治疗作出反应。

而GHLO感染很少有炎症相伴,因此提出自然感染Hp的恒河猴亦可作为人类Hp感染的动物模型。

3.动物模型的应用3.1 抗Hp疗法疗效研究在前述Dublos用自然感染Hp的恒河猴做实验。

不仅证明了它可以用作Hp的动物模型,亦是用Hp感染动物模型研究抗Hp疗法疗效的典型例子。

他在第一个试验中用溶介在Tang溶液中的Amoxicillin+Metronidazole+BismuthSubsalicylate给6只恒河猴、2只感染Hp,4只感染GHLO治疗4周。

在两组中均未观察到可以检测到的变化。

作者的结论认为这一疗法对根除Hp毫无疗效。

在另一试验中,同样药物对6只恒河猴每天胃内给予2次,连续10d,在第5d和1个月时都已证明清除了细菌,2个月后有2只猴子又发现了Hp感染表明可能是复发或再感染。

其他4支动物直到治疗后6月仍然保持阴性,由此被认为,感染是被根除了。

3个动物在治疗前也有GHLO感染,治疗5d后GHLO转为阴性,但是,一个月后,3只动物重新发现GHLO 感染的证据。

在第3个月时,另一个动物也出现GHLO。

直到第5和第6个月时,所有4个猴子虽然都清除了它们的Hp感染,但增保持了GHLO的感染。

治疗后一月胃炎程度比开始时下降,在4个根除Hp的恒河猴中的胃炎比≤1.0,而在2个复发Hp感染的动物中胃炎比恢复到>2.0。

经过治疗后在Hp根除的动物中血浆IgG比例逐渐下降。

在2个未根除Hp的动物中保持不变。

由此,它像在人类中一样,根除Hp后,胃炎和免疫抗体逐渐消失了。

3.2 在研究Hp致病机理方面的应用Eaton等用来自四窝23只悉生小猪以有动力和无动力的Hp株攻击。

发现动力最强的感染率最高,达100%,动力最弱的感染率最弱,仅有17%,动力居中间的感染率达40%,从悉生小猪分离的Hp,动力比攻击株更强,攻击株产生的细胞毒素亦不相同,动力最弱的株产生最小量的细胞毒素,而其他两株均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毒素,而其他两株均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毒素。

由此,悉生小猪中Hp的毒力与动力相一致,而与细胞毒素的产生不完全一致。

Tsuda等从病人身上分离到的Hp野生株CPY3401,用一个耐卡那霉素的决定簇基因插入到其尿素酶的基因中,使其变成一个无尿素酶活性的Hp突变株Hp173。

然后,用CPY3401与Hp173两个同源株去攻击裸鼠,企图证明尿素酶的致病性。

结果在CPY3401攻击的胃出现了胃炎,且由此动物分离到的Hp与原来攻击株地区别。

而Hp173攻击的动物不发生胃炎,而且不能分离到Hp在裸鼠胃中定居的重要因子。

3.3 在研究免疫反应中的应用为了说明Hp尿素酶亚单位作为粘膜免疫原的效率。

Ferrero等用相当与Hp和Hf的尿素酶亚单位(UreA和Urab)编码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中去使大肠杆菌表达出转译的合成蛋白质。

重组的UreA 和UreB蛋白质与粘膜佐剂(霍乱毒素、CT)结合,经口免疫小鼠。

然后取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证明不管是同源性还是异源性的UreA均能在小鼠中引起抗HF感染的保护性反应。

Ferrero认为通过本实验能证明重组亚单位抗原能引起抗H属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反应。

Lee为了确定低剂量的CT或它的B亚单位(CTB)在H属细菌口服疫苗中作为一个佐剂是否有效。

他在下述三组免疫的APF级BLAB/c小鼠中完成对活的HF攻击的明显的保护作用。

①HF抗原+0.5μgCT和10μgCTB(96%);②HF抗原+0.5μgCT(45%);③HF抗原+10μgCTB(85%)。

单独用HF抗原或单独用佐剂免疫小鼠无任何保护作用。

用HF抗原+10μgCT免疫小鼠对HF攻击只有26%的保护作用。

这预示无毒的CTB佐剂将可用于人类的免疫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